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

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

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

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

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

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

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

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

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

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

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十五0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16%,平均差率为61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14%、718%和713%。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13%。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1%。剩余可采储量为2419亿吨。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13%。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18万

亿立方米,储采比为55年,仍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中国的煤炭资源状况要好的多。截至2005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3326亿吨。若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50年。探明可采储量的开采条件差,有相当比例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1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各种资源的占有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人均可采矿物能源资源,200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55%、11%和4%。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14%。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12%和9%。31能源供应结构过度依赖煤炭。从能源供应结构看,长期依赖煤炭,石油供应缺口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达22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614%,比1978年提高了611个百分点。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18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16%,比1978年下降了111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41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总体能源当量对

外依存度不到5%。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十五0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218%、3913%、4715%和4319%。由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我国石油进口又以国外油轮运输为主,因而增加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13%和1611%。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213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21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13亿吨,煤炭从1312亿吨提高到2117吨。资源对经济发展

的制约作用重新显现。2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1990)1995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左右,近年来,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在68%左右同世界各国相比,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

中,煤炭占比为6717%,大大高于世界2712%的平均水平,OECD国家平均为2111%,美、英、法、日分别为2412%、1618%、418%和2315%,巴西、墨西哥分别为611%和612%。31终端能源消费以制造业能源消费为主。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居主导地位,2004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316%。从2004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前15位行业排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位居第一,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到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419%和1314%,三项合计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1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见表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能源变化,

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 2.3%上升到2008年的7.2%,并维持了年均9.9%的罕见高增长率。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能源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纵观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经济效率是极低的,是一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趋于激化,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能源供给角度来进行分析。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总地质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主要能源产量也都已居于世界前列。其次,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能源占有量则较少。据统计,2007 年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87 吨、1.86 吨,2270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9%、7.5%、8.3%;水电资源人均技术可开发量1900 千瓦时/年,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4%,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我国又是个地道的“资源小国”。再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北地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重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对资源配置和能源运输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更是使得当前的能源供应根本无法满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能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之中,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中国能源消费量由1953 年的0.54 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 年的26.84 亿吨标准煤,增加了接近50 倍。2004 年中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我国的重工业化特征开始显现——钢铁、冶金、水泥及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占GDP 的比重由1990年的50%急速上升至2005 年的69%,由此导致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4 年连续三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均大于1,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持续。所以,未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我国能源供应状况不断恶化,“油荒”、“电荒”和“煤荒”接踵而至,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能源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

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 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

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一)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等八大盆地以及部分海上石油资源。下面分别从陆地和海洋两个角度来论述中国石油的分布及构成。

1.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1)中国东部产油区。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中国西部产油区。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现有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 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是东部石油资源重要战略接替区。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陆地石油大多数已经处于开采的衰退期,在产油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和以前相比,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关于海上石油权益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中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 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 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 3.9 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要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中国主要油田分布及产能状况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 公里,东西最宽处70 公里,总面积5470 平方公里。1963 年形成了600 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 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 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大油田。现在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 万吨以上胜利油田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 个城市的28 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 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 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 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 市(地)32 县(旗),总面积10 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 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 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 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 万吨,稠油188.9 万吨),从1900 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 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 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 4 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中国第一大气田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 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 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 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 1 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 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000 万吨,达10 年

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 多万吨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 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 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 个油气田24 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 万吨和天然气 3.8 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

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 年发现,经过20 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 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 万吨、天然气133.8 亿立方米。现已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 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 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 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河南油田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 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 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 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 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 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是中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 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 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 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江苏油田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 4 个地区8 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 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

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 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 年“轮南 2 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 年的勘探,已探明9 个大中型油气田、26 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 亿吨,具备年产500 万吨原油;100 万吨凝折、25 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 公、南北宽130 公里,面积约5。3 万平方公里。于1991 年2 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 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 个油气油田和 6 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 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2.08 亿吨、天然气储量731 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 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 年投入开发,1959 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 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 年代60 万吨稳产10 年和20 世纪80 年代50 万吨稳产10 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海洋油气田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70-2006 年中国原油产量(单位:千桶/天)

从国内以万吨标准煤统计的角度来看,1978-2005 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1978 年中国能源总产量为 2.7 亿吨标准煤,1993 年为11.1亿吨标准煤,增幅高达311.1%,2005 年中国能源总产量为20.61 亿吨标准煤,与1993 年相比增幅为85.7%。

1978-2005 年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2006 年中国原油产量18367.6 万吨,比2005 年增长1.7%,增幅同比回落2.2 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30650.6 万吨,同比增长6.3%,比2005 年回落0.2 个百分点;成品油产量18204.8 万吨,同比增长 4.5%,增幅比上年回落 2.6 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5591.4 万吨,同比增长 3.7%,柴油产量11453.4 万吨,同比增长5.5%,煤油产量960 万吨,同比下降 2.9%

