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美术馆形式创作的发展演变

当代美术馆形式创作的发展演变

城市建築|學者論壇|U RBANISM AND A RCHITECTURE |S CHOLARS'F ORUM

2.“實驗室”式—激發藝術的場所當馬歇爾 ? 杜尚把他形似尿盆的作品《泉》作爲展品放到美術館進行展示,并宣稱其是藝術産生的概念化操作的同時,明確了“藝術”和“成爲藝術”的區别。自此之後,把展品置入美術館的行爲和過程變成了藝術。展場的形式、實體空間和文化環境成爲了藝術生成和成長的環境,變成了激發、促成藝術的引擎,在這個過程中,“藝術有了萌芽,于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了①。

” 這時的美術館與19世紀及之前的古典美術館已完全不同,當代美術館不再是百科全書式的、單純爲了放置藝術作品的容器,其所具有的主觀能動的文化功能和積極的空間性質鼓勵了藝術家的創作,孕育了藝術作品的生成;同樣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也對展示空間的形式産生了積極的反作用,藝術家的熱情不僅涌入了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畫廊,同時也挑戰了展示空間的一些限制,或者説,從根本上挑戰了展示場所本身。很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大型的室内裝置性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訴求和表達的欲望,它們渴望與美術館産生主動對話,甚至發生衝撞,不僅僅要求融入美術館的展示空間,而且更希望被激發。作品的内容并不涉及對客觀實際的指涉、模擬、抽象和描摹,這些作品是非再現的,重視的是一種强烈而主觀的在場體驗。

由此可見,藝術作品和美術館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其説是美術館“展示”了作品,不如説是作品在美術館所營造的空間氛圍中“顯現”。美術館從展示藝術的“容器”變成了啓發藝術的“引擎”。

二、從千篇一律到個性凸顯

在20世紀以前美術館的發展歷程中,從没有將美術館作爲專門的建築門類來研究,衹是從滿足功能需求方面來考慮其設計,建築形式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模式化,無論什麽内容和主題的美術館,既不考慮功能的實際需求,也不考慮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因素,都采用千篇一律的外觀和形式;其次是追求共性,不注重個性的表現,在形式設計上過于保守,滿足于保持建築的基本功能和美學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美术馆发展历史的研究,结合当代美术馆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当代美术馆在形式创作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提出在当代信息社会视阈下美术馆形式创作新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美术馆 形式创作 发展演变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art museum. Based on the in ? 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museum,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art museum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esign of modern art museum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Key words] Art museum, Form design, Evolution

引言

美術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5個世紀。創立之初它衹是作爲私人收藏的展示場所,後來又作爲政治和宗教的宣傳陣地,時至今日美術館已成爲城市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設施,其數量和知名度已成爲衡量一個城市乃至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隨着不同時期文化藝術對美術館發展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社會職能的逐步變化,美術館的形式也在不斷演變。

一、從藝術容器到藝術引擎

從19世紀末開始,藝術的發展相較于之前有了較爲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爲自我意識的增强,脱離了宗教、歷史、神話以及政治等社會因素的影响和束縛,成爲具有相對獨立價值體系的自足之物。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術館作爲藝術品的主要收藏和展示機構,其外部形式和空間形式也逐漸從作爲藝術品背景的“盒子”轉變爲藝術“發生”和“發展”的“實驗室”。

1.“盒子”式—容納藝術的場所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裏,“盒子”一直是美術館建築空間和形式的主導性主題,這樣的美術館實例不勝枚舉,例如倫佐?皮亞諾設計的德克薩斯曼尼爾美術館、馬歇爾?布勞耶設計的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在這些建築中,展示空間呈純粹的方體,内墻一律塗白,外墻也基本運用統一的石材或塗料,賦予和諧統一的色彩,空間和形式盡可能呈現中性的態度。之所以“盒子”式的美術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内成爲主流,是因爲它具有普遍適應性的空間,切斷内部與外部的空間聯系,避免受到外部復雜、多樣、矛盾的現實的影响,形成人們能够體驗的最純净、最抽象的空間—一種代表非存在和非物質的感受空間。這樣的空間和形式設計旨在提供一種對藝術品産生最小影响的環境,這也正是人們所設想的、藝術應該存在的一種純粹的姿態,以及以這種形態對生活的再現。

當美術館自然而然地成爲“欣賞藝術的場所”,人們習慣于美術館成爲藝術的“容器”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美術館是不是應該更激進一點,促進和激發藝術的發生呢?

