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_韦伯的国家观

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_韦伯的国家观

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_韦伯的国家观
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_韦伯的国家观

收稿日期:2008-11-23

作者简介:李剑男(198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作为二十世纪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韦伯的著作无与伦比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关键的社会和文化趋势及其造成的各种问题。在世纪之交,韦伯在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激起了强烈

的关注。

韦伯的政治关怀(无论是对德国市民阶层政治不成熟的忧虑还是对德国未来政体的思考等方面)使人们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面临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与中国近代以来面临

的问题有着太多相似之处。“韦伯生活的年代,从许多方面看,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①如果要对

这种种相似之处勉强作出一个概括,那便是走向现代国家。“我们与韦伯共有的是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现代性经验”。②基于此,本文旨求系统梳理韦伯对此现代性经验的分析与论断。

一、韦伯的“政治”与“国家”

对韦伯而言,国家的概念与政治的概念密不可分。政治的定义依赖于国家的定义。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伊始,韦伯对政治给出了界定。他说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皆可纳入“政治”的范畴中,然而,“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指的是对一个政治团体———这在今天是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

———韦伯的国家观

李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韦伯是在现代政治的权力逻辑中审视国家,国家被界定为在特定领土范围内

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正当权利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主要形态。现代政治的

主题即为民族国家间的权力斗争。现代国家担负着在世界上寻求权力以捍卫和张扬民族

(文化)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权力政治;民族文化;生存斗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09)02-49-(7)2009年3月

第10卷第2期

Mar.,2009Vol.10,No2

导所施的影响”。③于是,论证自然地被引向了“国家”这一现代概念。韦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

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强制性机构,其形式特征包括:立法权控制下的行政管理与法律秩序、属人及属地的管辖权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国家是唯一宣称拥有使用武力的垄断权的组织。用韦伯的话说:“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就现代来说,特别的乃是:只有在国家所允许的范围内,其他一切团体或个人,才有使用武力的权利。因

此,国家乃是使用武力的

‘权利’的唯一来源”。④韦伯在这里采取了一种与传统的政治理论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界定国家。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古典政治传统将城邦视为追求最高的善的最高的政治共同体,而最高的善指的是兼备了外在的善(如财富、权力、声誉)、身体的善(如健康、美貌)及灵魂的善(勇敢、节制、正义、智慧)的“幸福美好的

生活”。⑤在霍布斯看来,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和平与秩序,使人人得以自我保全。但是韦伯却再三强调,国家不能用它的活动内容或目的来加以界定,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不曾在某时某地,被某政治团体引为己任;而在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工作,在任何时地,都完全是国家的工作”。⑥追求优良的生活,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非城邦莫属的功能,在韦伯眼中并不是国家特有的工作。至于其他活动或目的———如维持秩序、提供生计、奖励艺术等当然也不是专为国家而设的工作。

既然国家不能从它的目的或活动内容加以界定,国家特具的手段便成了韦伯用以界定国家的基础。韦伯认为所有的政治团体(包括国家在内)所特具的手段,就是武力的使用。武力固然不是国家经常使用或唯一使用的手段,但是武力乃是国家特有的手段。虽然自古及今的各式各样团体都曾以武力为工具,但是只有国家会宣称(并且在事实上拥有)自身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正当权利。⑦

韦伯将其政治概念限于国家层面的领导活动,而国家又是特定疆域中正当武力行使的垄断者,政治便必然与国家的权力活动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如此界定政治:政治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⑧权力可以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目的本身(所谓“为了权力而追求权力”、

“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在这里,韦伯明确地使他的政治概念脱离任何实质性的目的,而更直接地与权力这种普遍性的工具相连。

政治既然指涉权力的追求、支配和分享,斗争便自然的成了政治的本质性内容。“斗争”是韦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一种社会关系,个体“不顾合作者或合作者们的反对,而企图去实现自己的意志为指向”。⑨在这种关系之中,个体以自己为主,以取得生存的机会为目的而做出选择。在《经济与社会》中,韦伯对各种“斗争”类型及其外延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显然,韦伯是在社会学的角度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基本的判断。人在社会中做出的各种选择。尽管他可能是无意识

的,乃是斗争心理在起作用。韦伯确信,“斗争是人类生存的本质”。⑩韦伯“无法相信,在这尘世生活

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严酷斗争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创造自由行动的机会”。輥輯訛在政治生活

中,斗争更是一种常态。现代政治立足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

“这种心理基础存在于最广大的国民之中,包括经济上受压迫的阶层”。輥輰訛在韦伯看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正是人斗争心

理的体现。斗争是一种获得支配权的行为,一种潜在的支配意识。他宣称:“一切政治的本质是:斗

争”。輥輱訛①比瑟姆把韦伯的就职演讲与韦伯的社会思想结合起来后,认为“如果伸张民族价值和政治领袖的重要性形成了就职演讲中的主要政治论点,那么,演讲也就清晰地展示了韦伯社会思想中的更为一般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而又持久的特征是斗争和冲突———族群之

间、阶级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以及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輥

