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试卷答案复习

心理学试卷答案复习

心理学试卷答案复习
心理学试卷答案复习

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B

4 C

5 D

6 C

7 C

8 D

9 B 10 B 11 D 12 B l3 C 14 B 15 B 16 D 17 B 18 C 19 A 20 C

二、名词解释

1、意识

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心理定势

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

3、诱因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焦虑障碍

受不合乎现实或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三、简答

1、简述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人们认识内外世界的意义。

认识内外世界:加深自身的了解。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2、简述两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一、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和保持。复习应注意及时、系统的复习。掌握过度学习。运用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感官共同进行记忆。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

3、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嵌入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阶级、道德性。

4、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

2.社会惰化

3.去个体化

4.群体的决策行为

5.从众

6.服从

5、简述压力的几种来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6、简述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情绪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但不能像成人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

典型: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内心体验隐藏起来,在合适的情境下用带有表演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论述题

31.试比较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异同。

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

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提出比率智商:即用智力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分数,公式表示是:智商=心理年龄(MA)/ 实足年龄(CA)×100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提出智商新算法:离差智商,即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成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则离差智商的公式: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 /S.

X:团体平均分数,X: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他的标准分数)

不同之处:比率智商侧重于个体智力发展的测量,因此更适用于儿童;离差智商则侧重于个体在团体中的智力表现,适用年龄阶段更广

32.

社会认知过程是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包括: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即搜集,选择信息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整合过程中存在晕轮效应。即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分析案例……说明两组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过程发生了晕轮效应。

33.请问:(1)小宝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多血质

(2)说明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可能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

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强大的塑造力;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对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就人格状态说,后天环境因素作用更大。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对策: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议父母对子女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努力使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协调。

心理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B

4. A

5. D

6. B

7. C

8. C

9. B 10. B 11. B 12. B 13.

A 14. A 15. D 16. A 17. A 18.

B 19. B 20. C

二、名词解释

2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

22.问题解决问题: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

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消除问题空间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性的认知性操作就是问题解

23.心理测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使用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

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心理测验指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24.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5.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

所产生不愉快情绪反应。

26.遗忘的原因: 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到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由干扰造成。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强烈、积极程度。

2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28.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①智力的水平:不同人所达到最高水平不同,人类智力分布基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②智力的结构:组成方式不同,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可分解成许多基本成份。人们之间的智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有人记忆好,有观察力强,但不善计算)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多数人稳定发展,有些人表现早熟,但成人后智力平平,有些人前期发展慢,后期高水平发展。

29.人格结构包含1.知—情—意系统: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

2.心理状态系统: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3.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稳定水平的结构。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各个成分之间相互独立,又有重合,相互影响、制约

30.正确应对压力的策略有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内部语言。

31.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2-5,不顾规定,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②权威阶段:6-8,对外在权威尊敬和顺从。③可逆性阶段:8-10,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可以改变的。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富有社会性色彩。④公正阶段:10-12,由权威和遵从过渡到平等。道德观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

32.结合多元智力理论论述智力差异。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系

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1.言语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内省智力

智力差异表现有个体和团体差异两方面。如个体差异就有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结构、

组成方式不同。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可分解成许多基本成份。(有人记忆好,有观察力强,但

不善计算)

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数学、言语能力上。

男性在空间能力上有优势,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除性别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也存在

差异。同一群体内部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不同团体的差异归因于环境不同。智力测验本身的

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测验分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可以更客观、全面地理解智力差异。认识到智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

力类型的多样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智力差异归于数量上的差异、水平高低的差异。

33.试述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能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的表达能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的调控功能非常重要,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1.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2.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如考试压力越大,考砸可能性越大。中等程度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悲哀会影响工作或学习状态。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表情作为情感次序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心理学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C

4. B

5. D

6. B

7. A

8. C

9. C 10. A 11. A 12. C 13.

C 14. C 15.

