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汽车)

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汽车)

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汽车)
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汽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自评报告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我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先修课程为基础,为其为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及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性能及基本应用,并具有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和分析阅读液压与气压系统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训练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以流体力学为基础,以系统为主线,以液压与气压传动回路为基本框架,以能初步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为目的,以实验教学和工程应用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掌握重点内容,以便于和其它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原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在2003年建院之初即开设《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当时是针对汽车制造技术及交通运输两专科专业学生授课。后来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现已成为学院重点支持的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秉承我校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双师”型人才为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围绕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紧跟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考核体系构建课程平台,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前沿引学、自主研学、科研推学和网络助学”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定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在学院的支持下已建设了课程网站、承担了“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几项校级教改课题等。计划在2013年建成校

级精品课程,再经3-5年的建设争取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为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大力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措施,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发展。为此,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材组织、课堂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适当调整先后顺序、及时引入液压与气压传动新技术、正确设置实践环节等,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先进性、实践环节的综合性。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人员构成

本教学团队共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人,讲师3人;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其余3人全部为硕士研究生;40岁以上1人,30至40岁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80%,是中青年相结合的队伍;教师中所学专业涉及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5位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大学,涉及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等,学缘结构丰富多样。教学团队中有有1人在企业工作多年后来到我校,并进入该教学团队,有3人曾分别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或进修合作。尽管多数教师都有在大型企业实习锻炼或合作的经历,但考虑工科专业的特点及液压传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今后还将会吸纳更多有行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参与其中。

2、具体分工

根据实际需要,教学团队中设主讲教师3名,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并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工程应用指导老师1名(含实验指导及辅导),主要负责工程应用、科技创新、实验指导等实际应用方面的辅导,并引导学生了解应用前沿;课程辅导教师各1名,主要是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负责课程网站建设。另外工程应用指导教师和课程辅导教师均需将这几方面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主讲教师。这5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同时又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

教学团队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师资

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保持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带动和促进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液压与气压传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机械设备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本课程教师经常根据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另外,课程负责人坚持参加课程所在专业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分委会年会,及时了解专业动向。同时,积极联系行业知名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科学、先进,并适时邀请业内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两篇。第一篇液压传动,共8章;第二篇为气压传动。教学中多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并及时引人新技术,满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章节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教学内容讲课实验合计学时

绪论22第一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44

第二章液压动力元件55

第三章液压执行元件44

第四章液压控制调节元件66

第五章液压辅助元件11

第六章液压基本回路66

第七章典型液压系统11

第八章液压系统设计计算11

第九章气压传动22

合计32032另外,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机械类课程实验独立开课,开设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在该实验课程中有关液压与气压传动知识的实验6学时。具体如下: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项目学时项目类型

1液压元件结构观察及方向控制回路实验2综合

2液压传动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2综合

3气压传动多缸顺序动作回路2综合

合计6

2、课程体系改革

课题组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如:全课程以液压传动为主线,做到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结合,增加了常见液压元件、液压回路、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分析内容,介绍了新结构(如新型气缸)及机电结合(如PLC气动控制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解液压基本回路时,适时引入各基本回路在汽车起重机、挖掘机等常见液压传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除此,我院还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实训教材建设,丰富和补充教材内容,将典型案例应用在教学中。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还是一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正在开展液压与气压传动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具体是联合其它课程《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维修工程》等,针对液压传动部分开设“液压元件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测试-基本回路设计及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六项一体的综合实验,这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本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参与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教学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校级、院级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近10篇,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1人获“聊城大学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聊城大学第二届校级实验教学能手”,1人获“聊城大学实践·实习工作校级先进工作者”,1人获聊城大学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1人获“聊城大学实践·实习工作院级先进工作者”,3人连续几年荣获院级“十佳教师”称号,3人参于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承担的主要教改项目:

①聊城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2010-2013;

②聊城大学“汽车工程课程群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2009-2012;

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专业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2009-2010;

④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2011。

(2)教学团队发表的主要教改论文等:

①基于节流调速性能实验的QCS003B液压教学实验台的改进,液压与气动,2012,作者:吴海荣;

②多媒体技术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作者:吴海荣;

③高校《汽车拆装实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10,作者:吴海荣;

