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纲思考题

史纲思考题

史纲思考题
史纲思考题

上编综述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1)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破坏中国的主权,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因此,中国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地位,但是仍热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所以中国的经济既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一般说来,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是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的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居次要地位。天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辛亥革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仅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出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是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特征逐步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有所差别。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因为:不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近代以来,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但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都失败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双重影响?

1)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绝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它带来了客

观效果。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等是及其野蛮可耻的罪行。绝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3)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地牺牲和痛苦的代价。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2.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的手法和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文化渗透包括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

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手法: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书刊。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

应对:

3.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高于任何权利的皇权对社会权力资源独家垄断,皇权专制下的官僚政治,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和法理等这种制度已极端腐朽。

2)经济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武器装备,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都与西方差距较大。武器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而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还是社会制度。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天朝田亩制度》表达千百年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拒绝坚定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等。5)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2)不能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和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3)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和人民群众区分开来,笼统的把信奉父上帝的西方人视为“洋兄弟”。5)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

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2)对外国具有

依赖性。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目的。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其管理仍是封建衙门式的。由政府管理。企业内部腐败。

教训:中国地主阶级不能承担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4)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5)改革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气。

失败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戊戌维新失败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考和讨论题: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是什么?(38、39)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8、39)

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兴起的背景和指导思想。(41、42)

5.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失败原因。(42—44)

6.维新派与守旧顽固派论战的内容是什么?(45)

7.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7)

8.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另外加的:

1. 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 这些探索的局限性,不能为中国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1.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

革命与改良都是社会变革的方式。革命: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原有社会制的的根本变革。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机器。改良:统治阶级在保持统治的前提下,缓慢的改革。

革命:是以政治权力的根本变革为中心的社会大变动。(用暴力打碎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改良: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被统治者作出的局部的、点滴的让步。(缓慢的,审慎的,逐渐的。)

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

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原因:1)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方面来说,在于他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如何看待革命过程中的流血:

1)战争能否不流血?孙子“上兵伐谋”“全城而上”是战争优势方应用的策略。

2)面对入侵的敌人,加入中国人民不反抗,能否避免流血?

3)革命中少数人的流血牺牲是为了换取和平。(谭嗣同)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重点:

1.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的众多社会思潮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以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以往斗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渴望新的、先进的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胜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示范效应。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追求的一致性。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了中国革命以全新的面目迅猛发展。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即新的彻底的斗争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方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事业。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的民主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在了一起,能够得到世界革命力量的支持。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2.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义。

必要性:1)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在全局上和长期内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中国人民想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会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镇压,所以必须武装斗争。

2)是由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封建决定的。(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①中国是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②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要想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就必须废除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解除束缚在农民身上的枷锁。

③土地革命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军队的兵员和给养。)

所以,中共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确立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取得全国胜利。

3)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决定的。(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有政权、军队、帝国主义的支持)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为了避免力量不够时与敌人硬拼,中国革命在农村积聚力量,发展壮大,(为武装斗争的人力物力来源提供重要的依托。)所以,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取得全国胜利。

可能性:1)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相对脱离城市独立存在;反动统治不是铁板一块,为革命力量发展提供可乘之机。2)大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4)有相当力量正规红军的存在。5)党组织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

意义:1)这一理论的形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是“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3)丰富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提供了新鲜经验。

3.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的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1928——1930年间毛泽东写的四本书:《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第六章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两条不同抗战路线及其基本分歧。

1)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3)根本分歧:①要不要发动全面抗战。②要不要坚持抗战到底。(1941.9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关系恶化,国民党才对日宣战。)

2.中共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内容:发展进步势力(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3.中共对顽固派斗争方针的内容及涵义。对顽固派的斗争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有理——自卫——防御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利——胜利——局部性(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有节——休战——暂时性(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1.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的领导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1)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

2)积极倡导、促成、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提出并实施了一条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

5)组合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6)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

2. 客观公正的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其军队是抗日主力,进行了积极地抵抗。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有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但是失败较多,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失误(片面抗战),而且没有采取积极防御,而是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转为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由片面抗战转为消极抗战,在全态势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保存实力,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并与日本有秘密接触。正面战场已不再处于主要战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日军进行了抵抗,取得过局部胜利,大体保住了西南西北地区。

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意义深远: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第二,促进了民族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基本经验:第一,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开始的时间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遏制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抗击和牵制了日军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 抗战胜利后,中共制定“和平民主”方针的依据。

