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达利作品赏析

达利作品赏析

达利作品赏析
达利作品赏析

空间维纳斯青铜1977年至1984年长63厘米宽61厘米高123厘米95千克

美神维纳斯在这里被一只软化表,一只鸡蛋,两只蚂蚁分成两截。从颈部垂下的表说明肉体之美是短暂的、会消失的,而艺术之美是无限的、永恒的。蚂蚁是人类道德短暂性的象征。在维纳斯身体中间的鸡蛋,和蚂蚁一样,具有外硬内软的性质,代表了生命和希望。

记忆的永恒青铜1980年长90厘米宽40厘米高191厘米137千克

达利远离了人们广知的表的形象,并特别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柔软的表挂在枝头,是古典生活的象征。达利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达利检验人们观察时间的速度,它不仅仅是用于科学精确度上的,而是取决于人们观察它时的感受。当我们做一件愉快的工作时,时间似乎在飞,而当我们感到乏味的时候,时间是滞留的。但达利的表不能完全的把时间留住,时间流失的速度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把握。

马鞍与时间青铜1980年长186厘米宽46厘米高141厘米258千克

于1942年发表的《达利的秘密》中,达利说:“机械、生硬的物体是我的天敌,对钟表而言,它要么是软的,要么就根本不要存在。”达利认为人类不能依赖真实、无梦的世界,不能只是表现完全的真实。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马鞍与时间》中是显而易见的。马是达利世界的著名形象,以时间为胄,背负重任的马,是压抑的、慢慢行走的世界的代表。达利用这件作品细致地表达了在社会压力束缚下的个体,他们无意识、真正的心态是试图隐藏自己,释放自我。

面部幻影和水果盘

比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我们会从这幅作品中发现在上角的梦幻风景,那海湾和波浪,那座山和隧道,同时又呈现出一个狗头形状,狗头的颈圈又是跨海的铁路高架桥。这只狗翱翔在半空中——狗的躯体中部由一个盛着梨的水果盘构成,水果盘又融合在一个姑娘的面孔之中,姑娘的眼睛由海滩是一些奇异的海贝组成,海滩上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有些东西,像绳子和台布,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

朦胧难辨。

哥伦布之梦

《哥伦布之梦》取材于15世纪末哥伦布亲率三艘中世纪后期的木帆船,顶着惊涛骇浪,经过70天旅程,终于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一段史实。哥伦布为了感谢上帝,将该岛命

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

加拉丽娜

从1935年起,在达利的一些画上,经常出现他妻子加拉(Gala)的肖像,但景象十分奇特,不是画她咧着大嘴笑,就是画她坐在一个与她本人一模一样的加拉的对面。这一幅作于1944~1945年间的妻子肖像《加拉丽娜》,则表达了他对弗洛伊德性心理意识的妄想。一个木然前视的中年女性,露出自己的一只乳房,左肩上衣被撕破,她瞪大了满足的眼睛。

这一幅《圣安东尼的诱惑》,是把传统的宗教题材作为诱发幻觉的手段,以表达一个苦行者如何抵制诱惑的意象。画面充满荒诞离奇的魔幻意味。宗教传说中的隐修士圣安东尼,据传是集体隐修制度的创立者。他自己拟订了一些隐修纪律,从20岁起便禁欲修行。从公元286年前后到公元305年,隐居在尼罗河畔的皮斯皮尔(今戴尔梅蒙)山中。说他终于力胜魔鬼,抵住了种种诱惑。这是一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广为采用的壁画题材。达利以奇特的想象力把圣安东尼画在左下角处,裸着枯瘦的身体,高举十字架,向那咄咄逼人的奔马与大象伸出,而驮着象征世间种种欲望的女裸体和宗教桂冠的马和大象等,它们的腿一下子升高了好几倍,象着了魔似的在继续升高。四肢越升越细,

如抽丝一般,景象十分可怖,也不可理喻

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荒诞而又恐怖的形象。形似人的内脏的物体堆满了地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写实的手法画出来的,具有逼真的效果。这显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梦时所呈现的离奇而又恐怖的情景。这是当时笼罩在西班牙国土上的内战的预兆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作品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

