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方法分层法

统计方法分层法

统计方法分层法
统计方法分层法

2.分层法(https://www.doczj.com/doc/194322055.html,)

大家知道,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搜集到的质量数据往往带有综合性。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波动的实质原因和变化规律,就必须对质量数据进行适当归类和整理。

分层(stratification)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分层的原则是使同一层资助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否则就起不到归类汇总的作用。分层的目的不同,分层的标志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分层可采用以下标志:

(1)人员——可按年龄、工级和性别等分层。

(2)机器——可按设备类型、新旧程度、不同的生产线和工夹具类型等分层。

(3)材料——可按产是、批号、制造厂、规格成分等分层。

(4)方法——可按不同的工艺要求、操作参数、操作方法、生产速度等分层。

(5)测量——可按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人员、测量取样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分层。

(6)时间——可按不同的班次、日期等分层。

(7)环境——可按照明度、清洁度、温度、湿度等分层。

(8)其他——可按地区、使用条件、缺陷部位、缺陷内容等分层。

分层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也可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的分层标志。

分层法的应用程序是:

(1)收集数据。

(2)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目的不同选择分层标志。

(3)分层。

(4)按层归类。

(5)画分层归类图。

例1某装配厂的气缸体与气缸盖之间经常发生漏油。经调查50套产品后发现,一是由于三个操作者在涂粘结剂时,操作方法不同;二是所使用的气缸垫是由两个制造厂所提供的。在用分层法分析漏油原因时采用:①按操作者分层(表2-1);②按气缸生产厂家分层(表2-2)。

表2-1 按操作者分层

操作者漏油不漏油漏油率(%)

王师傅李师傅张师傅6

3

10

13

9

9

32

25

53

共计19 31 38

表2-2 按供应方分层

供应厂漏油不漏油漏油率(%)

A厂B 厂9

10

14

17

39

37

共计19 31 38

表2-3 综合分层

操 作 者

气 缸 垫

合 计

A 厂

B 厂 操 作 者

王 漏 油 不漏油 6

2 0 11 6 1

3 李 漏 油 不漏油 0 5 3

4 3 9 张 漏 油 不漏油 3 7 7 2 10 9 合计

漏 油 不漏油

9 14 10 17 19 31 共 计

23

27

50

由表2-1、表2-2得出:为降低漏油率,应采用李师傅的操作方法和选用B 厂气缸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采用此方法后,漏油率并未降到预期指标;从(表2-3)中可算出漏油率为

7

3=43%。

因此,简单分层是有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①当采用A 厂的气缸垫时,应推广采用李师傅的操作方法;②当采用B 厂的气缸垫时,应推广采用王师傅的操作方法。这时它们的漏油率平均为0。

因此,运用分层法时,不宜简单地按单一因素确定改进方案,必须考虑各因素的综合影响。

3.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 )又叫畅谈法、集思法等。它是采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着某个中心议题(如质量问题等)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思想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集体创造思维的办法。头脑风暴法是引导集体成员创造性地思考,产生和澄清大量观点、问题或议题的一门技术。头脑风暴法的应用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首先要确定头脑风暴会议的组织者,明确阐述会议的目的。搞头脑风暴法(亦可称诸葛亮会)的于为与会者创造一个激发思想火花的氛围,让与会者都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引发和产生创造思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论是领导者、推进者、还是一般成员,大家都共同遵守进行头脑风暴法的一些规则:①领导同与会者是平等的,无领导和被领导之分;②明确头脑风暴法会议的目的;③与会的每位成员依次发表一条意见、一个观点;④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各自观点,但不能评论,更不能批驳别人的观点;⑤当面把每个成员的观点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⑥会议持续到无人发表意见为止;⑦将每个人的观点重述一遍。

3. 整理阶段

将每个人的观点重述一遍,以使每个成员都知道全部观点的内容;去掉重复的、无关的观点;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论证。最后集思广益,按问题进行归纳。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解:按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z自基底标高起算。 当z=0m,σsD=19.5×2=39(kPa) z=1m,σ sz1=39+19.5×1=58.5(kPa)

z=2m,σ =58.5+20×1=78.5(kPa) sz1 z=3m,σ =78.5+20×1=98.5(kPa) sz1 z=4m,σ =98.5+(20-10)×1=108.5(kPa) sz1 z=5m,σ =108.5+(20-10)×1=118.5(kPa) sz1 z=6m,σ =118.5+18.5×1=137(kPa) sz1 z=7m,σ =137+18.5×1=155.5(kPa) sz1 =20kN/m3。(2)基底压力计算。基础底面以上,基础与填土的混合容重取γ (3)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4)基础中点下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用角点法计算,L/B=1,σzi=4K si·p0,查附加应力系数表得K si。 (5)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 考虑第③层土压缩性比第②层土大,经计算后确定z n=7m,见下表。

