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课程学时: 51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教材:《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概述:

《管理学》是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进行研究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组织进行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为组织的经营提供一种指导框架。《管理学》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三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人力、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的职能活动;第三层次是管理应用。

二、课程目的: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认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方法:

文献阅读、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

四.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10%

平时作业:20%

期末考试:70%

导论:面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1.管理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美国管理学家出自于实践,他们用Exciting 来表达。因为探究如何从一个小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一家巨人公司,并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员,造就一个世界首富的企业家,这样一个过程,其中的奥妙在何出,我们如何才能作出如此绩效?--兴奋

《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组织。管理出效益,邯郸钢铁公司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芜阳钢铁厂五下邯钢学习,未能学成。

2.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首先,任何组织的管理好坏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汽车上时,你会抱怨公交公司的管理太差;当你在学校学期初交学费,非常的混乱,或者丢失了钱

物时,你会认为学校的管理不善

其次,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有时有双重身份,你该如何对待你的上司,你的下属。

3.3.管理学的未来

管理理论较为完善和成熟,但在不断发展

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灰色管理、柔性管理、再造

第一篇管理的内涵

本篇包括三章内容: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案例:视频——管理不到位,高铁不高速。)

第一章管理活动(6学时)

本章主要在明确了管理活动的基本问题基础上,阐述了管理活动的定义、属性和管理职能,并阐述了管理者的有关内容。要求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管理者的角色、能力和素质。

本章重点:1.管理的定义2.管理的职能3.管理者的层次、角色和技能

本章难点: 1.管理解决的基本矛盾 2.管理者的角色

第一节:管理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管理解决的基本矛盾

1、资源的有限性:即资源的效率问题,用何种手段使用资源,达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例如生产效率。如何正确地使用资源—正确地做事

2、资源配置问题:即效果问题,利用资源实现目标,使用资源的正确性—做正确的事

二、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人生来懒惰,不求上进,只为谋生,“胡萝卜加大棒”,只有物质和金钱才能刺激其工作。

2、社会人: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友情和归属、社交,和睦的关系是他的追求,而物质放在次要。

3、自我实现人:追求目标的实现,体现自身价值放在首位。

4.复杂人:人的需求随着环境发生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需求也不同。因此,没有通用和适用的管理方式。要有权变思想。

第二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及属性

1、管理的定义

国外:

(1)哈罗得-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

中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强调“环境”,内外环境区别

(2)斯蒂芬.P.罗宾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

--强调“人”,中央电视台对于互联网的讨论,当互联网发展到极至时,一家企业只剩下一个人和一条狗的故事

--强调“过程”,管理是活动的过程,有科学的规律的过程,而非拍脑子活动。(3)路易斯.古德曼.厄特: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强调组织的资源:人、财、物、信息;

(4)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强调决策,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5)穆尼:管理就是领导,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的有效性。

--强调领导,领导是组织的关键人物,领导水平的高低、领导性的好坏决定管理的有效性。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艺术,取决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环境的认识程度。

国内:徐国华、杨文士、张雁: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强调职能,管理是赶什么。

综合定义:管理是组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6)、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效率是指收入与产出之比,它要求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目的。收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当管理者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时,他们的工作就是有效率的。二者相互联系,效率意味着如何把事情作好,那么效益则意味着要作对的事。即:效益是解决作什么问题,其要求我们确定正确的目标,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他要求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和途径。以求比较经济的达到既定的目标。

7)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8)管理具有一般性:无论组织的哪一个层次,管理者都履行管理职能;无论何种典型的组织,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2、管理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变动过程的一般要求,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变动过程所必须的各种要求结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管理具有自身的规律,必须遵循,讲求科学的态度。

社会属性: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二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认识意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死搬硬套。

二、管理职能:

怎样才能保证做好对的事呢?管理理论认为,主要是通过做好一系列的基本工作,即运用管理职能。

20世纪初,亨利.法约尔提出5要素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50年代,孔茨提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20世纪70年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本书: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具体如下:

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处理、维持、分配。

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分为七个步骤进行:识别机会、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处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

3、计划:规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4、组织:为有效的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延伸,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关系的确立、人员的配置以及组织的变革等。

5、领导: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6、控制:确立控制标准,衡益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实施等。

7、创新:改变现状。

三、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管理思想、管理方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科学性:管理学有科学原理和方法

