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说话的函数图象导学案

会说话的函数图象导学案

会说话的函数图象导学案
会说话的函数图象导学案

课题:会说话的函数图象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分析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熟练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导 学 流 程

一、快乐启航:

1.观看龟兔赛跑的视频。

2.下列图象描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若用S 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情节相吻合的是( )(2'题)

二、自练自悟:(快乐传真,点将答题)

图中的线段OD 和折线OABC 表示“龟兔赛跑”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请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折线OABC 表示赛跑过程中_______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线段OD 表示赛跑过程中______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赛跑的全程是_________米.(2'题)

(2)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多少米?乌龟每分钟爬多少米? (2'题)

(3)乌龟用了多少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2'题)

(4)兔子醒来,以800米/分的速度跑向终点,结果还是比乌龟晚到了0.5分钟,请你算算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多少分钟?(3'题)

通过以上练习,我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t

A

s

t

B

s t

C

s

t

D

O

三、《新龟兔赛跑故事》大家说:(快乐冲关)

请根据下图(1)(2)(3)所提供的信息,各叙述一则龟兔赛跑的故事。(要求先独编,然后两人小对子交流,再组内合编。语言要简洁、准确。) (1)

(2)

(3)

【展示提升】

1.将图中所提供的主要信息准确的展示在黑板上加2'

2.所编故事符合图形提供的信息加3';

3.所编故事内容丰富、生动、精彩再加2'。

四、链接益阳中考(风险抢答 答对一个记2',答错一个扣1')

1.(2006年益阳)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途中自行车出了故障,他只好停下来修车. 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故加快速度继续匀速行驶赶往学校. 图5是行驶路程S (米)与时间t (分)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骑车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 )

800 t(分)

起点 0

s(米) 终点 终点

起点 0

t(分)

s(米)

25

乌龟 兔子

起点 0 800

终点 t(分)

s(米) S (米) t

O S (米) t

O S (米) t

O S (米)

t

O A

B

C

D

2.(2009年益阳)某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后继续骑行,按时赶到了学校.描述了他上学的情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修车时间为15分钟 B .学校离家的距离为2000米 C .到达学校时共用时间20分钟 D .自行车发生故障时离家距离为1000米

3.(2010年益阳)火车匀速通过隧道(隧道长大于火车长)时,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 与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 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大致是( )

A. B . C . D .

4.(2011年益阳)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 处径直走到B 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 与行走的路程s 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 )

五、超越梦想:(每题3 )

1. (2005?江汉区)父亲节,学校“文苑”专栏登出了某同学回忆父亲的小诗:“同辞家门赴车站,别时叮咛语千万,学子满载信心去,老父怀抱希望还.”如果用纵轴y 表示父亲和学子在行进中离家的距离,横轴t 表示离家的时间,那么下面与上述诗意大致相吻合的图象是( )

离家时间(分钟)

离家的距离(米)

10 15 20

2000

1000

O

火车隧道

o

y

x

o

y x

o

y

x

o

y

x o

l

s

o

l s

C

D

o

l s

o

l s

B

o

2.(2009年安顺)如图,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但水位较低,且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沉思一会后,聪明的乌鸦衔来一个个小石子放入瓶中,水位上升后,乌鸦喝到了水。在这则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开始计时并设时间为x ,瓶中水位的高度为y ,下列图象中最符合故事情景的是:( )

3.(2009 黑龙江大兴安岭)一个水池接有甲、乙、丙三个水管,先打开甲,一段时间后再打开乙,

水池注满水后关闭甲,同时打开丙,直到水池中的水排空.水池中的水量

)(3m v 与时间)(h 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如图,则关于三个水管每小时的水流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乙>甲

B . 丙>甲

C .甲>乙

D .丙>乙

学后反思:

D

C

B

A

t/h

v/m 3

最新最新中考二次函数动点问题(含答案)

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 1.如图①,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1084,,,,顶点C D ,在第一象限.点P 从点A 出发,沿正方形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40E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当点P 到达点C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正方形ABCD 的边长. (2)当点P 在AB 边上运动时,OPQ △的面积S (平方单位)与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②所示),求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 (3)求(2)中面积S (平方单位)与时间t (秒)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 取最大值时点P 的坐标. (4)若点P Q ,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则点P 沿着AB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增大;沿着BC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 沿着这两边运动时,使90OPQ =o ∠的点P 有 个. (抛物线()2 0y ax bx c a =++≠的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 -- ??? ,.

