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net 入门简介

C#.net 入门简介

C#.net 入門簡介

Outline
? ? ? ? ? 安裝說明 Hello world及環境簡介 Socket programming介紹 多媒體播放及show圖功能 小畫家
– 繪圖功能介紹
? 參考書目

Outline
? ? ? ? ? 安裝說明 Hello world及環境簡介 Socket programming介紹 多媒體播放及show圖功能 小畫家
– 繪圖功能介紹
? 參考書目

Setup

Setup

Setup

Outline
? ? ? ? ? 安裝說明 Hello world及環境簡介 Socket programming介紹 多媒體播放及show圖功能 小畫家
– 繪圖功能介紹
? 參考書目

Hello world-新增專案

Hello world-選取範本

Hello world
顯示點選物件 的屬性欄位 (目前顯示為 Form1物件的屬性)

Hello world-拉取元件

Event 觀念
Main / Entry Point 開始 開始 初始化 初始化 事件等待 /處理迴圈 事件等待 /處理迴圈 是否事件發生 是否事件發生 事件處理 Method 事件處理 Method1 1 事件處理 Method 事件處理 Method2 2 迴圈結束 迴圈結束 結束 結束 事件處理 Method 事件處理 MethodN N 初始物件基本屬性, 並向底層註冊事件 處理的Method

Hello world
程式中以此名稱來處理 ( 代表 ) 該物件

Hello world

Hello world



開啟舊檔



李润生先生简介

李潤生先生簡介 李先生先後畢業於香港葛量洪師範學院、珠海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事新儒學家唐君毅先生及佛學家羅時憲先生,曾任教於羅富國教育學院、葛量洪教育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新亞文商書院、新亞研究所、能仁研究所及志蓮淨苑等學府。所授課程包括儒、釋、道三家思想。主要著作包括《僧肇》、《佛家輪迴理論》、《因明入正理論導讀》、《唯識三十頌導讀》、《唯識二十論導讀》、《中論導讀》、《中論析義》、《山齋絮語》、《百論析義》及《成唯識論述記解讀〃破執篇》等多種。 (以上部份內容輯錄自法相學會網址) 訪問及整理: 趙敬邦李: 李潤生先生 問: 請問您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些有關唐先生的軼事? 李: 唐先生授課時非常投入,以至經常忘記扣襯衣的鈕子、抽煙時又會忘記點煙,甚至會用粉刷抺汗。學生上課時均有一定困難,因唐先生說的是四川話,因此我也能聽懂一半而已。由於新亞研究所未有投影機,故唐先生每次上課均會使用黑板,其邊講邊寫,以至經常弄得全身皆是粉末; 又唐先生喜歡沉思,有學長便曾告訴我,唐先生有一次乘車到中大馬料水時,車子駛至海灘以至差點翻倒,但唐先生竟若無其事,且沒有任何驚恐表情,原來他當時正在沉思。而唐先生雖主要研究哲學,但他的文學修養很好,講書時喜歡引用詩句,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是唐先生喜歡引用的詩句之一。他有時會把詩句默寫於黑板上,學生對唐先生之文學修養均十分欣賞。我們雖未能接上唐先生的思路,但隨他在理念世界中遊觀,已讓我們感到陶醉。但唐先生也有一不好的習慣,便是經常抽煙,乃至尚未抽完第一枝煙,第二枝煙已經點起。由於經常被煙燻黃燻黑,故你會發覺唐先生的手總是黑黑的,當我們去探望他時,便要被迫吸二手煙了。另唐先生的客廳放有一小盅白砂糖,他偶爾會進食一匙,相信這是為了解自己的煙癮。不幸的是,或基於此一緣故,唐先生的眼睛和肺部最終均出現了問題。 問: 請問當時新亞研究所的學習氣氛如何? 李: 當時研究所的學習氣氛很多。現在研究所的同學多是兼讀,而我們當時則多為全職學生,學生當時還可以拿津貼。我覺得其時研究所最好之處,是每月均有例會,每一研究生須輪流發表論文。學生在研究所研讀兩年,第一年不用寫專題論文,但須出席例會。而所有老師和參與同學均可對所發表的論文提出意見或批評,若你的文章得到好評,那便有信心繼續撰寫畢業論文;若論文受到攻擊,那你便須對自己的寫作提高警惕,以免犯上各種錯誤,故例會可視為一「木人巷」,對研究生的學習非常有用。另外,我們要修讀一科「方法論」,該科由謝幼偉先生教授,其會教導學生在研究文學時應用什麼方法,研究哲學和歷史又當用什麼方法。研究生既學習方法論,又參與例會,故一般而言,其時研究所畢業之同學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均有一定信心。