所有照片均引自《世界经典名画萨尔瓦多达利作品集》

达利艺术作品赏析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擘。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省的小城菲格拉斯。达利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周围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1919年,年仅15岁的达利的作品在菲格拉斯剧院展出,受到了评论家的重视。1921年,他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就读,但是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他潜心钻研,探索毕加索、莫朗迪、基里柯等人的艺术,大受启发。达利在1929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以来,给予艺术世界极大影响,创作出《记忆的延续软钟》、《欲望的幽灵》、《纳希瑟斯的蜕变》、《原子丽达》、《带抽屉的米罗维纳斯》等等惊人视听的作品。他的创作理念,是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偏执狂的批判方法发展而来。战后他则透过宗教与原子物理学的触发,在构思上力求接近"超合理性"的世界。 作为一名艺术家,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达利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留给世人的不光是大量的油画、水彩画作品,还包括许多雕塑作品,珠宝设计等等。 马鞍与时间 于1942年发表的《达利的秘密》中,达利说:“机械、生硬的物体是我的天敌,对钟表而言,它要么是软的,要么就根本不要存在。”达利认为人类不能依赖真实、无梦的世界,不能只是表现完全的真实。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马鞍与时间》中是显而易见的。马是达利世界的著名形象,以时间为胄,背负重任的马,是压抑的、慢慢行走的世界的代表。达利用这件作品细致地表达了在社会压力束缚下的个体,他们无意识、真正的心态是试图隐藏自己,释放自我。 斗牛士的迷幻剂 在西班牙没有什么比斗牛士更传统的形象了。这件雕塑是超现实作品中的精品,几个不相适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有了新的含义。西班牙斗牛士迷幻剂的设计的意图是引起幻觉,藏在小号里的脸从一个超现实延展的肩上升起。当观看者转身离去时,他会发现难以忘掉这件作品。当然,这件乐器不能演奏,它的功能是束缚斗牛士。达利的雕塑想要从平庸中超脱,使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 时间的贵族气息 1977年至1984年 长90厘米宽72厘米高156厘米 150千克 达利融化的王冠表是拒绝从枝干上滴落下来的,长出新芽、盘根错节的树干是新生活的象征。从字面上讲,"王冠之表"通常指可以上发条的机械装置。但是,达利的表和内部的机械力无关,是功能学的反面。表上的王冠仅是装饰,说明时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达利简介及《记忆的永恒》作品赏析

达利简介及《记忆的永恒》作品赏析 一、个人简介 萨尔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达利-多梅内克,普波尔侯爵(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一般简称萨尔瓦多·达利,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二、个人作品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彼埃·罗依、唐吉、马格里特、保罗·德尔沃以及萨尔瓦多·达利等。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三、《记忆的永恒》赏析 画《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

精品阅读需要细节心理分析

精 `品阅读需要细节心理分析` ` 徐州市荆山小学周厚勇 这里所谓精品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对叙事性作品的关键内容、重点环节作较为深入地品读感悟和精到赏析,较为真切地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这就需要老师能在对文章内容把握、提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细节上的观照和心理上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获得鲜活的情感体验。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叙述的是二战时期,伯诺德一家母子三人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与突然闯进的德军巧妙周旋,展开了一场令人窒息的暗战故事。情节波折,扣人心弦。我校徐提提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开讲直奔中心内容: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课文故事情节围绕它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然后,越引导越细致,越品读越缜密,把学生由文字的描述带进心灵的感知,达到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一方面得益于她对教材把握得准,对教参研读得熟。一方面得益于她着力地向优质教案、先进的理论经验学习。理论为纲,纲举目张;思路为纲,导学不慌。课堂上,她避开了常态化地注重故事情节和外在行为变化的浮游教学形式,驾轻就熟地抓住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进行感悟、分析,收到了实质性的教学效益。 首先,她特别注重细节的关联与照应。面对叙事性文章,人们往往被跌宕起伏或摇曳多姿的情节描写吸引去了注意力,而忽略掉了细节上的描写。其实,细节最传神,最具“微美”,只要我们善于品尝,就不难发现

