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工作程序

测量工作程序

1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

1业主交接桩点后,项目上测量人员需对桩点保护,并保存好桩点资料及交接单。需进行加密控制的应仔细勘察地形选点,选用视野良好地方牢固,施工中不易被破坏地点为加密点。

2 控制点复核

首前项目上测量人员对控制点进行复核。然后由分公司组织对控制点进行二次复核。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项目部编辑复核成果报送监理单位。经监理签字方可使用。

3 施工前,应制定控制点复测周期。施工期间控制点如遇到较大的荷载或周围大量积水浸泡后。应立即进行控制网复测。根据,日期、方法、观测路线三个规定。

4测设复核标准和精度误差要求要统一。

5复测控制点时,应切入相邻标段控制点进行联测。

▲!2图纸审核

1项目部接到图纸后,应立即会同分公司人员对图纸进行审核。审核后,双方签字确认。项目部将问题报送设计单位。

2对桥梁中心线定位及线形相关曲线要素审核。

3对分跨中心线里程的审核。

4对桥梁中心线与分跨中心线交点坐标及方位角的审核。

5对桥梁设计中线与桥梁结构中线偏位参数的审核。

6对桥梁中心线设计高程及两侧坡度、超高的审核。

7对自桥面以下--桥面铺装层、梁顶、梁底、垫石顶、墩柱顶、墩柱底、承台顶、承台底、垫层顶、灌注桩顶、灌注桩底、桥台处各部位设计高程的审核。

8 对桥梁各细部构造尺寸及预埋位置的审核。

9对桥梁外加工预制构件图纸尺寸的审核。

10对相关道路图纸的审核

3编写测量方案

3.1工程概况

3.2编制依据

3.3测量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3.4测量复核程序

3.6测量人员组成结构

3.7测量仪器设备名称及效验日期

3.8施工中各部位测量控制

3.9测量人员安全措施

▲!4图纸测量放样数据计算与复核

4.1图纸审核后,分公司和项目部测量人员分别对图纸重要部位

样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后,共同复核。无误双方签字

项目部将结果报送监理,经签字方可用于施工放样。

4.2 计算数据应采用计算机程序与手工验算相结合。

4.3数据成果表格中内容应清晰、明确不漏项。

4.4数据成果应在输入计算机CAD软件中形成图形复核。

4.5项目部应将数据成果报送设计单位确认。

▲!5施工中测量放样控制

5.1灌注桩施工放样控制

5.1项目部测量人员将灌注桩桩位放样后,经分公司复核签字确认。报送监理验收签字,方可施工。

5.2施工前,项目部测量人员与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员、分包桩基人员进行桩位移交工作。三方签字确认,由后两方负责保护桩位并制定栓桩控制措施。

