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认识(一)》单元备课

《圆的认识(一)》单元备课

《圆的认识(一)》单元备课
《圆的认识(一)》单元备课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1-2 课时

设计时间:2012.8.29 讨论修改:2012.8.29

主备教师:林贵平

向清江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资源开发:图片教学具

程序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

(预测: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什么样子的?(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相同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生互动: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从圆心到圆周上的每一条半径都相等,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周上的直径也相等)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说说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预设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 : 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 )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d/2

4、学习画圆

(1)自主尝试画圆;

(2)同桌交流:你是如何画圆的?

(3)教师指导:教师示范规范画圆。

三、实践应用课外延伸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4)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四、互动质疑总结评价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板书设计:

校本作业:

1、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半径的圆

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为2.5厘米的圆

课后反思: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3 课时

设计时间:2012.8.29 讨论修改:2012.8.29

主备教师:林贵平

向清江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折纸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情感目标: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资源开发:图片教学具

程序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亮亮用纸剪出一个圆(出示图片)

2、提问: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你有什么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与发现

1、找圆心:1)学生利用圆形图片自主探索活动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策略与做法)

3)小结:通过折纸活动,学生明确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或直径都相等。

2、折一折:1)鼓励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动手操作发现圆的特征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折一折)

3、得出结论

三、巩固与运用

教材第七面试一试:1)学生自主回顾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2)学生汇报交流(如有困难剪出图形折一折)

3、小结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

教材第七面做一做

1)剪图形2)操作体会3)交流

附:板书

找圆心

圆的认识(二)轴对称

圆的特征

d=2r r=d/2

课后反思: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4 课时

设计时间:2012.8.29 讨论修改:2012.9.29

主备教师:林贵平

向清江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知识目标:通过画对称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空

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有效练习,提高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识图和动手操作能力

资源开发:图片教学具

程序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1、学生独立回顾

2、鼓励学生交流,圆的特征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七面练一练,第一题:巩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以竞赛形式填空:独立完成

2)相互评价

3)反思出错的原因

4)两人一组开展“你说我答”的游戏

2、教材第七面,第二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填一填

2)指名交流:如何试图与分析的?

3、练习指导

三、综合练习:

1、教材第八面,第三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评价(3)指导

2、教材第八面,第四题:

1)学生测量

2)操作体验: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以及圆的旋转对称性

四、独立练习:

教材第八面,第八题:

1)学生独立完成2)评价反馈3)反思改错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训练,你有哪些新收获?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5 课时

设计时间:2012.8.29 讨论修改:2012.9.29

主备教师:林贵平

向清江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知识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在欣赏和绘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欣赏和绘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资源开发:图片教学具

程序设计:

一、欣赏与分析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九面,美丽的图案

2、在观察基础上交流: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课件展示优美图案让学生欣赏

二、操作与展示

1、涂一涂

(1)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准备着怎样涂色?按怎样的规律涂色?涂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2)涂一涂(3)展示评价

2、画一画:

教材第十面,第二题:

(1)引导学生对每个图案进行分解,分析每个图案的设计过程

(2)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图形

(3)涂色(4)教师关注有困难学生及时指导(5)组织作品展示交流

三、练习与交流

1、教材第十面,做一做1、2题

第一题:(1)学生画草图

(2)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

(3)进行设计

第二题:(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3)进行物品或标志的设计

(4)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设计的物品和标志是什么?怎样想到设计它们的?

2、数学万花筒:鼓励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与评价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6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15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林贵平

向清江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1)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知识目标: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

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资源开发:每小组一根小绳、一个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

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

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今天的比赛谁将获胜呢?