1)八年抗战,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强烈要求和平建国。中共考虑人民的愿望,加之对时局的估计,诚心诚意地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实现。

2)抗战胜利时,蒋介石的军队大部分在西北、西南,来不及调到华北、华中,马上发动内战有困难。

3)美苏都不支持中国打内战。

4)即使国民党堵死了一切通向和平改革的道路,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也不是徒劳无益的,可以深刻地教育人民,丢掉幻想,认识到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战争。

2. 通过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假和平,真内战”活动的认识,认清其政权的腐朽性、反动性,分析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

从其内政、外交看其代表哪里阶级的利益。政治:个人独裁,一党专政,执行内战政策。经济: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官员贪腐,大发国难财,搜刮民脂民膏。军事:打内战,站在人民对立面。

3. 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①中共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②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社会根源和群众基础。

③国际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考研政治2017史纲粉笔笔记(整理版)

14分(选择题、分析题) 重点:周年纪念;和毛中特结合 学习方法:历史分析,时间线索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背景)1840-1919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国近代史起点: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起点:虎门销烟 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英)紧接着签订了《虎门条约》(中英)《望厦条约》(中美)《黄埔条约》(中法)------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阶级关系:旧阶级:农民阶级(主力军)和地主阶级。 新阶级:工人阶级(新生产力代表、最革命的阶级)和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解放生产力1949);(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发展生产力)-----中国梦 5.第一次反侵略武装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6. 帝国主义列强没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8. 民族意识的觉醒 (1)林则徐——《四洲志》,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4)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851-1898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 的土地所有制,未能付诸实施。《资政新篇》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未能付诸实施。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1)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重要原因:(1)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3)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兴办的洋务事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是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细胞生物学试题库及标准答案

细胞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细胞生物学试题题库第五部分 简答题 1. 根据光镜与电镜的特点,观察下列结构采用那种显微镜最好?如果用光镜(暗视野、相差、免疫荧显微镜) 那种最有效?为什么? 2.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3. 为什么说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差别是后者有细胞器,细胞器结构的出现有什么优点?(至少2点) 5. 简述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 6. 简述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原生动物应付低渗膨胀的主要方式? 7. 简述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8. 简述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9. 受体的主要类型。 10. 细胞的信号传递是高度复杂的可调控过程,请简述其基本特征。 11. 简述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主要区别。 12. 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13. 简要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主要特点。 14. 信号肽假说的主要内容。 15. 简述含信号肽的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到内质网的主要过程。 16. 简述蛋白质糖基化修饰中N-连接与O-连接之间的主要区别。 17. 溶酶体膜有何特点与其自身相适应? 18. 简述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19. 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 20. 内共生学说的主要内容。 21. 线粒体与叶绿体基本结构上的异同点。 22. 细胞周期中核被膜的崩解和装配过程。 23.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24. 染色质的多级螺线管模型。 25. 染色体的放射环模型。 26. 细胞内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合成蛋白质,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7. 肌肉收缩的机制。 28. 纤毛的运动机制。 29. 中心体周期。 30. 简述C.D.K1(MPF)激酶的活化过程。 31. 泛素化途径对周期蛋白的降解过程。 32. 人基因组大约能编码5万个基因,而淋巴细胞却能产生约107-109个不同抗体分子,为什么? 33.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34. 溶酶体膜有何与其自身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5. 何为信号肽假说的? 36.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 37. 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区别。 38. 为什么说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39. 简述核被膜的主要功能 40. 简述减数分裂的意义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2016考研政治史纲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考研政治史纲真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选题 9.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势也日益严峻,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B【解析】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外敌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也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外国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他在书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所说的夷之“长技”主要是指西方的 A.民主和政治制度 B.教育和人才培养 C.军事和科学技术 D.宗教和思想文化 答案:C【解析】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师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长技”指的是外国先进的军师和科学技术。因此,正确答案是C。 11.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是 A.忻口会战 B.长城抗战 C.平津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本史实,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忻口、太原会战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这次会战从1937年10月13日——11月 8日,历时近一个月。会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一部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会战。忻口、太原会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士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 3万余人,创华北战场歼敌之最新纪录。本题正确答案是A。 12.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标》(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 A.“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 B.“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 C.“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D.“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改变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的过渡。本题正确答案是C。 二、多选题 27.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只经历103天就夭折了。谭嗣同在慷慨就义前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维新派“无力回天”的原因主要是 A.他们提倡全面学习“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B.他们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击和镇压 C.他们惧怕人民群众,把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D.他们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