[解] (1)作BF y ⊥轴于F . ()()01084A B Q ,,,, 86FB FA ∴==,. 10AB ∴=. (2)由图②可知,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用了10秒. 又1010101AB =÷=Q ,. 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 (3)方法一:作PG y ⊥轴于G ,则PG BF ∥. GA AP FA AB ∴ =,即610 GA t =. 35GA t ∴=. 3 105OG t ∴=-. 4OQ t =+Q , ()113410225S OQ OG t t ? ?∴= ??=+- ?? ?.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选择方法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选择方法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考察地很频繁,一般都作为选择题最后一道呈现。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过程为:读懂题意,牢牢抓住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在模拟运动过程中找到分界点,确定不同时间段并分析题意建立相对应函数模型,列出对应函数关系式,由函数关系式选择图象。但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由于是选择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选出答案。 一.列函数关系式法 例1.(2014年河南第8.题)如图,在Rt △ABC 中,∠C=900,AC=1cm ,BC=2cm ,点P 从A 出发,以1cm/s 的速沿折线 AC CB BA 运动,最终回到A 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 (s ),线段AP 的长度为y (cm ),则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 解析:由P 点运动过程AC CB BA 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AC 段, y=x(0≤x ≤1),第二阶段CB 段,y=2(1)1x -+(1≤x ≤3),这是一个在定义域内的增函数,但不 是一次函数。第三阶段BA 段,y=5+3-x(3≤x ≤5+3),所以本题选A 。 定评:分析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建立函数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由关系式找出对应阶段的图象。这种方法要求高,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素养关系式列不出来,当然这种方法耗时较多。 二.分析淘汰法 例2. (2014年兰州第15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 的直线l 从O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 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 扫过正方形OBCD 的面积为S ,直线l 运动的时间为t (秒),下列能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解析:由l 运动 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O 到BD,的过程中,X 轴,Y 轴方向上都在增加,而要表示面积这两个方向上都能用上,所以这必然为开口向上增大的二次函数模式,选择增长的曲线段。第二阶段从BD 到C 的过程,面积在DC,BC 两条边上增大,而此时面积的表示与这两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断定是一个增长的二次函数模式,所以本题选D. 点评:分析运动过程,大体与学习过的正比列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A . B . C . D .

专题复习--函数图象中的行程问题

专题复习 函数图象中的行程问题 图象信息题是指由图象(表)来获取信息.从而达到解题目的的题型,这类问题来源广泛,形式灵活,突出对考生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而将普通的行程问题以图像的方式呈现无疑更是中考试题的亮点。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识图”和“用图”,一般步骤是: (1)观察图象,获取有效信息;(2)对已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3)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通过建模解决问题。下面以08、09两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加以分类剖析。 一.相遇问题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B 地行驶.甲车先到达B 地,停留1小时后按原路以另一速度匀速返回,直到两车相遇.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下图是两车之间的距离y (千米)与乙车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 (1)请将图中的( )内填上正确的值,并直接写出甲车从A 到B 的行驶速度; (2)求从甲车返回到与乙车相遇过程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求出甲车返回时行驶速度及A 、B 两地的距离. 解:(1)( )内填60,甲车从A 到B 的行驶速度:100千米/时 (2)设y kx b =+,把(4,60)、(4.4,0)代入上式得: 604044k b k b =+??=+? . 解得:150 600 k b =-??=? 150660y x ∴=-+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4≤x ≤4.4 (3)设甲车返回行驶速度为v 千米/时, 有0.4(60)60v ?+=得90(/)v =千米时 A B 、两地的距离是:3100300?=(千米) 评析:细心、耐心的读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本题中的行程过程分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三段函数图像,因此理解图像中每一条线段以及每个折点的实际意义成了解题的关键。如:点(3,120)的含义是乙车出发3小时后两车相距120千米,而此时乙车行驶了180km ,甲车行驶了300km 。 从知识点上讲,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图像交点等内容,其中第(2)小题便是函数解析式与图像、方程的综合,第(3)小题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关键仍是对图像要有足够的理解,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读图能力。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区分度较明显,既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追及问题 例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力地震.某市接到上级通知,

高中数学常见函数图像

高中数学常见函数图像1. 2.对数函数:

3.幂函数: 定义形如αx y=(x∈R)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 图像 性质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单调性:如果0 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 +∞上为增函数.如果0 α<,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 +∞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

函数 sin y x = cos y x = tan y x = 图象 定义域 R R ,2x x k k ππ??≠+∈Z ???? 值域 []1,1- []1,1- R 最值 当 22 x k π π=+ () k ∈Z 时, max 1y =; 当22 x k π π=- ()k ∈Z 时,min 1y =-. 当()2x k k π =∈Z 时, max 1y =; 当2x k π π=+ ()k ∈Z 时,min 1y =-.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周期性 2π 2π π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单调性 在 2,222k k ππππ? ?-+???? ()k ∈Z 上是增函数;在 32,222k k π πππ??++???? ()k ∈Z 上是减函数. 在[]() 2,2k k k πππ-∈Z 上 是 增 函 数 ; 在 []2,2k k πππ+ ()k ∈Z 上是减函数. 在,2 2k k π ππ π? ? - + ?? ? ()k ∈Z 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 对称中心 ()(),0k k π∈Z 对称轴 ()2 x k k π π=+ ∈Z 对称中心 (),02k k ππ??+∈Z ?? ? 对称轴()x k k π =∈Z 对称中心(),02k k π?? ∈Z ??? 无对称轴

第17讲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第17讲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课标要求】 1.理解圆及有关要领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2.探索圆的有关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3.探索并了解垂直于弦的直径性质。 4.了解三角形的外心。 【命题趋势】 函数对于初学者来说,概念难理解,性质难掌握。遇到有关函数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生疏,无从下手,中考题中常出现的由函数图像确定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符号,或由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符号确定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位置等问题,同学们因没能很好地掌握其规律而容易丢分,其实。初中阶段介绍的三种函数: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些函数的解析式中系数的符号。均可由它们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位置来确定。 【考点透析】 考点1:由函数解析式系数或其符号确定图象位置 中考中考查此知识点主要是把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结合起来放到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考查,并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灵活运用。 [例1]二次函数y=ax2+bx+c与一次函数y=ax+c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答案] D [解析]这一类题是考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题目中a,b,c均是变量,字母多不知从何下手考虑.考虑问题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抓住两个函数共性的东西,如两个图象的交点中有一个是(0,c),也就是说两个图象的交点中有一个应在y轴上,从而否定了A.和B.,且c >0.其次考虑完字母c后,再考虑a的取值.若a>0,则直线y=ax+c与x轴交点应在原点左边,这样否定了C.;再检验D.,从二次函数图象知a<0,且c>0,直线y=ax+c与x 轴交点应在原点右边,所以D.是正确的.考虑变量的取值范围要先考虑第一个再考虑第二个、第三个有次序地进行,切忌无头绪地乱猜,思维 考点2:由函数图象确定解析式的系数符号 中考考查该知识点主要是通过观察图象确定函数解析式的系数,或是通过函数解析式系数判断函数图象的大致位置,主要以选择填空题为主。 [例2]如果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13-25所示, 那么代数式b+c-a与零的关系是 [ ] A.b+c-a=0;B.b+c-a>0;C.b+c-a<0;D.不能确定.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从点A 出发,沿A→B→C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MN2=y,则y 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 【解析】∵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 ∴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 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1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 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3﹣1=2,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 故选B. 2、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 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 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 l经过BA段时,②直线l经过AD段时,③直线l经过DC 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 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 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 故选A. A. … B.

3、如右图,已知某容器是由上下两个相同的圆锥和中间一个与圆锥同底等高的圆柱组合而 成,若往此容器中注水,设注入水的体积为y,高度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解析】注入水的体积增加的速度随着高度x的变化情况是:由慢到快→匀速增长→由快到慢,由慢到快的图象是越来越陡,由快到慢的图象是越来越平缓,所以选A。 4、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解析】由图中可知:在开始的时候,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大,可以排除B,C. 随着圆的穿行开始,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减小,当圆完全进入正方形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不再变化.应排除D. 故选A. 5、.如图9,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 = EF = FB = 5,DE = 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 = 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函数图像过定点问题

