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能引起严重眼部并发症的慢性

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就出现视路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因此,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原因,不仅在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与视路多部位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我们将从临床观察、视功能检查以及组织形态学研究等方面对糖尿病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视路;神经元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ocular complicati ons. Rece nt findings in dicated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retinal capillary pathological changes, abnormal changes in neur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visual pathway have occurred. So the diabetic visual malfunction not only result from retinal capillary pathological

changes,but also be related with the malfunction of neurons in many parts of visual pathway. This review will give latest findings abou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neurons in diabetic visual pathway from the aspects of clinic observation, visual function exam ine and histomorphology researches.

KEY WORDS: diabetes; visual pathway; n eur ons 0引言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引起糖尿病视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性白内障。而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其眼部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 dus fluoresce nee angiography,FFA )等客观检查结果并不足以解释视功能损害的程度。也有不少患者在眼底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就已经发生了视觉电生理等视功能检测的异常。说明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不仅在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与视路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我们将从临床观察、视功能检查以及组织形态学等方面对糖尿病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临床观察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有一定认识。其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轻者多无症状,重者常与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状易被掩盖。按DR分期统计:0?I期DR患者约1/4伴有视神经损害,而V期DR 患者85%以上均有视神经异常[1]。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分为五型:糖尿病视乳头病变(diabetic papillopathy ,DP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PION)、糖尿病幼年型视神经萎缩(Wolfram ]s syndrome、和球后视神经炎。Ignat等[2]临床统计:在糖尿病视神经受损的病例中AION居首位(59.2 %),

其次为视神经萎缩和PION(33.4 %),再者为球后视神经炎(7.4 % )。

糖尿病是诱发AION最危险的因素之一,该病在非动脉炎性AION中的患病率高达10 %?35 % [3]。糖尿病视神经病变在FFA中可出现视盘局部(或全部)低荧光、遮蔽荧光、渗漏荧光或兼而有之的改变。

利用FFA对糖尿病患者眼底观察发现:高达48.3%患者眼底出现视神经异常改变[1]。然而,由于发病的相对隐匿以及检测手段的限制,临床上对糖尿病视路上节段神经元的病理损害及其所引起的视功能障碍了解甚少。

2视功能检查

视觉电生理检查是反映视细胞和视觉传导功能损害程度的

一个定量指标,有助于了解DR临床前期和早期视觉通路的功能状

态。近年大量文献报道,DR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 )及对比敏感度等均有明显改变,甚至当眼底镜下无DR改变时也可出现三者的异常。VEP 反映从视网膜至视皮质神经纤维的功能状态。糖尿病患者出现P10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值降低的改变表明在有髓神经纤维水平结构的损害,与轴突节细胞联结障碍密切相关[4]。对尚未出现DR 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多焦ERG 检查发现:N1波与P1波的反应密度均有所降低,表明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双极细胞也可能发生了相应的病变[5]。色觉分辨是黄斑视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DR 0 期和1期的患者可出现轴向位于蓝一黄的色觉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与

视网膜内蓝/黄刺激敏感的蓝锥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 )中蓝色敏感神经元数量的下降,以及传递蓝/ 黄对比信息的神经纤维较少有关[6]。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DR黄斑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存在。

3组织形态学研究

3.1视网膜神经细胞损害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被认为是DR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发病机制与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有关。Chakrabarti等[7]早期研究发现醛糖还原酶不仅存在于糖尿病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尚存

在于RGC和M tiller细胞的突起中。这提示糖尿病在引起视网膜微血

管病变的同时,还可能导致了视网膜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代谢的异

常。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神经组织的退变,典型表现为RGC数量减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随之变薄。Martin等[8]通过形态学测定发现: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 )性糖尿病大鼠在造模第14wk , RGC层的细胞减少20%?25%; TUNEL分析和caspase]3检测揭示:RGC层的细胞经历了“凋亡”的病理过程,电镜分析显示了核染色质聚边和细胞核皱缩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事实上,在DR前期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从内核层至神经纤维层的神经细胞均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由于神经细胞的突起水

肿明显,压迫其周围微血管,可致血管管腔狭窄、闭锁,进而加重视网膜微血管的病变,这是造成DR的发病机制之一[9]。Greco等[10]对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青年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视网膜光感受