輲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2009年

李剑: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

二、民族、国家与文化

在韦伯的论述中,现代国家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的产物。他的基本特点是同一个民族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而现代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认为,民族是构建国家的基本单位,同时,一个民族也应该在政治上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韦伯认为,民族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它的适当表现就是人们自己的国家,而它在通常的情况下天生就倾向于产生国家”。輥輳訛可以说,民族基本上是一个政治概念,只能借助于国家来说明。在这一界定中,语言、种族的可辨识的客观性因素都不再是“民族”的决定性因素,“韦伯坚信,没有一种因素是所有标准民族共同拥有的”。輥輴訛“民族并不等同于族群……许多政治体常常由有着不同的种族特征的群体……此外,民族也不等同于说着同一语言群体。共同语言不足以维持民族认同感。共同的语言并不是成为一个民族的必要条件”。輥輵訛享有同一种语言的人,可能彼此认为是不同的民族,如爱尔兰人和英国人。同样,语言不同的人也能组成一个民族,如讲德语的阿尔萨斯人对法兰西民族的认同。所有这些客观因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民族,至多能够成为民族意识的渊源,创造出潜在的统一感。而这种潜在统一感最后是否表达为民族的意识,将取决于政治因素。当人们对共同体的政治权力充满敬意,并渴望加入权力体系中时,民族才出现了,所以“一百五十年前的德国基本上同样是语言共同体,但绝非民族”。輥輶訛民族在韦伯那里不再是一个天然的实体,而变成了现代国家建构的产物。正如哈里·利伯森所注意到的,“韦伯完全剔除了民族认同的本质主义认同:德国民族的定义并不排斥犹太人,也并不包括阿尔萨斯人。民族认同既不涉及任何特殊的内容,甚至也不涉及诸如语言或人种等等预设的经验因素,因为它是个从属性概念,受制于它和政治事件及国家的关系。韦伯可能是——

—政

—当然也确实是——

治上的民族主义者……”輥輷訛

韦伯提到,许多讲德语的阿尔萨斯人之所以感到自己是个法国人,是因为他们共享着某些习俗与“感官文化”以及共同的政治经历。共同体意识由于共同的风俗、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经历)和共同的政治经历所维系。这里,韦伯在说明构成民族的综合特征时,引入了其概念家族中与“理性”一样为人们熟知的一个词:文化。“文化”在韦伯的方法论著作中被用以概括人类价值观的整个领域,包括人们可以赋予意义的任何事物。輦輮訛②在此处则是指某群体或社会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构成了群体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与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文化的个性即为民族的个性,就像对阿尔萨斯人一样,伟大的法兰西民族是“使人们摆脱封建奴役的解放者,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它的语言被视为真正的文化语言,德语反而变成了日常的方言”。輦輯訛韦伯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的意义通常体现在文化价值的优越性或者至少是不可替代性上,这种文化价值观只能通过培养民族团体的个性来保持和发展。因此知识分子将属于最具民族意识的人”。輦輰訛

民族、国家、文化就此成为了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概念。对韦伯而言,国家只是一个垄断暴力的政治组织,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具有黑格尔所谓的“地上行走的神”的伦理国家那般神圣与高贵。但另一方面,现代国家是因为潜在具有民族统一感的群体捍卫自身的民族个性的诉求而产生的,民族统一感是现代国家的基石,一个国家只有维系支撑自己的民族团体的统一感才能生存,现代国家必然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最深层意义上,民族是因为共同的社会结构、政治经历、习俗构成的文化所造就的,此即为民族的个性、精神所在。国家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必要因素。“对韦伯来说,文化——

—对民族个性的促进,属于能单独促使国家实施权力合法化的主要目标”。輦輱訛“国家的权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独自保证着人民的安全,为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因为文化本质是民族的文化),但是作为人类伟大的象征,权力也是他自己所需要的”。輦輲訛三者的结合,表

明“民族”的价值———文化及传统———赋予国家合法性,国家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是同构的。由此,韦伯也明确了其作为民族主义者的价值立场,“他认为德国的民族观念以国家为基础,当时,日耳曼

人透过国家才能保持其形式与力量,这是政治的第一要义。唯有透过国家,民族才有政治责任。”

輦輳訛三、文化的生存与斗争:民族国家的宿命

韦伯是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的后裔,将行动主体从古典的公民转向近代的国家。有国家间的政治斗争,有阶级间的政治斗争,有个人间的政治斗争。阶级源于市民社会,因而是经济性的;个人间的政治斗争乃是在“民族———国家”内部,因而可以被置于一个主权之下。只有国家间的政治斗争,既非源于市民社会(马基雅维利的近代政治观早于资本主义,是对意大利“国际政治”状况的一种反应),亦没有超越于国家之上的权威。因而,韦伯将政治主要赋予国家间关系,认为国内制度应该服从于前者。韦伯反对阶级斗争,认为这种斗争将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阻碍国家国力的强大;同时韦伯也要求将个人间的权力斗争限制于民主政体内部。韦伯的“政治”就是国家间展开的政

治,这种政治不服从任何法律、法庭、超国家的权威,因为在国家之上不存在任何更高权威。輦輴訛

在《就职演说》中,韦伯表达了对国家间生存性斗争的关注与焦虑。东部德国的农业地区在“资本主义化”下的经济发展瓦解了以主仆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庄园经济。随之而来的是有着较高文明的德国雇农在与波兰农民的经济竞争中败北,因为他们的生活标准、经济以及文化要求都低于他们的德国竞争者,不再能适应新的经济条件的德国雇农逐渐流出本地区。这一进程在韦伯看来,是“一个