函数图像过定点得研究 题1: 求证:拋物线y=(3-k)x2+(k-2)x+2k-1(k≠3)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得坐标。 归纳: 第一步:对含有变系数得项集中; 第二步:然后将这部分项分解因式,使其成为一个只含系数与常数得因式与一个只含x与常数得因式之积得形式; 第三步:令后一因式等于0,得到一个关于自变量x得方程(这时系数如何变化,都“失效”了); 第四步:解此方程,得到x得值x0(定点得横坐标),将它代入原函数式(也可以就是其变式),即得到一个y 得值y0(定点得纵坐标),于就是,函数图象一定过定点(x0,y0); 第五步:反思回顾,查瞧关键点、易错点,完善解题步骤. 题2: (2001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题)无论m为任何实数,二次函数得图像总过得点就是( ) A、 (1,3) B、(1,0)C、(-1,3)?D、 (—1,0)

巩固练习: 1.无论m为何实数,二次函数y=x2﹣(2﹣m)x+m得图象总就是过定点() A。?(1,3)?B.(1,0)?C. (﹣1,3) D. (﹣1,0) 2.对于关于x得二次函数y=ax2﹣(2a﹣1)x﹣1(a≠0),下列说法正确得有( ) ①无论a取何值,此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②无论a取何值,图象必过两定点,且两定点之间得距离为;③当a〉0时,函数在x〈1时,y随x得增大而减小;④当a〈0时,函数图象截x轴所得得线段长度必大于2. A. 1个B.2个C。3个D。4个 3、(2012?鼓楼区一模)某数学兴趣小组研究二次函数y=mx2﹣2mx+3(m≠0)得图象发现,随着m得变化,这个二次函数得图象形状与位置均发生变化,但这个二次函数得图象总经过两个定点,请您写出这两个定点得坐标:_________。 4。某数学小组研究二次函救y=mx2﹣3mx+2(m≠0)得图象发现,随着m得变化,这个二次函数图象得形状与位置均发生变化,但这个二次函数得图象总经过两个定点。请您写出这两个定点得坐标:_________. 5。(2009?宜宾县一模)二次函数y=x2+bx+c满足b﹣c=2,则这个函数得图象一定经过某一个定点,这个定点就是 _________ . 6.无论m为何实数,二次函数y=x2﹣(2﹣m)x+m得图象总就是过定点_________. 7.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具有性质(1)图象不经过三、四象限;(2)点(2,1)在函数得图象上;(3)当x>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得增大而增大。试写出一个满足以上性质得二次函数解析式: _________ 。 8、证明无论m为何值,函数y=mx-(4m—3)图像过定点,求出该定点坐标

高中数学函数图象高考题

函数图象B1 .函数y = a| x | (a > 1)的图象是( ) B() B3.当a>1时,函数y=log a x和y=(1-a)x的图象只可能是() A4.已知y=f(x)与y=g(x)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函数F(x)=f(x)·g(x)的图象可以是(A) B5.函数(1) || x xa y a x =>的图像大致形状是()D

A B C D D 7.函数x x y cos -=的部分图象是( ) A 8.若函数f(x)=x 2+b x +c 的图象的顶点在第四象限,则函数f /(x)的图象是 ( ) A 9.一给定函数) (x f y =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1,0 (1∈a ,由关系式) (1n n a f a =+得到的数列}{n a 满足)(* 1N n a a n n ∈>+,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 ) A B C D C 10.函数y=kx+k 与y=x k 在同一坐标系是的大致图象是( ) A D C

A 12. 当a >1时,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 =a - x 与y =log a x 的图像( ) B 13. 函数1 1 1--=x y 的图象是( ) D 14.函数b x a x f -=)(的图象如图,其中a 、b 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0,1<>b a B .0,1>>b a C .0,10><

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

函数的图像与系数的关系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2017-4-11 授课教师:洪剑兰 复习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之间内在的关系。 2、理解初中所学函数的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图像位置判别系数的范围,反过来根据系数的取值来确定图像的位置。 3、通过总结归纳,逐步完善函数图像的性质和系数关系的认识,同时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复习重点: 1、深入认识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图像位置判别系数的范围。 3、会根据系数的取值来确定图像的位置。 复习难点:函数图像和系数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总结规律 1、复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的解析式,并指明系数取值条件。 2、总结一次函数图像确定k、b取值范围 ⑴.由一次函数图象的增减性 ...判断k的取值 A. 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观看从左到右呈上升趋势,经过一、三象限)?→ ←k>0 B. 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观看从左到右呈下降趋势,经过二、四象限)?→ ←k<0 ⑵.由直线和y轴的交点位置 ....判断b.的取值 因为直线y=kx+b与y轴交点坐标为(0,b) ,所以 A. 直线交y轴正半轴?→ ←b>0 B. 直线交y轴负半轴?→ ←b<0 C. 直线经过原点?→ ←b=0 【知识应用】见课件 ⑶直线与直线平行或相交的系数关系 【知识应用】见课件 3、复习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并总结规律 A. 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 B. 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4、复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由图像可以看出:

二次函数图像问题及答案难题.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 1、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如图所示,OA =OC , ①abc <0;② 24b ac <;③1-=-b ac ; ④02<+b a ;⑤ a c OB OA -=?; ⑥024< +-c b a 。其中正确的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2、抛物线y=ax 2 +bx+c 的图象如图,OA=OC ,则( ) (A ) ac+1=b; (B ) ab+1=c; (C )bc+1=a; (D )以上都不是 3,已知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如图2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 a +b +c <0;② a -b +c <0;③ b +2a <0;④ abc >0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4.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x =-1,给出四个结论:①b 2>4ac ;②2a +b =0;③a -b +c 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y =ax 2+bx +c (a ≠0)的图象如下图所示,abc ,b 2-4ac ,a -b +c ,a +b +c ,2a -b ,9a -4b 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已知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下列结 论: ①240b ac ->; ②0abc >; ③80a c +>; ④930a b c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 (B )2 (C )3 (D )4 7.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2,0)(x 1,0),且1<x 1<2,与y 轴正半轴的交点在(0,2)下方。下列结论:(1)4a-2b+c=0.(2)a <b <0.(3)2a+c >0.(4)2a-b+1>0.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 第(16)题

高中各种函数图像画法与函数性质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图像中每一象限的每一支曲线会无限接近X轴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K≠0)。 2、性质: 1.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k>0时,函数在x<0上同为减函数、在x>0上同为减函数;k<0时,函数在x<0上为增函数、在x>0上同为增函数。 定义域为x≠0;值域为y≠0。 3.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轴相交。 4.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Q,过点P,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S2则S1=S2=|K| 5.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y=x y=-x(即第一三,二四象限角平分线),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

指数函数y=a x (a>0,a≠1) 注意:⒈指数函数对外形要求严格,前系数要为1,否则不能为指数函数。 ⒉指数函数的定义仅是形式定义。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规律:1. 当两个指数函数中的a互为倒数时,两个函数关于y轴对称,但这两个函数都不具有奇偶性。 2.当a>1时,底数越大,图像上升的越快,在y轴的右侧,图像越靠近y轴; 当0<a<1时,底数越小,图像下降的越快,在y轴的左侧,图像越靠近y轴。 在y轴右边“底大图高”;在y轴左边“底大图低”。

3.四字口诀:“大增小减”。即:当a>1时,图像在R上是增函数; 当0<a<1时,图像在R上是减函数。 4. 指数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比较幂式大小的方法: 1.当底数相同时,则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 2.当底数中含有字母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3.当底数不同,指数也不同时,则需要引入中间量进行比较; 4.对多个数进行比较,可用0或1作为中间量进行比较 底数的平移: 在指数上加上一个数,图像会向左平移;减去一个数,图像会向右平移。 在f(X)后加上一个数,图像会向上平移;减去一个数,图像会向下平移。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复习指要 【典例分析】 例1(2014?贵阳,第9题,3分)如图,三棱柱的体积为10,其侧棱AB上有一个点P从点A开始运动到点B停止,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的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 x、y,则下列能表示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就是( 考点: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截成的两个部分的体积之与等于三棱柱的体积列式表示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再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答. 解答:解:∵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的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的体积分别为x、y, ∴x+y=10, ∴y=﹣x+10(0≤x≤10), 纵观各选项,只有A选项图象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比较简单,理解分成两个部分的体积的与等于三棱柱的体积就是解题的关键. 例2 (2014年?河南省,第8题,3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1cm,BC=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AC→CB→BA运动,最终回到点A,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 ) 线段AP的长度为y(cm),则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就是(