例题4-1计算表格1 z (m) z B/2 K s σ z (kPa) σ sz (kPa) σ z /σ sz (%) z n (m) 0 1 2 3 4 5 6 7 0.8 1.6 2.4 3.2 4.0 4.8 5.6 0.250 0 0.199 9 0.112 3 0.064 2 0.040 1 0.027 0 0.019 3 0.014 8 201 160.7 90.29 51.62 32.24 21.71 15.52 11.90 39 58.5 78.5 98.8 108.5 118.5 137 155.5 29.71 18.32 11.33 7.6按7m计 (6)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利用勘察资料中的e-p曲线,求按单向分层总和法公式 计算结果见下表。

竖向荷载计算--分层法例题详解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 线刚度值( EI i l )。 图1 解: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 二层计算简图

图3 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 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 2 ,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 1 3 。各层梁的弯 矩传递系数,均为1 2 。 图4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图5 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G节点处: 7.63 0.668 7.63 3.79 G H G H GH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GD 3.79 0.332 7.63 3.79 GD GD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H节点处: 7.63 0.353 7.63 3.7910.21 HG HG HG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3.79 0.175 7.63 3.7910.21 HI HI HI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10.21 0.472 7.63 3.7910.21 HE HE HE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 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时,见图6-5,表面位移w(x, y, o)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 1μ π - ? = (6-8) 式中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 r—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内N(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0(ξ,η)dξd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点距离r =2 2) ( ) (η ξ- + -y x的M(x, y)点的沉降s(x, y),可由式(6-8)积分求得: ?? - + - -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 2 ) ( ) ( ) , ( 1 ) , ( η ξ η ξ η ξ μ (6-9)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0(ξ,η)= p0=常数,其角点C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任意荷载面;(b)矩形荷载面

分层法计算要点

分层法计算要点 1)将多层多跨框架分层:即每层梁与上下柱构成的单层作为计算单元,柱的远端为固定端;2)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底层柱除外),楼 层柱弯矩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为1/2; 3)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单元内力; 4)横梁的最后弯矩即分层计算所得弯矩; 5)柱的最后弯矩为上、下两相邻简单刚架柱的弯矩叠加, 若节点弯矩不平衡,对节点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分配; 6)画出结构弯矩图。 弯矩调幅 整体装配:0.7~0.8,现浇:0.8~0.9; 跨中弯矩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调幅后再与水平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组合;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框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小于按简支梁设计值的50%。 影响柱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 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的位置 梁柱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比 确定柱反弯点高度 主要因素: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 两端约束相等:反弯点位于中点 约束刚度不等:反弯点移向约束较弱的一端 一端铰结:反弯点与铰结端重合 抗震设防分类: (1)特殊设防类: 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严重次生灾害,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 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建筑,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 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 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梁柱延性设计的原则 (1)“强剪弱弯”设计原则——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2)梁、柱剪跨比限制;(3)梁、柱剪压比限制;(4)柱轴压比限制及其他措施;(5)箍筋;(6)纵筋配筋率。 D值法中,柱的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梁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假定楼层梁刚度为无穷大,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 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下移 4.简述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答:对比较规则的、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当柱轴向变形对内力及位移影响不大

分层总和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1) 定义 地基土层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不断产生压缩,直至压缩稳定后地基表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原因 其外因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附加应力;内因是土的碎散性,孔隙发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沉降。 目的 判断地基变形值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以便在建筑物设计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方法 有关地基沉降量的方法很多,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常见的有分层总和法和《规范》法,还有弹性理论法和数值计算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 分层总和法简介 工程上计算地基的沉降时,在地基可能产生压缩的土层深度内,按土的特性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将地基分为若干(n)层,假定每一分层土质均匀且应力沿厚度均匀分布,然后对每一分层分别计算其压缩量s i,最后将各分层的压缩量总和起来,即得地基表面的最终沉降量s,这种方法称为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压缩 层范围内地基分层,计算每一分层的压 缩量,然后累加得总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有两种基本方法:e~p 曲线法和e~lgp 曲线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3) 计算原理 一般取基底中心点下地基附加应力来计算各分层土的竖向压缩量,认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s 为各分层上竖向压缩量D s i 之和,即 几点假设 地基土为一均匀的、等向的半无限空间弹性体;计算部位为基础中心点O 下土柱所受附加应力s z 进行计算;地基土的变形条件为侧限条件;计算深度因工程上附加应力扩散随深度而减少,计算到某一深度(受压层)即可。分层总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n i i s s ==D ∑