④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高教论坛,2011,作者:吴海荣。

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途径探索,中外教育研究2010,作者:刘文婷。

⑥汽车检测与诊断实验教学中的”四部曲”,实验室科学,2012,作者:王锋波;

⑥汽车拆装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11,作者:王锋波;

⑦《汽车使用与管理》教材,王锋波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⑧Mechanical principle Teaching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ICEEM2011.2011.12,作者:赵栋杰;

⑨《机械原理》教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作者:赵栋杰。

2、科研获奖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4项,参与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近30篇;1人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人获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二等奖,1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用汽车关键承载部件结构优化)1人获聊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大棚电动卷帘机应用技术研究),1人参于聊城市2010年度优秀科技特派员,4人次获“聊城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三

等奖”等。

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

1、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且图形符号多、基本回路图和液压气压系统图较多,该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我院在组织该课程教学时,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为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内容可视化,让学生能尽快、尽好寻找规律、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①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强,学生实际知识少,对机电设备缺少感性认识,初次接触该课程往往难以适应,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实例来讲述液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前景,用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又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激励学习积极性。

②认真组织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做到内容简练、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以指定教材为主,参考教材为辅,找出教材中各篇、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及内在联系,组织好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条理性和先进性增强。

③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引人新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发展迅速,关注液压与气压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引人新技术,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④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精心策划授课内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从认知角度来说,学生更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生动的事物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课程组精心备课,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中含有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将这些抽象内容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⑤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中多注重联系实际,实践过程中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引入一些在后续课程涉及知识的应用,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⑥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在保证实验的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将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弥补学生课内学时的不足,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⑦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工程意识。

⑧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便于学生课外学习,本课程已建成课程网站,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课件、授课教案、教学录像、实验指导、作业习题、测试题库、前沿问题、动画素材等教学资料上网。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从网上获取教学的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检查学习效果,了解学科前沿、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等。

今后逐步更深层次地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前沿引学、自主研学、科研推学和网络助学”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前沿知识,引领学生通过课程网站前沿知识自主研学,并主动参与教师科研,再借助课程网络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工程意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网络教学情况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本课程组已建设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专门网站,目前已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文献目录、讲课录像等教学资料上传到网上,同时上网的材料还包括液压气动技术的前沿问题、测试题库、动画素材、课程简介等,以上材料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检查学习效果,了解学科前沿等。另外,学生还可通过邮箱、电话、飞信等及时和老师沟通,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上采取的多项措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实践教学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本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双师”型人才为方向的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优化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加大实验教学投入,极大地

改善了实验实习条件,不断更好地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校内实践条件:校内实验设备齐全,有机械基础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专用计算机房等,其中用于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的设备有:QCS014A、QCS003B、QCS003C、气压传动教学平台、桑塔纳2000液压制动系统实训台、防抱死制动系统实训台等。有各种液压阀、液压泵、液压缸、气压阀、空压机、气压缸等百余件,用于学生拆装、设计并调试回路、获取各元件的性能参数等实验。

校外实践条件: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已建立了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风工业集团、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等二十余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和社会活动基地。校企合作密切,发展前景广阔。

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院将机械基础实验独立开设。虽然该课程不含实验教学,但目前在机械基础实验中有涉及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实验6学时,我们本着“液压元件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测试-基本回路设计及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六项一体的原则,将这些实验项目均开设为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这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七、教材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组按照“结构新、内容精、重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近年来,一直选用了由许福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教材,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实验课程教材使用课题组自编的高水平《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就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及分析做了详细说明,对于实验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生使用情况良好。

八、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在校、院、系三级教学组织管理下正常运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开学前,首先要求课程组每位教师对于开课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等教学档案要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写出课程说明书,然后分模块分别进行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章节习题等的更新或编写。开学后,组织教师开展互听课活动,认真做好记录并提出意见相互交流、探讨。授课过程中,教师填写教学日志,说明授课内容、进度、学生到课情况;学院领导和督导随机听课,检查教师的讲授情况及

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大致包括: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学术会议的汇报等等。

另外,学院还制订了完备的教学规章制度。对教师备课、试讲、听课、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历年的教学文件、教学检查及总结、考评资料、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等教学活动都有详尽的记录;教学和科研立项以及成果资料等教学档案能够认真归档,并做到完整、规范。

