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 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管户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传统税收征管的一个基本特征。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适应新税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推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取消专管员固定管户。2005年,针对新模式暴露出来的“责任淡化、疏于管理”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推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尽管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专管员固定管户作了改进,但仍然保留有专管员固定管户的烙印,难以适应当前税源管理的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不适应性

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对纳税户按区域划片的基础上,实行人户“一对一”的管理。这一管理制度能使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实现对税源的直接监控。这种直接管户的模式较为贴近经济转轨时期税收管理的基本特点,对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纳税服务、明确税务人员职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税务管理对象日益多元和复杂,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现行的管户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税收管理员力量不足与税源管理精细化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实现管深、管细、管透的全方位管户要求,使税收管理流于表面;二是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廉洁办税和风险化解,企业几乎所有涉税事项均要经过管理员办理,增加了管理员的廉政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三是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管理员精力浪费在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降低了征管效率;四是税收管理员能力有限,无法精通各种税收政策,难以适应纳税人日益多元化的要求;五是多年税收法制建设的推进,纳税环境的改善,广大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意识普遍提高,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已没有必要。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改革与完善现行以管户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税收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专业化税收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高,按照规范化、法治化规则运行的一种经济体制,其最大特点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在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下,粗放型管理方式需要向分工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就是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职能特点,把税收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工,实施专门管理。

(一)专业化税收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需要。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践看,各类经济成份的快速涌现,税收征管的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纳税户数量大量增加,新的业态不断呈现,税收管理难度相应增大,这一切都对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粗放型税收管理已难以适应,推行专业化税收管理已成形势发展的必然,它能够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管理,继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征管质效,解决管理员管户的被动性、盲从性和无序性,适应社会经济新发展对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的需要。

(二)专业化税收管理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纳税人法治观念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带动其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纳税人已不再满足税务部门仅限于按照统一服务规范提供的普遍服务,而是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在管理

刘瑞光蛇口地税局举办税收开放日暨宣传月启动仪式

中动态地予以体现,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管户模式下,管理员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制约了税收征管质效和纳税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推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税收管理可以使税务部门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实现集中的深层次专业化管理,并为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服务,使纳税人在履行义务时方便快捷,是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

(三)专业化税收管理是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税收管理的需要。人类在社会分工过程中,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专业化使社会劳动过程流程化,专业化使同类社会劳动批量化,专业化使资源比较优势最大化,专业化使社会劳动方式精确化等等,专业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基,偏离正确的方向;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劳而无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因此,推行专业化税收管理,在科学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水平,能够达到“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目的,进而把“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四)信息化建设和纳税遵从度的提高为推进专业化税收管理提供了可行条件。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投入全面加快了“科技兴税”的步伐,促进了税收管理工作的实践创新,为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税收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为专业化税收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的推行,丰富了纳税人的税收知识,增强了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而深入开展的各项纳税服务活动以及税法宣传力度的加大,纳税人通过了解税法,掌握办税流程进而履行纳税义务完成制度性遵从。这些都为推进专业化税收管理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保障。

三、专业化税收管理相比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强化税源调查分析、纳税评估、风险监控等专业化职能,将税收管

理员从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税源分析评估和监控岗位,增强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针对税源管理层面,按照不同行业、规模等进行分类管理,尤其是对行业特征明显,管理方式特殊的如建安、物流等重点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效果,促进税收收入的持续有力增长。

第二,有利于征管质效的整体提高。通过将专业性要求高或具备共性的税收业务,如纳税评估、涉税事项审批备案、税务检查与注销等与一般涉税事务性工作区分开来,设立专业科室或岗位,集中审批,集中评估,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管理内容相对专一,税收管理员容易熟悉和掌握税收政策法规,有利于发挥各类管理人才的专业特长;工作流程和执法标准规范统一,能有效克服管理员模式下宽紧由人、标准不一等随意性带来的执法风险,促进征管质效的整体提高。

第三,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施科学严密的岗责体系,将现有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配备,使科与科之间、岗与岗之间分工明确,职能专一,岗位职责更加明晰,更加具体,能够满足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合理匹配,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消除税收管理员“能岗不适”的问题,为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奠定体制基础。同时,根据专业化管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能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有利于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税收专业人才队伍。

