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能与电能》完美版教学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完美版教学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完美版教学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完美版教学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完美

课题情景创设在“化学能与电能”中的应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教学前期分析

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相比,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内容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整合以及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和缜密性的培养。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学生调研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化学1”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知道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变化。

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探究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想象氧化剂和还原剂还能分开反应,而且能真实感受到电子确实发生了转移,觉得很神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对比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实际应用,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 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的意识。

2.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识规律。

3. 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

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原电池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

..探究物质变化的奥

秘,体验

..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

(2)在实例分析和化学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策略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解决途径: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和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假设和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教学过程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极反应式书写

创设阅读情景,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提问1】根据你的实验

现象,试着去解释。

【提问2】

根据你的解

释请设计实

验验证。

【教师演示】

【提问3】装置有何实际

意义?

【提问4】该套装置称为原电

池,请你从能量的角度给它

下定义。

【板书】原电池: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

池。

【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

和负极之分,请问锌片和铜

片谁是负极、谁是正极?你

的判断依据?

【板书】1、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

Zn-2e -=Zn2+(氧

化)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

2H++2e-=H2↑(还原)

【动画】铜锌原电池工作原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结论:应为锌表面的电子流到

了铜丝上被溶液中的H+得到产

生了H2。

学生思考:可以连接一个

电流计

学生观看。

可提供电能

学生思考、回答: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的装置。

电流计指针偏转→电流产生→

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装置→原电池。

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回答:

生:(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

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

电极为正极

学生观看

总反应:Zn+2H+=Zn2++H2

同: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异: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讨论、回答:①电极②电

解质溶液③导线连接组成

了新问题。

培养学生积

极思考问题

的能力,并

能用已有知

识去解释一

定问题。

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思

维的深刻性

明确概念。

运用已有知

识,解决新问

题,培养迁移

能力。

提高概括、分

析综合能力

揭示本质,培

养分析问题能

力。

通过化学史加

创设实验

情景,进

一步强化

原电池模

【引导】写出铜锌原电池

总反应方程式,比较其与

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

何异同。

阅读学案部分有关原电池的

发展史,学生分析讨论形成

原电池的条件

【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指导实验】

①锌粒单独与稀硫酸反应,

观察;

②用铜丝接触锌粒,观察;

③拿走铜丝,观察;再加入

少量CuSO4溶液,观察。

闭合回路

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作实验,得出结论:化学

反应速率加快。

深理解实践→

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辩

证唯物主义的

思维方法。

强化原电池模

型,应用

检查学

习情况

1、下列装置中灵敏电流计上是否有电流通过?下列装置是否为

原电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请为格林太太看病

检查学生对知

识掌握情况

课堂总结

【总结】

1、进行知识梳理: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引出各种电池

和金属的腐蚀,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2、方法总结:善于观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体会

辩证观:任何

事物有两面

性。

课后巩

固、延伸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里的材料设计一个原电池。没有电流表

可以改用耳机,或者小灯泡等来检验电流的产生。要求:写出

你的实验方案,实际操作效果和装置图(提示:水果本身也存

在电解质溶液)

将探究实验进

行到底

巩固所学

【作业】完成丰台练习册第二节第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

化(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

(二)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负极(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4.组成条件

①电极: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

②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气氛活跃,让学生参与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研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在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中,做到了(1)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4)采用小组讨论,集体研究、回答提问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跟踪检测,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指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固体、生产过程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产生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从而发电。在所有发电方式中,火力发电是历史最久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燃烧煤、油、气或其他碳氢化合物等燃料,将所得到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组,称为火力发电机组。发电机是将其它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它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因此,其构造的一般原则是: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磁功率,达到能量转换的目的。发电机工作原理:发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端盖.电刷.机座及轴承等部件构成。定子由机座.定子铁芯、线包绕组、以及固定这些部分的其他结构件组成。转子由转子铁芯、转子磁极(有磁扼.磁极绕组)、滑环、(又称铜环.集电环)、风扇及转轴等部件组成。通过轴承、机座及端盖将发电机的定子,转子连接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以及这种转化 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 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7 电能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

