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2006年第34卷第3期 地 球 与 环 境 

 Vol. 34, No. 3, 2006 EARTH AND ENVIRONMENT 59 

文章编号

2006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2安徽 池州 247100

结果表明

1.90 kg

表层土壤(00.68 kg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

稻土的碳密度

湿地土壤氮素是土壤固碳的有利因子

因湖泊沉积受河流动力学

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

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

统碳氮储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

碳密度 

中图分类号A 

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政

府和科学家的重视

湿

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

4]

湿地土壤和泥炭是陆地上重

要的有机碳储存库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森林状

况报告

认为湿地占全球陆地生物圈碳总量的7

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

高原等泥炭堆积的沼泽区域

[8]

虽然60年代以来围湖造

收稿日期2006-03-06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迟传德

 

*通讯作者

但仍有一定面积的淡

水湿地存在期望为了解长江流域

淡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储存特点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

濒临长江

15

15

中湿地面积13.3

集水面积达1548.1 km

湖面面积14

年平均水位10.88 m

103 hm

天然渔场和某

些重要候鸟的越冬栖息地

[10]

夏季炎热潮湿

60 地 球 与 环 境 2006年 

霜期240 d年均蒸发量757.5 

mm

持续淹水时间达6个月之久

根系深达20 cm

优势植物群落为阿齐苔(Carex argyi1 Level 

Vant)

萎篙

(Artemisia selengensis)等

[9]

牛群自由采食

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类

的黄红壤亚类

于枯水期

设一个平行于河道和两个垂直于河道的断

共采

集13个剖面156个样品(图1)

30

60

其中0

10 cm为多点混合

所有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过100目筛

采用鲁如坤(2000)

[11]

推荐的方法测定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

土壤全氮(TN)

采用HClO4 –H2SO4消煮

18.18 

g1.16 

我国农田土壤耕层有

机碳平均含量为11.48 g

kg

-1[12]

根据Song等研究

[13]

的自然土壤有

机碳与容重关系式

SOC

 

式中Doc为碳密度

(kgSOC为有机碳量

(g

第3期 迟传德等

估算供试湿地土壤全剖面平均有机碳密度为

10.82

0.68 k

Lars Krogh等

[14]

估算丹麦湿地土壤1 m深

-2

-2

47.3 

得出湿地草甸土表土0

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

15.10 kg

-2泥炭层

土壤有机碳密度高达

110.22 k

冷湿的气候促进了有机碳的积

据李忠等

[19]

报道

-2

草本植被生长期

较短

温度较高

5.0

相当3.5并显著高于Pan等

[20]

报道的水稻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

Pan等[21]

研究了太湖地区三种代表性水

稻土m

-2

m-2

以下

太湖地区水稻土全土有机碳储量为7m

-2

-2

徽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

3.16

0.67

 

来供试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周边地区的

水稻土

土温相对较低

植物残体几乎

全部回归该生态系统

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

明显存在两段式有机碳含量随

深度快速下降

6.48 

g有机碳含量深

度变化符合幂函数方

在0而30

50 cm

以下较为恒定

结果表明水稻

土有机碳剖面分布明显具有两段性

耕作层以下含量

较低

表明其变化符合指数关系

作活动层总有机碳显著积累

由此可见

但表层积累强度较高

根系有机物质很

难进入深层

使湿地土壤有机质积累可达

50 cm

 

图2 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剖面分布 

Fig. 2. SOC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the wetland 

studied. 

2.3 土壤有机碳与氮的关系 

供试湿地土壤表层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介于

1.10kg-1

之间0.44 

g至剖面100 cm处降为0.64 g

图3(a)

62 地 球 与 环 境 2006年 

3.8 g

平均为1.3

kg

-1[12]

kg

-1之间

1.5 g供试湿地表层

土壤全氮含量虽然可能低于全国自然土壤

植被类型以及植物残

体输入量有关

土壤碳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氮素水平

[26]

3(a))

且层间变化较大

3(b)

14)