D 16. B 17. C 18. B 19. B 20. B

二、名词解释

21.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即可以是提高,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22.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3.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24.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简答题

25.简述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26.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地点法(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决法。

3.记笔记: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27.简述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二、家庭环境三、学校教育四、社会实践

28.简述情绪表达的方式。

1.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

2.表情的种类:①面部表情: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②身段表情③语调表情,三种表情相互配合,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

2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0.简述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智力的发展: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个体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能够抽象思

维,逻辑推理,验证假设。

2.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的发展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情绪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但不能像成

人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③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看重。与父母会有

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

四、论述题

31.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是发散与聚合,也是直觉与分析等多种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想像。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

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应利用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进行培养:

一、在遗传基础上,善用家庭、环境和实践进行儿童智力。

二、培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利用正确的激励手段,使儿童重视任务的挑战性和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保持高水平的内在动机。

三、注重儿童创造性人格培养,包括观察、感受力;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怀疑精神;幽默

感等。

四、利用系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信息收集、记忆、信息的组织、分析、

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等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

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主要是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11.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32.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如在判断作业难度高,所呈现刺激模糊不清;或是个体觉得自己能力比其它成员差,对判断缺乏信心等情境下,个体顺从社会压力倾向就高。

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在群体的规模大,群体权威性高,群体对个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易于信任群体,发生从众。

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在个人人格倾向于顺从和合群时,群体至少有三个成员反应一致时,以及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知道时,个体因为不想与众不同而选择从众。

心理学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B

4. C

5. B

6. B

7. D

8. C

9. D 10. D 11. B 12. D 13. D

14. D 15. C 16. C 17. B 18. D 19. B 20. B 21. C 22. C 23. C 24. C 25.

B 26. A 27. A 28.

C 29. A 30. C

二、名词解释

41.催眠 : 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42.视觉适应: 可见光的持续作用下,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结果。包括明适应,即从暗处到亮处,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暗适应,即从亮到暗,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43.智力的二因素说: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44.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5.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三、简答题

46.复习的策略

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和保持。

复习应注意及时、系统的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阅读后表述所学内容。学习当天晚或结束的第二天,重读,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星期后、一月后、半年后,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中间穿

插短暂的休息。

掌握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程序达50%时效果较好。

运用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感官共同进行记忆。

47.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划分。

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其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

4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人际吸引条件(因素):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3.接近性与熟悉性

49.应对挫折的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

2.改变不合理观念(1.此事不该发生。2.以偏概全。

3.无限夸大后果)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50.创造性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1.敏感性

2.流畅性

3.灵活性

4.独创性

5.再定义性

6.洞察性

51.失眠的表现及其类型。

表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容易惊醒,醒后难入睡。

类型:1.情景性:生活环境改变引起暂时性失眠。 2.假性:个体差异造成心理上的失眠感。

3.失律失眠:突然生活程序改变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咖啡因导致精神兴奋,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

四、论述题

52.试述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的影响因素:一般,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庭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

遗传因素是智力的生理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早期干预对智力发展也能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而在后天的发展与培养中,学校教育对智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且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一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

其次,学校能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绘画、体操小组,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再次,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

总地来说,学校教育因其具有培养人的专门环境,系统知识体系等因素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心理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53.根据影响人格形成因素,提出塑造学生优良人格的对策。

人格形成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前者对人格的作用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后天环境因素可以为分: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

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对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就人格状态说,后天环境因素作用更大。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对策: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议父母对子女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努力使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协调。

54.

根据群体心理理论,

群体能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因而群体具有凝聚力

同时,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包括:

社会助长,即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惰化,即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社会惰化的原因有:①社会评价的作用:个体工作不记名,努力不测量。②社会认知的作用:个体会认为其他成员不努力。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成员增多,分散外来影响。社会惰化明显减弱了群体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群体的决策行为,即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从众、服从等群体影响,群体中态度或意见高度倾向于一致,行动更为迅速和一致。个体社会化加速,社会进程得到促进。同时,个体独立性受到压抑。综合上述理论,群体对个体有重要影响,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大锅饭”倡导平均主义,个体努力得不到测量和评估,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就是社会惰化现象的表现。因此认为“应大力强化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有其根源,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如上所述,群体并不是没有积极作用的。片面强调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有局限性。同样,过于强调集体力量而看不到群体可能有的消极影响也是片面的。