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板:线绕、滚动、拉直化曲为直

(2)学生探究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那咱们能找到一种更简便、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动手做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想试试吗?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

要求:

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

2、记录员要及时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3)实验验证

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圆的周长(厘米)圆的直径(厘米)周长与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代表交流实验结果。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3)那我们再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不是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结论: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你们的这个发现和许多大数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关于圆周率的知识,先学生说后教师补充。

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π”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π)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

生回答、师板书:C÷d=π→ C=πd → C÷π=d

d=2r → C=2πr → C÷2π=r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计算跑道的周长。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都是50米,请同学们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

四、校本作业

附: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C=πd → C÷π=d

d=2r → C=2πr → C÷2π=r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7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15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向清江

林贵平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资源开发:计算器校本作业

程序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同伴交流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归纳主要知识点。

A、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B、已知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二、综合练习

例1 课本第 12页第1 题

其中已知周长计算直径和半径,教师可能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例2 课本第 13页第 4题

引导学生理解“篱笆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先计算圆周长,再除以2。

三、课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第2、3、5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数学故事。

课本第13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只蚂蚁分别沿正方形走一圈,谁走的路程长?”

一方面要明确是比较周长,另一方面要知道各自的周长计算公式。

五、总结延伸

找一棵大树,测出一圈的长度,并计算树干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

强调: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已知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8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16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向清江

林贵平

教学内容:数学阅读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知识目标: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教学难点:体会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资源开发: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

程序设计:

一、情境引入

课件回放教材14页第一幅图。

画外音: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它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小组活动。

1、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集中,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报告。

2、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阅读交流。

1、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小组交流

①从资料中“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说说每幅图所展示的内容。)

②看完资料后有什么感受?

四、深入探究。

1、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说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从及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

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计算圆周率带来了怎样的突破性进度?有着怎样的作用?

五、交流收获。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的阅读、交流,写一篇小报告,题目自拟。(参考题:我知道的圆周率)课后反思: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9-11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16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向清江

林贵平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知识目标:能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估一估和探索面积推导过程及估算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经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及估算意识培养。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面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资源开发: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圆形硬纸片、剪刀……

程序设计:

一、情境引入

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

1、喷到的地方形成什么图形?

2、圆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半径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1、估一估

半径5米的圆的面积有多大?

在方格纸上画圆,再估算圆的面积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估算;

②、利用圆外正方形和圆内正方形进行。

2、探究活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把一个圆形纸分成8等份,将每份剪下后再拼图,观察发现成什么图形?

②、如果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A、小组同伴交流;

B、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动画展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S=πr×r

S=πr22

3、解决开课的问题,求出浇灌农田的面积。P18—1、2

三、巩固练习

①、P18试一试②、师生共同完成P19:1—5

(1、3、4独立做,2、5师生共同完成)。

四、总结评价(略)

五、校本作业

1、校本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行确定部分训练题。

2、选做:直径为25米的半圆形,绕它走一圈,走多少米?

估一估

剪一剪

拼一拼

圆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圆的面积=S=πr×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πr22

课后反思: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12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25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向清江

林贵平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综合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能熟练运用圆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逐步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分析的能力。

资源开发:精选校本作业

程序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如何画规定大小的圆?(由圆心定位置,由半径定大小)

2、已知r:求d d=2r

求c c=2∏r

求s s=∏r2

3、已知d:求r r=d÷2

求c c=∏d

求s s=∏(d÷2)2

4、已知c:求r r=c÷∏÷2

求d d=c÷∏

求s r= c÷∏÷2

s=∏r2

二、基本练习:

1、画指定大小的圆,并求周长和面积。

2、填一填。(P20T2)

3、先观察小羊绕羊绳运动的轨迹,再求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P20T4)

4、先看懂表格,再列式计算。(P21T7)

二、指导练习:(P20-21)

1、第3题,交流:如何确定圆心(由对称轴的交汇点得来)

2、第5题,交流:先区分两题所求的不同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第6题,先观察情境图,要求出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先必须求出

绕树干一周的长度,再根据d=c÷∏来求。

三、总结评价:

1、学会识图,将图中提供的信息能转化为文字。

2、熟练运用圆的基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谈谈自己一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津洋口小学集体备课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学科上册一单元第 13 课时

设计时间:2012.9.25 讨论修改:

主备教师:向清江

林贵平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综合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能熟练运用圆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资源开发:精选校本作业

程序设计:

一、复习引入

简要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综合练习:

1、P21第8题

指导分析:已知什么条件?能求出长方形与圆的面积吗?如何求?

你怎样求出长方形的宽?

指导方法:列式(分布算式、综合算式)

列方程(步骤)

比较:哪种方法较好?

2、P21第9题

(1) 自主探究: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那个的面积大些?