第四,有利于税务人员廉洁办税。通过对涉税审批事项集中处理,将这部分权力从税收管理员手中分离出来,通过部门内分,将权力分解到各个环节,形成相互制约。同时强化执法过程监控,对各类业务按环节明确标准、全程记录、限时办结,建立随机复查和交叉互查机制,实现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这种对涉税事项的分散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分解管理员过于集中的权力,降低执法风险,促进廉政建设。

四、专业化税收管理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这次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变目前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普遍建立起按税收征管的内在功能设置科室,按税收专业化分工实施管理的新模式。这种以“事”为中心来安排“人”和“户”的间接控管方式,可以促使税务机关内部机制的转换,加速现代税收征管制度的建立,推进税收管理与国际化接轨。

蛇口地税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观办税大厅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以“管户”为中心转变到以“管事”为中心。在坚持专业化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好管户与管事的关系,做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科学地继承管户制度的一些有效和合理的因素,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与征管质效。

专业化税收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要在现行纳税服务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提升纳税服务功能和水平,全方位满足纳税人多层次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不断完善专业化纳税服务体系。

按照集中统一和规范的要求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改变目前受理事项分散办理、纳税人来回奔波的状况,将涉税事项受理、发票发售及税款征收职能,集中统一于办税大厅办理。同时扩充和完善办税大厅的功能,强化导税、咨询、办税辅导功能。对于由纳税人主动发起的涉税事项,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和反馈。不需要实地审核的审批事项在服务厅即时办理。

大力精简不必要的程序,简化各种报表和受理资料,凡是信息系统可以检索到的均无需提交,只保留专用表格和必须存档的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延伸和拓展纳税服务。鼓励纳税人通过网上自助办理各种涉税事务。今后纳税人跑税务局要成为特例,通过网上自行处理税收事务要成为常态。这样既大大减少税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腾出精力来加强税收的精细化管理,也节省纳税人的办税时间,降低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确保各种纳税服务措施的落实。同时在纳税服务持续改进上实现“常态化”,定期通过电话回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第三方评价等对纳税服务工作进行效能评估,并持续改进。

(二)完善专业化的税源管理体系

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后,税收管理员不再具体管户,需要在现行对各类纳税人统管(少量专业税源、个体工商户除外)的基础上,科学划分重点税源及中小税源的构成,完善税源分类的指导性标准,改变对所有纳税人平均使用力量的状况,通过设置不同税源管理科室并按照不同税源监控方式,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对各种税源按照“属地加行业”进行划分,突出户籍管理。与传统的一对一的管户模式不同,这种户籍管理是按事项分岗位实现过程管理,以及时更新维护户籍信息、清理漏征漏管、发票使用、积极挖掘税源为重点,突出对纳税户的日常监控。

集中开展审批核查、纳税评估和检(调)查工作。将专业性要求高或具备共性的税收业务,如纳税评估、涉税事项审批备案、税务检查与注销等与一般涉税事务性工作区分开来,设立专业科室或岗位,集中审批,集中评估,集中日常检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管理人才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质量。

(三)按大科室模式完善现有科室设置

从表面上看,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有机构在管,而实际上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且“七科八室”分工过细,导致力量分散、协调不均、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按照“大科室制”的思路,优化整合科室资源、理顺部门职能、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将涉及相关工作和公共职能的集中在大科室内部流转。如门面服务方面,我们现在分散在综合服务、发票、征收三个科室办理,纳税人来回奔波,科室推诿也时有出现。因此,将纳税宣传辅导、税务咨询、发票领购、涉税事项受理等集中在服务大厅统一办理,实行一窗式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专业、便捷的办税渠道实属必要。又如从大征管要求出发,将计会、信息管理加以归并设立“计会信息科”,通过整合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科室,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物,实现征管数据信息为计会统计分析服务。

