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科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当天空中的云量(小于四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就是阴天。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

(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要下雨时蜻蜓会低飞。(3)要下雨时蚂蚁会搬家。

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红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从水分离出来。

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研究结论: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实验二:“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

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实验结论:胶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够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实验三:回忆课上做过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完成: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

3.我们可以用高,低 ,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5.我们说话时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6.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它是耳朵里的鼓膜 .

7.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9.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10.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单位是分贝 .

1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12.在拨动钢尺或塑料尺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尺子振动幅度和音量之间的关系.

13.尺子伸出桌子的长度与音高变化有关系.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1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

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米/秒。

16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 .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听不到玻璃罩里闹钟的声音.

17在月球上,没有空气 ,即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 ,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

18.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回引起水的振动 ,这说明振动是可以传播 .

19.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

20.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2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 , 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1450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米

23.我们怎么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她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 ,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 ,敲打鼓膜 ,并使鼓膜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觉到了声音.

24我们的耳朵里有一个鼓膜,它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

25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

2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 ,中耳 ,内耳三部分.

27.耳廓的作用:收集声音, 耳道的作用:传递声音, 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动, 听觉神经的作用:向大脑报告

信息.

28.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的慢.

29.鼓膜很薄,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

3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33.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4.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35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36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声装置-------发声罐.

38.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

39、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40、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四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提纲

4-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4-1.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可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4-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4-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4-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4.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4-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4-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我有 8 个)、犬齿(我有 4 个)、臼齿(我有 20 个)。

4-6.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4-6.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4-7.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增加。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卷(3)苏教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卷(3) 一、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任何声音都是由的而产生的。停止,消失。 2、声音的主要功能是。 3、声音能在、、中传播,传播方向是。 4、耳廓的主要作用是。 5、是听起来很不舒服的声音。 6、在宇宙中,宇航员交谈要靠无线电,这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7、在有些公共设施附近安装了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样做是为了。 8、说话声是由产生的,琴声是由产生的,风声是由 产生的,流水声是由产生的。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 1、叩门声是由门扇振动而产生的。() 2、遇到巨大的声响,我们要捂住耳朵紧闭着嘴,以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3、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4、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5、噪声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 6、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音调高。() 7、不同物质的传递声音的效果不同。() 8、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 1、说话声音大小是()的不同表现,女高音和女低音是()的不同表现。 A、音高 B、振动大小 C、音量 2、“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A、土地 B、空气 C、坛子 3、我们听到打雷声,是()把声音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A、水 B、空气 C、大地 4、游泳时,如果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这是声音通过()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A、水 B、空气 C、游泳池的墙壁或大地 四、科学分析,正确联线。 听神经收集声波 耳蜗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外耳道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耳廓传递振动 鼓膜传送声波 听小骨产生振动 五、看图填空。 cc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评估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17分,每小题1分)。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每秒声音振动的次数)。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振动)。 4、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5、音量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小;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6、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鼓膜有(共振(振动))作用。二、判断(6分,每小题1分)。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2、我们不要长时间戴着耳塞听音乐。(√) 3、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4、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5、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6、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三、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每小题2分)。 1、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2、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B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3、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C )。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4、下课了,我们在教室里( B ) A可以大声讲话 B 控制自己讲话声音 C无所谓 四、填图(7分)。 五、实验(6分)。 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答: 杯子序号 1 2 3 4 声音高低 高较高较低低水量越少,杯子发出的声音越高;水量越多,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 六、简答(6分,每小题3分)。 1、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介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声音由耳廓收集,通过耳道传道内部,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耳蜗放大,由听觉神经传到大脑。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一、填空题 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2、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请举出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晴、阴、雨。 二、判断题 1、可以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 2、风大的时候,雨一定大。(×) 3、我们可以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4、天气变化多端,我们无法预测。(×) 三、选择题 1、A 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A天气B云量C气温D雨量 2、可以观察校园里的树枝、国旗来判断 B 。 A下雨B风向和风速C晴天B多云 3、下列天气现象中不同类的是 B 。 A晴B东北风C阴D多云 四、连线题 多云阴晴晴到多云小(阵)雨 多云阴晴晴到多云小(阵)雨 大到暴雨雷阵雨雨夹雪大雨中雨