《电能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上一课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同时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这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各类电池,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第二,我们来发电。我们使用的电主要来自发电厂。所有的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发电的,不同的只是推动发电机的方法。怎样让学生体验发电呢?教科书安排了用小电动机模拟发电机来发电的活动。 第三,了解发电站的电能是从哪里来的。这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发电厂把哪些不同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发光二极管。 教师自己准备:导线、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3,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呢? (普通电池是一次性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蓄电池是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也可以理解成它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输出来。电池移动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较小。光电池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 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 演示发电。 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 (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像小电动机的构造) 4. 小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小电动机的构造和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2.2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路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原电池原理; 2、掌握简单的电极反应的书写;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 广东肇庆中学曾凯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中的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增加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干知识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2)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知规律。 (3)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和化学制作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蔬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 (4)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其过程可表示为: 围绕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在“实现化学能直接向电能转化”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及化学知识技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谋,在整个活动中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对分组实验过程现象不明显的小组,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鼓励学生总结不足之处。在我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的指导力度上仍然欠缺。 (2)小组讨论的过分“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小组合作探究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的创造性。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己认真思考,而不是问题抛出后立即进行所谓的“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就会变成形式化,导致学困生沦为“看客”、“听客”,不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反而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 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精品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 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 2、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铜片上有无气泡产生?在 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讨论与交流 (1)两个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和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3)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上述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与讨论的结果,请总结: 1. 原电池的定义:把转变为的装置。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泼金属(Zn)→发生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 原电池的极; 不活泼金属(Cu)→发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 原电池的 问题:(1)你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吗?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总结: 思考:观察下列装置,有电流产生的有那些?总结归纳组成一个原电池的条件。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2) (3) 教材P41科学探究: 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4.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化学能→电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 第一课时 [承上启下] 1.练习(1)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B.石油是二级能源 C.电能是一级能源 D.水力是一级能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2.化学反应与能量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分析 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实验2-4]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 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笔者以学生用舌头亲身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为教学情景,以原电池的化学史为主线,在一系列合作实验、分组讨论、相互评价中完成教学设计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到丹尼尔电池为主线,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 四、教学策略设计 结合前期分析的有关信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一条主线、一个动画、两个实验开展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1、课堂主线的构建 情感主线(化学史)知识主线 伽伐尼青蛙实验(1780)伏打电池(1800) 丹尼尔电池(1836)铜锌原电池原理原电池形成条件新型电池展望 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再到丹尼尔电池这一段从1780年到1836年长达56年的原电池化学史,蕴涵了伽伐尼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到伏打的敢于质疑直至丹尼尔对原电池的改进的发展史,这一条主线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更是让学生顺着前人的足迹,感受到化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化学知识。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思路分析: 本节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当医生,提高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阿呆的病因:假牙)→设计实验验证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肖冠杰(吴川市,吴川市第一中学) 课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教材) 环节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与化学能的关系,知道化学能能转化为电能; 2、理解原电池的构成理及其工作原理,能判断电子流向和电子方向,能熟练书写电极反应 式和电池总反应; 3、能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能解决原电池的有关问题。 环节二:新课导入 复习: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化形式有哪些? 全体学生:热能、光能、电能等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 情境创设:课堂上演示“番茄电池”的制作,学生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提问学生:这个装置涉及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这个装置叫什么?阅读课本内容找出答案。全体学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个装置叫原电池。 板书讲解:一、原电池 1、定义:我们把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环节三: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追问学生:这装置是如何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这个装置是由什么构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教材40页的几个实验来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实验探究:结果如下 教师引导分析:实验1、2和实验3、4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的,且由实验4的电流计指针偏转可知该装置有电流产生,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知实验3、4都形成了原电池,同学们可通过比较实验3、4和实验1、2装置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相同之处:实验1、2、3、4都有稀硫酸,实验2、3、4都同时有锌片和铜片,实验3、4 都有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在一起。 不同之处:实验1没有同时有锌片和铜片,试验2没有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在一起。 板书讲解:2、形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进行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前提条件)。 教师强调:原电池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所以必须符合能自发发生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 知识与技能: ②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③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 ②通过对几种新型实用电池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 ①将电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与价值观 ②通过了解电池对社会的贡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教学重点: 各种电池的区别及优缺点 教学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 请同学们利用铜和硝酸银的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 [引言] 干电池是我们常用的电池,干电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干电池是化学电源的一种,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简称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观察]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图片和实物展示】 ①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②电极反应: 正极:2NH4++ 2e- = 2NH3+H2 负极:Zn - 2e- → Zn2+ 总反应:Zn +2NH4+= Zn2++ 2NH3+H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电能从哪里来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电能从哪里来教科版 本课既与上一课知识有联系,也是上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上一课讲电能可以转化成各种能量,这一课要探究这些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也是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懂得能量的相互转化。教学的第一部分希望通过介绍各种电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使用的电从哪儿来。本课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懂是电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助器材,使学生能看到电的产生。手摇发电机是个不错的工具。我用了一台手摇发电机,演示给学生看,演示过程中,学生看着手摇后小灯泡亮了,还能过两根导线将产生的电流引出,使灯座上的灯亮了,,学生看着这些蛮新奇,也急于想了解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经过观察,里面是没有电池的,但有个类似于小电动机一样的东西,通过转动摇柄,使电动机的轴快速转了起来,然后就有电,灯就亮了。其实,这里的电动机准确的称呼应该叫发电机了,它的工作过程和电动机是相反的。电动机是由电生磁,而发电机是由磁生电。 这样,学生就了解了发电机转动是能够产生电流的,自然联系到生活中大型的发电机是不可能靠人力驱动的,那靠什么?靠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对于这些力量,学生的举例说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从而了解到人们生活中所用到的电能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最后,给学生看了些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站的图片,看了段水力发电的片断,那么庞大的发电机组在水流的冲击下转起来,使学生更有感性认识了。 这课是比较简单的,基于上节课的无奈,今天我特意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活动,第一个是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把以前用旧的电池砸开来,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第二个研究是让学生认识手摇直流发电机,对于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从这一点上,认识各种发电厂的基本原理;课忙忙碌碌的,临近期末,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就当减轻学期末的负担吧……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淮安市北京路中学戴乐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 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 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 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 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 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习以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能设计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探究实验方案。 3、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原电池的构成要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 控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化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1、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 2、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4、原电池两极反应式的书写 5、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两极反应的书写 2、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条件 3、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原电池课件)、烧杯、导线、电流表、发光二极管、Cu 片、Zn片、Fe片、Mg片、Zn片、Al片、石墨棒;稀硫酸、NaOH溶液、酒精、蔗糖溶 液、橙汁、苹果汁、柠檬汁、苹果、桔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