美国能源结构:

美国一直是“新”型能源方面先驱者,最早商业化开发石油、天然气和核能。虽由于其他国家后发跟进,出现能源产量占比下降的局面,但无人能撼动其能源第一大国的地位。

1.煤炭

1900 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就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大国,从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其产量占全世界产量50%以上,并将煤炭第一大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20 世纪80 年代初,1984 年起中国才超越美国成为煤炭生产第一大国。美国2010年产量在全世界占比14.8%,仅次于中国48.3%,遥遥领先于排

名第三的澳大利亚 6.3%。

2.石油

自1859 年美国进行商业化开采石油之后,到1923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 亿桶,美国产量占比60%以上,整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石油产量占比均50%以上。此后1960 年OPEC 成立,其产量迅猛增长,美国产量占比逐渐下降,只在石油危机期间产量占比有所回升,其他时间均逐步下降。美国2010 年产量占全世界石油产量比例8.7%,全球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

3.天然气

直到1960年左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运输和消费大量天然气的国家。1950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90%,1960 年为75%。此后前苏联的天然气产量迅速增加,1970 年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到1983年前苏联产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到2010年,前五大

天然气生产国(依次美国19.3%、俄罗斯18.4%、加拿大5%、伊朗4.3%和卡塔尔3.6%)产量之和占全世界总产量50.7%。

4.核电

核能作为发电能源始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核能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显著发展,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核电站的建设和核工业的发展。由于美国在核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70 年代晚期之前,核电在全球占比直线上升。1979 年三里岛事件之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对压力,自1978 年后美国就没有批准新的核电站。随着其他国家新建的核电站投产,美国核电占比逐渐下降。最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态度有所转变。主要核电大国发电量都基本稳定。美国核电发电量基本维持30%左右。

5.水电

美国利用水电较早,六七十年代美国水电发电量全球占比20%以上,由于适合建设大坝的地点是有限的,到70 年代以后水电发电量增长缓慢,而巴西、中国这增长迅猛,所以美国水电发电量到目前下降至8%左右。

美国能源生产使用情况

50 年代以前,美国能源需求能够自给自足。50 年代晚期,需求超过自给能力,开始进口能源。60 年代末开始,国内能源产量增幅缓慢,需求增加部分主要靠进口来弥补,对外依存度直线上升,1977 年上升至23%,上升趋势被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断,进口才大幅下降至危机前水平,80 年代初下降至10%左右。此后恢复主要由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的模式,对外依存度直线上升,2005 年达到30%,此后有所回落,因国内经济增长失速,需求下降,对外依存度下降至22%。进口能源当中90%~95%是石油产品。美国的能源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分别于1952 年和1958 年超过煤炭。

20 世纪60 年代,煤炭产量开始恢复生产,80 年代中期,煤炭的产量重新上升到第一的位置。70 年代开始,油气资源产量开始下降。石油产量下降趋势不可恢复。而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使得天然气产量出现缓慢增长,并有加快增长的趋势,产量几乎赶上煤炭产量。70 年代核电开始快速增长,但由于1978 年以后几乎无新的核电站批准,21 世纪以来核电贡献平稳。2001—2010 年,生物质能产量增长64%,并在工业应用中超过煤炭。从20 世纪50 年代到现在,水电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木材次之。21 世纪以来,生物燃料和风电增长迅猛。2010 年可再生能源贡献了相当于13 亿桶石油的能量。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最多,并且波动最大。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受石油危机影响较大,分别于1975年,1980—1982 年大幅下降。直到90 年代才恢复到石油危机时水平。并受经济危机影响于2001 年、2008 年、2009 年出现下降。其他部门能源消耗受危机影响较小。石油危机之后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能源需求恢复直线增长趋势。工业部门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于1958 年超过煤炭消耗量,电力的使用于1983 年超过煤炭消耗量。煤炭在工业部门中的消耗量直线下降。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增长非常强劲。当然,受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分别于20 世纪80 年代、2008—2009 年能源需求下降。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的增长主要由石油来满足。2010年,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的93%由石油提供,剩下的由天然气和其他生物燃料满足。20 世纪50 年代,煤炭还是居民和商业用户重要的能源,但很快被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超过。石油在居民和商业部门的消费在1972年达到顶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基本保持稳定。天然气的使用也是在

70年代达到顶峰,此后有所下降,最近几十年缓慢下降。电力作为最为方便使用的能源形势,需求一直呈线性增长趋势。2007—2010年火电发电量耗煤下降了8%,但依然是1949年以来主要的发电能源。2006年天然气成为第二大发电能源,取代了核电。2010 年,化石能源贡献了发电能源的70%;核电贡献了20%,可再生能源贡献了剩下的10%。水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0%。

