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

全球技术贸易格局中的中国技术贸易政策

1中国技术贸易政策面临的困难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力量的迅速发展,许多中国顶尖的IT、家电企业,推出了许多行业技术标准,成立了许多标准联盟。由信息产业部牵头、吸引企业参和的标准组,制定了关联标准,比如3G手机技术TD-SCDMA、无线电频率识别标签标准RFID、中国自主的DVD换代标准EVD、无线局域网(WLAN)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国家标准WAPI等等,且大多成为了国家标准。除此之外,中国正于进行微处理器“龙芯”、3G手机技术TD-SCDMA的自行研制,开发取代微软操作系统等等和标准关联的实践。可见,中国企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标准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标准已经作为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壹而受到中国企业、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开始进入尝试发展阶段。

中国标准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拥有大量“成熟标准”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警觉和反对。2004年5月美国全美亚洲研究所就于其研究方案《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中,指责我们违背了“入世”承诺,要求警惕中国的“新技术民族主义”。所谓“新技术民族主义”就是中国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追求有利于国家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技术发展,于国际竞争中为国家利益服务,就是用政治手段来确保国防技术进步和中国产业的经济优势。不仅包括国家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仍包括更为积极的和私营企业的合作、于国家科技项目上对外国更加开放,且且更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政策协调。就于全美亚洲研究所这份方案发布之前,中国自主创立的无线网络连接协议标准

WAPI被扼杀于摇篮中。2003年5月,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起草的无线局域网俩项国家标准正式颁布。12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2004年6月1日起,对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公告发布之后,遭到INTEL、微软等跨国公司乃至美国政府极力反对。2004年4月22日,吴仪副总理出席的于华盛顿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第15次会议传出信息,WAPI 于6月1目的强制执行底线将往后无限期推延。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美国曾指责休斯公司向中国“违法转让”敏感技术,胁迫以色列终止同中国所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联系,等等,这壹系列事件皆源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技术霸权主义,也深刻地揭示出西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中戒备和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意图。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美国的制裁大棒不仅指向中国,仍指向了欧洲和日本。中美之间的争端不过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聚焦点。

从国际贸易角度讲,比较优势是进行双边贸易的基础,美国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中高科技产品则是美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但美国出于冷战思维,壹直坚持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2001年1月布什政府上台后,更为严厉地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许多于中国开拓市场的美国公司,例如IBM、惠普、SUN等大公司均认为其于华商业利益因为美国政府严厉的技术出口管制而深受其害。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了1294件对华技术出口申

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不予受理,也就是说,被美国政府“腰斩”的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项目竟然高达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壹直于积极争取美国能多少改变于对华技术出口方面极为苛刻的控制,促进俩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但由于美国政府继续对中美于技术合作方面的进展采取“打压”的立场,中美技术转让和合作成为俩国经贸关系中最为滞后的领域。这些限制措施不仅实质性地降低了中美技术贸易的水平,而且对美中经贸联系的扩大和发展也是壹大制约因素。因为壹般的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差,难以开拓中国市场,所以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诉讼或是采取进口限制措施。美国多年来的对华出口限制实际上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其从根本上且不能阻止中国的技术进步。美国政府所实施的对华恶意性质的技术出口管制体制,客观上已经成为了中美经贸发展和俩国互利合作深层次进行的最大障碍,直接削弱了美国公司于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市场影响力,也是中国争取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工业化努力的壹大挫折。

2全球技术贸易的格局及中国所处的地位

贸易自由化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贸易规则和主要目标。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贸易自由化不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且产生诸如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发展、增加对外投资、引发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等联动效

应;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效率,从而加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功能且推动现代化企业的成长。然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贸易且未沿着自由化的轨迹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际技术贸易额和重要性均于不断增加,但全球技术贸易的格局却严重不合理。发达国家垄断了核心技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端,而国内厂商只能挣取微薄的组装费和加工费。更可怕的是,利用其技术标准,国外厂商已划定了游戏圈子和规则,国内厂商只能亦步亦趋,没有任何胜出的机会。据测算,国际技术市场的80%是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易额壹般仅占1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往往更低。

国际技术市场这种不合理的格局,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国际技术贸易本身进壹步的发展。这种结果的产生,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壹直以来奉行的技术自主创新政策,以及它们对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这不仅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于技术发展方面的学习能力,也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建国50多年来,中国技术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技术进口方面,1950年,中国共引进450个项目,总金额37亿美元。而于2004年,中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8605份,合同总金额138.56亿美元,分别是1950年的19.1倍和3.7倍。技术进口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缩小中国和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程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技术出口方面,虽然中国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努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仅高新技术出口壹项,2005年前5个月,总金额就达到761.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达到33%。

总体来说,中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相当迅速,前景良好。从绝对数值来见,进出口发展基本均衡;从速度来见,出口的增长明显高于进口的增长。

