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山小学镇级数学课题结题报告(2013.6) (1)

金山小学镇级数学课题结题报告(2013.6) (1)

金山小学镇级数学课题结题报告(2013.6) (1)
金山小学镇级数学课题结题报告(2013.6) (1)

东石镇“十二.五”(第一批)立项课题编号:DJ1251-001

《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东石镇金山小学王火炬、郑菲执笔

我校实验课题——《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是《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本课题成稿于2011年4月并报送东石镇教委办审批,5月获镇级立项,9月开始着手研究实践,2012年10月顺利通过中期检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在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林培育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下,在教委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主动作为、通力协作下,本课题已取得预期成效,具有了结题的条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是数学教学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动手操作”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动手操作”的理念已经越来越被老师们理解和接受。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存在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操作有“玩具化”倾向,教师“数学化”引导不足;2.学生操作方法随意,教师指导不到位;3.重视“个体化”倾向,忽视“合作化”交流;4.学生只会“动手”,不会“思维”和“表达”;5.教师充当“指挥官”,学生充当“机械手”;6.操作形式单一,缺乏灵活多样。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操作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操作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为研究方向,以专题研究为形式,以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总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全面的、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协助引导学生挖掘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健康发展。

2.分目标:

学校层面: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提高“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舆论氛围和共识,提高学校的教科研内涵发展。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科研成果,并由校内发展到教学点,乃至全镇、全市,实现校际互动,辐射带动,扩大影响面。

教师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了教师开发和利用数学学具意识,提高他们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操作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层面: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相结合下,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在操作活动中去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使学生喜欢动手学数学,变要我动手为我要动手、我乐动手、我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学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生活技能、思维多元、动手实践、积极创新、与人协作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要目的明确,以生为本、有的放矢。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如下:

(一)针对不同知识领域采取有效操作策略的研究

1.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2011年秋)

2.如何在“空间与图形”“实践应用”“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2012年春)

(二)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研究;(2012年秋)

(三)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促进的研究。(2013年春)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分四个步骤来实施:

(一)准备阶段和成稿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3月—8月)

我们重点进行了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动手操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验对象的状况有了深入了解。并正式

向镇教委办、晋江市教育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二)实施与摸索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本阶段我们召开开题会、课题研究培训会,确定课题的立项实施方案。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完善课题方案,改进研究模式、措施。选择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中期小结受检调整与改进阶段(2012年4月—10月)

本阶段主要是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出版课题实验材料汇编。在受镇课题领导小组检查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继续邀请晋江市进修学校专家作深入指导,进一步改进研究模式,完善研究策略,扎实、有效、深入推进课题实验。

(四)结题与验收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

本阶段主要是把收集实验材料进行系统地整理,总结提炼实践性与理论性成果,并出版课题实验材料汇编,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报表。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若出现问题,随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措施和方法,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施措施。

(二)文献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有关的文献,获取对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三)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在动手操作教学方面的作法、重视程度,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和能力实施情况,家长对孩子动手操作关注和配合程度等三方面的调查,记录并收集资料,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此为切入点,着手研究,逐步解决,以改进教师设计、指导动手操作的策略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效果。

(四)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实验中个别现象的探讨分析、反思,抓住产生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实施研究。以点代面,提高研究实效。

(五)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及时更新“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阶段要通过课例验证,采取同课异构、同构异课、二度设计等形式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炼策略、验证策略;要有实验日记;要有课后或阶段性反思;要有阶段性检测及分析等。

五、课题研究的运作情况

(一)以制度为保障,务实推进课题研究

在教研活动上多数教师经常讨论到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出于教师的需求,数学教研组结合《泉州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研究讨论初定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作为研究小课题,报请学校批准,学校制定了《申请加入课题实验审批表》,让有意愿的教师在审批表上签名,并于2011年4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负责人兼组长,以教研组副组长和核心骨干教师任副组长,以各年级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机构。

(二)以师资培训为助力,提升研究水平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培训是助力。进行师资培训是我们课题组长期坚持执行的

