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华东政法大学法理学4

65、法的效力的范围 → 重点! 、 重点! ? 通常表现为: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 ? 对人的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① 属人主义,又称国民主义: 法律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和在本国登记注册的法人适用, 而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或在本国领域外。 ② 属地主义,又称领土主义: 凡在本国领域内的所有人都适用本国法律,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 而不论是本国人、外国人还是无国籍人。 ③ 保护主义: 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法律的依据。 ④ 结合主义: 以属地主义为基础,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相结合 → 我国采用这一原则 b. 对人的效力的法律规定: ①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 ⑴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并且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⑵ 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原则上仍受中国法律保护,并负有遵守中国法律的义务。 ② 对外国人的效力: ⑴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以内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在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享受外交豁免权,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⑵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之外的,如果侵害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或与我国公民发生了法律交往,也可适用我国法律规范。 ⑶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的犯罪, 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 ? 对事的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对事的效力的原则: ① 事项法定原则:eg:罪刑法定原则 ② 完善设定原则:法律规定的范围应该是完整的、广泛的、明确的 ③ 一事不再理原则: 民事案件 → 一件事情处理过了,不能再提起诉讼 ④ 一事不二罚原则: 刑事案件 → 一个人被处罚过了,不能再用同一原则处罚 b. 对事的效力的对象:① 对社会关系的效力 ② 对行为的效力 ? 法的时间效力 → 重点! 重点! a. 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 ①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 ② 自法律明文规定该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

③ 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或满足一定条件后开始生效 b. 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① 废止法律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 & 默示的废止 ② 我国终止法律的效力的方式: 新法废止旧法: ⑴ 新法废止旧法:明示 新法代替旧法: ⑵ 新法代替旧法:默示 c. 法的溯及力: 指法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若适用,就有溯及力;若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 从旧兼从轻原则 → 我国刑法也采用这一原则 ? 法的空间效力 → 重点! 重点! a. 域内效力: 中国法律效力:全国性法律在全中国领域内有效 领域,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 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船舶及飞机,而在该国主权管辖领域以外的则无效。 b. 域外效力 自行失效: ⑶ 自行失效:默示 ⑷ 抵触失效
66、权利与义务: ? 法律权利 → 重点!→ 选择题 重点! 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 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 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 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 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 权利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权利的本质是由法律规范所决定的,具有合法性 合法性,得到国家的保护; 合法性 b. 权利具有一定的界限,一旦超出这一界限便不再是权利,不具有权利的属性; c. 权利是权利主体依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实施行为以及实施何种行为, 因此,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主性 d. 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法律手段; e.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 义务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义务是由法律规范决定的; b. 义务的履行不以义务人主观上是否愿意为转移,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c. 义务是为了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手段。 ?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重点! 重点! a. 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对立统一性 b. 权利和义务在总量 总量上的守恒 守恒性: 总量 守恒

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的绝对值总是等同于义务总量的绝对值。 c. 权利和义务在功能 功能上的互补 互补性:制约、限制,守法、合法; 功能 互补 d. 权利和义务在价值 价值上的一致 一致性:法律主体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价值 一致 ? 权利与义务的地位: 在整个法学以及法治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法学也被称为权利义务之学, 某种程度上它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权利义务这对范畴之上的。
67、权力和职责: ? 权力: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 权力的特征: a. 权力具有合法性; b. 权力行使的目的: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公益,因此,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 c. 权力具有合法侵犯能力和处分公共产品的能力; d. 权力的行使目的在于公共利益,因此,权力具有不可放弃的特征。 ? 权力的分类:国家权力、社会权力、超国家权力 ?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a. 联系:法律上支配他人的能力 b. 区别: ① 在使用的主体上: 权力:公共管理机关使用权力一词 权利:公民使用权利一词 ② 在性质上: 权力:公共机关管理社会的一种资格或能力,并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具有公共性; 权利:社会成员享有的一种法律上的利益,不具有公共性。 ③ 权力: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不能任由权力行使者选择是否行使; 权利:是对权利主体利益的一种确认和保障,可由社会权利主体自由选择行使或放弃。 ④ 影响力不同: 权力行使一般可直接支配其对象,在多数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伴随国家强制力; 权利主体只有在义务主体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诉诸公权力的保护, 权利一般不能自我救济。
68、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根源于思想社会关系 ? 概念 → 重点! 重点! 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 法律关系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法律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b. 国家意志性: 为什么法律关系体现国家意志性? ? 为什么法律关系体现国家意志性?

