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环境行为

材料环境行为

材料环境行为
材料环境行为

读《制备工艺与氮化硅显微结构及性能的相关性》硕士学位

论文笔记

1引言

目前陶瓷材料脱离了陶器、炻器、瓷器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陶瓷材料的限制发展成为一种新材料,它以抗高温、超强度、多功能等优良性能在新材料世界独领风骚。

西北工业大学对陶瓷材料的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的张立同院士对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于时间限制,本人无法完成一本科技书籍的阅读,故选择了一篇张立同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作为读书笔记的对象。对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开阔知识面,了解最新最高的国内陶瓷材料发展的研究现状,加深对材料研究的认识,同时为今后学习中的研究方法、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2作者及导师简介

《制备工艺与氮化硅显微结构及性能的相关性》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王林2004年3月申请学位,学科材料学,指导教授张立同教授。本学位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为优秀论文。

张立同教授简介[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材料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航空部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1992年获国防光华科技基金,1993年被评为部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九五”以来,张立同院士的工作集中在重点发展了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构件的CVI制造技术方面已形成新优势,研制的各种航空航天构件成功地通过了台架试验,其耐高温、低密度特性将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器性能,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成为继法、美以后,第三个掌握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CVI工程化技术的国家。

3论文阅读与理解

由题目可知本文研究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工艺、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由结构决定,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得到不同的材料结构,进而得到不同的材料性能。氮化硅材料性能优良,硬度高,耐高温,并有许多金属不具备的特性如耐酸碱、绝缘。但氮化硅像其他陶瓷材料一样具有一个共通的缺点——脆性。

摘要是一篇文章的概述,通过摘要读者可以基本了解作者研究的起因、方法、过程与结论。由本文摘要我们知道作者的工作:研究了热压烧结工艺、气压

烧结工艺对Si

3N

4

显微结构、致密化的影响,分析了烧结工艺和显微结构、致密

化的关系,讨论了机械加工对Si

3N

4

抗弯强度的影响。[2]主要研究结果被分为6

部分,清晰详细的给出了研究的结论。

此论文的结构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给出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3-5章分别从不同烧结工艺与机械加工方面探讨对材料性能影响,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章绪论

由绪论可知研究课题的意义。氮化硅陶瓷(Si

4N

3

)具有良好的性能,应用

范围广泛。Si3N4作为高温结构陶瓷,已应用到切削刀具、耐磨部件、汽车轴承、活塞顶、缸套以及精密机械和飞机轴承等,在航空发动机轴承、主战坦克发动机的一些热端部件中,也有广泛应用前景。由于纳米级非晶Si3N4存在与极性相联系的压电效应、高电导频率响应和一定频率下的介电反常,因此具有作为新型功能材料的潜力。[3]

Si

3N

4

具有陶瓷材料共同的缺点——脆性。改善和提高陶瓷韧性方法有:(1)

纤维(或晶须)增韧;(2)第二相强化增韧;(3)相变增韧;(4)自增韧等。[4]

Si

3N

4

的α、β相。

由α、β相作者分析了分子结构对烧结的影响。纯氮化硅无法靠固相烧结达到致密化,因而必须添加必须加入少量氧化物烧结助剂,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它们与氮化硅表面SiO2反应形成液相,通过液相烧结成致密体。

作者给出了3种烧结方式:微波烧结、等离子辅助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进行了概括的论述。对烧结方式及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Si 3N 4的显微结构和性能影响因素包括原始粉末的影响、玻璃相的影响、烧

结工艺的影响。

为了满足Si 3N 4陶瓷高温应用的需要,必须选择耐高温的晶界玻璃相。这就

所加入的烧结助剂能够形成软化温度高、粘度大的玻璃相。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Y 2O 3助烧剂不会对材料的高温强度有害,被认为是首选助烧剂。

作者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清晰适当的研究目标,是做任何工作必须首先考虑清楚的。

研究目的:

(1)掌握热压烧结工艺和Si 3N 4从陶瓷致密化及显微结构的关系。

(2)归纳气压预烧结工艺与Si 3N 4陶瓷致密化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因素。

(3)寻求较好的Si 3N 4陶瓷加工方法。

研究内容

(l)选择等摩尔的Y Z O 3和La 2O 3作为烧结助剂,研究工艺参数与热压自韧

Si3N4显微结构和致密化的相关性。

(2)研究气压预烧结伴生现象产生原因,气压预烧结工艺对Si 3N 4显微结构

和致密化的影响因素。

(3)研究机械加工对Si

3N

4

表面缺陷、抗弯强度的影响。[5]