应当理性认识群体的作用和影响,运用科学、正确手段发挥群体的力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如用公布整个群体及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帮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控制群体规模等手段来减少惰化。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潜移策略:所谓潜移策略,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如私下交换意见,传播谣言,搬弄是非。其主要特点有:①自发性,②灵活性,③不可靠性。(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如校务会议、课堂教学等。) 3.挫伤:挫伤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中,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在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名词意义上的挫伤。作为动词使用的挫伤,主要是指妨碍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 4.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5.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不一致时主观上想像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7.领导: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8.中介策略:是指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9.成就动机: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0.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二、简答题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10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校管理心理可分为个体心理、__________、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2.自我认知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________。 3.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主要受效价和___________的影响。 4.教师的三种工作态度有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____________。 5.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三个群体是学生群体、_______________和领导班子。 6.人际交往的两个特点是相互性和___________。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青春期教育。8.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属于____________影响力。 9.勒温的组织变革步骤是__________、变革、冻结。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管理科学”阶段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2、独立型和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3、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5、血压高、心脏病是压力的()。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行为反应 D、情绪反应 7、“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知觉的()。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适应和()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 B、发展 C、生存 D、学习 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 A、命令式 B、说服时 C、参与式 D、授权式 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是()。 A、学校中的文娱活动是否多 B、学校中教师学历达到高标准 C、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管理方式 D、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判断并改错(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属社会人性假设。( ) 2.性格不具有社会性,没有好坏之分。( ) 3.奖金既是“激励因素”,又可变成“保健因素”。( ) 4.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的时候,一般是认知决定人的行为。( ) 5.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 6.从众心理往往不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 ) 7.课堂组织不紧凑本身就会诱发学生的纪律问题。( ) 8.当员工比较成熟的时候应采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 ) 9.管理方格模式中的1.9属于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 ) 10.对学校教师应实行严密的管理。( )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结合实际谈谈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20分)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去听音乐会,但是都迟到了。甲对检票员不让进剧场的做法非常气愤并和检票员争吵了起来硬要往里边闯;乙对检票员的做法很理解,但随后又找到一个没有检票员的人口悄悄地进去听音乐;丙碰到检票员不让进场很理解,自我安慰,不着急,先到小卖部休息一下,等中场休息再进去I丁对自己迟到的行为很后悔,认为这个音乐会不该来,运气不好,于是扭身回家。请分析以上四个人分属哪种气质类型,为什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2020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答案见 面课: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激励篇 1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2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大侠,但在游戏里却可以通过时间、次数的积累和他人的帮助成为绝世英雄。这一点将很多人推进沉迷网游的深渊。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

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世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5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招聘:言行藏大道 1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教火鸡爬树,不如请松鼠。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错】 2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面试官最喜欢怎么样的求职者?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 选项: A: 对

学校管理心理学第2阶段练习题2a 江南大学考试题库答案,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学校管理心理学》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10题) 1、力求成功动机占优势的人,为其提供何种难度的任务最佳() A 较易 B 中等 C 较难 D 难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两者() A 一致 B 不一致 C 不一定一致 D 不相关 3、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影响人心理的行为,称之为() A 暗示B服从 C 强化 D 从众 4、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之为() A 假设群体 B参照群体 C 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5、主体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6、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 B 费斯定克 C 奥斯古德 D 维纳 7、奥苏泊尔认为成就的动机包括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 A 尊重的内驱力 B 社交的内驱力 C 附属的内驱力 D 生成的内驱力 8、第一印象影响到以后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称之为()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作用 9、外部竞争或压力一般会使群体凝聚力() A 降低 B 提高 C 减弱 D 维持不变 10、群体对其成员或成员间的吸引力,称之为() A 从众 B 群体压力 C 服从 D 群体凝聚力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构成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 A 认知 B 情感 C 行为 D 意向 2、根据个体归属,可将群体分为() A 正式群体 B 非正式群体 C 参照群体 D 实属群体 3、教师需要的特点是() A 物质需要的朴实性 B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 C 自尊需要的迫切性 D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 4、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是() A 情趣相投 B 经验相似 C 共同目标 D 时空接近 5、态度的独特性质是() A 对象性 B 内在性 C 持久性 D 工具性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群体凝集力越高,越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态度的改变包括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3、晕轮效应主要是认知受最新信息影响所致() 4、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5、从众具有消极意义() 6、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 7、动机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8、群体中占优势的意见言论称之为群体舆论() 9、态度的核心是认知成分 ( ) 10、群体凝集力越强,越容易产生从众()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群体规范 2、暗示 3、模仿 4、态度 五、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消极意义。 2、人的需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变化很小。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名,选,判,——看,简答,论述,案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1903年行为主义学派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谁,什么时候,什么书。)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区分,不记) 客观性原则:指教心学研究要贯彻事实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与规律。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他们的必然联系。(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教育性原则:指在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选题到完成,都要做到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从教育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与顺应: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