页岩气资源

页岩气的储量惊人且分布广泛,对于能源开发角度来讲非常有潜力,2011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评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32个国家48个页岩气盆地的70个页岩层资源,这项评估包括了所选国家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区域。基于EIA 的数据显示,全球页岩气资源储量达到187.03*10i2ni3,储量丰富的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中国及中东和北非、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北美拥有的页岩气储量全球最高,储量达54.65*10i2m3,位于第二的是亚洲地区,页岩气储量达39.31* 10i2m3,排行第三的是非洲大陆,拥有29.49* 10i2ni3,欧洲大陆相对与其他区块来说较少,页岩气储量排名第四,其规模达18.08*10i2rn3,全球其他地区页岩气储量总和达45.5*10i2m3。北美地区页岩气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根据2011年EIA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可釆储量达到24.39*10i2m3,目前已经投入规模开发的已经有Bamett、M:arcellus、Woodford等页岩。加拿大的页岩气商业化开发较早,紧随美国其后。根据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协会(CSUG)的数据显示这个加拿大地域范围内页岩气的资源储量达31.5*10i2m3,其中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中泥盆统HORNRIVER盆地和三叠系MONTNEY页岩加拿大最具潜力的页岩盆地;。欧洲地区页岩气储区主要集中在波兰、法国、挪威、瑞典、乌克兰、丹麦等国家,其中以波兰和法国最多,分别达到 5.3*10i2m3和5.1*10i2m3,其中波兰无论储量和产量都居欧洲第一,有望改变欧洲能源市场格局。亚洲的页岩气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国,根据国内著名学者张金川教授对于国内的岩气资源潜力估算,认为我国的页岩气资源总量约为(15~30) *10i2ni3,中值为23.5*10i2m3。5°

国际能源消费结构

自1965年以来国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的变化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

20世纪以后,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

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进入21世纪,石油依然是居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首位,但消费增长率放缓,煤炭成为增速最快的能源。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通过2008年地区能源类型的比较分析可见,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8%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915%左右。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0169%),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5819%)。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41世界化石能源资源储备比较丰富,地区储备差异促进能源贸易煤炭资源储备最为丰富,但其分别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根据2009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2008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8260101亿吨,储采比高达122。欧洲、亚太和北美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412%(见表1)。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85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014。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75%。相比煤炭、天然气,石油储备相对较低。截至2008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 708亿吨,储采比为42。2008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129亿吨,比上年度增加014%。表2对比了2008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914亿吨石油,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810亿吨、416亿吨和111亿吨。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能源强度是评价能源经济效率的指标,指单位GDP能耗。表3显示了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强度。如表所示,中国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77倍,是美国的3132倍,日本的4181倍,英国的7119倍。

能源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能源管理程序文件2012年12月12日发布实施

相关术语 能源管理体系: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用能单位:消耗能源的独立核算单位或其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能源因素:在用能单位运营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过程和环节。 重要能源因素:指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和环节。能源方针: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目标: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指标:为实现部分或全部目标而设定的、量化的、可测量的绩效要求。 关键岗位: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基准:用能单位为评价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通过对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确定的某一年(或某一时期)能耗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标杆:用能单位参照比对的、同行业同类型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 能源管理绩效: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能源管理方案:用能单位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目录

修改记录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一、目的 控制供水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和资料,确保各有关部门、单位使用有效的版本,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与控制。 三、职责 ㈠负责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程序文件的控制。 ㈡负责发文件和上级来文的控制,其他外来文件由接收部门控制。 ㈢各部门、单位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第三层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四、工作程序 ㈠工作流程 编制批准发布实施更改换版评审㈡文件的分类 1、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⑴能源管理手册; ⑵能源程序文件; ⑶第三层文件。 2、能源管理手册是阐述企业的能源方针、目标,对组织的机构、职责权限以及标准要求进行总体描述的文件。 3、能源程序文件是能源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是为满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所规定的过程方法。 4、第三层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除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以外的其他控制管理作业文件。 5、有关能源法律法规等外来文件的控制,按《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获取和确认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㈢文件的编制、批准和发布