工作重点之一。我们主要落实以下措施:

1.聘请市进修学校林培育老师作专题讲座,为课题实验导航,加快研究进度,深化实验力度,提高了课题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外出听课、评课或听讲座等培训,返校后做好传达交流(包括:谈收获或困惑,也可通过开课、开讲座等形式)。

3.推荐、引导教师阅读相关刊物。课题组确立终身学习、重新认识、长期积累的理念。通过学习,教师撰写点滴体会,记录教育得失;达到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信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4.对于相关的论文,择优汇编成册或推荐报送到学校网站交流互动。

(三)以“十个一”活动为载体,扎实深入探索实验

为了能让课题实验有效推进,使课题成员能有条不紊、目标明确的深入研究,还开展了“十个一”活动。

1.期初制订一份个人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要求根据课题组工作计划,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立足本班学情,制订一份可操作性强的个人研究计划。

2.每两周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反馈情况、理论学习心得、专题研究情况等。

3.每个月至少一份优质的与课题有关的作业设计(含设计思路)。

设计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知识(如:一学期、半学期、一单元),也可以是单个知识点(知识薄弱点、类型题、重点理解题、难点突破题)。要求结合课标,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本班学情。不求面面俱到,避免多而杂,重在少而精,体现作业的动手操作性,进一步完善设计内容。

4.每个月至少要阅读一篇有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文章,并撰写心得体会。

除了学习《新课标》和《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之外,还学习相关的教育

刊物(如《福建教育》、《福建省小学教育教学》、《福建省小学数学教学》、《晋江教研》等),同时提倡网络学习,激发教师的学习意识。

5.每个月撰写一份实验日记。

供参与课题实验教师进行反思登记,内容包括心得体会、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认识上的困惑、解决的举措等。

6.每学期至少一份优质的教学案例及课后反思。

重点突出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设计方案、操作策略的提炼、取得的预期效果和尚需改进之处。

7.每学期至少一份优质的研究论文。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积极撰写有关作业改革的经验论文,并送上级汇编。

8.每学期至少主持一个专题研讨活动或经验介绍。先在研讨前一周分发“专题研讨记录单”,由每一位数学老师填写,再缴交主持人,由主持人作详细介绍,其他老师畅所欲言,实现分享、研讨、交流、互动。

9.每学期学习一本相关研究刊物,并撰写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

10.期末一份个人研究小结。针对一学期的研究情况,对照个人研究计划,务实求真进行反思、小结。

(四)以专题研究为形式,完善实验方案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内容,了解课题研究方向,学校课题组先后请了进修学校林培育教研员先后莅校作《如何有效开展课题实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的讲座,他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如何进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对课题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理清研究思路、策略,改变吃研究内容大而全的现象,以点带面、以面促点,走专题研究之路,将研究内容细化为每一个专题,从课题研究到专题研究,又从专题研究到课题研究。并确定了2011年秋季研究“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12年春季研究“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实践应用’‘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12年秋季研究“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研究”,2013年春季研究“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语言表达相互促进的研究”等阶段计划。

(五)以竞赛活动促发展,检验实验成果

1.教师方面:举行两届数学教师作业设计比赛(作业设计必须紧扣课题)

课题研究一年来,成效逐渐凸显,涌现出很多优秀作业设计作品,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标得以初步实现。为了更好更广泛的宣传,特于2012年春季、2013年春季分别举行第三届、第四届数学教师作业设计比赛,不仅课题组成员要参与,也要求其余老师也加入

到活动行列,让全体教师充分融入,并从中找到差距,要求结合课题实验方案,针对作业如何体现探究性和操作性加以设计。为了鼓励先进、带动后进,起示范、辐射作用,特择优汇编成册。

2.学生方面:通过教师的推荐和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课外书籍、报刊,增长的见识,拓展了视野。为让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平台,特举行以下三项活动:

①2011年秋季、2012年秋季分别举行以“心灵手巧”为主题的第三届、第四届数学手抄报比赛。

②2012年春季、2013年春季分别举行第七届、第八届趣味数学知识竞赛暨数学课题实验活动。本活动改变以往过于倾向“奥数智力竞赛”的形式,避免出现繁、偏、难的知识,注重课本知识的适当延伸和拓展,并结合学生平常收集到的有趣味性、开放性、创新性、操作性的数学知识加以整合,突出探究性和操作性。

3.家校互动: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实验进展和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要定期向家长通报宣传,形成正面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减轻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和心理负担。共同促使学生科学和谐、可持续让潜力得到发展。

六、课题研究成果

根据本课题方案所提出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围绕着三个方面的专题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侧重针对不同知识领域采取有效操作策略的研究和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促进的研究这两个内容的研究。现把已取得的研究初步成果进行归纳、小结、汇报如下:(一)理论成果

1、动手操作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

我们课题探索出“动手操作”“四步曲”,的其基本模式为“呈现问题→引发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评价”。并在这基础上探索出了“四性操作类型”基本教学流程。

(1)示范性操作:这类操作是课前让学生先尝试性操作,课堂上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其基本教学流程:课前观察——尝试操作——教师演示——学生实践。

(2)启发式操作:操作应该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动动手,操作也不仅是为了实现对已有结论的验证,它应该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启发,它应该是抽象思维的变式体验,它应该成为学生思维激活、展开、开放、跨越的起点。其基本教学流程: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启发解难——发展思维。

(3)探究性操作: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探究操作、进而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

力,提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其基本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反思,感悟提升。

(4)应用性操作: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习数学能力。其基本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形成结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示范性操作是先教后学,启发性操作是先学后教,探究性操作更注重操作过程,应用性操作重视是对结果的应用。

2、动手操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会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而且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动手操作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去搭建,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数学能力。

(1)通过操作,形成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真正的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有些概念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真正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很快“从不懂到懂”。因此,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操作,理清数量关系,构建认知结构。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理清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人脑,形成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3)通过操作,掌握计算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约占数学总课时的,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记住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机会。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由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就是经历操作(小棒等或画一画折一折等)——感悟(算理)——发现(算法)这样一个动手操作过程,就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计算方法,甚至是数学思想。

(4)通过操作,找出数学规律,发展逻辑思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找出数学规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有效动手操作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使用动手操作,使操作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有效地运用动手操作的策略:

(1)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我们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A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并提前准备个人或小组的“操作探究表”。

B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C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D在操作时要对照“操作探究表”加以记录,明确解决方法得出结论。

E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F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G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H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2)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A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

B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郑菲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观察量角器—疑问—画角—认识量角器—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C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找规律》为例。我校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3)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4)设计好操作程序,把握好问题的设计,促进有效操作。

操作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操作顺序的先后,操作是否流畅,操作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由形象直观→操作探究→逻辑思维能力的过渡和提升。只有操作的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准确到位,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另外,问题的设计在动手操作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

(5)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侧重于个体或小组动手操作的表现和成效方面,促使学生爱动手,会操作,善于表达。

(6)重视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促进有效操作。

没有言语就没有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并指导与帮助学生将内部语言表达成正确的口头语言。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表达操作的过程。再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这样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方法。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动手操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导航者。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实践性原则: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努力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探索、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并能应用于实践中。

③创新性原则: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保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同时,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保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二)实践性成果

1、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树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探索,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研究中教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借鉴到有针对性的创造,教师在感悟、自主学习教学方面逐渐成熟,设计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2.学生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相结合下,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在操作活动中去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使学生喜欢动手学数学,变要我动手为我要动手、我乐动手、我会

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学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生活技能、思维多元、动手实践、积极创新、与人协作的能力。实现人人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达到共同发展。通过实验、调查和分析,实验班级的学生在对学习数学方面,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趋于主动,兴致盈然,勤于思考,敢于发问,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成绩方面,略高一筹。