九、经费保证

为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院对重点建设课程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如课程负责人坚持每年参加课程所在专业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分委会年会,及时了解专业动向并学习先进经验等;学院每年均组织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在课程建设、实验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较成熟的课程先在学院进行孵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 评报告 1

<多媒体课件制作>自评报告 课程简介: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我院为师范生开设的重点基础课之一,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使教育与技术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技能。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技术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多媒体开发工具的应用。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先修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已熟悉Windows 基本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但学生还不能有效的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结合,根据教学设计原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我们学院于1998年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本课程确定为信息技术系重点课程, 本课程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本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依据高职教学特点”必须、够用”的原则编制教学大纲、调整理论与实训的比例、制订授课计划、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内容。我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既采用讲解式,也采用讨论式。并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手段和方法,而且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开发了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辅助系统,使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成为自主学习的探

索者、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主持人”。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次教学任务设计,并经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和协作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受到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在连续三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本课程组教师的评价分数名列信息技术系前茅。 我们依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任课教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及同行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估。本课程的评估结果为98分,符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标准。 具体情况说明: 一、教学队伍 1、学术水平: 课程负责人席铁壮副教授,现为信息技术系主任 ,广东省政府设备采购评审专家。主持中央”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负责人。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特邀主讲教师, ”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项目主任。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发表论文10多篇,科研项目6项。 1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与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专业建设规划比较合理并有效实施,专业设置具备基本条件,专业结构布局能基本反映服务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得到初步的培育。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制订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但是,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效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根据系部办学定位,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了《历史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与措施》、《历史旅游文化系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的条件、增设新专业的程序、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专业建设的评价与验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不断整合优化资源,进行了大幅度的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招生计划和资源配置上重点扶持旅游管理相关的优势专业,压缩特色不明显的历史学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主要面向安徽省以及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的应用学科专业群。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我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的做好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工作,加快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学科门类日趋增多,由单一历史学专业发展到拥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并拟进一步申报饭店管理专业、休闲旅游专业和会展管理专业等,专业数量增加,科类结构、层次结构逐步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自评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市级精品课,有助于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该门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提供自评报告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沿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属于继其他管理学课程之后,引入较晚的“舶来品”。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从而引入并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课程。天津商业大学自1996年起为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2000年将本科开始的劳动人事管理课程改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管理学院为本科生开设,成为专基础课程。因此,在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教史长、起点高、师资厚的特点。 在较早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由于起步早,时任天津商学院院长的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主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并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较高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集聚了当时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最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伴随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在

课程建设方面,除了按教育部统一部署,采用教育部21世纪统编教材外,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立足于国际,大力移植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直接移植发达国家出版或应用于高校教学不超过5年的最新同名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甚至将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以此保证在国际水准上不落伍。二是立足于本土,大力移植课程组相关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为支撑,强化教学效果,典型措施是:1)将理论创新与前瞻性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搬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2)将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前瞻性、争议性的专业问题和焦点问题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课堂讨论中;3)将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生动鲜活的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4)将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5)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组织学生带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而直接融入到社会中,达到实习的效果;6)将老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的SRT(大学生研究培训)题目及毕业选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集中了一批来自不同院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富有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使该课程在精深、实用、操作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天津商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顺利地成为校级精品课,在2007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新专业专家验收中,顺利通过评价。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类、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同名专业、双学位、中澳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每年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自查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教务处2020年自评报告 一、履职情况 (一)“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 组织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2门已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的课程,成功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爱课程网上线(目前疆内高校上线课程除我校外,还有xx大学2门、石河子大学1门、xx师范大学1门、xx医科大学1门),其中1门已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课程1门,正在建设之中,等待上线。 立项xx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x项(疆内高校还有xx大学立项31项、石河子大学x项、xx医科大学立项15项、塔里木大学x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 1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荣获自治区教学能手称号,立项“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二)创新工作有亮点 1、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于今年4月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