个人对新能源的认识

个人对新能源的认识 摘要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首先介绍了能源、新能源的定义、特点、分类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细分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光伏能源 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这么多年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能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各种能源的认识应用的历史。传统的能源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在人类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随着近代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的使用量猛增,在促进社会进步,人类的发展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新能源这一新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本文就最近几年常见的能源问题和新能源的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能源的供应,能源的充分利用也让人尝到了许多甜头,但人类本身的贪婪的本性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挑战,如: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的学者甚至将能源与环境的两难问题形容为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认为能源与环境的二律背反将成为人类的致命伤。人类能够医治自己的“能源之踵”,避免潜在的能源灾难吗?对此我们既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关系。 人类不得不发展新的能源技术来解决面临的日益紧迫的能源紧张与环境问题,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多了些许的可能。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的许多能源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新能源不同于以往常见能源的最大不同就是低碳环保,在满足人类无尽需求的同时,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我国生物质能蕴藏丰富,潜力巨大,自古以来,生物质能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即便在用电普及的今天,生物质能仍然是广大农、林、牧区的重要能源。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2010年6月出版的“生物质有关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应用调查报告”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源十分丰富,生物质废弃物的总量,约相当于我国煤炭年开采量的50%,总计约6.56亿吨标煤。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生物质并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目前利用率仅在30%左右,而且其能源利用方式极为原始,大多数物质以直接燃烧为主,这是一项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实,生物质能发电在我国早已有之,如造纸业、制糖业作为废料处理的黑液发电、甘蔗渣发电;近年开展的垃圾发电和填埋气发电卓有成效。由于生物质能发电有保证出力,调节性能好等特点,它可以参加电网调峰,和电网容易匹配,它不受煤矿、铁路的能力和价格变动制约。在各种电力中,生物质能电力是最好的电力。因此,近年来,对生物质能发电,国家无论在规划层面还是在开发利用层面的投入和政策优惠都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例如:2010年风力发电的规划容量为500万千瓦,而生物质能发电的规划容量为550万千瓦;风电上网电价按竞价确定,生物质能电价按标杆电价加二角五分。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速度,明显地 1

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方法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有限公司 2013年能源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记录 编制:2013.11.2 审核:2013.11.2

一、能源方针检讨: 方针:符合本公司的宗旨,能源方针进行全员教育,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

并确定在每年的能源管理评审会议进行一次审议。 目前能源方针无需进行更改。 二、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的建立、能源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 公司已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文件,依照自身的特点建立了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并且能够作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 公司在内部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了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 三、 日组 另在审四、 领导的要求,交流与反馈正常有效。 五、能源绩效和相关能源绩效参数的评审 公司已识别和确定了公司的关键能源绩效,并进行了重点工序和设备的参数设置,形成了公司自上而下的能源绩效体系,并进行了记录和考核。目前,公司在生产线上的计量设备安装尚未全面,关键参数还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六、合规性评价

我公司承诺遵守适用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建立了法律法规与能源绩效的对应关系,编制经并发布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并定期评价能源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中的法律法规进行了遵守情况的符合性评价,其中重点评价了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本公司基本能满足相关能源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 七、 拟在2014 要完善八、 九、 十、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资源配置是否适宜、体系文件是否 有修正的需要) 目前能源管理体系目前无需进行较大的变更需求。 十一、管理评审总结及建议决策: 评审总结:本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与标准的要求一致,体系策划是充分的,体系文件与公 司目前的现状相一致,是适宜,体系经过现阶段的运行是有效的。

最新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能源替代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 一、各种能源形式发电成本比较 风电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燃油发电或燃气发电相比,已经具备成本竞争力。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0.1%风电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2006年到2015年风机设备市场容量总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25%,目前对风电场招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本土风机制造商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多晶硅价格上涨对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行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的电池片产能和组件产能成为无效产能,避免了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得以更快的实现。高价多晶硅的压力下,优势企业也会有极强的动力削减成本,比如应用更先进的硅片切割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等,以求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力。,多晶硅太阳能行业有可能08-09年重新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我国能源消费新格局中,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煤变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doc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或节能小组。 最高管理者还需要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其他资源,如时间、办公条件、信息、资金、人力等,特别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来用于管理方案的实施。 2、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包括与企业的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电气运行、维修车间、公用工程)和生活活动(职工食堂、浴室等)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如项目工程部等。通常该权限范围还应符合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界定其责任的许可范围。当企业的体系范围所覆盖的活动与其他企业存在管理上的接口时,如集团公司与下属矿厂存在管理接口的项目时,必要时,应明确组织职责的输入与输出的界限。

通用计量单位和有关能源计量单位换算资料

通用计量单位和有关能源计量单位换算资料 长度单位 长度换算 1公里=2市里=0.621382英里=0.54054海里 ; 1英里=1.609756公里; 1海里=1.85公里重量单位

重量换算 1英磅=16盎司=28.35克; 1英吨(长吨)=1.016公吨; 1美吨(短吨)=0.9072公吨;1司马担(港制)=1.21市担=60.48公斤 容量单位 容量换算 面积、体积单位