5.3严格控制补桩次数。人为因素导致补桩,应建立惩罚制度。

5.4项目部测量人员应控制灌注桩的护筒高程并转交项目部质量人员。

5.5施工放样中测量人员要严格测量放样规范工作。

5.2承台施工放样控制

5.1项目部测量人员负责承台开挖放线和垫层顶的高程控制。

5.22承台垫层成型后,进行承台十字线控制工作。

5.3承台钢筋成型后,要对墩柱钢筋法线方位与纵向方位进行严密控制。墩柱中心坐标及法向方位角数据应在室内完成列表计算。严禁在现场计算此类重要数据。

5.24墩柱插筋十字线临时控制点位置标记应牢固、标志清晰。并与施工现场负责人指示移交方可离去。

5.25控制承台顶高程测量。

5.26施工放样中测量人员要严格测量放样规范工作。

5.3墩柱施工放样控制

5.31测量人员完成墩柱中心十字线放样测量。

5.311墩柱模板成型后,完成对模板垂直度的校核。

5.312对于有结构安装的墩柱,在浇注之前应对墩柱柱顶中心十字线和预埋孔中心位置进行严格控制。

5.32严格控制墩柱柱顶高程。

5.321对于一次成型墩柱在浇筑之前,应完成侧设和复核柱顶高程水准测量工作,并用钢尺丈量柱顶与承台顶间距是否与设计相符。

5.322对于一般墩柱柱顶高程测量,应直接测设柱顶高程或高出柱顶

2-3cm处的高程。

5.323测量高程后的标记应规范、清晰。并与施工现场负责人交接签字确认。

5.33完成对墩柱柱顶垫石高程的测量工作。

5.34施工放样中测量人员要严格按测量放样规范工作。

5.4盖梁施工放样控制

5.41完成对盖梁中心十字线的测量控制。

5.42完成对盖梁梁底和梁顶高程的测量控制。

5.43对于有结构安装的盖梁,在浇注之前应对盖梁顶中心十字线和预埋孔中心位置进行严格控制。

5.5现浇箱梁的测量控制

5.51复测墩柱垫石顶高程。

5.52测设和复测箱梁底板高程。

5.53完成对箱梁中线与边线的放样。

5.54测设箱梁梁顶高程。

5.55箱梁浇筑过程中的沉降观测。

5.6预制梁安装的测量控制

5.61盖梁顶垫石中心十字线与垫石顶高程放样。

5.62复测盖梁垫石顶高程。

5.63在盖梁上完成预制梁的端线与边线的放样工作。

5.64用钢尺量距,复核相邻盖梁间中心尺寸。

5.65 预制梁进场后,对梁进行几何尺寸校核。

5.66 协助完成预制梁的定位工作。

5.7 桥面铺装层的测量控制

5.71对梁顶进行中线或边线排距放样

5.72复测箱梁或预制梁梁顶高程。

5.73根据桥面铺装层施工工艺制定相应的铺装层测量控制方案。

5.74完成对桥面铺装层顶高程的测量工作。

5.8 防撞墙的测量控制

5.81完成对防撞墙的边线放样工作。

5.82完成对防撞墙的高程放样工作。

▲!6测量内业资料管理

6.1测量人员应对基础资料、原始控制点网数据资料妥善保管。

6.2对于施工放样数据资料管理

6.21施工放样数据资料经确认复核无误后,设电子文档管理。打印元件,分类装订成册。

6.22对于设计变更数据应及时将其元件,从各种管理文档中撤出。并记录变更和撤出日期。

6.23控制点网数据应单独成册。

6.24资料领用要签字,并注明领用日期。

6.25施工放样数据资料设专人管理。注明日期、出处、部位、变更日期。并复印备用。

6.3对于设计变更资料的管理

6.31应及时了解设计变更情况。并从正确渠道领用签字的变更资料。

6.32对反复变更,应最终确定最后变更资料,方可将变更数据用于施工放样。

6.4对于测量基础竣工资料管理

6.41设专人管理测量基础资料。

6.42及时填写基础资聊。在验收之前,报送监理。杜绝以后补交填写基础资料。

6.43测量人员应每天填写施工日志。记录完成工作部位、时间和基本状况。

▲!7施工放样中测量的操作规范

7.1坚持执行测量复核制度。

7.2严格控制支导线,杜绝多次转点放样。

7.2施工放线测量中,后视设立战标,专人看护。放样后,再次观测后视,

检查起始边是否正确和操作中有无碰动仪器。

7.3关键部位点位—如灌注桩、墩柱插筋临时控制点。拨角放样,确立点位后,再记录其坐标值。以供完工后查阅。

7.4施工测量后,留下的点位、高程标记应清晰、规范、牢固。并与施工现场负责人交接,方可离去。

7.5用钢尺传递高程时,钢尺底应适量坠物。

7.6现场测量记录填写应清楚明确,注明日期、地点、部位、操作人员姓名。并完好保存,已备今后查阅。

8测量仪器的保管与使用

8.1项目部从分公司领用仪器要专人签字。

8.2仪器领到工地后,即进行校核。如有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请退仪器。

8.3对于测量仪器、工具应精心使用和爱护。

8.4施工中仪器做到定期检验校正,经常检修保养,并填写检测记录。使其保持良好壮态

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

学号M201472687 姓名刘鑫伟 专业计算机技术 指导教师万继光 院(系、所)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注意事项 一、本表适用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选题报告、学术 报告等。 二、以上各报告内容及要求由相关院(系、所)做具体要求。 三、以上各报告均须存入研究生个人学籍档案。 四、本表填写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一、新型存储介质应用技术 越快的文件传输速度,越短的软件启动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高效的存储能力就等价于要求存储器能够同时提供超低的响应延迟,超快的传输速度,超大的存储容量,并具备经久耐用的特性。很不幸,这种理想中的存储器目前在个人电脑上却很难看到。在很长时间内,人们使用的都是基于温彻斯特结构设计的机械硬盘,其200MB/s以内的连续读写速度,不到2MB/s的随机4KB小文件读写速度,超高的访问延迟令外部存储器成为制约计算机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随着固态硬盘的登场,存储器的传输速度、访问延迟均得到大幅改善,但由于闪存颗粒的先天技术特性所致,其主流产品的P/E(编程/擦除)寿命仅有数千次左右。对于比较在意可靠性、使用寿命的用户来说,固态硬盘也难挑大梁。因此就如开头所说,现在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在各方面都有完美表现的存储器。不过随着以下两种技术的问世,以及后续实用化、商业化工作的开展,存储产品将很可能迎来一次革命,一次质的提升。 如果只从性能上来看,毫无疑问,固态硬盘是传统机械硬盘最好的继任者。但在早期,由于固态硬盘往往使用成本高昂的SLC闪存,因此其售价高高在上,导致它只能成为少数人的专享。现在为了帮助固态硬盘进入主流市场,半导体厂商开始采用不同于传统SLC结构的MLC乃至TLC结构的闪存。这三种结构的差异在于,SLC在一个存储单元里面只保存1位数据,而MLC保存两位,TLC保存三位。这也就是说,搭建同样容量的存储器,MLC结构只需要SLC结构二分之一的晶体管数量,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而TLC结构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晶体管数量,成本更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尽管成本下降使得产品更加亲民,但是闪存的P/E(编程/擦写)寿命一直是徘徊在用户心头的隐忧。SLC结构的闪存可以达到10万次P/E寿命,而常见于主流商业产品中的MCL颗粒仅有3000~5000次P/E寿命,TLC更是只有500~1000次。P/E(编程/擦写)寿命的存在使得固态硬盘的接受度受到直接打压,厂商不得不持续改进闪存颗粒使用调度算法,在各个寿命有限的存储单元之间分摊负载。为了更好地解决擦写寿命的问题,来自台湾旺宏电子公司的工程师们研发出了一种能够让闪存存储单元自我修复,从而延长闪存使用寿命的技术。