①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所建立的,法律就是一种意志关系,法律规范体现国家意志; ② 法律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和实现的; ③ 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法律关系建立和实现过程中的意志和国家意志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④ 主体的意志只有符合法律规范中的国家意志才能构成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c. 权利义务性: 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d. 国家强制性: 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 ? 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也就是权利和义务。
69、法律关系主体: ? 概念: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 重点! 重点! a. 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b. 法人 c. 非法人组织 d. 国家:特殊的时候 → eg:发行国债、国家赔偿、国际法律关系中等 ? 权利能力 → 重点! 重点! a. 概念:或称法律人格,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b. 一般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自出生到死亡时止均能享有的权利能力。 c.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是始于其依法成立之日,终于其被撤销或者解散之时。 ? 行为能力 → 重点! 重点! a. 概念: 是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 格。 b. 18 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 10 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c.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作为法律拟制的人,不存在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问题 → 完全行为能力 → 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 a. 联系:都是主体得以自主从事法律行为所必备的要素。

b. 区别: ① 权利能力:对权利行使范围的限制; 行为能力:对权利行使能力的限定。 ② 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没有权利能力,也无行为能力 ③ 各自设立的目的不同: 权利能力:为了限制主体的权力或者赋予主体以权利; 行为能力:为了保障弱者的权利。
70、法律关系客体: ? 概念: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重点! ?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 重点! a. 物 b. 人(人身、人格) c. 精神产品 d. 行为结果 e. 国家权力
71、法律关系运行的条件: a. 由于法律规范的规定 b. 由于权利义务主体的存在 c. 由于法律事实的出现
72、法律事实: 概念: ? 概念: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 法律事实的分类: a. 行为 & 事件: 事件: ① 行为:(多数) 指主体有意识的某种实际行动,它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 事实。 ② 事件: 指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 ? 事件可以分为: ⑴ 自然事件:eg: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⑵ 社会事件:eg: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⑶ 个人事件 ? 事件也可以分为: ⑴ 绝对事件:eg:夫妇一方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发生变化

⑵ 相对事件:eg:医疗事故造成人的死亡, 对行为人而言是行为, 对于死者的婚姻法律关系的消灭则是一个相对事件 b. 确认式法律事实 & 排除式法律事实 c. 一次性作用的法律事实 & 连续性作用的法律事实 d. 单一的法律事实 & 事实构成
73、法律责任: ? 概念: 由于实施了违法、违约行为或出现了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 法律责任的特征 → 重点! 重点! a. 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出现了违法、违约行为或某些法律事实 b. 应由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 不能把违法主体和责任主体等同起来,只要是从事了违法行为的人或组织就是违法主体, 但是成为责任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包括年龄的规定和精神状态上的要求。 c. 责任主体承担的是否定性后果: 并不意味着出现了否定性后果就是承担法律责任, 也不能认为否定性后果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某种法律责任, 有时,主体没有法律责任也会承担某些否定性后果。 d. 法律责任是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 企事业单位、个人不能追究侵害者的法律责任。 e. 法律责任与权利、权力、义务关系密切 ? 法律责任的功能: a. 惩罚功能:违法者 / 违约者 用处罚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不利的后果,使其承担精神上的压力,来保护法律确认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主体 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在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中,比较侧重于惩罚功能。 b. 救济功能:对受到侵害的人进行赔偿、补偿 通过赔偿或补偿的方式,把受到违法者、违约者侵害的事物或主体的权益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恢复被 侵犯的权利,补偿受侵害者的损失。 在民事法律责任中,比较侧重于救济功能。 c. 预防功能:违法者 / 违约者 通过使违法者、违约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不利后果,使他们受到教育,并使其他社会成员也受到教育,从而 防止今后出现类似的违法、违约行为。 分为:一般预防 & 特殊预防 ? 法律责任的起因:违法、违约行为或某些法律事实 ? 违法: a. 概念 → 重点! 重点!