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

碳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

可能受到牛粪氮的影响

安徽省水稻土和旱地表层土壤的

有机碳

(g

kg

-1

)的关系分别是

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高于水稻土

注 

2.4 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变异 

土壤性状的空间变异通常具有方向性

[28]

在水

平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等值

线的密度和变化的方向

Surfer

软件

各样点

的经纬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

如图5

所示

0 ̄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经度分异显

范围内等值线较密

这主要与研究区域的地

形及湿地对土壤有机碳的持留能力有关

117.0066

供试样品采自垂

 

万方数据

第3期 迟传德等

地势较低

而平行于河道断面处的研究区域

有机碳的积累较少

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异也

比较显著有机碳

等值线较疏而50 cm土层有机碳含

量相对较低

 

 

图5 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水平分布格局 

Fig. 5.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from the Shengjin Lake Wetland. 

 

结论 

但低于国内

外中高纬度地区湿地土壤

而较高的土壤氮素有机碳积累效

应说明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储

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受到沉积过程和植被的生长等因素的影响李恋卿2004236

李恋卿

275 

[4] Frolking S, Roult N T, Moore T R, et al. Modeling Northern peatland decompositioEcosystems, 2001, 4 (5): 479

British Columbia[J].Th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1997, 19: 48

何岩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彭佩钦

200556

俞贵庆

2004

2003

29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06

中国农业出版社1142005, 74: 47

28 

[15] 张传清. 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J]. 环境科学86

吕宪国

等.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J]. 地理科学323

熊明彪

2004

孙波

2001301

92 

[21] Pan G, Li L, Wu L, et al. Organic Carbon Stratification in Profil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in Three China Paddy Soil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6, in press 

[22] 李恋卿等.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及其分布特性[J]. 科技通报421

潘根兴2005193孙玉华

2000

69

张旭辉

2006765-771 [26] 刘景双等.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5

科学出版社

 College, Anhui Province, Chizhou 247100, China) 

Abstract 

The storage and profil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horizontal spatial variation of wet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he Shengjin Lake Wetland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wetland soils have a higher SOC storage, i.e., 

10.82 to 1.90 kgm - 2

 for topsoil (0-30cm), than that reported for adjacent paddy field, man-made wetland and paddy soil. The distribution of SOC down to the profile followed a significant power function with depth other than exponential functions reported for natural forest soils and generally for croplands, being much stronger SOC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than in paddy fiel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SOC with total N supported that soil N favored SOC accumulation through enhancing grass growth at the time of emergence, which is more intense than for paddy field comparatively. There existed a profound horizontal variation of SOC both at topsoil and at bottom as affected by the deposition of soil material and the grass growth depending on the submergence conditio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oward the rivers entering the lake. The wetland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ay have significance in C and N storage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Key words: wet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storage; soil nitrogen, horizontal variation 

64 地 球 与 环 境 2006年 

 

万方数据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作者:迟传德, 许信旺, 吴新民, 潘根兴, CHI Chuan-de, XU Xin-wang, WU Xin-min, PAN Gen-xing

作者单位:迟传德,潘根兴,CHI Chuan-de,PAN Gen-xing(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许信旺,XU Xin-wang(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安徽,池

州,247100), 吴新民,WU Xin-min(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安徽,池州,247100)

刊名:

地球与环境

英文刊名:EARTH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34(3)

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27条)

1.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4(2)

2.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期刊论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3)

3.Waddington J M.Griffis T J.Rouse W R Northern Canadian wetlands: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and climatic change 1998

4.Frolking S.Roult N T.Moore T R Modeling Northern peatland decomposition and peat accumulation 2001(5)

5.IPCC (Internation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Land use,Land-use Change,and Forestry 2000

6.Schelesinger H W.Nlaclsaac E A.Smith H Carbon budget estimates for reservoirs on the Columbia River in British Columbia 1997

7.吕宪国.何岩.杨青湿地碳循环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1995

8.张文菊.彭佩钦.童成立.王小利.吴金水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5(3)

9.胡文海.俞贵庆.刘政源升金湖湿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期刊论文]-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4)

10.刘政源升金湖保护区湿地资源与保护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池州师专学报 2003(3)