Excel电子表格计算公式使用方法25条公式技巧总结

Excel电子表格计算公式使用方法25条公式技巧总结 对于Excel表格计算公式的方法实在太多,今天就整理了一个公式大全需要对有需要的朋友有些帮助。 1、两列数据查找相同值对应的位置 =MATCH(B1,A:A,0) 2、已知公式得结果 定义名称=EVALUATE(Sheet1!C1) 已知结果得公式 定义名称=GET.CELL(6,Sheet1!C1) 3、强制换行

用Alt+Enter 4、超过15位数字输入 这个问题问的人太多了,也收起来吧。一、单元格设置为文本;二、在输入数字前先输入' 5、如果隐藏了B列,如果让它显示出来? 选中A到C列,点击右键,取消隐藏 选中A到C列,双击选中任一列宽线或改变任一列宽 将鼠标移到到AC列之间,等鼠标变为双竖线时拖动之。 6、EXCEL中行列互换 复制,选择性粘贴,选中转置,确定即可

7、Excel是怎么加密的 (1)、保存时可以的另存为>>右上角的"工具">>常规>>设置 (2)、工具>>选项>>安全性 8、关于COUNTIF COUNTIF函数只能有一个条件,如大于90,为=COUNTIF(A1:A10,">=90") 介于80与90之间需用减,为=COUNTIF(A1:A10,">80")-COUNTIF(A1:A10,">90") 9、根据身份证号提取出生日期 (1)、 =IF(LEN(A1)=18,DATE(MID(A1,7,4),MID(A1,11,2),MID(A1,13,2)),IF(LEN(A1)=15,DATE (MID(A1,7,2),MID(A1,9,2),MID(A1,11,2)),"错误身份证号"))

分层总和计算方法

施工期沉降计算方法 X 形桩复合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1a spk X X sk ps R f m m f A β=+- (3.4.3) 式中 f spk ——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 X —— 桩土面积置换率,m X =d 2/2e d ; d —— 桩身等效圆直径(m ); d e ——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d e =1.05s ;正方形布桩时,d e =1.13s ;矩形布桩时,d e =1.1321s s ; s 、s 1、s 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m ); 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ps A ——桩身截面面积(m 2);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 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 sk ——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4.7 X 形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按以下要求确定: 1 当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时,应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 2 当无单桩载荷试验资料时,对于初步设计估算可按下式估算: 1 n a X sia i P pa p i R u q l q A βξ==+∑ (3.4.5) 式中 R 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u —— 桩身外周长(m ); n ——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ξP —— 端阻力修正系数,与持力层厚度、土的性质、桩长和桩径等因素有关,可取 0.65~0.9,桩端土质硬时取大值; q sia —— 桩第i 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 q pa —— 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 l i —— 桩穿越第i 层土的厚度; X β—— 为充盈折减系数;

分层法例题详解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线刚度值 ( EI i l )。 图1 解: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 二层计算简图

图3 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层柱 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 2 ,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 1 3 。各层梁的弯矩传 递系数,均为1 2 。 图4 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图5 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G节点处: 7.63 0.668 7.63 3.79 GH GH GH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GD 3.79 0.332 7.63 3.79 GD GD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H节点处: 7.63 0.353 7.63 3.7910.21 HG HG HG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3.79 0.175 7.63 3.7910.21 HI HI HI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10.21 0.472 7.63 3.7910.21 HE HE HE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结构力学分层法计算书

结构力学课程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及位移计算 班级:土木工程 姓名: 学号: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2015年 11月22日