于不断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我们可以把图示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同化: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指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示或调整现有的图示,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4个(年龄,启示。)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对教育的启示: 1、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 4、发挥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儿童能够独立变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或差距。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远阶段。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零接触状态,彼此避免接触,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终止阶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实验者梅奥、实验组成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的观点: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讲解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 提纲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就叫第一印象(最初印象);人们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晕轮效应: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结合。激励: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在管理活动中,激励是指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人的潜在动机,使其产生实现所期望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心理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人际冲突: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和对抗过程。 领导影响力: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有效地控制、支配、激励、感召被领导者的能力。 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填空、判断、选择 1、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人性”问题、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性、伦理性。 4、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5、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首先应该是社会性;其次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人性还包括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属性反映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人能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6、人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的统一体。 7、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性格与气质) 8、社会知觉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9、依据知觉对象不同,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个人的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 10、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11、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2、学习是基于经验积累的过程;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属一般性的人际接触)、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刊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问答题+名词解释)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3、动机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它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是尊敬还是轻蔑,是爱还是恨,等等。 5、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经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二是指潜在的能力,即需要学习和训练才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和达到的熟练程度。 6、挫折挫折是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心理状态。 挫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动机与目标性活动的情境;二是指个人遭受挫折后引起的情绪状态。 7、态度态度是个人对人、事、物或问题进行反应的预先心理倾向。是一种“反应的准备或情绪状态。 8、影响力影响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引起或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能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影响与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具有接受影响的能力。 9、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受。需要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所体验,并以欲望、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出来。 10、定型效应定型又称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对某一类人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也就是对一群人的动机和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到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管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异。 11、心理健康 12、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预测结果。目标与一定的需要满足相联系,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超前反映。 13、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4、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实质是调动人的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5、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是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的知觉,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就是这种情况。 16、学校领导原理学校领导的原理是对学校领导工作的内容与实质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学校领导的基本原理有:1.学校领导系统原理 2.学校领导“人本”原理3.学 校领导动态与权变原理 4.学校领导效能原理 17、问卷法使用一定测量工具,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学校管理心理研究的方法称为问卷法或测验法。 18、补偿补偿是指个人的某种目标因遭受挫折得不到实现时,改变目标,采用其他手段以弥补动机欲求的行为方式。如“笨鸟先飞”。“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划定了一个范围,一个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可以容忍的范围。 20、学校领导原则学校领导的原则是校长办学过程和领导工作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与规范。 二、简答及论述 1、如何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实施管理。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下面针对胆汁质和多血质谈一下他的管理要点。对于胆汁质的人应着重培养自制力和坚持到底 的精神;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激怒;可以进行 又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多血质应着重培养踏实专一 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 多给活动的机会,对其缺点可进行较严厉的批评。 2、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及应用。自我认知形成 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通过自己的行为。如 我们可通过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来确定自己 性格中的某些特质。第二,通过内省。即我们通常 所说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在现实中我们更多是通过 心理内部的线索,来确定自己的想法、态度情绪等, 来了解自己真实地感受。第三,通过他人的反馈。 如镜中我,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自然认为自己是 好学生。第四,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通过比 较来了解自己。 3、对他人的知觉反应有哪些应如何运用对他人的 知觉反应有以下几种:选择效应、对比效应、投射 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 定型效应。 