因明的意思及造句

因明的意思及造句 导读:【注音】:yinming 【意思】:古代印度关于论证和反驳的学说,类似现在的逻辑学,随佛教传入中国。‘因’是立论的根据,‘明’是一门科学的意思。 因明造句: 1、本文是关于唐代汉传因明(佛教逻辑)的一篇概论。 2、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3、陈那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他所创立的新因明在因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4、衙里,因明、清时有太湖营游击衙署设在此而得名。 5、因明论式中的喻在印度古因明五支论式和陈那的新因明三支论式中分别起着不同的论证作用。 6、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实现了类比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飞跃; 7、从研究范围、方法及社会功能方面,阐述了因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通过与西方逻辑发展状况的对照,指出了因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9、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 10、因明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之一,然而,它的研究状况却令人担忧。 11、文章试图借鉴逻辑学的二分法,用形式和非形式谬误来重新划分因明的三十三过,以探索认识因明的新思路。

12、藏传因明在探讨概念及概念间关系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一种事实性的事物关系,即因果关系和不能共存关系。 13、主导的推理类型不同,是希腊逻辑、印度因明、中国逻辑三者彼此有别的重要方面。 14、在保证论证有效性上,因明与名辩学具有共性,这是它们同属于思维工具学科的前提。 15、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印度因明、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不同阶段和形态。 16、其中关于因明对中国哲学的影响,研究成果颇丰富。 17、中国古典逻辑思想的发掘,尤其是对墨家逻辑的重新研究是在西方逻辑的系统引进,印度因明的复兴推动下得以实现的特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因明入门简介

因明入门简介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张兵)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成就圣者  目录  总、因明八事―――――――――――――第三页 一、境与识――――――――――――――第三页 二、自相与总相――――――――――――第三页 三、现量与比量――――――――――――第四页 四、共相与别相――――――――――――第五页 五、遣余―――――――――――――――第五页 六、能诠与所诠――――――――――――第七页 七、相属与相违――――――――――――第八页 八、三支与五支――――――――――――第八页 附、因明源流――――――――――――第十一页

总、因明八事,或称“因明八门”或“因明八义”    悟他门: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  自悟门: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    一、境与识   境的分类:所取境、耽著境、显现境、照了境  取境的方式:自相、总相  这里识主要涉及五根识与意识    二、自相与总相   分别你所观察到的事物,哪些方面是自相(客观事物自身),哪些是总相(纯主观意识中的影像)。  分清自相与总相,是后边因明的一切基础。    比如——  观察一个杯子,人有眼根、眼识、意识。  杯子成像是通过眼根在眼识成像,但在眼根不成像。眼根,近似的的说,相当于视网膜吧。属于感官方面的物质部分。  产生影像,是在眼识。但此时没有意识判断。也就是说,影像在眼识中产生了,但看杯子的人此时意识中,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了杯子。这个时候,杯子是自相。即完全的客观状

态。  当你用意识判断的时候,加入了颜色、形态、美丑等判断内容时。这时的杯子,就是总相,也包括杯子的名称。  总相不是自相,自相在形成总相时,一定有失真和变形。我们的一切语言描述的事物,实际都是总相的,不是客观事物自身。因为杯子自己没有美丑,也不存在颜色的判断。客观上有颜色,但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    三、现量与比量   对应自相的量(经验或知识)是现量,对应总相的量是比量。或者这样说——只有一般、多数人、普遍可理解的当下刹那这个时间段中的五识所显,是自相,即存在,其他不属于存在的。这里所说的自相,如果严谨而论,实际是总相中最接近当下刹那的总相部分,仍非自相本身。唯佛可见真实现量,但在世俗中,达到极其接近现量就可以确定了。  按因明所说,比量一定来源于现量。  例如,我们抽象出事物的规律,规律就是比量,比量不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所说的一切内容,都是意识中的内容,有自相的来源,但与我们描述的有直接关系的,不是自相,都是总相,而且直接来源而论都是比量,因为总相在通过语言的描述中没有直接的现量内容。

藏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藏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研究方向) 祁顺来 一、专业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由我国藏学奠基人、已故藏学家于道泉教授于1951年创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现已形成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强劲的学科优势,其研究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其藏族历史、藏语言文学、藏族文化史、藏传佛教思想史、敦煌学等学科,历史悠久,力量雄厚,成果卓著,影响广泛。其间所形成的藏学教学科研体制、方法、思路、内容体系等,对全国藏学教学科研产生了重大的辐射作用,奠定了中国藏学的现代学术规范。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在民族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藏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二、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业务目标:掌握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新发展;掌握汉藏双语和一门外语,并能用科学方法分析藏语或汉藏语系的任何一种语言。 就业目标:培养从事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授予学位:法学博士 四、研究方向: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

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核心课程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自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 七、论文撰写 第一、二学年末分别提交1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2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不少于10万字。 八、课程设置

