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用辩证否定观点来说明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2.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画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闭关自守: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

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内容提要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感兴趣。 1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2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 我们年轻,喜欢朝气蓬勃的东西,于是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释放激情的西方节日便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父母长辈借此说我们崇洋媚外,其实我们只是更追求个性,而西方节日正好满足了我们在这一点上的需求。青少年喜欢过“洋节”并不是由于一种文化内核的因子,而只是一种流于形式、表面化的东西。有不少人虽然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节日的来历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就带有一种盲目的趋众心理。 3西方节日影响 a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青少年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优选稿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学号:姓名:课程:西方文化与礼仪 浅析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所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西方文化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我认为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外来文化应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影响、文化渗透、平衡 最近的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的产品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了中国,中国刮起了一股股的“西洋风”。现在,许多城里孩子都是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咖啡,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而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几乎不了解。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地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了。不过,有些好的西方文化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无条件接受西方的一切,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十分可悲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的确是有不尽的生命力,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国人尤其是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传承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正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着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 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篇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待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一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想到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节日环节,我们没遇到一个节日都会为它庆祝。体现了中国的民风和民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每到这四个节日我们就会放几天的假期来庆祝这些意义重大的节日。我想,国家法定这些假期就是想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更具有凝聚力。 当然很多人还是很重视这些节日的,但还有一些人把节日的假期作为一种摆脱工作和学习的工具。在我的周围这些现象还是很多见的。我们大家都忘了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和它的重要性。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

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这些节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色彩,古代的风情种种,再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回想起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那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和辛勤劳动的人民,我们不禁对这些产生怀念和尊重。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实价值。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颇深。思政课本上说一个国家文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壮大。传统节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日,却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我国的文化底蕴很深很深,每个地方都有其庆祝方法,而且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学习和纪念。想起那些画面,每到节日的感人传说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喜欢和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那些节日里我们能和家人团 聚在一起,有一句话不就是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么,每到节日的时候在异乡的儿女都会迫不及打的赶回家。春节的时候不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分析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侵略者的行为在利益的推动下不断强化,引起了受侵略国家和人民的警觉。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源源渗入,引发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文化侵略”可谓帝国主义最新的形式,西方文化向东方的输入,本质上说是现代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征服与侵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对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做一分析。 一、饮食 饮食方面我们以麦当劳为例,汉堡包是整个美国最集中或者说最具凝练性的唯一象征。和汉堡包一样,美国也由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政府——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政策;美国企业;然后是美国的世界观所独有的一些观念,哲学思想或精神;最后还有美国人自己。他们怀有独特的自信,似乎对世界其他地区不屑一顾,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最伟大的。和汉堡包一样,这种多层面的美国也浓缩成一种品牌,一种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和被包装了的品牌,也不难窥见世界上有多少国家都是按照美国的模板来复制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诚然美国“汉堡包文化”的入侵已经不再局限在美国后院—拉丁美洲、欧洲,而是作为美国全球战略一部分了,如果世界的花园就只剩下美国这朵花,色彩不

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近几年,我国很多青少年热衷过西洋节,尤其以过圣诞节、情人节最为热心。各种商店更是把西洋节当做良好的商机大肆宣传和促销,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商业狂潮,连小学生也以在圣诞节拥有圣诞礼物为自豪,我们自己祖国的传统节日反而被人淡漠了淡忘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既然是过节,我们就应该知道各个节日的特定意义。中国的春节,象征的是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供祭祖先,祈求神灵驱邪避凶保佑平安;元宵节象征新年已经过完,又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爱国的节日;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重阳节教育青少年要尊敬孝敬老人……当然,西方的各个节日也同样有特定的意义。12月25日圣诞节是西方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是基督教徒纪念“救世主”耶稣的诞生而定的节日;2月14日的情人节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是教育我们要尊敬父母,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的崇高与伟大的节日……知道了各个节日代表的意义,在对待各种节日的问题上,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态度。 节日具有纪念意义,各种节日的流传构成了人类的节日文化。我们应了解这些节日文化,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但不能刻意追求,对商场利用西洋节大肆促销也就能理性对待。 西方节日传入中国,中国的节日传到其他国家,这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但是,一个强盛的民族应该有自己强盛的思想、强盛的文化,有强盛的思想才能支撑决定强盛的行动,强盛的文化才能引导人们拥有强盛的觉悟。而一些人忘记祖国的传统节日而热情投入西方节日的表现,实际上是思想迷茫的表现,是从洋媚外的表现。当下,我们的民族尊严、国权尊严已经受到一些国家的严重挑衅,我们在强烈表示要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时,是否也要反省:历史上我们曾遭受残酷的侵略和蹂蹑,为什么到今天还会受到严重的挑衅?我们的思想是否还在中庸自大,是否强盛?我们的制度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