面积换算 1平方公里=100公顷=10000公亩 体积换算 1立方米=35.3134立方呎=1.3079立方码;1升=61.02338立方吋=0.035313立方呎; 1立方呎=0.02832立方米=28.3169升;1立方码=0.7946立方米=764.5595升 功率单位及换算 1马力=0.7457千瓦=1.014公制马力=550呎磅/秒=76.04米公斤/秒=0.7042英热单位/秒?1千瓦=1.341马力=1.3598公制马力=737.6?磅/秒=102.01米公斤/秒=0.9476英热单位/秒 1公制马力=0.736千瓦=75米公斤/秒=0.987马力1千伏安=0.9千瓦 温度换算公式 摄氏温度(℃)=(华氏温度-32)×5/9; 华氏温度(℉)= 摄氏温度×9/5+32 开尔文温度(K)=摄氏温度+273.15 升与加仑换算:

1升=0.264加仑(美); 1加仑(美)=3.785升 石油:桶与美加仑、吨换算 1桶=42加仑(美); 1吨=7.35桶 能量单位及换算 1呎磅=0.13626米公斤=1.356焦耳=1.2844×10-3英热单位 1米公斤=7.233呎磅=9.8066焦耳=9.29×10-3英热单位 1呎磅=5.0506×10-7马力小时=3.766×10-4千瓦小时 1英热单位=3.93×10-4马力小时 常用计量单位英文缩写 Mt 百万吨; Gt 10亿吨 ; Mtce 百万吨煤当量或百万吨标准煤; Mtoe百万吨油当量; MW 千千瓦(兆瓦); GW 百万千瓦; Tw 10亿千瓦;kWh千瓦小时;Mwh 千千瓦小时(兆瓦小时); Gwh 百万千瓦小时; TWh 10亿千瓦小时; mg 毫克; μg 微克; J 焦耳 ; TJ太焦耳(1012焦耳); Btu 英热单位; Quad 夸 特 ; kcal千卡; boe桶油当量;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的词头及其英文表示

浅谈影响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因素

浅谈影响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 摘要:我国的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十分有限,具有很大上升空间。本文通过详细的分析,指出目前影响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六个因素:新能源的成本、利用的难易程度、环境问题、能源供应安全的需要、技术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合理建议。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主要铀矿有5个,已探明的铀储量居世界9大产铀国(储量超过10万吨)之列;每年我国陆地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当于24 000亿吨标准煤;可供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总量为2.54亿kW;生物能资源丰富,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可供发展沼气电力;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相当于4 626亿t标准煤,现已开发利用的仅为10万分之一;可开发的潮汐能也在2 000万kW以上。因此,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目前受到了以下六个因素的制约: 一新能源的成本 近年来新能源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而传统能源的成本在不断升高,这正是新能源的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然而,就目前而言,新能源的成本同常规能源相比明显偏高。新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使用,我们可以比对一下目前各类能源的发电上网价格[1](单位元/kWh):水电0.266,火电0.355,核电0.449,风电0.542,太阳能发电约1.5。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明显高于传统的水电和火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更是高出三倍左右。高成本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新能源发电的投资上涨很快,但其中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大力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有关,以目前新能源的发展速度看,这种大力补贴无法持续太久,一旦补贴减少,成本问题将会再次浮出水面。 二利用的难易程度 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利用要困难许多。利用核电[2]必须建立复杂的核反应堆,并做好严密的安全措施,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核废料;太阳能[3]和风能[4]发电往往具有间歇性、随机性、低同时率(60%左右)、低发电小时数(2000以下)等特性,给电力并网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难题,这使得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只能作为传统发电方式的补充,另外,太阳能和风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能源需求则主要在东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电力输送也存在很大的难题,以致出现了发出的电由于无法输送出去而白白浪费的局面。生物能[5]技术并不成熟,目前比较普及的是制沼气,且仅限于农村地区使用,利用生物能制备各种燃料供人类利用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地热能[6]利用受到热水分布区域的限制,因为地热蒸汽与热水难以远距离输送,另外,地热发电也存在电力无法输送出去的窘况。潮汐能[7]的利用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地质条件,可以建立水库,发电机结构也必须适应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这一切都给其利用带来了很大问题。新能源利用较传统能源更难是肯定的,如何解决新能源利用难的问题,将是新能源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环境问题 作为一种名义上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利用依旧会带来多种环境问题。核能作为一种极富潜力的能源,其最大的诟病就是放射性污染,尽管核电站有极为严密的安全措施,但前苏联切诺贝利,美国三里岛,日本福岛核电站还是发生了核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

29.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报告(1)

能源管理体系评审报告 一、能源方针检讨: 方针:符合本公司的宗旨,能源方针进行全员教育,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并确定在每年的能源管理评审会议进行一次审议。 目前能源方针无需进行更改。 二、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的建立、能源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 公司已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文件,依照自身的特点建立了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并且能够作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 公司在内部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了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均是可测量的。建立的过程考虑了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技术、财务、

