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共兰山区委党校尤洪军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要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何推进绿色文明建设,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现阶段有些人“社会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认识,形成“环境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意识;了解一些政策法规,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导语正文】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一)科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劳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新的重大变化,是人类进步史上特别值得骄傲的篇章。

但是当人们高歌自己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界的胜利时,自然界却呈现出一种永不屈服的姿态向人类挑战了。工业化时代的所谓“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病痛和灾难。首先,大量矿藏开发和利用,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和气圈;再者,工业产生的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等等。于是,环境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酸雨肆虐、气候异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日益威胁著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与此相联系的人口爆炸、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并超形成了全球性的危机,即所谓全球问题。人类终于警觉到,如任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发展,必将危及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于是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给人类敲响警钟的是美国卡逊写的《静寂的春天》一书,说明了滥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问题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环境问题已被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考虑。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认识到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环境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各国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l987年,联金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提出的报

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下了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这一定义,已为许多专家学者们所接受,在理论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著名的地球宣言,即《21世纪议程》,提出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要想促进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这些观点的提出,树起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如果说,在1987年,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专家学者们的共识,那么在1992年就已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冢政府首脑的共识,如果说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还是一个带有相当程度的理性、伦理性的认识纲领,那么I992年制定的《21世纪议程》的宣言则是一个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付诸实践的全球性的行动计划,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蓝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给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明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点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念和战略思想。它与传统的发展观念有着重大的区别,具有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内涵。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的消耗,在当时,“烟囱产业”被作为“朝阳”工业而受到推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一股从未有的“增长热”。因此,在这一时期,发展通常主要是按经济的增长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是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增长论经济学家一直把GNP视为衡量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国民生活幸福的象征。而可持续发展观念则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其要点是:

(1)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应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2)自然资源的永续性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全力防止地球生物资源的衰竭和灭绝,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存在

于生态系统之内,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犹如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存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探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4)控制人口增长和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要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各代人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清洁生产和无害环境或有益环境的技术体系等。

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重代价换来的重大认识成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又给社会继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困境;而走出圈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要依靠科技的发展和作用。

一般说来,经济的发展应包含数量的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发展。因为这里讲的发展,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即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消费方式应大力提倡文明消费。这种转变都有赖于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卫生等等。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所提出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然灾害的防御;人口增长的控制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资源循环的再生与废弃物资源化;医药卫生与健康;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金融、商品流动、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等等问题,都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分支科学和技术科学,如果没有这些科学的相应发展,要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加速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规划,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大量投入。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经济、社会、技术各项变革的长期动态过程,它要求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条件和特点,探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虽然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普遍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但从国际社会和各国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来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一)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增长模式

1、传统的增长方式破坏环境的两个极端表现形式

传统的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单纯追求经济产出的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当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代名词。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而言,这种增长方式忽视了经济、社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往往以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来加快经济产出,其一种极端表现就是在前苏联、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赶超战略”,用压低农产品、矿物原料和能源价格,补贴重化工业的方式,不计代价地发展起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体系,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另一种极端表现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大批量消费模式,“用过即扔”,创造了人均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的新奇迹。

2、转变传统增长模式的三条途径

转变传统增长模式的途径主要是(1)修正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把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纳入经济核算,把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在更为合理的目标和指标下;(2)逐步取消各种使用资源的补贴,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其稀缺性、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3)增加对污染的收费,使污染者完全补偿其污染环境的成本。

(二)变革社会观念,发展适度消费的新大众消费模式

1、传统消费模式的巨大缺陷

以大批量物质消费和“用过即扔”的现代大众消费模式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起来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社会动力。在这种模式下,大众消费和大规模生产相互促进,大量的物质产出带动了大量的物质消费,一波又一波的大众消费浪潮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市场,小汽车是现代大众消费的一个“典范”。在惊人的消费增长中,发达国家正在消耗着世界上与其人口不成比例的自然资源和物质产品,以其占1/4的人口消耗了世界商业能源的80%。其中北美洲的人均消费是印度或中国的20倍,以全球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可能使世界人口都维持西方现有的消费水平。有些学者估计,如果世界21世纪初的70亿人都按照西方的消费水平来消耗能源和资源,那么,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将需要10个地球,而不是1个。

2、转变消费模式的两个努力方向

转变消费模式,首先要发达国家改变超出必要物质消费限度的并以越来越多的物质消费为目标的消费模式,致力于减少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相应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发展中国家也应选择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能源消耗,高消费质量的适度消费体系。从消费品特征来说,强调持久耐用同,强调可回收,强调易处理。

(三)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同自然相容的产业体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是一把“双刃剑”。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对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提供了手段,也为人类改变或破坏环境创造了条件。从技术根源讲,人类在20世纪所造成的全球范围的的环境危害就源自工业革命后人类发明和创造的各种生产技术。