当代美术馆形式创作的发展演变

■ 叶 洋1 曹 炜2 ■ Ye Yang Cao Wei

Evolution of Morphology Design in Modern Art Museum

作者单位:1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 ? 150090)

收稿日期:2012-02-23

求,建築形式僵化。也就是説,那時的美術館形式設計更多盲從于那個時代的建築特徵,而未對自身進行審視和認識,在知覺形態上處于混沌的萌芽時期,自我意識尚未覺醒。

隨着現代文化産業的發展,美術館與城市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更加密切,文化事業也像是一種工業産品,成爲適應大衆口味、方便面式的精神消費。美術館被賦予了更多特徵,包括工業化生産、經濟意義、流行趨勢等,并表現在城市中所有文化建築的發展上,它們與城市的其他功能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更多地體現出消費文化和商品化的特徵。從文化傳播方式來看,在電視媒體、網絡和通信設施如此普及的背景下,城市文化産業的競争遠比以往激烈。當代美術館衹有保持其獨特的個性才能適應全球化的文化産業發展。

正是由于文化産業激烈的競争和美術館在城市中標志性作用的日益突出,美術館放弃了其原有的矜持和含蓄,主動嚮世界宣傳自己,這就促使建築更加注重形象的獨特性和視覺效果以及内涵的外延和擴展。每一座城市都在構想以一座全新的、具有爆發力和視覺衝擊力的美術館來引領其文化産業的發展,吸引游客、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提高城市自身的文化品位,美術館作爲引導城市空間的視覺焦點,體現出當代城市的消費文化與以往傳統城市背景間的差异。如畢爾巴鄂的古根漢姆美術館,以其獨特的造型成功地激活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使畢爾巴鄂從没落的港口城市一躍成爲歐洲重要的文化旅游勝地。

另外,伴隨着美術館的個性發展進程,社會對其越來越重視,美術館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自動自覺地追求個性化發展。和美術作品一樣,美術館形式也逐漸融入帶有强烈的主觀意識以及高度抽象的表現手法,大膽地追尋新的表達方式,如觀念藝術、有機藝術和行爲藝術等,總之,思想有多遠,作品就能够走多遠。

美術館的這種發展對建築師們意味着什麽呢?首先,城市對美術館標志性的需要推動了美術館建築個性表達的進程;其次,美術館在這樣的時代發展中積極凸顯自身個性,高速發展的城市使建築師們充滿了危機感,希望使美術館能够趕上時代變换的速度,甚至超越時代的發展速度,而成爲前衛、先鋒的代表作品。正是由于順應城市的需求,美術館逐漸從其他建築類型中脱穎而出,成爲實踐前衛建築形式的先驅。

總而言之,美術館形式的個性化發展爲藝術事業在當代競争激烈的文化産業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贏得了關注,也獲得了話語權。

三、從孤芳自賞到面嚮大衆

美術館自誕生之日起的幾個世紀以來,都維持着“藝術的神聖殿堂”的形象。在傳統的美術館中,

觀衆是一群無足輕重的外人。所幸的是,這個時代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觀衆在美術館發展史中地位