(四)推进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各项配套措施建设

为了贯彻专业化管理改革思路,保证新的税源管理模式顺利运行,必须积极推进相应的综合配套措施建设。

要对现有的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建立职责科学明确、工作衔接有序、部门运转高效的征管业务流程;对现有信息系统功能加以整合,将基层人员从繁重、重复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对现有人员岗位职能重新分配,根据新的科室职责划分,把各项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同时切实加强履行职责的考核,将考核与奖惩挂钩,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对现有的部门联动机制进行调整,建立横向联动和纵向互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作者系深圳市蛇口地方税务局局长)蛇口地税开展税法宣传进物流企业活动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实现管户向管事的转变 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管户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传统税收征管的一个基本特征。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适应新税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推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取消专管员固定管户。2005年,针对新模式暴露出来的“责任淡化、疏于管理”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推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尽管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专管员固定管户作了改进,但仍然保留有专管员固定管户的烙印,难以适应当前税源管理的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不适应性 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对纳税户按区域划片的基础上,实行人户“一对一”的管理。这一管理制度能使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实现对税源的直接监控。这种直接管户的模式较为贴近经济转轨时期税收管理的基本特点,对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纳税服务、明确税务人员职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税务管理对象日益多元和复杂,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现行的管户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税收管理员力量不足与税源管理精细化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实现管深、管细、管透的全方位管户要求,使税收管理流于表面;二是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廉洁办税和风险化解,企业几乎所有涉税事项均要经过管理员办理,增加了管理员的廉政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三是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管理员精力浪费在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降低了征管效率;四是税收管理员能力有限,无法精通各种税收政策,难以适应纳税人日益多元化的要求;五是多年税收法制建设的推进,纳税环境的改善,广大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意识普遍提高,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已没有必要。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改革与完善现行以管户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税收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专业化税收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高,按照规范化、法治化规则运行的一种经济体制,其最大特点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在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下,粗放型管理方式需要向分工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就是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职能特点,把税收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工,实施专门管理。 (一)专业化税收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需要。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践看,各类经济成份的快速涌现,税收征管的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纳税户数量大量增加,新的业态不断呈现,税收管理难度相应增大,这一切都对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粗放型税收管理已难以适应,推行专业化税收管理已成形势发展的必然,它能够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管理,继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征管质效,解决管理员管户的被动性、盲从性和无序性,适应社会经济新发展对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的需要。 (二)专业化税收管理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纳税人法治观念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带动其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纳税人已不再满足税务部门仅限于按照统一服务规范提供的普遍服务,而是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在管理 刘瑞光蛇口地税局举办税收开放日暨宣传月启动仪式

税务稽查管理税务稽查信息化

第八章税务稽查信息化 本章要紧阐述税务稽查信息化的作用,税务稽查信息系统及应用,会计电算化与税务稽查信息化,以及金税三期等内容。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稽查人员了解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的信息化形势,稽查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及其进展,熟悉和掌握稽查信息化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税务稽查信息化概述 信息技术在我国税收征管中的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差不多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和特点的现代税务稽查方法和稽查模式,将大大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和治理水平。

一、税务信息化 《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有打算地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治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其它治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由此,税务信息化建设被提升到了法律的层次。 现时期,税务信息化的要紧内容确实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一个平台”是指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两级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三个覆盖”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所有工作环节,覆盖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四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治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 二、税务稽查信息化

税务稽查信息化是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稽查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稽查治理的过程。 作为税务信息化建设“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税务稽查信息化经历了从模拟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时期到目前涵盖税务稽查全面治理的信息化时期。 (一)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内涵 税务稽查信息化包含以下内涵: 1.税务稽查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建立信息应用平台,广泛采集和积存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 2.税务稽查信息化是強化治理的过程。通过税务稽查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达到对内強化执法监控,对外提高稽查执法水平与质量的目的。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管科三班刘杨 1008210309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1100)