它所蕴涵着的喜怒哀乐惧等丰富的情感体验。 《半截蜡烛》中写到“她(伯诺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在气势汹汹的德军面前,伯诺德夫人的智慧和勇气是从哪里来的?正是“脸色苍白的孩子”所激发的。“脸色苍白”是因为畏惧死亡,而死神的到来正随着蜡烛的燃烧一步步逼近,两个孩子也许已经开始吓得踡缩了起来。为了祖国,为了生命,更为了两个可爱的孩子避免无辜遭殃,她必须急中生智,在这半截蜡烛上做出文章,于是才有偷梁换柱。这里,如果只是一带而过,其中的心路历程恐怕学生就不得而知了。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是环境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既然“烛焰摇曳”,那发出的光还微弱吗?是的,因为它行将燃尽,火力不足了。再是一家人精神恐惧,即将面临可怕的后果。还要看到,大儿子杰克搬柴生火,也使得烛光的确显得微弱,这也为后面杰奎琳可以很容易地拿走蜡烛提供了条件,除了她的礼貌恭维、天真可爱和敢作最后的一搏外。这一细节的作用很好地渲染了德军的闯入给这个柔弱的家庭带来了阴森恐怖的氛围。 细节很微妙,学生未必都能体会得到,但教师必须了然于心,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才可能知道该在何处作教学用力。 其次,配合细节描写,徐老师也加强了心理描写上的揣摩与推测。课标要求提出:要精心引导学生深入文字当中,仔细研读品味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感悟其精神品质。从敢于参加情报传递这种玩命工作看,伯氏一家的爱国情怀自不待言。关键是

简单的人物心理分析--简短

人物心理分析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印度演员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电影主要讲的是关于有诵读障碍的天才以及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甚至是一些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从电影的开篇来看,他因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把自己弄得很脏而受到妈妈责备,其实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了。伊夏与其他的孩子打架,父亲不问缘由就直接打了伊夏一巴掌,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受了伤,后面还说出一些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步入学校前,一切都是正常的,直到他的读写障碍表现出来。社会便表现出巨大的阻力不准他进入,例如在学校里,伊夏只是个会惹麻烦的孩子,老师认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用各种好笑的话语、古怪的举动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对伊夏进行口头批评并剥夺了他上课的权利。他读了两个三年级,可还是没有任何长进,考试成绩一直都是最低的,老师认为他根本就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这种阻力不止表现伊夏身上,还表现在他的父母上,父母经常因为他而吵架。 在伊夏的画中我们能看出,他很担心自己的父母将自己抛弃,例如他的父亲离去,他的那种不舍。在这个家庭中,他最爱他的母亲,在他的梦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离开才是他最在乎的事。当母亲真的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之后父母将抛弃他,将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后,他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那里,伊夏实际上被彻底当成一个问题孩子了,在课堂上,美术老师用尺教训伊夏,他受到了身体上的责罚,再加上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学校里,脸上没有了笑容,他变得更加自闭。实际上是这个残酷的社会在压迫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应该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而这些老师剥夺了他的权利,他们没有发现伊夏的独特之处,老师想把他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那样,可是按照那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他就是不合格。教育不能像以前的传统教育那样,应该尊重学生,主动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独特之处,还应该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多一点的了解、认识与宽容。 新美术老师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当所有的孩子都在跟老师互动时,只有伊夏一个人呆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既不参与有趣的课堂活动,也不画画。老师慢慢对伊夏有了一些了解,他仿佛在伊夏身上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他就决定要来帮助这个和他拥有一样读写障碍的孩子,慢慢地打开了这个孩子的心,不仅让他在绘画中找到了自我价值,还帮助他学习字母的拼写,使他能够适应学校的常态教育,最后,老师的办法有效了,他成了一个正常的天才。 伊夏是特殊的儿童,常态的教育只能让他的才华埋没,伊夏的幸运在于他能碰上一个了解他的老师,那其他那些不能碰上像这样的老师怎么办?社会排斥他们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个人与社会不同,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不去歧视他们。

达利作品赏析

空间维纳斯青铜1977年至1984年长63厘米宽61厘米高123厘米95千克 美神维纳斯在这里被一只软化表,一只鸡蛋,两只蚂蚁分成两截。从颈部垂下的表说明肉体之美是短暂的、会消失的,而艺术之美是无限的、永恒的。蚂蚁是人类道德短暂性的象征。在维纳斯身体中间的鸡蛋,和蚂蚁一样,具有外硬内软的性质,代表了生命和希望。

