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3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越、楚则有三俗①。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②。
陈在楚夏之交③,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徐、僮、取虑,则清刻④,矜己诺⑤。
①三俗:指下文西楚、东楚、南楚三地的不同风俗。
②云梦:古泽薮名。
③陈在楚夏之交:因陈南面为楚,北面为夏(古国名)故云。
交,会合、交接之处。
④清刻:清廉苛严。
意为要求自己很严格。
⑤矜:注重。
己诺:自己应诺、答应之事。
越、楚地带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地区的不同风俗。
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这是西楚地区。
这里民俗慓悍轻捷,容易发怒,土地贫瘠,少有蓄积。
江陵原为楚国国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
陈在楚、夏交接之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
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清廉苛严,信守诺言。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其俗类徐、僮。
朐、缯以北,俗则齐①。
浙江南则越②。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③,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①俗则齐:风俗与齐地相同。
②浙江:即钱塘江。
③王濞:刘濞。
其人其事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
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
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
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
吴地从吴王阖闾、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①,皮革、鲍、木输会也。
与闽中、<于>越杂俗②,故南楚好辞③,巧说少信。
江南卑湿④,丈夫早夭⑤。
多竹木。
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⑥,取之不足以更费⑦。
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⑧,与江南大同俗⑨,而杨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⑩。
货殖列传·原文、译文与读后张建平前言.现在的人学经济学,必是西人所论。
然比这些西人之论丝毫不逊的,当属司马迁所著《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从农业还是工商业,从行业经济到地域经济都有论及。
可谓中国古代的《国富论》《通论》和《经济学原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其实当代经济学除了比比皆是的软硬伤之外,可取的部分很少有超出司马迁所记述的古代经济思想水平的。
【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翻译】《老子》一书中写到:“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读后】看来,自司马迁时代“闭关锁国”的做法就已经不再时髦了,但这种认识已经背离了老子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老子的《道德经》现在又非常热,大概是人的思想认识的一个轮回吧。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时候同时鼓励“充分竞争”,“竞争”与“和谐”能否达到完美统一或者说竞争之下还有没有“和谐”,这是需要当政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矣。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翻译】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也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门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史记_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货殖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
货殖列传序
出处:《史记》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范蠡既雪会稽之耻①,乃喟然而叹曰②:“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③。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④,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⑤,之陶为朱公⑥。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⑦,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⑧。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⑨。
故善治生者⑩,能择人而任时(11)。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12),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13)。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14),子孙修业而息之(15),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16)。
①既:已经。
②喟然:叹息的样子。
③得意:满足意愿,实现愿望。
④扁舟:小船。
浮:漂泊。
⑤适:到……去。
鸱夷:亦作“鸱鴺”。
皮制的口袋。
也用来盛酒。
⑥之:到……去。
⑦中:中心。
⑧交:交流。
易:容易、方便。
⑨与时逐:随时逐利。
责:责求,要求。
⑩治生:经营产业。
(11)择人:择用贤人。
任时:把握时效。
(12)致:取得、得到。
(13)再:两次。
与:给予。
贫交:贫穷的朋友。
疏昆弟:远房同姓的兄弟。
(14)听:听任,任凭。
(15)息:增长,增利。
指发展。
(16)称:称颂,赞誉。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
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
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赣既学于仲尼①,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②,七十子之徒③,赐最为饶益④。
《货殖列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货殖列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货殖列传序两汉: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详细介绍了有关货殖的各种情况,以及各地货物、人民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以下关于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是小编为各位读者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出处:《史记》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全文及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①,富埒卓氏②,俱居临邛。
①贾椎髻之民:把鼓铸的铁器卖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椎髻:头上挽的如椎形的发髻。
这是汉代广东、广西一带少数民族的普通发式。
②埒:相等,等同。
程郑是从太行山以东迁徙来的降民,也经营冶铸业,常把铁器制品卖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他的财富与卓氏相等,与卓氏同住在临邛。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②,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③。
然其赢得过当④,愈于纤啬⑤,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⑥。
①规:规划。
②因:凭借,依*。
③赐与名:施舍的美名。
④赢得过当:赢利很多,大大超过花费的本资。
⑤愈于纤啬:胜于悭吝的商人。
纤啬,小气吝啬。
⑥法:效仿。
雍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宛县孔氏的先祖是梁国人,以冶铁为业。
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迁到南阳。
他便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并规划开辟鱼塘养鱼,车马成群结队,并经常游访诸侯,借此牟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
然而他赢利很多,大大超出施舍花费的那点钱,胜过吝啬小气的商人,家中财富多达数千金,所以,南阳人做生意全部效法孔氏的从容稳重和举止大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①,以铁冶起②,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③,俛有拾④,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⑤。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⑥,以曹邴氏也⑦。
①邴:姓。
②起:开始,起家。
③约:约定,规定。
指家规。
④俛:同“俯”。
此句“俛有拾”,和下句“仰有取”,意为一举一动都要有所得,时刻不忘取利。