《实证佛教导论》内容简介

《实证佛教导论》內容简介 我們現在把這本書的內容簡單介紹一下,第一章是〈實證佛教導論〉。其實當初寫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找個學術期刊來發表,但是沒有落實,主要是這個內容對一般學術界來說還是太震撼了,我的老師看了以後都說學術期刊不太可能採用。所以後來沒有投稿,而把它放到這本書的第一章,讓大家看完第一章之後,就能了解整本書大概的內容。不過,在三乘見道裡頭,只有講聲聞見道。因緣法和大乘法的實證雖然很重要,但這一章對整本書來講,只是一個概略的介紹,所以沒有包括緣覺和菩薩見道的法義。 第二章是〈緒論〉,這個部分我們上禮拜六介紹過了。傳統佛教徒跟不信佛的歐式學者,他們學佛的態度,或者說處理佛學的態度,差異非常大。傳統佛教徒會以信仰作為一個入手的方便,所以他們會接受佛經的說法。以信仰作為一個入手的方便是很好的,只是不要停留在信仰當中太久,因為必須要有實證才能得到解脫。實證就是要有現量。佛陀說:只是聽聞教理的話,但是沒有現量,仍然是無明。這是針對傳統佛教徒而說的。 在歐式學者這邊,他們是以不相信佛教作為研究的立場,用現代西方人的常識去判斷佛教。例如早期佛經記載,佛陀三個月以後要入涅槃了,這個消息出來以後發生了地震。英國學者渥德爾就說:這個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添油加醋,以後發展出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來。他們只要碰到比較神奇的、比較特別的超自然現象,如天堂、地獄、鬼神等等,他們一概不相信,這個是歐式學者的研究態度。 第二章對於這兩種研究方法都有評論,但這本書是學術著作,所以對於歐式學者的這種態度,在第二章第二節〈現今佛學研究方法的檢討〉做集中的評論。這一節很特別的地方是輪迴,它探討輪迴對人類的意義,以及輪迴存在的證據。我們為了證明佛教的教義符合事實,必須要先證明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如果說六道輪迴跟因果報應是虛假的,不符合事實的話,佛教全部的教理都會崩解掉。也就是說,如果說沒有因果報應,人死掉以後一切統統都沒有,統統都歸於烏有的話,我們今天就不用認真去學佛,只要吃喝玩樂,逍遙自在過完一生也就罷了。因為你再怎麼認真的修行、行善,想要去極樂世界、天堂,都變得任何意義都沒有了。 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的證明,對歐式學者來說也很重要。因為他們的理論,都是假設六道輪迴、因果報應是不存在的,一旦證明了輪迴,他們就可以放棄那些錯誤的理論,回歸到實證佛教的學術研究來。歐式學者不相信佛經的記載,所以輪迴的證明,必須引用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 大概在五十年前,準確地說,是1961年,有一位學者伊安.史蒂文生出版了《二十個與輪迴有關的案例》。那本書記載了二十個這樣的案例。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小孩子,大概從兩三歲開始說「你不是我爸爸」、「你不是我媽媽」、「我真正的爸爸、媽媽住在什麼地方」、「我應該是叫做什麼名字」,這些孩子記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

唯识、中观因明旨趣之举异 姚南强 神泰《理门述记》曾说:“自古九十五种外道,大、小诸乘,各制因明。”其实因明就其教义背景,主要与小乘的经部和大乘的唯识、中观相关,本文主要比较以唯识为教理背景的陈那因明和汉传因明与主要以中观义为教旨的中观应成派和藏传因明二者在旨趣上的区别。 一、体系上重逻辑、知识论 汉传因明承续了陈那前期的因明著作与天主《入论》的“八门二益”框架,是以立破论辩为内容的,知识论内容在其中只是论辩立破能否成立的一个条件而已。陈那《理门论》将其称之为“立具”,现量与以量是构成能立的资具,这是指逻辑推理和论辩立破中,作为前提、根据的命题有一个是否可靠的论识论前提。因此,八门中尽管真现量、真比量、似现量、似比量占其一半,但从结构上却是为前四门真似立破服务的。在篇幅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定位,如天主《入论》二千一百多字中只有不到二百字是讲现、比量的。窥基的《大疏》的八卷本,量论只在第八卷中约1/3。唐代诸疏中,专讲量论的,迄今只见慧沼的《二量章》,学界还质题是伪作。而在法称因明中则不同,法称《释量论》中把陈那《集量论》中的一个归敬颂专门扩展成为一个“成量品”,把因明化归内明,把因明定位于专门用以论证“佛成为定量(终极真理)”的一个学科。由此,因明从内外道公用的论辩工具转而为大乘佛教的知识论。这个知识论就是要论证这个世界的空、假、中道,由此转向了中观。法称在藏传佛教中被列为六庄严之一,位龙树、提婆、陈那之后,一般认为法称为陈那再传弟子,应归唯识,但实际上,法称因明中兼有经部和中观的思想,故藏地常称法称为经部瑜伽师或瑜伽中观师。藏传因明自称为“量学”,尊陈那后期著作《集量论》为量经,以量的研究为主旨,量学内部又分为心理论和因理论二部分,后者才是逻辑与论辩学。即使在讲逻辑推理问