A. B. C. 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这就是分段函数:①点P在AC边上时,y=x,它的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②点P在边BC上时,利用勾股定理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选择图象; ③点P在边AB上时,利用线段间的与差关系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由关系式选择图象. 解答:解:①当点P在AC边上,即0≤x≤1时,y=x,它的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故C 错误; ②点P在边BC上,即1<x≤3时,根据勾股定理得AP=,即y=, 则其函数图象就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就是线段.故B、D错误; ③点P在边AB上,即3<x≤3+时,y=+3﹣x=﹣x+3+,其函数图象就是直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此题涉及到了函数y=的图象问题,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到该函数图象,所以只要采取排除法进行解题. 例3(2014?广西桂林,第12题,3分)如图1,在等腰梯 形ABCD中,∠B=60°,PQ同时从B出发,以每秒 1单位长度分别沿BADC与BCD方向运动至相遇 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BPQ的面积为S(平 房单位),S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 错误的就是( ) A.当t=4秒时,S=43 B.AD=4 C.当4≤t≤8时,S=23t D.当t=9秒时,BP平分梯形ABCD的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动点函数图象的性质,综合判断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答图2所示,动点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OE段,函数图象为抛物线,运动图形如答图1﹣1所示. 此时点P在线段AB上、点Q在线段BC上运动.

(新)高中数学复习专题一---函数图象问题

专题一 函数图象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函数的图象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函数图象是函数的一种表达形式,形象的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的结果的重要工具. 一、知识方法 1.函数图象作图方法 (1)描点法:列表、描点(注意关键点:如图象与x 、y 轴的交点,端点,极值点等))、连线(注 意关键线:如;对称轴,渐近线等) (2)利用基本函数图象变换。 2.图象变换(由一个图象得到另一个图象):平移变换、对称变换和伸缩变换等。 (1)平移变换 ① 水平平移:函数()y f x a =+的图象可以把函数()y f x =的图象沿x 轴方向向左 (0)a >或向右(0)a <平移||a 个单位即可得到; ② 竖直平移:函数()y f x a =+的图象可以把函数()y f x =的图象沿y 轴方向向上(0)a >或向下(0)a <平移||a 个单位即可得到. (2)对称变换 ① 函数()y f 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即可得到; ② 函数()y f 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x 轴对称即可得到; ③ 函数()y f 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可得到; (3)翻折变换 ① 函数|()|y f 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的x 轴下方部分沿x 轴翻折到x 轴上方,去掉原x 轴下方部分,并保留()y f x =的x 轴上方部分即可得到; ② 函数(||)y f x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右边沿y 轴翻折到y 轴左边替代原y 轴左边部分并保留()y f x =在y 轴右边部分即可得到. (4)伸缩变换 ① 函数()y af x =(0)a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中的每一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1)a >或压缩(01a <<)为原来的a 倍得到; ② 函数()y f ax =(0)a >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 f x =的图象中的每一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01a <<)或压缩(1)a >为原来的 1 a 倍得到. 3.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对于函数)(x f y =,若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都有 ①)()(x a f x a f +=-(或))2()(x a f x f -=,则)(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 ②b x a f x a f 2)()(=++-(或)2)2()(b x a f x f =-+,,则)(x f 的图象关于点),(b a P 对称. 4、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如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 5、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化简函数式;(3)讨论函数的性质(如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以及图像上的特殊点、线(如极值点、渐近线、对称轴等);(4)利用基本函数的图像(5)利

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系数与图像 长葛六中刘晓金 目标:1、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形成过程,导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与系数的关系。 2、理解和探索相关二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3、会用学习的知识判断相关二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4、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平移、对称、翻转图像的抛物线解析式。 重点:1、探索和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2、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学法:1、通过观察发现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索知识的运用。 教法:运用课件对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展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导言: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也不相同,即使有时形状相同,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节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展示幻灯片1) 2、展示本节教学主要过程。 (展示幻灯片2) 二、师生互动过程 1、a的符号与抛物线开口方向

①、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y=x2,y=-x2的草图,观察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②、(展示幻灯片3) ③、学生对着幻灯片,检查自己的发现。 ④、总结出:a>0时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a<0时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下。 ⑤、练习在抛物线y=(k-1)x2+x+1中k 时开口向上,k 时开口向下。 2、a的绝对值与图像开口的大小 ①、导言: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虽然是抛物线,但是形状却不尽相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展示幻灯片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不同函数图像的形状(开口大小)与什么相关联? ③、引导学生总结出:a的绝对值相等,抛物线开口方向不同,大小相同。 ④、练习k取时,抛物线y=(k+3)x2-x+6可以由抛物线y=2x2变化而来。 3、C与图像和y轴的交点位置 ①、(展示幻灯片5) ②、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总结出:C=0时抛物线与y轴相交于原点;C >0时抛物线与y轴相交于X轴上方;C<0时抛物线与y轴相交于x轴下方。 (C的值决定抛物线与y轴相交的位置) 4、a.b与对称轴的位置 ①、学生写出y=x2, y=x2+2x, y=x2-2x, y=-x2+2x, y=-x2-2x 中各个式子中a、b的值,并计算出ab 的值。 ②、(展示幻灯片6) ③、引导学生探讨幻灯片中各个图像的形成过程,总结出:ab=0时对称轴与y 轴重合;ab>0时对称轴在y轴的左边;ab<0时对称轴在y轴的右边。