关键词: 税收管理专业化风险 摘要: 税收专业化管理不单是分门别类的专业式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我国目前税收现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管理的模式,逐步走向规模化、法制化、信息化、社会化。解决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方面的漏洞,从税源抓起,实行的税收全过程的专业化,避免偷税漏税,重复缴税等行为,降低我国纳税成本,精化纳税机构。从全国各地逐步试行新的税收管理制度,以风险管理为基准,努力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切实实行执法服务型的税收征管模式。 引言: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发票大案的发生,是什么导致了我国纳税成本跃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导致我国偷税漏税的现象如此严重,而重复缴税的现象层出不穷?让我们从中国古代税收看起,历经近代、现代、横观其他国家的税收体系,建立健全充满中国特色的税收体系。 正文: 一、我国税收进程 (一)古代 我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可以说很是杂乱,也可以说是无章法可循。中央政府时任意变更已定的税收制度,税收分类不明确, 而当时的税种主要为田赋,农民叫苦不迭。而这一情况从先秦 直至晚清都没能解决 (二)近代 1.总括: 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我国古 代以田赋为主的税收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工商 税收为主的税收制度。然而这个阶段,我国仍以田赋为正供, 然而田赋的种类及附加的名目仍很繁多。此时由于西方强硬

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关税也日渐发展起来。同时,我国 的盐税制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2.历史分期: (1)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这一时期国家的主要税收被西方帝国所掌控,同时各地方的军阀各为其政, 导致多方重复纳税,我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税收制 度。田赋仍为正供,然而各种名目的杂税依然层出不 穷。在这一时期我国税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税收 开始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且税种有所新设。当时宪 法曾试图简化税种但始终未能付诸实行。 (2)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这一时期基本明确了分层级纳税的制度,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 中央开始设立不同的署、司分管各税,建立了纳税登 记制度、复查制度、纳税制度、检查制度、管理制度 等,在体制上算是有了一个大体框架。而同时由于开 展了更多的商品经济,也开始增设了许多新税种。在 这个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时期,各项税收也基本有所 调整。 (三)现代 我国现行的税收结果主要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其他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税制体系。然而,我国的税收存 在了很大的问题,我国不仅向公民征税而且还征收其他附加费,合成税费。而在除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只征税而无费。 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民税收负担过重,偷税漏税的行为屡禁不止。 且我国实行“以票抵税”的发票税收制度。由于发票是财务会 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和税务稽查的重要依据,然而“以票抵税” 导致发票成为整个税收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且发票的合法 地位还有待确认。且我国现在的纳税效率极低,不仅耗费了大 量大的人力物力,而且管理人员和机构的重复设置也是资源的 极大浪费。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与税收相关的配套的网络技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模式(doc 16)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内容。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问题。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农村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变的财政分水岭。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