光纤基础知识简介

光纤简介 一、光纤概述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二、光纤工作波长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见光部分波长范围是:390nm—760nm(纳米),大于760nm部分是红外光,小于390nm部分是紫外光。光纤的工作波长有短波长0.85μm、长波长1.31μm和1.55μm。光纤损耗一般是随波长加长而减小,0.85μm的损耗为2.5dB/km,1.31μm的损耗为0.35dB/km,1.55μm的损耗为0.20dB/km,这是光纤的最低损耗,波长1.65μm以上的损耗趋向加大。 三、光纤分类 光纤的分类主要是从工作波长、折射率分布、传输模式、原材料和制造方法上作一归纳的,各种分类如下。 (1)工作波长:紫外光纤、可观光纤、近红外光纤、红外光纤(0.85μm、1.3μm、1.55μm)。 (2)折射率分布:阶跃(SI)型光纤、近阶跃型光纤、渐变(GI)型光纤、其它(如三角型、W型、凹陷型等)。 (3)传输模式:单模光纤(含偏振保持光纤、非偏振保持光纤)、多模

光纤。 (4)原材料:石英光纤、多成分玻璃光纤、塑料光纤、复合材料光纤(如塑料包层、液体纤芯等)、红外材料等。按被覆材料还可分为无机材料(碳等)、金属材料(铜、镍等)和塑料等。 (5)制造方法:预塑有汽相轴向沉积(VAD)、化学汽相沉积(CVD)等,拉丝法有管律法(Rod intube)和双坩锅法等。 四、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光纤是一种光波导,因而光波在其中传播也存在模式问题。所谓“模”是指以一定角速度进入光纤的一束光。模式是指传输线横截面和纵截面的电磁场结构图形,即电磁波的分布情况。一般来说,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的场结构,且每一种传输线都有一个与其对应的基模或主模。基模是截止波长最长的模式。除基模外,截止波长较短的其它模式称为高次模。 根据光纤能传输的模式数目,可将其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多模光纤允许多束光在光纤中同时传播,从而形成模分散(因为每一个模光进入光纤的角度不同它们到达另一端点的时间也不同,这种特征称为模分散)。模分散技术限制了多模光纤的带宽和距离。单模光纤只能允许一束光传播,所以单模光纤没有模分散特性。 (1)单模光纤 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的中心高折射率玻璃芯直径有三种型号:8μm、9μm和10μm,只能传一种模式的光。相同条件下,纤径越小衰减越小,可传输距离越远。中心波长为1310nm或1550nm。单模光纤用激光器作为光源。单模光纤用于主干、大容量、长距离的系统。