各公司检查工作流程1

各公司检查工作流程 一、卖场检查流程: 1、内容:检查主体为:卫生情况和样品展示。其中:卫生情况包括地面、台面、灯具三个方面;样品展示包括灯体、灯罩、光源、价格牌四个方面。 2、卫生标准及检查方法: 2.1地面——地毯、地板表面均无明显灰尘及杂物,如:水渍、脚印、烟头、纸屑、泡沫等所有明显能看到的灰尘及杂物;卖场内不得随意堆放货物; 2.2台面——卖场内所有家具的表面和展品表面,如:置放的装饰品、茶几、餐桌、花架、装饰镜面、家具表面上均无明显灰尘、水渍、手印、浮灰或杂物;吧台内物品应摆放有序,且不易过多,垃圾及时清扫。 2.3灯具——灯具的灯臂、灯头、灯碟、连接盘、灯罩、装饰挂件、底盘水晶配件上无明显灰尘,水渍、手印、浮灰; 3.样品展示标准和检查方法: 3.1灯体——每盏灯具的灯壁、灯头、灯碟、底盘、连接杆应保持平衡一致,水晶挂件内外方向一致,五金扣环无锈渍、规格不统一现象,不可缺少配件。 3.2灯罩——凡是带灯罩的灯具,灯罩应保证完美、不可倾斜、且同层次的高低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八字卡置由于性质特殊不在考核范围内。

3.3光源——所有挂展的灯具应保持光源充足,能最大程度展现其特质和优点,不可出现无光源及缺少光源、光源不亮、光源规格不统一现象。 3.4价格牌——对挂展的所有样品、装饰品应使用公司统一标价签(商场有特别要求的除外),公司规定的精品台灯、饰品统一用小标签,每样商品不可无价格牌(签);吊灯价格牌应挂在灯臂上,线长5公分,同一个区域保证方向一致;吸顶灯价格牌挂在顶上,线长80公分,同一个区域保证方向一致,如卖场层高特殊可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但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离地面2米为宜。壁灯价格牌以工字钉钉在墙壁上,如无法用工字钉可悬挂在灯臂上,线长统一5公分,同一个面保证方向一致、高度统一。价格牌上无多余的线头、无手写字迹、内容体现完整(参考公司关于价格牌打印的规定);精品台灯及饰品等用小价格标签的一律工整摆放,产品编码整齐贴于价格签的下方,同一个台面保证方向一致、整齐摆放。 二、客户满意度调查: 1、检查对象为:导购、安装、售后、设计等人员; 2、调查内容:服务态度、操作规范、工作效率 3、检查方法:以客户电话回访的方式。 4、标准: 4.1服务态度:对待顾客要热情、耐心,介绍产品要详细、专业,询问客户需要要有诚意;主动向客户介绍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如:代客设计灯饰方案等,售后保障等情况;

检测工作程序

第1页共4页 主题:检测工作程序第 4 版第 0 次修订颁布日期: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规范、有序以及所出具检测数据的公正、真实、部学,对检测工作及其相关业务活动作出规定,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站所开展的各类检测工作。 3 职责 3.1 各相关检测部室根据上级要求和部室工作安排制定本部室检测工作计划,并按照检测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检测人员认真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和程序文件,做好岗位检测工作; 3.2 综合业务部负责检测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外部支持服务以及综合协调工作; 4 程序要点 4.1 委托检测规定 4.1.1 质量管理部负责委托检测与来样的受理,并按XKWF/CX04-2011《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执行。 4.1.2 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与委托方协商填写《委托检测协议书》确定出检测项目、依据标准和相关要求等,并进行传递下达到有关检测部室。 4.1.3 特定情况(如业务部室代委托方送样检测)时,由代委托方送样部室或委托方指定相关业务部室做为委托方与质量管理部进行委托。 4.1.4 委托检测实施过程中需变动更改内容时,由委托方向质量管理部申请协商进行更改,质量管理部报质量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更改有关技术文件执行。 4.1.5 单个部室完成不了的检测项目需涉及多个检测部室时,由综合业务部负责综合协调。 4.2 检测工作实施 4.2.1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4.2.1.1 技术资料的准备:

第2页共4页 主题:检测工作程序第 4 版第 0 次修订颁布日期: a) 检测部室编制《采样(抽)单》,负责组织现场采样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b) 检验部依据《检测任务单(代流转单)》组织实验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c) 检测依据应为现行有效的标准,或有效经济合同,或其它现行法令、法规等; d) 当标准中有关规定不明确,或不能完全指导检测工作时,有关部室应组织检测人员编制检测细则,经部室负责人审核后,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实施; e) 没有国际、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部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经站长批准。 4.2.1.2 仪器、设备的确认 对所有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计量器具要进行确认,其内容如下: a)完好符合要求,性能、技术参数符合标准要求; b)计量仪器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 c)水、电、气源的可靠性等; d) 为确保检测的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包括外部支持设备(客户或借用的),除应按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外,还需在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差异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4.2.1.3 环境条件要符合标准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a)样品的预处理,温湿度的平衡等符合规定要求; b)仪器、设备本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要满足; c)测试过程中环境条件要符合规定要求; d)必要时对环境条件的某些参数进行监控,并有监控记录。 4.2.1.4 样品的管理、数量、状态及标识是否符合要求,样品的抽取和管理按XKWF/CX22-2011《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执行。 4.2.1.5检测用试剂其等级、质量水平,要符合标准要求,检测过程中所用标准物质要准确、有效,标准物质的管理按XKWF/CX19-2011《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执行。