记忆的永恒青铜1980年长90厘米宽40厘米高191厘米137千克 达利远离了人们广知的表的形象,并特别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柔软的表挂在枝头,是古典生活的象征。达利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达利检验人们观察时间的速度,它不仅仅是用于科学精确度上的,而是取决于人们观察它时的感受。当我们做一件愉快的工作时,时间似乎在飞,而当我们感到乏味的时候,时间是滞留的。但达利的表不能完全的把时间留住,时间流失的速度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把握。

马鞍与时间青铜1980年长186厘米宽46厘米高141厘米258千克 于1942年发表的《达利的秘密》中,达利说:“机械、生硬的物体是我的天敌,对钟表而言,它要么是软的,要么就根本不要存在。”达利认为人类不能依赖真实、无梦的世界,不能只是表现完全的真实。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马鞍与时间》中是显而易见的。马是达利世界的著名形象,以时间为胄,背负重任的马,是压抑的、慢慢行走的世界的代表。达利用这件作品细致地表达了在社会压力束缚下的个体,他们无意识、真正的心态是试图隐藏自己,释放自我。

面部幻影和水果盘 比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我们会从这幅作品中发现在上角的梦幻风景,那海湾和波浪,那座山和隧道,同时又呈现出一个狗头形状,狗头的颈圈又是跨海的铁路高架桥。这只狗翱翔在半空中——狗的躯体中部由一个盛着梨的水果盘构成,水果盘又融合在一个姑娘的面孔之中,姑娘的眼睛由海滩是一些奇异的海贝组成,海滩上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有些东西,像绳子和台布,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 朦胧难辨。

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3299102.html, 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作者:宁敬文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文章就学生如何去读、去背课文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阅读心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而实际上,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精神。每学期阅读、背诵的篇目有几十篇,高中三年得二百多篇,如果都要求精读,篇篇能够深刻理解,篇篇能够倒背如流,那么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所谓阅读阅读,总要读才行。教材的阅读要求便是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语文能力自然便提高了。那么,为什么要多读多背,又应该如何去读,如何去背呢?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 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感触颇深,影片中有许多角色的人格特征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主人公liza,她的父母,姐姐,外公,还有她的朋友,首先让我们对主人公liza来进行人格分析。影片中的liza,聪明,勇于和命运抗争,对付充满感激,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气质不同于性格,气质是我们遗传所得的,是先天的,我们也许遗传了父母的神经类型,影片中liza的父亲虽然行为怪诞,终日酗酒,但是无疑的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看书,而且智商较高的人,同样的liza 也有着常人的智商,她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也许就是遗传了她的父亲。Liza的母亲童年生活是苦难的,liza外公的侵犯和骚扰使得liza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而liza 母亲的妹妹却继续忍受着liza外公的侵犯,说明liza母亲是个对命运抗争的女人,liza面对自己不堪的生活不像他人那样甘于在社会底层生活,而是勇敢的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一点与她母亲很相似。同时,liza的性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很小被送进了收容所,那里残酷的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要脱离这样的生活要改变命运,经历了那些让她的性格变的很坚强,而且也很独立。那么liza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改变命运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这样解释,她父母的生活这样苦难对她来说是一个替代强化,让她不会这样,影片中她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绝对不要这样,而是应该到更好的地方。然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所以liza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就是追求卓越。而根绝默里德人格动理论却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显然liza 很多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需要等等,所以她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Liza进入中学后,由于自己很努力而且很聪明得到老师的很多引导和帮助,这是个人与情境的交互理论,liza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于是老师帮助她学习,引导她思考,这两个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Liza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于是得到了去波士顿观光的机会,这让她打开眼界知道了她的努力方向,因为学习努力得到的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是个强化作用,让她更有可能去实现她的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说liza的姐姐,她们同样出身在一个家庭,但是她姐姐的命运却与她完全不相同,她们有着一样的父母,但是遗传并不一定是完全能一样的,而且她姐姐和她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差别,同样她和姐姐都没有饭吃,没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她的姐姐选择和外公一起居住,满足了生存需要,却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她外公的凌辱,liza的姐姐却为了生存可以容忍,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的姐姐属于索取—依赖型,因此她不靠自己却靠外公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形成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儿童时期受忽视。Liza 姐姐错误的生活风格造成了她现在那样不堪的生活。 Liza的母亲从小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被亲生父亲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妹妹也被父亲侵犯,这样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会让她不相信任何人,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都会被她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不会消失,而会影响她的生活,生活的不堪,精神无处得以解脱,因此吸毒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正如影片中liza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Liza的父亲聪明,爱看书,可是却酗酒,行为怪诞,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展现他父亲的背景,所以无法分析原因。同时liza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他的追求。 Liza的朋友似乎有着和liza母亲相似的经历,受到父亲的凌辱,于是离家出走。她的朋友和liza一样很独立,可是她却十分排斥走进正常中层社会的生活,当liza向她说明自己的理想并且带她去学校时,她很排斥,她认为liza和她一样,她们都永远属于这个底层社会,liza 想要跳出这个圈子是不可能的,她的朋友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她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应该属于是生活风格应该是回避型的,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分析人 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情感变化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对于这类微题型,我们也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如(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②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如(2014·浙江卷)《走眼》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③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准确审题] 审清考查方式,①②是结合语句表现人物心理,③是结合小说的情节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规范答题] (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2015·西工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正 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