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发展、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合税制,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使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浅谈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4-12-19 09:33: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地税局| 作者:呼宁平刘慧勇田晓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话道出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征管水平不断提高,征管服务质量明显增强,但是征管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现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对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征管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税收管理要求高而管理员平均素质偏低的现象,税收征管工作浮于表面,管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征管质量亟待提高。 (二)组织结构问题影响税收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是上级税务机关各项管理任务下达存在分散性,基层税务机关疲于应付,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重了税收管理员和纳税人的负担。二是各环节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税收征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业务衔接不顺畅,没有实现有机的联动,阻碍了税收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税收征管效率低。目前,基层分局涉税数据信息量虽然较大,但比较零散、不规范,真实性不强,甚至存在很多垃圾信息,难以通过相关涉税信息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加之,当前的税收征管软件是在原有的征管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已不适应现在的运行模式,有的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税收各类外挂软件没有实现互相关联,不能实现综合利用,在推行过程中,往往结果是征管效率没有多大提高,又加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增加了纳税人的麻烦。 (四)税收基础管理不扎实,管理质量不高。部分税收管理员重视申报征收环节,忽视后续管理环节。征期申报结束后有松口气的观念,甚至存在完事大吉的想法,轻视基础管理工作。双定户管理存在起征点以上户的管理较为严格,起征点以下户和临界起征点户管理较松,未能完全做到严格执法。 (五)征管队伍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亟待提高。部分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存在“庸、懒、散”的情况,工作激情逐渐减退。一些干部的法制观念、大局观念、协作观念、责任观念、效率观念正在淡化,其学习精神、进取精神、务实精神、创新能力正在衰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达不到相关要求。 二、基层税收征管中存在上述问题成因剖析 (一)征管队伍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一是税收管理员比例偏低,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地税局为例,全局在职干部职工94人,直接从事税收管理的人员26人,占27%,全局管户10,894户,人均管户419户,管理户数较多,征管难度较大。二是业务素质较低,个别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政策的变化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征管流程掌握得不熟练,程序意识淡薄;缺乏企业财务核算和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面对当前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收分析等这些需要综合知识的工作显得难以胜任工作。 (二)税收管理员担负的工作负担过重。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各项日常管理、申报征收和各类调查工作,就占用管理员1/3的工作量。其中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占用较多精力,阶段性、突击性工作任务占总工作量比重较高。为了完成各级布置的阶段性、突击性工作任务,税收管理员往往只能顾此失彼,正常的税收工作受到冲击,日常巡查等工作不能按时开展,或流于表面性的应付工作,难以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初衷。 (三)征管手段、办法滞后。征管手段滞后不能实施有效控管。有的规范性的文件抽象性太强,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征收管理质量的增强,税收征管手段和法制一定程度上滞后于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上述建设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涉税活动的监控强化,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更加及时有力,有效遏制税收流失。 二是大幅度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的内容,拓展纳税服务渠道,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使纳税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办理涉税事宜,得到优质、便捷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纳税服务,形成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 三是进一步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实现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有效地避免人工作业条件下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为国家其他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丰富的共享数据源,有利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关系,为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贡献力量。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 (一)一个平台 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覆盖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联通的网络,形成基于因特网的纳税人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平台,构建电子税务应用组件平台,建立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税收工作在统一、安全、稳定的网络化平台支撑下平稳运行。其中:统一的标准是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 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按照现代信息安全理论,遵循国家标准,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规模化、综合化、区域化、现代化特征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企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日益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潍坊为例,占全部户管纳税人的%的大型企业,2013年实现国内税收收入165亿元,占全部国内税收收入的64%。近年来,为解决大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潍坊市国税局立足当地实际,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潍坊市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 按照“重点税源集中管理,中小企业分类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要求,潍坊国税系统紧紧围绕风险管理和优化服务这一主线,不断探索对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新举措。 (一)实现资源配置优化、重点工作集中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将各级定点联系企业、全市前100名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其它重点税源企业及其成员企业,集中专职管理。市县两级的国税机关在人力、物力等税收征管资源配置方面向大企业管理倾斜,实现优质征管资源与大企业管理要求相匹配,与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相适应。据统计,全市大企业管理部门共有从事大企业管理的人员117人,平均年龄岁,比全市在职干部平均年龄低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58人,占50%,具有三师资格的20人,占17%。建立起大企业专

业人才队伍,组建了15人的大企业管理专家人才库,集中开展难题攻关、制度办法制定、复杂事项评估等工作。去年以来,先后集中开展了大企业数据质量管理、大企业政策执行反馈制度制定、大企业重大涉税事项风险应对工作、省局定点联系企业山东商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总局三大行业所属成员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建立上下协作、统筹联动的工作模式。市局大企业管理部门发挥管理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直接参与大企业较为复杂或带有系统性的涉税风险防控工作,同时利用各信息平台的指标体系对大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筛选重要风险点,派发风险防控任务,并跟踪监控调查落实情况,对县市区局反馈的调查落实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县市区局的大企业管理部门除实施所辖大企业的常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外,承接、落实、反馈市局派发的大企业税收风险防控任务。在管理方法和措施上,各级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经营特点细分,确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涉税事项,以税务风险管理为出发点,根据上级派发的大企业税收风险防控任务和重点监控指标数据,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应对。并及时对大企业集团跨国投资融资、资产重组、股权转让、股息分配等重大事项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界定,确定风险等级,分析涉及的税收风险,形成风险应对方案,做好重大事项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区县局专门的大企业管理部门,在管理职能上直接与市局大企业管理部门对口,市局派发的大企业税收风险防控任务和其它上级安排的大企业管理服务的