中考专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题型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10年3考) 【题型解读】近10年考查3次,考查类型及频次:①判断函数图象考查1次;②分析函数图象考查2次. 类型一 判断函数图像 (2014.8) 1. 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点P 从点O 出发,沿OA →AB ︵→BO 的路径运动一周,设点P 到点O 的距离为s ,运动时间为t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地反映s 与t 之间的关系的是( ) 第1题图 2. 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4 cm ,点D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动点E 从点C 出发,沿CD →DA 以1 cm/s 的速度运动至点A ,设点E 运动的时间为x s ,△EFC 的面积为y cm 2(当E ,F ,C 三点共线时,设y =0),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第2题图 3.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图中 箭头所指方向匀速运动,即点P 先在线段OA 上运动,然后在双曲线上由A 到B 运动,最后在线段BO 上运动,最终回到点O .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点M ,设△POM 的面积为S ,点P 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第3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第4题图 5.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M为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过点M作EF∥BD 交AD(或DC)于点E,交AB(或BC)于点F,已知AC=5,设AM=x,EF=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5题图 6. (2019衢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是AB的中点,点P从点E出发,沿E→A→D→C 移动至终点C,设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x,△CP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

高中数学常见函数图像

高中数学常见函数图像 1.指数函数: 定义 函数 (0x y a 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 图象 1a > 01a << 定义域 R 值域 (0,)+∞ 过定点 图象过定点(0,1),即当0x =时,1y =.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单调性 在R 上是增函数 在R 上是减函数 2.对数函数: 定义 函数 log (0a y x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 图象 1a > 01a << 定义域 (0,)+∞ 值域 R 过定点 图象过定点(1,0),即当1x =时,0y =. 奇偶性 非奇非偶 单调性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x a y =x y (0,1) O 1 y =x a y =x y (0,1) O 1 y =x y O (1,0) 1 x =log a y x =x y O (1,0) 1 x =log a y x =

3.幂函数: 定义形如αx y=(x∈R)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 图像 性质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单调性:如果0 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 +∞上为增函数.如果0 α<,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 +∞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

4. 函数 sin y x = cos y x = tan y x = 图象 定义域 R R ,2x x k k ππ??≠+∈Z ???? 值域 []1,1- []1,1- R 最值 当 22 x k π π=+ () k ∈Z 时, max 1y =; 当22 x k π π=- ()k ∈Z 时,min 1y =-. 当()2x k k π =∈Z 时, max 1y =; 当2x k ππ=+ ()k ∈Z 时,min 1y =-.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周期性 2π 2π π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单调性 在 2,222k k ππππ? ?-+???? ()k ∈Z 上是增函数;在 32,222k k π πππ? ?++??? ? ()k ∈Z 上是减函数. 在[]() 2,2k k k πππ-∈Z 上 是 增 函 数 ; 在 []2,2k k πππ+ ()k ∈Z 上是减函数. 在,2 2k k π ππ π? ? - + ?? ? ()k ∈Z 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 对称中心 ()(),0k k π∈Z 对称轴 ()2 x k k π π=+ ∈Z 对称中心 (),02k k ππ??+∈Z ?? ? 对称轴()x k k π =∈Z 对称中心(),02k k π?? ∈Z ??? 无对称轴

