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课程设计题目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2006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062 学号20066735

学生姓名权云霞

指导教师张红生

设计时间2010年3月

目录

1设计目的及要求 (1)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1)

2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

2.1设计题目 (1)

2.2设计过程 (3)

2.2.1确定有关参数 (3)

2.2.2确定悬挂负载 (4)

2.2.3假设最低点 (4)

2.2.4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及总长度 (5)

2.2.5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8)

2.2.6计算校验结果 (9)

3小结 (9)

4参考文献 (9)

1 设计目的及要求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接触网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电气综合设计知识,为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工程技术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任务和地位]

接触网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共分为接触网设计、接触网受流理论及接触网检测技术等三部分。

[知识要求]

在学习此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电路分析、供电系统等课程的知识。

[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接触网悬挂类型及技术标准,熟悉牵引供电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特殊设计的技术原则,能够设计出基本的接触网平面设计布置图。

1.2 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目的要求]

学生要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要求,根据题目所给的原始条件,通过所学习的理论,方法进行设计。

1、提出课程设计的框架;

2、依据所选题目,提出多种方案或方法;

3、对所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或方法进行理论论证;

4、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5、对选取的最优方案进行参数测量或选取;

6、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或验证;

7、绘制相应的表格及图纸;

8、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2.1设计题目

软横跨预制计算。在计算中,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结构尺寸数据: (1)1CX 、2CX 为侧面限界,在正线轨面水平面内,左右侧支柱内缘分别至临近线路中心的距离(m );

(2)L 为横向跨距,直两支柱悬挂点(支柱顶端内缘向下100mm 处,下同)间的水平距离(m );

(3)1l 、2l 为不等高悬挂或不对称悬挂,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 );

(4)1δ、2δ为支柱结构的斜率和调整倾斜度之和,即安装后的支柱内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总斜率(mm/m );

(5)1d 、2d 为偏移距离,即支柱结构斜率和调整倾斜率值所形成的偏移距

离之和,简称偏距,其值为11d H δ=,22d H δ=,11s d H δ'=,2

2s d H δ'=(其中,1d '、2

d '为在上部定位索处的偏移距离)。应该注意,考虑到支柱受力后产生的扰度和因基础返回而内倾,经验取值比一般计算值偏小;

(6)1S 、2S 为基础面至正线轨面的高差,即支柱地面(钢筋混凝土支柱由地线孔至轨面)至轨面的垂直距离,当支柱底面高出轨面时,S 为正值,反之为

负值;

(7)1f 、2f 为横向承力索的驰度,即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铅垂方向的距离,当为等高悬挂时,12min f f f ==;

(8)1a 、2a 、 、n a 为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其中:111a CX H δ=+,

122n a CX H δ+=+。

试确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一书中图3.2.1所示支柱22-23双横软横跨的结构尺寸。支柱类型:

。安装后外缘垂直,经现场实际测量,CX 1=2.6m ,

CX 2=3m ,ɑ2=ɑ3=ɑ4=ɑ5=5m ,1450mm S =,2250mm S =-; 接触网悬挂类型:

正线:GJ-100+TCG110,站线:GJ-70+TCG85。 软横跨结构图见图2.1。

图 2.1 软横跨结构

2.2设计过程 2.2.1确定有关参数

(1)

mm/m

(查表4.3.4钢柱型号规格表G : ɑ=1200mm ,b =400mm )

(2)mm

mm

(考虑到支柱受力后内倾及扰度影响,取mm ,

mm )

(3)m

m

(4)1450mm S =,2250mm S =- (5)

=7050mm

=6350mm

mm ,12s s s x h H H H H H H ===++上、下6450300950=++

7700mm =其中:12s s s H H H ==为上不固定绳至正线轨面的高度,x H 接触线高

度,大站一般取6450mm ,小站取6000mm ,h H 接触线距下部固定绳距离,一般取300mm ,H 上、下为上、下部固定绳距离,一般取950mm ,对x H 、h H 、H 上、下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取值)。

2.2.2确定悬挂负载

根据式Q i s i i i J G P M =+++和图2.1节点标注可得:

Q i i i i J G P =++(0i M =)

则悬挂点

负载:

1271N

同理 =2167N

=1792N

=1121N

=1215N

2.2.3假设最低点

由于此软横跨为五股道,即奇数股道,所以悬挂最低点出现在中间节点处。也即是悬挂最低点出现悬挂负载

所在的悬挂点,即第I 股道上方。

2.2.4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及总长度

(1)求子力矩

所谓子力矩,它是从拟定的最低点分开,将两侧股道悬挂负载分别对相应侧的悬挂点取力矩值,分别用M A 及M B ,其计算式分别为:

其中,

,…,

其中,

,…,

22180

14131

(2)求横向承力索水平力T 及分界力Y 根据式

121221B A M l M l T l f l f +=

+ 21

1221

A B M f M f Y l f l f -=

+

可得:

12

1221

B A M l M l T l f l f +=

+

N

21

1221

A B M f M f Y l f l f -=

+

N

,又可以说明前面判断是正确的。(3)求横向承

力索分段长度

根据式i K i i Q Q Y

m a T

+++= 以及图2.2所示

可得:

b 1Q 1

Q 2

Q 3

Q 4b

2b 3

m 1

m 2

m 3m 4b 4

m 5

m

6

b 6b

5

A B

Q

图2.2 横向承力索结构尺寸

m

m

m

根据式

1i K

i i

Q Q Y m a T

-''++-=

可得:

m

m

2.85m

根据式

b=

i

可得:

=4.79m

=5.96m

=5.01m

=5.09m

=5.66m

=4.63m

(4)求横向承力索总长度

根据式

可得:

m

(5)求各悬挂点直吊弦长度

mm

mm

mm

C取600mm)