11.鲁如坤.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2000

12.沈善敏中国土壤肥力 1998

13.Song G.Li L.Pan G Topsoil organic storage of China and its loss by cultivation 2005

14.Krogh L.Noergaard A.Hermansen M Preliminary estimates of contemporary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Denmark using multiple datasets and four scaling-up methods 2003

15.张传清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1997(3)

16.马学慧.吕宪国.杨青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 1996(4)

17.田应兵.熊明彪.宋光煜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研究[期刊论文]-湿地科学 2004(2)

18.Gorham E Northern peatlands:role in the carbon cycle and probable responses to climatic warming 1991

19.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1(4)

20.Pan G.Li L.Wu L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op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s paddy soils 2004

21.Pan G.Li L.Wu L Organic Carbon Stratification in Profil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in Three China Paddy Soils 2006

22.李恋卿.潘根兴.龚伟.孙玉华.张旭辉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期刊论文]-科技通报 2000(6)

23.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5(6)

24.潘根兴.孙玉华.滕永忠.陶于祥.韩富顺.曹建华.何师意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00(1)

25.周萍.张旭辉.潘根兴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2006(6)

26.刘景双.杨继松.于君宝.王金达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3(3)

27.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苏艳华.黄耀.SU Yan-hua.HUANG Yao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4)

以现有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Soil-C)为基础,针对湿地垦殖的特点及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属性,将原模型中土壤有机碳单一分室改进为轻组和重组两分室进行模拟,并利用较大时空差异的土壤有机碳测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原模型对垦殖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模拟能力较弱.

2.期刊论文严金龙.丁成.韩香云.陈天明.全桂香.YAN Jin-long.DING Cheng.HAN Xiang-yun.CHEN Tian-ming.QUAN Gui-xiang全球气候变

化中的滩涂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1)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正在成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湿地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湿地土壤是陆地上重要的有机碳库;土壤碳密度高;能够相对长期地储存碳,湿地是多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全球沿海湿地的分布面积大约为20.3万km2,碳的积累速度为C(210±20)g/m2·年,要远远高于泥炭湿地;并且沿海湿地大量存在的SO42-离子阻碍了甲烷的产生量;从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高的碳积累速率和低的甲烷排放量使沿海湿地对大气温室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盐城沿海滩涂芦苇沼泽地虽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但其有机碳循环及其分布特点尚未有资料报道.通过研究沿海滩涂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微团聚体水平的有机碳转化与结合机制上研究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机制,对于了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储存特点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为评价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学位论文林凡皖江湿地及其围垦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与稳定性的变化研究2008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湿地亦是陆地土壤中主要的储碳库,土壤碳密度较高。同时,湿地也是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和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所受的人为扰动加大,导致其由碳汇变成碳源,加剧温室效应。因此,保护和增强湿地碳储存,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沿江(简称皖江)湿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而且典型的河湖湿地。本文采集皖江地区5个淡水湿地(龙感湖、大官湖、泊湖、升金湖和青通河下游)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样本,分析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经不同浓度硫酸溶液浸提的溶解性有机碳(DOC1、DOC2)和稳定性组分含量,即土壤的活性碳含量、缓效性碳含量和惰性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和几种不同稳定性程度有机碳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湿地表层和全剖面中的碳密度范围分别为45-60 tC·hm-2和80-90 tC·hm-2;而农田则分别为22-50 tC·hm-2和40-80 tC·hm-2。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SOC含量平均都降低了36%,且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增大,表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碳库失去稳定性。开垦为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15%-25%)开垦为稻田的,故湿地开垦为旱地更不利于湿地碳库保护。因而,垦殖为水田是相对有利于湿地碳库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开垦引起的碳库损失可能是土壤作为大气CO2源效应的主要途径之一。 2.皖江流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在土壤深层仍有较多的有机碳分布。围垦的农田土壤则明显降低,且剖面分布的变异和空间的变异远大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表层有机碳比原来减少了,平均损失51%。开垦的年限越长,表层碳损失得越多。皖江地区因湿地开垦表层碳密度损失达18 tC·hm-2,全剖面损失高达30tC·hm-2,皖江流域因围垦造成的湿地有机碳损失达到4Tg。 3.在三种不同稳定性程度的有机碳中,稳定性碳含量占总碳的百分比最高,均在50%以上,其次是DOC1,DOC2含量最少。DOC1、DOC2、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均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开垦为农田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分别为垦殖前的78%、51%和66%。就农田系统而言,水稻土的非稳定性碳和稳定性碳的含量要高于旱地。此外,开垦也使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变异性增大,稳定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百分比下降,表明湿地围垦削弱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4.期刊论文高俊琴.欧阳华.张锋.王春梅.GAO Junqin.OUYANG Hua.ZHANG Feng.WANG Chunmei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