3、艺术性:来自于管理的实践性,例:曹操哭郭嘉

4、创造性:管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创新

5、经济性:管理讲究节约成本

四、管理者

例,校长、经理、医院院长、市长、大堂经理

组织中的工作主要是由管理者承担的。

1.1.管理者的层次:

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组织中的管理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面的责任,侧重于决定有关组织的大政方针和沟通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决策层—方向—效果—创新

中层管理者:贯彻高层管理者所指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基层管理者的活动;--方案—方式—效率

基层管理者: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和指令。执行—操作—效率

3个方面:

2)、信息传递方面

a、监督者: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信息,以便透彻的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如阅读报告,保持私人接触;

b、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c、发言人: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角色

a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运筹,策划,如制定战略;

b、混乱驾奴者(干扰对付者):组织面向重大的外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

c.资源分配者: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如调度,询问,授权;

d.d.谈判者:在重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代表,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判。

3管理者的能力结构

1)、技术技能: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所必须的能力,一般与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管理技术中包括决策技术、计划技术、诊断技术、组织政绩技术、评价技术等。

2)、人事技能: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如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等。

3)、概念技能: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

4.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素质

19世纪末,出现管理理论,实质是管理思想,且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

提出管理者的道德素质。美国一所大学怼6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之一78%的学生承认错误至少作弊1次,19%的学生承认错作弊4次。清华大学新开课程《商业伦理学》,旨在针对中国目前的商业道德提出有强调的重要意义。例如毒大米、毒奶粉等事件。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6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史、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要求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管理理论的内容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本章重点:1.科学管理理论 2.组织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的构成

本章难点: 管理理论的构成

第一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至今,有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一些管理思想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古代关于管理的论述,如《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著作中对管理的精致论述,至今备受各国管理学界的重视。

1、天时、地利、人和

2、修身、齐家、治国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5、义利两全、富国强民

6、知人善认、赏罚分明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8、不陷不渎、上下同欲

综上,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经济管理思想: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要积极追求物质财富,要“知命安贫”;主张财富的分配要适当。老子,庄子主张寡欲,对财富要有知足感。

孟子:分工,并加以引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需求是无止境的,需要用礼节来调节,人类想要满足群体的欲望,就必须分工;扶过首先必须富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2、运筹决策的思想

在生产,战争实践中形成了较完整的运筹与决策思想体系。如《孙子兵法》中:①要有预见性:“知己知彼”②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有系统性③有严密性,纪律严明④要有权威性,令行禁止,军令如山⑤要有灵活性,随机应变,用兵如神⑥要有科学性,要知天文,识地理,懂民情

决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主张“三思而行”

诸葛亮,《隆中对》,就是一个高瞻远瞩,善于分析形势吓未来的决策典范

3、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

关于人性:荀况“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桑叶,敢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关于人的需求:管仲指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关于奖惩:管仲认为“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主张重赏重罚。韩非子:“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关,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4、关于领导艺术

《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治国思想中主张:顺“道”,重“人”,求“和”,守“信”。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

一、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古巴比伦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古埃及及其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古罗马的分权制。

古罗马帝国统管全世界的教徒,社区教士—主教—大主教—枢机主教—教皇。层级管理。18世纪下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度的产生,工业化协作的发展,生产基本组织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各种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管理思想。西方的管理也是随之出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有:

1、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

2、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3、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4、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5、欧文的人事管理

6、巴贝奇的作业研究报酬制度

7、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

8、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构成

一、管理理论概述

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的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一)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代表人物:泰罗(1856-1915),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

1、泰罗的贡献:

出身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哈拂大学法律系,因病中途辍学。1875年,在机械厂当学徒,1878进入钢铁公司当技工,1884年人总工,1898—1901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1901年以后,专门从事写作和演讲。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车间管理》,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提出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工人劳动素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泰罗在该书中提出的理论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其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提出科学管理四原则:

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2)、科学的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学的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保证

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来办

3)、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管理者负责按科学原理制定工作方法,工人负责按此完成相应的工作(以前,几乎所有的工作和责任都是由工人承担的)。

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应该通过管理科学的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从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

在管理实践中,泰罗从管理思想出发,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1)、制定工作定额—-搬运生铁块实验。挑选强壮的荷兰移民史密特,问三次问题:“你是一个价值高的人?””吗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一个值高价的人吗?”“我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你是愿意一天挣1。15美圆还是愿意挣1。85美圆?”“我当然愿意挣1。85美圆,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值高价的人,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价值高的人?”。就按照泰罗的要求做。泰罗把他所有的动作及时间统计分析,最后确定出标准动作及其时间。每个工人都按照这个动作干活,工人的日工作两由12。5吨提高到47吨-48吨,日工资由1。15美圆提高到1。85美圆。并按照这些动作发生的时间制定出定额—“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2)、标准化—铁锹实验。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