广义: 广义:泛指一切违法行为,包括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一般的违法和违宪行为 狭义: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包括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 b. 构成违法必须具备的要件: ① 违法的客体: 指法律所保护的而被违法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 核心要件 社会关系 ② 违法的客观方面: 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以及由这种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后果 → 外在表现 ? 违法行为、危害社会结果、违法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特殊因果关系,它并不意味着行为与结果 有表面的、外部的、偶然的联系。 只有当违法行为和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确实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 才能构成法律上因果关系,才能构成违法。 ③ 违法的主观方面: 指违法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后果具有故意 过失 故意或过失 故意 过失的心理状态 → 意志要件 故意:直接故意 & 间接故意 过失:疏忽大意过失 & 过于自信过失 ④ 违法的主体: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 承担责任前提 c. 违法行为的种类: ① 刑事违法,亦称犯罪 ② 民事违法 ③ 行政违法 ④ 违宪行为: ↓ 法律责任的种类: ① 刑事责任 ② 民事责任 ③ 行政责任 ④ 违宪责任: 主体 → 只能是 只能是有关国家机关或国家重要领导人
⑴ 国家机关制定的与宪法相抵触的 ⑵ 国家主要领导人(主体)的言行违背宪法基本原则 ? 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 a. 责任法定原则 b. 责任平等原则 c. 责任相称原则 d. 责任自负原则 ? 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a. 不诉免责 b. 立功、自首免责 c. 补救免责 d. 时效免责 e. 客观不能履行而免责