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所确定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符合公司目前状况,是适宜的,并按确定的能源管理方案得到推进和实施,按时间进度的安排均得以完成。 三、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为了验证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现状,按公司年度内审计划的安排,2019年12月1日组织了一次覆盖公司各部门及标准所有条款和过程的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本次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长积极配合,开出的不符合报告到相应部门并进行了分析整改;另在审核现场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改进项,各部门均能加强监督检查,举一反三,及时改正了问题。从审核的结果看,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基本符合GB/T23331-2012标准的要求,组织能够遵守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体系运行较为有效。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能源管理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能将节能降耗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争取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等。 四、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按能源管理的要求,积极与市、省经信委进行沟通交流,提交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按要求进行能源审计、能源自查等各项工作,并及时报告能源管理的各项结果,积极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上级领导的要求,交流与反馈正常有效。 五、能源绩效和相关能源绩效参数的评审 公司已识别和确定了公司的关键能源绩效,并进行了重点工序和设备的参数设置,形成了公司自上而下的能源绩效体系,并进行了记录和考核。目前,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优劣

文章编号: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优劣 王鹏程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能源,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将会停止不前。然而,追溯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类消耗能源增长的相当缓慢。而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能源耗量也迅速增涨。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二是伴随这些非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消耗的巨大增长,人类的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危险。所以,人们将目光转向新的、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并不是追求时尚,也不是要故作神圣,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关键词:传统能源;化石能源;新能源 The Pros and Cons between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WANG Peng-ch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Communication and Physics,SDUST,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Energ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f there is no energy, society, the huge machine, will stop. However, we have found that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19th Century, human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creased quite slow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is also increasing rapidly. So we have to face two problems, the first is massive burning of organic fuels brought worry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rvival; the second is human's energy supply faces huge risk coming with the huge growth in non renewable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So people had to make a decision,for our survival rather than pursuit of fashion or pretend to be divine,to look forward to the new, renewable and clean energy. Key words:Traditional energy; fossil energy; new energy 1.传统能源的优缺点 1.1传统能源的优点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这些被统称为传统能源。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煤炭是作为新能源取代木柴这个传统能源的。所以,当一种新能源取得大规模应用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就成了传统能源。 目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三种能源占据着全球80%以上的能源份额。这三种能源又被称为“化石能源”,因为其成因是由于远古时代的植物或动物在地下演变而来的。现有的这几种能源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成为“传统”,是因为其有着独特的优点: 第一,是其有比较高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可以按照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所产生的能量来计算,按质量计算,天然气的能量密度最高,石油次之,煤炭再次之。但如果按照体积计算,则石油最高,煤炭次之,天然气又次之。所以,才有了LNG,将天然气液化,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才能够保持最高的能量密度。 第二,是它们便于开采、运输和储存。无论是固态的煤、液态的油还是气态的天然气,都能够方便地进行储运其实,这三种传统能源的开采、储运都是十分复杂的,人类为了运输和储运这些能源花费了无数的资金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储运系统。以煤炭为例,煤矿、燃煤电厂(相关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脱硫、冷却等),为了运输所建立的铁路、公路和庞大的货运工具,这些为了煤炭能够发电而形成的系统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甚至庞大到了难以清除的地步。石油的炼油则更为复杂了。 第三,就是他们一度有着很大的储量,成本也足够低,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用之不竭的。这三个原因不仅使得这些能源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也使得它们在今后相当

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计划报告

有限公司2013年能源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记录 编制: 2013.11.2 审核: 2013.11.2 批准: 2013.11.2 管理评审 首/末次会议签到表 ENMS4-MR-028

EnMS管理评审计划ENMS4-MR-030

制定:批准:日期:2013年10月22日珠海市斗门区旭日陶瓷有限公司 能源管理体系评审报告 ENMS4-MR-031 一、能源方针检讨:

方针:符合本公司的宗旨,能源方针进行全员教育,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并确定在每年的能源管理评审会议进行一次审议。 目前能源方针无需进行更改。 二、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的建立、能源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 公司已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文件,依照自身的特点建立了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并且能够作为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制定、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 公司在内部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了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均是可测量的。建立的过程考虑了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所确定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符合公司目前状况,是适宜的,并按确定的能源管理方案得到推进和实施,按时间进度的安排均得以完成。 三、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为了验证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现状,按公司年度内审计划的安排,2013年9月15-16日组织了一次覆盖公司各部门及标准所有条款和过程的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本次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长积极配合,开出的不符合报告到相应部门并进行了分析整改;另在审核现场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改进项,各部门均能加强监督检查,举一反三,及时改正了问题。从审核的结果看,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基本符合GB/T23331-2012标准的要求,组织能够遵守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体系运行较为有效。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能源管理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能将节能降耗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争取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等。 四、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能源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全套资料)沥血贡献