(2)集体交流:直观估计与精确计算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合情猜测的能力,

列式、算法要讲究。

3、P21第10题

(1)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车轮转动的关系,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2)区分:周长与面积,按要求计算.

(3)交流: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何时用哪个公式?你会知其一求余下的量吗?

(4)方法指导:列综合算式有好处吗?列方程呢?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

4、P22第11题

先猜测再比较.你的猜测有出入吗?是何原因?

5、P22第12题

细心识图,已知一些什么?

说说你的算法;

能算的更快些吗?

6、P22第13题

理清数量关系,是否能让数量关系更明确些吗?有策略吗?

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先思考先解决,在针对性的讨论评析,侧重于思维

的灵活性、合理性,方法的多样性、简洁性;说说自己的解题心得。

三、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时分秒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时分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声音,创设情境 师:嘀哒,嘀哒,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的声音。 小结: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有一定的时间,钟表可以告诉我产时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 板书:时、分、秒 二、展开新授: (一)认识钟面 1、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仔细观察钟面,现在请你们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上面分成12大格,还有1-12这些数,和你们家的钟面一样吗?下面请小朋友看仔细,一大格之间有什么变化? (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 那么两大格呢?三大格呢?到12大格就有60小格。 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钟。如果是5大格呢?9大格呢?分针走一圈呢?如果是两大格两小格呢?

