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三首 牧童人教新课标

牧笛声声品童趣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古诗《牧童》教学

设计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

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蓑”1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创设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

同学们,说起童年总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瞧,在大诗人杜牧笔下,童年是“遥指杏花村” 的无忧无虑;在杨万里笔下,童年是“急走追黄碟”的自由自在;在诗仙李白的笔下,童年是“飞入青云端”的美丽遐想……(课件出示相关描述童

年的诗句和画面)那么,在吕岩这位传奇诗人笔下,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走进吕洞宾的诗词世界。

(板书:牧童)

二、初步感知,读“趣”

1.自由读(3遍以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七言绝句的格式分为两大类,《牧童》属于仄起式的第二种: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所以这里的“铺”应该读四声,)同学们自己再试一试,看能不能读好。

3、按节奏来读。

4、配乐来读,注意读出自然节奏,读出情感韵律。

三、二次阅读,说“趣”

1.同学们,读通了古诗,还应该理解诗的意思。现在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自己学习。(2分钟)

2.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要先考考你们:你知道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铺:铺开弄:逗弄蓑衣:用棕叶等编织的衣服,可以挡风遮雨

2、重点解读“蓑衣”注释,然后讲解“蓑”字的演变过程。

3、学写蓑字(学生手写两个,同桌评价写得如何,画星星评价)

3.明确了字词含义,接下来我们来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根据注释回答诗意,可以让两三个孩子来说一说)

5.从诗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形象?

四、细读赏析,品“趣”

过渡句:同学们,透过诗,我们看到一个可爱自由的小牧童形象,除此以外,你还能从诗中看到什么?

(草地,黄牛……)

1、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课件点击“铺”字:通过这个字,你感觉这是一片什么样的草地?

(宽广、辽阔)

课件出示草地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2、瞧,眼前绿草如茵,微风阵阵。耳边传来什么(笛声)播音乐。

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是谁在逗弄笛声呢?从这个弄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的小牧童?

(活泼、聪明的、调皮的……)

是啊,活泼可爱的小牧童放牛归来,弄笛还家。想一下,他会怎么逗弄他的笛子?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

瞧,同学们一个铺字写出了草地的辽阔,一个“弄”字突出了牧童的活泼,记住了,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3、同学们,来看诗中这几个数字,六七里,三四声。你来想一下,是不是草地只有六七里宽,而笛声也只有三四声呢?

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在古诗中,诗人常常用这样的虚数来写景言事,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写桃花才开,数量不多;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极言数量很多,掌握了虚数的用法,将来解析诗意就事半功倍了。

4、置身于这一片广茂的草地和悠扬的笛声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1)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指名读)

(2)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3)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笛声声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接下来,他干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2、同学们,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齐读)

3、总结: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为伴,晚上明月相随,这样逍遥快乐的生活是多么让人羡慕啊!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4、来,女孩子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吧,读出你们的向往,读书你的羡慕来吧。

(女生读)

五、品味诗情,解“趣”

1、过渡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小牧童?来,了解一下诗人吕岩的资料。

吕岩有多重身份?你更想了解哪一个?

(出示资料卡)

2、看过以上资料,同学们应该懂得一点:不管是哪一种身份,吕岩都希望过一种自由快乐、逍遥自在的生活。《牧童》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最真是的写照,正所谓“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羡慕,再来齐读这首诗。

出示: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其实古诗除了诵读,还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吟唱,这样更能体现出师的韵味。同学们想听一听老师的吟唱吗?

(教师吟唱)

4、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吟唱跟学一下(重在体会,点到即可)

5、会读会被,会吟会唱之后,相信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更深入了。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眼前绿草茵茵,任我们怎么望也望不到边……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板块六、课外拓展,延“趣”

中国的古诗,是文思涌动的百草园。像这样有趣的描写牧童童年生活的诗,还有很多很多。

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生自由朗读,积累)

出示:

《牧童》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诗人栖蟾的《牧童》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

【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铺广茂弄悠扬卧

悠闲、快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咕、侄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的任务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 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 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文。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 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两位同学,可 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 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 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 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 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 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浮现出他们 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五、课后延伸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或者观看电影《小兵张嘎》。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学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 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word可编辑

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word可编辑

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word可编辑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2 手指(教案)

22 手指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 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 要性。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路,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教 学 难 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 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 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学 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我运用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材解读】: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