铁锹1磅中对工人是最合适的,因此,用大铁锹铲轻物料,用小铁锹铲重物料。使堆料厂工人从400-600名降到140名,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量由原来的6吨提高到59吨,工人的日工资有原来的1。15美圆提高到1。88美圆

3)、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使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选择“一流的工人”—能力适合而且愿意去做,并用科学的方法去培训他们。

4)、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制止工人磨洋工。制定定额,工资率随着完成定额的程度上下浮动。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出的部分按比正常单价搞25%计酬;副国完不成,按比正常单间低20%计酬。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工作类别支付工资。从而大大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机关诺言工作方法。由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变为8个,个负其责。计划工作包括:时间和动作研究,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制定计划,发布命令,进行控制等。

2、其他人的贡献:

1)、吉尔布雷斯夫妇:

通动作的研究,制定工作定额。强调去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并得出结论:认为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同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

2)、亨利甘特

强调在劳资之间发展一种共同利益,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为此,他强调教育工作以及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增进对方这种制度的理解的重要性。甘特着重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在计划和换制工作中的重要性,创造了“甘特图”。

(二)组织管理原理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韦伯、林德等

1、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明确了管理原则,划分了相应的管理活动。 1)、基本活动与职能

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资金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归纳出管理的五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a、劳动分工

b、权责相当

c、纪律严明(尊重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尽力,到建外部声誉)

d、统一指挥(雇员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

e、统一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报酬

h、集权

i、等级链

j、秩序

k、公平

l、人员任期稳定

m、首创精神

n、团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2、马克斯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强调组织的运转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依据业主或管理者的判断。官僚组织的主要特征:劳动分工、权利体系、正规选择、规范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导向。

4.其他人的贡献:

巴纳德:《经理人员德职能》,组织是两个和更多人经过有意识的协调而形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

三、行为管理理论

1、梅奥及霍桑实验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试验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结论:

(1)霍桑效应

(2)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的行为与认得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追

求金钱收入,而且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欲望。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其特有的感情倾向和精神导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4)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行为科学学家

(1)、赫兹萡格:双因素理论(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

①保健因素: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监督,人事关系,工作条

件;

②激励因素:使员工得到满意的因素,如成就感,认可,挑战性。

(2)、弗卢姆:期望理论

(3)、麦克雷戈:成就需要理论

(4)、戴尔卡内基:《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人们》;告诫人们成功之路在于:

①通过对人们努力的真诚赞赏,使人们感到他们自己是重要的;

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③通过让别人讲话,对其表示同情,以及“从不对一个人说他错了”的方式,使人们接受你的思维方式

④通过赞扬人们的优点和给予反对者机会来使他们的面子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态度。

四、数量管理理论

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终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包括:

1、运筹学

2、系统分析

3、决策科学化

五、系统管理理论

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约翰逊等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六、权变管理理论

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通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般的权变变量:

1、组织规模

2、任务,技术的举例行

3、环境的不确定性

4、个体差异

现状:①全球化②发展趋势,工作人员多样化③道德④激励创新与变革⑤授权⑥工作人员的两级化。

七、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不断完善:人员、产品、工艺。

(二)、再造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在《再造公司》一书中,将再造定义为对经营过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报业务的增加。例啤酒公司搞营销。

第二篇决策与计划

本篇阐述了管理的过程内容,即决策、计划、组织、人力、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

第三章:决策(6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了决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与方法等内容,要求掌握有关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决策分类,了解决策理论,并在次基础上能够理解决策过程,运用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

本章重点: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过程 3决策的方法

本章难点:1.决策的过程 2.决策的方法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要素:决策者—不同的决策者决策结果不同。决策者的效用。

方案—可行,理性决策和管理决策

目的—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

由概论出发,决策应具备以下特征: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清楚、具体

没有问题,不需决策:目标不清,无从决策。

2、决策要有多个可行的方案可供选择:比较优劣,坚定实施信心

3、有没有进行方案的分析评价:方案的利弊

4、决策的结果:最合理方案(有限理性)