作为研究经验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为了学位撰写论文,首先要选好题,开好题。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大量科学技术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本专业、本实验室条件选择适合的题目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少走弯路。本人在本科毕业设计时深有体会。许多人空有远大目标,动不动就想研究一套新理论或做目前科技最前沿的东西,或者选题题目太大,看题目似乎要涵盖整个学科。这些都不利于后来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人从新选题,剩余坚持的也是最终草草收场,离原来设想相差巨大。还有同学选题后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空洞无新意,很难做出给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论文。

学习我们物理系教授们是怎么选题的对我们今后的选题也有很大借鉴作用。从最近的研究课题来看,贴合实际、有创新、有应用前景的的课题往往能够获得支持。例如郑老师的几个课题:电磁涨型紧贴采油行业的需要,实用性非常强;风力发热属于新能源范围,紧跟能源发展要求;离子吸附应用范围广泛,不但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属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等等。虽然这些课题所应用的原理并不复杂,电磁涨型利用同向电流相互排斥原理,风力发热把风能的动能转化为电涡流产生热效应,离子吸附利用了离子带电的特性,但是正是这些很简单的原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就能有利于新能源的利用,就能保护环境。所以在今后选题上我们不能追求研究的目标多前沿,应用的原理多先进高深。贴合实际,紧贴应用前景,研究内容才有意义,结果才能成功。

第2章Si3N4烧结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采用上海材料研究所氮化硅粉,烧结助剂为Y

2O

3

和La

2

O

3

复合助剂。

经过研磨、干燥、研磨过筛制备混合粉料。烧结工艺采用热压烧结工艺。

通过下图所示技术路线,实现“成分—组织—性能”三者的优化。[6]

描述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物理量包括相对密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通过测量以上物理量同时采用显微结构分析(扫描电镜)、XRD物相分析来调整工艺参数,进而得到性能与结构更好的陶瓷材料。

第3章热压烧结工艺与Si

3N

4

致密化及显微结构的相关性

本章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Si

3N

4

显微结构和致密化的影响因素。

在热压烧结工艺中,Si

3N

4

显微结构和致密化的影响因素有烧结温度、保温

时间、烧结气氛、机械压力等。

作者通过实验分别测试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致密化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得出最优化影响因素。

温度影响:采用1700℃预烧结,以形成较均匀、细小的显微结构,通过提高终烧温度或延长终烧时间,使晶粒长大,形成有利于增韧的微观结构。

快速升温,提高烧结温度是加速晶格扩散和晶界扩散,减少表面扩散的有效措施,有利于致密化的进行。决定晶粒平均尺寸的主要是烧结中后期的晶粒长大过程。晶粒长大是烧结中后期必然要出现的过程,它对致密化的贡献不大,但也不能认为完全无关。[7]

烧结气氛:看出在使用普氮作为保护气氛进行烧结时,氮化硅陶瓷的相对密度会随着气氛压力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在使用高纯氮时,试样的相对密度改变不大。

机械压力:热压烧结过程中烧结主要取决于塑性流动,而不是扩散,机械压

力的增加有利于塑性流动;当机械压力较大时β-Si

3N

4

晶粒比压力较小β-Si

3

N

4

晶粒尺寸大。另外压力的增加使Si

3N

4

颗粒间的接触更为紧密,颗粒间的接触面

积增加,促进了传质过程,有利于α-β晶粒的相转变以及β-Si

3N

4

晶粒生长。

第4章气压预烧结Si

3N

4

的显微结构及烧结伴生现象

本章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作者未能通过实验准确给出气压预烧结工艺中影响因素与显微结构的关系。

简单介绍了气压烧结氮化硅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气压预烧结工艺对氮化硅显微结构和致密化的影响,研究了预烧结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通过分析和实验作者得出实验结果及分析:

(1)LILLIPUT气压烧结炉温度指示错误,导致Si

3N

4

从试样及填粉发生严重

的氧化、分解,有单质硅生成,因炉温过高,BN消失,在柑锅底部生成熔渣。

(2)由于Si3N4试样及填粉严重分解,Si蒸汽、SiO气体与石墨发生反应,在柑锅盖上生成SiC晶须,晶须的生长机制服从VS气相合成机制。

(3)FRET-20炉中的试验表明,经过多次烧结后,填粉中出现SiC,由于对

Si

3N

4

烧结行为影响不大,填粉可以多次使用。

(4)在1770一1800℃范围内进行气压烧结,试样有显著收缩,其中在1800℃

烧结3h,在1740℃烧结2.5h,最后1770℃烧结Zh后试样的相对密度达到最大85.9%。

(5)试样第一次预烧结的温度从1700℃升高到1800℃,其粒径分布最高峰的位置由4增加到5,长径比分布最高峰位置由2增加到3。气压预烧结温度升高到1900一1950℃时,粒径分布最高峰的位置为6,长径比分布的最高峰位置为5。[8]