第二课天气日历 一、填空题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的表格。 2、天气预报中一般包含降水量、风向、云量,风速和气温等要素。 3、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情况。 4、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5、利用天气日历来分析,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 二、选择题 1 A、天气日历 B、天气符号 C、降水量 4、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不需要记录(D)。 A日期和时间B云量和降水量 C风速和风向D太阳升起的时间 三、画图题

知识点:天气预报中一般包含降水量、风向、云量,风速和气温等要素,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情况。 四、判断题 1、天气变化毫无规律。(×) 2、东南风吹向西北方向。(√) 3、观察、记录天气现象可以不用每天坚持。(×) 4、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不需要记录云量。(×)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一、填空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4、测量一天的气温,一般要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五个不同时间的气温。 二、选择题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A ,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态叫天气。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3、天气现象通常可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认识下列的天气符号: 风力和风向(标注时加上风,如东风) 4、在认识天气变化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用网状图能使联系更加清晰。 2、天气日历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在我们制作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2、记录天气日历时,可以分小组活动,也可以全班合作,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也不 要间断,记录时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天气符号。 3、温度与气温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指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它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天气数据。 2. 测量气温是测室外阴凉、通风(距离地面约 1.5 米)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时用到的工具是气温计。 3、测量气温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 3 分钟,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凌晨温度最低,午后2点左右温度最高。在我们家乡的秋冬季节,气 温一般是早上低,中午高,傍晚低。 5、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发现夏季时,室内气温低,室外气温高: 冬季时,室内气温高,室内气温低。 阳光下温度高,阴影里温度低 6、比较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时,可以把数据填在气温柱状图中。 7、在气象观测站中,气温计是放置在室外的百叶箱中。 4、风向和风速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东南风是从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能在方位图上表示风向。(书第9 页) 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的箭头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一般有3— 4个风杯)。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0— 12 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无风( 0,旗子不动)、微风( 1,旗子微动)、大风( 2,旗子展开)来划分风速。 5、风向标和风速仪组合起来的仪器叫做风速风向仪。 6、简易的风向表示方法可以用箭头,指向不同方向代表不同的风向。如→东风←西风↑北风↓南风东南风(利用方位图来记忆) 5、降水量的测量 1.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简易雨量器可以找一个直筒透明杯子来制作。制作要点:①杯子要 是直筒透明的,高于15 厘米。②刻度条要以毫米为单位。③粘贴时,刻度条贴在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条的底部正好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④最后贴上小组或制作者姓名。 3、自制雨量器的的直径大小不影响测量的准确率,因为测量的数据是雨水的高度。 4、降水量等级是指24 小时内的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降水量(毫 < 1010~24.925~49.950~99.9100~249.9≥ 250 米) 6、云的观测 1. 天空中漂浮着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 云量填充到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是阴天。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集中话题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 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22分) 1.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把食物分成()食物和()食物。 2.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的支持。 3.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 ()()()和()以及()。 4.()和()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 的身体可以存储大量的()和()。 5.()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 分。 6.()和()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 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营养。 7.我们可以通过()和()的方法辨别食物 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8.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 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 9.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 二、判断。(10分) 1.食物都必须吃熟的,不能吃生的。() 2.有人说多吃含脂肪的食物会发胖,所以我们不能吃含脂肪的食物。 () 3.不同食物的保存日期都各不相同。()

4.为了使自己获取膳食营养,我只吃喜欢的食物。() 5.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 6.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 渍。() 7.所有的食物必须经过烹饪才能食用,否则会影响健 康。() 8.凡是密封包装的食品不管放置多长的时间都能 吃。()9.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 物。() 10.生吃能减少食物营养的损失,所以我们应以生吃为 主。() 三、选择。(10分) 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2.下列信息一般不能在食品包装上获取的是()。 a、食物名称 b、食物价格 c、食物保质期 3.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4.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a、黄瓜 b、梨 c、猪肉 5.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比较丰富的是()。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 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 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 3.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杯子里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4.用相同的力拉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拉得松,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声音高。 5. 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越粗越长,声音越低,物体越细越短,声音越高。 6.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 7.男性的身带比女性的身带长,所以男性的声音比女性的声音低。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或()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判断物体是否()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的物体,只有()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他的最好成绩是()。 9、()就是常说的(),可以用()内通过的()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以外,还强调()。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或(),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和()。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有关。拉力(),走得越快。 18、可按照()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 20、摆的快慢与()有关系,(),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完整版)