器细胞层至RGC层的神经元均较正常同龄人明显减少,RGC功能也显著下降。Park等[11]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退变是葡萄糖代谢异常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十分依赖于葡萄糖。其研究发现:STZ大鼠在造模4wk即出现RGC坏死及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至

12wk,一些无长突细胞和水平细胞也表现出坏死特征。这一研究再次证实了DR的视觉丧失除了源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与视网膜光感受器等神经细胞的实质性丧失密切相关。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RGC中表达一些促凋亡分子,从而使得RGC成为糖尿病视网

膜中最易受损的细胞群体之一。谷氨酸( glutamate,Glu )是

一种对视网膜神经元具有兴奋性毒性作用的物质。糖尿病可造成视网

膜中Muller细胞从胞外摄取Glu的能力下降。实验显示高血糖模型建立

4wk, M tiler细胞即出现Glu转运障碍,至13wk Glu转运体的活性减少67% [12]。这种兴奋性毒性物质在视网膜中的堆积,也毫无疑问的对视网膜神经元造成了损伤。

3.2视神经损害

糖尿病可引起视神经髓鞘结构的破坏和胶质细胞胞质中细胞器的损坏[13]。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造模6mo后,视神经有髓神经纤维呈现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髓鞘结构疏散或变薄;神经轴索内微丝部分溶解呈空泡状,并富含肿胀变性的线粒体;退变的神经轴索周围伴见明显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细胞器变性[14]。糖尿病早期大

鼠RGC逆行性轴浆流转运速度受到影响[15],这种逆行轴浆流运输的障碍导致神经营养因子不能通过正常的轴索运输到达神经元胞体,从而无法维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也是造成神经细胞退变、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3.3视中枢损害

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的障碍,大脑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大脑皮质神经元丢失,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神经递质代谢和传递的异常也是其神经中枢损害的表现之一[16]。

Shannon

等[17]在Wolfram综合征”患者的大脑解剖中发现了视神经、视交叉以及外侧膝状体等部位神经元的变性、丧失,并可见视放射、海马等部位广泛的轴索营养失调。一系列研究发现: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大鼠视路三级神经元(RGC、外侧膝状体、视皮质)的Nissl小体

呈现不同程度的溶解,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也明显降低,表

明视路神经细胞在糖尿病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害,细胞凋亡抑制

作用也明显降低[18]。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视路不同部位神经元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这种神经元的实质性损害是导致糖尿病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和形态学基础。

4展望

糖尿病可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为深入研究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提出了新的课题。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除了广泛认可的由高血糖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之外,神经元微环境中Glu代谢异常所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神经营养因子的剥夺和转运障碍,以及凋亡相关因子的基因调控均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对此,是否应在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引入神经元抗凋亡治疗以及补充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基因治疗的研究成果更是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随着该病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定义 糖尿病足的定义最早在 1956 年由欧克利提出,就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与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合并感染的足。 WH0 ( 1999 年)对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与(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就是糖尿病患者尤其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就是患者致残致死主要原因之一。 二、糖尿病足流行病学 (一)国外流行病学 1、糖尿病足就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 4 %-10 %。 2、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 40 % -60 %。 3、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 85 %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4、在糖尿病患者中, 5 个溃疡中有 4 个就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 5、美国每年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中 1/3 花在糖病足病的治疗上,截肢的医疗费用更高 (二)我国资料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0 %,糖尿病人数已接近 1 个亿,就是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除印度外最多的国家。 2、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14 %,老年人就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足部溃疡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 10 年。病程超过 20 年者,约 45 %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 3、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 1、6%-6、4% ,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与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 总体上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 5%-10% ,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 以上,截肢后 30 天内死亡率约有 10%-14% ,其生存期中位数为 22 个月,对患者危害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报告进展