达利作品赏析---永恒的记忆

《记忆的永恒》——达利作品赏析 说到喜欢的艺术家,个人还是最喜欢达利,高中的美术课上老师第一次介绍他的时候就被他个性的小胡子深深吸引。随着不断深入的了解,越发觉得这个艺术家十分有个性,当然也就开始喜欢上他和他的艺术了。而第一次认识达利就是从他的那幅《记忆的永恒》开始的。 《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 “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二十世纪画家。”这是道恩·艾兹(英)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确实,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达利(Sal vador Dali,1904—1989)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或者可以说“臭名昭著”——这不仅仅因为他的那些想象力丰富得令人震惊的画面,更因为他那古怪得让人侧目的形象和行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天才,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自我宣传的角度。他一本正经地宣称自己和疯子的区别在于他不发疯。他精心侍弄他的小胡子,使之成为其身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在画布上“做梦”,表现性、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他撰写《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装腔作势地进行各种活动……总之,这个西班牙人的言行举止连同他的艺术,已共同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别景观。 达利1904年5月11日生于加泰罗尼亚,曾就学于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学院,不过分别在1923年和1926年两度被逐出校门。他曾经专门学习过学院派方法,并对立体派、未来派等作过尝试探索。1927年他完成了第一幅超现实义油画《蜜比血甜》,并于1929年夏天正式加入超现实主义阵营。达利称得上是一名天生的超现实义者,他的绘画是细致逼真与荒诞离奇的奇怪混合体。他声称“我在绘画方面的全部抱负,就是要以不容反驳的最大程度的精确性,使具体的非理性形象物质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设计了一种新创作方法,即所谓的“偏执狂批判活动”,从而把幻觉形象从潜意识中诱发出来。他的画从局部看,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细腻的,但从总体上看,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题整理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措施 1.学习问题和障碍:学习障碍、学业不良、厌学情绪、学业倦怠、学习习惯不良等。 2.情绪问题和障碍:考试焦虑、抑郁、暴躁情绪、孤独、 孤独症、儿童恐怖症。 3.交往问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 4.个性问题和障碍(人格缺陷、人格障碍):自我同一性混乱(自卑、自负等 )、压弹力差、依赖、逆反心理等。 5.行为问题和障碍:网络成瘾、儿童多动症等。 6 7 性心理方面 8、神经症(不是重要考点)(参考《心咨》三级):恐怖症、焦虑症、神经衰落、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 9、精神病: 一、学习问题和障碍 5%-10%) (1)什么是学习障碍 (定义) 儿童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能力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未能达到其适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困难,从而导致学习落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即学习技能缺乏,如阅读困难、计算困难等。(能力问题,多与先天有关。无智商问题。)学习上非常努力和勤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案例:爱说不爱写的张某 张某今年九岁6个月,上小学三年级,他的父亲为大学教师,母亲是会计, 家 青春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幻觉;(2)妄想