3.使学校提高“以人为本”、“科研兴校”教科研内涵的发展

学校层面: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提高“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舆论氛围和共识,提高学校的教科研内涵发展。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科研成果,并由校内发展到教学点,乃至全镇、全市,实现校际互动,辐射带动,扩大影响面。

4.通过实验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育科研能力。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在课题课堂展示活动中,课题组成员能充分展现了我们的课题特色。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教师研究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了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

课题组成员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课题研究意识、目标意识得到了加强,课题研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一套材料收系统整理方法和资源库。并且课题成员已经能够初步小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并在实验中进行交流、应用。

两年多来,有31人次撰写相关论文,其中有14人次获镇级及以上论文汇编。如蔡丽卿老师《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共舞》(收入省年会并评为二等奖)张美贵老师的《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放飞学生数学思维的翅膀》,郑菲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许春晓老师的《以学习为主休,让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刘旋旋老师的《给数学课堂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等等。

为了将课题实验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或成果得以扩大影响,也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激励先进,课题组还在各项重大活动中择优荐送学校网站,收入校刊并专辑成册。

适值课题将届终期结题阶段,课题组将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资料整理辑录部分汇编成册,其中有实验日记,有作业设计,有论文等,这些资料尽管没有华丽的词藻、大篇宏论,但是都来自课题组老师的一线资料。

七、研究的反思:

在为期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中,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如:

1.部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己研究的成果总结不够,课题研究的关注点还没有最终回归于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教学中操作的有效性。今后的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3.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多数成员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尽管学校每期都派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但总的来说机会还是不多,请进专家的指导也较少,课题研究的层次还不够深。教师对利用网络资源这个平台学习没有很好把握,教师学习、动笔、积累方面还有欠缺,自我提升不够。要借课题研究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课题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与其课题相关联的新的课题理应应运而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成长,努力将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尽全力地去克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我校的课题实验活动立足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实现做真、做实、做活、做出实效。自开展课题研究二年多来,期间有很多的困难和疑惑,也曾迷茫和无助过,甚至走了不少的弯路,可每当通过实践,对一个问题有了诠释,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可谓痛并快乐。结题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阶段的小结,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后附件1: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附件2:数学课题实验前后动手操作能力调查、分析汇总表

附件3:课题行动轨迹:

附件1

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负责人:郑菲(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专科学历)——负责课题总体管理及课题策划落实

王火炬(学校数学教研组副组长,高级教师、专科学历)——负责协调指导高低年段课题策划落实和日常的课题研究活动

组长:郑菲(兼)

副组长:王火炬(兼)

张美贵(学校年段长,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协助负责高年段的日常课题研究活动

蔡丽卿(学校年段长、晋江市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专科学历)——协助负责低年段的日常课题研究活动

成员:许荣桓(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镇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泉州市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参与并指导开展课题研究

蔡清快(班主任、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许春晓(班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陈飞越(高级教师、专科学历)

郑红心(省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专科学历)

黄永美(班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罗玉莉(班主任、专科学历)

许志民(学校总务、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许佩容(班主任、二级教师、大专学历)

蔡阿单(统计员、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张雅雅(班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周宛真(班主任、末定级教师、本科学历)

——参与课题实践

金山小学《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课题组

王火炬郑菲执笔

2013年6月

附件2

数学课题实验前后动手操作能力调查、分析汇总表

实验后实验后

20.3%

65.8% 28.5%

38.2%

23.7%

3.8%

21.9%

分析:通过实验前后调查情况,发现了实验课题组的老师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都认动手操作对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好处。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备课中都能进行精心设计,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觉得该课题很有必要开展,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了。

调查对象(二):学生(130人)

实验后

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学生在课题实验之后,多数人喜欢进行动手操作了,不喜欢的现象少了;数学家课上也能经常的利用动手操作思考问题了;在动手操作中也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操作中遇到困难也能勇于挑战或经常问他人。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提高了。除了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操作题外,课外又能自己选择数学学习内容自己进行动手操作。但在遇到困难时,还有少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在合作互动方面,还有部分学生不经常或没有与同伴合作,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辅导。