第5章机械加工对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本章主要研究了切割速度和磨削方式对氮化硅抗弯强度的影响。

理论分析:对机械构造用陶瓷零部件尺寸精度,工作表面等要求较高,陶瓷材料经烧结需要进行切削,磨削等加工,以满足尺寸公差的要求,改善表面光洁度去表面缺陷。机械加工对陶瓷成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机械加工在制造成本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研究机械加工过程及其对陶瓷材料的十分重要。

陶瓷的机械加工是利用微裂纹集中或位错造成的晶界塞积,以脆性的微崩碎去除材料。在磨料粒子通路上的材料与磨料粒子接触、相互作用,产生很高的应

力集中和温度,使材料发生破裂和变形,磨料粒子通过后,材料或恢复形变或形成裂纹或剥落,从而形成机械加工缺陷即表面/亚表面裂纹。

实验:在氮化硅陶瓷烧结完成后,使用磨床(型号:2M9120A,2800r/min,咸阳机床厂)对试样进行机械加工,分别用φ120mm*0.8mm和φ250mm*2mm热压烧结金刚石刀片进行试样切割,用金刚石砂轮对试样进行磨削,最后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为了对比磨削方式对Si3N4抗弯强度的影响,在试样经砂轮磨削后,使用犯O目防水砂纸将试样磨平,用研磨膏对试样进行抛光处理。

结论:

(l)金刚石刀片切割材料会造成材料表面损伤,形成表面微裂纹,以47.1m/s 线速度进行切割比22.6m/s的线速度进行切割所形成的表面缺陷少。

(2)建立了Si

3N

4

材料切削时的受力模型。

(3)使用金刚石砂轮磨削材料易在材料表面形成凹坑、犁沟,使材料强度下降。[9]

结论

作者最终给出全文结论,总结为6点,为以上几节结论的总结,在此不再一一引用。

通篇阅读此论文可以发现作者在实验方面做的非常多,这也与西工大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有关。如在实验条件差的实验室根本不可能容许你去烧结这么多块陶瓷。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实验研究仅仅靠一个单位一个实验室已无法完成,各个部门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一项研究。例如在本论文实验阶段,材料的烧结在其本人材料实验室进行,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工作在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213所、204所、西安交通大学扫描电镜室为显微结构观察提供了实验仪器,西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XRD分析室对材料进行了物相分析。所以要完成一篇好论文,不但要有充实的科学知识、严谨的实验手段,还需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篇学位论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尤其是论文中的工科实验,给了像我这样的理科学生很大的震动。我们虽然属于理科,但我们所在的专业不同于纯理论学科,我们在实验方面还需加强学习。通过本论文的阅读,给了本人很大的启发,

对今后的学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引用资料

[1]西工大党委宣传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918665659.html,/web/view/xcb/shyc/35012.htm 2008-3-19