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关系含答案

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关系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13?义乌市)如图,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点A(﹣1,0),顶点坐标为(1,n),与y 轴的交点在(0,2)、(0,3)之间(包含端点),则下列结论: ①当x>3时,y<0;②3a+b>0;③﹣1≤a≤﹣;④3≤n≤4中, 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①由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一个交点A(﹣1,0),得到另一个交点坐标,利用图象即可对于选项①作出判断; ②根据抛物线开口方向判定a的符号,由对称轴方程求得b与a的关系是b=﹣2a,将其代入 (3a+b),并判定其符号; ③根据两根之积=﹣3,得到a=﹣,然后根据c的取值范围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求a的取值 范围; ④把顶点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n=a+b+c=c,利用c的取值范围可以求得n的取值范围.解答:解:①∵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点A(﹣1,0),对称轴直线是x=1,∴该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3,0), ∴根据图示知,当x>3时,y<0. 故①正确; ②根据图示知,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下,则a<0. ∵对称轴x=﹣=1, ∴b=﹣2a, ∴3a+b=3a﹣2a=a<0,即3a+b<0. 故②错误; ③∵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1,0),(3,0), ∴﹣1×3=﹣3, ∴=﹣3,则a=﹣. ∵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0,2)、(0,3)之间(包含端点), ∴2≤c≤3, ∴﹣1≤﹣≤﹣,即﹣1≤a≤﹣. 故③正确;

④根据题意知,a=﹣,﹣=1, ∴b=﹣2a=, ∴n=a+b+c=c. ∵2≤c≤3, ∴≤c≤4,即≤n≤4. 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说法有①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系数符号由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确定. 2.(2013?烟台)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一部分,其对称轴为x=﹣1,且过点(﹣3,0).下列说法:①abc<0;②2a﹣b=0;③4a+2b+c<0;④若(﹣5,y1),(,y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1>y2.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专题:压轴题. 分析:根据图象得出a>0,b=2a>0,c<0,即可判断①②;把x=2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即可判断 ③,求出点(﹣5,y1)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3,y1),根据当x>﹣1时,y随x的 增大而增大即可判断④. 解答: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开口向上, ∴a>0, ∵二次函数的图象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 ∴c<0,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1, ∴﹣=﹣1, ∴b=2a>0,

2020年中考数学题型专练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含答案)

题型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类型一 判断函数图像 (2014.8) 1. 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点P 从点O 出发,沿OA →AB ︵→BO 的路径运动一周,设点P 到点O 的距离为s ,运动时间为t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地反映s 与t 之间的关系的是( ) 第1题图 2. 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4 cm ,点D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动点E 从点C 出发,沿CD →DA 以1 cm/s 的速度运动至点A ,设点E 运动的时间为x s ,△EFC 的面积为y cm 2(当E ,F ,C 三点共线时,设y =0),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第2题图 3.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图中 箭头所指方向匀速运动,即点P 先在线段OA 上运动,然后在双曲线上由A 到B 运动,最后在线段BO 上运动,最终回到点O .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点M ,设△POM 的面积为S ,点P 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第3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第4题图 5.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M为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过点M作EF∥BD 交AD(或DC)于点E,交AB(或BC)于点F,已知AC=5,设AM=x,EF=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5题图 6. (2019衢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是AB的中点,点P从点E出发,沿E→A→D→C 移动至终点C,设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x,△CP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

(完整版)一次函数图像问题附答案

一次函数图像问题附答案 一、基本识图问题 1.(2007?常州)如图,图像(折线OEFPMN)描述了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第3分时汽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B、第12分时汽车的速度是0千米/时 C、从第3分到第6分,汽车行驶了120千米 D、从第9分到第12分,汽车的速度从60千米/时减少到0千米/时 二、行程问题 1.(2009?滨州)小明外出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后到达了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看了10分钟的报纸然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则下列图像能表示小明离家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B、 C、D、 2.(2007?鄂尔多斯)如图,一只蚂蚁以均匀的速度沿台阶A1?A2?A3?A4?A5爬行,那么蚂蚁爬行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大致是()

A 、 B 、 C 、 D 、 三、行走路线问题 1. 图1是韩老师早晨出门散步时,离家的距离(y )与时间(x )之间的函数图像。若用黑 点表示韩老师家的位置,则韩老师散步行走的路线可能是( ) 四、速度问题 1.如图4所示的函数图像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书店,又去学校取封信后马上回家,其 中x 表示时间,y 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则小明从学校回家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小时。 2. 图中由线段OA 、AB 组成的折线表示的是小明步行所走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中x 轴表示步行的时间,y 轴表示步行的路程.他在6分至 8分这一时间段步行的速度是( ) A 、120米/分 B 、108米/分 C 、90米/分 D 、88米/分 五、图像变化快慢问题 图1 图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