长说,张某幼儿园时表现正常,经常上台表演节目,老师都说他聪明漂亮,将来一定错不了。可谁知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一天上学把数字都写反了,拼音记不住,写字特别吃力,计算则经常看错数字,加减号经常搞混。有时考试时也是全班最后写完的,更多的时候是写不完,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磨蹭到半夜,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起初家长以为是智力问题,可生活中孩子做什么都行,口算为班上前三名,课堂上有些难题,别人回答不上来,他偶尔能给人以惊喜。 测评时发现,该生视-动统合能力为七岁三个月;听觉记忆和听觉广度正常;感觉动作能力落后两岁左右,不会跳绳和拍球。他的智商为105,属于正常。他较为好动,但缺少运动技巧,手眼配合较差,老师让他接球,他接不到,直到球落在头上,才有伸手动作。眼睛的追踪能力落后,如果让他双眼盯住移动的物体,他的头必须一起移动,不会做眼睛的运动,眼睛肌肉调节能力低下。做手工和画画儿是他最差的项目,视-动统合测验中,画的线条不直,间距误差很大。特别简单的几何图形都画不好。 (2)儿童学习障碍常见类型(表现) 书写障碍 阅读障碍 读写障碍(最常见) 数学障碍 A、书写障碍 书写障碍是指在写字和书面表达方面出现困难。写字方面包括空间知觉、视动协调和肌肉控制的能力,书写的表达包括词汇,语句和文章的书写。 书写困难的主要表现 1、字反写,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字写错 2、写得很慢,很吃力 3、字不匀称 4、笔顺问题 B、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认字和理解方面的困难。 阅读障碍主要表现: 1.记不住字 2.朗读时增字减字 3 、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逐句地读 4、无法理解文字符号 C、读写障碍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三: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前段时间,身边大学女生因感情经历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后来该学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逐渐解决了问题。现就这位女生的经历,分析一下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女生情感经历的详情。 1、基本资料:李××,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2、该女生出现的问题: 与人交往感到紧张、害怕,因此不敢到教室上课、不敢去人多的地方。 3、该女生的过往经历自述: 在高一那年,我对班上一男生有好感,我也发觉他经常看我,每当他看我时,我感到很紧张,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他提出要与我交朋友,当时我紧张极了,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自那以后他不再理我,我想他肯定很恨我,我不敢去面对他,总是有意无意躲着他,后来大概是为了报复我,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个劲地咳嗽,我有时也用咳嗽回敬他,他就更加明显,分明他咳嗽是针对我来的,我学习也学不进去。 后来请老师换了一个座位,我开始还满有信心的,可到后来我对那个声音还是特别敏感,每当周围同学咳嗽就担心是针对我的,我感到很烦恼,后来在与同学交往时也感到紧张,面红出汗,很在意同学的言行,担心对方鄙视、嘲笑、看不起自己,后来变的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不敢去教室上课。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3、朋友对该女生的介绍: 能力发育正常,父母性格急躁,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很高。性格内向、胆小。平时与男同学很少交往。记得在初二的一次期未考试,同桌的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地告诉了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的干什么!”,当时她感到十分害怕,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二、心理过程分析: 1、根据李某的自我报告、症状表现,判断其为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是对 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多数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

艺术赏析--《记忆的永恒》达利

达利 -《记忆的永恒》浅析 1931年的一个晚上,达利由入口即溶的卡曼贝乳酪晚餐带来“超级柔软”的各种联想,脑子里忽地闪现出一幅描写柔软的画。他望了白天画了一半的利加特港的风景画。画面上的岩石被夕阳的光线照亮,前景是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他觉得应当把他作为某种观念的背景。在关灯走出画室的一瞬间,“两只熔化了的软表”占据了他的头脑,其中一只悲哀地挂在橄榄树枝上。他只用了两小时就完成了作品。这幅画就是《记忆的永恒》。 借用百度百科对该画作的描述,“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而在画面中,远处的天空、海水和礁石是用浅色描绘出一种高光的效果,反倒是在透视中看起来距离我们较近的海滩,使用赭石色在“光线”中的变化,显示出较暗淡的视觉成像,与远处的海水礁石形成对比。如果仅就画面的一种直观感觉来论,《记忆的永恒》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从形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一种画面所创造的古怪世界所带来的陌生化感受,以及随之而至的荒谬感,以及画面描绘的“主体”之一:钟表柔软的形象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的扭曲感。从色彩和画面结构来讲,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笔者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远没有柔软的钟表等意象容易辨认),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 “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二十世纪画家。”这是道恩·艾兹(英)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确实,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或