文件编号:XM/NYGLCX—2008—A 受控状态:受控 Bobby出品

XXXX集团XXX公司 能源管理程序文件 20013年6月18日发布实施 相关术语 能源管理体系: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用能单位:消耗能源的独立核算单位或其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能源因素:在用能单位运营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过程和环节。 重要能源因素:指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和环节。能源方针: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目标: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指标:为实现部分或全部目标而设定的、量化的、可测量的绩效要求。 关键岗位: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基准:用能单位为评价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通过对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确定的某一年(或某一时期)能耗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标杆:用能单位参照比对的、同行业同类型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 能源管理绩效: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能源管理方案:用能单位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目录

修改记录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一、目的 控制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和资料,确保各有关场所使用有效的版本,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与控制。 三、职责 ㈠环保科技中心负责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程序文件的控制。 ㈡办公室负责矿发文件和上级来文的控制,其他外来文件由接收部门控制。 ㈢各单位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第三层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四、工作程序 ㈠工作流程 编制批准发布实施更改换版评审 ㈡文件的分类 1、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⑴能源管理手册; ⑵能源程序文件; ⑶第三层文件。 2、能源管理手册是阐述企业的能源方针、目标,对组织的机构、职责权限以及标准要求进行总体描述的文件。 3、能源程序文件是能源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是为满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所规定的过程方法。 4、第三层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除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以外的其他控制管理作业文件。 5、有关能源法律法规等外来文件的控制,按《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获取和确认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

★经济管理★ 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 刘建中1,2 (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21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030002) 摘 要 在简要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新能源时代背景下,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大力推进先进开采技术以及节能技术的研发;大型煤炭产销基地积极开发下游业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完善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建设,由传统单一能源企业向综合性能源集团转变;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适当的时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即国家出台强制性的市场政策、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支持新能源产业。 关键词 新能源 现状 传统能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12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status-quo of development of ne w energy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ic choice facing the traditional energy sector Liu Jianzhong1,2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ampus,Haidian District,Beijing100083,China; 2.Shanxi Coal Transport and Marketing Group Co Ltd,Taiyuan,Shanxi province030002,China) 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 concise analysis of t he develop ment stat us-quo and problems of t he new energy indust ry of t his count ry,focus is laid o n a discussion on t he strategic choices t hat faces t he t raditional energy sector while we have already entered into t he era of new energy.The st rategic choices for t he t raditional energy sector include t he R&D on spread application of ad2 vanced mining technology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develop ment of downst ream businesses for t he large-sized coal p roducing and marketing bases,const 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dus2 try chai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t he entire sector,t ransformation from single business t raditional energy company to multi-business energy group s,quickening t he pace of industrial restruct uring in t he whole sector so as to execute a st rategy of"going all out to de2 velop business out side of China"at app rop riate mo ment to realiz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he final target being to realize an optimized deployment of resources globally.This paper p ropo2 ses recommendations to p ush forward t he develop ment of new energy sector in t his count ry,i.e. t he state government is to promulgate mandatory market laws,economic laws and relevant rules, regulations and technology guidelines. K ey w ords new energy,stat us-quo,traditio nal energy,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社会进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有识之士前所未有的关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地表温度不断升高,海平面不断上升,沙尘暴、飓风等灾害不断升级,迫使人们不得不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世界各国甚至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政治议题,影响其他各国的能源战略选择。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也成为中国的基本 12 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能源管理程序文件 目录