纺纱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模型

纺纱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按照市局“关于报送纳税评估优秀案例及评估模型的通知”要求,为有效解决纺纱行业税源监控工作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提升税源精细化管理理念,强化税源控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在调查、研究、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该模型。 一、行业特点: 纺纱企业以纯棉、化纤为主要原材料,电为主要动力,经过清理、前纺、后纺、细纱等工序生产出筒子纱、筒子线。主要设备、工艺流程分环锭纺和气流放两种类型,主要生产品种有10支、17支、21支、24支、32支、40支等。该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固定资产一次性投入,对生产条件有一定要求(如车间的温度、湿度、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既可连续生产,也可单环节生产,产出物既可做产成品出售,也可作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各环节生产工艺均有所差异;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投入与产出有较为固定的数量关系,部分废料可以再利用或者出售。 二、生产工艺流程 (一)环锭纺生产工序: 1、清花。即清除棉花或化纤中的杂质,并开松成卷。 2、梳棉。即在清花的基础上,二次清除杂质,将原料梳理

成条。 3、并条。就是将棉条牵伸并合,成条卷绕。 4、粗纱。就是将卷绕的棉条初次牵伸成形。 5、细纱。就是将粗纱再次牵伸成细纱。 6、落筒。就是将细纱圈绕于塔形的纸筒上,即可成品入库 或用于织布。 主要工艺流程: (二)气流纺生产工序: 与环锭纺相比,则是简并了粗纱和细纱两道工序。气流纺一般生产纱的支数在10支以下,由于产品市场需求不大,使用该工艺者较少。 主要工艺流程为: 三、税收监控重点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纺织企业作为我县的龙头经济,

心得体会:税收征管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税收征管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最新)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税地税合并备受关注。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这意味着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行国地税机构分设24年之后,中国税收征管体制迎来了再次重大改革。这一重大变革对于构建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夯实国家治理的财力基础,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税收征管机构从分设到合并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变迁,可以说每次重大变革都是由当时的客观情况决定的,是时势推动的结果。 先看1994年分税制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央实行了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各种财政包干制,这一改革大大调动了地方的发展积极性,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1993年降到了历史最低的22%。中央宏观调控所需财力严重弱化,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款的现象。1993年7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首提分税制,并于1994年推行。在当时背景下,很难将省级以下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税务部门直接转变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税务机关,而如果仍继续由地方税务机关来为中央和地方筹集收入,在央、地间财政关系没有彻底理顺的情况下,要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几乎不可能。因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借鉴国际经验,在征管体制上在各地分设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前者隶属于中央,后者隶属于地方,独享的税种各自征收,共享的税种视情况划分征收。 国地税机构分设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积极性。机构分设后,随着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我国税收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占比迅速上升,从1993年的22%迅速提升至1994年的55.7%,显著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所需的财力。但在运行过程中,国地税机构分设的税收征管体制的弊端也越发明显,包括国地税机关之间征管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机构设置重复、纳税人办税不够便利、税收征纳成本高等。 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看2018年的国地税机构合并,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必要性。其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加剧了国地税机构合并的必要性。2016年5月1日“营

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

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

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伴随着2.0及其它应用软件的全面推广,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向现代税收管理员管事制的转换。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提高了办税效率,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有效地降低了征纳成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谈到花钱就犹豫,必要的设备、经费得不到及时保障,大部分单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解决;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整个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在信息中心人员的配备上,不考虑信息技术岗位具有的特殊性以及人员技术素质要求,人员配备少,有的甚至不能胜任信息工作要求,使得工作难免处于应付状态。

(二)思想观念两极错位。目前在国税系统中存在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逃避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认为信息化高不可攀,与自己无关,人浮于机,一有问题就找信息中心,就象“有事找警察”一样,即使应用也仅是停留在岗位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而一旦岗位调整,又重新回到“解放前”,即所谓的“无用论”思想;另一种是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地、单纯地强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即所谓的“万能论”思想。 (三)系统应用水平不高。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不准确、不及时和不完整,导致系统数据对税收管理特别是单位领导做出决策的作用不大;征管业务系统与数据仓库统计口径不统一,存在具有相同功能而反映的结果不一致现象;由于系统软件操作培训不及时等缺失,软件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有的干部职工甚至对部分软件的功能一无所知。总之,无论是面向纳税人的服务应用、行政办公的应用,还是数据分析的水平、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的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 (四)部门之间配合不力。信息化建设工作既不是单纯的信息化技术工作,也不是单纯的税收业务工作,而是国税系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信息化硬件建设、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后,主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各单位、部门的应用。因此,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定位应该是为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及时

