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韩传统民居对比

中日韩传统民居对比

中日韩传统民居对比
中日韩传统民居对比

中日韩传统民居对比

姓名:阙明阳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2124021789

摘要

建筑作为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物质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因此应从人类发展和文化进化的高度去审视建筑作为一种物态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营建经验不断积累,水平不断提高,天然洞穴被人工开凿洞穴所取代,形形色色的地面住宅建筑逐渐进入历史舞台,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居住文化。而日本,韩国,中国同属于亚洲国家,其居住文化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但也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中国韩国日本居住文化异同

自然环境:

日本:日本境内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且其多发生地震和火山季风气候显著,海洋性特征明显,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丰沛。太平洋沿岸多台风。岛屿多山地、丘陵,地形狭窄。当今的日本国土的8 7 %仍为森林覆盖,其中的5 4 %是天然森林,也就是说,日本全部森林的 1/3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的原始森林。就日本自然环境来看,日本做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除去地震多发外,还遭受台风,暴雨的袭击。同时考虑到其拥有丰富的森林的资源,而相比其他国家的居住空间,日本房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其原因不仅因为原材料的获取方便,更是因为木结构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韩国:与日本相似,韩国土地的70%是山地和丘陵。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300-1500毫升,同时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的袭击。韩国地势优美,山清水秀,形成了尊重,自然地势,顺从自然的倾向,在建筑文化上表现为尊重自然、和谐于自然的特性。从建筑材料上看,韩国古代多使用木材、石材、瓦博、泥土及石灰。因石料丰富 ,故韩国古代石造物发达,留下许多优秀的石窟、石塔、石碑等。但由于其丰富的年降雨量,韩国房屋同时也更注重防潮。也由于其大部分地区为山区,石材资源丰富。因而房屋大多采用石块垫高,以此达到防潮的目的。

中国: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经维跨度大,造成其气温南北差异过大,同时南北降雨也存在显著的不同。而各地的地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如: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华北平原。

因而就居住文化而言,各地区存在不同的特点。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为例,其傣族生活于亚热带地区,年降雨量多,并且该地盛产竹子。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楼。而以陕西窑洞为例,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由于黄土的独特性能,及当地植被缺少的状况,当地人于大约四千年前就创造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社会文化:

韩国:唐代时期,中朝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更为频繁,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来往不绝。通过接触、交流、吸取、融会,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此,唐以后的朝鲜建筑具有着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其房屋屋顶常为庑殿顶,没有窗子,门的隔扇作成落地式,都为拉门,房前均有廊。这与唐代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韩国民居中,房檐一般多为向外伸出一两米,使前檐下形成一条可以避雨的过廊。过廊的地是用木板作成的一尺多高一米多宽的长台。进屋时,鞋便脱在这里,长台的内侧有数个纸糊的拉窗,同时也是拉门,因为韩国民居中没有专门的门。室内与长台同高,也是用木板铺成,称之为“床”,床板与地面相距一、两尺,起防潮用,人就直接睡在“床”上。而于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上清晰地描绘了类似于韩国民居的长台、出檐、过廊以及相似的“床”。由于重视风水地理环境思想,在建筑设计上不多用人为技巧破坏环境 ,而是顺应自然;施工上努力显现自然美 ,并采用屋顶、屋檐曲线美,其外观简朴,多给人淡雅、谦虚之味。为突出造型的外观美,造型意匠有所考虑,力图使造型显现出设计原理,如采用柱子凸肚状 ,柱子内倾斜,隅柱突出,屋檐曲线等特有方法。由于重视自然,在总体布局和空间构成上表现为非对称性。装饰和色彩上重视细部、多样变化 ,与中国和日本建筑相比,多中庸之美 ,如窗户周边装饰 ,别具风趣 ,表达无限的事缘之意

日本:同处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

排斥的兼容吸纳。事实上,日本古代文化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来.而在公元6世纪中叶时期,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而与此同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

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而到安土桃山时代,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和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作为建筑的茶室和环境的庭院的变迁总是分不开的,茶室和庭院相互渗透形成了日本独有的空间,也叫茶庭。茶庭的要点在于通往茶室的路上,叫露地。在通往茶室的露地上开始设有接待客人的小亭子,然后是中门。中门将露地又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中国:中国古建筑的各个门类无不隐约地体现出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 这一主题在社会各个方面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宋代的《营造法式》作为代表性的建筑著作, 规定了严格的建筑工程做法,其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受伦理文化得影响。礼制观念和制度的统一, 要求建筑等级要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及其功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在建筑文化上也就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其中帝王宫殿与平民居住之间的建筑样式,规格等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