实验室检验工作程序

附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 (暂行) 为做好今冬明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SARS)的实验室检测工作,确保生物安全和检测工作质量,使SARS检测工作能够科学、有序、规范地进行,对SARS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防止SARS疫情扩散,特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 SARS检测实验室的设置 目标:建立国家、省和地(市)级SARS临床标本三级实验室检测网络体系。 1.省级和地市级SARS检测实验室的设置 (1)SARS检测实验室设置的工作程序为:省内选点、省内验收、国家备案、省内公布。 (2)原则上每省指定2个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负责本省SARS临床标本的病原学检测工作,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中心实验室;此外省会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条件的单位可作为本省的平行中心实验室,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市卫生局可在当地选择另外一个符合条件的实验室作为网络实验室。 如果省、市中心实验室不能满足SARS临床标本的检测需求,各省可指定本省具备条件的实验室承担本省SARS检测工作,或协调邻近省份提供帮助,调整后的实验室应报卫生部备案。 (3)各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SARS实验室进行验收,确定本省的SARS 实验室,向全省公布,并将实验室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报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备案(备案表详见附1)。 2.国家级SARS检测实验室 卫生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设立

国家级SARS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及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应报卫生部备案。 3. 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SARS标本操作的指导性意见(见附2)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各地进行SARS标本检测的实验室应满足生物安全水平2级+(BSL -2级+)(见附3),从事病毒分离等研究的实验室应具备生物安全3级(BSL-3级)的要求。 (2)各地SARS检测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须认真遵照卫生部发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参照执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见附4)的有关规定。 二、标本的采集 1、标本采集的人员: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负责标本的采集,并填写采样登记表。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严格遵守部和有关部门下发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2、采样对象:SARS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进行诊断)以及其它需要做SARS检测者。 3、标本种类及要求:鼻拭子(或咽拭子)、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液、血液(血清和全血)、粪便、尿液等均可以用于SARS实验室检测,但是为了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便于操作,至少应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粪便和血清三种标本。标本采集的同时要注意对同一病例采集不同病程的标本,如发病初期、发病第二或第三天再次采集的及恢复期(发病20天以后)等标本。对SARS死亡病例,要做好尸体解剖和标本保藏。 三、标本的送检与接收 1、省内的标本送检与接收要求: (1)各省级实验室应公布标本接收联系方式,并实行24小时标本接受制。 (2)省会城市的医院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标本要由采集单位及时将标本和送检登记表(见附5)送本省指定的SARS检测实验室。 (3)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派专人将标本和送检登记表送至指定实验室。 1、国家实验室标本接收要求

学术讲座报告

学术讲座报告 学号: 姓名: 报告题目: 指导教师: 所属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 12 月 19 日

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学校要求研究生在研一期间必须参加有关学术报告和讲座。经过研一一学年,我已经按照学校规定完成了参加学术讲座听取学术报告的任务,受益匪浅。在此做一下回顾,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便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我先后参加了《形式软件工程方法》、《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等学术讲座,对相关的只是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为了拓宽视野,丰富课余知识,我还听取了《中国外贸顺差、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北部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比较研究》等学术报告。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对其进行总结,而只针对《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应学院邀请,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副院长缪淮扣教授于2012年4月12 日来校进行基于模型的Web应用测试方法的学术讲座。缪淮扣教授1992年10月至1995年1月由国家公派在英国york大学做访问学者。担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南市区第四届科协常委、上海市南市区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黄浦区第一届科协常委、上海市黄浦区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现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应用科学学报》等三个杂志的变为,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缪淮扣教授擅长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方法、软件工程等。在讲座中,缪淮扣教授幽默而又严谨的讲学风格也带动了我们大家的热情以及袁教授对专业技术领域的真知灼见也令我们在座的研究生由衷钦佩。 此次讲座使我对Web应用的测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Web应用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 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Web应用的可靠性和质量。测试是提高软件可靠性和保证软件质量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目前Web 应用的测试主要依赖测试工程师的直觉和经验,没有比较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测试是一个耗时的、代价昂贵的过程。许多Web应用在没有进行充分测试的情况下投入运营,质量难以保证,导致Web应用软件的开发可靠性不高、风险大。因此,才有了基于模型的Web 应用测试的产生。 基于模型的语言(如UML)、模型驱动技术(MDA)和以测试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的星期和应用以及形式化验证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方法与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一些理论的和商业的工具相机出现。基于模型的测试以明确描述系统预期行为的抽象模型为依据,根据模型覆盖准则自动生成抽象的测试用例:输入和预期的输出。输入部分在被实例化后输入被测系统(the System Under Test,SUT)进行测试。基于模型的测试实现测试用例生成、测试执行和测试结果判别的自动化。 Web应用的测试可以分为非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包括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可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功能测试包括链接测试、表单测试、数据校验、cookies测试、数据库测试、应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测试和设计语言测试。

食品卫生检测工作流程图

食品卫生检测工作流程 一、流程图

二、引用依据: 《食品卫生标准》 三、关键项描述: 1 准备: 1.1人员交通工具准备:通知科室食品监测组人员,并与检验科、质控室、办公室做好沟通。 1.2.设备准备: 散装食品采样箱:口罩、帽子、无菌台布、无菌乳胶手套、记号笔、签字笔、镊子、75%酒精、火柴、酒精灯、无菌袋、无菌广口瓶,冷藏包。定型包装食品采样可携带盛放食品用的纸箱。 1.3 工作表格 样品采集记录单、根据任务量大小,考虑携带数量。 2 确定采样地点、种类、数量和检测项目 2.1样品来源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抽(采)样方案,样品来源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经常性卫生监测及上级领导临时布置的监测;卫生许可审核中采集的样品;可疑不合格样品及可疑受到污染的样品;追索突发事故原因的样品;客户委托样品的检测。 2.2采集数量 2.2.1即食类预包装食品,非即食类预包装食品: 原包装小于500克的固态食品或小于500毫升的液态食品,取相