加强税收专业化的调研报告

加强税收专业化的调研报告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应在继续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税收征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管理、深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其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管理强调根据纳税人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

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网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基层是请人代账。鉴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税收风险大小各异,税收工作需因企制宜,分类管理。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加大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疑难税收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上级部署开展的一些行业性税收管理措施,比如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颁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摸索和实践,最后还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

浅谈如何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

浅谈如何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 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管理的粗放问题,由于管理的粗放,导致各环节之间缺乏协调,使税收工作存在许多漏洞,税收流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因此,要解决税收征管粗放的问题,实现税务管理的零缺陷,税收管理精细化是唯一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税收管理和精细化呢?我认为要重点抓好目标、制度、分工、程序、考核精细化。 一、目标精细化。税务机关过去更注重的是执法的强制性,而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同时要强调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职能上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战略目标的方向性变化。税务机关除了要遵循整个税务系统的定位,还必须根据自己在税务系统中的地位、竞争优势、劣势比较、资源分析、发展方向等进行精细化设计,提出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不是简单的、笼统的提一些口号,而应该分阶段、分重点、分项目来进行设计,具体包括如在某个时期本单位要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什么为突破口、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正战略目标等。税务机构分设以来税收工作的实际也证明了战略管理和目标精细化的重要性。比如税制改革时以完善税制保障税收收入为总体目标,促进了税改的顺利实施;最近几年来以推进信息化深化征管改革为总体目标,保证了税收工作的依法、规范和集约化;而通过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进行信

息比对,实现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等,则使税收征管进一步向精细化目标推进。 二、制度精细化。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障,每一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制度确定下来。当然,制度管理也并不是搞繁琐哲学,而应该简洁、有效、实用,制度建设必须根据工作目标、工作特点、工作要点设计,既要符合实际、简单易行,又要完整全面,不能挂一漏万。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包括税收业务的各项制度,如各种管理办法、审批制度等,也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应包括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要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制度的设计应当是完整的,公开透明的,便于执行的。分工合理明确,程序简便顺畅,考核严密严格。同时,要通过目标管理卡、绩效考评表、税务人员的绩效档案等对税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而且必须日清日结。考核结果应公正、公开,以绩效为主要标准,尽量避免主观因素。考核结果必须与对税务干部的奖惩、评优、职位升降真正挂钩,避免考核游离于整个组织的管理过程,保证考核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绩效反馈面谈制度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结果应随时与被考核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包括应该肯定的工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税务干部对单位与工作的态度、精细化管理五个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适配情况等,疏通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会,鼓励或督促税务人员努力适应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三、分工精细化。分工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专业化、信息化管理的基

基层国际(涉外)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施熊)

基层国际(涉外)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郭思亮 为了进一步探索“两税”合并后和属地管理条件下县(市、区)级国际(涉外)税收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去年以来,我们在襄阳区国税局开展了国际(涉外)税收专业化管理试点,通过整合管理资源,重组管理对象,重构管理机制,对涉外税企业税收实行相对集中管理,使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变松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一般管理为专业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形成“区局--分局--服务大厅”三位一体的涉外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去年,湖北省国税局在我局召开现场会推行这一作法。 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国际(涉外)税收的特性与现状,要求实行专业化管理 为什么要实行国际(涉外)税收的专业化管理?我们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一)实行国际(涉外)税收的专业化管理是落实基本国策,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需要。吸引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重规模、轻质量,重引进,轻管理,盲目引进,不计成本,恶性竞争,滥