阅读心理

阅读心理正文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活动的结果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要实现这个过程,有赖于许多条件。首先,识字要达到一定的自动化(即熟练)的程度。其次,内容要符合读者的知识经验,否则,虽然认识一些个别的字,也无法理解。 阅读心理的研究,是从发现了阅读者眼球运动的规律开始的。随后查出,阅读者在阅读时是几个字或整句合成一起看的,并非每个字逐个看出。这些最初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对以后阅读心理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阅读活动中的感知、理解和速度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由连续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心理学不断地证实了上下文提示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读者认词,当词在文章中出现,比单独出现时认得多。读者阅读时孤立地看词是极为偶然的。阅读的感知过程涉及眼球移动、回视、扫视和视读广度等问题。根据1879年的最初发现,阅读时,眼球并非一往直前连续不断地移动的,而是有间歇地作忽动忽停的跳动。但看清字词却不在眼动时,而是在眼停的瞬间。这在阅读心理上叫“眼停”。眼停的次数和每次注视的时间,跟阅读能力、读物难度、读者的要求和态度(略读或精读)以及阅读方式(朗读或默读)有关。据中国心理学家沈有乾在1935年的研究:①阅读在眼停时才感知字句,眼动只占全部阅读时间的5~6%,大部分时间是属于眼停。②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视读广度),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字需经2、3次的注视)。③每次眼停时间长短不一,平均在一秒的 1/3左右。④每篇文字的第一行,眼停次数较以后各行略多。这是由于开始阅读时,对于全篇意义尚无头绪的缘故。 阅读时,眼停不仅从一定点移到另一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瞭,或未看清楚,或不注意,也会倒退到原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词进行综合的理解或记忆。这种返回,在阅读心理上叫做“回视”。回视次数越多,眼停次数和所费时间也必然多,所以回视显然与阅读能力、读物难度及阅读要求(略读或精读)有关。 视线从一行的末端移到次一行首端叫做“扫视"。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扫视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行次错乱,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了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逐渐减少。但当发生扫视运动时,视线从上一行之末跳到下一行之首,普遍是宁可跳得太近,不肯跳得太远,往往须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在朗读过程中,最初,眼见一字,口发一音,渐渐地眼动较快,发音不能与之同进,于是就发生看经常先于读的情况,这种先行的程度叫做“视读广度”,或称为“视音距”。先行程度可以用多少字来表示,也可以用距离的长度、先行的时间等来表示。视音距越大则知觉单元越大,理解越完全,阅读能力越强。看一字读一字是最低级的阅读,表明对字与字之间缺乏组织。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才逐步把一个短语、一句话作为认读单位。 理解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仅仅看到书面符号或发出书面符号的声音,并不认为都是阅读。对于阅读,首先要识别一个一个的词语并懂得它们的意思,然后再把一个个的词语连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观念。阅读者的理解越接近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便越好。 由于一个阅读者的过去经验决定他如何对一组书面符号作出反应,所以并不是每个人对于每一组符号都作出同样的反应。阅读者掌握阅读材料的意义的程度,部分地依赖下列的因素:对于正在阅读的材料他所具有的过去经验的范围和深度,他心理上对这些经验解释的能力;他对于该课题的态度,以及他对于阅读本身这一活动的态度。