5、决策是主观判断过程,因此,决策过程与决策者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6、决策是有规律可寻的:自然规律

二、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决策是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管理就是决策”——西蒙

2)、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通过建立信息网,获取信息;借助于观察力,提高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并承担风险。

四、决策的原则

最佳(数学模型,理想状态,真空)—满意(结果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合理(过程合理,结果就合理)通过理性决策过程,选取最合理方案。

三、决策的依据:信息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对决策进行分类主要是确定决策特征,对于不同的决策,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决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六、确定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第三节决策的过程

一、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较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弄清问题实质

1、是不是存在问题

比较:应有和实际是否存在差异,依据差异大小,结合可容忍的允许范围

确定问题是否必须解决。

2、问题出在哪里——调查

寻找真正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什么

3、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在决策者控制范围内

控制范围内: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控制范围之外:不能解决。

二、确定决策目标

确定目标的三个原则: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可控制度:确定最高目标;

根据各个目标之间的综合平衡:确定最低目标;

根据组织文化和决策者对该文化的看法:确定最终目标。

三、制定多个方案

原则:紧紧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决策目标,根据已经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充分发挥创造水平和想象力,制定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

四、评估备选方案

1、确定价值标准:评价指标(最关心的问题)、标准(可行范围)、权重(重要程度)

2、分析评价每个方案的利弊

3、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

4、综合评价

五、做出决策

不要一味追求最佳方案,允许不做出选择,允许合并方案;任何方案均有风险。

六、实施方案

七、监督和评估

第四节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创造一种场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1-2小时,5-6人

2、名义小组技术

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德尔菲技术

选择好专家;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拟订好征询意见表,

背靠背征求意

见并反馈。

二、有关活动

方向的决策方

1、经营单位组

合分析法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法

盈亏平衡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原则

小中取大、大中取大、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四章计划(6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了计划和战略计划的基本概念、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首先要求掌握计划的概念、性质、分类,熟悉计划体系的内容,掌握计划的制定流程;其次要求在熟悉战略计划的基本概念、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掌握战略选择的内容;最后要求掌握计划的方法。

本章重点:1.计划的定义及分类 2.计划的流程 3.目标管理 4.滚动计划法

本章难点:1.战略计划 2.目标管理

第一节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计划的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

1、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两种含义:动词性的计划,指计划工作,是管理者确定必要的行动方针,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目标的过程;名词性的计划,是对未来的活动所做的事前的安排、预测和应变处理。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计划是首要的和关键的一项职能,管理者通过计划工作,合理运用其权限范围内的可用资源,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计划工作包括调查研究、设置目标、预测未来、制订计划、贯彻落实、监督检查和修正等内容;而计划则是计划工作中计划制订的成果,贯彻实施

和监督检查的对象。

2、计划工作的特点‘资源有限,防患于未然”。

1)资源的合理利用:贯穿于计划工作的始终;

2)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原因:计划确定了目标,便于工作展开;有时计划工作是唯一要做的工作。

3)、计划工作的普遍性

作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或多或少地履行计划的责任,只是侧重点不同。

以上要素对于一切计划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出现计划前提与事实不一致时,依据目的来确定放弃计划还是创造条件实施计划。

有效计划是成功的秘诀,主要表现在:

?确定目标,减少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并对有限资源作业合理分配;

?表明任务与目标之间关系,便于决策,培养计划执行者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心;

?由于目标任务、责任明确,便于计划的较快、较顺利的实施,并提高经营效率;

?可实现本无法或难以实现的目标。

计划的表现形式:学生守则、教学计划、培养计划等。

4、计划与决策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

5、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计划的性质)

协调过程,指明方向,展望未来,预见变化,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活动,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于控制。

二、计划体系

1、

2、计划的层次体系

其中:

1)、目的或使命:表明组织的基本作用或任务。

2)、目标:活动所针对的最终目标。

3)、策略:确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采取行动,分配必须的资源以达到目标。

4)、政策: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正面的陈述或理解。

5)、程序: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须方法的计划,行动指南。

6)、规则:详细的阐明明确的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7)、方案/规划: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预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要素。

8)、预算:预期结果、报告。

三、计划的制定流程

1、确定目标

明确目标的三要素:起止时间、内容、目标值。

2、认清现在

从现实出发,分析实现目标所需解决的问题——决策过程。

3、研究过去

分析现实与过去的差异,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5、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落实人选,明确责任;指定进度表;分配资源,需要哪些资源(依据行动路线确定)、各需多少及何时投入(同行评议,行动路线、进度表)、各投入多少;配置资源:不能留有缺口,但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缺口,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少资源以下;余地,适应环境的需求,以防万一,余地的大小,依据环境的不可测程度来定。)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数字使计划数字化