而中国的风水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风水文化。民间选宅基地、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 在山区以山为主, 选择枕山、环水、面屏、向阳的地方;在平原以水为脉,选择四面水绕、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个环境较好即“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由来已久。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筑起天与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即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讲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古代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就是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互相交融、和谐共生。可见这种思想却早已融入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之中。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传统民居与气候

中国传统民居与气候分析 1.纬度原因 中国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和北纬45°之间,属亚热带、温带 地区。这就形成了我国最主要的气候特征。而北纬30°秦岭 淮河一线又分开了南方的亚热带和北方的温带。 2.东西气候差距原因——海洋 由于我国地广,东部靠海,形成了特有的季风气候(分为温 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而西部远离海的内陆则形成了大陆 气候。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高山高原气候:气温要低于同纬度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寒冷地区 北京四合院。冬季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夏季又偏热。四合院内可创造较舒适的微气候。具体来说,房屋由垣墙包绕,对外不开敞,面向内院,一般不用楼房,主要居室朝南,在南向开大窗,北向只开小高窗。有适当的挑檐,冬季可获得较多日照,夏季又可遮阳。庭院面积较大,院内栽植花木,摆设鱼缸鸟笼,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实践证明,这种布局在防风沙和防噪音干扰等方面比较理想,至今人们也乐于居住。 夏热冬冷地区 吐鲁番民居。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夏季酷热、干燥,吹热风,冬季较寒冷。降水量少,降水变率大,有少量冬雪,同时日照率高,云量少,气温变化急剧,年温差大。在布局上前、后房相联,附以厨房、马厩、围合成封闭的院落。这种内院式的密集组群布局,有冬暖夏凉的效果。民居一般有两层,保温隔热,土墙厚,少开窗,

开小窗。多设地下室并设置"风兜",盛夏穴地而居("凉房")。这种半地下居室其实就是建筑的底层,午间酷热难忍时,一般在半地下室垒活,早晨和傍晚多在葡萄架下的庭院或居室中活动。夜间喜欢在带通风间层的隔热屋顶平台或顶层廊下露宿。 夏热冬暖地区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点是以天井为特点的四合院平面布局。民居朝向 以东或东南向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并顺应当地主导风向,以 利于形成室内自然通风。房屋进门多为天井,利用天井采光,光线 通过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过天井合理组织室内自 然通风、汇集雨水、夏季遮阳,室内设水池盆景绿化调节室内湿度, 冬暖夏凉,可谓古代的天然空调。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面 临天井敞开,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动中心。两边厢房,堂屋两边的次 间是卧室,卧室一般向外墙都不开窗,但均有开向天井一面的花窗, 既满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减少通过窗散失热量,也符合聚财的 思想。屋内的采光、通风、排水全依赖于天井,天井的设计,即“四 水归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状大都为矩 形,柱与柱间的尺寸接近现代模矩,开间不大,进深较大,使住宅 的传热耗热值较,能耗较少。“四合院”建筑通过其建筑形式实现 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天然的生态节能思想。 徽州民居常见平面布局 徽州无论是城镇、还是单座民居,选址模式和意象都非常讲究寻求理想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藏风聚气”是风水理论中理想的居住环境,背山可以挡住冬季北方来袭的寒流,面水可以接受夏东南方的凉风,向阳可获得良好的日照,近水可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及农业用水,既便于交通,又利于排除雨雪积水,防止洪水淹没房屋,同时改善了视觉的封闭,使建筑层次优美,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以福建土楼为例, 由于外围护结构高达10 m以上, 对外开窗面积较小, 墙体厚度达 1.

传统民居与自然通风

纵观传统民居,因气候环境不同,形态各异,但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时,都是通过有效的建筑形式,做出积极的反应。其中,利用建筑进行围合,营造宜人的内部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设中行之有效的设计措施。 建筑四周围合,中央为天井(或称为内院),通过建筑与天井的组合,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产生自然通风的原理为:四周墙壁遮挡日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比较阴凉,加上院内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和调节,进一步降低院落内空气温度,此时室内气温较高,院内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夜晚,院内空气受到周边建筑影响加热上升,而上空冷空气下沉,并渗透到建筑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室外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内院处于负压区,自由对流比较活跃,热空气上升,受顶部风的影响迅速排走,“抽风”效果明显,可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图2-7所示安徽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建筑向内开敞,夏季利用天井效应,加强通风效果,而建筑四周封闭,同样立于冬季保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冷,为满足生活需求,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夏季降温,冬季除湿,