能力。先后举办名师论坛4场、教学沙龙1场、午餐会5次。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恬教授、周应恒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毛洪涛教授等先后做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选派教师到疆内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其中12位人赴浙江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西部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组织校内授课竞赛,两个学期共有x人参赛,x人获优秀个人奖。 在校内组织了针对专业汉语任课教师和新进教师的系列培训。其中新进教师培训按照总体方案有序推进。主要工作或活动包括:组织学习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文件;开展以“知校爱校荣校”为主题的参观、学习、交流和座谈系列活动;邀请名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学、科研指导;督促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课;观摩说课竞赛;开展erp实训等集体活动。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 研究、推动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务处今年全年的工作主题之一。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制定调研方案,对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教务处是牵头组织单位。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多,先后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x场,走访了疆内外x所大学。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调查、学习和论证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我校下一阶段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期间教务处还组织各教学单位认真学习、借鉴疆内外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认真总结自身经验并相互交流。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管理学原理》课程于1996年首先在管理、经济、法学等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2000年被确定为天津商学院管理学科基础课,面向全院管理、经济类各专业和管理信息专业开设。2000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列入天津商学院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计划,定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并开始建设。2003年《管理学原理》课程被评为天津商学院优秀课程。三年来,依据天津市教委有关要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院系领导的支持,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效果。 1 建立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经过几年的优化组合,已经建立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 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可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 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课程组人数的25%;硕士学位8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大学本科1人,占%。 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课程组人数的% ;副教授6人,占课程组人数的50%;讲师4人,占课程组人数的%。副教授以上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为100%。形成较为合理的职称梯队。 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平均年龄岁,年龄最大的58 岁、最小的30 岁,其中50岁以上1人,占%;46-50岁1人,占%;41-45岁6人,占50%;31-35岁4人,占%。中青年教师占多数,年富力强。 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负责人李垣明,经济学博士,教授。曾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到联合国人口研究中心(埃及开罗)做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查尔斯德大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成稿)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自评报告 山东烟台滨海东路508号 二○○九年十月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2)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 (4) 第三部分人才培养工作 (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7)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 (9)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12) 四、以特色谋发展,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13) 五、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5)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6) 七、多措并举,促进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18)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20) 一、存在问题 (20) 二、整改措施 (20)

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和整改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逐项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莱阳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中药材标本、浸液标本2700余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等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促进我校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决定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我院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我院拟在2012—2015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8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务处,学院教务处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精品课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级精品课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的检查、验收以及省、国家级精品课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学院精品课建设实行学院立项、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我院精品课建设以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

《和声学》自评报告

《和声学》课 辽宁省高等学校精品课自评报告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理论教研室 二00五年七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和声学教学源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多声部写作的系统 性理论,从传统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渐进,和声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直至19 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由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量变—— 现代主义和声思维的质变,和声学在一般意义上就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或成体系,即传统和声学与近现代和声技法,在近现代和声技法这一系统中,又往往贯穿或安排出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 在一般教学的初级环节都以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的传统和声学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三度叠置结构为主的和弦材料;结构的特性;和弦之间功能的关系系统;声部运行的条件与规律,传统调性间的关系以及衔接的技术与调性布局的一般原理;半音体系的形成、分支、运用等技巧,熟练掌握古典主义以来到浪漫主义中期的和声语言与和声写作的技术。在此期间不仅完成和声学教学中的各阶段四部和声写作的习题,还要大量阅读、分析、研究调性音乐以来的

经典的音乐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际创作运用的紧密联系。 在熟练掌握古典音乐时期乃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的和声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技术后,还应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20世纪以来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主义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和声语言特征、众多音乐流派或体系的理论与技法。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研究,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与运用近现代和声语言的技能。在此同时,还必须贯穿和分段安排有关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结构特征的内容,通过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语言结构和特征,融汇西方多声部思维的某些技术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较为系统化的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的体系。使和声学这一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理论体系逐渐中国化、民族化。 和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组织的完整性、内容的连贯性、体系的稳定性堪称所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首。但是,在和声学的教学环节和实践中,完全脱离实际创作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如何解决和声学教学与作曲创作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首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观念上的更新,不能再依靠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习惯一味地追求规则的沿用,多从创作实践的范例中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完成和声学习题写作的同时研究分析相应阶段的经典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加深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告