第二节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的概述

1.什么是战略计划: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制定的有关组织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的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在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

2、战略计划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

3、战略计划的制定流程

二、战略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包括总体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方面。

2、行业分析

1)、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产业的增长率、产品差异、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b、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规模经济、商标知名度、资本需求、产品差异、转移成本;c、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金额、购买者掌握的情况、购买力;d、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的集中程度、可供选择的替代输入;e、替代品的威胁:转换成本、购买者的忠诚。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战略群间的市场依存度或目标顾客的相互重叠程度;战略群的数目;战略群间的产品差异度;战略群间的离散程度。

3、竞争对手分析

4、企业自身分析

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状况分析。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看法、采购等。即企业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资源三部分。

4、顾客、目标市场分析

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等。

通过以上环境分析,确定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为最终制定战略的依据。

三、战略选择

低成本领先:以低价格,规模效益占领市场

标新立异:以特色占领市场

目标步骤:重点地满足某一小细粉分市场

第三节现代计划方法

一、目标管理(MBO)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并运用于管理之中。产生背景:

40年代后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组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工作的专业化越来越强,本位主义和唯我思想滋长,组织内部“内耗”;管理者忙于“救火”——协调性问题;命令式管理——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

1、MBO的基本思想

MBO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首先由一个组织上层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责任范围;然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每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从而将组织目标细分为小目标(小指标)层层落实到有关部门、各单位,直到个人,变成具体目标,并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企业目标合同。与自下而上的职工期望的目标相结合;有利于保证计划的贯彻执行的管理方式。)

特点:

●●共同商定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的统一性

●●行动围绕总目标和分目标展开

●●对个人和部门的考核以目标实现情况为依据

其建立在Y 理论基础之上(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们能对自己负责)基本思想:

①以目标为中心

②强调系统管理

③重视人的因素

3、MBO的过程

1)、目标的制定和展开

●最高层管理人员预定目标

●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确定下级目标

●上下级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条件及达成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书面

协议。

2)、目标的实施

3)、总结和评价所取得的成绩

4)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4、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

2)在目标镇定过程中草率行事;

3)管理人员难以转换角色

4)不按照协议兑现奖惩。

二、滚动计划法

1、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方法。

具体做法:在计划制订时同时制订出未来若干期的计划但计划内容采用:“近细远粗”的办法,近期计划尽可能的详尽,远期计划的内容则较粗,在计划期的第一阶段结束时,根据该阶段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外环境变化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并将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以后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

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优点:

1)、使计划更切合实际,提高计划的质量。

2)、长、中、短期计划相互衔接,保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进行调节并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

3)、计划增强了弹性,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

缺点:编制工作量大。

三、网络计划技术

第三篇组织

第五章组织(6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了组织管理、组织设计、组织中的层级化和职务、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组织整合等内容,要求重点掌握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组织层级化的概念及其内容,掌握组织中职务的主要内容,了解组织变革、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等。本章重点:1.组织的基本概念 2.组织的部门化 3.组织的层级化

本章难点:1.组织的层级化

周三多管理学总结

管理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当今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化。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大家能否分享组织的知识;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核心能力理论 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一项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价值;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计划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区别: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

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联系: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任务的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目标管理 定义: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和程序,它是组织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上级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基本思想: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分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特点:目标管理具有目标体系是一种系统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管理;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注重管理实践是一种成果管理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含义,把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也就是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重点 管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 三、教学难点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了解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性质、特征及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七、教学手段:幻灯 八、~ 九、3学时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1.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2.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 1.技术技能 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 思考题: 1、管理的特性 2、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 … — |