(最短直吊弦min

mm

mm

2.2.5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mm

mm

2.2.6计算校验结果

3小结

接触网担负着把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直接输送给电力机车使用的重要任务。因此接触网的质量和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输能力。软横跨是多股道站场接触悬挂的横向支持设备。软横跨由电气化铁道两侧的支柱和挂在支柱上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以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就是软横跨结构安装尺寸的计算。在计算中,因结构复杂,涉及因素较多(如横向跨距、股道数目及间距、支柱类型与高差、侧面限界、有否货线及中间站台等),情况千差万别,工程计算结果长期打不到理想状态,给施工带来困难,成为接触网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合理的解决软横跨结构尺寸的计算,既可以提高机械化施工的程度,又可以节省调整时间,既有利于安全,又能大大提高功效和工程质量,对于加速铁路电气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它加以讨论和研究是很必要的。

在电气化工程中,为了解决阮横跨的预制及计算,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讨,曾经采用过抛物线计算法、图解法、实测法等。这些方法都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但也都是存在计算精确度差的问题。

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学会了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运用已学过的课本知识,如何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地分析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虽然已经按题目要求对相应的继电器配置了保护,但是忽略了许多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该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理论上计算出来的数据在实际中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所以该设计还需补充与改进,但是凭借自己仅学得的这点知识,只能做到此地步,由此我也明白自己的知识还很浅薄,所以会更加发奋学习新知识。

4参考文献

[1] 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爱敏.接触网生产实习指导.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3] 李伟.接触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接触网的软横跨

软横跨 一、软横跨的组成 多股道的站场(3股道以上)接触悬挂通过横向线索悬挂在线路在线路两侧的支柱上,这种装配方式称为软横跨。 软横跨由站场线路两侧支柱和悬挂在支柱上的横向承力索、上部固定绳、下部固定绳、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如图2—10—1所示。 横向承力索是软横跨的主要构件,承受各股道纵向接触悬挂的全部垂直负荷,根据负载重量有单根承力索组成的单横向承力索和双根承力索组成的双横向承力索。在横向承力索下方布置有上、下固定绳,用以在水平方向固定线索。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之间用一根直径6mm 镀锌铁线或3根直径4mm 的镀锌铁丝编成的垂直吊线连接。由于横向承力索承重较大,因此选用GJ —70镀锌钢绞线,根据计算可选用一根或两根。 上部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各股道的纵向承力索,并将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下部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定位器,以便对接触线按技术要求定位,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上部固定绳与下部固定绳之间用两根直径4mm 的镀锌铁丝编成的垂直吊线连接。由于上、下部固定绳只承受水平力,负载不大,所以一般采用GJ —50镀锌钢绞线。 我国目前采用的软横跨是绝缘式软横跨,即横向承力索、上部固定绳、下部固定绳均对地绝缘。绝缘式软横跨便于带电检修。 二、软横跨的节点 由于软横跨的种类较多,结构比较复杂,所用的零部件也多, 调整也比较麻烦。为了能表达各种类型软横跨装配,在设计上通常将软横跨结构分解归纳为一图2-10-1 软横跨示意图 1—横向承力索;2—上部固定绳;3—下部固定绳;4—直吊线;5—斜吊线; 6—纵向承力索;7—定位器;8—接触线;9—悬式绝缘子;10—钢柱;11—站台

3-第三章接触网基本知识

第三章接触网基本知识 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重要装置之一,是牵引网的主体,它的构造及工作状态对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运行速度影响之大。 第一节接触网的组成 接触网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支柱与基础,三部分组成,如图3-1-1所示。 图3-1-1 接触网组成示意图 (a)接触悬挂; 1-承力索 2-吊弦 3-接触线(b)支持装置: 4-绝缘子 5-平腕臂 6-斜腕臂 7-定位管 8-定位器(c) 9-支柱 10-轨道 一、支柱与基础 支柱与基础用于承受支持装置和接触悬挂的全部负载,并将接触悬挂固定在规定的位置。 二、支持装置 支持装置用于支持接触悬挂,并将其负荷传给支柱。支持装置由棒式绝缘子、腕臂、定位装置及连接零件构成。要求它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轻巧耐用,便于施工和维修。

三、接触悬挂 接触悬挂是架设在铁路上空的输电线路,与机车受电弓摩擦接触,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机车。接触悬挂由承力索、接触线、吊弦及连接零件构成。 要求接触悬挂弹性好,高度一致,机械强度高,耐磨、耐腐、耐热性能好,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维修。 第二节接触悬挂的分类 由于列车运行速度不同,接触悬挂的结构形式也较为繁多,按有无承力索分为简单悬挂和链形悬挂。 简单悬挂由支持装置直接对接触线进行悬挂和定位。它结构简单、施工维修方便、造价低,但接触线高度变化大、弹性差,不适应高速列车运行。 链形悬挂通过承力索悬吊接触线,它弹性均匀,接触线高度一致,稳定性好,适应高速列车运行,在我国电气化铁路中广泛采用。这里只介绍链形悬挂的类型。 一按终端下锚方式分类 链形悬挂按终端下锚的方式分为未补偿、半补偿、全补偿三种。如图3-2-1所示。未 补偿和半补偿链形悬挂,线索张力和弛度变化大,不适于高速列车运行,故已不采 用。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和接触线都采用补偿装置下锚,当温度变化时,补偿装置能自动调整 图3-2-1 线索下锚示意图 线索张力,保持线索张力不变。因此,全补偿链形悬挂具有弹性好、线索张力恒定、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

软横跨计算方法 1、计算需要参数: 现场测量参数: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强度(以轨面或地面为准的倾斜值,但还要测出对应支柱高来计算出来,或采用斜率尺)、钢(砼)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支柱(H90~170)地线眼处与最高轨面的高差、股道间距、轨面超高(实测或可以钢轨标定值为准记录),站台沿距离近轨线路中心的距离; 设计参数:设计结构高度、导高、拉出值(正反定位),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悬挂组合及工、非支)、前后跨距、,定位器坡度要求(开口)、承力索悬吊滑轮结构尺寸,最短直吊弦距离等,各种承力索、接触线线重量,节点材料重量(含横承力索和固定索重量、对应节点零配件重量),横承悬挂点距柱顶的高差; 减料参数:支柱规格型号、横承、上下部固定索底座的有效连接长度,单、双绝缘子,各种节点连接料的有效连接长度等。 测量的组织:提前在家把测量需要数据点的草图画好,支柱、站台、各股道(含非电化股道)、钢柱测外沿限界与强度和基础面与最高轨面高差、混凝土柱测内沿限界与强度和地线孔与最高轨面的高差,