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王贺 班级:2016级专升本3班 学号:5 完成日期:2016年11月5号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进展 王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且以其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合理而恰当的护理是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unceasing enhancement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cidence rapidly diabetic foot a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its incidence is rapidly rising trend,and for its high incidence,morbidit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Reasonableand appropriate nursing is reduce pai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amputation rat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Key words] Prevent;Nursing;Researchprogress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四大血管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足、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之一,是神经及血管病变引起足部感觉异常或缺血、合并感染失去活动能力所致,临床表现为足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经久不愈且合并感染,致残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早发现、早预防和有效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足的定义: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破坏[1]。目前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是引起糖尿病足发病最主要的原因[2-3]。 2糖尿病足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 戴建英等[4],通过度57例糖尿病足患者职业、糖尿病病程、入院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约85%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前有足部溃疡,而且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坏疽和截肢。而糖尿病足患者对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重视不够,包括不注意足部卫生,穿鞋不合适,热水、炉火对足部的烫伤、灼伤以及修足导致足部破损等,均易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 【疾病名称】 【标准名称】 神经梅毒 【英文名】 neurosyphilis 【概述】 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定义包括了有临床症状(有症状神经梅毒)和无临床症状(无症状神经梅毒)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苍白螺旋体对于中枢系统的侵入可以在梅毒的任何病期出现。大约4%一10%未治疗的梅毒患者都会发展成神经梅毒。 【发病机制】 【病因】 本病主要由于不洁的性交导致感染,也可经黏膜及接触带病原体之血液而感染人体。梅毒螺旋体进入血液后,历时1~3个月即可进入脑脊液并侵及中枢神经系统,如未经驱梅治疗,在3~20年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约10%的患者神经系统感染梅毒后,可能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当螺旋体损害脑膜及血管时属间质性梅毒,若累及脑或脊髓则称主质性梅毒。 【病理】 1.无症状性神经梅毒(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脑部病理改变不详,由于本病患者不易获得尸解,但推测多数主要累及脑膜,另有少数可同时累及脑主质和血管。 2.脑膜神经梅毒(meningeal neurosyphilis) 病理改变:本病虽属脑膜炎症,但常同时存在轻度皮质的损害。肉眼可见软脑膜弥散性炎性反应,增厚或变混浊。在增厚的脑膜内或严重感染的脑膜上有时可见粟粒性树胶样肿(gum-ma),酷似粟粒性结核,但两者可借镜检相区别。镜检脑膜的纤维组织,主要系淋巴细胞浸润,也可查见少量浆细胞,另在脑膜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限局在脑凸面的炎症改变,可在Virchow-Robin间隙周围有淋巴及浆细胞浸润。限局在脑底部的脑膜炎症常使脑神经受损,可见动眼、滑车及面神经等呈现间质性炎性损害。脑底的渗出物堆积可堵塞脑脊液的循环,甚至堵塞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旁孔而导致脑积水的病理改变。脑室壁的室管膜层呈沙粒状或颗粒状,这是由于室管膜下星形细胞增生所致。在增厚的脑膜内如查见树胶样肿,镜下可见其中含有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其中心可有坏死组织,还可查见由网状组织而来的网蛋白(reticulin),借此可和结核结节相鉴别,因在结核结节的干酪样坏死组织中不含网蛋白。如果树胶样肿的直径大至数厘米时,可压迫邻近的神经组织。并根据其部位及大小,引起临床上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症候。在破坏的软脑膜处,有时可见脑皮质中纤维性星形细胞增生而伸入蛛网膜下隙。脑膜和脑的血管中,常见血管内膜炎及血管外层炎,有时导致脑软化。 梅毒性脑膜损害,如只局限在脊髓则称梅毒性脊蛛网膜炎,累及硬脊膜则称脊硬膜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一) 【摘要】糖尿病是引起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糖尿病病人的神经疾病都是由糖尿病引起。10%到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病因。神经毒性药物、酗酒、维生素B1、B12缺乏、肾脏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遗传性神经病和血管炎等,均是常见的引起神经病变的潜在原因。本文讨论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常见的鉴别诊断,以能发现在部分糖尿病患者身上引起神经病变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鉴别诊断 【Abstract】Diabetesisthemostcommoncauseoftheneuropathy.however,notallpatientswithdiabetesandnerved iseasehaveaneuropathycausedbydiabetes.10%to50%ofpatientswithdiabetesmayhaveanormoreth anoneadditionalcauseofaneuropathy.Neurotoxicmedications,alcoholabuse,vitaminB12deficiency, renaldisease,chronic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neuropathy,inheritedneuropathy,andvasculitisare themostcommonpotentialcausesofaperipheralneuropathyinthepatients.Themostcommondiseasei n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adiabeticneuropathyarediscussedinthisarticletobroadenourmind,forfin dingtherealcausesofneuropathyinthediabetics. 【Keywords】DiabeticNeuropathyDifferentialDiagnosis 糖尿病是引起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糖尿病病人的神经疾病都是由糖尿病引起。若干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调查指出,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其他引起神经病变的潜在原因,而接近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这样的病因1]。 据Rochester糖尿病神经病变横断面研究报导,非糖尿病性的神经病变占到了受调查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其中,遗传性神经病和酒精中毒是其他原因中最常见的。而在法国三级护理中心,每100个疑似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人中,就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其他引起神经病变的病因。同样,在美国三级护理中心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3%的病人有这样的其他病因,而其中25%的病人,还不只一个。在这些病人中,最常见的引起神经病变的原因是神经毒性药物治疗、酗酒、维生素B12缺乏和肾脏疾病。本文集中介绍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 1中毒性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通常可由酗酒、尿毒症、环境毒素、医源性(医源性中毒性神经病变)或其他代谢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以下分别讨论这些中毒性神经病变。 1.1酒精 由于硫胺素缺乏,单纯性酒精性神经病变的特征性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感觉神经受损,早期通常表现为烧灼痛。病人的病变随时间的推移而进展,如果出现迷走神经功能异常则提示预后不良。