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意义及特点

关于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意义及特点

关于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意义及特点

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受援人,就其本人所接受的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其经济状况,与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共同分担一部分法律援助办案费用的制度。

一、研究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的必要性

法律援助制度的宗旨和目的是保障没有经济能力获得法律

服务的公民能够得到政府组织提供的法律援助,平等地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底哪些人属于没有经济能力获得法律服务的公民?这一问题涉及到法律援助的受益覆盖面到底可

以有多大,也事关法律援助制度到底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法律援助事业快速发展,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有效维护了低保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上有一定经济能力但无法自行支付全部法律服务费用的中等偏低收入群众对法律援

助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如何根据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科学规划法律援助受益覆盖面,使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既惠及低保低收入群众,也惠及中等偏低收入群众,已经成为健全完善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所面临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律援助事业的亲切关怀,

为进一步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开展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研究,探索将有实际法律援助需求的中等偏低收入群众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援助工作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扩大法律援助受益覆盖面,丰富完善法律援助形式,让更多经济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法律援助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的基本特点

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受援人,就其本人所接受的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其经济状况,与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共同分担一部分法律援助办案费用的制度。按照这一定义,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分担费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受援人。所谓具有一定支付能力,是指同

完全没有支付能力、经济状况符合最低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而有权享受全免费法律援助服务的受援人相比,受援人拥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财产。所谓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是指受援人虽有一定支付能力,但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经济状况仍然困难,也属于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覆盖的人群。这里的法律服务费用是指律师承办相同法律事务时的最低法律服务价格。这类人群属于处于有权接受全免费法律援助服务人群和完全有能力支付法律服务价

格人群之间,属于社会的中等偏低收入人群或称“夹心阶层”。如果当事人具备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能力,就不能按国家规定享受法律援助服务,而应由他自己聘请律师提供有偿服务。否则,就有可能混淆法律援助与律师有偿服务的界限,引起法律服务秩序的混乱。

(二)分担费用的客体是法律援助办案费用。法律援助办案费用是指法律援助机构支付给法律援助办案人员办理法律

援助案件所必须的成本费用。在受援人完全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会运用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按照规定数额向法律援助办案人员支付办案费用。但在受援人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情

况下,支付给法律援助办案人员的法律援助办案费用需要由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共同分担,也就是说,除了法律援助机构会为受援人向法律援助办案人员支付一部分办案费用

外,受援人自己也需要分担一部分办案费用。

(三)分担费用的依据和基础是受援人的经济困难状况。受援人之所以需要分担费用,是因为其经济状况困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没有能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因此,法律援助机构在确定应当由受援人分担的办案费用数额和比例时,一般都是依据受援人所在地的居民生活标准和他的经济支付能力即以受援人经济状况(含收入和财产)、

并参照法律服务价格,而不是以办案费用、案件标的、案件受益等,来衡量他是否有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受援人承担的费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以不影响其基本生活保障为限。因此,即使某个受援人的个案所需办案费用非常高,他按一定比例承担的具体费用数额也不会很高,而导致其生活困难。(四)分担费用的用途是用于办理受援人本人的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其运作和人员经费都由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法律援助机构之所以向受援人收取一定的分担费用,只是为了办理该受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即基于受援人本人所接受的特定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只负责核定需由受援人分担费用的比例和数额,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经由法律援助机构确定分担数额后由银行等专门机构代为收取、由办案律师凭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领取,用于办理该受援人的个案,而不是上缴国家财政。它只是由于受援人分担了其部分案件费用而减轻了国家法律援助经费的

一部分负担,不属于法律援助机构的收费行为或者收入,是否收取和收取多少都与是否增加法律援助经费数额无关,这就切断了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与收取受援人分担费用的联系,阻断了其乱收费和为本部门谋取私利的冲动。因此,向受援人收取的分担费用既不用于弥补法律援助机构运作和

人员经费的不足,也不用于累积法律援助资金用于办理别的法律援助案件,只是用于办理受援人本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即取之于特定案件,用之于特定案件,用途专一。

以上四个特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与相关收费制度的区别

厘清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理论上的误区,更加清楚地认识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的含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特征,使得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同以下五种国内外律师收费制度

或者法律援助收费制度相区别,而这些区别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律

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的特点。

(一)与律师有偿服务中的“减收费”不同。首先,两者的目的不同。法律援助制度中要求受援人分担部分法律援助费用是由代表政府的法律援助机构与受援人共同承担办理法律

援助案件所需的办案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办理

该受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存在额外的盈利部分;而律师事务所的性质决定了律师在办理一般案件时向当事人收取