第三单元《声音》复习题 1、声音有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活动的声音两类,同时声音有(强弱)、(高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就是频率)。 3、用同样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音叉的高低不变,强弱改变。重击时声音强,轻敲时声音弱。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流水声就是水振动,风声就是空气振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所以没有振动就不会有声音。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 (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赫兹),用(HZ)表示。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9、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管,(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嘴吹水量不同的玻璃管,(空气越少声音越高),(空气越多声音越低) 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振动的物体究竟是哪一个。 10、一般短的、小的、紧的、少的、细的等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1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振动的速度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长,振动的速度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四种材料传声效果从低到高依次是(尼龙绳、棉线、铝箔、木尺)。 14、声音在空气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其次,空气最慢。“隔墙有耳”就是墙在传播声音。“土电话”是棉线在传播声音。(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5、地震时,当人被埋在下面,可以怎么办?为什么? 答:如果附近有金属类物体,我们可以敲击金属物,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好。 16、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通话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7、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18.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所以不能很近的大声的对着我们耳朵喊叫。当遇到过高过强的声音时,我们可以捂住耳朵,张大嘴巴。 19.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儿童和成年人的耳朵都可以会出现问题。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不要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20.污水、废气、噪音是环境污染的三大公害,我们周围的噪音有(汽车鸣笛、建筑工地的噪音、生活噪音)等,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如课堂、图书馆、医院、公交车等。 21、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1 . 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2 .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比如: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 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 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叫声; ④装修房子的电锯声 ⑤爆竹声 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⑦半夜邻居家里的电视机传来的声音; ⑧马路上机动车的声音 ⑨音乐课上,老师用收音机播放中国名曲《二泉映月》的声音。 以上声音属于噪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乐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 . 噪音对人的伤害:_________________,损伤我们的听力。 5 .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___________来描述。声音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6 .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声音是以(______)的方式向(______)传播的。 7 .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_____中传播。

8 . ________ 给人以美的享受,________对人造成危害。 9 . 声音产生的条件:____________。 10 .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__________的快慢有关,当物体快速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__________,当物体慢慢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__________。 11 . 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短影响的是声音的________,拨动尺子力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_________。 12 . 土电话游戏中,小朋友的声带_______________产生的说话声,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并使它们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这些物质传到听的小朋友的耳朵里的。 13 . 人耳分为外耳、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二、实验题 14 . 某班同学要做“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 (1)研究的问题: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改变吗? (2)下面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表,请填写下表。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的快慢声音的高低 4厘米 8厘米较高 12厘米较慢 16厘米 注:振动的快慢用“快”“较快”“慢”“较慢”表示,声音的高低用“高”“较高”“低”“较低’’表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在天气日历中,可以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通常情况下,一天里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顶端相平,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9.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还要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温度的单位是℃,读作摄氏度。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天气预报中的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1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如果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1.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但是积云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2.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不会下雨。 23.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我能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 2、有些食物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变质,如 3 4 5、观察食物包装袋,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 二、我能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5分) (×)1、鱼肉营养是很丰富的,只要吃鱼吃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就足够了。(√)2、要使自己能获得均衡的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 (×)3、已经发霉的食物,扔掉可惜,洗一洗,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4、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5、食品的保质期越长这样的食品越好。 (√)6、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7、吃自己觉得好吃的食物,就说明吃的有营养了,吃的科学了。(×)8、生的马铃薯与熟的马铃薯的营养是一样的。 (×)9、用盐腌制一些食物可以长久不变质,用糖腌制也有相同的效果。(×)10、不同食物的保存日期一定不相同,一般来说猪肉比饼干的保质期要长。 (×)11、生食能减少食物营养的损失,所以我们应以生吃为主。 (×)12、生产厂家出产食品时采用不同的包装,仅仅是为了美观。 %