在管理中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应聘 面试人员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作用;对组织 成员的工作成绩、努力和忠诚的评估。 4、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教师工作动机的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直接性工作 动机的激发:第一,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意义 的认识。第二,尽量使任务具有挑战性。第三,工 作多样化和丰富化。第四,要注重工作结果的反馈。 间接性工作动机的激发:给与外加报酬;要注意教 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特殊性精神奖励高于物质奖 励;要处理好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精神奖励与物 质奖励关系;学校中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方 式。确立持久的行为动机应注意问题:尽量不用解 聘、惩处、威胁等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动机;恰当运 用责任感、义务感来驱动教师;广泛采用对欲望回 应的动力行为。 5、心理挫折及成因、反应 心理挫折使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 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 愤懑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大致可 分为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两类。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挫折忍受力、遭受挫折目标的重要性、抱负水平。 挫折后的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直接反应 有:情绪反应、攻击、冷漠、幻想、退化;间接反 应有:压抑、合理化、逃避作用、替代作用、生化、 补偿、认同、投射、反向行为。 6、简要说明教师生命周期理论 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了教师生命周期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傲视都要警力 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提出职业 教师生命周期阶段经过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教师成 长的机制是反思和更新 7、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一,公平的报酬第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第三, 好的领导第四,融洽的同事关系第五,挑战性的 工作第六,人格与工作匹配。 8、教师态度的特点 教师态度的特点有:稳定性、主动性、内控性。 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第一,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 大的决策和管理。第二,说服要摆事实,讲道理。 第三,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第 四,批评教师要讲究方法。 1、从众概念及作用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有意或无意放弃 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 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从众既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1)从 中有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 标。(2)、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 人的观念和行为。(3)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 致这种压力容易迫使人‘人云亦云’,窒息成员的 独创精神。 2、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如何管理? 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集体目标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 能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1)安定作用。(2)加强意见沟通。 舆论作用(4)解决困难。(5)教育作用 消极作用:(1)抵触作用(2)影响工作效率(3) 传播谣言 3、责任分散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个人与他人共同工作时,可能有责任感降低、将工 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也就是出现我们平时所说 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心 理学中被称为责任分散。责任分散产生的原因心理 学家认为,是因为指向群体的外来责任压力在群体 成员之间被分配开来了。 4、工作团队的特点,分析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 不同之处。 工作团队的特点:目标明确;沟通便捷;具有共同 的价值观和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与工作 方法;成员在个性、技能、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 合理搭配;规模适度。工作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 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工作群体的界限不仅仅局 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 系。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与到需要共同努 力的集体工作中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在公 作群体中,不存在一种积极的协同作用,只能使群 体的总体绩效水平小或等于各人绩效之和。 5、结合人际行为模式谈谈尊师爱生 人际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性二是应答性,人际 交往中这两个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行为存在一致性 从而形成行为模式。所谓人际行为模式是指交往中 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社会心理 学家利瑞把人际行为分为八类有管理指导教育等行 为导致和顺从等反应;有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 信任和接受等反应;有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的 协作和友好等反应;有尊敬赞扬等导致的劝导或帮 助;有怯懦礼貌服从等导致的骄傲控制等反应;有 反抗厌倦等行为导致的惩罚拒绝等反应;有攻击、 惩罚等行为导致的仇恨和反抗等反应;有夸张拒绝 自我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在现实中,有 的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说话刻薄,责骂惩罚,却抱 怨学生对自己不尊重,不友好,企图通过更为强烈 的高压手段来纠正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结果 当然事与愿违。当学生不符合教师愿望是,最好的 方法就是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那时,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 6、竞争合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在竞争中,学生的自尊心被大大激活,思维 活跃,这可能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合作的 情境中感到安全,因此比在竞争的学习情境中降低 了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增强了动机,而且合作倾向 于强化内部动机。 (2)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合作更有利于学 生学习能力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不再过分担心 失败,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所以他们敢 于大胆创造,发散性性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性的情 景促进建设性的争论。竞争也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 得到发展,但在竞争中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容易在 学生中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3)对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在合作情境中,共同 目标是学生互相信任,以诚相待,配合默契,所以 都给对方提供可*而有用的信息。竞争的情境是封闭 的其中的个体需要信息,然而,却缺乏信息来源。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合作情境中学生有最 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更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并且也想帮助他人,而竞争使学生感到不被他人接 受和信任,被拒绝被打击。基于以上我们应提倡学 生的合作学习。 1、领导者影响力构成因素,怎样提高影响力 学校领导者影响力有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 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由领导者的特定职务、地位 自立等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由领导者的才能、知 识、感情等构成。 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 第一,公正严明,审慎用权。第二,秉公自律,治 校清廉。第三,善于用人,精于授权。第四,听取 意见,接受监督。 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水平,第一,领导应加强自 我品德修养提高其品德威望。第二,努力学习各种 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水平。第三,注意在实践 中加强锻炼,提高能力水平。第四,倡导人性化管 理,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 正确处理好两种影响力的关系,使用好资源。第一, 职权和权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影响,但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