的變化,我們可以將美術館發展演變的另一趨勢概

括爲對觀衆從敵視到漠視到重視。

1.堡壘式—防衛森嚴的私人庫房

美術館的前身是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私人

庫房,這種私人把玩性質的收藏庫房經歷了幾代人

的積累。藏品的主人擁有超出常人的財富和社會地

位,從感情上來説不太可能親近大衆。而這種將私

藏展示給大衆的公開的展覽方式顯然是一種變相的

對權力和財富的炫耀,與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性美術

館有本質區别。將私人收藏開放給公衆欣賞,引發

了藏品的主人關于展品安全的深深焦慮,這也是早

期美術館面嚮公衆開放所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源于

階級社會中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的不信任。于是,

展品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設置了層層防護。由

于這時的美術館對公衆是懷有戒心的,所以其形式

也表現出敵對的態度,試圖以森嚴的建築和威嚴的

形象對公衆起到震懾作用。

2.殿堂式—高不可攀的權威象徵

度過了敵視觀衆的最初階段,迎來了漫長的正

統美術館時期。在這一時期,美術館和觀衆之間的

關系非常淡漠,彼此互不相幹。賬目式的展覽方式

體現了美術館對公衆的漠不關心,美術館的展覽被

看作帶有一定的精英文化性質,對于普羅大衆持一

種漠視和藐視的態度。這種態度幾乎體現在正統美

術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早期的美術館,多采用古

典的建築樣式,高高的臺階、長長的柱廊、高大的

羅馬式圓柱、山花上繁復的浮雕……無不彰顯着美

術館崇高的地位和典雅的氣質,烘托出氣勢的宏大。

但是同時,這種建築形式更多强調了美術館作爲“殿

堂”的權威性和精英性,使觀衆面對美術館或置身

其中時難免被其宏大的氣勢所壓倒,更多感受到的

是藝術的崇高與神聖,而少了一份親切與隨和,使

人覺得藝術是孤傲冷漠和高不可攀的。

3.開放式—親近大衆的互動平臺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美術館以普及教育

爲目標,更加注重積極地吸引社會各階層人士,盡

可能給參與者帶來有實效的學習、親近視覺藝術和

有實感的體驗。在物質條件不斷提高的今天,大衆

的審美水平和審美需求不斷增加,大衆文化已經成

爲文化趨勢的主導方面,其影响力早已蓋過了主流

文化和所謂高雅文化的勢頭,并且顯然將在很長一

段時間裏繼續得到發展與成長。美術館作爲展示優

秀藝術作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積極面嚮大衆開放,

承擔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大衆文化需求、

提升大衆文化素養的責任。

今天的美術館除了作爲收藏與陳列藝術品的

“倉庫”和進行調查科研的學術機構,在面嚮社會

的功能層面上,也相應有所拓寬。藝術展覽就如同

書籍的出版,把作品介紹給大衆,達成交流與溝通,

注释

①参见:于平.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发

展与创新.中国博物馆,2009(4):49

②参见:张婉真.消费文化、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博

物馆学季刊,2009(4):101~104

参考文献

1 林早.美术馆公共空间的意义.美术观察,2011(2):

68

4 叶洋.当代美术馆形式创作研究:[学位论文].哈

尔滨工业大学,2012

擔當起連接藝術家、藝術作品與大衆的樞紐作用。

因而,美術館既然承擔藝術與大衆之間的橋梁作用,

就不應該拘泥于對自身“高雅”品位的孤芳自賞,

這也就意味着美術館將改變以往“冷冰冰”拒人于

千裏之外、高高在上的姿態,轉變“殿堂式”的觀

念,激發公衆對美術館的興趣。美術館必將一步步

走下“神壇”,更大程度地與公衆生活相聯系。可以

説,現在的美術館正在積極創造人類與藝術相會的

情境與場所。

我們發現今天的美術館在外圍功能的拓展上已

有各種實踐。許多美術館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多重

角色,如學術據點、娱樂廳、購物中心、接待室、

旅游景地等。除了藝術的吸引力,美術館作爲一個

場所、一座建築或建築群落,本身就已成爲都市文

化的景觀。而美術館并不因此淪爲十足的休閑場所,

它刻意呈現出來的低姿態消解了藝術咄咄逼人的壓

迫感,打消了大衆對藝術朝聖般的敬畏,營造出能

令兩者坦誠相對的氛圍。一個社會對藝術的愛好體

現在將藝術的意識融入自然的生活狀態②。

結語

美術館發展至今,作爲藝術品與民衆交流的媒

介這一性質自始自終都没有改變。按照麥克盧漢的

媒介延伸論,“每一種媒介都將順應時代的變化,改

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從而改變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③”,

美術館這一媒介也不例外。隨着時代的不斷發展,受

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响,美術館的社會地位及建築

氣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美

術館形式創作的不斷演變。這種演變使美術館跟上

了時代的步伐,更好地融入社會,與大衆的關系也

更爲親近,從而成爲城市中文化建設的標志,成爲

傳播藝術理念、進行藝術教育的新平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