(×)13、加膨松剂能使饼干又松又脆,所以应该多加。 (√)14、用滴碘酒的方法可以知道某些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糖类。 (√)15、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 三、我能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共18分) 1、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C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2、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C )。 A、黄瓜 B、梨 C、猪肉 3、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比较丰富的是( C )。 A、羊肉 B、牛奶 C、胡萝卜 ; 4、食物中能调节我们身体机能的营养成分是( C )。 A、蛋白质 B、脂肪、 C、维生素 5、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B )。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6、下列信息一般不能在食品包装上获取的是( B )。 A、食物名称 B、食物价格 C、食物保质期 7、许多蔬菜中含有丰富的( C )。 A、蛋白质 B、糖类 C、维生素、矿物质 8、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A )。 A、马铃薯 B、梨 C、萝卜 · 9、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是( B )。 A、牛肉 B、马铃薯 C 、饼干 10、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是( A ) A、牛奶 B、米饭 C、肥肉 1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我们长身体材料的食物是( A )。

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第三单元试题 一、填空 1、在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时,要按照、、的顺序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2、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时,重复吃的食物要记录。 3、按主次分,我们把食物分为和;按食物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类食物和类食物;按生熟程度可把食物分为和。 4、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以及。 5、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的主要成分,是我们长身体的材料。 6、和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和。 7、和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营养。 8、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中得到的,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种营养的支持。 9、含有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 10、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 11、为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我们必须吃、、、等食物,同时还要吃等食物。 12、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的马铃薯对于我们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更有益处。 13、食物中的和在加热后会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n吸收;生的食物会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不会被破坏。 14、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和的生长环境。 15、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的。 16、有些食物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变质,如、等,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如、等。 17、食物在和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日常生活中人们储存食物常用的方法有、、等。 18、观察变质的食物要注意:不要接触食物,观察完毕后要用洗手,使用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 19、一般食品的包装种类有、、和等。 20、一般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有、、、、、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判断 1、()小欣早晚各喝了一盒牛奶,他应当分别把它们记录下来。 2、()小丽中午吃了“木耳炒肉片”,她应当把这道菜里面的所有食物都记录下来。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认识身边的植物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别身边的植物种类、名称,及有关的植物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孩子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并能大胆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科学创新的精神,感受自然,培养审美情趣。 【材料准备】 剪子、胶带、标本夹、相机,彩笔,画架,画纸,记录笔,记录表,铁锹。 【计划时间】5课时 【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制定研究方案1课时 第二阶段探究实践阶段3课时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阶段1课时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 【阶段目标】 1.知识目标:学好小组合作,共同制定活动方案。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步骤设计】 一、导入(实物导入:教师随身带几种身边常见而又比较奇特的花草树木的叶子或者花朵让学生辨认)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常见植物,同学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啊?你们认识我手中的叶子或者花朵是来自什么植物吗?有关这些植物的知识,同学们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生:……(很多同学肯定不知道) 师:(揭晓答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身边的植物熟视无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植物吧。板书课题:认识身边的植物 二、提出活动任务 师:我们怎么去研究呢?具体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研究周围有哪些植物? 生:植物有哪些作用? 生:植物的家在哪? 生: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 ……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观点。并把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师生共同归纳子课题: 1.身边有哪些植物? 2.身边植物有哪些作用? 3.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的? 师:今天我们就以这三个课题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同学们要用为期三周的时间,采用多种方法,去观察,研究,搜集你要的有关资料。这节课我们就要为观察、研究、搜集做准备,展开一场活动方案设计大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好。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三、小组商讨探究重点,形成活动方案。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