⑤贳贷:指租赁、放贷的经济活动。
郡国:指郡地和诸侯国。
⑥去:离开,丢弃。
文学:此指儒学。
⑦以:因为,由于。
鲁地民俗节俭吝啬,而曹邴氏尤为突出,他靠冶铁起家,财富多达几万钱。
然而,他家父兄子孙都遵守这样的家规:低头抬头都要有所得,一举一动都要不忘利。
他家租赁、放债、做买卖遍及各地。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
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货殖,就是靠贸易来生财求富的意思。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详细介绍了有关货殖的各种情况,以及各地货物、人民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
以下关于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是小编为各位读者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出处:《史记》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司马迁货殖列传译文一、原文:范蠡既雪会稽之耻①,乃喟然而叹曰②:“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③。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④,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⑤,之陶为朱公⑥。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⑦,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⑧。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⑨。
故善治生者⑩,能择人而任时(11)。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12),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13)。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14),子孙修业而息之(15),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二、注释:①既:已经。
②喟然:叹息的样子。
③得意:满足意愿,实现愿望。
④扁舟:小船。
浮:漂泊。
⑤适:到……去。
鸱夷:亦作“鸱鴺”。
皮制的口袋。
也用来盛酒。
⑥之:到……去。
⑦中:中心。
⑧交:交流。
易:容易、方便。
⑨与时逐:随时逐利。
责:责求,要求。
⑩治生:经营产业。
(11)择人:择用贤人。
任时:把握时效。
(12)致:取得、得到。
(13)再:两次。
与:给予。
贫交:贫穷的朋友。
疏昆弟:远房同姓的兄弟。
(14)听:听任,任凭。
(15)息:增长,增利。
指发展。
三、译文: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
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
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范蠡后来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
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赣既学于仲尼①,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②,七十子之徒③,赐最为饶益④。
《史记 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③极:尽头、极点。
此处意为“享尽”。
声:音乐.色:女色。
④穷:穷尽。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⑤夸矜(jīn,今):夸耀.矜:骄傲、夸耀.势能:权势和才能。
⑥渐:浸,浸染。
⑦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眇论:微妙的理论。
眇,通“妙”。
美,好。
⑧善者:好的办法。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货殖列传序出处:《史记》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③极:尽头、极点。
此处意为“享尽”。
声:音乐。
色:女色。
④穷:穷尽。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⑤夸矜(jīn,今):夸耀。
矜:骄傲、夸耀。
势能:权势和才能。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翻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
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
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
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
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
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
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
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
这是大概的情形。
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
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
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
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
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
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
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
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
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
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
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
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
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
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
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
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
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
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
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
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
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
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
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
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
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
这不是空话啊。
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
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注释
(1)至治之极八句:引自《老子》,但文字略有不同。
(2)挽近世句:挽,同晚。
涂,堵塞。
(3)已同矣。
(4)刍豢:指牲畜的肉。
用草饲养的叫刍,如牛、羊;用粮食饲养的叫豢,如猪、狗。
(5)眇:同妙。
(6)道:同导。
(7)旄:,即楮(楚)树,树皮可以造纸。
旄,旄牛,其尾有长毛,可供旗帜装饰之用。
(8)连,同链,铅矿石。
(9)丹沙,同丹砂,矿物名,俗称朱砂。
(10)玳瑁:龟类,其甲为名贵的装饰品。
(11)玑:不圆的珠子。
(12)龙门:山名。
在今山西稷山县和陕西韩城县之间。
(13)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
(14)旃:同毡。
(15)筋、角:兽筋,兽角,可用以制造弓弩。
(16)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17)邪,同耶。
(18)周书,指《逸周书》,今本《逸周书》无此段话。
盖是古本《逸周书》的佚文。
(19)辟,同僻。
(20)原,同源。
(21)太公望,即姜尚,相传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人封在吕地,故又称吕尚。
他佐武王伐纣,封于营丘E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F,国号齐。
(22)至,犹言襁负而至。
(23)三归,按常例应归公室所有的市租。
(24)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25)威、宣:齐威王,名婴齐,田桓公之子,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宣,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年-前301年在位。
(26)仓廪实二句:见《管子牧民》。
(27)壤壤,同攘攘。
(28)编户,编入户口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