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

孟子·尽心篇

written by 余思聪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开篇之语正是尽心篇的核心观点。孟子在这一篇中,着重强调的就是“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正如孟子曰: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此处的天民,便是“尽心”、“知性”、“知天”的。而“天人合一”,这才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至于生死、夭寿、祸福、富贵、贫贱等等,都是“天命”所决定的,是不可强求的。

《尽心上》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简而言之,所说的便是如何能做到“尽心”、“知性”、

“知天”的两条途径:(1)内在的自我反省功夫;(2)外在的履行仁义功夫。两者互为表里,相辅为用。

孟子在说起第一点时,有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功夫,发扬“诚”的精神,

排除外物对这种道德意识的侵害,使得“良知”、“良能”得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尽心”的内在涵义。

孟子在说起第二点时,有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内在的天赋道德意识,通过人们的

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孝悌、仁义等道德行为,可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尽心”的外在表现。

《尽心下》中孟子认为“尽心”、“知性”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则是消极方面,二则是积极方面。

从消极方面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孟子有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

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望越少,就越能保持心性的纯洁。

从积极方面说,就是发扬“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并且能够拓展开来,

使之成为仁义的思想和行为。

尽心篇,同样是《孟子》全书的终章,孟子在这一篇教会了我们成为仁者的途径,“尽心”而“知性”,一方面反求诸己,另一方面尽兴乐善,日积月累,你

我同样能够达到“圣”的境界。正如最后一段所说:“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如果能够真正做到

这一点,我们也就不会“亦无有乎尔”,而是每个人都能够如孔孟般,在成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019-2020-《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2页)

2019-2020-《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 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 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 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 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 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 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 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 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 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 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 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 “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滕文公上 本文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感谢您的阅读! 滕文公上·第一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

‘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宰;□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 滕文公上·第四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 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 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 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 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於 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孟子》导读讲义

一、孟子生平 二、《孟子》简介 三、性善论 四、仁政思想 五、民本思想 六、大丈夫人格理想 七、影响及评价 一、孟子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邹(今山东邹城)人,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故里邹国世代相传,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孟子诞辰。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时代,司马迁《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是关于孟子的最完整的资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 受业子思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曲阜孔庙清朝雍正题“生民未有”匾 3 孟母教子 ①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设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 坟地 集市 学宫 ②沽肉示信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③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4 治学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

《孟子 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15.【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 道⑨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 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 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④诚:确实的,真正的。⑤熄:同“息”,平息。 ⑥冠:名词用 做动词。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⑦女:同“汝”,你。 ⑧正:原则,准则。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⑩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 (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 15.(1)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 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 行强有力的反驳。 (4)示例: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

《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 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见清澈的溪水________地跳下山涧,一刻也不歇息,匆匆向山脚奔去。 ②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若________自己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不想改正错误。 ③城建部门和环卫部门,必须________一下,立即解决污水井长期冒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A、急遽隐讳协调 B、急剧隐瞒协调 C、急遽隐晦谐调 D、急剧隐讳谐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米粟板筑筋骨忧患朝辉夕阴 B、毒疠焊吏叫嚣赋敛阴晴圆缺 C、从祠惊恐宫阙婵娟户枢不蠹 D、闾左隳突琼楼薄暮心旷神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正确译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A、使百姓定居下来就要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B、只要划定边疆界限才能使百姓定居下来。 C、不用划定边疆界限人民也能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D、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举世闻名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给下列字注音: 畎______ 说______鬲______拂______ 【答案】: 【解析】: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一、重民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野兽