74、区别: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区别: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a. 违反的义务及其法律依据不同: 侵权责任:责任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而产生的, 是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事先不存在合同或协议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 由此产生的损害赔偿关系是由法律规定的, 一般不能以责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 违约责任:责任主体违反了合同或协议所约定的义务而产生的, 它必须以当事人之间事先存在的合同关系为前提, 由此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当事人事先约定或事后协商来确定。 b. 受到侵害的权利性质和利益范围不同: 侵权行为:侵害的是受害人的人身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属于绝对权的范畴; 有的侵权行为所侵犯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人利益,也可能是社会公共利益。 违约行为:侵害的是合同相对人的债权和利益,属于相对权的范畴; 违约行为侵犯的只能是特定个人的利益。 c. 受害人和责任主体不同: 侵权责任:不一定是特定的。 违约责任:受害人只能是特定的,只能是合同关系中的另一方; 责任主体也是特定的,即违反合同义务的一方。 d. 责任构成不同: 一般侵权责任:不仅要有侵权行为,存在损害事实, 而且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以及责任主体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 特殊侵权责任:不以责任主体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作为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 仅仅以法律规定为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 违约责任:以违约行为的存在为核心,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 e. 救济后果不同: 侵权责任:主体要对损害事实承担比较多的赔偿义务。 违约责任:赔偿义务只能在合同的标的范围内。
75、法律责任的归结: 、法律责任的归结: ? 概念: 简称归责,是针对违法行为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和免除的活动。 ? 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 a. 责任法定原则: ① 概念: 指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当违法行为发生时,必须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 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② 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的体现和运用,是对责任擅断原则的否定。 ③ 在确认和追究法律责任时,要严格按照实体法与程序法办事, 坚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原则,坚持“法律不溯及既往”。 b. 责任平等原则: ① 概念: 指在确认追究法律责任时,不能以责任主体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财产状况等方面的不 同而有所区别,应一律平等地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归结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它表明法律责任的不可避免性, 不能让任何一个违法者逍遥法外。 ③ 必须坚持同罪同罚、相同情况同样对待,绝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从事规避法律责任的 行为和由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并避免追究法律责任中的同罪异罚、差别对待的现象, 做到违法必究,有责必负。 c. 责任相称原则: ① 概念: 指法律责任的性质的轻重和方式必须与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相适应,既不能轻犯重责,也不能重犯 轻责。 ② 它是法治精神和公正原则在法律责任归结上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反映。 ③ 贯彻责任相称原则: ⑴ 做到法律责任的性质和违法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⑵ 做到法律责任的种类、轻重必须与违法的情节及其后果、主观方面相适应; ⑶ 考虑到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原则。 d. 责任自负原则: ① 概念: 指有关国家机关在确定和追究法律责任时只能针对行为人本人进行,不得株连与该行为人存在亲戚、朋友、 邻居等关系而无违法行为的人的责任。 ② 既要反对责任株连或责任连带,也要反对责任代替。 ③ 坚持责任自负原则: ⑴ 清除封建传统中责任株连的观念; ⑵ 认识到每个人的意志都是自由的,并要为其自由意志产生的行为承担责任, 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他人的违法行为而承担责任,受到惩罚。
76、法律制裁:违法行为、违约行为 → 法律责任 → 法律制裁 ? 概念: 概念: 由特定的国家机关 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强制性惩罚措施。 特定的国家机关 法律责任 强制性惩罚措施 ? 法律制裁的种类: 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民法通则》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财产上: ① 停止侵害 ② 排除妨碍 ③ 消除危险 ④ 返还财产 ⑤ 恢复原状 ⑥ 修理、重作、更换 ⑦ 赔偿损失 ⑧ 支付违约金 c. 行政制裁: 可以分为:
精神上: ① 消除影响 ② 恢复名誉 ③ 赔礼道歉
① 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 → 情节轻微 方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撤职、开除 ② 行政处罚: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 方式: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没收财产、责令停产停业、停发许可证、 扣押或吊销执照、劳动教养等 d. 违宪制裁: 形式: ① 形式:⑴ 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撤销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有关违宪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⑵ 罢免违宪的国家主要领导人 承受违宪制裁主体: ② 承受违宪制裁主体:国家机关和国家领导人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 违法行为的种类 刑事违法,亦称犯罪 民事违法 法律责任的种类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 民事制裁 财产上: 精神上: ① 停止侵害 ① 消除影响 ② 排除妨碍 ② 恢复名誉 ③ 消除危险 ③ 赔礼道歉 ④ 返还财产 ⑤ 恢复原状 ⑥ 修理、重作、更换 ⑦ 赔偿损失 ⑧ 支付违约金 行政制裁 可以分为: ① 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 → 情节轻微 方式: 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职、撤职、开除 ② 行政处罚: 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 方式: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 没收财产、责令停产停业、
① ②

行政违法
行政责任


违宪行为 ⑴ 国家机关制定的与宪 法相抵触的 ⑵ 国家主要领导人(主 体)的言行违背宪法基 本原则
违宪责任 主体 → 只能是 只能是有关国 家机关或国家重要领 导人
停发许可证、扣押或吊销执照、 劳动教养等 违宪制裁 形式: ① 形式: ⑴ 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 方性法规,撤销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权力机 关有关违宪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⑵ 罢免违宪的国家主要领导人 ② 承受违宪制裁主体:国家机关和国家领导 承受违宪制裁主体: 人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华政导师信息