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装;单件包装在250克(毫升)以上的小包装食品,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每件样品各为三件包装(不得少于六个);单件包装在100克~250克(毫升)的小包装食品,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各为六件包装,(不得少于10个);单件包装在100克(毫升)以下的小包装食品,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每件样品需要量按散装或大件包装食品折算。 2.2.2散装食品或现场制作食品 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状态及相应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检验单位,用无菌抽(采)样器现场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抽(采)样容器内, 抽(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即理化检验每件样品量为1.5千克(升),分成三份;微生物检验每件样品量为0.75千克(升),分成三份。 2.2常见样品种类、检测项目 见附件1。 3 现场采样 3.1 采样原则 抽(采)样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集样品,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抽(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客观性。不能随意的采样;抽(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对样品来源中前两项样品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注意去其代表性;对于其后两项的样品应选择典型样品,提高阳性检出率。感官不合格产品不必进行理化检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应采集同一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工作程序: l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吸烟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食物、饮料及其它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1.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但允许面罩或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一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1.6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1.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佩戴帽子。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人工作区,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

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对检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有效可靠,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试验室的各类检测工作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落实指令性质量检测任务,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和保存工作。 3.2 各功能试验室负责样品采集和检测,填写原始记录,进行数据计算和原始记录整理。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检测报告的审批,负责对检测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审核。 4 程序内容 4.1 检测工作程序 4.1.1 试验室主任组织人员编制年度检测计划或根据指令性检测任务编制检测计划,经技术负责人审核、试验室主任批准后下发。 4.1.2 采样人员按规范、标准及设计图、合同文件要求执行采样。 4.1.3 采样回来后,采样人员必须到样品室及时办理样品移交登记手续。对合格样品在样品验收登记表上进行登记。样品在样品室按待检、检毕情况分区、分类保管。 4.1.4 对合格样品进行登记后,及时通知相关试验负责人进行检验。样品从采集、验收、移交、保管及检毕后的处理等过程的具体要求按照《样品管理程序》执行。 4.1.5 检测人员必须持有承检检测的上岗证方可检测和出具检测数据。 4.1.6 检测前,检测人员必须检查所用仪器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温湿度条件并在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上记录;检测时,应严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以及样品测试的方法和标准,正确填写原始记录;检测后,检测人员再次检查并记录所用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进行记录后恢复仪器原有的状态。原始记录数据经计算后交复核人员复核。原始记录的填写和复核工作按《记录和档案控制程序》执行。 4.1.7 当发现检测结果有疑问时,应进行复验。 4.1.8 检测结束后,检测人员应及时将检毕样品放在至样品室留存。 4.1.9 复核人员将复核无误的原始记录交检测报告编制人,由编制人编制和打印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一式两份,实行三级签名制。经技术负责人审查签字批准并填写签发日,一份加盖本试验室专用章发出,一份印章登记存档。检测报告具体的编制、审核、存档和发出工作按照《检测报告编制和管理程序》执行。 4.2 复核检测工作程序 当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时,由规范、标准有关规定,先对本试验室样品检测过程进行审核,再决定是否需要复核检测。若需要进行复核检测的,复核检测后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检验检测工作管理过程,明确检验检测工作的流程,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中心所有固定的及非固定设施场所的检验检测过程的控制: 2.1 确定检验检测业务类别。 2.2 检验检测业务受理、任务分发。 2.3 组织实施检验检测工作流程。 2.4 数据控制。 2.5 编制、审核和签发检验检测报告。 2.6 发送报告和事后处理。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工作中技术运作管理工作。 3.2质量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 3.3经营科负责本中心检验检测市场开拓及客户回访工作,同客户签订检验检测合同并组织合同的评审。 3.4综合科负责办理委托检验检测协议书的签订、检验检测业务的受理及分发、待检和流转期间的样品管理、检验检测报告的发放、检测费用的收取等工作。 3.5检测六科(结构检测科)负责主体结构检验检测业务受理、检验检测报告的发放、检测费用的收取等工作。 3.6检测二科(地基基础检测科)负责地基基础检验检测业务实施、检验检测报告的发放等工作。 3.7检测三科(建筑机械检测科)负责施工机械检测业务受理、检验检测报告的发放、检测费用的收取等工作。 3.8检验检测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检验检测工作的协调监督管理。 3.9检验检测人员按要求做好检验检测工作,对检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及时性负责。 3.10审核员负责检验检测记录及报告的审核,对所审核的检验检测记录和报告的正确性、及时性负责。 3.11授权签字人负责签发授权领域的检验检测报告;对报告结论准确性负责。 3.12监督员负责检验检测工作过程中的人员监督和能力监控及风险控制等质量保证工作。 3.13总工办负责检验检测记录和检验检测报告的管理工作。

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审批表

附件1: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举办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的有关规定 一、总则 (一)为使我校各系部、处室举办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以下简称“讲座”)的活动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定。 (二)为活跃我校学习气氛、增进校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学校鼓励各系部处室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必要的“讲座”。 (三)聘请的专家学者应在国际或国内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深的学术造诣。 (四)举办的“讲座”应与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特殊情况须经主管校长批准。 二、申办程序与组织工作 (一)系部处室举办“讲座”应提前到教务处填写《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审批表》(见附件2),确定举办时间、地点和讲课酬金。 (二)学校举办的“讲座”,由学校指定的部门负责组织和接待。 (三)系部处室举办的“讲座”,由本部门负责组织和接待。 (四)系部处室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一学期一般不得