每次从零刻度这边开始依次读数,各股道均可读近轨的钢轨内沿数据,逢站台沿不能漏读、各股道不能漏读,最后读最大尺寸数据。计算前整理数据不能忘了第一个数要加轨道半宽才是中股道中心,最后一个数要减轨道半宽才是股道中心数据,中间的各股道间距为大数减小数,这样不容易出错。根据个人习惯定,原则是减少出错机会。 测量后要整理好数据。 测量记录示意。 2、支柱桡度处理考虑,对柱顶桡度:G15钢柱70mm,G13钢柱40mm,H170混凝土柱30mm)。以前经验谨供参考。 3、超高引起的受电弓中心偏移计算确定,对直链形悬挂,承力索跟着接触线走,半斜链形悬挂承力索悬挂点始终在各股道线路中心的上方,偏移只影响接触线位置。 超高轨宽偏移 导高 偏移超高 导高 轨宽 超高超高 4、先处理计算数据,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根据读数原则,考虑半轨宽,支柱斜率变化量(含支柱自然倾斜和挠度的总变化量),横承、上部固定索、下部固定索安装高度,处理成计算所需的水平分量(根据各相关读数把各支悬挂的水平间距计算出来);根据前后跨距和各股道悬挂类型、节点形式计算出悬挂重量(提前确定各节点重量),计算其重量应考虑绝缘子等集中负载在悬挂点的分担重量(不计影响也不大,可通过计和不计看数据变化量),根据导高、结构高度和悬吊滑轮有效长度、最短直吊弦计算出软横跨最低点距轨面的高度。

软横跨安装

软横跨安装 13.1软横跨测量、计算 13.1.1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气化铁路混凝土支柱和钢柱接触网软横跨的测量和计算。 13.1.2作业内容 接触网软横跨的测量和计算:绘制测量示意图、现场测量、数据整理、计算、填写计算单。 13.1.3技术标准 1如最高轨面股道为曲线,应以轨面连线中点为标准。 2支柱位于站台上,还应测量站台边缘至支柱内缘(钢筋混凝土柱)或外缘(钢柱)的距离。 3根据测量数据,即可计算 CX1、CX2 和各股道线间距。 4测量数据精确到 mm。 13.1.4施工准备 1按照表 13.1.4-1~表 13.1.4-3 的要求,做好劳动组织、施工机具、设备、材料的准备工作。 (1)劳动组织 表 13.1.4-1 劳动组织 (2)工机具 表 13.1.4-2 工机具 397

工具。 3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清楚作业标准和注意事项。 13.1.5软横跨测量、计算工艺程序 1工序流程图 图 13.1.5-1 工序流程图 2操作程序 (1)施工准备 1)按照 13.1.4 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送工车把测量人员和工具送到测量地点,防护人员按职责做好防护工作。 398

(2)测量 1) 测量准备:根据施工设计平面图绘制测量示意图。 2)现场测量 图 13.1.5-2 软横跨测量示意图 ① 电化股道曲线超高及基础面相对标高的测定 将水平仪设置在适于观测一组或数组软横跨跨越股道的位置上。调平仪器。把塔尺分别置于软横跨跨越股道的每根钢轨轨面上,并记录水平仪观测读数。确定同组软横跨最高轨面的股道和各股道外轨超高。然后将塔尺置于基础面(混凝土支柱为地线孔)上,用水平仪测出基础面(或地线孔)的相对标高(如图 13.1.5-3),现场计算出 H 值(钢柱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距离;混凝土支柱为最高轨面至地线孔的距离),并用红油漆将其标注在支柱上。 图 13.1.5-3 电化股道曲线超高测量示意图 399

11第十一节软横跨

第十一节软横跨 学习目标:1.掌握14 种软横跨节点结构及用途; 2 .掌握软横跨预制中的负载计算法; 3 .掌握软横跨检修标准; 4 .了解软横跨的检调方法。 一、概述多股道接触悬挂通过横向线索悬挂在线路两侧的支柱上,这种装配方式称为软横跨。 软横跨由站场线路两侧支柱和悬挂在支柱上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横向承力索是软横跨的主要构件,承受各股道纵向接触悬挂的全部垂直负载,根据负载重量有单根承力索组成的单横承力索和双根承力索组成的双横承力索。在横向承力索下方布置有上、下部固定绳,用以在水平方向固定线索。由于横向承力索承重较大,因而选用GJ-70 镀锌钢绞线,根据计算可选用一根或两根。上部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各股道的纵向承力索,并将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下部固定绳作用是固定定位器,以便对接触线按技术要求定位,并将接触线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由于上、下部固定绳只承受水平力,负载不大,故上、下部固定绳多用GJ-50 镀锌钢绞线。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绝缘式软横跨,绝缘式软横跨即横向承力索与上、下部固定绳均绝缘,也就是对地绝缘。绝缘式软横跨有很多优点,它的各条线索对地都是绝缘的,这样便于带电检修。对地绝缘的绝缘子串都装在线路两侧,故在电力和内燃、蒸汽混合牵引区段上运营,可

减轻绝缘子的污损程度,从而减少了清洗绝缘子的工作量。在线路较 多的站场上用绝缘式软横跨可节约大量绝缘子,并且有利于机务人员 的信号嘹望,同时增加了车站的美观。 上、下行分开供电的车站、跨越上、下行股道的软横跨应用绝缘分开,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应位于相邻上、下行股道的中间。靠支柱的接地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允许误差为± l0 mm 。 由于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起上、下行电分段作用,在实行“V”型天窗作业区段,横向电分 段绝缘子串,经常起接地侧绝缘子的作用。另外,当某一方向接触网设备故障时,它还将另一方向正常接触网设备在站场隔离开来,起缩小事故范围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在实行“V”型天窗时作业人员的人 身、设备安全和缩小事故范围,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采用四片。 软横跨绝缘子,不管是接地侧绝缘子还是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它们一方面起绝缘作用,另一方面起连接作用。因此,软横跨绝缘子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要求都比较高,在安装、检修时,要严格检查软横跨两侧及中间绝缘子串,特别是绝缘子串中各绝缘子的连 接情况,防止弹 簧销脱落和丢失,确保安全供电 在有中间站台的车站,为保证车站工作人员和旅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软横跨下部固定绳在跨越中间站台时,要形成一个中性区,即下部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准备1、组织 2、工具、机具