独特的物竞天择过程:一个民族兴盛、一个民族衰落”。輦輵訛更能够适应既定的经济社会条件的民族取

得了胜利。问题的关键是,胜利者却并不等于是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胜利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东普鲁士发生的这种“不适者的生存”威胁着德国东部文化的基础以及东部边境的民族安全。韦伯提议,面对来自“斯拉夫人”的威胁,德国应该实行对德国农民的再殖民化和封闭东部边境。

然而,德国人在德国东部为什么“应当”得到保护?如果按照“经济学特有的价值尺度”,这只不过是又一出无关紧要的自由市场竞争,充其量损害的只是国家一定时段的就业率和部分人的经济收益,或许从总体上还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何需国家权力大动干戈。韦伯的答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民族国家。

韦伯对所谓“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他看来,经济生活是个民族之间的“生死斗争”,“永无和平所言”。所谓“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回避这一残酷的现实,“以不断配置普遍幸福的菜谱为己任”,制造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幸福和平幻像。然而,“单是人口问题者无法让人轻松的严重压力就

已足以使我们无法成为幸福主义者,无法想象和平和幸福会在未来的墓地等待我们……”輦輶訛“经济学

看问题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政治盲,看不到经济斗争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政治实质:民族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说到底,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样是权力的斗争,因此经济政策必须为之服务的最终决定性利益乃是民族权力的利益。政治经济学乃是一门政治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的仆人!这里所说的政治并不是那种某人或某阶级在某一时期碰巧执政的日常政治,而是整个民族长远的权力利益。对我们而言,民族国家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无非是民族权力的世俗组织。在这个民

族国家中,就像在其他民族国家中一样,经济政策的终极价值标准就是‘国家理由’”。輦輷訛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韦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发展经济不可以作为无可争议的经济政策目标,它必须从属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利益和文化的价值。即使波兰农民的到来能够更好地促进东普鲁士

的经济发展,也不能以牺牲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和文化安全为代价。

这是韦伯对国民经济政策特有的价值尺度判断。韦伯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对国民经济学提出如此强烈的批评,在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2009年

李剑: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

他看到了德国农民与波兰移民经济生存斗争中的政治意义。韦伯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各种经济斗争,体现着现代政治的一个根本特征:政治是各个民族国家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经济斗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如果说古典城邦为自己的守护神而战的话,那么,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这一守护神而战。诸神之争的政治现实,在现代社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政治的根本特征:民族国家之间生存性斗争。后来的施密特秉承了韦伯对现代政治的这一理解,并更深刻和直达地表达了这种特征。在施密特看来,当今“只有尚有国家存在,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一个国家。那种囊括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世界国家就不可能存在。政治世界乃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而非统一的世界”,輧輮訛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多元伦理和利益政治实体,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斗争是现代政治的现实。

民族国家之间生存斗争既是韦伯所认定的现代政治现实,也造就了韦伯的民族主义立场。韦伯碰巧是德国人,德意志的民族国家利益就自然应是他的政治立场。“他曾无可更改的决定了他要为之献身的最高价值,在政治上他发誓永远忠于的上帝(或魔鬼)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輧輯訛民族国家的政治是生存性的。在谋求生存的政治斗争中,权力当然是最为现实的政治目标,在对“政治”与“国家”的概念界定中,权力不正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吗?被史学家梅尼克称为“德国的马基雅维利”的韦伯,的确对权力有着特殊的感情。雷蒙·阿隆指出,韦伯是一个“典型的实力政治家”。“他属于马基雅维利的后裔,也是尼采的同代人。在他看来,何为最好的政治制度这一古代的论题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避而不谈。对他来说,阶级之间和个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是本质,或者说是政治的永恒因素。在他眼中,没有实力愿望的民族和个人不属于政治范围”。輧輰訛实际上,只要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那么斗争和实力就是必备的要素。没有实力,将不能在这个充满“斗争”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但这是否意味着对韦伯而言,民族国家的权力就是最高的价值。蒙森就曾断言,为国家本身扩展权力是韦伯的主要兴趣。輧輱訛然而,韦伯曾经一再地表明,“对政治力量最最有害的歪曲,莫过于像暴发户一样炫耀权力,无聊的沉醉在权力感中,和一般来说对权力本身的所有崇拜,单纯的权力政治或许可以造成强烈的影响,但实际上它的工作既无目标也无意义。”輧輲訛既然如此,什么才是民族国家间权力斗争目标和意义的居所?

雷蒙·阿隆敏锐地注意到,韦伯一直在暗示权力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他“毫不犹豫地、不加论证地承认了文化和民族及民族实力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双重纽带关系。”輧輳訛实际上,在韦伯的民族国家定义中,文化便已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韦伯在《就职演说》里对东部德国庄园区的挂念,毋宁说是对面临威胁的德国民族性发源地的眷恋。德国人与波兰人在东普鲁士的此消彼长,从表面上看仅仅只是一个经济斗争问题,但是在这种经济斗争的背后是德国人与波兰人不同的文化价值及不同

—“德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斗争。德国东部园区雇农的流失体现的是作为德国的民族性——

的神”的所在地—贵族庄园的消亡。为了挽救这种经济斗争失败所导致的文化危机,国家的权力活动显得必不可少。要以国家的长远的权力政治利益为指导来指引经济政策的制定,而民族国家长远