[2]论文摘要第I页

[3]绪论第1页

[4]绪论第1页

[5]第一章第14—15页

[6]第二章第21页

[7]第三章第34页

[8]第四章第60—61页

[9]第五章第68页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沈阳工业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项目:文档编辑与Internet应用 专业班级:法学1201班 姓名:孙琳煊学号:120601128 实验室号:实验组号: 实验时间:批阅时间: 指导教师:倪天宇成绩: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一丶人类破坏环境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环境破坏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 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 3,人对自然的自由阶段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 一.名词解释 1.户内空间尺度:根据家庭生活各个功能空间尺度,考虑空间围合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筑技术要求,综合确 定的。 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三个部分组成:1)人体活动空间尺度;2)家具设备空间尺度;3) 知觉空间尺度。 2.带冰箱的厨房面积宜不小于4.5m2,带洗衣机的卫生间面积宜不小于 3.5m2,小卧室的面积宜在10~12m2,大 卧室在14~16m2. 3.实验证明,窗户的面积小于室内地面的1/16时,则被试者很难接受。 4.起居室和卧室的窗宽均须大于90cm. 5.店堂设计:根据人的商业行为特性和表现,运用各种室内设计手段,综合解决购物和销售 两者的关系,创造一个适合顾客和业主各自需要的店堂环境。 6.商品的展示和陈列:根据商品的特性,人的视觉规律、行为习性,运用灯光、色彩、造型艺术等技术手 段,使商品富有艺术性的展示在顾客面前,并便于选择。 7.满足大多数人行走要求的通道,最小宽度是60cm,最小高度是200cm。 店堂通道宽度约为190cm~300cm。 8.橱窗单层高度在4m以下,深度1~1.5m; 货柜高90~100cm;箱柜深约50~60cm(纺织品柜要宽一些); 货架有效高度为0.3~2.3m,深度40~70cm。 9.展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控制观众流向、流量、流速和行走方式。 10.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人自身的才智、价值、理想等实现的需要。 11.起居室个人空间距离均不超过4m,因此交往空间一般16~20m2左右。 二.简答题 1.商业心理学家将顾客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序分为三类? 1)有目的的购物者:即,全确定型; 2)有选择的购物者:即,半确定型; 3)无目的的购物者:即,不确定型,“潜在顾客”。 店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吸引第三种人的购物,即“潜在购物”。 2.购物心理对购物环境的要求? 1)购物环境便捷性:在商店位置的选择上,应注意商业地段的选择,尽量设在交通便捷的“市口”;在 商品的选购上,应将常用的、急于推销的商品陈列在顾客进出的便捷处。 (小商店、连锁店、售货亭的服务半径不宜太大,一般不超过500m左右.) 2)购物环境选择性:应具备多家商店,多种商品、多方信息的整体购物环境;商品的摆放也应将不同品牌的同一商品放在一处销售,方便顾客。 3)购物环境识别性:强调商店整体造型和装修的特殊性,以及出入口、内部空间形态等局部环境的形象打造,增强店家特色。 4)购物环境舒适性:反映在商店的周围环境上,以及店堂内部,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使顾客愿意停下来。 5)购物环境安全性:商品本身的“货真价实”,最能吸引顾客之所在;店堂空间尺度和设备、消防疏散、商品防盗上的安全保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 (1)定义: 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 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 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 (3)行为的种类 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 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 (1)涵义 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 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 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女口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 1 )相互加强或削弱。 (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见pdf 。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1)相互削弱和破坏。 (2)相互加强或协同。 (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 (1)①格式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pdf ) (1) 3.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1.认知地图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概念: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的类型:P8 1.暗示与模仿: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模仿可分为潜意识的自动模仿和有意识的自觉模仿两类。潜意识的自动模仿是指对暗示信息不加分析批判的自然而然的模仿,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模仿是指对暗示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之后进行的模仿,又称为合理模仿。 2.竞争与冲突:社会竞争是指人类社会的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竞争,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社会冲突是一种相互反对的行为方式。冲突和竞争的区别:①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②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对立,而竞争则不一定存在着利益、意见和态度的根本对立。 3.调适与同化:调适是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从广义上理解,调适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适和人类对社会环境的调适。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同化是社会成员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完全接受了新社会环境,完全变成另一个社会或者社区的成员。同化也指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或个人融化成为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 步瑞德山需要类型理论四种类型:P33 1.感觉性需要 2.表达性需要 3.规范性需要 4.比较性需要 多依和高夫的人类需要论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P33 P40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代表人物:韦伯)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P64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 (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 (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2、人类行为: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2、根据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1)正常行为:指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同时符合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它是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平衡发展以及适应良好的标志。 (2)偏差行为: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文化标准的行为是偏差行为。 第二节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 1、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有哪些? 一、单元决定论到多元决定论: 1、19世纪下半叶,社会工作信奉单元决定论(单原因说)。①理论依据:认为任何一种结果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单一的原因。②思想:一旦揭示了问题的原因,问题将得到解决。如:友好访问者——道德提升将解决“道德不足”的穷人问题;睦邻运动者——致力于改变贫穷的“环境决定因素”来解决经济萧条、酗酒、文盲和事业问题都失败了。 2、复合因果说:复合因果说假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既是个人原因也是社会原因。 3、多元决定论:①多元意味着,在问题发生的临界点,多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②决定论即案主难以回避作为结果的症状或问题。 二、心理—社会方法: 1、含义:它包括一个有关问题成因的理论并提供一种临床模式(clinical model),在这种模式中包含多维的诊断和治疗。 2、理论:19世纪末诞生,心理-社会方法一直强调同时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案主。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心理因素(如:人格应对、智力和自我运作能力),同时还要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社会因素(如:家庭历史、同伴关系、社会制度等)。 三、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 1、理论来源: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里开始传授社会工作课程,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开始使用医学模式来研究人类行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2、医学模式:把案主看做是病人,首先诊断病因,然后提供治疗。病人的问题被认为存在于病人的身体之内。医学模式把人类性感和行为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即精神病和神经病。因此有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人被贴上了医学标签,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神经病、精神错乱等。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是精神失常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 3、心理-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把病人当作需要帮助的人,研究病人情感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病探索治疗的方法;强调内在的心理过程,着重于使病人调整自己已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心理-医学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李爱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主要围绕“情境中的人”这一主题,从纵向上按时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九个时期,从横向上按空间将人的活动场所划分为母体、家庭、幼儿园、学校、职场、社区、公共场所等地,分别讨论处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个体,其行为发展与不同空间场所的关系,目的是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因素、以及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矫治方法。 本学期第一次开设本门课程,教学中在教材选择上注意到教材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课件制作突出三条教学主线:环境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行为、个体社会不适应性行为及其矫治;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教学结果得到同学肯定,与此同时,同学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内在联系,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社会学原理去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教与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建议言之有理,对今后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结合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在反思本门课程教学时得出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主题与主线:人类行为学(行为问题——环境原因——矫治方法) 2、基本理论与知识 (1)基本理论 ◆社会化理论:个体的行为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成长阶段理论:个体的成长或行为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障碍与危机。 ◆社会工作理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障碍与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与干预。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 课程论文 成绩: 任课老师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现实却是事与愿违,由于许多因素,我们的地球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是时候采取相关措施去改善我们的家园了。而环境行为心理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它介绍了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