杨兴培,男,汉族,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研究 生导师组组长,刑法学、犯罪学,开设的课程有:刑法学总论研究、刑法学分论研究、中国刑法史、刑事疑难案例评析、刑法的前沿问题研究。 王恩海,男,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刑法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参编《中国刑法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法律文书学》等多部著作。 李翔,男,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华东政法大学比较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叶慧娟,女,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政法 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禁毒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张勇,男,华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刑事法律与司法研究所所长,刑法学 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刑法理论、经济刑法、能源环境刑法及其他民生刑法问题。 于改之,女,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 员,华东政法大学日本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刑法、比较刑法,尤其关注“刑法与民法的交错”之研究。 卢勤忠,男,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对金融刑法、商业贿赂和刑事政策有专门研究。 何萍,女,教授,1970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刑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王俊民,男,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诉讼法的教学和研究。 叶青,男,1963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刘宪权,男,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刑法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伟,男,1956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 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兼任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比较法学会理事等。 薛进展,男,1956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文显第三版法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版

名词解释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 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 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 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 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 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

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 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7、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 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8、在法学方法的体系中,法学方法论原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方法论原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开发和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根本方法,就此而言,可以把方法论原则理解为“关于方法的方法”。9、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 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

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法律体系 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法律体系概述(见表6-1)★★★

表6-1法律体系概述

考点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见表6-2)★★★ 表6-2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考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九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境资源法、军事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6.2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规范的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其作为一个“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的严密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从终极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

法理学论述题及其答案

一、论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1、一般法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法:(1)指法的整个领域,即包括宪法、民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2)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的综合研究。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 法理学概括出各个部门法及其运行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共同范畴,从而为部门法学提供指南,为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服务。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法是什么?法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法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同时,法理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法学的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等,是各个部门法学共同适用的。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法理学特别注重对法学方法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运用于各部门法学的研究。 二、论法学的研究方法亦可见教材P24-29 1、价值分析方法 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标准,只有研究法律的价值问题,才能对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目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做出理论说明。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2、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 法律体系是一种有序的逻辑结构,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如果排除对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人们就无法理解、运用和执行法律。形式逻辑(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类)和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运行是一种社会过程,只有把法律和相关的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对法律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三、论三大法学派的法律观念 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 (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其四,?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归纳而言,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名词解释: 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单项选择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明确宣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直到(B)以后,法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各院系硕士论文格式模板

20135091612 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快论文 计算机 人工智能 * * * 教授 2017年6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的学位论文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研究者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制作光盘,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同时有权将本学位论文加入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学校代码: 10276 学号: 20135091612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论文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姓名快论文 学科、专业计算机 研究方向计算机 指导教师* * * 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6月

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摘要) 专业:计算机 研究方向:计算机 作者姓名:快论文 指导老师:* * * 快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199927260.html,)是一款专业的毕业论文在线排版系统,上传论文草稿,选定学校模板,点击一键排版,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论文排版,免费下载预览,满意后付款。快论文平台现已汇集了全国617所高校权威毕业论文模板,均源自各校官方最新发布的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基本涵盖了各类高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据统计,毕业论文排版涉及的几十项格式设置中,80%的操作都属于不常用操作,因此绝大多数同学以前没用过,以后用到的概率也很低,但为了达到排版的规范,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论文撰写规范和学习这些不常用的word 操作。面对复杂的格式规范,大多数同学熬夜反复调整修改却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基于人工智能的快论文排版系统,剔除了人们手动排版时不可避免的误操作,和由于视觉疲劳导致的错漏等,较之传统的人工排版方式,质量更可靠,价格更优惠,速度更快捷。快论文平台秉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研究分析人们的操作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充分考虑其个性需求,设计并开发完成了一个界面简洁、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毕业论文排版和编辑系统,帮助大学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效率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快论文根据各个高校官方的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分别构建了属于各高校自己的定制模板,更准确,更便捷,是国内最大的毕业论文排版平台。 【关键词】快论文;专业排版;质量可靠;价格优惠;值得信赖