—捍卫自己的文化。在谈到经济学家的的权力政治利益就是“保存和提高我们民族的族类素质”——

历史使命时,韦伯说:“作为一门说明性和分析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跨民族的,但是,一当涉及要作价值判断,政治经济学就必然受制约于人类的某一特殊族系,这种特殊族系性是我们从自己本性中就能观察到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每当我们认为自己最彻底地逃脱了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时,恰恰也就是这种局限性最强烈地束缚我们之时。说得略为夸张一点,如果千年之后我们再度走出坟墓,我们在那些未来族类的面相中首先希望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族类的依稀印记。……我们致力以求的是以我们的劳作和生存方式为本民族后来者树立先驱者的楷模。”輧輴訛

对以幸福的乐观主义期望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猛烈批判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当我们超越

我们这一代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不是未来的人类将如何‘丰衣足食’,而是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这个问题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工作的基石。我们所渴求的并不是培养丰衣足食之人,而是怎么培养那些我们认为足以构成我们人性中伟大和高贵的素质。”这一伟大和高贵的素质毫无疑问寄于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文化。

民族—国家之所以是“民族”的,就是因为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是国家合法的根基,政治共同体

(无论是古典的城邦,还是现代国家)必须守护自己的神,才能成为政治共同体。

人一旦出生,就意味着他将效忠于某一个神,对某一具体个人而言,只有一个神,这就是自己的民族神。因而,当经济发展危及国家的文化(价值)的时候,伤害到民族文化的时候,政治的任务毫无疑问应该保护自己文化。从价值状况、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祛魅了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多神的世界,在各个民族国家之上,没有一个至高神。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科学的判定不同的文化价值之间的高低优劣,各种价值便必然陷于无可消解、永无止境的争斗中。

韦伯坚信,作为一个强国和文化民族的德意志,面对未来的一代,对于未来的人类文化负有责任。“应该要感谢我们所具有的强国身份,这赋予了我们不同于瑞士人、丹麦人、挪威人那样的小国的历史责任”。“如果世界权力———说到底是关系到未来文明特性的决定权———不经斗争就带着某种拉丁人理性的芬芳,一方面受俄国官僚们的规定支配,另一方面又受盎格鲁—萨克逊社会的掣肘,未来的几代人,主要是我们的后裔将不能怪罪于丹麦人、瑞士人和挪威人。他们应当理智的怪罪

我们”。輧輵訛

“文化的威望和实力紧密相关。一切胜利的战争都有利于增加文化的威望”。韦伯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政治找到了更为高贵的正当性———文化的威望。民族国家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最终被提升为不同的生活价值的永恒争斗,现代政治也因此被寄予了更为崇高的理想,虽然这并没有减少它面孔中所流露出的悲戚与惨烈。

注释:

①冯克利:《尤利西斯的自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Sam Whimster .The Nation-State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Modernization.In:The Barbarism of Reason :Max Weber and the twi -light of enlightenment /Asher Horowitz and Terry Maley,editors.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4:62.

③马克斯·韦伯,钱永祥等译:《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④同上,第197页.

⑤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

⑥马克斯·韦伯,钱永祥等译:《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⑦同上,第197页.

⑧同上.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2009年

李剑: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

⑨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8页。

⑩Wolfbana J.Mommsen,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1890-192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47.

輥輯訛舒炜主编:《思想与社会第三辑》,施密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輥輰訛马克斯·韦伯,李强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99页。

輥輱訛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84页。

輥輲訛[英]戴维·比瑟姆,徐鸿宾等译:《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由来、根据和背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輥輳訛[美]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阎克文译:《韦伯的新教伦理——

輥輴訛同上,第129页。

輥輵訛Sam Whimster,The Nation-State,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Modernization,In:Asher Horowitz and Terry Maley.The Barbarism of Reason:Max Weber and the twilight of enlightenment.Toronto;Buffal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4:73.

輥輶訛马克斯·韦伯,甘阳选编,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22页。

—由来、根据和背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輥輷訛[美]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阎克文译:《韦伯的新教伦理——

輦輮訛马克斯·韦伯,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輦輯訛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49页。

輦輰訛[英]戴维·比瑟姆,徐鸿宾等译:《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輦輱訛同上,第140页.

輦輲訛[法]雷蒙·阿隆,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81页.

輦輳訛卡尔·雅斯贝尔斯:《论韦伯》,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第118页.

—社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3辑)》。

—政治”与“经济——

輦輴訛洪涛:《韦伯与马克思——

—论“文化——

輦輵訛马克斯·韦伯,甘阳选编:《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85页.

輦輶訛同上,第90页。

輦輷訛同上,第93页。

輧輮訛同上,第54页。

輧輯訛[法]雷蒙·阿隆,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36页。

輧輰訛同上,第436页。

輧輱訛Wolfbana J.Mommsen,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1890-192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35-60.

輧輲訛马克斯·韦伯,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02页。

輧輳訛[法]雷蒙·阿隆,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37页。

輧輴訛马克斯·韦伯,甘阳选编:《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91页。

輧輵訛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Weber:Political Writings(韦伯政治著作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5-79页。

輧輶訛[法]雷蒙·阿隆,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37页。

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Struggle

—Weber's State Concept

——

Li Jian

Abstract:Weber examines state in the power logic of modern politics and state is defined as a political organization which possess-es proper rights to use force in a specific territory.Nation state is the main form of modern state.The theme of modern politics is the power struggle among nation states.Modern state owns the duty to seek power in the world to defend and expand its nation.