民警将设计相对开敞,如图2-8所示,通过围合形成天井组织采光、通风来适应这种气候。天井按所处位置可分为前天井、中天井、后天井和侧天井,一般进深和面积常常不太大,且南北短、东西向长,拔风效果明显,宜于将街道风引入室内。此外,在天井一侧常设置有狭长封闭空间,成为避弄,窄小封闭空间对进入室内的空气又加速的功效,立于增强建筑整体通风效果。 门窗是组织民居通风的重要条件,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江南民居门窗面积大,常常充满整个开间,窗台位置较低甚至采用落地窗形式,加大室内进风量。有的落地窗为可拆卸式,在夏季将其拆除,使凉风最大限度进入室内,冬季再安装完整,以便防风保温。门窗多采用漏窗形式,如图2-9所示南京甘家大院的门窗,丰富的造型,精美的制作,极大美化了建筑,同时也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屋顶也是组织建筑自然通风的重要构件,如湿热地区的干阑式建筑,采用大屋顶、深挑檐的形式,加大建筑阴影面积,强化通风散热效果;而夏热冬冷地区的江南传统民居,通过屋檐出挑来避免太阳直射和加强自然通风,缓解夏季湿度过大带来的闷热感。(研究不同地区屋檐出挑深度的不同情况,满足当地的气候需求) 传统民居建设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创造出舒适、宜人、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些对现代住宅设计亦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参考价值。 管式住宅是柯里亚提出的一种狭长的住宅模式,了利用被动式的通风手段,组织室内自然通风,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状况。具体原理是将坡屋顶与剖面设计结合,内部设计成高畅贯通空间,形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自然通风。热空气经入口进入采风塔,与温度较低的塔壁接触,受冷变重而向下流动,流经房间设置的空气出入口,被抽到房间内部。经一天的热交换,到夜晚采风塔壁面温度升高,则起作用原理与白天的相反。 第一座管式住宅建于1962年,平面设计18.2米长,3.6米宽,强调住宅的横向通风效果。房子围绕一个露天的院子布置,采用内向形态,对外封闭以遮挡烈日。坡屋顶结合剖面设计,内部形成连贯的空间,热空气进入室内沿着斜坡屋面上升,利用文丘里管现象从顶部将热空气排除,然后吸入新鲜空气,室内通风效果好。同时利用门口处的可调百叶窗进入室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20060305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摘要: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文章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通过建筑上的措施,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以期能够引起建筑师对自然通风技术的重视。1.现代建筑对自然通风的重新认识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这是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湿热地区,我们看到的传统民居往往有这样的外表: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架空,以避开地面的潮气和热气,采集更多的凉风……这样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对利用自然通风技术的朴素观念。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的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的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的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一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自然通风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室内环境的降温,还能够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极大的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2.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与分析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由“风压”和“热压”引起的空气流动。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条件所限制,单纯利用风压或热压不能满足通风需要,因此又可以有风压和热压结合,甚至采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 传统的热带民居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大量自然通风的宝贵经验。现代建筑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不局限于传统建筑中的开窗、开门通风,而是需要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在实现上有了更丰富的技术措施和更严格的舒适条件的限制。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室内热源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件上,通过门窗、中庭、双层幕墙、风塔、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下面介绍并浅析适用于现代建筑的一些自然通风方式。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殿堂式客家民居自然通风实测