最近的研究表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神经有直接毒性作用。他们在体内硫胺素正常的动物实验中发现乙醇能使神经轴索变性,这和对酒精性神经病变病人的研究相吻合。这些病人不缺乏硫胺素,却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感觉神经病变2]。 1.2尿毒症 典型的尿毒症性神经病变表现为末梢感觉运动神经病变,且病变程度和慢性肾功不全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虽然大多数慢性肾功衰的病人早期多发性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当肌酐清除率低于5-6mL/min或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2mL/min时神经病变的表现就相当明显了3]。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亚临床神经病变可以通过神经生理学的方法检出,这种神经病变的症状较隐匿,包括下肢远端的感觉异常、感觉缺失和痛觉过敏等。随病情进展,神经病变还可能引起乏力和肌肉萎缩,这时检查可以发现特征性的神经纤维异常。这些病人同时还可能伴随痛性痉挛、多动腿、瘙痒症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包括低血压、少汗、胃肠运动减弱和性功能障碍,更有少数病人出现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格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汇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 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 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 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 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 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 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 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 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 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 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 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此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 有一定影响。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0-30T15:24:34.53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8期作者: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导读]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 吕艳朱兴爱赵莹刘永芳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黄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青岛,26600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全球约15%糖尿病患者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糖尿病足部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现将近几年糖尿病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合理控制饮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2]。教育病人长期坚持主动配合饮食治疗,适度摄入热量。计算总热量时,以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为原则,肥胖者严格限制总热量,消瘦者可适度放宽[3]。饮食结构要合理,少食多餐,严格限制单、双糖胆固醇的摄入。食品品种多样化,多吃绿色、深色蔬菜, 注意粗细搭配,控制食盐摄入量。病人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进食水果时应在空腹和两餐之间,少量开始,最多不超过100g,从主食中减去相应的主食量。糖尿病足病人的饮食护理应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渗透到病人的治疗计划中,合理制定食谱,严格控制饮食,长期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对病人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足具有重要意义[4]。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为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应该适当进行运动和按摩,改善并提高神经功能。每天睡前或早起时,平卧床上,抬高双腿呈45-60°交替反复做2-3 次,每次10-20 min 为宜,每天甩腿、座椅运动、提脚跟、提脚尖等,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5]。 3.药物护理 药物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药物使足部动脉血液供应改善、感染有效控制和血糖达标, 是治疗的关键所在[6]。临床护理工作中,关键要教会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根据患者用餐时间个性化选择注射时间,尽早发现低血糖反应,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时严格消毒,准确抽吸胰岛素,针眼之间距离>1cm[7]。 4.健康教育 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自身的管理和控制, 基本的糖尿病足知识是糖尿病足患者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糖尿病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8]。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 5.心理指导 糖尿病足治疗周期长,费用大,患者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患者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胰岛素分泌,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李彩英等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0]。 6.足部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足部日常护理不当、足部自护知识缺乏导致修剪趾甲不当、足部意外损伤(如烫伤、鞋内异物等)等[11],这些情况自行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护行为是改善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状况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足部任何小的损伤都要重视,及时对症处理。①每晚用20~40℃温水泡脚20~30 min, 洗完后用柔软毛巾擦干,包括足趾缝间皮肤。②糖尿病患者容易皮肤干燥, 可用护肤霜充分按摩,防止皮肤干裂。③趾甲修剪不要过短,剪成直线并用锉刀把趾甲磨平。④选择合脚质软的鞋子以及棉毛制品的袜子,不可穿过紧的鞋子和袜子,每日更换鞋袜。⑤冬季注意足部皮肤保暖,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12]。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13]。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第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08-1010. [2]翁孝钢.糖尿病饮食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91-192 . [3]蒋回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0 . [4]龙有爱,武艳.糖尿病足的饮食护理[J].护理研究,2003,6(17):63 [5]张丽,曹久兴.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06. [6]计成,葛卫红,王维敏等.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8,6(6):684. [7]李俐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2014,12﹙36﹚:328. [8]孙红.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医院,2005,5(11):68. [9]时利群. 健康教育新模式对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1-102. [10]李彩英,高哲,高占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6):28-29. [11]范丽凤,李峥,陆菊明.强化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足预防的中远期效果[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1):24-29. [12]刘志明.高锰酸钾热水足浴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0,3(1):43. [13]吴卓君,郑晶晶,黄永娟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8):240.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视神经炎14384