超过三次。超限须经主管校长批准。 (五)“讲座”结束后,主办部门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交教务处备案。没有书面材料的不予支付讲课酬金。 三、讲课酬金标准 (一)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的酬金标准由主管校长审批。 (二)系部处室聘请的校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的酬金每次(以2学时计)300元。确需超支的经主管校长批准后,超支部分在主办部门经费中列支。 (三)系部处室聘请的校内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的酬金每次(以2学时计)100元。 (四)“讲座”酬金从教务处外聘教师讲课酬金中列支,其他支出由主办部门自行解决。

实验室测试检测流程规范

QB 实验室测试检测流程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实验室测试检测流程规范 1、目的 明确火乐科技投影产品进行的高温、低温、湿热、插拔寿命、按键寿命及盐雾试验等检测项目及运作流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投影产品或供应商(包括外包工厂)提供的部件、整机等样品。 3、职责和权限 试验申请人: ?试验检测申请单提交;?试验样品准备; ?试验过程资源协助;LAB工程师: ?试验样品接收和保存;?测试检测环境搭建; ?仪器设备运行维护; ?测试检测原始数据记录;?测试检测报告编写; ?测试检测异常反馈;研发工程师 ?测试检测过程Bug分析;DQE工程师: ?试验项目申请审核; ?测试检测结果判定及反馈;?测试检测质量监督; ?测试检测报告审核; ?测试检测报告归档关闭;质量总监: ?试验项目申请审批; ?测试检测报告审批; 4、测试检测流程

5、测试检测项目

6、测试检测过程 测试执行 ?LAB工程师根据《QA LAB测试检测申请表》,执行相应的测试检测项目,并做好测试记录; ?测试检测过程中,LAB工程师发现bug异常,进行bug登记并告知很情人和研发人员,跟踪bug解决情况,及时复测,关闭bug; ?研发人员及时分析处理bug,并按要求记录bug的分析处理信息,更新bug状态,填制bug 根因;对需要其它人员参与分析处理的时候,需及时将bug分配给下一环节人员; ?DQE跟踪测试用例执行情况,了解影响测试用例执行的因素,及时跟进有关的协调、报告测试状态; ?LAB工程师根据项目的情况,选择有关的报告形式,将测试进展情况及时通报给有关各方; 回归测试 ?所有的测试检测项目完成之后,当研发人员解决完相关bug问题,重新提交试验申请时,需进行回归测试。 ?按照测试计划中对于回归测试的策略对产品进行回归测试,回归测试的用例属于测试用例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测试用例,但不能超出原先预定的测试用例的范围,回归测试所运行的用例全部通过时,进入到测试收尾阶段; 7、测试BUG管理机制 BUG严重级别及分类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1 目的 对检测工作过程作出规定和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公司的检测工作管理。 3 职责 技术负责人是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程序。 4 程序 任务的受理和下达 4.1.1 综合部与委托方签定委托检测合同,合同交监督部门备案。 4.1.2 送检测样品时,委托方填写试验委托单三联单,同时提交样品和技术资料。 4.1.3 收样员检查和确认试验委托单内容及样品,办理接收手续。执行《样品收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4.1.4 委托三联单的上联(委托信息)交资料员,中联(任务单)交检测部门,下联(取报告单)交委托人。 4.1.5 收样员下达任务单,同检测部门办理领样品手续。 收样员负责公司所有部门的收样工作,所有样品必须在样品上做标识,注明送样单位及工程名称。 委托单的录入工作由对应的实验员负责。 检测工作的准备和检查 4.2.1 检测部门的检测人员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检查,形成相应的记录。

A 确认检测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和持证上岗。 B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和量值溯源是否满足的要求。 C 确认检测方法,非标方法要经过技术主负责人批准和征得委托方同意。 D 检查检测样品,详细核对检测内容、样品状态和标识。 E 检查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方法标准的要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4.2.2 检测人员调整上述条件,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检测和记录。 4.2.3 检测人员按照任务单和检测方法标准对样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准备。 实验员需要外出检测时,必须提前通知部门负责人,如发现实验员私自外出检测,而部门负责人不知情的情况,每次扣实验员50元。 检测和检测结果 4.3.1 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检测细则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精心操作和 检测。 4.3.2 检测人员如实填写原始记录,检测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处理要符合规范,所包含 信息能够再现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4.3.3 检测人员录入检测数据,经过检测人员、核验人员签字后连同原始记录、任务 单、一同交综合部,并办理交接手续。 检测报告 4.4.1 实验员录入委托信息和印制检测报告,审核人审核报告,授权签字人批准报告,由负责收款部门对外发放报告,并负责保管存档检测报告。执行《结果报告管理程序》。 记录和归档 4.5.1 检测人员妥善保管检测工作全过程形成的记录,年末归档,交办公室统一保存。