调查对象(三):家长(130人)

分析:在实验前后,家长对动手操作这个所产生的变化较为满意,基本肯定操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也能给予帮助,并会配合孩子一起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对数学学习中动动手操作越来越感兴趣并由被动趋于主动,在家也能借助工具进行测量。但部分学困生因动手能力较差,在速度上会有所缓慢;通过比较、分析和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操作中要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时给予一定的辅导。

附件3

课题研究行动轨迹

2011年4月数学教研组进行首次学生作业负担调查问卷(对象:教师、学生、家长)2011年4月数学教研组反馈、分析调查情况,并针对现状征求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

2011年4月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熟悉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第二批)课题研究项目,初步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为研究课

2011年4月教导主任许荣桓老师、教研组长郑菲老师主笔形成课题方案

2011年4月课题方案获学校行政会讨论通过

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组织机构和进行合理分工

2011年4月填写《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申报表》,并报送教委办审批

2011年5月课题审批通过

2011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作业改革论文送镇教委汇编

2011年9月进行课题开题报告

2011年9月学校教师申请加入课题

2011年9月起进行“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1年10月课题组郑菲组长、王火炬副组长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暨课题研讨活动

2011年10月起教师展示课暨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2011年11月市进修学校林培育教研员、镇教委办蔡思展主任莅校对课题研究作深入指导

2011年12月举行以“心灵手开巧”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比赛暨课题活动

2012年1月进行“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2012年1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课题论文送镇教委汇编

2012年2月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许荣桓老师作校本培训讲座

2012年2月修订完善课题方案

2012年2月起进行“如何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应用’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1年4月数学教研组进行首次学生作业负担调查问卷(对象:教师、学生、家长)2011年4月数学教研组反馈、分析调查情况,并针对现状征求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

2011年4月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熟悉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第二批)课题研究项目,初步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为研究课

2011年4月教导主任许荣桓老师、教研组长郑菲老师主笔形成课题方案

2011年4月课题方案获学校行政会讨论通过

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组织机构和进行合理分工

2011年4月填写《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申报表》,并报送教委办审批

2011年5月课题审批通过

2011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作业改革论文送镇教委汇编

2011年9月进行课题开题报告

2011年9月学校教师申请加入课题

2011年9月起进行“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1年10月课题组郑菲组长、王火炬副组长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暨课题研讨活动

2011年10月起教师展示课暨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2011年11月市进修学校林培育教研员、镇教委办蔡思展主任莅校对课题研究作深入指导

2011年12月举行以“心灵手开巧”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比赛暨课题活动

2012年1月进行“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2012年1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课题论文送镇教委汇编

2012年2月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许荣桓老师作校本培训讲座

2012年2月修订完善课题方案

2012年2月起进行“如何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应用’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2年3月课题组郑菲组长、王火炬副组长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暨课题研讨活动

2012年4月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暨课题研讨活动

2012年5月举行第七届趣味数学知识竞赛暨数学课题活动

2012年6月举行第二届教师作业设计比赛

2012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课题论文送镇教委汇编

2012年6月进行“如何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应用’领域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2012年9月起进行“如何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研究”专题研究阶段(每两周一次教研)

2012年9月参加东石教委办举行的“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

2012年10月起教师展示课暨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2012.10.24 市进修学校林培育老师课题指导工作和课题镇级中期验收

2012年11月参加2012.11.3--4“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2012年12月举行第五届心灵手巧数学手抄报比赛

2012年12月“如何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有效操作的研究”专题研究阶段小结

2013年2月回顾上学期课题研究成效,制订本学期课题计划。

2013年3月参加镇小学教师评课比赛。

2013年3月起进行“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发展相互促进的研究”专题研究阶段(每两周一次教研)