Key Words:Power Politics;National Culture;Struggle for Existence

(责任编辑谭力)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姓名杨娟 学号 201301018023 班级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2014年12月 30 日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逐渐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矛盾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社会。世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国际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体现,最终现实国际社会的基本风貌。当今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摩擦、竞争、对抗等,并寻求合作的基础和解决的办法。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分化与组合是经常发生的。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公正合理 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外部环境。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有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想适应的,其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随着两级格局中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他人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利斗争,任何国家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持或谋取权力;在国际社会中,要么支配别人,要么受制于人,国际冲突的唯一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 权力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1]。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权力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前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和研究。三大理论流派虽然对权力的论述各有不同,但都对权力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新现实主义的权力观 新现实主义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扬弃。它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中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不可证伪的概念和假设,扩展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高度简约的现实主义理论。华尔兹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己主义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涉及到两个关键要素,即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它假定国际系统结构的排列原则是分权的、无政府的[2],认为只要各行为体之上不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公认的中央权威,那么无政府状态就将一直持续下去。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持久不变的特性[3]。正是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造就了互动的单元是相似的。这里,新现实主义认为互动的单元是指国家。既然各个国家在领土、财富、权力和形式上千差万别,为什么说它们是相似的呢?新现实主义认为它们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2国际关系教学设计

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一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国际关系的一般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而学会用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同时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一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国际关系的一般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而学会用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同时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学目标关键知识 (一)认识国际关系知道国际关系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形式;了解国家间交往形式;了解国际法的重要性,明确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引用国家之间的竞争、合作、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精神: 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把握其背后的实质政治认同树立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坚定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学生特征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际现象,透过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行动以及国家间的关系,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并努力提高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难点 如何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总议题:以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探究国际利益议题一:请大家思考一下,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在此之前和之后,中美关系是怎么样的? 知识引出: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播放视频:美国抵制华为继美国禁止华为参与国内5G建设后,在美的威逼利诱下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紧随其后。(五眼联盟) 议题二:在以美国为首的封杀华为的可耻行径中,为何美国诸多盟友会表现出与其不一样的态度,甚至唱反调? (试用国家利益相关知识分析)知识引出: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各个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不同、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性因素是

评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 -

评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 学号:106293050139 读了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毋庸置疑,杜赞奇是一位世界级的中国史研究学者!初步接触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是在大二的时候上我们学院莫金山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解读》,时候对它有的只是一个懵懂的表面概念。现在读来,《文化、权力与国家》作为一本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书,对于我们一般读者来说,恐怕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很大难度。所谓后现代主义研究,依我浅显的理解,就是把过去发生过的史实和相关研究统统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加以解读。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者要能够跳出现代学术研究话语的束缚。直到后来,拿去和莫教授请教,才感觉有了一点眉目。 这本书与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相比,两者的理论出发点和最后的解读结论不同,甚至有些地方完全相反。黄宗智想解答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在出现商品分化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经营道路;而杜赞奇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到底对乡村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影响与中国革命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前者研究的进路是内部式的,即向中国传统社会自身寻求主导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之道;后者的进路则是外部式的,即从中国政权由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视角,来考察西方冲击而引起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到底对中国乡

村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我觉得杜赞奇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方面存在缺陷,过分强调集市作用而忽视了宗教、宗族等文化纽带,村庄研究模式则过分强调村庄封闭性而忽视了跨村庄组织的作用,所以村庄和市场都不能满足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需要。在这一既有研究基础之上,杜赞奇借用文化象征概念,创造了一个“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乡村社会中多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 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考察国家权力是如何一步步侵入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而企图建立现代意义国家政权的。杜赞奇认为乡村社会不是完全与国家意志相统一的儒家世界,它的权威精英既不是上层文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产物,也不是某种观念化的固定集团所创造的结果。“乡村权威产生于代表各宗派、集团以及国家政权的通俗象征的部分重叠及相互作用之中。”(P29)也就是说,乡村社会与上层儒家世界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在晚清社会中的地方精英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由于地方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产物,他们在国家和农民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但是总体来说是偏向于保护地方农民的。用杜赞奇所用的一个词来说,那时侯的地方精英属于一种“保护性经纪”。