[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代表人物。 二、教学重点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决策学派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 六、3学时 第一节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顺道 2.重人 3.人和 4.守信 5.利器 6.求实 7.对策 8.节俭 9.法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 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 2.查理?巴贝奇报酬原则与利润分配制度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二)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其人 2.科学管理的实质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课程学时: 51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教材:《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概述: 《管理学》是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进行研究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组织进行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为组织的经营提供一种指导框架。《管理学》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三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人力、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的职能活动;第三层次是管理应用。 二、课程目的: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认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方法: 文献阅读、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 四.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10% 平时作业:20% 期末考试:70% 导论:面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1.管理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美国管理学家出自于实践,他们用Exciting 来表达。因为探究如何从一个小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一家巨人公司,并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员,造就一个世界首富的企业家,这样一个过程,其中的奥妙在何出,我们如何才能作出如此绩效?--兴奋 《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组织。管理出效益,邯郸钢铁公司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芜阳钢铁厂五下邯钢学习,未能学成。 2.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首先,任何组织的管理好坏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汽车上时,你会抱怨公交公司的管理太差;当你在学校学期初交学费,非常的混乱,或者丢失了钱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讲课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 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管理学的形成历史、基本原理、管理道德、管理基本方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是干什么的)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是管理学的几大模块,按此顺序分模块复习 二、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能分辨出这两种属性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要记住,案例分析中能分辨出是什么角色,并解释 1、人际:在组织之外是礼仪角色,相当于外交官,代表组织整体的利益和形象;在组织之内是领导者的角色; 在内外之间是联络者的角色,是个桥梁。 2、信息角色:监督工作,向上边汇报情况;向下边传递、发布信息;对外边当发言人,代表组织的整体声音。 3、决策角色:企业家,保证组织的更好发展;处理冲突,内部外部;资源分配 四、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人际、概念概念都要记住 五、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标题要记住,内容要会用自己的话来答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 一)挑战:1、网络使信息变的透明,好事坏事都是一夜天下闻。所以管理者将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松地保守一些秘密。比如对于顾客,产品的好坏,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会迅速地形成舆论,并在瞬间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三鹿的例子,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考虑如何加快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处理,如何利用网络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反馈等等。此外,在企业内部也应通过网络打造沟通的环境,信息的渠道。 2、经济全球化。宽容、博大、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双赢。对金融危机的处理。体制改革、学习。 3、对知识的管理。技术、理念、制度、品牌、产权、人才,学习型组织。 4、人本。现代文明的标志。重视人尊重人全面发展人。80年代日本与美国管理的比较。 二)应对:1、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首先也是首要的要从思想上来一次大的变革,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规律的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和依据。知识成为更重要的资本,掌握知识的员工很牛逼。他们将得到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从而颠覆过去的雇佣关系。知识的重要体现于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技术核心等等。 2、管理原则,就是怎么做,实际工作的时候的做法。对等的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信息共享;集成的过程; 对话式的工作,就是多沟通,了解全局,而不是自己的那一个方面;人类的时间与计时;虚拟组织与动态团队。 3、经营目标创新。以前追求利润最大,现在求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员工、社会的责任、影响,业务效率等等。 以前追求市场份额,现在求市场价值。个人理解,市场价值高了,就代表这个公司名声更好,更被社会认可,长远地看,更有发展前途,而市场份额只是中短期战略的结果,不是绝对的。 4、经营战略创新。以前你死我活,现在双赢。 5、生产系统创新。四大系统:(设计与开发、生产自动化、质量控制、管理) 6、企业组织创新。扁平化;学习型;两级化;虚拟公司,即动态联盟。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主要介绍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由科学管理,到经营管理,到行为管理,到人本管理。 一、科学管理

管理学电子教案(周三多版)(1)

管理学 Management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本章内容 本章通过介绍由古至今各个时期的管理活动,引出了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定义、分类、作用、角色和技能以及管理的属性。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人们对这种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的观点,以及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在进一步的实践、总结、检验中,管理思想被提炼和综合形成了管理理论。本章要了解的包括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 本章重点 管理的定义以及对定义的理解;管理者的三大角色和三类技能;管理的二重性;古典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比较重要的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 本章提示 要掌握从管理活动到管理思想再到管理理论这一演变过程,准确把握好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管理的二重性,区分各阶段管理理论不同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和贡献。 本章安排 了解管理的历史发展及不同历史时期管理的特点,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管理活动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来自这种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外思想家所提出的丰富管理思想。到19世纪末,管理思想才逐渐演变为管理理论,而且是出现在西方。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本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从管理活动到管理思想再到管理理论的形成这一演变过程,以及他们的具体内容。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管理的这一特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一、总论 (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 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生产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萌芽和基础)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科学管理理论(重要和奠基)——泰罗 1)工作定额: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 2)标准化: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5、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学的划分) 五大职能: 1)计划: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2)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指挥: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 5)控制: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有下达的命令 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 1)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2)、结论: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决策与计划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的概念: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的原则: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拧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第一章:P35 概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第一题: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1: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第六题: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