3、材料设备 二.操作程序 1、工艺流程 2、操作方法 (1)测量 ①测量准备

(2)现场测量 ①电化股道曲线超高的测定。 将水平仪设置在适于观测一组或数组软横跨跨越股道的位置上。调平仪器。把塔尺分别置于软横跨跨越股道的每根钢轨轨面上,并记录水平仪观测读数。确定同组软横跨最高轨面的股道和各股道外轨超高。然后将塔尺置于基础面(混凝土支柱为地线孔)上,用水平仪测出基础面(或地线孔)的相对标高(如图2),现场计算出H值(钢柱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距离; ②测量软横跨横向跨距 用50m钢卷尺在支柱最高轨面标高线平面上,依次测量CX1、CX2、(或CX1′、CX2′)和各线间距a2、a3、a4、a5的数值(钢筋混凝土支柱以支柱内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内缘;钢柱以支柱外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外缘,如图3)。

③测定d值 置经纬仪于支A柱顺线路方向适当距离、横线路方向与被测支柱基本相同的位置上。调平仪器,将望远镜十字丝瞄准支柱顶端(钢柱为外缘,钢筋混凝土柱为内缘)。然后,望远镜竖直向下到支柱下部测量基点水平位置。(钢柱为基础面,钢筋混凝土柱为预留地线孔)。用钢卷尺配合量取d1值。以相同的方法测量B柱的d2值(如图4)。 2.计算 (1)手工计算 ①整理测量数据表(测量计算数据表见附表)。

②计算 a .支柱斜率 钢筋混凝土柱 注:式中10.8m 为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耳环孔至地线孔的距离。 钢 柱 b .上部固定绳的总长L 上= a 1′+a 2+……an+an+1′ 其中钢筋混凝土柱a 1′ = CX 1+d 1′=CX 1+S 2·δ1 a n +1′= CX 2+d 2′=CX 2+S 2·δH 2 钢 柱 a 1′ = CX 1′±d 1′=CX 1′±S 2·δ1 a 4 ′= CX 2±d 2′=CX 2′±S 2·δ1 钢柱小于外缘直立时取“-”,大于外缘直立时取+。 c .下部固定绳的总长L 下= a 1″+a 2+……a n + a n +1″ 其中钢筋混凝土柱a 1″ = CX 1+S 1·δ1 a n +1″= CX 2+S 1·δ2 钢 柱 a 1″ = CX 1′±S 1·δ1 a n +1″= CX 2′±S 1·δ2

接触网预制计算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2 年 7月 13日

1方案选择 1.1设计题目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1.2设计方案 结合软横跨所在位置、支柱类型,确定软横跨模拟简图,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参数测量及负载计算,完成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并校验正确性,节点设计。 2设计计算 2.1设计数据 软横跨预制计算。在计算中,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结构尺寸数据: (1) 1CX 、2CX 为侧面限界,在正线轨面水平面内,左右侧支柱内缘分别至临近线路中心的距离(m )。 (2) L 为横向跨距,直两支柱悬挂点(支柱顶端内缘向下100mm 处,下同)间的水平距离(m )。 (3) 1l 、2l 为不等高悬挂或不对称悬挂,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 )。 (4) 1δ、2δ为支柱结构的斜率和调整倾斜度之和,即安装后的支柱内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总斜率(mm/m )。 (5) 1d 、2d 为偏移距离,即支柱结构斜率和调整倾斜率值所形成的偏移距离之和, 简称偏距,其值为11δH d =,22δH d =,1'1δS H d =,2'2δS H d =(其中,'1d 、' 2 d 为在上部定位索处的偏移距离)。 (6) 1S 、2S 为基础面至正线轨面的高差,即支柱地面(钢筋混凝土支柱由地线孔至轨面)至轨面的垂直距离,当支柱底面高出轨面时,S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7) 1f 、2f 为横向承力索的驰度,即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铅垂方向的距离,当为等高悬挂时,m in 21f f f ==。 (8) 1a 、2a 、 、n a 为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其中:111δH CX a +=,221δH CX a n +=+。 支柱类型:15 200 2G 。安装后外缘垂直,经现场实际测量,m 61=CX ,m 32=CX ,m 55432====a a a a ,mm 4501=S ,mm 2502-=S ; 接触网悬挂类型:

软横跨安装作业指导书

中铁XX局XX分公司XX线电气化工程XX 项目部 接触网软横跨安装作业指导书 编制:XXX 审核:XXX 批准:XXX XXXX--XX--XX批准XXXX--XX--XX 实施 XX线XX项目部颁布

一.施工准备1、组织 2、工具、机具

3、材料设备 二.操作程序 1、工艺流程 2、操作方法 (1)测量 ①测量准备

图1 软横跨测量示意图 (2)现场测量 ①电化股道曲线超高的测定。 将水平仪设置在适于观测一组或数组软横跨跨越股道的位置上。调平仪器。把塔尺分别置于软横跨跨越股道的每根钢轨轨面上,并记录水平仪观测读数。确定同组软横跨最高轨面的股道和各股道外轨超高。然后将塔尺置于基础面(混凝土支柱为地线孔)上,用水平仪测出基础面(或地线孔)的相对标高(如图2),现场计算出H值(钢柱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距离; ②测量软横跨横向跨距 用50m钢卷尺在支柱最高轨面标高线平面上,依次测量CX1、CX2、(或CX1′、CX2′)和各线间距a2、a3、a4、a5的数值(钢筋混凝土支柱以支柱内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内缘;钢柱以支柱外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外缘,如图3)。