国际政治概论 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民族主义主要讲述了四个概念,即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分离,民族主义在七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战争,它与战争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通过国际协调来帮助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中国明确提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有: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们要造成 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借助国际讲坛不断表明立场,并在外交上通过各种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了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薄重,对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尊重,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维护,因而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以国家为单位作为了解文化差异的单元,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一些学者做出了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托特柏克架构以及霍夫斯泰德架构。 2.4.1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 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候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是一个常用方法。这一架构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 1、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是屈从于环境还是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抑或控制环境?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解答。在很多中东国家,人们将生活视为命中注定的事,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信他们能征服、控制自然。比如,美国每年花费上亿研究经费去从事癌症研究,因为认为可以找到癌症的病因。而很多国家文化则介于二者中间,采取一个更为中立的看法。这些对待环境的不同看法影响了组织的实践活动。 2、时间取向: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如西方文化把时间看做一种紧缺的资源,美国人关注的是现在和近期的未来;相反日本人更看重长远,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等管理制度的设计就反应了这一不同。意大利人追随他们的传统,性寻求保护他们历史的实践活动。对时间的取向反映出是否普遍采用长期计划,还有在时间上重视导致北美人致力于开发各类节约时间的产品。 3、人的本质:文化把人视为善的、恶的还是两者的混合体?朝鲜认为人的本质是非常邪恶的。北美人的看法倾向于二者之间。这影响到管理者主要的领导风格。在强调信任价值观的文化里,更多采用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而在信任度差的环境中会强调严格的管理控制。 4、活动取向:一些文化强调做事,强调成就;而一些文化强调及时行乐,强调享受。还有一些强调控制,要求自己远离物质并约束欲望。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墨西哥人下午的午睡时间总是步履缓慢,法国人强调控制,强调理性和逻辑。这些方面帮助你思考人们是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及娱乐的,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等。 5、责任中心:美国人是高度自由主义的,责任是照顾自己;马来西亚人和以色列人非常注重群体,更看重群体的和谐、统一和忠诚;英国人和法国人依赖于等级秩序。文化的这些维度对于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决策方法、沟通等都有重要影响。 6、空间概念:这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空间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人们是强调隐私的、混合的还是公开的,这对组织管理如工作设计与沟通都有显著的影响。 2.4.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构架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会采取各不相同的解决办法。他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五维度辨识模型。这五个维度(dimension)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福利国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英格兰独立公投 国际秩序 核供应集团 简答 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 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 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 论述 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相互依存 国际仲裁 特别提款权 超越遏制理论 科索沃战争

脱欧公投 二十国集团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简答 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 论述 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 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 1954巴黎协定 绥靖政策 奥斯陆协定 简答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 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论述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元首 阶级分析法 防御现实主义 国际安全 现实建构主义 简答 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 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 论述 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 名词解释 非战公约 位次 外交承认 国际组织 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 论述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 外交史 名词解释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重点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兴起以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到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会议挫败了帝国主义进行分裂的企图,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50年代中,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议,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个国家参加。到1986年,不结盟运动已成为拥有101个成员国、17亿多人口,地跨亚、非、拉美和欧洲四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实现工业化,它们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原料等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残酷剥削,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1951年到1973年间,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1988年达1.3万亿美元。从1980年以来,它们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600至700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第三世界有30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书报告

在内外环境下步履维艰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读《文化、权力与国家》 看了这本书。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这本书的思想的话,就是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文化结构支撑的权力网络解体,由于缺乏支撑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的资源,国家政权建设走入了内卷化的歧途,内卷化的国家政权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这导致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始终未能建设成功。 本书有三个核心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内卷化。 一、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个概念深受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影响,福柯有句名言叫 知识就是权力,福柯用由知识构成的权力关系来解构世界。传统中国的权力文 化网络是在以儒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合法性来源构成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向 中,传统的权力文化网络受到了多重挑战,有西方的船坚利炮造成的民族危亡 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怀疑,反省和批判,有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思想来源的颠覆 和解构旧有传统的革命意识形态,有国内的在传统士农工商秩序之下置于末端 的新型民族资产阶级、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诉求和以自由主义为主要思想来源的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侵润。旧有社会文化权力网络逐渐崩解,新的权力的文化网 络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在自发形成。 二、国家政权建设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和政权上的现代化。被西方国家强行打开国 门的中国原有的秩序逐渐解体,新的政治的民族中国开始了自我建设的历程, 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所处的世界环境,内在的有了民族主义的取向。德国的社会 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和论述了政治权威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即传统型、魅力 型和法理型。认为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获得合法性的途径不同。传统型统治以 政治权威自称的、官员和公民相信的历代相传的神圣传统为基础;魅力型统治 则以被统治者相信政治权威具有超凡的魅力、品质、才能,从而愿意服从其统 治为基础;法理型统治则以政治权威、官员和公民都只对理性的法律负责为基 础。从历史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威模式一般要依次经历以上三种类型。 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在韦伯的话语体系之下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传统的政治 权威解体,传统的文化的权力网络结构也被消解,而法理性的现代国家没有建 设成功,而是走向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道路上,最终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现代国 家政权建设归于失败。 三、国家政权内卷化这个概念用现在流行的改革话语体系来讲,就是国家现有的利 益格局已经刚性,既得利益集团拥有强大的维护既定秩序的能力,打破原有政 治格局的存量改革无法进行,而社会也缺乏新的资源获取方式,没有新的发展 增长点,增量改革也无法进行,国家政权的强化就成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的深化, 主流利益集团意外的人除了进入体制加入这个深化和内卷化过程以外,鲜有自 我发展的其他出路,因为原有的秩序是民族内自我压榨和自我掠夺的方式,这 个政权就内在的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终走向了政权的崩溃。 中国清末民国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向的现代国家建设之路走上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歧途,作者在明确阐述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这一概念之后,他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的实践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实践相比较,指出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指出始于清末“新政”的中国近代国家政权建设工作,在民国时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客观限制,以及当权者对“国家权力”和“政治现代化”的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观

