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2011级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60112)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是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写作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有初步的英语阅读翻译和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强的公关、沟通、协调能力,熟悉秘书、文员等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且适应面广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知识、技能与素质

3.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4.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一级水平,取得一项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文秘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表所示。

文秘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5.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系部通过与荆州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展宏商贸有限公司、

荆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密切合作,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化”,面向秘书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并实施“1+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从学生简单入门到专业兴趣再到学会精通专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的爬坡式学习,特别注意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所需的素质拓展,总之,文秘专业力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就业平台。

“1+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简单入门(一学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引导学生入门,夯实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为学生的多方向就业在专业上提供发展根基;

“1”——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一学年):围绕文秘核心技能开设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够胜任就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素质拓展能力模块式培养(一学期):针对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所需素质与能力设置课程,按模块式有针对性的给予强化训练,提高其职业技能,并促进就业;

“”——顶岗实习(一学期):学生走进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学习与实践,培养职能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文秘专业“1+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和保障体系

6.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岗位(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7.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通过大量的实际调研,了解秘书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群,掌握秘书职业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秘书职业标准和企业调查,分析秘书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行动

领域。然后,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确定课程排序。根据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从初级秘书到高级秘书的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重新构建了秘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三大部分。基于工作过程、针对岗位任职要求的教学内容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近年来,文秘专业对部分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准备先对所有核心课程,然后再对所有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针对岗位任职要求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主要做法是:(1)根据秘书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秘书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补充。在适用性上突出实用,保持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针对性上,主要面对企业秘书岗位的任职要求;在重点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层次上,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以工作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根据职业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由易至难,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计划制定与任务分工,根据计划进行任务的实施,任务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同时对成果检查与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对学生任务完成效果与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任务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进,作到使学生能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文秘专业对部分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课程开发,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如《应用写作》、《秘书学》、《秘书综合技能实训》、《文书学》、《商务礼仪》等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秘书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秘书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选取和补充。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8.实践教学体系

9.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10.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

(2)学生在全校共21门选修课(系内提供的3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各系部提供的总共18门公共选修课)中选五门,共计10个学分;

(3)教学周平均学时数不含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周平均学时数改为教学周周平均学时数,不含纯实践教学,也就是除纯实践学时以外的学时除教学周。

11.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

12.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学分)比例统计表

13.其他培养措施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必须实施系统优化教育,各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互相配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活动,达到培养目标。

为辅助课堂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特长要加以扶持,引导和培养。对成绩优秀者或在某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同学要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智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可举办下列活动:(1)各类专题(项)讲座

包括各种新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讲座。

(2)各类竞赛

包括各种设计大赛、运动会等。

(3)学生社团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4)公益劳动

学校后勤部门组织学生参加一周公益劳动。

(5)社会调查

第五学期假期结合学生就业找工作,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6)顶岗实习

第五学期允许学生申请到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1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以学校为主体,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技术标准,以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核心的管理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并以此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和教育教学服务支持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严格推行“五级听课制度”和“三级教学检查制度”,推进教学督导和教学环节全方位检查制度,加强对教师进行全面督察与指导;采用听课、调查、座谈、访问、对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教学监督、检查与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有关问题的信息,能够快捷、准确地

得到反馈并实施整改。

同时,学校修订了《沙市职业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汇集了148项管理制度,适应以“订单式”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要求,适应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

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建设

以省教育厅开展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为引导,通过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积极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努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该专业拥有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在此基础之上,该专业将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质量工程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社会参与为保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与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展宏商贸有限公司、荆州晶崴酒店、荆州江汉商报、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引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合作育人,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任兼职教师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与企业共编教材,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考核标准等方式,确保将学生写作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有初步的英语阅读翻译和口语表达能力,熟悉商务术语,掌握商务谈判流程,了解商务法规,懂得礼仪知识,能交际会沟通,了解贸易与报关,有深厚的商务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熟悉秘书、文员、商务助理等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且适应面广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15.专业教学队伍

对专业教学队伍的要求

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尤其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和素质结构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力争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教学与科研骨干为核心的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结合学院的发展和办学指导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结构合理、符合专业要求、在专业配置上具有前瞻性的教师队伍;在保证日常教学质量稳定的前提下,重点保证满足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师资需求;专任与聘用兼顾,引进与培养并重。鼓励专业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鼓励继续深造、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与手段。积极聘用行业第一线的人才。

专业教学队伍现状

目前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业带头人2名,副高职以上5人,中级职称2人,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2%。50岁以上4人,平均年龄40岁;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职称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6%。整体结构基本合理。

(1)按职称分类

16.校内外实训基地

16.1校内实训(实验)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