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所以我把悟情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牧童》 1.播放有关80后记忆的图片配歌曲《童年》。 2.师过渡总结导入并板书——牧童 3.相机指导书写“牧”和“蓑”。 4.介绍作者吕岩。 二.初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把诗中的词句读准确,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多读几遍。 2.指明读。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Unit Six Lesson 21 三年级 单词:vacation, February, skate, ball 句型:--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课文: Guoguo: 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t begins in the middle of January. Uncle Ben:What do you do in the winter vacation? Guoguo: I do many things. I skate. I play ball games. Sometimes Dad and Mom take me to the museum.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中,“T”表示Teacher,“S”表示Student。) 一、热身及复习(Warm up) 1.借助flash 来复习十二个月份。 设计意图:flash的引入使同学们很快的被带入到英语的情境中,来体验英文歌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月份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新语言呈现与初步学习(Presentation) 1.我们喜欢的月份 教师通过自己的信息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看完flash后,教师用PPT出示12个月份,然后谈论自己喜爱的月份。 T: Look at these 12 month, I like February, do you want to know why? SS: Yes. T: Because 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 教师用很慢的速度再一次重复上面的句型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目的是让同学们听清楚,然后教师就同一个话题先对三名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进行提问: T: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教师引导同学们用I have my birthday in……来回答。 S:I have my birthday in 。。。 2.请同学了解一下自己的伙伴生日在哪个月份。 T:Ok, do you want to know which month do your partner like? Now you have two minutes to ask your partner. 教师用ppt出示同学们所应用的句型,同学们进行练习,为学习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做铺垫。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and why? ---I have my birthday in……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每一个新知识点必须记住:一个新知识跟着一个操练,再跟着一个展示新知识,一个步骤也不可以少)这是教研组指导过的课。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 Lesson 21 I have a new car.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car bus 2、二会: 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二)语言目标 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new car (四)任务设计: I have a new car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 Wow !It’s super !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自己的玩具。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car bus句型: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歌曲。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文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I have a nice dall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 (一)导入:用旧句型带新单词。 1、导入:Let ‘s play a game (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猜袋中物) 2、老师说;This is my bag . Guess,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老师书包里提前放好doll ball kite balloon car bus等玩具。 3、学生用英语说自己摸出来的东西。 4、学生如果摸出doll,学生说:doll.老师说:I have a dall 5、老师问:how’s the doll学生来描述一下,用句型 Oh,It’s big . how big. cool 或者 Wow!how nice .等。 6、这样出示三组。 (二)新单词car bus 1、学生摸出老师袋子里的car:老师说,Look , I have a car 。 2、老师引导学生描述:Wow! How nice !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car 4、朗读新单词:car (老师领读car ,c-a-r car (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实物说单词:car 6、看图片说单词:car 7、看单词卡片读单词:car 8、看课件说韵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韵文:car ,car ,a car,I have a car。 9、用同样的方法学习bus 10、找对子游戏:教师将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对应的单词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课文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大屏幕出示) 过渡: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小学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说意思,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 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诣:拜访。乃:就,于是。示:给……看。 君:您。古时敬称。闻:听说。禽:鸟。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 (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精品教案

22 手指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21课是猴王出世,相比大家都想到这个猴王是谁了,那么孙悟空出生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来看看的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 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 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单元试题)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一年级 第21课 暴雨来时会躲避 教案

一年级《暴雨来时会躲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树立正确应对极端天气意识,学习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护自己。 (二)行为技能训练 知道如何应对暴雨天气,能够在户外暴雨天气时,找到安全的躲避场所。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暴雨天气有危险。 2、知道暴雨天气里身边有哪些地方可以安全避雨。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在户外,如果遇到暴雨天气身边那些地方可以安全避雨。三、教学难点 明确告诉学生,身边哪些地方不能避雨,选择避雨的原则在于:高处,室内。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情景操练法 五、教学准备 暴雨天的视频、避雨地点相关道具、户外暴雨天打手机伤人相关报道。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

1、播放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视频(视频的选择最好符合学生当地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亲近熟悉的感觉) 这是什么天气?和大家说说你经历过的暴雨的天气! (学生介绍自己经历过得暴雨天气,老师关注避雨的相关内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要下暴雨了? (生活常识的教育,及早发现要下暴雨了,有利于学生安全避雨) (二)故事新授内容 1、森林小学放学了,看看天气,马上就要下大暴雨了,萌小兔,淘气猴和口水狼得赶快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同座两人一起合作读通故事 2、故事里讲了三个小伙伴是怎么样避雨的? (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不在围墙下行走”“不在大树下避雨”“不要冒雨行进”这三个安全细节,强调要在高处的房屋内避雨才是安全的) 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暴雨天气吗?你是怎么避雨的?(鼓励学生说出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避雨具体情境和细节,教师并对其进行引导和肯定) (三)导航明确要点 1、学生自我导航 大家懂得可真多,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暴雨天里怎样避雨才是安全的?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 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