并阐述了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如果能够将此学科的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中去,所发挥的效力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只有在与环境适当地互动才能生存,此篇文章就主要着重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思考,其基本思路是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的一个总结回顾以及对其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应用。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关系;环境问题;行为对策;提高; 一、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含义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里,人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包括了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对应这个定义,环境行为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1〕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设计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一)环境行为心理学主要内容 1、环境认知。包括环境信息的获得,对潜在环境的知觉,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认知地图、城市和建筑的表象,以及环境与保护。 2、环境压力,研究紧张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环境危害、自然灾害,个体对环境压力的反应,以及极端环境的形式与表现,例如,噪声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研究现实环境中噪声对个体造成的环境压力。此外,减轻环境紧张和压力的策略,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3、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研究个人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测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个人空间的使用与侵犯,领域性的组织与控制以及人类的领域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doc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发展学院09级社会工作专业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基本概念: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生态系统模式(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 其余一些视角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 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打交道,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与公共和私人的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食堂的故事) 改善大体系以促进人们得到资源 连结人与系统。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社会工作过程: 研究并理解问题或情境;(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仔细选择和详细说明行动目标;(3)实际介入,包罗向个人提供忠告,或与大型组织打交道,以改变某些政策,更好的满足案主的需要;(4)以有条理的方式结束介入。(Shulman,1981,17-28) 基本概念 1、行为: 行为是个体面对环境所作的反应。又可分为广义的行为除可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行为,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历程、潜意识历程。 B、社会学家汤麦斯认为个人必须对事物持有价值观点,然后会引起其心理态度(行为趋势)。龙冠海教授将行为解释为态度的表现。 2、适应:对个体、家庭和群体需求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被称为适应。 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 theory) 人本主义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 发生认识论(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阿德勒和荣格■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弗兰克、罗洛梅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笔记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0.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含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很多因素,第二个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区民族等因素。 1.人类行为定义: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可控性⑤发展性 3.人类行为的分类:①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②按照是否符合常规,可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划分标准为: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个体主观体验。③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可分为八个时期的行为: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前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前期(20—40岁)、成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所谓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队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所谓手段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目标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手段从属于目标,服务于目标;另一方面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5.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文化、社区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6.社会环境的特点:①多样性②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 7.社会环境的分类: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分为:⑴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⑵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和不幸的事件 8.社会环境的构成(评估人类行为的社会学维度):①家庭②朋辈群体③学校与工作单位 ④社区⑤社会(社会系统)⑥文化⑦大众传媒 9.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①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③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④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尤为可观。⑤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学说:人的意识主要分为外显意识与潜意识,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㈠人的意识:⑴无意识:在人的心理领域或精神领域最深层存在着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领域,它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⑵意识⑶潜意识:特点:①一般条件下潜意识的内容不能达到意识领域。 ②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和没有时间特点的。③潜意识追求快乐原则,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欲望的满足和本能的释放,而不会考虑外在的条件。④潜意识系统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 ㈡人格结构理论:⑴①本我:其中的内容主要由遗传获得,它是一切心理的源泉,它受快乐原则支配。②自我:是本能的现实化、理性化,它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离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它根据客观条件和现实环境来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11条) 1.MOORE G T New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1984 2.MOORE G T;TUTTLE D P;HOWELL S C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directions:Process and prospeets 1985 3.MOORE G 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History,developments,and unresolved iseues 1987 4.STOKOLS 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外文期刊] 1978(19) https://www.doczj.com/doc/1918665659.html,NG J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1987 6.ALTMAN I;ROGOFF B World views in psychology:trait,interactional,organismic,and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s 1987 7.WERNER C M;BROWN B B;ALTMAN I Transactional oriented research:examples and strategies 2002 8.舟橋国男Wayfindingを中心とする建築·都市空間の環境行動的研究 1990 9.舟橋国男建築決定論と相互浸透論 2002 10.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of elderly facilities in Shanghai 2005 11.ZHANG Qiang;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in the Mode of Aging in Place [外文会议]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李翊.傅诚.Li Yi.Fu Cheng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0,28(7) 2.文晓枫.WEN Xiao-feng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6(28) 3.曹芳伟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城市街道研究[学位论文]2009 4.吕萌丽.吴志勇.Lv Mengli.Wu Zhiyong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整合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2) 5.何凡.邹瑚莹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4,22(3) 6.王钫.WANG Fang人类行为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 7.Gary T.Moore.闵书.徐雷蕾环境-行为与社会研究领域内正在出现的新方法[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7(2) 8.李东梅.Li Dongmei环境行为学研究--从住宅庭园环境调查谈人的室外行为模式[期刊论文]-工业建筑2005,35(10) 9.尹洪.冷欣.程辉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美术大观2008(7) 引证文献(15条) 1.李斌.范佳纯.李华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镇为例[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12(11)