华政2011教材参考

附1: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附2: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205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030101法学理论:《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苏晓宏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3010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法制史》(第四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国法制史》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童之伟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沈福俊邹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4刑法学:《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补充修改规定。 030105民商法学:《民法学》(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或《民法学》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婚姻家庭继承法学》许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商法学》(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3010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2000—2005年)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诉讼法案例与图表》叶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诉讼证据法学:指引、案例与文献》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原理》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7经济法学:《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编金融法学》唐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证券法教程》吴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经济法部分,《民商法学》商法部分。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法哲学以法的理念、本质等为研究对象;法理学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 区别:1、属性不同,法哲学着重于思辨,法理学侧重于分析和清晰性;2、重点不同,法哲学重点在于法的价值和本性,法理学重点在于法律规范和案例;3、研究方法不同,法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方式,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经济、案例分析;4、区域不同,法哲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而法理学存在于英美法系。 自然法学派是产生最早的流派,基本观点:1、国家制定的法是实在法;2、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绝对的法叫自然法;3、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 主要观点:1、自然法是居于某种价值的判断,该判断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理性相一致; 2、自然法的原则是不变永恒的,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为人的理性掌握; 3、只有符合自然法和实在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4、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法律是独立于道德、宗教、伦理的社会现象,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1、法律、实施、客观评价;道德、标准、主观评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2、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唯一来源;3、应当对实在法进行评价,但评价不能影响法的效力;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可以用客观主义的公式概括法律,对法律进行技术分析。 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主要观点:1、法律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政党、纪律、宗教、规范等与法律同等重要;2、法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运行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没有绝对的价值,法律价值的基础是社会生存的条件。 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1、把法的想象放臵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观察,科学地确证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现象相对独立的内在机理辩证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论:1、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角度;3、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1、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理解为一定法的现象的基础出发来阐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产生条件和途径;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把法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系统来看待,揭示各个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法的本质层次: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不同,规范作用基于法的规范性进行考察,社会作用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作用来考察;2、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规范人的行为,后者规范社会关系;3、所处层面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前者是颁布法律,后者是法律被适用和实施。 法律的作用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1)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2)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1外语学院校志 - 华东政法大学校友会

第十二篇院部概况 第八章外语学院 第一节沿革 一、机构设置 1952年,设俄文课程作为基础课,1953年12月,成立俄文教研组。1963年11月,建外国语教研室。1979年复校时,建外语教研室,隶属于教务处。1986年3月,外语教研室划归基础部。1995年4月在基础部组建外语系,同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6年外语系单列。2003年3月改系建院,成立外语学院。1998年10月建外语系党总支。2008年12月成立外语学院党委。 1996年,设系办公室和英语专业教研室、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2003年更名为法律英语教研室,2007年更名为法商外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2003年成立成人教育英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2005年设日语专业教研室,将大学英语教研室拆分为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2011年成立翻译专业教研室。2013年成立德语专业教研室。2015年,学院设学院办公室以及英语专业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翻译专业教研室、德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 除承担外语专业的教学外,外语系(学院)还承担全校全日制及各类成人教育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及第二外语(日、德、法、俄)选修课程。 二、主要负责人 历任教研组组长:陈忠诚;副组长:崔宝鼎。历任教研室主任:陈忠诚,王达人,顾海根,姚骏华。历任系主任:王嘉禔;系副主任:王嘉禔(1996.5—1997.3主持工作),徐依琲。历任院长:王嘉禔,余素青(2011.6月—);副院长:姚骏

华,张朱平(2009.6—),屈文生(2012.5—)。 历任党总支书记:姚骏华;副书记:姚骏华(1998.10—2003.3主持工作),王佩珍,沈跃瑛。历任院党委书记:姚骏华(2008.12—);副书记:沈跃瑛(2008.12—)。 第二节师生 一、师资 1995年,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6人,助教4人,教员1人;英语教师22人,俄语教师2人,德语教师1人,日语教师1人。2003年,教职员工3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21名教师具有高学位高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在读2人。2015年,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辅导员5人,教辅及行政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在读4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2014年度外语人物1人。 表12-8-1 1995—2015年外语学院(系)教师主要获奖情况一览表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法律体系——第九章 法律行为)【圣才出品】