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比较

!""#年第$期(总第%&#期)学术论坛 ’(’)*+,(-./0+ 1.2$,!""# ((34356789:5;1.2%&#) 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比较 黄志强 (广西师范学院政经系,广西南宁<$"""%) [摘要]在逻辑史上因明与亚里士多德各自建立了一套语言逻辑系统,从范畴分类和区分谬误两方面来看,因明的论述比亚氏更为详尽、深入,在表述上也更为清楚明确,说明了因明具有更强的论辩性和应用性,应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因明;亚里士多德;语言分析;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古希腊,人们早就有许多关于语言的探讨和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无疑是最为系统的,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实际上,因明关于语言的论述并不逊于亚氏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比较说明。 一、范畴分类 在亚氏的著述中实际上有两个范畴分类,一是在其著名的《范畴篇》里提出来的,它区分出十种范畴,即实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和遭受,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范畴理论。二是在《论辩篇》里提出来的,它与十范畴理论稍有不同,区别在于它的第一个范畴是“本质”,而不是“实体”。 在《论辩篇》中,亚氏建立了他的四谓词理论,认为谓词对主词的表述关系有四种,即定义、固有属性、属和种差。就是说,对于一个形如“?是@”的句子,@表述的可以是定义、固有属性、属或种差。在此基础上,他为谓词对主词的表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必须区别发现了上述四种形式的谓词的类。这些类是十种:本质、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遭受。任何事物的偶 性、属、固有属性和定义都应在这些范畴之中,因为任何通过这些谓词所形成的命题都表达事物的本质,或者事物的性质或量,或者其他一些谓词。”在《范畴篇》中,亚氏认为,语言形式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前者叫“非复合的表达式”,如“人”、“牛”、“跑”等;后者叫“复合的表达式”,如“人跑”、“人获胜”等。他说:“非复合的表达式表示实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或遭受。”从这两段说明可以清楚地看到,亚氏谈到主词和谓词,分析主词与谓词的表述关系,由此得出十种范畴;他谈到简单和复杂的语言形式,以此把词和句子区分开来,并且从词区分出十种范畴。因此,可以确定地说,亚氏得出十种范畴乃是基于对语言的分析。 自恰巴曲森以来,藏传因明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因明范畴“摄类”排列成一个体系,标志着其范畴理论在形式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恰巴曲森最初列出十八对范畴,即显色白与红、实有法与假立法、相违与不相违、总与别、相属与不相属、异与同、合遍与离遍、因与果、有法与能别(因)、能相与所相、多因与多宗法、彼此相违、直接相违与间接相违、彼此互遍、是与非、是的反面与非的反面、确知是与确知非、了知事与了知常。这十八对范畴大部分与语言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A B C"#D)的研究成果之二。 [作者简介]黄志强(%E&#—),男,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政经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逻辑学、佛家逻辑。 # !万方数据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 姚南强 提要 自中世纪以来,因明从印度传入中国,复又分为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二支,并分别东渐至日本、朝鲜、蒙古,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只是在宋元以後,因明典籍逐渐佚亡,在汉地几成绝学。近代以来,随著佛教在中国的复兴,因明研究亦随之复苏,当代中国成为印度因明、汉传因明、藏传因明这三大学术传统的共生点。本文对这百年来的中国因明研究作了较系统的回顾,从因明典籍的译介、注疏,因明义理的研述,因明的比较逻辑研究,以及对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的介绍和评价。其间既包容了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内容,又综合了内地和台湾、香港的最新研究动态对因明义理的研究,近代的中国学者主要是以从佛理和逻辑两大角度进行的。就研究层次而言,又可分为三种,力图比较完整地展现本世纪中我国因明研究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同时也清楚地分析了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自中世纪以来,因明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和西藏,又东渐朝鲜、日本、蒙古。近代以来,又弘传至欧美诸国,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术。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分为藏汉二支。藏传因明侧重於知识论,故又称为藏传量论(「量」是指认识和知识)。汉传因明的研究则是以逻辑为中心,只是随著唐初法相宗的衰落,宋天主是陈那的高足,《入论》是对《理门论》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在叙述上也更为集中和通俗,唐疏多达十几家,故《入论》历来是汉传因明研究的重点。近代以来,僧俗学者又纷纷为其作注,计有十余种、元以後汉传因明几成绝学,研习的重心反而东移到了日本。二十世纪初,随著佛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汉传因明亦随之复苏,并与藏传因明交融发展,迎来了中国因明研究的第二个春天。仔细分析起来,这百年来,中国因明又经历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发展过程。1896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迎回了窥基的《因明大疏》,并加以刊印,这是中国近代因明开始复苏的标志。「五四」以後至三、四十年代,汉地的因明研习逐步形成高潮,涌现出欧阳竟无、太虚、吕、章太炎、熊十力、陈望道、陈大齐、虞愚等一批大师,各类著述多达几十种。在藏地,因明的研习亦久盛不衰,量论成为各寺院的必修课程。这是近代中国因明研究的全盛时期。相对而言,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尽管仍有一些零星的著述,但从总体来看,因明的研究处於低谷阶段。到了八十年代初,随著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术界亦形成了「绝学相继发越」的蓬勃局面。国家把因明列为抢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佛教协会等联手共举,做了很多工作,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组织编写了中国逻辑史的因明专卷,出版了《因明论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论》三个专集。这一时期在台湾有圣禾(水月法师)主编的《因明杂志》出版(1977~1987年),该刊主要以对因明经典的注解而著称。按不完全的统计,近五十年来,中国学者的各种因明专著多达几十部,论文上百篇,出现了法尊、石村、杨化群等一批著名学者,因明研究走出了低谷,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百年来,中国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藏传因明之术语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 藏传因明因明在中国藏地的传承。因明是随着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藏传因明特别注重其中知识论的内容。亦即藏语文中作为取得真理,验证真理的尺度和传播真理的方法的“量学”部分的内容,故又称之为“藏传量学”或简称量学、量论。以11世纪的俄?洛丹喜饶为分界,之前以译介印度因明著作为主,称之为古量论。之后,开始出现藏人的因明自著,并形成了“摄类”的因明范畴体系和应成论式的特色,称之为新量论。最早是由寂护和赞法人法光共同译出陈那的《因轮抉择论》,之后三大译师吉祥积、智军、龙幢译出陈那、法称及其后学的因明著疏共19种。藏传因明的中心人物,习惯上概称为“玛、俄、萨”。“玛”即玛善慧,阿底峡的弟子,他译出了法称《释量论》及第一品的自注和帝释慧对后三品的注释,又翻译了法称的《诤正理论》。“俄”即俄?洛丹喜饶,在克什米尔留学时,与利他贤共同译出了法称的《量抉择论》等,至此,陈那因明八论和法称因明七论都已被译出。洽巴?曲吉森格(亦译“洽巴曲森”)是新量论的第一位大家,著有《量抉择论广注》、《量论摄义祛蔽论》,把法称因明义理概括为十八组范畴,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的新风格。“萨”就是萨班?贡噶坚赞,他系萨迦派第四祖。著有〈量理藏论〉,是黄教兴起前藏传因明的代表作。14世纪中,布顿宝成著有〈量抉择论注释明显句义论〉,仁达瓦童慧也有一部陈那因明的专著,并曾为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之师。宗喀巴是格鲁派(黄教)的始祖,他发挥了法称后学教义派的思想,把因明与内明融合,著有〈因明七论入门〉,开创了黄教因明的传统。贾曹杰著有〈释量论颂能无颠倒显示解说道论〉等。克珠杰著有〈因明七论除暗庄严论〉等。根顿朱巴(一世答赖)则著有《释量论释》和《正理庄严论》。在“摄类”的著作方面,较著名的有协饶仁钦(1405—?)的《热堆摄类》、赛?阿的扎西(1688—1738)的《量论要义根本释智者颈饰》、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还有龙朵活佛的《因明学名义略集》、工珠?元旦嘉措的《量学》等等。嘉木样协巴多吉(1648—1722)又把因明传入了蒙古。与汉传因明相比,藏传因明有如下特点:(1)以大乘佛教的知识论为中心。(2)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法称及其后学,而不是汉传因明所承续的撒欢能够羯罗主。(3)强调因明和内明融合,把因明看作是成佛的必由之路。(4)在教理背景上主要以中观为主,兼容大、山两乘及瑜伽、经部各宗之说。(5)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摄类”的范畴系列。(6)在论式上,形成了专用于反驳的应成论式,与连锁三段论接近。(7)形成了以论辩为方式学习、考核、升迁的教学制度。藏传因明使因明完全佛教化,是因明发展的更高形态。 因理藏传因明中关于比量推理的学说。实即因明,因藏传者有其特色,特别译为因理以示稍有区别。也有音译为“达日”的。《因明学启蒙》谓因理“分为三目,谓论述因之性相,论述因之分类,论述宗、因、喻三支之得失”。即具体讨论因三相和似因三类二十四种:相违因两种,不定因三个层次共八种,不成因三类十四种。与汉译的《因明入正理论》相似。因理常写入都扎(摄义学),成为正式学习《释量论》的基础课程。 都扎藏传因明(量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指这一类书。“都扎”汉语直译为“摄类”,因其为综摄量学以至许多经论中常见的若干重要名相、义门之学,所以加上一个“义”字或“类”字,译为“摄义学”或“摄类学”。12世纪时洽巴?法狮子鉴于陈那、法称原著的藏文译本比较古奥,虽有注疏仍不易看懂,故为初学者设计了一套新的结构,著《量学摄义祛蔽论》(今佚),条举量学之义类(多半是成对的范畴)十八项,依世亲的经部教义加以解说,并通过应成论式破