3、时针和分针之间有什么秘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得出结论:1时=60分 那么2小时等于多少分呢?240分等于几小时? 4、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再过多少分就是1时?你知道1小时里能做些什么呢? 5、1分钟和1小时比要短得多,那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用1分钟做的事呢? (集体做1分钟口算,让学生感知1分钟有多长) 6、我们了解了时、分,它们都是时间单位,还有比分还要小的时间单位吗? 分和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1分=60秒 1秒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个游戏:5秒内拍手,算出大约每秒拍几下手。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秒来计算? (二)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时零5分,说说你是怎样看的?8时05分还可以表示成8:05。 6时20分,你又是怎么看的?还可以怎样表示? 9时55分。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分别说出自己是怎样看的。 现在有两种答案,究竟谁对谁错,请你找出对方错在哪里,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学生讨论、交流) 选择不同答案的小朋友有反驳的意见吗? 2、遇到类似的情况确实很容易犯错,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三)》优质课教案_2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解决简单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3.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图表加深对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掌握解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注重让学生总结学习技巧,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会计算;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迁移旧知的环节,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分数的算理和算法,进行正确计算,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计算题,以评价目标2。 3.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所学分数除法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评价目标3。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分数的世界,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过关斩将吗?通过打怪兽游戏过关导入本堂课的教学,提前告诉同学门过关有点难,问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激发同学们的争胜之心,进而开始今天的教学。 开始今天的闯关之前提示大家:给大家两把武器:一是“单位一”,二是数量关系。 第一波小怪兽来了: 1、五月份用水量是四月份的? 请同学们思考本题中的单位一和数量关系是什么? 单位一:四月份的用水量 数量关系:五月份用水量=四月份用水量x ? 2、现价比原价少了? 单位一:原价 数量关系:现价=原价-原价x? 3、五月份的用电量比四月份多了? 单位一:四月份的用电量 数量关系:五月份用电量=四月份+四月份x ? 师:同学们真厉害,第一波小题怪轻轻松松就创过关了;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 学广角》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数学广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单元教学内容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第六册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第九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三、具体编排 1.例1。 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教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方法目标: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情感目标: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探究发现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复习铺垫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大体嗒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你们猜这是什么?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问题导航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关于课题的什么知识? 生1:1秒有多长? 生2:秒与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怎样读钟面上的时间? 三、探究学习 1.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2.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3.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 4.小结: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四、巩固应用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主备人:## 二、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三、单元教材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六、课时安排:数学广角2课时 七、教学建议: 1、有层次推进,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1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入没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顺着学生的思路,求一共有几人就是把两个小组的人数合起来,引出直观图。再引入有重叠的数学问题,求一共有几人?引发认知冲突后,再让学生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并解释直观图。例2也可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展开教学。这样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2、提供丰富的生活中数学素材,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单元中,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使学生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时的抽象、概要可以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里的丰富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因为教材上例题和练习只有7题。我们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一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猫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又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兔的重量?又如:王老师出了两道题,在第一小组的12人中,做对第一题的有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0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题,两题都做对的有几人?等等。第二是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文字描述的,有图片加文字描述的等。在这些具体的、丰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情景变化了,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变。 3、运用直观方式,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抽象地想像、理解数学思想是有困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而且直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可以减少记忆量,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晰,有序。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的教案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的教案 ——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课时: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刻. 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 4、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实物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你们还记得元旦是怎们过的吗?学生回忆回答.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主题情景图. 师: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能马上解答的师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解决问题. 1、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来,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先仔细观察,再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小组汇报时,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板书. 根据刚才整理的,老师跟大家提几个问题. 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走1大格是几分? 分针从12走到数1是多少? 分针从12走到数6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 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准备 PPT 课件、黑板纸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T :老师听说你们班有不少计算达人,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的算出结果呢? (PPT 出示分数除法复习题,共6题,指名回答。) T :看来老师听说的却是事实。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呢? S :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T :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可要牢牢的握住它 的手哦。 (二) 探究新知 1、 主题图探究 (1)理解主题图 T :有一个小学的同学们进行兴趣小组的的活动,他们是这样分组的。(出 示出题图PPT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分组情况,思考出现了哪几种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S :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 ,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人数的 。 T :说的很好!你们如何理解“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 ”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人数的 ”这两句话的呢? S1: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将它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摄影小组的人数。 S2: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将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 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31433143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PPT 出示线段图,表示3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 T :你真像个小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还有谁来说说吗? S3:摄影小组的人数=气象小组人数× 。 S4:航模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人数× 。 (PPT 出示数量关系式) T :你分析的也非常好! (2)提出问题 T :真不错,同学们说的不仅完整,而且思路清晰!那么,根据题中的已知 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S1:摄影小组有多少人? S2: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老师板书) S3:这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T : 你的问题正是老师想到了,我们想到一块了呢!发明创造就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的,同学们今天已经迈出了创造的步伐了。真不错!老师从同学们的问题库中挑了一个,在这节课先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S :可以。 T :那同学们就试一试吧!(全班尝试列式计算) 2、 运算顺序探究 T :哪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你是如何列式的?(指名回答,将 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T :(针对综合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是什么? S :要算航模小组的人数就要知道摄影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 ,12× ,就是先算出摄影小组的人数等于4人。再乘 ,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等于3人。 T :说的太棒了!(竖起大拇指)先算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再算出航模小组 的人数。那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吗? S :知道。是从左往右的。 T :那你们觉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吗? S :是一样的。 T :那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呢? S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要先 算括号里面的。(PPT 出示运算顺序) T :老师们一定为你们感到骄傲! 3、 运算方法研究 31 43313143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教案1青岛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教案1青岛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对时和分之间的60进制(而不是通常的10进制)不易掌握,所以构建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刻。 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 4、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实物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你们还记得元旦是怎们过的吗?学生回忆回答。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主题情景图。 师: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能马上解答的师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解决问题。 1、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来,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

时分秒的认识教案

时分秒的认识教案 执教:沃先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七册第78页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面时间,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学会记时间的两种计量方法。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认识和进率。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 教具准备: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迷语。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迷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钟” 师: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钟,这些钟虽然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但作用都是用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他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分别出示四副图,让学生试读。师:小明他很会利用时间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出示文字“珍惜时间”) 师:我们要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就要学会看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新朋友。时、分、秒。(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钟,先认真观察,然后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同座位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三根针、数字、有好多小格子…… 通过提问、引导得出:12大格、60小格、三根针(一根时针、一根分针、一根秒针)。 板书: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 师:看到这些,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怎样看时间?时针、分针怎么走?分针走一圈是几时?……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真不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时、分、秒。 2、认识秒。 师:秒针走一格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几秒? (板书:走一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一秒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把钟放在耳朵边听听,你听到了什么? 师:这嘀嗒一声就是一秒。它是在叫我们快点快点,现在请小朋友们把钟放在耳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点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本课力求通过电教手段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和混合运算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