功能测试的测试工作流程

功能测试的测试工作流程 按照产出的文档,介绍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工作步骤 1.测试计划:这个计划,我个人觉得应该在详细设计确定后,代码开始编写的时候进行制定,因为我是“提早开始测试工作”思路的忠实fans,虽然现在项目里都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么早开始工作。。。-_-/// a) 测试计划,主要是给后面的测试工作一些指南,不能写成领导看的计划,而是要写成由做事的人看的计划 b) 包含的内容可能有: i. 测试团队人员及分工(要确定当测试时出现缺陷界定、测试环境准备等问题时能找到指定的人员) ii. 测试开始结束时间(理想情况下,不要安排的太紧,赶工肯定会造成延期或测试不完整,可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被规定为很大) iii.测试环境配置(什么样的硬件条件,是否网络、设备等,系统在什么地址访问,访问权限、使用的测试数据等方面的预计和准备) iv. 测试哪些东西要说清楚,这里我建议把简单的测试大纲纳入测试计划中,一方面领导可以看到你的计划写的多详细,另一方面大纲可以很好的成为编写用例的依据 v. 怎么测试要说明白,如只做系统测试,那就要写清楚不做集成测试,如果需要集成测试,就需要写明白集成顺序。另外如果需要进行性能、文档、等其他的测试也要在这个计划中写明,虽然一般这个计划都是针对功能测试,但是如果有其他测试,也要写出来并安排时间,相应测试的相关计划等也需要指明 vi. 测试结束标志(要说明测试达到什么程度可以结束测试,不能等到把所有缺陷都找出来以后才结束,因为那将是一万年),允许缺陷存留在系统里,我们只需要找到留多少这个度就够了 2.测试用例:这个文档,主要描述具体的测试步骤,但实际应用中,至少目前我的项目里,由于时间的原因,很少有写的,就算写了的,也基本没有用到测试里,在这边的很多项目大都是直接来测,全凭我个人的经验来检查(在此感谢领导们对于我二把刀技术的信任_@_)。但是我想说其实他很重要,也许你不需要写的很详细,但是绝对需要通过这样的步骤来理顺思路,这个文档的好坏和实用程度,直接可以决定你是否能“用最少的工作(量和时间),尽早的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写这个文档需要用到一些测试方法理论,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这个表那个表(汗。。。忘记了) 3.缺陷记录:是功能测试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用于在测试过程中记录发现的缺陷,并由开发人员作为修改缺陷的依据,以及修改后测试人员进行回测的主要依据 a) 该文当也有助于分析开发人员存在的“错误集群”现象,总结易出错的地方,对缺陷多的部分做更深入的测试,并提醒开发人员避免缺陷 b) 缺陷记录填写指南:

现场检测工作程序

1目的 通过对现场检测工作及设备设施和环境的控制,确保现场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及现场用设备设施和环境处于受控状态之中。 2范围 适用于现场检测全过程及现场用设备设施和环境的控制。 3职责 由技术负责人主管,现场检测人员实施,其他人员配合。 4工作程序 4. 1现场检测人员接到《检测任务书》后,应做好下列工作: a与仪器设备管理员办理现场仪器设备的借用手续; b会同设备管理员检查相关仪器设备当前工作状态,检查合格方可带往现场; c检查仪器设备、材料数量是否充分; d检查仪器设备包装是否牢固,做好必要的防震措施; e与委托(或代理)人取得联系,约定具体现场检测日期,并由委托(或代理)人通知见证人员到现场见证。 4.2检测人员到观场后,应会同委托代理人,见证人完善《检测委托书)》的填写与签字手续,并就检测频率、检测类等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与客户达成一致意见。 4. 3现场检测的安全措施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4. 4现场检测的设施、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4. 5现场检测中,由检测人员按相应规范和相应检测细则的要求填写相应的检测原始记录。 4. 6现场检测中,现场设施、环境条件的偏离应符合SY032-2004 《允许偏离文件控制程序》中规定的条款要求。 4. 7如由于现场设施、环境条件的偏离导致检测方法的偏离,应按SY023-2004《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中有关条款要求办理确认手续,必要时,应暂停现场检测工作。 4.8现场检测后的处理

4.8.1由现场检测人员及时回收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废气物,并作安全处置。 4.8.2由现场检测人员会同设备管理员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查、入库工作。 4.8.3现场取回需居实验室检测的样品,按SY022-2004《检测工作程序》及SY031-2004《检测样品的处置控制程序》处置 4.8.4现场检测的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的制作与签发按《检测工作程序》相关条款执行。 5引用文件 5.1 GB/T 15481-2000 idt 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5.2 SY022-2004《检测工作程序》 5.3 SY031-2004《检测样品的处置控制程序》 6记录 6.1 QR4.4-1《检测合同(委托单)》 6.2 QR5.4-4《任务单》