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或视神经乳头炎是指视神经任何部位发炎的总称,临床上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视神经炎分为球内和球后两种,前者指视盘炎,后者系球后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泛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因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球内段的视乳头炎及球后段的球后视 神经炎。视神经炎大多为单侧性,视乳头炎多见于儿童,球后视神经炎多见于青壮年。 1病因 该病病因较为复杂: 1.炎性脱髓鞘 是较常见的原因。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炎确切的病因不明,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前驱因素如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精神打击、预防接种等引起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视神经的髓鞘脱失而致病。 2.感染 局部和全身的感染均可累及视神经,而导致感染性视神经炎。①局部感染眼内、眶内炎症口腔炎症、中耳和乳突炎以颅内感染等,均可通过局部蔓延直接导致的视神经炎。②全身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视神经炎,如:白喉(白喉杆菌)、猩红热(链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痢疾(痢疾杆菌)、伤寒(伤寒杆菌)、

结核(结核杆菌)、化脓性脑膜炎、脓毒血症等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均可进入血流,在血液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视神经炎症。病毒性疾病如流感、麻疹、腮腺炎、带状疱疹、水痘等,以及Lyme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病、弓蛔虫病、球虫病等寄生虫感染,都有引起视神经炎的报道。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Wegener肉芽肿、Behcet病、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均可引起视神经的非特特异性炎症。除以上原因外,临床上部分病例查不出病因;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 2临床表现 视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在人人都崇尚健康的年代,视神经炎给到大家的眼部健康带来了严重地威胁,使患者生活在痛苦与不便之中。 (一)分类 了解视神经炎的临床分类,可以使大家对于视神经炎有一个更加清楚地了解。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单纯性视神经萎缩和非单纯性视神经萎缩两类。 1.非单纯性视神经萎缩 主要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呈灰白色或蜡黄色,因神经胶质组织增生,生理凹陷消失,巩膜筛板孔无法透见。乳头周围或整个眼底可见视网膜血管白鞘,充盈迂曲或变细,有的病例还有脉络膜萎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plantar pressure of diabetic patients 张雪怡,郭曼婷,孙旭君,白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改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是足溃疡发生的一个期预测因子。研究表明,足底压力增高可用于预测糖尿病足溃疡。是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高达70%~90%[1]。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足底压力升高、周围血管病变、机械性损伤及继发感染、先前溃疡或截肢等一些因素。本文主要系统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在糖尿病足底压力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糖尿病患者足底不正常压力的特征、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足底的相关比较、引发不正常压力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进行综合阐述。 足底压力的定义:足底压力指单位面积的足底和地面之间的总体相互垂直作用力。当人体足部结构发生一些病变或功能障碍以及当人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足底压力和压强分布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2]。 足底压力的测量: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是运用压力测量仪器对人体在静止或者动态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力学、几何学以及时间参数值进行测定[3]。对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不同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通过正常足与病理足的足底压力参数的对比研究,分析病足成因、病程衍变以及功能评定[4]。 1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特征 糖尿病足足底受力有垂直的压力,还有呈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剪应力。这些力长期作用于糖尿病足足底某一特定区域,就会造成足底溃疡的发生[5]。 1.1糖尿病患者足底垂直压力特征 不正常的足底压力是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而二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与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足区域压力更高,明显高于正常人[5]。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主要集中在前足部位的跖骨头处; 而没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足弓及第二趾处压力明显降低,第二跖骨头处压力明显增加[6]。王爱红等[7]研究也表明此类患者足底压力表现为第三跖骨头、第五跖骨头峰值压力增高,足弓部位峰值压力显著降低。 1.2糖尿病患者足底剪应力特征 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穿处方鞋时足底受到的剪应力集中在前足内侧的第一跖骨头[8]。