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学生思维敏捷、较为活跃,但思考问题有时欠缺深入全面,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表达不够清楚明白。加上学困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意义掌握地不太好,学生凭感觉知道用乘法列式计算,却不知道为什么用乘法,这样对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一〉应用题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坡度降底,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根据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来画出线段图。(这一册才出现画线段图的内容)来达到破教学难点的这一目的,在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础上来,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4、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时分秒的认识教案[教学]

时分秒的认识教案[教学] 时分秒的认识教案 执教:沃先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七册第78页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面时间,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学会记时间的两种计量方法。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认识和进率。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 教具准备: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迷语。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迷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钟” 师: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钟,这些钟虽然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但作用都是用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他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分别出示四副图,让学生试读。师:小明他很会利用时间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出示文字“珍惜时间”) 师:我们要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就要学会看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新朋友。时、分、秒。(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钟,先认真观察,然后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同座位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三根针、数字、有好多小格子…… 通过提问、引导得出:12大格、60小格、三根针(一根时针、一根分针、一根秒针)。 板书: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 师:看到这些,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怎样看时间,时针、分针怎么走,分针走一圈是几时,……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真不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时、分、秒。 2、认识秒。 师:秒针走一格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几秒, (板书:走一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一秒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把钟放在耳朵边听听,你听到了什么, 师:这嘀嗒一声就是一秒。它是在叫我们快点快点,现在请小朋友们把钟放在耳 朵边,跟着它一起念快点快点。 3、认识分。师:下面再请小朋友认真观察,看看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9总复习 总复习内容主要涉及本册教科书中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大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数学广角。通过总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正因为总复习的目的就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二是沟通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四大版块的内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欠缺的是厘清知识脉络、查漏补缺的能力以及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所以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提高运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掌握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抓住重难点知识,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一项主要内容,辨析含糊不清的认知,巩固强化薄弱环节则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例如,复习“大数的认识”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大数的读写法,一方面抓住其重点内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易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思维障碍点。 2.复习课要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图形与几何”时,结合本册教科书知识较为零散、概念多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概念,内化理解。 3.复习时,既要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要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例如,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时,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与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如学生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不是很清楚,学习商不变性质之后,就可以说清其中的道理了。复习笔算乘、除法时还可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等。

分数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

分数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数:12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1.填空(11分) ⑴一个数的27 是14,这个数的1 2 是( )。 ⑵( )米比12米长14 ,9米比( )米短2 5 。 ⑶15吨比( )多14 ,( )千克比28千克少5 7 。 ⑷一根15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15 ,还剩( )米,再剪去1 5 米,还剩( )米。 ⑸7千克增加它的17 后,再减少1 7 千克,还剩( )千克。 ⑹甲数的34 比乙数的2 5 多1,乙数是20,甲数是( )。 ⑺一根钢管用去它的25 后还余6米,用去它的1 2 后,余下( )米。 ⑻打字员3天完成任务的1 5 ,照这样计算,还需要( )天完成任务。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⑴ 34 × 25 ÷ 25 × 3 4 =1 ( ) ⑵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用水16 ,四月份用水量是五月份的(1+1 6 )倍。 ( ) ⑶甲重32千克,乙比甲多1 4 ,乙重40千克。 ( ) ⑷今年产量42万吨,比去年增加1 6 ,今年比去年增加6万吨。 ( ) ⑸一件商品原价100元,先提价110 后,又降价1 10 ,现价与原价相同。 ( ) 3.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5分) ⑴一个数的521 是4,这个数的5 7 是( )。 ①10 ②12 ③14 ④21