2、清洁生产技术是科学技术适应环境保护的一种尝试。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是人类有意识引导科学技术以适应环境保护的一种尝试。我国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清洁生产技术的基本目标是减少乃至消除生产过程和产品与服务的有害环境影响。从生产过程而言,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从产品和服务而言,则要求从获取和投入原材料到最终处置报废产品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质材料、能源密度,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寿命,提高服务的质量。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均把发展这类技术作为争取国家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及提高在世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从经济、社会体系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市场不完整及运转失效的一种表现,表现为一种“公害”,需要政府的于预行动。政府不论是采取直接行政控制和提供服务,还是采用间接经济手段,都要逐步建立相应的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从发达国家有关法律的发展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一系列环境状况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说明各国所采用的法律是有效的,但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五)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他们的日常行为在很多方面对环境有很多的影响,一旦他们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要求,并采取行动积极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就会为环境保护提供持久的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大多是在公众环境保护运动的冲击下发展起来的。

(1994年在英国西南部,一群环境主义者突然跑到田野里,有人在树上搭起窝巢,有人在地下挖了一串地洞,然后支锅立灶,长期驻扎了下来。原来,这群环境主义人士是想阻挠一个公路建设计划,他们驻扎的地带就是规划中道路的必经之处。他们认为,修筑这条道路

会破坏传统的乡村风貌和自然景观,而且修建道路非但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反而会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对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的轿车。1997年元月,警察试图将这些抗议者从坚持了两年半的营地驱赶出去,但遭顽强抵抗,经过一周的对峙,抗议者们赢得了多数公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胜利。

《原始的美丽》上个世纪中期,全球经济大发展,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进行了一次市长竞选。一个22岁的小伙子也站在了竞选人群中。在竞选演讲的时候,这名小伙子没有阐述他的任何政治路线。他说:我要讲个故事给大家听,这是从我祖父手中传下来的家族秘密。我祖父年轻的时候,种了很多的果树,也养了很多的蜜蜂。祖父榨取蜂蜜卖钱,小发了一笔。那年的冬天,没有了花开,蜂蜜又被我祖父提取差不多了,许多蜜蜂于是在寒冷的冬天饿死了。我的祖父很伤心。在第二年的开春之前,饥饿和死亡仍在蜂群中进行着。我的祖父没办法,于是只能用白糖渗水放在蜂箱里,以养活这些饥饿的蜜蜂。第二年,祖父发现:蜂蜜没有了以前的醇香味,是掺杂了白糖的味道。我要说的是,蜜蜂是美丽的小精灵,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让这些精灵受伤甚至是死去,到时候即使我们努力挽救,可能也会让这美丽变了味,失去原来独有的清香和美丽。我们的城市也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原始美丽的阿姆斯特丹,而不是变质的。所以,我代表阿姆斯特丹说:我们拒绝工业发展,我们需要原始美丽。

说到这,听众一片掌声。

这名22岁的小伙子后来成了阿姆斯特丹乃至全荷兰最年轻的市长。他的名字叫约伯·科恩。今天去荷兰的游客,依旧可以在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处看到阿姆斯特丹市民自发地为他塑起的一尊雕像,雕像的下面有一行字———我们拒绝工业发展,我们需要原始美丽。(摘自《辽宁青年》第22期作者冯有才))

中国是在经过了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出现了,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中国目前面临的困难因素不少,人口众多且素质不够高;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且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且正在继续恶化;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危及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体上尚未走上高效益的轨道,等等。面对上述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既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容量,

也没有他们所拥有的资金和技术,更不能重复他们“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惟一可选择的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必须走,而且可以走,这是一条花钱最少、发展最好的一条捷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我国将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整个社会协调、快速和持续的全面进步。

三、推进“绿色新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展望未来,需要政府和全民参与的,包括生产、消费、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全面变革,以实现我们的生存发展同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建立起新的“绿色文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管理就要实现从污染治理向污染防御战略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开发节能、节耗、无废少废清洁型材料,从根源上把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谓绿色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今天已不仅限于农业,而且已渗透到扩展到工业、矿业等部门。

绿色技术有以下特征:①绿色技术在使用上有尽量仿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就某种程度而言就是自然化的生产特点,在不损害自然界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达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②绿色技术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极为重视,它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而获得最大的产出,不盲目使用或浪费任何一种资源,让每种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率。③绿色技术还十分重视对副产品的利用,常常能“变废为宝”,并且能带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④绿色技术由于其使用过程的自然特征,因而各种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不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发展。

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食品。我国已开发出数百种绿色食品。

更大量的、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全世界能源90%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无污染的、可更新的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利用太阳能、水

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能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和温室效应。开发出氟利昂代用品以保护臭氧层;研制出可自然化解的新材料以代替塑料包装、套型快餐盒,以减少白色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实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处理的方法。