虽然中国技术贸易逐年迅速发展,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可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于着较大的差距。

1)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简介及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见图1、2)。

从图1、2能够见出,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无论于出口仍是于进口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且占商品进出口额、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的比重逐年增高,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做出了壹定的贡献。可是,由于中国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仍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口先进设备来提高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所以,每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均出现逆差。但从贸易特化系数(TSC: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它的值等于出口和进口的差额除以进出口总额。本文为了分析方便,均将贸易特化系数扩大了壹百倍,以使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化曲线更加清晰。)来见,其值越来越接近于零,由1992年的-0.457上升到2003年的-0.039,也就是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较弱,但也于迅速地提高。

虽然如此,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于壹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

2)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及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

虽然,对外经济合作不是直接的技术贸易,可是壹项合同的签订,往往是资金和技术的结合,也涉及到技术的流动。所以,对外经济合作的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无论从合同份数、金额或是最终完成的数量来见,均是呈增长的趋势的。从而能够推断,其中完成的有关技术方面的合作也是逐渐增加的。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技术引进的情况。因为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形成资本、提高就业率、国际收支调整等宏观经济有着很大的贡献,也是转移先进技术的重要路径之壹。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正由以获取低廉成本为目的为导向的资源导向型的直接投资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而这主要是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技术转移实现的。

虽然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逐年升高,可是来源却十分集中,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年均于60%之上。虽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发达国家相对集中,但他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却不大,从而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不大。

3)中国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首先以美国为参照物,用中国于其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来反映。

图3反映出,美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而出口到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较少。中国所占的份额为4.67%,不及欧盟的1/5、加拿大和日本的1/2,分享到高新技术的成果相当少。另外,由于中国于计算机和通信类及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壹定的优势,从而使中国成为除欧盟外的美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但于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和航空航天等中国的弱势领域,由于中国遭受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管制和出口歧视相当严重,无法引进国外领先的技术,致使于上述领域中,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仍相当明显。

对全球技术贸易格局的数据分析能够直观地见到,发展中国家处于极大的弱势地位;对中国和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方面的比较又能见到,壹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是不公正的待遇。虽然于近期内,中国不会改变于技术贸易中的弱势地位,可是对技术进口仍要长期坚持,这对于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是十分重要的。引进技术是为了运用,且最终促进中国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不可盲目地无计划地引进。和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应当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技术贸易的规定的研究和了解,尽量减少贸易摩擦。尤为重要的则应加强自主创新,拥有自有技术标准,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扩大技术出口。

3中国技术贸易政策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对壹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重大。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自主技术创新的研发实力,而且充分利用WTO框架中的贸易保护机制,运用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扩大技术出口,又保护最新技术不为他人所用,从而占据高新产品技术贸易的优势地位。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于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于若干重要领域掌握壹批核心技术,拥有壹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这是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提高中国对外技术贸易水平角度,我们能够采取以下对策。

1)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

政府及有关部门壹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高新技术产品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研,另壹方面要对中国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类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出口潜力进行摸底,且确定应该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品门类和高科技企业,加强规划指导、跟踪服务和重点扶持。要选择壹批有市场竞争力、附加价值高、对开拓中国出口市场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品,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力争于较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出口规模;要根据各地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于高新技术园中选择壹批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业的基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速培育出口导向型高新技术企业;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

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快科工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争取通过壹段时期的努力,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2)建立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提高引进技术中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软技术的比例,引导和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品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形成竞争能力,参和国际竞争。鼓励跨国公司于华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提高外商投资质量,促进中国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技术。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实现技术引进战略的法律保障。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进程,加强对进出口产品商标的保护,为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规模扩张创造好的制度环境。

3)使用多种灵活的贸易方式开展技术贸易。

于技术引进方面,可采取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工程承包、补偿贸易等,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引进方式。技术进口的重点是为改造现有企业服务,鼓励引进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技术,且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出口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商业贷款,筹集资金。于出口方面,鼓励出口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实行国际上通行的扶持技术出

口的信贷政策,设立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银行按照贷款原则优先安排技术出口资金,且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4)于信息技术方面推进技术贸易工具的创新。

国际电子商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所有交易主体提供先进的交易模式和平等的交易机会,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形成壹个有机整体,提供电子化、壹站式的对外贸易信息和交易服务,使得贸易过程大大便利。虽然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仍有赖于各关联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和协调,以及各有关支持体系(网上支付等)的完善。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必将成为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中国于日趋激烈的国际技术贸易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积极参和国际技术贸易。

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鼓励中国企业参和全球竞争的规则,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融入全球科技体系之中,且于参和中争取主动,避免边缘化。从长远来见,能否顺利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最大程度享受参和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国际交换的最佳效益,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