走进美丽心灵 揣摩人物心理——如何分析人物心理

走进美丽心灵揣摩人物心理 ——如何分析人物心理 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要用到很多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其中,心理描写非常重要.精彩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不但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更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所以,阅读时一定要准确把握,细腻揣摩人物的心理.怎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一,稔熟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 直接描写式. 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常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是活化人物形象的良方之一.它能够直接地,无遮无拦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种种想法,活现了一个顽皮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把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分直接展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张之路《羚羊木雕》里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不过,这能全怪我吗"着力刻画"我"的痛苦心情,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梦境描绘式. 这种方法利用梦境,幻觉具体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缥缈神奇,似有若无,亦真亦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姑娘看见那么多美味和亲爱的奶奶依次出现,她最后在满足里离开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可怜的孩子内心对生活那微不足道却无法实现的一点点要求破灭的悲怆! 行动表现式. 即用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个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社戏》里用"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句中的"回望"一词,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留恋看戏的心理状态. 环境映衬式.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而环境衬托心理这种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增添文章的美感衬托出人物的内心. 如:曹文轩《孤独之旅》中,"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一处里,当杜小康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那浓浓的树烟,使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 二,跟随情节推移紧紧追踪人物,体察微妙变化.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请命令你的心,紧紧粘着人物,随着他的遭际来来去去.因为任何作品里,人都是表现多彩的立体性,不会一览无余.而情节的推移,最能展示人物的个性.他的喜怒哀乐总会在特定的情形下才得以宣泄,所以,心随时移,注重每一次变化中那明显或者细微的不同,敏锐地捕捉之,那些心灵之门就会向你敞开了. 三,立足整体,设身处地,洞悉人物主流情感. 无论接触的是长文节选还是完整短文,一定在理解时注意整体意识,要立足于全文的高度,迅速抓住人物瞬息万变的情绪中占据主流地位,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的那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以"我"之情揣度对方之心,这样,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下,就能够正正反反地自有"出,入"文章了. 不能松手 阮红松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对达利艺术创作的影响 摘要:西班牙艺术家达利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这充分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并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以“迷乱系统化”为要点的艺术理论,其作品中最重要、最经典的部分,就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于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达利建立和完善自身艺术风格起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催眠 达利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是以古典主义描绘现代题材为典型形式,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经典的部分,是以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为主题。也就是说达利侧重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他的艺术实践对现代派绘画意义非凡,而且终其一生地探索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主观世界的把握。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的光辉。本文旨在就达利深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这一点做出粗浅分析,就教于方家。 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1] (P19)创立于1896年,至今仍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从不同层面触动了传统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里我们先探索弗洛伊德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作者的幻想与梦,幻想和梦往往反映着潜意识,因此,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表现潜意识的产物。文学上的意识流,美术上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都是受此影响;二是弗洛伊德强调里比多(性驱力)的作用,其实是认为性本能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它的升华,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使一直被社会道德压制的性意识浮出了水面,成了西方“性解放”的理论基础;三是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宣泄方式。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限以下,成为了潜意识。他在《达·芬奇》一书中,极力论证达·芬奇的天才表现和艺术活动都是来源于“恋母情结”,以论证人类一切为了让文明与文化更加丰富的努力,诸如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潜意识为了摆脱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升华的手段。 弗洛伊德学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解析,正契合了当时欧洲艺术的趋势,也就是在达利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时期,当时的欧洲艺术正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艺术的客观写实规律如透视、光学原理、解剖学等等已被艺术家们基本掌握了,写实艺术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多少突破的可能,照相机的出现更是冲击了艺术的这种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继续突破,19世纪末,欧洲的艺术界出现了对主观世界开始探索和内省的趋势,企图通过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找到前进的道路。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派美术,艺术被看成“自我”灵感的表现,客观事物是偶然的、虚伪的、荒诞的,只有“自我”内心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此在美术、音乐、文学、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理论都大行其道,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家的关注点,从客观现实转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达利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的。 但是,真正要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韩非子曾经讲了个“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寓言,生动地说明了主观想象具有很大随意性。体验和表现疯狂以及反映潜意识产生的幻象是达利表现他对主观世界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并不是无本之木,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有两件事情促使达利的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接触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和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其实这两件事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达利开始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在对主观世界的探索和艺术表现上。 达利并不是一个把随便什么理论都奉为圭臬的人,他读了大量哲学书籍,包括伏尔泰、康德、笛卡儿、斯宾诺莎、柏拉图、尼采等人的作品,对这些大师的思想,达利用审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