周三多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学 课程编号:13101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51 总学分:3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是我院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各项管理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一般管理过程的各项职能为框架,全面介绍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管理、管理者、管理科学等形成系统认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了解国内外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四大职能,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会从管理学知识的学习中获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及案例分析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选择板书结合PPT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总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课时分配 章次章名 学时 实训讲授合计 1 管理与管理学 2 2 2 管理思想的发展 2 2 3 管理的基本原理 3 3 4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3 3 5 管理的基本方法 3 3 6 决策 3 3

7 计划与计划工作 2 2 8 计划的实施 3 3 9 组织设计 3 3 10 人员配备 2 2 11 组织力量的整合 2 2 12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2 2 13 领导与领导者 3 3 14 激励 3 3 15 沟通 2 2 16 管理信息 2 2 17 控制与控制过程 3 3 18 控制方法 2 2 19 管理的创新职能 2 2 20 企业技术创新 2 2 21 企业组织创新 2 2 合计51 51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的产生、为什么学习管理学、如何学习管理学等问题,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特点,掌握管理的含义、特征,管理的职能、性质、管理者的分类、角色、技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教学重点】 管理的含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技能 【教学难点】 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 【学时数】 讲授2学时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第五版复习题精选第一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能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掌握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非正式组织: 在正式组织中由于特定的经常性交流而形成的一群人,一般以感情为纽带,以维护共同的利益为特征,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遵循大家所接受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甚至能左右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3、社会人: 指在工作中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而将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归属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的那种人 4、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⑴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⑵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5、双因素理论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人们会抱怨,而具备后人们只是不再抱怨,而不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称为保健因素,如公司管理,监督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地位等;另一类因素当其不具备时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也不会导致很大不满,而当其具备时就能产生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一般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相关,成为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性质,成就感,赞赏,提升,责任,在工作中的成长等 6、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 x理论:指⑴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方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⑶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工作 y理论:指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超Y理论:指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工作。此外,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论:是1980年代初由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首先提出,指相对于日本的J型文化和美国的A文化,而提出Z型文化,内容有⑴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该是长期而不是短期的;⑵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⑶实行个人负责制;⑷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⑸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⑹长期评价和稳步提升 7、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例行问题”。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 8、整体性原理,综合性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果、效率、效益 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综合性原理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教学文稿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 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

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_,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 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 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 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 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循环的原动力。 图:

管理学教案周三多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人类与管理 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但在管理学的角度却认为管理是异质的,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这个变量使资源的结构安排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经营效率,即管理者调控资源的能力不同。自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依存性和知识性三个基本特点。 管理的定义: (一)定义:为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注意: 载体:组织。包括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等。 本质: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对象: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 职能: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目的:实现即定的目标,而目标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三)其他代表性的定义: 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四层含义: 1)有目的性的活动。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首先考虑干什么,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否明确。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类似于嫁衣,但却是极为重要的。 2)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组织,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建立起管理的框架。 3)管理通过运用资源来实现。既追求效率的基础上,又追求效益。(两者的结合即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判断管理的有效性(这是贯穿始终的)?(从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效率:最少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产出一定,投入量少 投入不变,产出量多有效率(正确的做事) 投入量少,产出量多 效益:强调方向明确。一个计划成功的程度(做正确的事) 效率是手段效果是结果 效果 有效性 4、组织应 2 SWOT分析 经济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教案

《管理学》周三多-第 五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含义,把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也就是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重点 管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 三、教学难点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了解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性质、特征及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七、教学手段:幻灯 八、3学时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1.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2.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技术技能 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 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思考题: 1、管理的特性 2、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代表人物。 二、教学重点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决策学派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幻灯 六、3学时 第一节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顺道 2.重人 3.人和 4.守信 5.利器 6.求实 7.对策 8.节俭 9.法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论 2.查理?巴贝奇报酬原则与利润分配制度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 (二)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其人 2.科学管理的实质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doc

1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2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教案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篇决策 第六章决策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第三篇组织 第九章组织设计 第十章人员配备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四篇领导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第十四章激励 第十五章沟通 第五篇控制 第十六章管理信息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十八章控制方法 第六篇创新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福莱特1942年提出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3、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门学科,管理学科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艺术。——皮得·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 (4)料及、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 6、管理师对资源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琼斯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罗宾斯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