国家政治中的权力观 前言 《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汉斯·摩根索立论的起点是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的概念。他所认为的权力斗争表现在国际社会中即表现为一国企图控制他国的行为。但摩根索的权力观自提出以来遭到了集中在几个方面的质疑。在当今国际政治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很多超脱与权力之外的外交活动准则,例如中国的“和谐社会”构想。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间开展的交往活动不管是领域还是层面上都不断扩大和深化。国家间开展的这些合作看起来又不能用摩根索的权力观予以解释。摩根索的权力观忽略了国际交往活动中存在很多其他的组织,例如跨国公司、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等,这些都不属于国家权力的范畴。面对这样的一些质疑,我认为,摩根索所提出的权力概念也应当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应对现实的发展。在本文中,我想要论述的不仅仅局限于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前,大国追求的对他国赤裸裸的控制权力或者说是霸权,更想要说明的是现代国际政治中大国所拥有的依靠国际机制影响他国甚至是改变他国思维模式的权力。这种权力在国际政治中显得更要隐性一些。当然这里探讨的国家政治的权力观是17世纪以来全球性国际交往的开始以后,国家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与谋求。 关键词:国家政治权力控制两极格局

一、两极格局解体之前的权力 在二战结束之前,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体现在获得自然资源、控制全球版图中战略性的陆上和海上要冲,以及对领土扩张的狂热追求。在这样的国家政治交往活动中,一国的外交政策似乎赤裸裸地表现为对权力的寻求。殖民主义扩张时期,西欧大国对殖民地的渴望如淘金者对金子的探求一般执着。西欧大国认为对殖民地的拥有与控制量便是权力多寡的标准,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依靠殖民地廉价的原材料开展生产活动,赚取原材料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价是分不开的。当时的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的霸权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建立的并维系的。当时,英国所拥有的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以及海上交通确立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直到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摧毁了英国的殖民体系,才导致了英国霸权的衰落。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对世界霸权寻求的结果。此时国家政治中的权力即体现为对殖民地的控制、领土的扩张以及国际政治控制力的掌握。这些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物质性更为明确,更适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而这样的权力在当时世界体系下又是得到认可的。英国所拥有殖民地及开展的剥削在当时国际交往中并没有遭到他国的抨击。 “国家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我们在讲到权力时,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或行动的控制力。至于政治权力,

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_韦伯的国家观

收稿日期:2008-11-23 作者简介:李剑男(198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作为二十世纪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韦伯的著作无与伦比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关键的社会和文化趋势及其造成的各种问题。在世纪之交,韦伯在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激起了强烈 的关注。 韦伯的政治关怀(无论是对德国市民阶层政治不成熟的忧虑还是对德国未来政体的思考等方面)使人们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面临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与中国近代以来面临 的问题有着太多相似之处。“韦伯生活的年代,从许多方面看,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①如果要对 这种种相似之处勉强作出一个概括,那便是走向现代国家。“我们与韦伯共有的是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现代性经验”。②基于此,本文旨求系统梳理韦伯对此现代性经验的分析与论断。 一、韦伯的“政治”与“国家” 对韦伯而言,国家的概念与政治的概念密不可分。政治的定义依赖于国家的定义。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伊始,韦伯对政治给出了界定。他说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皆可纳入“政治”的范畴中,然而,“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指的是对一个政治团体———这在今天是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权力政治与文化斗争 ———韦伯的国家观 李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韦伯是在现代政治的权力逻辑中审视国家,国家被界定为在特定领土范围内 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正当权利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主要形态。现代政治的 主题即为民族国家间的权力斗争。现代国家担负着在世界上寻求权力以捍卫和张扬民族 (文化)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权力政治;民族文化;生存斗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09)02-49-(7)2009年3月 第10卷第2期 Mar.,2009Vol.10,No2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权力 作者:周丕启张晓明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 [摘要] 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如何界定该概念却存在争论。本文并不是对该概念进行重新厘定,而是对其涵义进行新的解释,由此指出权力是私有性与公共性的统一,是力量与力量转化的结合,是强制性作用方式与同意性作用方式的结合。 [关键词] 权力;力量;转化;强制;同意 权力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但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其定义缺乏共识的概念。帕森斯认为“权力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主要概念之一。同时,尽管该概念有很长的历史,但在分析层面上,对于其特定定义以及它应存在的理论脉络,缺乏明显的共识。”〔1〕罗伯特·吉尔平则说过:“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2〕 一 英文中的“权力”power一词来源于法文pouvoir,而后者又来源于拉丁文的potestas或potentia,这两个拉丁词都来源于动词potere,即“能够”。在古罗马人那里,potentia指一个人或物影响他人或他物的能力。Potestas还有一个更为狭隘的政治含义,是指人们通过协调一致的联系和行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马基雅弗利将政治描述为为权力而斗争。自此开始,西方政治家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重视研究权力问题。目前,被人们广泛引用的权力概念,是德国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即“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3〕虽然韦伯的权力定义得到广泛引用,但对权力的作用和本质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这实质上导致了权力定义的多样性。在国际关系领域,就有学者发现了至少17个不同的关于权力的定义。〔4〕这说明,尽管权力概念在政治分析中普遍存在,但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存在巨大争议的概念。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学者对它的界定和使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将权力看成一种工具。这派学者一般认为权力是获取其他价值的中介。新现实主义的代表肯尼斯·沃尔兹更是将权力看成是一种工具,他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最高目的。只有在生存得到了保证后,各国才会放心地去追求安宁、利润和权力这类目标。因为权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们不会让这个可能有用的手段,变成它们追求的目标。”〔5〕 第二种是将权力看成一种目标。怀特·米尔斯认为所有的政治都是权力的争夺,最极端的权力是暴力。汉斯·摩根索认为权力争夺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夺权力的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其直接目的。”〔6〕 第三种是将权力看成一种关系。这派学者认为,政治关系中存在着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其中一些行动者可以指挥、控制或影响其他的行动者。达尔指出,权力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什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他在将权力、影响力、权威、控制、说服、强权、武力、