2013年3月起教师展示课暨数学课题研讨活动

2013年4月举行全校性数学教师第四届数学作业设计展示活动。

2013年5月举行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为主题的第八届趣味数学知识比赛。

2013年5月聘请本土专家作课题研究专题指导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交流会。2013年6月撰写结题报告和报送《课题结题申报表》接受镇教委办审批。

2013年6月组织课题组教师参评镇级优秀论文、随笔、案例汇编。

2013年6月接受上级科研部门对本课题结题验收工作。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培训学习)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方案)课题名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题成员 忽兴、杨丽萍、汪帅、高红伟、柳东阁课题 组长 李海峰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识,使之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一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缺乏时效性。二是过分追求课堂顺畅,严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强,过弱的趋势都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①构建合理合作探究组织。合理、科学分配小组,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②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时机,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精选合作课题,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③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保证充裕的合作探究时间,使合作具有实效性。

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 ①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②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①改变合作学习中的重“学生”轻“教师”现象,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 ②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③数学合作学习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思维上的激发、互补与互动。任何形式上热闹而思维活动不足或不够深入的合作,都不是理想的数学合作学习。 ④数学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拓展性与应用性,所以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需要并重。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

微课题《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该微课题获区级三等奖) 课题名称:《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课题立项号:qcwkt199 课题承担人:李彩华李艳侠 所在单位:黎明小学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定教,坚持减负增效,坚持全面育人。其中重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法研究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有很多的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跃,但练习的质量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成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学生数学练习的错题的诊断和解决,以帮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正确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具实用性。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错题养成反思习惯,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4)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变废为宝”,提高教师

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能有效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能。 错题是小学生数学练习题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个体学习兴趣、能力、思维品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错误。在老师批改作业中通过对错题的反馈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非常值得研究。 结合区教学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意见,我们希望就学生数学错题进行深入探索,希望通过对错题一般性成因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更具有实际价值。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养成及时记录错题,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做题养成反思习惯。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师生沙龙研讨、调查问卷分析和规

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学课题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川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习惯的培养,关系着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深浅,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 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大陆至今只有一个人获得。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

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执笔人:张连勇丁中秋李京李佩璇黄玲王国燕赵国华张霞张婳陈苗苗王春婷白艳珍于秋霞蒋飞燕高璐郭冲张妮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着眼于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准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后,我校2006年11月正式向区科协、区教育局申请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借助课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 1.数学实践活动:是老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 2.数学实践活动学习的基本观点是: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很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 三、理论依据 1.科学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学习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际欲望。 2.创新性原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一切新过程的基础。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和问题。 4.多样性原则。学生选择的课题将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解决,探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更新更高明的解决方案。 四、课题组的成立及前期准备 课题组对课题的选择、课题实施方案的确定、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课题组给全体家长写了一封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进行了课题活动的宣传,家长们也给予了课题组热情地鼓励;同时我们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的实例对180名课题组学生进行了课题培训,让学生们对将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 1.从生活中体会数学,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 2006年3月立项后,我们通过多次学习,认识到这个课题就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活动开始前期,为了更好地展开数学实践活动的数学课题研究,课题组决定先进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习、劳动的工具。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带来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们有的拍摄来超市商品的价格、街上广

(完整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同名40766)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宁县古乡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我校结合“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

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教学”活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张小华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篇一: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一数学备课组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XX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

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成员:徐根郑素莹柴巧云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

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人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课题结题报告 龙江小学执笔人:王玉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确良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武江区茗苑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二、课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标 ?四、理论依据 ?五、研究对象、实施教师 ?六、研究方法、研究容与操作步骤 ?七、检测标准及研究效果 ?八、研究结果分析 ?九、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十、课题实施教师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茗苑小学) 课题界定:“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就是要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为核心,深入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良的思维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促使思维能力的超常发挥;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脑+电脑+网络)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以学生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小学数学课堂:在这里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 思维训练:是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所进行的训练训练。一堂课的思维训练,它包括一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研究: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现状和呈现的的特征进行思考、分析,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训练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基本理念和一般操作方法。利用新的理念和方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为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