第七章法律体系 1.试述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答:(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①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法律体系既不是几个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法律构成的整体,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既不包括一国历史上的法律或已经失效的法律,也不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或尚未生效的法律,只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和要求的综合性法律表现,而且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表现。 ②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内部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并且法律部门也不是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既是法律体系的客观构成,也是法律体系的一种理性化要求。 ③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门类齐全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部门应该具备,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法律体系之间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在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从基本法律到和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等;内部协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

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④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从最终极的意义上讲,法律体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因此,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作用,由此而使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形态等。因此,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试述法律部门的概念、划分标准及原则。 答:(1)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部门既然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那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就是: 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法律。判断某一法律规范属于何种法律部门,就是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为依据的。因为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性质。社会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可以分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成为法律调整对象之后,便成了法律部门形成的基础,而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就构成不同的法律部门。

2020年法律硕士法理学冲刺必备论述题(二)

2020年法律硕士法理学冲刺必备论述题(二) 6 ,论述法在执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作用。 7、试述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杜会作用的主要表现。 8 、论法律制定的合宪性和法制统一性原则。 9 、试论述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 10 、试论法律体系的三大结构要素的区别。 参考答案 6 、答: ( 1 )在阶级社会中。法除了有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这个主要作用外。还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与阶级统治作用相对来说的。这些事务与阶级统治并无直接关系。而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 2 )在各个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法律性质、作用、范围不尽相同。但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维护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包括最低限度的公共治安。绝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食品卫生、生态平衡、交通安全等。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法、人权法规、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都是为达这种目的而制定的。其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包括确定生产管理的一般规则,确定各种交易行为的根本规范。确定基本劳动条件等。如产权法、合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这些方面的法是为了减少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任意性,提升确定性和连续性。增加交易安全。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商生产和交换的效率。其三。组织社会化生产。随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生产的社会化水准越来越高。以致壮会只有集中众多的资金、技术、劳力才能完成诸如水利,能源、交通、航天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国家通过法律对之实行组织,管理和实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其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相关产品、

国际法术语名词解释

一、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1.Archipelagic sea lane passage群岛海道通过p.332 2.straight baseline直线基线p.307 3.exclusive economic zone专属经济区p.319 4.Martens clause 5.jus cogens强行法p.41 6.condominium共同管辖权 7.neutralized states中立国p.77/p.700 8.the sector principle扇形原则 9.attaches附属国/添附 10.natural prolongation principles自然延长原则 11.pacta sunt servanda约定必须遵守批p.209

12.principle of effectiveness有效原则 13.par in parem non habet jurisdictionem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 14.accretion添附p.286 15.jus sanguinis血统主义p.117 16.rebus sic stantibus 17.retortion报复 18.extra territorial asylum领事庇护、域外庇护 19.a delict jure genetium 20.treaty-contracts 21.international comity国际法院 22.Drago Doctrine

23.trust territories 24.cession割让p.287 25.jussoli 26.signature ad referendum暂签p.198 27.continental shelf大陆架p.321 28.Westphalia Congress维斯特法利亚国会/立法会 29.Diplomatic Corps外交团p.243 30.the legation premises使馆(外交人员的经营场所) 31.nuncios 32.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principle和平共处原则p.50 33.non-belligerents不交战者、中立者