③测定d值 置经纬仪于支A柱顺线路方向适当距离、横线路方向与被测支柱基本相同的位置上。调平仪器,将望远镜十字丝瞄准支柱顶端(钢柱为外缘,钢筋混凝土柱为内缘)。然后,望远镜竖直向下到支柱下部测量基点水平位置。(钢柱为基础面,钢筋混凝土柱为预留地线孔)。用钢卷尺配合量取d1值。以相同的方法测量B柱的d2值(如图4)。 2.计算 (1)手工计算 ①整理测量数据表(测量计算数据表见附表)。

接触网计算题

1.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0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一20℃,吊弦离中心锚结9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吊弦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59mm。 答:向下锚偏459 mm. 2.在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85,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20,吊弦离中心锚结6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30℃时吊弦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204 mm。 答:向下锚偏204mm。 3.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G L C B85/173,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为-20℃,某悬挂点离中心锚结500m. 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一10℃腕臂相对支柱中心的偏移值。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170 mm。 答:向中锚偏170 mm。 4.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0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20℃,某悬挂点离中心锚结8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定位器相对中心的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08

mm。 答:,向下锚偏408 mm。 5.在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1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20℃,吊弦离中心锚结8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吊弦偏移。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08 mm。 答:向中锚偏408 mm。 6.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35m,K=4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0=(L一2e)/(K-1),得Xo=9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m。 7.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45m.,K=5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o=(L-2e)/(K-1),得Xo=9. 25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25 m。 8.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55m.,K=6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o=(L一2e)/(K-1),得Xo=9.4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4 m 9.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65m.,K=7时的吊弦间距。

11第十一节软横跨.

第十一节软横跨 学习目标:1.掌握14种软横跨节点结构及用途; 2.掌握软横跨预制中的负载计算法; 3.掌握软横跨检修标准; 4.了解软横跨的检调方法。 一、概述 多股道接触悬挂通过横向线索悬挂在线路两侧的支柱上,这种装配方式称为软横跨。 软横跨由站场线路两侧支柱和悬挂在支柱上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及支持和连接它们的零件组成。横向承力索是软横跨的主要构件,承受各股道纵向接触悬挂的全部垂直负载,根据负载重量有单根承力索组成的单横承力索和双根承力索组成的双横承力索。在横向承力索下方布置有上、下部固定绳,用以在水平方向固定线索。由于横向承力索承重较大,因而选用GJ-70镀锌钢绞线,根据计算可选用一根或两根。上部固定绳的作用是固定各股道的纵向承力索,并将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下部固定绳作用是固定定位器,以便对接触线按技术要求定位,并将接触线水平负载传递给支柱。由于上、下部固定绳只承受水平力,负载不大,故上、下部固定绳多用GJ-50镀锌钢绞线。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绝缘式软横跨,绝缘式软横跨即横向承力索与上、下部固定绳均绝缘,也就是对地绝缘。绝缘式

软横跨有很多优点,它的各条线索对地都是绝缘的,这样便于带电检修。对地绝缘的绝缘子串都装在线路两侧,故在电力和内燃、蒸汽混合牵引区段上运营,可减轻绝缘子的污损程度,从而减少了清洗绝缘子的工作量。在线路较多的站场上用绝缘式软横跨可节约大量绝缘子,并且有利于机务人员的信号嘹望,同时增加了车站的美观。 上、下行分开供电的车站、跨越上、下行股道的软横跨应用绝缘分开,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应位于相邻上、下行股道的中间。靠支柱的接地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允许误差为±l0 mm。 由于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起上、下行电分段作用,在实行“V”型天窗作业区段,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经常起接地侧绝缘子的作用。另外,当某一方向接触网设备故障时,它还将另一方向正常接触网设备在站场隔离开来,起缩小事故范围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在实行“V”型天窗时作业人员的人身、设备安全和缩小事故范围,软横跨上、下行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串采用四片。 软横跨绝缘子,不管是接地侧绝缘子还是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它们一方面起绝缘作用,另一方面起连接作用。因此,软横跨绝缘子机械性能和绝缘性能要求都比较高,在安装、检修时,要严格检查软横跨两侧及中间绝缘子串,特别是绝缘子串中各绝缘子的连接情况,防止弹

硬横跨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表 位和接受交底单位各一份。

接触网硬横跨施工技术交底 1.硬横跨技术标准 ① 硬横跨结构:车站采用硬横梁+钢索组合结构,横梁本体为倒三角形截面格构式钢管组合梁,支柱为:15m ≤YHLG ≤30m BGZ7 钢管柱(Φ350等径);30.1m ≤YHLG ≤40m BGZ8 钢管柱(Φ350等径)。型式见下图: ②硬横梁安装标准: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 100 +mm 。 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螺栓(M20)紧固力矩为280N.m 。硬横梁呈水平状态,硬横梁挠度≤梁跨长的1/360。 2.硬横梁架设流程分解及用时 ① 施工流程图: ② 天窗点内用时分配(三组120分钟) 时间节点如下:

A 接到封锁命令后,轨道车运行至施工点对位支腿(不占用天窗点停电时间); B 接到停电命令、验电接地(10分钟); C 接到作业命令后轨道吊吊臂动作,起吊绳与吊钩连接(5分钟); D 横梁起吊、转体、对位(10分钟); E 横梁对接、紧固(15分钟); F 摘钩、收臂、收腿(5分钟); G 进行下一组硬横梁吊装作业。当天窗剩余时间不足以完成1组硬横梁架设时间时,不安排下一组硬横梁施工作业; 3.硬横梁预组装 ① 横梁检查:检查横梁在运输过程中有无变形及锌层剥落现象。 ② 横梁选取:按硬横梁安装顺序、横梁梁段标记,选取同组横梁的各梁段。 ③ 预铺枕木:在预配场地预铺枕木,每个梁段预铺2根,枕木预铺成一直线,预铺枕木要平稳、垫实。 ④ 枕木超平:采用水准仪对横梁两端预铺枕木进行超平,确保横梁两端水平高差一致。 ⑤ 横梁摆放:依照梁段顺号依次摆放在枕木上,两横梁摆放尽可能紧凑。 硬横梁现场预配平面示意图 ⑥ 横梁拼接:采用撬棍微调横梁位置,使两横梁梁段间法兰盘眼孔尽量对正, 用锥形定位销杆插入一个眼孔来控制错孔,穿插M20连接螺栓配戴垫圈和螺帽,临时进行紧固。 ⑦ 横梁紧固:采用力矩扳手分别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螺栓紧固力矩为280N.m 。紧固过程中用吊车轻微起吊,紧固顺序为由上至下循环紧固。 ⑧ 测量横梁拱度是否符合要求。本工程生产厂家加工横梁时就已考虑了L/500的预拱度,拼装时只需复核拱度。 ⑨ 用钢卷尺复核横梁总长度(Lp ),应与硬横梁两支柱间距离吻合。 4.横梁运输 ① 运输平板数量:将拼装好的横梁吊装在轨道平板车上。运输轨道平板数量由横梁总长度确定,28m 以下的横梁采用2台平板进行运输,28m ~32m 之间的横梁 横梁 200mm 200mm 横梁 横梁 200mm 200mm 200mm 200mm