一、任务 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以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各层的侧移。 2. 计算方法: (1)用近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用反弯点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采用分层法和 二次力矩分配法计算。 (2)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4.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5. 计算任务分配:每位同学一题。 二、计算简图及基本参数数据 本次任务计算的结构简图如图1,基本数据如下。 杆件弹性模量: 构件尺寸: =4.8m, =2.7m, =4.8m, =3.6m 底层柱(b h)= 其他层柱(b h)= 边梁(b h)= 中间梁(b h)= 水平荷载和分层法、二次分配法标号如图2 竖向荷载和反弯点算法的标号:如图3 , 1 A 1′ D 5 8 4 2′ B 7 2 4 8 C 3 7 D B 2 6 A E I 1 5 H E 5′ 4′ A ′ 7′ D ′ 8′ B ′ E ′ G H H′G′ 9 F J G K L O M N

各杆件的线刚度:, 边梁有: 中间梁有: 底层柱有: 其他层柱有: 分层法中: 二次分法和反弯点法中: 三、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1)确定计算简图 本结构可以分顶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部分进行计算,再叠加即可 (2)顶层弯矩的计算 取出顶层如右图4(1),其半结构如图4(2)。 a)对于结点1,分配系数如下 对于结点2,分配系数如下 b)计算固端弯矩 图4(1) 1 4 2 5 2′ 5′ 1′ 4′ 1 4 2 5 3

分层法例题详解

分层法例题详解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例: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线 刚度值( EI i l )。 图1 解: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二层计算简图 图3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层 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 2 ,其余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 1 3 。各层梁的弯矩 传递系数,均为1 2 。 图4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图5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G节点处: 7.63 0.668 7.63 3.79 GH GH GH GH GD Gj G i i i i i μ==== ++ ∑ H节点处: 7.63 0.353 7.63 3.7910.21 HG HG HG HG HE HI Hj H i i i i i i μ==== ++++ ∑ 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图6二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 图7底层节点处力矩分配系数 4、采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各梁、柱杆端弯矩 (1)第二层: ①计算各梁杆端弯矩。先在G、H、I节点上加上约束,详见图8 图8二层计算简图 计算由荷载产生的、各梁的固端弯矩(顺时针转向为正号),写在各梁杆端下方,见图9: 在节点G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在节点H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在节点I处,各梁杆端弯矩总和为: ②各梁端节点进行弯矩分配,各两次,详见图9 第一次弯矩分配过程: 放松节点G,即节点G处施加力矩13.13kN m ?,乘以相应分配系数 和,得到梁端+8.76kN m ?和柱端+4.37kN m ?,+8.76kN m ?按1 2 传到G H梁H 端;

分层法例题详解

例 : 如图1所示一个二层框架,忽略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用分层法计 算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梁、柱杆件的线刚度值(i =旦). l 解 : 1、图1所示的二层框架,可简化为两个如图2、图3所示的,只带一层横梁的框架进行分析。 图2二层计算简图 7<50r q=P

、: CI二■P,J/11 心 H ?-’.i。A kM/r [ ? JJnJl I I I F r "77?Γ, ^ 77?S t-V Λ5Dr 5.60r 图3底层计算简图 2、计算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与弯矩传递系数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应乘以0.9的修正系数。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其余各层 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各层梁的弯 2 3 矩传递系数,均为1。 2 7.5On 图4修正后的梁柱线刚度 F C J i CIΓ ri

G lz ≡ H 1/2 1/3 。/3 1/3 D 1 Jr n E —P 1/2 。J F r ,777 / Z 7。50r Z _____ Z 7 图5各梁柱弯矩传递系数 3、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节点处的力矩分配系数时,梁、柱的线刚度值均采用修正后 的结果进行计算,如: H 节点处:亘=—血 763 0。353 T 。 i HG+i HEf 7.63 + 3.79+10.21 I Hj H 同理,可计算其余各节点的力矩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图6、图7 G 节点处: J G ^- I -I 0. 6 6 8 、?? I GH ■ ∣GD 7. 63 3. 7 9 i Gj G GD —iGj G i GD ■ 1 ■ i GH i GD 3.79 7.63 3.79 -0.332 i HI I HI ■ +? +? i HG i HE i HI 3.79 7.63 3.79 10.2= 0.175 HE ∣HE ∣HE ViHj H i HG i HE i HI 10.21 7.63 3.79 10.21 =0.472 i GD