2018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当代国际社会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练习(1)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课后练习(1) 1.材料一:近来中东局势不断恶化,以色列不新暗杀巴勒斯坦激进派领导人,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难以实施,;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不断遭到武装分子的袭击,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美国陷入又一个战争泥坑;朝鲜核问题由于各方意见不一,也难以在近期内得到解决材料二: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2美元,其中12亿人被认为是赤贫,他们每天的收入仅相当于1美元,这些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如何解决两则材料反映出的问题 2.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 ) ①是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②侵犯了其他主权国家的权利③没有做到以和 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将推动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相关发达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为完成减排指标,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减排份额交易机制。发达国家从中可获得投资收益和减排份额;发展中国家则可获得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节能减排。这表明() A.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B.开展国际竞争,有利于形成多样化格局 C.各种力量相互依存,有利于实现和平共处 D.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4.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来,巴西和中国,以及俄罗斯和印度被认为是四个新崛起的金砖国家,进一步要求改革现有世界经济金融秩序。下列做法与我国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致的是( ) A.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B.各国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 C.各国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D.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5.“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全球经济秩序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句话涉及了中国政府在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上的主张,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有 ( ) ①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③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④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文化、权力与国家》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书笔记 ——浅析国家政权的内卷化 阅读时间: 阅读人 阅读书目: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 《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撰写的理论著作,其内容是关于国家政权的扩张对华北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中国惯性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30年代所做的社会调查资料、及中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细致个案研究,向我们展示了1900—1942年间中国国家政权进行现代化这一时间段中,中国乡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而在国家政权不断深入乡村社会的,乡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回应,促使乡村回应的又是怎样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与国家政权较量、融合等一系列互动过程中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都是杜赞奇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并加以分析的问题。其中第一章作者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作者认为乡村社会这种权威由乡村社会各种组织体系和象征规范组成的框架之中,他们把这种框架称为权力的文化网络。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经纪统治。作者把晚清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看成一种经纪关系,国家利用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来实现其主要职能。第三章作者开始讨论地方政权的现代化建设,从中引入了国家政权“内卷化”概念。第四章到第八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国家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政权扩张的内卷化”这一内容。我认为,杜赞奇对这一问题分析和论述高度概括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本质,从而在更深一层次揭示了其灭亡的原因。 一、“内卷化”的内在逻辑 “内卷化”是克利福德吉尔茨在爪哇研究水稻农业时提出的这一概念,它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阶段达到一种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如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生产。尽管这种生产并未导致人均收入的急剧下降,但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 业观 在喜迎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作为*******公司一名中青年后备干部,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2011年行业春季第1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培训。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奔赴红色摇篮井冈山进行党性教育、聚焦当代世界与能力训练和行业重大现实问题专题研讨,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武装,拓宽了知识眼界,总结了实践经验,提高了能力素质。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唯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和着力践行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不负组织的殷殷期许和职工群众深情重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中青年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是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思想意识层面的综合反映。世界观是一个人关于客观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决定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权力观是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权力,包括对权力来源和基础、权力性质和归宿的根本认识和态度;事业观是一个人关于事业方向和事业道路的看法。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三者间彼此联系、融为一

体。其中,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工作取向,三者共同决定人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的价值判断。强调各级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是在新起点新征程中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新导向和新嘱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先进和优秀的重要体现。先进和优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更是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应有追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建设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共产党人的时代追求,必须始终保持先进和优秀,自觉地、身体力行地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使命,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保持自身的先进和优秀,必须加强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锻造,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贡献社会,解决和处理好理想信念问题、政治方向问题、执政能力问题和廉洁自律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以良好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紧跟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步伐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全面形成,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人们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

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China’s Position on Establishing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First, we must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spect of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y, mutual non-aggression and non-interference in internal affairs. Second, we persist on handling international disputes in peaceful manner and oppose to any use or threat of force trough taking military superiority. We must abandon completely the ideology of cold war and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based on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equality and coordination. We can enhance mutual trust through dialogue and promote common safety through cooperation. Third,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njoy equal sovereignty. All countries, strong or weak, rich or poor, are member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enjoy the equal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people of each country should be the mater of their own affairs. All countries should have a equal say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rough consultation. All countries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tackle with global crisis. Fourth, we should respect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shelving differences. Each country enjoys the right to choose its own social system and follow its own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dependently. The world itself is inherently full of colors and diversity. Therefore, there is not possible to male every country follow the same development model. The differences on terms such as social system and values cannot be barriers to developing normal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nor the justification for interfering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 第五,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要改革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有利于维护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Fifth, we should conduct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nd seek common development. All countries, especially betwee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ones, shoul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and realize comm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mutual benefit. We have to reform the old and irration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ensure that the new order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