演讲稿:国旗下讲话——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演讲稿:国旗下讲话——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发言的题目是《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阖家团聚,对新年的丰收和平安充满着期盼。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第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第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节日,我们“悉听尊便”。同时,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所以说,对于圣诞节,我们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 第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孝敬长辈,其乐融融! 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靠我们共同来撑起。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初二(4)班全体同学。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摘要:通过对比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ompares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elebrations. It aims to achieve cross-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日频繁,而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是各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受儒释道合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推崇“和为贵”“天人合一”“政通人和”,这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尊贵、团圆、和谐、优雅为文化主调和情感主调。中国的岁首成为春节,是象征团结,兴旺的意思,每逢春节必吃饺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可见春节的主

旋律是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团圆佳节,古诗中有很多描绘“八月中秋月正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象征团团圆圆。九月九日重阳节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和谐的文化内涵。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其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欢快为基调。圣诞前夕,千千万万的欧美人回到家中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火炉旁,弹琴唱歌,或者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老人大白胡子, 穿大红衣, 戴小红帽, 自由自在地到各家各户送圣诞节礼物, 形态可掬。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城市,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可见西方社会对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折射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 中国人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主张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 我们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闭关自守和全盘西化。要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横向空间上看,随着“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这个有机整体而获得其应有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从纵向时间上看,它都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来进行建设。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也必须吸取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但关键在于如何吸取。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学风方法论的视角上看,这一吸取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能因以往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失误而走到另一个极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第二,必须从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来研究和吸取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而必须使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必须坚持科学的扬弃原则。具体说来:(1)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必须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这是科学吸取的起码要求。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2)即使对之合理成果,也不能照搬,而必须既克服又保留,从中“拯救”出对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而加以“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发展。在“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过程中,坚决反对思想表层的简单罗列、(3)类比,反对“洋瓶装洋酒”和“旧瓶装旧酒”,特别是要反对“新瓶装旧酒”或“中瓶装洋酒”,人为地使儒学或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以马克思主义面目出现,对此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 同窗关系、师徒关系、 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和二、宽恕三、谦敬 四、仁爱五、诚信六、义忠 第一节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

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许慎《说文解字》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许慎《说文解字》 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孟子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白虎通》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一月一日) 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传统特色:节日饮食有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节日活动为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传统特色:吃元宵、送花灯、耍龙灯、踩高跷、迎紫姑、走百病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传统特色:寒食禁火、拜扫展墓、禁烟、祭祖、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拔河、放风筝等 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 传统特色: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吃青团子、欢喜团、菠菠粿、乌稔饭、清明果、润饼菜、清明螺等 端午节(五月初五) 传统特色: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十二红、茶蛋、大蒜蛋、打糕、煎堆等,民间活动有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躲端午、端午雨、跳钟馗等,端午配饰有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挂荷包、栓五色丝线等 七夕节(七月初七) 传统特色:祭月之仪、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天河夜话、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统特色:节日习俗有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传统特色: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九月初九)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的习俗有修斋设醮、享祭祖先、祈愿神灵等,下元节的习俗大多与祭祀有关,迷信色彩较多 腊八节(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俗有喝腊八粥(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祭祀、腊八醋、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面等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 除夕的风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压岁钱等 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浅谈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浅谈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盛行现象 姓名:孟鑫 学号:2010425009 摘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像情人节、圣诞 节等,大家过的乐此不彼。但是,像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被抛之脑后。而某些国家去在积极的把我们的节日据为己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积淀深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关键词:西方节日盛行原因 一、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现状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传统节日沉淀了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连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曾经的感觉,更不用说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日渐红火。具体情况通过以下几个表即可看出: 表1—1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状况及态度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母亲节不知道0% 0% 12% 8% 知道日期93% 91.2% 67% 25% 了解来源72% 8% 5% 11% 资料来源:孔海萍硕士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 表1—2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行为参与状况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母亲节 每年都过55% 50% 19% 33% 40% 偶尔会过29% 40% 22% 40% 35% 从来不过16% 10% 59% 27% 25% 资料来源:孔海萍硕士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 二、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和西方文化的 差异 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和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和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

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和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和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和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和中国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