的费用包括“减收费”是一种服务性收费,它按照国家规定和

律师事务所制定的标准收取,既要保证律师事务所日常运作的需要,还要保证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获得必要的利润。其次,两者的标准不同。受援人分担的是办案所消耗的成本,它是按照办案的成本核算的,包括法律服务费、办案人员差旅费、文印费、交通通讯费、调查取证费,甚至包括纳入法律援助办案成本的诉讼费等,案件的标的和受援人事后获得利益的大小都和分担费用没有直接关联,分担费用的多少与具体办案人员的个人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也与法律援助机构的经费来源没有关联;而律师的收费包括“减收费”则是根据案件难

易程度和标的大小等因素决定,并且由律师和其当事人协商确定,一般在办案成本的基础上也会包括律师要获得的利润。第三,两者的用途不同。受援人交纳的分担费用尽管会由法律援助机构确定分担数额,但只是经由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相关手续后用到办理该受援人本人的案件之中,其目的只是为办理其个案,不属于法律援助机构的收费行为;而律师有偿服务中的收费包括“减收费”则涵盖了支付给律师的办案费用、律师事务所的消耗费用、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利润等,在缴纳有关税费后,就归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个人所有。

(二)与法律援助申请费不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防

止申请人滥用法律援助申请权利,有时要求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的人缴纳法律援助申请(登记)费。如新西兰在申请法律援助时要交纳申请费50新西兰元,若申请人极度贫困,这笔费用也可以免除;新加坡法律援助署规定申请人必须缴纳登记费1新元;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法律援助署收取10加元申请费,上诉的收25加元,这些收费也是可以免除的;在我国香港地区,申请人如申请法律援助辅助计划,须于提出申请时缴付申请费1000 港币,若申请失败,这笔款项将不退还给申请人,普通法律援助计划则无此规定。是否收取这种收费还与该国家或者地区法律援助机构获得政府资助

资金的多寡直接相关,在政府资助资金宽裕时一般较少收取法律援助申请费。这种收费与由受援人分担法律援助费用在性质和目的上不同。

(三)与被告方承担费用不同。某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败诉的非受援人承担法律援助办案费用的做法。如在瑞典,当受援人胜诉时,对方当事人通常有责任偿还其全部的法律援助费用。我国香港地区也规定:受援人若在民事诉讼中胜诉,败诉的对方当事人被法院裁定必须支付受援人的律师代理

费用,并且将赔偿金缴到法律援助署后,受援人已经支付的分担费用就可以被返回。1999年5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发出的《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也规定,由人民法院判决结案的案件,败诉方为非受援

方当事人,诉讼费应当由败诉方承担。对比这些做法,由被告方承担费用与受援人分担费用的主要区别:一是内容不同。被告方承担的是原告预先支付的法律援助费用或者律师代

理费或者法院诉讼费即法院的办案成本;而受援人分担的是法律援助办案费用。二是条件不同。受援人分担费用在案件受理阶段就已经确定,而由被告方承担费用则需在法院审理结束,并判决被告方败诉且判决生效以后,才能具体确定。(四)与法律援助受援人受益返还制度不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时会由于法律援助经费紧张,选择性地在一定时期实行受援人受益返还制度,即受援人因胜诉而使其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或者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并且有能力支付全部或部分法律援助费用时,依照规定的返还范围和返还比例向法律援助机构偿还全部或者部分法律援助费用。受援人是否返还法律援助费用,以及返还费用的份额,一般视其是否赢得了该诉讼和从诉讼中获得收益的多少而定。在实行受援人利益返还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受援人因胜诉而获得的经济利益通常会由法院交由法律援助机构保管,法律援助机构会采用留置或者按月付款方式来保证受援人返还。由于受援人利益返还制度带有明显的收费性质,且与律师有偿服务“缓收费”行

为无法区分,因此也同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存在差别。(五)与律师风险代理收费或胜诉酬金不同。律师风险代理是指当事人不必事先支付服务费用,律师事务所即为其开展

全面诉讼或非诉代理业务,待代理事务成功后,按协议所规定的比例从当事人所得财物或利益中提取酬金,如果败诉则无需支付律师酬金。这种收费只是律师收费的一种方式,同前述律师有偿服务中的“减收费”或者缓收费一样,也与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在交费主体、费用性质、费用比例、费用用途上都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