软横跨(手工计算)

软横跨预制计算 软横跨计算过程是一个烦琐、重要的过程,身为技术人员是应该灵活掌握的,随着电脑普及时代的来临虽然有了软横跨的计算软件,但是它也仅仅是简化了其中的部分过程。 软横跨一般可以分为测量、负载计算、扣除尺寸和绘制预制图等几个步骤。计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的测量数据计算和计算出的参数数据都是为最后的计算做的铺垫,软横跨的计算过程是个环环相扣的,所以软横跨的计算是个细心严谨的过程。 一、软横跨的测量数据: 1、最高轨面的测量:用水准仪(或经纬仪)找到最高轨面,一般为正线股道,并将其标注在两钢柱的田野侧,此高度作为软横跨固定角钢和支柱斜率的测量点。如下图所示: 5道3道道道4道最高轨 最高轨 2、轨间距的测量:就是软横跨所悬挂跨越的两钢柱间的股道间距与两钢柱外沿距离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侧面限界测的是内沿,软横跨钢柱计算是测的是钢柱外沿)。如下图所示:

最高轨 L总=3.85+5+5+5+5+3.90,总长只是闭合分段长度使用,我们在计算时所需要的数据只是分段数据,但只有在分段相加得数与总长得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分段长度。 3、在计算软横跨的步骤中,线间距在相对于股道间就是直接取值,只是在两边支柱侧面限界处取的是支柱顶端软横跨横承悬挂点(线路侧)和上下部固定绳悬挂点(田野侧)距离相邻股道中心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钢2 2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取左侧支柱为1、右侧支柱为2,如上图标识,左侧横承悬挂点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上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下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则右侧横承及上、下部固定绳的取值分别为a2、a2′、a2〞。我们在测量时测的是最高轨面在支柱外沿底部上的位置,而软横跨横承的悬挂位置是在钢柱顶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处的限界与实测限界存在钢柱斜率的偏差。我们测量出钢柱顶部与最高轨标适处的支柱斜率,如上图虚线所示,再依次计算出横承、上、下部固定绳针对软横跨的计算需要对相邻股道的距离。 支柱外沿与钢柱顶侧铅垂之间的距离就是计算需要的数据,钢柱的顶面宽度是一个固定值,15米钢柱顶部尺寸为400mm×400mm、13米钢柱负载宽度为500mm。同时横承悬挂点要考虑支柱的挠度变化。支柱挠度变化就是指在支柱负载完成后钢柱向受力方向的变形,每一支悬挂(含非支)两侧的钢柱都向受力侧移动10mm,5股道就是10mm×5。拿上图举例:a1=3.85-X1-0.4-0.01×5;a2=3.90-X2-0.4-0.01×5。 二、软横跨的计算: 2钢 1、先根据平面图绘制草图,标明节点及拉出值方向。 2、计算f1、f2值:如上图所示,首先根据测量最高轨面与钢柱底部的距离,计算出最高轨到上部固定绳距离,最高轨到上部固定绳距离f =钢柱高度-钢柱最高轨面距离钢柱底距离(当钢柱底垫片数量较少时也可取基础面)-接触线距离

软横跨计算论文(编程用)

接触网软横跨预制计算软件开发 摘 要:软横跨预制是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详细 介绍了用Visual c++软件开发接触网软横跨计算软件的全部过程,包括软 横跨预制的数学模型及软件开发流程图等。 关键词:接触网 软横跨 预制 软件开发 站场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在接触网的施工和改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接触网 施工计算实现四个“一步到位”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既有电气化线路的接触网改造的“天窗”施工受停电时间的限制,因此对于软横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软横跨的结构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变化比较大,所以人工进行软横跨预制计算(特别是进行大量计算)时,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误差比较大,工程计算达不到理想的程度,给施工带来困难。因此,为提高施工工效,笔者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并针对现场实际情况,运用Visual c++软件开发出了适用于现场施工的接触网软横跨预制计算软件。该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1、 软件的开发包括了接触网软横跨15种节点,适用于所有安装形式与零配 件的接触网软横跨预制计算,具有非常好的通用性; 2、 针对现场施工实际设计界面,操作方便、简单、快捷,人性化和实用性 都很强; 3、 提供自动检测输入数据正确性的功能,以确保原始数据的输入无误,保 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 计算结果以表格和图形两种形式显示,计算的结果直观明了; 5、 预制计算结果误差为毫米(mm ),精确度高。 一、软横跨预制的数学模型 (一)数据的测量 1、钢柱外缘顶端垂线与钢柱外缘底部基点(为了便于测量,底部基点取钢柱底面以上1m 处,站台上取钢柱底面以上0.3 m 处)的距离A d ,B d 或混凝土柱内缘顶端悬挂孔位垂线与内缘地线孔位的距离A d ,B d 。 2、经纬仪测量时,塔尺置于支柱标高处(钢柱指底部以上1米处,混凝土指地线孔处)的读数值A h ,B h 以及塔尺置于各股道轨顶的读数值21,h h …i h …n h ,单位米(m )。 3、钢柱上述基点处相邻线路中心到支柱外缘或混凝土支柱上述基点处相邻 线路中心到支柱内缘的距离'xA C ,'xB C 以及各线路之间的距离n a a a ??????21,, (斜 链形时,道岔处应测道岔各轨线路中心线到临轨的距离) ,单位为毫米(mm )。注意,输入的数据均为原始测量数据,如为直链型悬挂时,编制的计算程序对上述数据将进行修正既为考虑拉出值以后的值。 4、软横跨二支柱外缘(钢柱)或内缘(混凝土柱)上述基点处的总距离'L 。 (二)数学模型 1、判断输入数据(测量数据)的正确性 软横跨计算的物理模型请参见软横跨计算原理图。(图1) 若'L —('xA C +a 1+ a 2+…+ a n +'xB C )<50,则各线间距均摊该差值。 若'L —('xA C +a 1+ a 2+…+ a n +'xB C )>50,则说明测量的数据不准确,应重