布料基础知识简介

图文版布料基础知识简介 作者:zoola佐拉 布料是制做衣服的基本材料,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布料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开始的麻、棉、丝发展到现在的涤纶、化纤,品种繁多。 作为服装业必须了解的知识之一,布料的知识尤其重要。zoola佐拉君作为资深服装行业从业者,作为一个资深裁缝工匠,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布料的基础知识。 【1】全棉平纹布(也称平布) 成分:全棉平纹布70% 左右 简介:用平纹组织(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纱就交织一次)织成的织物叫平纹织物,表面平整,正反面外观效果相同。由于纱支的粗细和织法的松紧形成不同的风格。老式棉布一般纱支比较粗(传统的手工拼布比较适合)外观朴素自然无光泽,而新型棉布高支棉是指纱支偏细,织得很紧密,外观手感比较滑。利用率:最常规、最常用 【2】提花 简介:指在布料上织出的条状或花状凹凸花纹。分大提花和小提花,大提花是花状花纹,小提花是条状或格子等简单的几何花纹。大提花成本应该比小提花高。大提花给人的感觉更华丽一些,售价也高一些。 利用率:多用于制作沙发套、沙发巾、窗帘、桌布、椅套等

【3】坯布(又称白坯) 成分:棉 简介:用原色棉纱织成而未经过漂染、印花加工的布,统称为原色布。 利用率:多用于衣服制作的打底和再加工 【4】丝绸 成分:蚕丝为原料纺织 简介:品种很多,个性各异。 利用率:制作服装,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 优点: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 不足:易生折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褪色较快。

【5】雪纺 成分:涤纶 简介:由于丝线的退捻作用而收缩起绉,形成绸面布满均匀的皱纹、结构疏松的乔其纱。 利用率:春夏衣服制作、工艺品 优点:柔软、滑爽、透气、易洗,舒适性更强,悬垂性好

传声器基础知识简介

传声器基础知识简介: 一,传声器的定义:: 传声器是一个声-电转换器件(也可以称为换能器或传感器),是和喇叭正好相反的一个器件(电→声)。是声音设备的两个终端,传声器 是输入,喇叭是输出。 传声器又名麦克风,话筒,咪头,咪胆等. 二,传声器的分类: 1,从工作原理上分: 炭精粒式 电磁式 电容式 驻极体电容式(以下介绍以驻极体式为主) 压电晶体式,压电陶瓷式 二氧化硅式等 2,从尺寸大小分,驻极体式又可分为若干种. Φ9.7系列产品Φ8系列产品Φ6系列产品 Φ4.5系列产品Φ4系列产品 每个系列中又有不同的高度 3,从传声器的方向性,可分为全向,单向,双向(又称为消噪式) 4,从极化方式上分,振膜式,背极式,前极式 从结构上分又可以分为栅极点焊式,栅极压接式,极环连接式等5,从对外连接方式分 普通焊点式:L型 带PIN脚式:P型 同心圆式:S型 三,驻极体传声器的结构 以全向MIC,振膜式极环连接式为例 1,防尘网: 保护传声器,防止灰尘落到振膜上,防止外部物体刺破振膜,还有短 时间的防水作用。 2,外壳: 整个传声器的支撑件,其它件封装在外壳之中,是传声器的接地点, 还可以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 3,振膜:

是一个声-电转换的主要零件,是一个绷紧的特氟窿塑料薄膜粘在一个 金属薄圆环上,薄膜与金属环接触的一面镀有一层很薄的金属层,薄膜 可以充有电荷,也是组成一个可变电容的一个电极板,而且是可以振 动的极板。 4 : 垫片: 支撑电容两极板之间的距离,留有间隙,为振膜振动提供一个空间, 从而改变电容量。 5: 极板: 电容的另一个电极,并且连接到了FET的G极上。 6: 极环: 连接极板与FET的G极,并且起到支撑作用。 7: 腔体: 固定极板和极环,从而防止极板和极环对外壳短路(FET的S,G极 短路)。 8: PCB组件: 装有FET,电容等器件,同时也起到固定其它件的作用。 9: PIN:有的传声器在PCB上带有PIN,可以通过PIN与其他PCB焊接在一起,起连接 另外前极式,,背极式在结构上也略有不同. 四,、传声器的电原理图: FET(场效应管)MIC的主要器件,起到阻抗变换或放大的作用, C;是一个可以通过膜片震动而改变电容量的电容,声电转换的主要部件. C1,C2是为了防止射频干扰而设置的,可以分别对两个射频频段的干扰起到抑制作用. R L:负载电阻,它的大小决定灵敏度的高低. V S:工作电压,MIC提供工作电压 :C O:隔直电容,信号输出端. 五,驻极体传声器的工作原理: 由静电学可知,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有如下的关系式: C=ε2S/L ……① 即电容的容量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与两个极板的面积成正比,与两个极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网络基础知识简介

网络基础知识简介 网络就是将相同或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计算机通过连线和各种外围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的系统。网络根据连接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本章以局域网为主要介绍对象。 13.1.1 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产生于1954 年,当时研制了一种叫做收发器的终端,实现了人们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通过电话线发送到其他计算机上的梦想。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随之出现,但它只是一种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客户端并不具备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能力。1969 年出现了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强调了网络的整体性,用户不仅可以共享网络中主机上的资源,还可以共享网络中其他计算机上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直到现在,很多中小型局域网络仍在延用这种网络的工作方式。在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中,同一网络只能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无法实现互联,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联标准。针对这种情况,197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一个能够让各种计算机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ISO/RM。随着该标准的提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开始实现将不同计算机互联成网。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就是以该标准进行工作的。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出现了以综合化、高速化为特点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将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业务综合到一个网络中,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进行传送。 13.1.2 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一般由工作站、服务器、外围设备和一组通信协议组成。在计算机网络中,服务器是为网络中各用户提供服务并管理整个网络的,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根据其所负担的网络功能的不同,可将服务器分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等多种类型。在局域网中最常用到的是文件服务器。工作站是指连接到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其接入和离开均不会对网络产生影响。外围设备是指用于连接服务器与工作站的一些连线或连接设备,如网络适配器、集线器(HUB)、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交换机等。通信协议是指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在局域网中,常用的通信协议有NetBEUI,IPX/SPX 和TCP/IP 三种。 13.1.3 网络结构分类 在局域网中常见的网络结构有对等型网络和工作站|服务器型网络两种。 对等型网络是指在网络中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网络中的各工作站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既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工作站。在工作过程中,既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源,又要为其他计算机提供共享资源。在其他计算机访问其共享资源时,可将其视为服务器,在其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又可将其视为工作站。在对等型网络中又有总线型对等网络和星型对等型网络之分。 图13.4 总线型工作站|服务器型网络示意图 13.1.4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中小型局域网中常用到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和环型拓扑结构三种。下面介绍这三种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结构是指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总线,所有工作站都共用一条总线。当其中一个工作站发送信息时,该信息将通过总线传到每一个工作站上。工作站在接到信息时,先要分析该信息的目标地址与本地地址是否相同,若相同则接收该信息;若不相同,则拒绝接收。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布线容易,便于扩充;其缺点主要是总线中任一处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且故障诊断困难。如图13.5 所示显示了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2.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工作站都直接连接到集线器(HUB)或交换机上,每个工作站要传输数据到其他工作站时,都需要通过集线器(HUB)或交换机进行。星型拓扑结构具有连接方便、故障诊断容易、若一个工作站出现故障不会影响网络的运行,可靠性较高;缺点是连接电缆较长,对集线器(HUB)或交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