殿堂式客家民居自然通风实测* Fie ld Me a s ure m e nt of Na tura l V e n tila tion of Pa la c e Ha kka Tra dition a l Hou s e 高云飞1 赵立华2 陈海铭3 Ga o Y unfe i Zha o Lih ua C he n Ha im ing 摘要 殿堂式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对广东梅州典型殿堂式传统民居通风情况进行实测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居庭院、厅堂、天井及周围空间、横屋等,用风速仪对上述各空间进行每小时的风速监测,取得民居内通风流线和风速范围,测量表明殿堂式民居可以利用庭院、厅堂、天井等空间转换来引导自然通风,但是,建筑群普遍存在近门厅堂通风优越,后堂及横屋通风强度小的弊端。 关键词 客家;殿堂式民居;自然通风 AB S T R A C T P a la c e a rc h ite c tur e is on e of the m a in Ha kka tra d itio na l hou s e s.In this re s e a rc h,in d oo r win d s p e e d o f th e re sid e ntia l c ourtya rd,ha ll,s pa c e s a round the p a tio a nd horiz onta l rooms we re m e a sure d a t a n inte rva l of1hour with a ne m om e te r s. B a s e d o n th e m e a s u re m e n t r e s u lts,th e wind fie ld wa s d ra wn,win d s p e e d ra ng e wa s f ound a nd the re sults a lso sh owe d the na tura l ve ntila tion of ind oor a nd outd oor c a n be d one b y b e tte r us e of ga rd e n,p a tios a nd wind ows.But the re is a c om mon p roble m in the se tra ditiona l hous e s tha t the ve ntila tion is g ood a round the ha ll ne a r m a in d oor while poor in the room s. K E Y W O R D S Ha kk a;p a la c e s t y le dwe llings;na tura l ve ntila tion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KB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38005。 中图分类号T U241.5文献标识码 A DOL:10.3969/j.iss n.1000-0232.2012.01.072文章编号1000-0232(2012)01-0072-03作者简介 1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广州,510090);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广州,56);3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广州,5)1引言 “世界客都”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山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而大部分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1-2]。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季大 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较干 燥;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较 湿润,夏长冬短,高温多雨[3-5]。适应高温高 湿的环境特征,建筑营造中注重遮阳和通风 [6]。 客家传统建筑类型较为丰富,主要有围 龙屋、杠式屋、殿堂式、锁头式、自由式 等。建筑单体规模较大,数量最多的是围龙 屋、杠式屋和殿堂式民居,这三种类型的传 统建筑占总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殿堂式 建筑是客家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平面基本 组成为天井与房屋,主轴线上布置厅堂。 2建筑室内外热环境测量与分析 2.1测量介绍 2011年10月6日对梅州水车镇茶山村民居 “畅云楼”进行了通风测量。畅云楼距今已 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平面形式为殿堂式,上 中下三堂四横式围屋,有院落围合,屋前有 稻田,小溪,半月塘,斜侧门。主体建筑二 层,三合土砌筑墙体,檀木挂椽条冷摊瓦屋 面,悬山屋顶。主体建筑边有三排横屋,分 别用作厨房,饲养牲畜,杂物间等。建筑后 面有半圆形花胎,三合土面层;建筑气势恢 弘,是茶山村规模最大的建筑群[1]。现建筑中 居住一对黄姓老夫妇,除建筑右路厅堂和横 屋房间正常使用外,其他大部分房间处于闲 置状态。本文对作为交通空间的大门内外、 院子、公共活动空间厅堂、天井和作为休息 的两横屋卧室进行了通风测量(图1)。 2.2畅云楼庭院自然通风 畅云楼位于茶山村的南面(图2),背靠 一小山丘,东北朝向。斜侧大门正对北向, 大门内为一平面呈长条形的庭院;东北向为 大片的农田和一个半月塘,自然环境十分良 好。 外界气流通过院门进入庭院,然后通过 各路巷门进入建筑内部(图3),经测量,畅 云楼的通风情况为(表1): 测点26位于户门外,户门是畅云楼内部 与外部进行活动的要塞,是外界气流流入建 筑内的门户。在测量过程中大门敞开,外界 气流通过大门进入庭院,进而进入室内。测 量期间最大风速1.90m/s,最小风速0.12m/s, 平均风速0.71m/s,风活动活跃,为建筑内部 具有良好的通风提供了条件;测点27为大门 内侧,风从外界进入的过程中,受到外墙的 遮挡,风的能量有了损耗,平均风速0.44m/ s,最大风速1.80m/s,最小风速0.12m/s; 测点28为庭院内,风进入庭院的路径主要是 从户门和庭院围墙上进来,外界气流进来受 到建筑围墙,旁边构筑物影响,风速有所降 低,平均风速0.46m/s,最大风速为0.82m/ s,最小风速0.02m/s;测点13、14均为主体 建筑大门旁边,对建筑内部与庭院气流交换 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两点平均风速均为0.30 m/s。测点13的最大风速0.51m/s,最小风速 0.06m/s;测点14最大风速0.80m/s,最小风 速0.02m/s。 2.3厅堂、天井自然通风情况 畅云楼房间较多,房间围绕天井布置, 有“十厅九井”之称,这里对正在使用的右 路和中路天井和厅堂进行了通风测量。测点 2、测点4、测点6、测点8、测点10是右侧厅 堂和天井测点,测点15、测点24、测点19、 测点25、测点23是中列厅堂和天井测点,测 量数据如表2所示。 从测量结果分析畅云楼建筑厅堂、天井 的通风情况为: 从平均风速来看,对比表1中室外的通 风情况,厅堂和天井的风速相对较小,都小 于5,其通风流线如图所示;测点5 为下堂,靠近大门入口,平均风速为3 72 历史建筑与民居Histrical Arch itectu re a nd Ver na cular/南方建筑/So uth Archite cture2012.1 1040 100900.0m/s41 0.1m/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摘要】:摘要: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中国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为前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差异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 想中西方音乐作品审美特点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 一

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二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 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

目录: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2.中国民族音乐 2.1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 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 乐的差异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德尔,乃至更早的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民居特点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 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 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 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 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 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 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 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 【答案】1.D 2.C 3.B 【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故选C。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