修改记录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一、目的 控制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和资料,确保各有关场所使用有效的版本,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与控制。 三、职责 ㈠环保科技中心负责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程序文件的控制。 ㈡办公室负责矿发文件和上级来文的控制,其他外来文件由接收部门控制。 ㈢各单位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第三层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四、工作程序 ㈠工作流程 编制批准发布实施更改换版评审 ㈡文件的分类 1、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⑴能源管理手册; ⑵能源程序文件; ⑶第三层文件。 2、能源管理手册是阐述企业的能源方针、目标,对组织的机构、职责权限以及标准要求进行总体描述的文件。 3、能源程序文件是能源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是为满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所规定的过程方法。 4、第三层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除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以外的其他控制管理作业文件。 5、有关能源法律法规等外来文件的控制,按《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获取和确认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㈢文件的编制、批准和发布 1、能源管理手册由环保科技中心负责组织编制,能源管理负责人审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发布实施。 2、能源程序文件由环保科技中心组织有关专业/单位人员编制,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会审,报能源管理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3、第三层文件由各单位编写,经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涉及其他部门/单位共用或全矿使用的文件,由矿分管领导审批后发布实施。 4、上级来文由办公室报分管领导批准后登记、发放控制;其他外来文件由接收部门领导批准后登记、发放控制。 ㈣文件标识、编号和发放 1、受控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盖“受控”印章并注发放号,非受控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盖“非受控”印章。第三层文件,列全编号、发放号、数量等标识;对外来文件以下发的最新版本为有效版本。 2、文件编号具体按以下执行: ⑴能源管理手册的文件编号:X M/N Y G L S C—2008A 注:XM —— XX集团XX煤矿 NYGLSC ——能源管理手册 2008——年代号 A ——版本号(用A、B、C、……) ⑵能源程序文件的文件编号:X M/N Y G L C X—X X 注:XM ——XX集团XX煤矿 NYGLCX——能源管理程序文件 XX ——程序文件序号 ⑶第三层文件编号(矿发文件、外来文件除外):NYT W J—S S—## 注:NYTWJ ——第三层体系文件 SS ——单位/部门编号 ## ——序号(用01、02、03、……表示) 3、能源管理手册发放范围由最高管理者批准,能源程序文件的发放范围由能源管理负责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优劣之欧阳家百创编

文章编号: 欧阳家百(2021.03.07)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优劣 王鹏程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能源,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将会停止不前。然而,追溯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类消耗能源增长的相当缓慢。而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能源耗量也迅速增涨。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二是伴随这些非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消耗的巨大增长,人类的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危险。所以,人们将目光转向新的、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并不是追求时尚,也不是要故作神圣,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关键词:传统能源;化石能源;新能源 The Pros and Cons between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WANG Peng-ch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Communication and Physics,SDUST,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Energ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f there is no energy, society, the huge machine, will stop. However, we have

found that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19th Century, human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creased quite slow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is also increasing rapidly. So we have to face two problems, the first is massive burning of organic fuels brought worry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rvival; the second is human's energy supply faces huge risk coming with the huge growth in non renewable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So people had to make a decision,for our survival rather than pursuit of fashion or pretend to be divine,to look forward to the new, renewable and clean energy. Key words:Traditional energy; fossil energy; new energy 1.传统能源的优缺点 1.1传统能源的优点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这些被统称为传统能源。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煤炭是作为新能源取代木柴这个传统能源的。所以,当一种新能源取得大规模应用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就成了传统能源。 目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三种能源占据着全球80%以上的能源份额。这三种能源又被称为“化石能源”,因为其成因是由于远古时代的植物或动物在地下演变而来的。现有的这几种能源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成为“传统”,是因为其有着独特的优点: 第一,是其有比较高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可以按照单位重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已经于2018年8月发布,国家标准GB/T23331标准也将修订。针对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的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时间表 自2016年以来,ISO技术委员会一直在修订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确保该标准能够继续满足能源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根据ISO 在委员会吸纳了所有公众意见后,最终的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在2018年6月完成,英文版已发布,中文版已于2018年9月正式发布。最终的标准于2019年1月发布完成。 A、按照国际认可论坛(1AF)的要求,ISO50001:2018的转换期为标准发布后3年,转换截止期后,依据 ISO50001:2011的认证证书将作废或撤销。日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文件,对过渡期的时间进度安排作出要求:1.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6个月內做好针对ISO50001:2018的转换评审的准备。 2.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内完成依据ISO50001:2018开展认证的认可转换。 3.认证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后,停止依据ISO50001:2011实施的包括初次、监督和再认证在内的所有审核活动;认证机构考虑依据修订标准(ISO50001:2018)实施审核的

结果、以确定对已认可的依据IS050001:2011的认证证书的后续认证决定。 B、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确定将等同采用ISO50001:2018国际标准对国标GB/T23331进行修订。 C、CNAS对EnMS认证机构的认可转换期及有关安排将与IAF要求一致。 D、由于转换期时间紧张,建议EnMS认证机构尽早跟踪标准修订动态、识别标准内容的修订差异,着手制定和启动认证转换的工作安排。 E、建议EnMS认证机构向客户通报标准修订状况,并请客户考虑其管理体系与新标准要求的差距分析和体系转版等相关工作。 F、标准发布后EnMS认证机构正式开展对组织的认证转换评价活动应满足国家认证监督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 二、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变化 1.采用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包括高级结构(HLS)、相同的核心文本和通用的术语和定义从而使ISO50001:2018年标准与其他关键管理系统标准保持一致。它使这个版本兼容,更容易与ISO9001和ISO14001集成; 2.支持与战略管理过程的整合; 3.澄清语言和组织; 4.更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5.更新和重新排列第三部分的术语和定义; 6.增加了包括“能源绩效改进”等新的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