好的环境与行为

好的环境与行为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喧嚣的纷扰凡尘中,他的行为风格也定会自般不堪;倘若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高贵端庄的宁静小窝里,他的行为风格也定会稳重端庄。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必定会影响他做人处事的风格。做人处事的风格从而影响其成就,所以成功;不仅有自身因素,也受到环境行为的影响。 好的环境,能抑制恶劣的行为。 拿身边例子来说,每天傍晚,早早回到教室的同学已经拿起了书本,放声朗读;而你还在吃着零食,看着各种课外小说,这时你可能有点不知所动,那当所有人都在享受着读书,你还会继续吃零食看小说吗?你会内疚,你会觉得自己过分与众不同,所以,你会拿起书本,跟着一起读书。当整个校园干净无屑,你还会将手中垃圾随手乱扔吗?你会愧对良心的谴责,从而你就会抑制你的行为。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心理,所以,当我们身处一个优良的环境,也自然能抑制你恶劣的行为。 好的环境,能带来优秀的品质。 从小处于优良的环境经过书香的酝酿,你的品质也自然能得到提升,如词人李清照,从小处于书香世家,经过父母文化的灌溉,她处事能井井有条,她在面对困难能持之以恒,好的环境带给了她好的的品质。再如英国威廉王子,出生于英国王室从小就处于高贵端庄的环境里。这并没使他膨胀,而是使他养成那文质彬彬的稳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受人爱慕的绅士,也使之受人尊重,所以好的环境能带来优秀品质。 好的环境,能铸就成功的基石。 当我们抛弃了恶劣的行为,当我们养成了高贵的品质,当我们在好的环境里拼搏奋斗成功还会远吗?在大好的环境里,我们比别人更有可能。当我们身处一个好的氛围里,我们同学都在为未来奋斗拼搏,我们也会随波逐流。这种随波逐流是为了冲击更高的海岸眺望更远的蓝天,我们这些难道不足以为成功铺上大道,成为成功的基石吗?只要我们顺着这条路攀登奋斗,我们谈何不能成功。 好的环境抑制恶劣行为,抑制恶劣行为从而养成高贵品质,这些,为成功打下基础,为成功铺下基石。 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它能促进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促进人更努力奋斗。所以好的环境更能使未来绚烂,更能为成功喝彩。 高二四班李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