沈宗灵法理学第三版考研笔记

法理学笔记——宗灵第二版 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 这里讲的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法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对一般法律规定的理解,还要研究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发展,作用,实施,监督,等方面的概念,原理知识。总之,不仅指纸面上的法,而且指现实生活中的法。 2.西方法学家对法的具体研究对象的理解: ⑴自然法学、哲理法学派,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价值或最高目的(即正义的或理想的法); ⑵分析法学主法是国家权力的产物,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形式(即法律规的效力来源、逻辑结构和概念分析等); ⑶社会学法学主法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事实(即法的社会功能、法的效果以及法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以上三种理解都是片面的,作为科学的法学,以上三方面都应研究,法学既要研究法 的容和形式,包括法律规的效力来源,逻辑结构和概念分析等,又要研究法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如法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二法学体系 1.[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围和分科,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节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法学的产生和特征 1法学产生的前提:a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b社会上已出现一个职业法学家的集团;c法律已经成为人们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法学发展的政治条件。 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广义的立法)。 3.法学的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 ⑴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而它是合乎科学的,即实事的。

大学考试—法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64岁的李老太太在家中采用迷信的方法为刘某看病,获得刘某人民币9千元,法院宣判后,她一再声称,我没有文化,我不懂法,我有罪。李老太的行为形成哪一种法律关系 A. 单向法律关系 B. 横向法律关系 C. 民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诉讼法属于 A. 私法 B. 社会法 C. 宪法 D.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郝某的父亲死后,其母季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郝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季某提供生活费。季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A. 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 B. 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 C. 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 D. 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律师法》属于 A. 宪法 B. 程序法 C.

D. 社会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在我国违法者的民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 A. 人民法院 B. 全国人大 C.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D. 公安机关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 A. 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 B. 双边法律关系与多边法律关系

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 A. 《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法》 B. 《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C.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D. 《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深圳经济特区禁止使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4条:“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使用的野生动物一起产品的名称、别称制作招牌、菜谱来引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 确定性规范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办法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办法(经2018年9月10日第19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学校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工作,明确学校与学位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的学校在籍研究生,可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在学校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或专业范围内,申请授予硕士或者博士学位。 第三条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规定,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申请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条件和程序 第四条申请授予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品德良好; (二)完成各学科或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实习和研究任务,经考核,成绩合格; (三)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第五条申请人应当按学校规定向学院提交学位申请相关材料,具体包括: (一)学位申请书; (二)课程考核成绩证明; (三)中期考核意见; (四)符合规定的学位论文; (五)申请学位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未按本条规定提交材料或所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学院可要求申请人在指定的时间重新提交或补充材料。申请人未在指定时间重交或补交的,视为放弃申请。 第三章学位论文的要求和撰写 第六条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并符合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学位论文的形式主要是学术论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类型包括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国家或学校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问题有系统、深入的见解,其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应对学术发展或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性。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法 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一编法学导论 第一章法学 1.什么是法学? 答:法学是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分析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如何认识和理解法学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答:(1)法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特殊联系 ①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来说明法律现象,从而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本质和价值基础中,解答法的外在方面,同时也以自己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产生。 ②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法律现象的许多问题不是纯粹的法学问题,而是属于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双边问题或多边问题。 ③在法治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并提交给法律机关处理,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以至要求法律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 (2)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法学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

逻辑学的联系尤为突出。 ①法学与哲学 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在思想史上,哲学曾经包容法学在内的一切学科。19世纪中期以后,法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法理学(法哲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法理学(法哲学)是对法的一般基础理论的哲学反思。 ②法学与政治学 政治学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由于法是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学和政治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法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法学与经济学联系密切,表现为:a.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界定的权利和义务,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法律对经济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既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能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民主和法治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达的产物。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取决于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将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可以加深和丰富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有助于说明法律制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改革。 ④法学与社会学 法学与社会学存在着相当密切、相互交错的关系。一方面,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学要通过法律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法理学》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11、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B、好的法律文件必然会导致公正的法律后果; C、法是唯一的统治工具; D、法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12、在司法实践中,当行为发生在新法事实之前,而新法与旧法规定不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