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渍土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doc

盐渍土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doc

盐渍土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根据土基含盐性质、盐渍化程度、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和筑路材料等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路床0~80cm处于干燥或中湿类型的稳定状态,不受盐分、水分的影响,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路堤、设置隔断层、路基换填、冲击碾压等。

4.1路基处理

4.1.1盐渍土路段施工前对原地面和基底应复测其基底表土的含盐量和含水量及地下水位,根据测得结果按设计要求处理。清除地表盐壳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表土,一般盐渍土地表30cm以内含盐量最大,故清表不能小于30cm,同时对清表后路基碾压密实。

4.1.2原基底土层厚度1m以内的含水量如超过液限时,必须全部换填渗水性的土,如含水量介于液塑限之间时,应铺10-30cm的渗水性土后再填符合规定的土;当清除软弱土体达到地下水位以下时,应换填渗水性强的粗粒土,并应高出地下水位30cm以上,再填符合规定的土,以加强路基水稳性,保证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减少其受水分,盐分的影响。

4.1.3在盐渍土地区施工时,路堤填料应在按一般路基施工填料的要求进行控制的同时,针对盐渍土形成机理以及取样实验可知,其盐分垂直分布呈由地表往下逐渐降低的特点,故应对料场范围内作清表处理,建议取地表以下1m以下的作为路基填料。

4.1.4在盐渍土地区,可采用提高路基填筑高度和在路堤内设置隔断

层的方法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4.1.5为了防止盐分转移和保证路基的稳定,盐渍土路堤应分层填筑压实。分层松铺厚度根据土质类别,压实机具功能,碾压遍数应经过试验确定,但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当用12t以上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时,粗粒土和风积沙的松铺厚度可适当加厚。碾压时宜按最佳含水量±1%控制。当填筑砾类土和砂类土时,不得超过最佳含水量的3%或低于2%。雨天不宜施工。

4.1.6桥涵与挡土墙等构造物的背后填土,应选用透水性好的非盐渍土分层填筑,松铺厚度不应超过20cm,以防止桥头跳车。

4.1.7路基压实是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路基压实度以重型击实标准为准,每取土点应做不少于两组的平行试验。施工中如发现土质有变化,应及

时补做试验。在现场检测中,最好比一般路基施工压实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在碾压之前先将路基边缘稳压一遍,然后“先边缘后中间,先轻压后重压,先慢压后快压”的原则,按压实要求遍数碾压,每次碾压的轮迹重叠宽度应不小于20cm,严防碾压不到边的现象。

4.2隔断层填筑

4.2.1隔断层设在路堤内一定深度处,以保证隔断向上迁移的水分和盐分,是防止路基盐胀,翻浆的十分有效的路基处理措施,也是盐渍土地区降低路基高度常用的做法。隔断层类型有砾碎石隔断层和风积沙或河沙隔断层和土工合成材料隔断层。

4.2.2土工合成材料常用的有复合土工膜或土工布,复合土工膜是由

聚合物膜与土工织物加热压合或则是用胶黏剂黏合而成,有一布一膜,二布一膜,三布二膜等。膜可以完全隔断水分,土工织物可以保护土工膜,防止膜被接触的砾碎石刺破,防止铺设时被人为或机械损坏,也可以防止运输时损坏。即使膜发生小的破损,由于土工织物的阻水能力,仍能限制渗漏。土工织物又可起到一定的排水层作用,可以排出膜上下的渗透水或孔隙水,防止膜被水和空气抬起从而失去稳定性,并可提高与土,砂砾等接触面的摩擦系数。

4.2.3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路基表面平整度与横坡应符合要求。当不设下保护层时,路基的表面应平整,严禁有坚硬棱角的碎砾石块凸出路基表面。

4.2.4土工合成材料应按路基横断面相应的宽度全断面铺设,并铺设平展紧贴下承层。在沿路线纵向铺设时,应先由外侧向内侧铺筑。根据路基的纵坡与横坡,低的一幅接头在下,高的一幅接头在上,其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铺筑完后要仔细检查有无破损处,发现后应在破损处的上面加铺大小适当能防止破损处漏水的土工合成材料进行补强。

4.2.5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完成后,应尽快填筑上保护层或填料,以避免其受到阳光长时间的暴晒。第一层填料宜用人工摊铺。运料车采取倒行卸料的方法,一切车辆,施工机械只允许沿路堤的轴线方向行驶。

4.2.6在土工膜上填筑粗粒土的路段,应设保护层。保护层摊平后先碾压2—3遍,再铺一层粗粒土与上保护层一起碾压,两者厚度之和不应超过40cm 。

4.3施工组织及排水防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