软横跨挂设

一、技术要求与技术标准 1、软横跨吊线均采用双股φ3.5软态不锈钢丝。 2、软横跨安装高度为下部固定角钢为最高轨面垂直向上6400mm,上部固定角钢高度为7540mm,。 3、直吊线“8”字回头长度为300mm,斜吊线“8”字回头长度为400mm采用专门模具制作。“8”字回头平行于软横跨。 4、定位环线夹缺口朝向受力的反方向。 5、双横承力索受力均匀,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线夹凸面向外。 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 注:软横跨固定角钢安装高度以轨平面算起。 6、各站软横跨固定角钢安装高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交底。 7、固定绳角钢高度应考虑负驰度的影响,其高度应减负驰度允许值。 8、软横跨调整完毕后,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80mm。 9、软横跨上绝缘子为硅橡胶绝缘子。 10、本条线软横跨不安装弹簧补偿器。 11、软横跨计算和预制注意事项: ①计算时要扣除支柱挠度,每一股道减10mm。 ②开式螺旋口调节时每根螺栓入内至少20mm。 ③悬挂点要考虑拉出值,定位装置要考虑导线拉到位时的悬挂位置。 ④当悬挂点在软横跨的边上时,可以考虑承力索悬挂点和定位立柱悬挂点在横承力索上利用同一个悬挂点。做好直吊弦预留。 ⑤注意回头预制要准确。 ⑥软横跨调整完毕后,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80mm。 12、软横跨计算由技术部提供,安装软横跨预配表预配。 13、安装高度以轨面红线为基准。角钢安装要求水平,勾螺栓安装呈水平,保证受力在最佳位置。螺栓紧固达到力矩标准。 14、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

波浪爬高计算公式及附表

附录C 波浪计算 C.1 波浪要素确定 C.1.1 计算风浪的风速、风向、风区长度、风时与水域水深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速应采用水面以上10m 高度处的自记10min平均风速。 2 风向宜按水域计算点的主风向及左右22.5°、45°的方位角确定。 3 当计算风向两侧较宽广、水域周界比较规则时,风区长度可采用由计算点逆风向量到对岸的距离;当水域周界不规则、水域中有岛屿时,或在河道的转弯、汊道处,风区长度可采用等效风区长度Fe,Fe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ri——在主风向两侧各45°范围内,每隔Δα角由计算点引到对岸的射线长度(m); αi——射线ri与主风向上射线r0之间的夹角(度),αi=i×Δα。计算时可取Δα=7.5°(i=0,±1,±2,…,±6),初步计算也可取Δα=15°(i=0,±1,±2,±3),(图C.1.1)。 图C.1.1 等效风区长度计算 4 当风区长度F小于或等于100km 时,可不计入风时的影响。 5 水深可按风区内水域平均深度确定。当风区内水域的水深变化较小时,水域平均深度可按计算风向的水下地形剖面图确定。

C.1.2 风浪要素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式中——平均波高(m); ——平均波周期(s); V——计算风速(m/s); F——风区长度(m); d——水域的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tmin——风浪达到稳定状态的最小风时(s)。 C.1.3 不规则波的不同累积频率波高Hp与平均图C.1.1 等效风区长度计算波高之比值Hp/可按表C.1.3-1确定。 表C.1.3.1 不同累积频率波高换算 不规则波的波周期可采用平均波周期表示,按平均波周期计算的波长L 可按下式计算,也可直接按表C.1.3-2确定。

接触网计算综合题部分

接触网计算综合题部分 1、某组等高软横跨,横向跨距为15.2m ,横向承力索弛度为3.6m ,求横向承力索长度。 解: ι=15.2m ?=3.6m L =ι+ι3?82 L =15.2+4 .1436.382 ?? L =17.2(m ) 2、绘出直线区段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平面示意图,标出名称和尺寸。 直线区段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平面示意图如右图: 评分标准: (1)绘图正确得5分。 (2)标注名称和尺寸得5分。 3、试画出直供+回流线方式的原理接线图,并简要说明该供电方式的特点? 此方式是在接触网支柱上仅架设一条与钢轨并联的导线,以使钢轨中的电流尽可能经由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所,这样既使供电回路结构简单,又能起到防护效果。 在设计回流线时应设法使回流线尽量靠近接触线,以增加二者之间的互感作用,迫使更多的牵引电流沿着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所,以降低对通信线路的感应影响。为此,回流线的架设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在接触悬挂的侧面;其二是在接触悬挂的正上方。后者要比前者效果好些,但是安装困难。总的来说,这种方式的防护效果要比吸流变压器差些,但是经济性好、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维修工作量小,且防干扰性能不随负荷电流改变。同时,这种方式供电回路简单,回路阻抗较小,一次投资及运营费均较低。 4、某锚段接触线采用TCG110型导线,测出导线平均磨耗高度为3.2mm ,传动比为1:2,在表中查出磨耗面积,导线此时张力应调为多少?坠砣应如何调整?

