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红色荒漠化(红漠化)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红色荒漠化(红漠化)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红色荒漠化(红漠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 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 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 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2. 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1. A 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

1. 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景程人均耕地面积减小,燃料需求增加的①是人口增加,导致的结果③是滥伐森林;导致地表径流加剧,侵蚀地表的②是高温多雨,侵蚀的结果④是水土流失,所以A正确。

2.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由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误,根据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所以B正确。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5题。

3.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4.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5.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 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3. 根据材料,“红色荒漠”位于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是土壤遭受严重侵蚀,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湿润地区主要外力是流水作用,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蚀作用,C对、D错。风化作用、风蚀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区,A、B错。

4. 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A对。该地位于湿润区,不是主要牧区,过度放牧不是主要原因,B错。交通建设、环境污染对山坡植被破坏影响小,不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C、D错。

5.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B对。修建梯田,是发展种植业,不能保持植物覆盖率,A错。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不利于植被恢复、保护,C错。彻底退耕还林影响经济增长,D错。

二、综合题。

6. 图1是“地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解析】

(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2)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等。

(3)图示区域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自然原因: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加剧旱涝灾害;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西瑞金市王屋塘、横岭一带,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北上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大面积的烧山。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乱砍滥伐又使荒山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当地缺煤少电,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为主,使山上的柴草越砍越少,而暴露在外的紫色页岩岩性软弱,极易风化。20世纪末,这里呈现出红色荒漠景观,红漠化非常严重。

材料二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左图)、景观图(右图)

(1)分析红漠化形成后气温的日变化及原因。

(2)简述红漠化景观形成的过程。

(3)简述该地区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案】

(1)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红漠化形成后红壤裸露,白天吸热快,气温高,夜晚散热快,气温低;且云雨日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进一步增大了日较差。

(2)地表植被破坏后,土壤或岩层裸露,紫色页岩岩性软弱,气温日较差增大,风化严重,地形起伏大,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对土壤或岩层冲刷力度大,水土流失显著,植物无法生存,形成红漠化。

(3)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利于经济发展;减少薪柴砍伐,利于保持水土;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利于防洪抗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水电站的建设的意义等。旨在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红漠化形成后,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主要原因:红漠化形成后红壤裸露,当地的热容量下降,白天吸热快,气温高,夜晚散热快,气温低;植被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少,导致水汽含量降低,云雨日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进一步增大了日较差。

(2)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乱砍滥伐又使荒山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当地缺煤少电,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为主,使山上的柴草越砍越少,而暴露在外的紫色页岩岩性软弱,极易风化。地表植被破坏,土壤或岩层裸露,气温日较差增大,风化严重。根据降水资料图可知,当地年降水量大,多暴雨,且地形起伏大,对土壤或岩层冲刷力度大,水土流失显著,植物存活困难,形成红漠化。(3)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当地缺煤少电,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为主,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减少了薪柴砍伐,利于保持水土;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利于防洪抗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