《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自查报 告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是机械工程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技术工程系重点建设课程。多年来,学院和系部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为关键,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方面的工作,使《机械基础》课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逐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机电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总体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开设到现在,一直被列为学院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建设,《机械基础》课程从学科体系、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有了长足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建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其指导思想是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我们确定的《机械基础》课程建设上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机械基础》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打造机械类省级精品专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达100%;这些高级职称的教师均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年富力强,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专兼职教师均有受过全日制高等本科(或以上)教育的经历。形成了年龄梯队和学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副教授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计算机网络》院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变得更加重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还对ATM、帧中继、xDSL、千兆以太网、IP组播技术、无线局域网等比较新的技术进行了介绍。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程还增加了IP地址、掩码(MASK)、变长掩码(VLSM)、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配置和使用交换机、路由器。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由ISO/OSI体系结构、X.25公用数据网、ATM、帧中继、TCP/IP协议簇、局域网和网络互联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理等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ISO OSI/RM和TCP/IP体系结构的有关理论、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主要协议的操作原理和有关标准、IEEE局域网标准及其应用、IPv4、IPv6和网络互联的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标准的掌握,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材。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亦是我们申请精品课的原因。 2、师资队伍:队伍结构、主讲教师、师资培养 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网络》由网络教研室承担,该教研室中承担该课程的有教师有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研究生4名,专职实验教师2人。主讲教师及其结构如下:

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机械设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机械设计课程于2007年在我院开设,自开设以来先后使用了由西北工业大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第六版、第七版、第八版机械设计教材。此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为全国各大高校公认的教材和众多院校使用的教材,也是机制专业考研教材。 自2011年4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后,课题组的教师们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教学文件的编写、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条件等方面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使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一、教学队伍的建设 课程组的教师的授课水平较好,其中一名老师参加长城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第5名的成绩;一名老师参加长城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一名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具有高级职称。一定的教学经验。课题组还配有2名实践教师。这些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 多年来课题组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基于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关于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探讨、影响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等。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紧跟当今MOOC的发展潮流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不再以书中章节进行设计,而是以知识点进行课件制作;教学视频不再是2*45分钟时长,

而是以微课形式录制。这样将机械设计分为75个知识点和75个微视频75个教案。这样为机械设计向MOOC方向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设计。一是设计有了学生课下学习的微视频;二是翻转案例以及翻转的教具设计。这样做为下一步机械设计向翻转课堂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条件的建设 1.教学文件的编写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先后制定了07版、09版、13版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内容的变化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发展。撰写了以2学时未单位机械设计教案和以微课为单位的教案;制作了以章节未单位的教学课件和以微课为单位的教学课件;制作了部分以2学时为单位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视频。编写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2.实验室的建设 几年来,机制教研室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机械设计实验室的建设。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同时有增加了综合性试验项目,为实验室的开放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又建立了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主要用于开放性试验项目和各类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建校几年来,机制专业先后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取得了一定成绩。 3.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的教学效果一直很好,通过近几年的考验专业课程就可以看出,机制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90%以上都是参加的机械设计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申报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自评报告 根据《陕西理工学院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方案》(陕理工院发[2002]151号)文件精神要求,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级优秀课程在建设上做到早打算、早动手进行认真积极的准备工作,现已具备了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的条件,参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检查自评情况如下: 按照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总分为 194.6 分。一、教学队伍:得分:20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自评等级:A级;得分:6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主要情况: 1.主要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周3学时 2009级 120人 2008级 120人 2007级 120人 2006级 120人法律基础必修课周2学时 2005级 120人 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福特基金教育专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才研究”经费20万美元 3.第一署名人的教学研究论文: (1)“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张义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高校就业指导的逻辑起点”张义明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教学表彰:2005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2007年陕西省教学名师;

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陕西理工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讲教师也都是教学任务饱和,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 1--2教师队伍结构与整体素质(自评等级:A级;得分:6分)现有人员组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水平较高的精干的教学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26人,助教2人;50岁以上1人,35岁以上4人,35岁以下3人。主讲教师拥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法学等多个学科专业训练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覆盖面较广。年龄在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之间,长期从事本课程的一线教学,多在十年以上。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专业思想比较稳定,愿长期投身于“两课”教学工作,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年轻大学生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职称结构分布较合理,年终考核均为合格或优秀。教授、副教授全部上讲台。。 1--3教学改革与研究(自评等级:A级;得分:8分) 1、突出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引导,做到知行统一。 2、采取专题教育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形成了稳定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身教与言教结合,积极探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有别于专业课教学,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 4、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了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5、逐步展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6、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 7、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建立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通过我们的努力五年来我们取得教育部研究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二、教学内容:得分:20分 2--1 课程内容(自评等级:A级;得分:10分) 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