Excel电子表格计算公式使用方法25条公式技巧

Excel电子表格计算公式使用方法25条公式技巧 1、两列数据查找相同值对应的位置 =MATCH(B1,A:A,0) 2、已知公式得结果 定义名称=EVALUATE(Sheet1!C1) 已知结果得公式 定义名称=GET.CELL(6,Sheet1!C1) 3、强制换行 用Alt+Enter 4、超过15位数字输入 这个问题问的人太多了,也收起来吧。一、单元格设置为文本;二、在输入数字前先输入' 5、如果隐藏了B列,如果让它显示出来? 选中A到C列,点击右键,取消隐藏 选中A到C列,双击选中任一列宽线或改变任一列宽 将鼠标移到到AC列之间,等鼠标变为双竖线时拖动之。 6、EXCEL中行列互换 复制,选择性粘贴,选中转置,确定即可 7、Excel是怎么加密的 (1)、保存时可以的另存为>>右上角的"工具">>常规>>设置 (2)、工具>>选项>>安全性 8、关于COUNTIF

COUNTIF函数只能有一个条件,如大于90,为=COUNTIF(A1:A10,">=90") 介于80与90之间需用减,为=COUNTIF(A1:A10,">80")-COUNTIF(A1:A10,">90") 9、根据身份证号提取出生日期 (1)、=IF(LEN(A1)=18,DATE(MID(A1,7,4),MID(A1,11,2),MID(A1,13,2)),IF (LEN(A1)=15,DATE(MID(A1,7,2),MID(A1,9,2),MID(A1,11,2)),"错误身份证号")) (2)、=TEXT(MID(A2,7,6+(LEN(A2)=18)*2),"#-00-00")*1 10、想在SHEET2中完全引用SHEET1输入的数据 工作组,按住Shift或Ctrl键,同时选定Sheet1、Sheet2 11、一列中不输入重复数字 [数据]--[有效性]--[自定义]--[公式] 输入=COUNTIF(A:A,A1)=1 如果要查找重复输入的数字 条件格式》公式》=COUNTIF(A:A,A5)>1》格式选红色 12、直接打开一个电子表格文件的时候打不开 “文件夹选项”-“文件类型”中找到.XLS文件,并在“高级”中确认是否有参数1%,如果没有,请手工加上 13、excel下拉菜单的实现 [数据]-[有效性]-[序列] 14、10列数据合计成一列 =SUM(OFFSET($A$1,(ROW()-2)*10+1,,10,1)) 15、查找数据公式两个(基本查找函数为VLOOKUP,MATCH) (1)、根据符合行列两个条件查找对应结果 =VLOOKUP(H1,A1:E7,MATCH(I1,A1:E1,0),FALSE)

05 修正系数计算方法及表格

05 修正系数计算方法及表格 注:各地区标准不同 综合用地修正系数体系 一、综合用地深度修正 综合用地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表 二、综合用地宽深比修正 综合用地路线价宽深比修正系数表 三、综合用地容积率修正 综合用地容积率修正系数表

(续表) 注:当容积率≤2.0时,容积率修正系数为1,当容积率>10.0,容积率修正系数为1.978 四、综合用地使用年期修正 综合用地出让转让年期修正系数表

五、综合用地街角地修正分两种情况: 1.旁街附设有路线价时,街角地修正计算公式为: 地价=正街地价+旁街地价x修正系数 综合用地路线价街角地修正系数表 2.若街角地只有正街路线价而无旁街路线价,则旁街的影响按下列公式计算: 地价=正街地价+正街地价x修正系数 综合用地路线价街角地无旁街路线价修正系数表 六、两面临街地修正 对两面临街的宗地,采用“重叠价值法”即划分高价街与低价街影响范围的分界点(亦称合致点),以合致线(合致点的连接线)将宗地分为两部分,各部分按其所面临的路线价分别计算地价,然后加总。其计算公式如下: V=(Uh x dVh x fh) + (U1 x dV1 x f1) 其中:V-----待估宗地地价 Uh------高价街路线价 dVh-------高价街临街深度修正系数 fh------高价街步行街宽深度修正系数 U1------低价街路线价 dV1------低价街临街深度修正系数 f1-------低价街临街宽深比修正系数 高、低价街临街深度修正系数根据高、低价街的影响深度确定。 高价街路线价 高价街影响深度=----------------------------------------------------X全部深度 高价街路线价+低价街路线价 低价街路线价 低价街影响深度=---------------------------------------------------X全部深度 高价街路线价+低价街路线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