科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 一、我能填空: 1、食物中所含的营养通常分为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有些食物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变质,如面包、桔子 等,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食物在潮湿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日常生活中人们储存食物常用的方法有晒件法、密封包装法、腌制法等。 3、为了使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能保持营养均衡,我们必须吃一粮食类—、 蔬果类、一肉蛋类―一等食物,同时还要吃—水产类—等食物。 4、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5、观察食物包装袋,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存条件下0 二、我能判断: (X ) 1、鱼肉营养是很丰富的,只要吃鱼吃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就足够了。 (V ) 2、要使自己能获得均衡的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X ) 3、已经发霉的食物,扔掉可惜,洗一洗,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X ) 4、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 (X ) 5、食品的保质期越长这样的食品越好。 (V ) 6、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X ) 7、吃自己觉得好吃的食物,就说明吃的有营养了,吃的科学了。 (x ) 8、生的马铃薯与熟的马铃薯的营养是一样的。 (X ) 9、用盐腌制一些食物可以长久不变质,用糖腌制也有相同的效果。 (X ) 10、不同食物的保存日期一定不相同,一般来说猪肉比饼干的保质期要长。 (x ) 11、生食能减少食物营养的损失,所以我们应以生吃为主。 (X ) 12、生产厂家出产食品时采用不同的包装,仅仅是为了美观。 (X ) 13、加膨松剂能使饼干乂松乂脆,所以应该多加。 (V ) 14、用滴碘洒的方法可以知道某些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糖类。 (V ) 15、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 三、我能选择: 1、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C )。 A、蛋白质 B 、糖类C 、脂肪 2、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C )。 A 、黄瓜 B 、梨 C 、猪肉 3、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比较丰富的是( C )。 A、羊肉 B 、牛奶 C 、胡萝卜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

【精品文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而()和()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2、音高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决定的,音量是由物体的()决定的。 3、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中,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振动得越()。 4、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5、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和()三个部分。 6、当发声强时,鼓膜振动();发声弱时,鼓膜振动()。 7、音量的单位是();音高的单位是()。 8、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9、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 ),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掉振动的( )。 10、声音强弱可以用()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1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12、嘈杂刺耳的噪音使人(),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 ()。

13、填图。 ( ) ( ) ( ) ( ) ( ) ( ) ( ) 二、判断题: 1、振动就是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2、耳、眼是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器官,我们不需要呵护它。() 3、声音过高或过强都不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可以用来调试人的声音和洌试人的音高。 ( ) 6、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7、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 能传播声音的。() 8、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9、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 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10、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2、物体受力就能产生声音。() 13、人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 三、选择题 1、用嘴对着大小相同的4支试管吹气,下列哪支试管发出的声音最高?() A、不盛水的试管 B、盛1/2管水的试管 C、盛1/4管水试管 D、盛1/4管水的试管 2、调节电视机的声音旋钮,改变的是声音的()。 A、音量 B、音调 C、音色 D、音高 3、怎样可以使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些?() A、把橡皮筋拉得紧一点 B、把橡皮筋拉得松一点 C、用力搓橡皮筋 4、下列关于音叉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敲击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B、用相同的力去敲击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大的音叉声音要强 C、用相同的力去敲击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小的音叉声音要弱 D、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敲击现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 1、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把食物分成两大类,第一来源于植物类的食物,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素食,主要包括:谷物、水果、蔬菜等。第二来源于动物类,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荤食,主要包括奶和奶制品、蛋、肉类等。 2、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食物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生食有水果、部分蔬菜,熟食有肉类海鲜等。 3、根据食物的作用可以把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 第二课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当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5、在面包上滴上碘酒,面包会变成蓝色,这说明面包中含有淀粉。 6、人体缺钙会得软骨病。 7、脂肪的辨別方法 (1)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2)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8、淀粉的辨别方法 (1)在淀粉糊中滴入一滴碘酒,会看到淀粉变成蓝色。 (2)分别在不同的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第三课 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人每天摄取最多的食物应该是谷物,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淀

粉)。 3、人每天摄取最少的食物应该是油脂类,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 4、搭配膳食营养的原则: (1)荤素搭配;(2)细粗粮搭配;(3)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4)每日运动量比较大之后需要及时补充水份,补充足够的能量;(5)最近手指甲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第四课 1、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2、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而有的食物常带有细菌,必须煮熟了吃。 3、生食与熟食的区分: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熟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吸收和消化,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第五课 1、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2、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3、霉菌生长的条件: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第六课 1、观察变质的食物要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2)观察完毕后要用肥皂洗手;(3)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2、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与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3、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除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食物腐败变质了。 4、要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就必须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