予优惠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国家从宏观上加强调控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投资环境。同时,随着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增多,如何维护这些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服务亦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加强国际(涉外)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并十分迫切。 (二)实行国际(涉外)税收的专业化管理是减轻基层税管员和企业负担的有效措施。目前,县(市、区)国际税收业务实行属地管理,有的基层分局也就管理1-2户外资企业,但只要有一户企业,就要设置外税管理岗位,配备管理人员。由于国际(涉外)税收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高难性和特殊性,不仅导致基层单位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增加了管理的压力和负担,同时,由于大部分设在非中心乡镇的外商投资企业,要到中心乡镇办税服务厅缴税,难免给纳税人带来负担,因此,将管理对象和管理资源进行整合,推进专业化管理,必将减轻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的负担。 (三)实行国际(涉外)税收的专业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需要。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门指示,还是总局和省局召开的全国、全省国际(涉外)税收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国际(涉外)税收工作都提出了科学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省国税局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国税系

税收管理信息化

浅议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几个问题 2005-7-1 11:42【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税收管理在较短的时间里由手工操作时代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缺乏信息化思想和旧思维的惯性作用等原因,我们无论是在信息化思想的确立还是在征管措施的变革上都存在与这种转变不合拍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正确处理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几个问题, 使征管工作实现“与时俱进”,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税收信息化的概念,从信息化角度思考新的征管思路 对“税收管理信息化”一词的理解,本人只能借用目前在信息技术中已形成的一个概念-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来对其作一点侧面的说明。 MIS 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决策(管理)项目和决策(管理)层次三个方面。以此来对照税收征管工作,可以将税收信息化系统分为包含了纳税人和国税机关两方面信息的数据库、根据税法要求确定的管理项目(管理要求)和为实现管理活动而确定的管理层次、管理机构和工作流程三个部分。对这一结构加以分析,应当得出两个明确的结论:一是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给我们的管理目的和管理依据带来变化,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由国家税法决定的。这一点要求我们在信息化管理的环境下要坚决破除“唯信息论”的管理思想,防止将税收管理由执法行为异化为纯粹的信息处理工作。二是税收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发生了变化,它由过去的信息存在方式(主要是各种纸质信息载体)变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表现形式的数据库,因此必须以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要求来规划、设计、运作税收征管的管理层次、管理机构和工作流程。这一点要求我们破除“业务与技术分开”的管理思想,明确业务处理与技术操作是实际管理工作中两个不可分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将具体管理岗位人为分成“业务岗位”和“技术岗位”两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思考新的征管思路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鉴于税收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由数据库、网络、管理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应当从对这3个方面 进行最佳组合的角度来规划新的工作流程。 (二)必须坚持法定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程序,不能因操作方式的改变而对其作出实质性改变。 (三)应当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设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部门设置。 二、按信息化要求规划具体征管工作流程 如上分析,税收信息化要求我们在征管工作的具体流程上作出重大改变。那么,这种“重大”究竟应该至于何种程度呢?这里我想借用我省淮阴市局的同志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税收管理流程再造。这个词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认识信息:我们在考虑信息化条件下的征管流程时,不应是从“对过去的怎么改”出发,而应从“现在该怎么做”出发。简言之,就是新流程应基于“造”字而不是“改”字。那么,究竟如何“造”之,下面 谈三点看法: (一)借助“数据流程”的概念规划征管流程的总体架构。“数据流程”是软件工程学关于详细设计阶段的一个概念。其内容是用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流转的方向、步骤等属性来描述实际的业务活动。这一概念

1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1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 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市、州地方税务局,省地税稽查局、省局直属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大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大企业具有的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组织庞大复杂,机构点多、面广,税源跨区域等特点日显突出。抓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既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完成地税收入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总局要求,结合总局制定的《“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改革探索 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是总局党组、省局党组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大企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弥补现行大企业税收中的不足,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税收管理国际 趋势,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大企业税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税收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全省

各级地税机关的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局党组的决策上来,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支持改革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还要充分认识到,推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税收管理应对大企业集团化、多元化、跨地域甚至跨国经营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集中、信息化程度提高、税收博弈能力增强的必然选择;是税收征纳成本偏高、征管资源有限、处理涉税复杂事项能力不强、税企关系有待进一步和谐、税收风险不能有效防控等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落实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有效举措;是改革现行税收管理模式、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探索。 当前,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存在困难和阻力是正常的。但是,总局党组、省局党组对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能动摇,要摸着积极探索,求实创新,边行边试,稳步推进。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以及内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