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糖尿病无神经病变、糖尿病有溃疡史的患者与健康人赤足时在脚后跟、跖骨头、大脚趾三个区域的受力进行比较,糖尿病且有溃疡史的患者外侧跖骨头处垂直于矢状面的峰值压力就明显高于健康人。同时,有的研究者也将测量垂直足底压力与剪应力结合起来。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有溃疡史的患者跖骨头区域在垂直方向上的峰值压力都明显高于健康人[5]。 2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影响因素 2.1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增高的重要因素。经肖辉盛等[9]的实验研究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2]。预防和护理糖尿病足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溃疡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糖尿病足和截肢率。现就目前国内外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的预防 1.1健康教育糖尿病足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向糖尿病足患者宣教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几率。据调查,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3]。因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患者在院的机会,系統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治、护理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4]。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5]。 1.2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用药物,更不允许随意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产生硬结影响吸收[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病变的基础,积极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前提,让血糖长期保持在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左右,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7]。 1.3加强足部保健,消除诱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每天检查足部皮肤,注意有无水疱、擦伤、裂口等,观察局部皮肤的色泽及温度,测试末梢神经的感觉[8]。每晚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清洁。水温不超过35℃,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要避免足趾缝间擦破。脚擦干后涂上润滑油防干裂。每日洗脚后检查足部趾间有无皮肤裂伤、红肿、水泡等;观察患者的肢端是否存在血运不足情况,如皮肤凉、麻木刺痛、颜色发紫,感觉迟钝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减弱或消失[9]。选择松软的棉袜,袜口不要过紧。选择合适的软底鞋。防烫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末稍病变,对热、痛感觉不敏感,洗脚时要由家属代试水温,避免烫伤,同时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热水袋、热水壶、或电热毯取暖,以免烫伤;防异物扎伤,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如图钉、瓜子皮等,防止异物扎入脚底皮肤引起损伤和感染;穿鞋不当,长期穿窄小的鞋子可引起足趾挤压、足底或受压的部位形成鸡眼或老茧,甚至足骨质破坏变形或畸形;剪趾甲不当引起甲沟炎,不要把趾甲剪的过短,剪的过短容易剪破甲边皮肤造成伤口,引起感染[10]。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_综述_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综述) 张启新(天津市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00) ZHANG Qi-xin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作用、模式、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但实际上患者接受了多少,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则无法评价和衡量。因此,探讨一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2)03-0059-04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2.03.0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终身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且该病在社区居民中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 00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0%。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被公认是其治疗成败的关键[1]。现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 纪芳[2]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最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而大多数患者在心理因素 对糖尿病的影响和自我护理及监测等方面未引起重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中,最受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而最乐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是医护家访和电话咨询。大约78.6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情况。75.33%的患者不满足于症状的控制,更注重疾病预后及生命质量,84%的患者除 作者简介:张启新(197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预防医学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