征-生态环境2007,16(6)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分布于沼泽集中或密集的地方,例如年保也则沼泽区,阿当乔沼泽区,牙哥曲沼泽和龙日坝沼泽等.黑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高于白河流域,这也和黑河流域水系较多,沼泽率高于白河流域有关.从垂直分布上来看,很多地方有机碳含量在10~20 cm深度要大于0~10 cm深度的有机碳含量,20~3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有机碳密度也高,且黑河流域的值明显高于白河流域,有机碳密度值变化范围在0~105 kg·m-2之间,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于21.5~105 kg·m-2之间.

5.学位论文钟春棋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2009

本研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闽江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碳贮量及土壤主要元素的影响,为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闽江口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截存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闽江口鳝鱼滩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五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撂荒地、池塘养殖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层次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总有机碳贮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中主要元素氮、磷、钾含量以及不同季节土壤的呼吸速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有机碳含量:闽江河口芦苇沼泽湿地的0~50cm土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8.02g.kg-1,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平均有机碳含量变为37.64 g.kg-1、27.89 g.kg-1、9.39 g.kg-1、12.38 g.kg-1,分别比芦苇沼泽湿地低1%、27%、75%、67%,水田撂荒10a后的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5.34 g.kg-1。,比水田高63%; (2)有机碳储量:闽江河口芦苇沼泽湿地的0~50cm土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36.29 t.hm-2,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有机碳储量变为196.65t.hm-2、121.70 t.hm-2、68.81 t.hm-2、85.31 t.hm-2,水田撂荒10a后的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储量为103.81t.hm-2,比水田高51%; (3)轻组有机碳:轻组含量为芦苇沼泽湿地(9.94 g.kg-1)>滩涂养殖地(6.0.g.kg-1)>草地(5.0.g.kg-1)>撂荒地(1.85 g.kg-1)>水田(1.24 g.kg-1)>池塘养殖地(0.88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0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与轻组含量一致,即从芦苇沼泽湿地(2.0.g.kg-1)→滩涂养殖地(1.46 g.kg-1)→草地(1.35 g.kg-1)→撂荒地(0.45 g.kg-1)→水田(0.25 g.kg-1)→池塘养殖地(0.22 g.kg-1)依次减少; (4)易氧化态碳:芦苇沼泽湿地,平均含量为最大值,变化于6.8~7.3g.kg-1,分别比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撂荒地、池塘养殖地分别高40.7%、24.1%、82.6%、75.8%、85.7%,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易氧化碳的不同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芦苇沼泽湿地和滩涂养殖地以低活性有机碳为主,草地中等活性有机碳占有较大比重,水田、撂荒地则比高活性有机碳占优势: (5)土壤呼吸速率:闽江口湿地6种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夏季时在2.12umol.m-2.s-1~11.10umol.m-2.s-1间变化,冬季时在0.62 umol.m-2.s-1~2.0.umol.m-2.s-1间变化,总体上,夏季的呼吸速率大于冬季,同时还发现天然芦苇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呼吸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6)土壤N、P、K含量: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N平均含量从1.73g.kg-1分别下降到1.60g.kg-1、1.3 g.kg-1、0.69 g.kg-1、0.65 g.kg-1,土壤剖面N素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总体上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趋势,同时芦苇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中的NO3--N含量升高;6种类型土壤中P含量0.44~0.90g.kg-1之间,变异较小,P的水平、垂直分异规律与有机碳、N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类型K含量在15.15~29.62g.kg-1之间,普遍高于N、P的含量,芦苇湿地的泥炭土的K素含量明显低于其它5种土壤的K含量,不同土地类型土壤K素在剖面的分布规律差异较大; (7)土壤理化性质:芦苇沼泽湿地被开发利用后,土壤的pH值都有所上升,水田的pH最大,呈弱碱性;从土壤电导率的变化来看,芦苇沼泽湿地开发成滩涂养殖地后,电导率有所升高,说明土壤含盐量提高,转变成其它4种类型,电导率减小,说明土壤含盐量降低:同时,芦苇沼泽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的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