解:(1)查表得:残存高度为12.32-3.2=9.12mm (2)磨耗面积a=24.73mm 2 (3)查图,残存高度为9.12mm 时导线应有张力为10000N (4)原有坠砣数:2225211000=?块,现应有坠砣数2025210000 =?块,卸掉2块。 5、某锚段接触线采用TCG110型导线,原坠砣为17块,测出导线平均磨耗高度为2.54mm ,传动比为1:3,在表中查出磨耗面积,导线此时张力应调为多少?坠砣应如何调整? 解:(1)查表得:残存高度为12.32-2.54=9.78mm (2)磨耗面积a=17.84mm2 (3)查图,残存高度为9.78mm 时导线应有张力为10500N (4)原有坠砣数为17块,现应有坠砣数14 25310500 =?块,卸掉3块。 TCG110型接触导线磨耗换算表 高(mm) 0 1 2 3 4 5 6 7 8 9 9.0 26.03 25.92 25.81 25.70 25.60 25.49 25.38 25.27 25.16 25.05 1 24.04 24.83 24.73 24.62 24.51 24.40 24.29 24.19 24.08 23.97 2 23.86 23.76 23.65 23.54 23.43 23.33 23.22 23.11 23.01 22.90 3 22.80 22.69 22.58 22.48 22.37 22.27 22.16 22.05 21.95 21.84 4 21.74 21.63 21.53 21.42 21.32 21.22 21.11 21.01 20.90 20.80 5 20.70 20.59 20.49 20.38 20.28 20.18 20.07 19.97 19.87 19.77

波浪“爬高”的计算方法

作用于直立堤墙与桩柱的波峰高度 对于波浪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高度,目前没有查到全面系统的解释与分类,哪位同仁查到可以分享一下。不妨这样理解:波浪在行进过程中,当遇到水工建筑物之类的障碍物时,波浪能量传播受阻,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波面升高,达到的最高高度合称为“波浪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高度”。当建筑物为斜坡堤,波浪爬升的最高垂直高度一般称为“波浪爬高”或“浪爬高”(比较形象有木有?);当建筑物为直立式堤防或墙体、桩基或墩柱时,一般称为“波峰面高度”或“波峰高度”。波浪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高度与波浪要素及形态、相对水深、建筑物机构型式、坡率、渗透性、粗糙率(有时合计以渗糙系数考量)等等因素有关,非常复杂。科研院所大多基于规则波(波形近似于正余弦波,波列中波要素相同的波浪),研制出一定适用范围内适用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方法,经实测资料验证后被《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及各自前溯版本采用。关于斜坡堤的波浪爬高计算,上述两本规范及各自前溯版本以附录形式或以明晰的条文集中列出,公式图表的表达相对系统且清晰,容易查算。《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5084-2012也在电力勘测规程范围内首次增引《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给出的斜坡堤浪爬高计算方法(DL/T 5084-2012附录D.2)。然而,关于直立堤墙和桩柱的波峰高度的计算方法,分散于波浪对直墙式建筑物与波浪对桩基和墩柱的力学计算的条文内,许多情形下的计算公式没有以我们习惯采用的以设计波高的比值来给出,亦即公式表达不顾直观,图表也不够清晰,使用者不易查算,甚至误以为JTS145等规范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直立式堤防、码头、电厂直墙式岸边泵房(参见《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第17.4.5条文说明)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海上风电基础平台、升压站平台等的竖向布置中,常常以设计波高的比值来表示波峰高度,用作堤顶或建筑物±0m层设计标高时的总超高组成(与这类问题相关的电力条文的演化,且容水货另行整理成文,晚些时候奉上)。为计算和衡量方便,水货基于《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给出的方法,结合规则波无因次周期与相对水深的对应关系等,分类推演后“析出”作用于直立堤墙和桩柱下的波峰高度与波高的关系,给出计算公式并制作图表方便使用与查算,同时评价了各类条件下波峰高度的值域范围,文末对成果予以汇总与讨论。本文分两部分。在第二部分文末针对电力工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希望引起全面和系统的思考,以便在工程实践中准确计算与合理取值。 ?作用于直立堤墙的波峰高度 1.1直立堤墙前的波浪形态判别 波浪遇到直立堤或直墙式建筑物(图1)时,当水深足够,波浪会形成全反射,与入射波叠加形成立波(也称“驻波”)。当水深较浅或直立堤或墙本身有较高的基床时,波浪会产生破碎。当破碎在距离堤墙半个波长以外发生时,称为远破波;当破碎在距离堤墙半个波长以内或在基床及堤墙面发生时,称为近破波。

硬横跨的形式

摘要 在电气化铁路中,要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改善受流质量,首先应确保支持装置的稳定性及受力性能良好,而硬横跨正好具备这样的优点。随着高速电气化的发展,既有线的大面积提速,原有的软横跨已不能满足提速后的质量要求,性能好的硬横跨取而代之已是必然。所以对硬横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接触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硬横跨的结构特征和硬横跨的受力性能;系统地论述了硬横跨的施工技术。设计中结合实际站场进行分析,提高了文章的实用性,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统一。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硬横跨的基本形式,并根据实际站场设立的硬横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第二章叙述了硬横跨的类型结构、硬横跨的基础选用及施工要求。第三章结合实际站场,对硬横跨的受力进行分析计算,完成了硬横跨的力学性能分析。第四章概述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硬横跨的施工作业流程。第五章探讨了有线路硬横跨的改造、安装技术。 关键词:接触网硬横跨软横跨安装技术

Abstract Fo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contact hanging and corresponding current-carrying quality in electric railway field,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and capability to force of supporting equipments comes first. Portal structure just has such advantages. Old soft cross can not meet the new quality requirement after large-scale improving speed on existing railway lines as high speed electrification developing. So it is replaced by portal structure is inevitable and portal structure resear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necessary. Thesis is dependent on catenary systems fundamental, integrated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oroughly analyzes structure features and capability to force of portal structure. Author has comment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practicability improving.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of basic form of portal structure, with further expatiation of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portal structure; you will get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structure types, groundwork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rtal structur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real railway station as background, accurately calculates the capability to force of portal structure, completes the analysis of mechanics of portal structure; the fifth chapter offer you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ortal structure and you can browse the information of alteration and installation technology of portal structure on existing railway line in the last chapter. Key words: catenary systems portal structure soft cross installation technolog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