现场检验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现场检验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1.0目的:为规范本实验室现场检测工作,确保现场工作人身、设备安全,保证现场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特编制本程序。 2.0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从事的现场检测工作的控制。 3.0职责: 3.1检测项目负责人: 3.1.1负责现场工作流程组织管理; 3.1.2确认现场检测设备、环境条件满足要求并对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3.1.3负责现场检测过程的安全监护; 3.1.4负责组织现场检测记录、报告的归档。 3.2检测人员: 3.2.1记录检测设备、检测环境监控及检测过程的相关数据; 3.3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记录仪器设备离开实验室和返回实验室的检查状况。 3.4技术主管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0程序 4.1工作准备 4.1.1确定检测方法 从事现场检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要对现场检测工作任务、检测方法进行确认,准备需要的技术标准、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对于采用非标准方法的现场检测工作必须经技术主管批准,执行《方法及方法确认管理程序》。 4.1.2 确定检测设备 检测人员按照工作要求准备检测设备,确保所用设备符合技术标准、规程要求,其溯源性符合《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的第4.1.3的有关要求,办理设备借出手续,确认其工作状态正常;4.1.3确保安全运输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组织设备运输,注意设备防震、防雨,确保设备安全。 4.1.4确认环境条件 对有环境条件要求的现场检测活动,检测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配带相应的监测设备,并对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或验证。 4.1.5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现场工作人员应配带安全防护用具,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带入现场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配有防漏电插销板和电源电压检测仪表,必要时还应配有防水、防尘护罩及防震措施等。检测区域须用明显标识实施隔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检测区域。 4.1.6检前设备核查 检测人员在进行现场检测工作前应对所用设备进行核查,确保设备性能正常,如发现设备异常应立即汇报并采取措施,确保现场工作按时完成。 4.2现场工作 4.2.1检测负责人在确认检测条件已满足要求后,即可实施现场检测。 4.2.2检测人员按照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要求开展检测工作,认真记录检测过程及检测数据。 4.2.3检测中,检测人员应注意观察设备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检测,查明原因,排除故障,确保设备正常后,方可继续试验,直至完成全部检测项目。 4.2.4检测中,检测人员应注意观测和记录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当环境监测显示环境条件达不到检测要求时,检测人员应停止检测,并报告检测负责人,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直至环境条件满足要求后再继续工作。对不能间断的检测活动的检测数据应宣布无效。 4.2.5对难以控制的环境条件,检测活动应考虑在时间和地域上实施隔离,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如经过努力环境条件仍达不到要求,检测负责人应与客户协商是否继续检测或考虑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变化。 4.3工作结束 4.3.1 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人员应再次确认检测设备状态和环境条件状况,如正常,表明本次检测数据有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确定是否重新安排检测。 4.3.2整理现场检测资料,清理检测场地等。 4.3.3设备安全返回后在办理设备归还手续前应再次检查其工作状态。 4.3.4工作完成后检测负责人应及时编写技术报告,归档质量记录。 5.0相关程序文件: 1.《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 2.《仪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程序》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检测工作控制流程1 目的 对检测工作过程作出规定和进行控制,保证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的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公司的检测工作管理。 3 职责 技术负责人是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程序。 4 程序 任务的受理和下达 4.1.1 综合部与委托方签定委托检测合同,合同交监督部门备案。 4.1.2 送检测样品时,委托方填写试验委托单三联单,同时提交样品和技术资料。 4.1.3 收样员检查和确认试验委托单内容及样品,办理接收手续。执行《样品收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4.1.4 委托三联单的上联(委托信息)交资料员,中联(任务单)交检测部门,下联(取报告单)交委托人。 4.1.5 收样员下达任务单,同检测部门办理领样品手续。 收样员负责公司所有部门的收样工作,所有样品必须在样品上做标识,注明送样单位及工程名称。 委托单的录入工作由对应的实验员负责。 检测工作的准备和检查

4.2.1 检测部门的检测人员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检查,形成相应的记录。 A 确认检测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和持证上岗。 B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和量值溯源是否满足的要求。 C 确认检测方法,非标方法要经过技术主负责人批准和征得委托方同意。 D 检查检测样品,详细核对检测内容、样品状态和标识。 E 检查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检测方法标准的要求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4.2.2 检测人员调整上述条件,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检测和记录。 4.2.3 检测人员按照任务单和检测方法标准对样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准备。 实验员需要外出检测时,必须提前通知部门负责人,如发现实验员私自外出检测,而部门负责人不知情的情况,每次扣实验员50元。 检测和检测结果 4.3.1 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检测细则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精心操作和 检测。 4.3.2 检测人员如实填写原始记录,检测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处理要符合规范, 所包含信息能够再现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执行《记录管理程序》。 4.3.3 检测人员录入检测数据,经过检测人员、核验人员签字后连同原始记录、 任务单、一同交综合部,并办理交接手续。 检测报告 4.4.1 实验员录入委托信息和印制检测报告,审核人审核报告,授权签字人批准报告,由负责收款部门对外发放报告,并负责保管存档检测报告。执行《结果报告管理程序》。

(完整版)举办学术会议流程

对于会议的会前准备、会场组织及会后安排等有一些体会,在此简要介绍以方便于后来者。 一、会前准备 1. 拟定会议计划:①拟定会议主题、名称、地点、规模等(常常由总会在前一年11月份前后征求各分会意见确定),确定特邀嘉宾(含专题讲座专家)和赞助商;②确定会议日期、日程及议程及预备会议内容(如委员会议、换届选举会议等);③排出会议作息时间及注意事项;④做出会议经费预算和筹资方案; ⑤成立会务组,明确会务分工。 2.发出会议通知:①会议征稿(各委员、委员单位、杂志社);②第一轮通知(告知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学术委员会名单、演讲专家及讲题等);③正式通知及回执(包括会址、交通、报道和接站时间、回执时间、住宿要求、返程票预订、是否大会发言、会议壁报准备等等)。 3.准备会议材料:①会议审稿,确定大会发言名单;②编辑出版论文集(包括投稿论文、讲座论文、会议日程、赞助商致谢、广告等;③确定开幕式议程、开幕词或致词稿代拟稿;④编印会议指南(包括会议日程、代表须知等);⑤准备会议纪要和通讯录。 4.准备会议标识:①代表证;②会场背景幕布、会标(宾馆门口)、指引标志(会议和就餐)、海报、会议日程(报到处)等;③参展商的展览布置(宣传标语、广告牌、充气拱门等);④壁报。 5.安排会议生活:①预定交通工具;②预订宾馆,安排住宿、餐饮、会场; ③联系安排参观、访问、旅游活动;④确定财务、接待、保卫人员;⑤安排茶歇和娱乐活动。 6.选定布置会场:①排定会议座次;②布置环境;③检查并配置电化设备; ④展台安排。 二、会议接待 1.会议报到:①接站;②填写报到单;③分发会议材料,安排住宿;④收取代表费用;⑤通知有关事项。 2.会场组织:①检查会议设备;②接待嘉宾;③保证会议主持人、发言人到位;④调动与会者提问和讨论;⑤会议记录;⑥评选优秀论文或优秀壁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