6.期刊论文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LU Guohong.ZHOU Li.ZHAO Xianli.JIA Qingyu.XIE Yanbing.ZHOU Guangsheng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N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及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不同月份(7、8、9和10月)而言,有机碳、全N及C/N比累积峰位于不同的土层中.土壤温度、水分及芦苇生长状况是引起分异的重要因子.7、8和10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呈显著相关(R2=0.73、0.73、0.71),而9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R2=0.41).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全N均呈负相关,但C/N与全N的相关性强于土壤有机碳,说明C/N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全N含量.

7.期刊论文李志鹏.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林凡.LI Zhi-peng.PAN Gen-xing.LI Lian-qing.ZHANG Xu-hui.LIN Fan水稻土和湿地土壤有

机碳测定的CNS元素分析仪法与湿消化容量法之比较-土壤2008,40(4)

土壤固碳研究中需要精确的(有机)C计量,而常规的湿氧化法与CNS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结果的吻合性足C计量中的问题.国外对旱地土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可以对比,但是否同样对于湿地土壤也适用还不清楚.采用CNS元素分析仪(仪器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湿氧化法(容量法)对20个水稻土样品,26个淡水湿地土壤样品和20个沿海湿地土壤样品进行了总有机

C(TOC)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土壤的表土样品还是剖面样品,仪器法测定结果约低于容量法10%以下.两种方法对淡水湿地土壤和水稻土的有机C含量的测定可以对比,但是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对于含氯化物较高的沿海湿地土壤有机C的测定可能不精确.CNS元素分析仪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可以用于各种湿地土壤的C计量.

8.期刊论文李典友.潘根兴.LI Dian-You.PAN Gen-Xing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开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湿地科学2009,7(2)

概述了历史时期至今,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5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的开垦状况;总结了研究区湿地土壤及其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存在着湿地开垦强度大、土壤碳密度较低和土壤有机碳损失严重等土壤碳库变化问题.与原湿地土壤相比,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降低,而且随着湿地开发利用年限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的幅度也在增加.

9.期刊论文席雪飞.贾建伟.王磊.唐玉姝.王红丽.张文俭.付小花.乐毅全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陆向分布-农业环境科学

学报2009,28(12)

通过分析九段沙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有机碳的陆向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高程上升,其含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互花米草区/芦苇混合区最高(9.18 g·kg~(-1));土壤微生物因子的陆向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其中以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脱氢酶最为明显;互花米草的引种及蔓延,增加了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10.期刊论文刘德燕.宋长春.LIU De-yan.SONG Chang-chun磷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碳组分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9)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非淹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问最大持水量60%)和淹水条件下,外源磷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随着外源磷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浩养65d后,土壤DOC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DIC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磷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土壤D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与土壤DI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为0.98(淹水),0.99(非淹水);p<0.05].相同磷输入水平下,淹水处理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DOC和DIC含量均高于非淹水处理,外源磷输入沼泽湿地后,会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土壤可溶性碳组分的淋失,加快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及土壤CO2的排放量.

引证文献(4条)

1.叶小华.李铁松.夏训峰.陈林.李剑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期刊论文]-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4)

2.张旭辉.李典友.潘根兴.李恋卿.林凡.许信旺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期刊论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4)

3.潘根兴.李恋卿.郑聚锋.张旭辉.周萍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08(5)

4.赵同谦.张华.徐华山.贺玉晓黄河湿地孟津段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8(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712130631.html,/Periodical_dzdqhx200603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8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