⑵某校有男生480人,男生比女生多1 15 ,女生有多少人正确列式是( )。 ①480×(1+115 ) ②480×(1-1 15 ) ③480÷(1+115 ) ④480÷(1-1 15 ) ⑶一根钢管,先截下全长的15 ,再接上1 5 米,这时钢管的长度和原来相比( )。 ①比原来长 ②比原来短 ③和原来长度相等 ④不能确定 ⑷六⑴班有女生25人,比全年级人数少7 8 ,根据条件,可选择的问题是( )。 ①六⑴班有多少人 ②全年级有多少人 ③全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④六⑴班有男生有多少人 ⑸一条公路,走了全长的1 3 ,离中点还有4千米,这条公路全长( )。 ①12千米 ②6千米 ③24千米 ④8千米 4.计算。(18分) ⑴直接写出计算结果。(6分) ×23 ×= 29 ×18+2= 15 ÷2÷1 5 = ( 12 +14 )×8= 15 +45 ÷2= 1-1 6 -5 6 = ⑵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分) 79 ÷115 +29 ×511 (34 -35 )÷34 (1-12 -512 )÷14 1549 ÷(57 -314 ×1 3 ) 5.看图列式计算(6分)

小学数学《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拨时刻,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3、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4、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钟面 学具准备;钟面、口算纸,写字纸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为庆祝元旦,一年级的小朋友组织了一场联欢会,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联欢会开始的时刻是8时半或8时30分。教师:同意吗?你是怎么看出这个时刻来的?。对能说出8时30分的学生提出表扬:你还能说出是多少分钟,可真了不起!)。 我们每位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小钟表,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个你能读出来的时刻好不好?

2、吴老师记录下了联欢会中几个比较精彩的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出示大屏幕),看着这个大屏幕,你最想了解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它们都是几时几分开始演出的? 教师: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时、分。)板书:时、分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认读7时42分,引出对小格的学习。 教师:吴老师了解到,为了主持好这场联欢会,两位小主持人早早的就来到了学校做准备,(动画:两位主持人走到校门口说:现在是6时42分,6时42分放大显示)(教师指着屏幕上的时刻问)这个时刻还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几时或几时半吗?(学生:不是)那你能在你的钟表上试着拨出这个时刻吗?拨拨看! (学生动手拨,教师巡视。) (教师以一学生拨错的时刻为例引导学生把时刻拨对,然后问:大家既然都同意这个时刻就是6时42分,那谁能来介绍一下为什么这个时刻是6时42分?引导学生用大格,小格来解释,说出1小格是1分钟。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多说。) 教师说:好了,刚才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好,有的同学说得不是很完整,我们一起来看,当我们认读一个时刻时,既要看时针,又要看分针,比方说6时42分,时针过了6还没有到7,说明它是6时多,分针到了6,刚才有同学介绍得非常好,是30分,到了7是35分,到了8就是40分,又过了两个小格,就是42分了!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第九单元集备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全面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本单元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五部分: 1、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2、表内乘法 3、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 4、观察物体 5、统计 内容安排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从内容看基本上含盖了二年级上册全部内容,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差异必然存在,尤其是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应用上会存在“学困生”。 像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米和厘米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有的学生难以把握;统计图中一格表示两个物体,这种数学中的“对应关系”也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还有看图想象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等等,在复习中都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 教学策略: 1、复习前,结合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认真分析缺差,拟订适合本班学情的复习计划,以便做到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问题、看图想象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等,都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3、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或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来比划;找角和直角与观察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等。 4、复习过程中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也非常重要,复习过程中不可轻视。 5、引导学生对具体实物的观察(课前准备的三棱柱积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复习过程中的练习和效果考察,主要是选用练习二十四中的练习和根据复习需要适当编写练习,或从《基础训练》册上选用,以补充练习,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分数四则计算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教学的分数知识的综合、提高和总结,对掌握和应用分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例1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在这道例题中,既要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还要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组建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结构,有益于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形成实实在在的计算能力。 第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编排细致。本单元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般列综合式计算。提出这个要求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前面刚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具备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要以现在的综合算式的数量关系为依托。 教材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都是两

步计算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编排了两道例题。例2及“练一练”都是先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求总数的另一部分是多少。例3及“练一练”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第三单元里学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数量关系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数量关系联系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不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传统教材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还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而且把除法应用题与乘法应用题对称编排。本单元只编排分数乘法问题,不教学除法问题,要突出“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因为分数乘法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迁移到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中去。 一、一题两解——既含运算顺序,又含运算律的内容。 例1求做两种中国结一共用的彩绳数量,由于这个实际问题具有特殊性(两种中国结的个数相同,两种中国结每个用彩绳的米数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解法。教材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性,让学生按不同的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能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是体会分数四则混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