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十四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题解] 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 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 有为 .......(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而为氓(“氓”与“甿”异体, “民”与“氓”,“人”与“民”)。”文公与之处 ...(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 补充: (1)人、民、氓的差别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对象,界限井然。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 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 (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 翻译:有一位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来对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宅,做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来谋生。 陈良之徒(门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连词,表示状中)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指示代词,这也就是圣人了)亦圣人也(判断句),愿为圣人氓。” 翻译: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对文公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1.《诗经》的《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风”、“雅”、“颂”,古人有很多解释。一、现在一般都承认“风”是乐曲的名字,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犹如我们现在说的山西调、河南调等等。《诗经》里的国风有十五种,就是有十五个地方的乐曲。 二、“雅”也是乐曲的名称。“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是京畿附近的乐曲,是相对地方音乐而言。“雅”里又分“大雅”、“小雅”,大约它们的区别是它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三、“颂”也是因音乐而得名。根据朱熹等人的解释,“颂”是祭祀宗庙时的乐曲。现在,《诗经》的《风》、《雅》、《颂》里共有305篇诗歌。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 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 3.《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作品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成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如“豳风”《七月》以素描式的手法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辛劳,是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邶风”《谷风》真实地记载了弃妇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二、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一抒情写志、刻画人物。例如“小雅”《采薇》以乐景写哀,把主人公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动人。《蒹葭》、《汉广》、《月出》、《东山》等都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实则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孟子 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一)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陈代说:“您不愿谒见诸侯,似乎气量小了些;如果现在谒见一下诸侯,大则凭借他们推行王政,小则凭借他们称霸天下。何况《志》上说:‘委屈一尺却能伸直八尺’,好像是值得去做的。”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②。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③,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④我不贯与小人乘⑤,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看护园囿的小吏,小吏不来,景公要杀他。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丢掉脑袋。孔子(称赞那个小吏,)取他哪一点呢?取的是,不是他应该接受的召唤标志他就是不去。如果我不等诸侯的召聘就主动去谒见,那算什么呢?而且所谓委屈一尺可以伸直八尺,是

根据利益来说的。如果只讲利益,那么假使委屈了八尺能伸直一尺而获利,也可以去干么?从前赵简子派王良给自己宠幸小臣奚驾车去打猎,一整天打不到一只鸟。奚回来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无能的驾车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让我再驾一次。’经强求后奚才同意,结果一个早晨就猎获了十只鸟。奚回来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能干的驾车人。’简子说:‘我就叫他专门给你驾车。’也对王良说了。王良不肯,说道:‘我为他按规矩驾车,整天打不到一只;不按规矩驾车,一个早上就打到了十只。《诗经》上说:“不违反驾车规矩,箭一出手就能射中。”我不习惯给小人驾车,请同意我辞掉这差使。’驾车的人尚且耻于同(不守规矩的)射手合作,即使这样的合作能猎获堆积如山的禽兽,也不愿去干。如果背离正道去屈从他们诸侯,那算什么呢?而且你错了:使自己变得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够使别人正直的。” [注释] ①陈代:孟子弟子。②古代君子召唤臣下,按规定要有相当的物件作标志,如齐景公召管园囿的小吏应以打猎的皮冠,他不遵守规定,小吏就不应召。③赵简子:晋国大夫,名赵鞅。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驾车能手。奚:人名。④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⑤贯:《尔雅?释诂》:“习也。”即今“惯”字。

九年级下古文课下注释整理【2020最新部编版共七篇古文】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古诗注释整理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漾 第六单元 20、曹列论战/《左传》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2、*陈涉世家/司马迁 23、出师表/诸葛亮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注释整理 第三单元 第九课《鱼我所欲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⑧【非独】不仅,不只是。 ⑨【是心】这种心。 ⑩【丧】丧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④【已】停止,放弃。 ⑤【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公】对人的敬称。 ?【伏尸】横尸在地。 ①【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②【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③【抢】碰,撞。 ④【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⑤【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2)全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2)全文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下一篇(上行下效的实例) 滕文公上 上行下效的实例 【原文】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13),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②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T),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 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二、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

《孟子·滕文公下》《苏武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律①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②。”武③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节选,有删减) 【注】①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②相坐:连带治罪。③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④弥山:满山。⑤膏:使……肥美滋润。 6. 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画两处)。(2分)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往之女家女:(2)富贵不能 淫淫: (3)后虽欲复见我虽:(4)单于愈益欲降之 愈: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9.【甲】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请概括【乙】文中表现苏武“大丈夫”的两件事。(6分) 答案: (二)(16分) 6.(2分)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每处1分) 7.(4分)(1)同“汝”,你(2)使……惑乱或使……迷惑(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3)即使(4)更加 8.(4分)(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全句大意1分,“惧:害怕”、“熄:战争停息或天下太平”各0.5分)。 (2)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恩义),背叛君主、背弃亲人。 (全句大意1分,“畔:背叛”、“主:君主”各0.5分) 9.(6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分)卫律举剑威胁苏武,苏武岿然不动。(2分)卫律以自己投降而称王享受荣华来劝说苏武投降,苏武毫不理会。(2分)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带治罪于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卫律以前背弃汉朝,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