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环境也并非能无限容纳人们抛弃的废物。在高消费的美国,从地下开采的原料94%都汇入废弃的洪流。我国每年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来回收。为了消除废弃物泛滥的环境灾难,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流行绿色设计,即在设计汽车、拖拉机等消耗快、更新期短的产品时,考虑到一些部件的重复使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树立一个全新的消费观。今天,一些发达国家有识之士,面对无节制消耗资料而导致的灾难,对高消费的价值观进行了反省。有人估算过,一个美国人按目前生活水平一生中需消耗掉约2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10000吨钢材和l000棵树的木材,如果其他国家每一个人都模仿美国人的高消耗方式,那地球上的资源就会在下一代人的手里耗竭一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应当树立起提倡节约、科学的消费观。在建设新文明的过程中,消耗了地球大多数资源的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行动,变革生产,节制消费,革新技术。

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应该利用“后发优势”,不必因循发达国家以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轨迹,不盲目模仿高消费的模式及附属其上的以过度物质消费为标志的各种时尚和文化,争取实现发展上的跳跃。应当看到,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发展适应环境要求的新技术和产业,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优势。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跨越过一些以高消耗、高污染加高成本末端治理为特征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致力于开发同环境相协调的各种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可再生资源开发技术、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等;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选用清洁的生产原材料,开发清洁的工艺和设备,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和文化;致力于发展适度消费模式,包括健康的食物结构,舒适、节能的住房,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系统,以期在新的“信息革命”和“绿色文明”时代,克服由环境危机加剧可能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建立起真正可持续的强大现代经济体系,再创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已经繁衍了数千年,孕育了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以精细耕作的有机农业为代表的持续利用资源的生产方式,在下一世纪人类共同缔造“绿色文明”的新历程中,也必然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国性的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控制和扭转。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还在恶化。为此,我国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战略:(一)加强环境法制

我国正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运转,因此,加强环境立法和严格执法、强化环境法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现有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在加强环保法制过程中,一方面要教育企业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自觉遵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必要时强制他们遵守,另一方面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尤其重要的是各级领导要支持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为了增加环保执法力度,还必须在刑法中增设惩治“严重危害(或污染)环境罪”,以警戒全社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

(二)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环境管理是我国国家机关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国家机关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行使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部门是政府管理环境的职能机构,它的职能是运用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调研等各种形式去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管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战略上,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保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要求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同时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2)在政策建设上,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细化,形成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限期污染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把行政管理同经济手段、国家监督同宣传教育、法律强制同技术指导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环保政策制度体系。

在法制建设中,把这些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由环保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国家法规和地方法规相结合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制

度同法律法规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管理的效力。

(3)在管理体制上,明确了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责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在管理上的积极性。设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比较健全的各级环境管理机构,建立了一支比较有力的管理队伍,同时在各行业还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使环境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发展环境科技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环境保护来讲也是如此,离开科技的进步,就不可能改善环境质量,不可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要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环保中的作用,必须做到:

(1)调整和改革科研机构,切实做到研究、应用和推广的三结合,形成合理的梯形结构。

(2)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资。

(3)加速环保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环保科技管理部门有效的规划指导、督促、协调,真正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4)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积极引导和管理,促进环保科技的推广和转化,逐步形成基本满足国内环保市场需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体系。

(5)积极开展环境科学技术交流,不仅注意国内各地区的交流,还要注意开展国际环境科学技术交流,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环境管理科学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发展环境教育

1、当前世界各国重视环境教育问题的原因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重视环境教育问题,就其总体来说,不外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这是环境教育的自身特点。环境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终生教育,自人降生于世起就受到环境的熏陶,当对外界有所感知以后,就不断受到环境教育,直至离开人世为止。其次,是国际环境保护形式的发展,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起,直到现在经历了30多年的环境变迁,使人们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和飞跃,由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到有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这就是当今提出而又被人们所接受的持续发展理论。再次,国内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也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环境教育。

2、我们究竟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环境教育呢?

第一,要开展抑制过渡消费方面的教育。尤其在发达地区,要积极从事这方面的教育。

人们不能无限制地进行消费,特别是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考虑当代而不为子孙后代着想。

笫二,开展环境意识的教育。这包括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两个方面,特别是参与意识的教育,在我国显得格为重要,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三,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使人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只考虑局部环境利益,而要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并建立起环境道德规范。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我们要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首先要掌握这些法规、制度,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正确地来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

第五,努力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大批的高质量环境保护专业人才。

我们要开展全民族的环境教育,包括幼儿园、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在职干部的环境教育、全社会的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即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环境教育的发展,还会有力的推动环境科学向纵、横两方面发展,事实已经证明,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教育学正在形成新的热点。

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一项巨大系统工程,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搞好环境教育。抓好环境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系统工程。

现在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兰山区去年作为全省六个试点县市之一,今年又开展了深化学习实践活动。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用以指导、推动我们的工作。而我们临沂市当前正处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关键时刻,处在打造滨水生态城的开篇之际,处在“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长远规划之中,因此环境对于促进我市的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