倪梁康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 一、引论 “自证分”(svasamvittibhaga)的概念在大乘佛教的两个重要论域中出现,其一是在因明学中,其二是在唯识学中。它们都是由印度的陈那论师提出来的。 当然,按照吕(氵徵)的看法,“自证”理论在陈那之前便已经出现。吕(氵徵)认为,小乘佛教的经部学说对大乘学说的两个主要影响之一就是经部的“自证”理论。他在总体上区分“自证”的两种含义:“一、心自己了解自变之相,谓之…自证?。二、心在了解对象的同时,还对本身有反省的作用。”后一种含义是经部所说的“自证”。吕澈对经部的观点做如下的阐释:“譬如点灯,灯光四射,既照明了余物,同时也照明了灯的本身。心也一样,如眼见草青青,大苍苍,既见到天、草的颜色,同时也了解了自己这是…见?了。这种理解是无意义的,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怎样证明是…见?了呢?是后来通过回忆知道的。”也就是说,对这个意义上的“自证”的把握,“是后来通过回忆知道的”,例如“我们从前见过一本书,现在回忆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见?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此前我们有过…见?的领受,不然的话,就不会说见过”,如此等等。 我们后面会看到,这个意义上的“自证”,与以后大乘唯识学中所论证的“自证分”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如果主张“自证”之成立的基础在于回忆,那么这与大乘唯识学中的“自证分”仍有根本区别,前者更多是指一种反思性的意识。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心在了解对象的同时,还对本身有反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反省的作用”与“此后的回忆”之间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我们更早还可以在《阿含经》中读到释迦本人的说法:“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等正觉”的含义通常被理解为:“正遍知”。“知”的意思在这里与“觉”相同,觉即知也。“正”,则是指觉知契于理,也就是合乎法理地、明见相即地把握到。“遍”,是指觉知遍于一切。“等正觉”就是意味着:遍于一切地、合乎法理地觉知。也就是说,对自身的证知和觉悟是一种普遍合理的觉知。但这个意义上的“自证”或“自知自觉”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自证分”也还不尽相同,因为“自证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或识;“等正觉”倒是更接近于西方哲学中的“自身认识”、“自身反思”的概念,即胡塞尔所说的“明见、相即的内在感知”的概念。 无论如何,首次在瑜伽系统内论述“自证分”的理论,使其成为大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陈那。通过他,“自证分”概念一方面被引入佛教因明学,用来说明自己认知之作用;另一方面,它被引入唯识学,成为唯识学的用语。这便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自证分”。 与陈那不同,当时属于十大论师之一的安慧曾主张一切“心识”(即唯识学所主张的八识)都只有一个要素:自证分。这是安慧的一分说。而同属十大论师的难陀则认为一切“心识”都有二分:见分、相分。这里的“见分”是指心识的活动,也叫“能取分”;“相分”是指心识的对象,也叫“所取分”。 陈那不在十大论师之内。他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自证分是对心识活动及其对象的证知,也叫“自体分”。这可能是对有部的说法的一种反驳。有部主张:“刀不自割,见不自见”。但“刀”和“见”显然是存在着的和发生着的。而一切存在的和发生的东西都会以某种方式显现出来,否则我们就不会去讨论它们。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唯识学与西方现代的现象学学说的共同之处:所谓“万法唯识”或“唯识无境”,实际上是唯识学和现象学的一致主张。例如,舍勒就曾明确地说,“我们同样

藏传因明与西方哲学之时间观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a12603654.html, 藏传因明与西方哲学之时间观比较研究 作者:次珠拉姆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时间问题及关于时间流程中的哲学问题,是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了解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对时间的基本诠释,来比较的两种时间观的异同。 关键词:时间;因明学;西方哲学 一、藏传因明学中对时间的定义 因明学将时间分为三时,即现在时、过去时和未来时。佛教各宗派对三时有不同的解释,因明作为经量部的思想理论,与唯识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相同,认为一切存在,包括实有法和常都是在时间中存在的,即“把‘时间’限定在实有的物质概念之中”①。因明学中所谈及的“三时”并非指单纯的时间,而是处于生存与灭亡之中的万事万物之有无状态。因明学认为一切实有法都处于现在时内,三时当中唯有现在时是存在的。理解因明学的这一思想理论,首先要弄清三时的概念及本质。现在时之定义为:生而不灭者,即现实存在而没有灭亡者,如现实存在的万事万物,因而,现在时就是现在物,现在物就是现在时。过去时之定义为:生而已灭者,即曾存在过但因各种因素已经消亡的无物状态,如已被打碎的瓶子和死去人等。未来时之定义为:不生未灭者,即一物虽然满足了生的内因,但由于外因不足而暂时未生,属于常住法,如冬日里洒在土地里的种子,由于外因不足而未能生的无胚芽状态。简而言之,因明学认为三时中只有现在时处于有物状态,是常;而已生已灭的过去时和不生未灭的未来时都处于无物状态,是无常。 深入理解因明学中的时间,必须明确其在因明学中的定位。因明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所知”,与“有”同义,泛指世间万事万物,一切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对象。所知分为常和实有法,其中实有法与有为法、物、无常及实有物同义,指一切有能量的东西,有生灭,有变化。实有法分色、识、不相应行三种,其中色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识相当于意识,而时间属于非色非识的不相应行之法,它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它是一种非物质非意识的有能量的东西。 二、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 时间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是个深刻话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6—347)认 为时间是造物主根据永恒者的本性创造出来的,是永恒的复制本。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中,唯有现在能准确地描述永恒者,时间便是永恒者的形象。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给 时间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即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计算,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奥古斯丁(354—430)不赞同将时间分为过去、未来和现在,因为他认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