细胞生物学题库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题库参考答案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一、名词解释 1.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脂质体中可以裹入不同的药物或酶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2. 流体镶嵌模型——主要强调:1.膜的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均可侧向运动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3.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4.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5. 膜内在蛋白——又称整合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与膜紧密结合。 6.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曾用来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基质,实际上细胞外被中的糖与细胞膜的蛋白分子或脂质分子是共价结合的,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所以,细胞外被应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组分,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7. 细胞外基质——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将细胞粘连在一起构成组织,同时,提供一个细胞外网架,在组织中或组织之间起支持作用。 8. 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糖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胚胎组织中。 9. 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 10. 细胞粘着——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 11. 整联蛋白家族——细胞膜上能够识别并结合各种能够含RGD三肽顺序的受体称整联蛋白家族。 12. 连接子——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1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 二、选择题 1.D 2.A 3.B 4.D 5.A 6.C 7.A 8.C 9.C 10. B 11.C 12.C 13.B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D 21.B 22.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填空题 1. 流动性、不对称性 2.α螺旋 3.运输、识别、酶活性、细胞连接、信号转导 4.去垢剂 5. 糖脂 6. 脂肪酸长度、脂肪酸饱和度、温度、胆固醇含量 7. 胶原、30% 8. 水不溶性 9. 原胶原10. 氨基己糖、糖醛酸11.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12. 层粘连蛋白13. 整联蛋白14. 1/4、平行15. 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锚定16. 高等植物17. 可兴奋细胞18. 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19. 封闭蛋白(occludin)、claudins 20. 连接子21. RGD;Arg、Gly、Asp 五、问答题 1. ㈠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是分别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使这两种细胞融合,观察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的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世界上古史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氏族军事民主制金字塔罗塞塔石碑卡叠什战役图特摩斯三世《汉穆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巴比伦之囚”《贝希斯敦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二世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吠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阿育王顺世论腓尼基字母克里特文明《荷马史诗》早期僭主政治伯罗奔尼撒同盟伯里克利伯罗奔尼撒战争希罗多德亚历山大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十二铜表法布匿战争“前三头政治”隶农制《米兰敕令》 二、简单题 1、简述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人类化石。 2、简述人类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变。 3、简述埃及斯帕特的形成和埃及的统一。 4、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5、简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6、略述汉谟拉比的主要政绩。 7、简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更迭。 8、简述荷马时代希腊经济和社会状况。 9、简述克里斯提尼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0、简述希波战争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1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雅典失败的原因。

12、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13、简述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结果。 14、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5、简述罗马公元3世纪危机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古埃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评大流士一世改革。 4、试论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5、试论印度的种姓制度。 6、试析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条件、教义及阶级实质和社会意义。 7、试述雅典民主进程。 8、试论述古希腊文明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10、试论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细胞生物学答案

微体(microbody) 细胞连接(intercellular junctions) 基粒类囊体(granum thylakold) 胞质杂种(Cybrid) 密码子(Codon) 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交叉(Chiasma)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糖萼(glycocalyx)核层(nuclear lamina)受体介导内吞(receptr-mediated endocytosis)检查点(checkpionts)信号对答(crosstalking)P53基因(P53gene)细胞编程性死亡(或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or apoptosis)差别基因表达(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39.原位杂交(hybridization in situ) 4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41.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atrix or Cytomatrix) 42.促成熟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 43.转化细胞(transformed cell) 44.类囊体(thylakoid) 45.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46.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47.端粒(telomere) 48.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 隐蔽mRNA (Masked mRNA) 52.血影(Ghost) 53.通道蛋白(Porin) 54.信号识别颗粒 I 超敏感位点 56.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on) 57.全能性(Totipotency) 58.剪接(Splicing) 59.胞质溶胶(cytosol) 60.缩时显微电影技术(time lapse microcinematography) 61.内膜系统(internal membrane system) 62.核纤层(nuclear lamina) 63.微粒体(microsome) 64.管家基因(house keeping gene) 65.纤维冠(fibrous corona) 66.端粒和端粒酶(telomere and telomerase) 67.半自主细胞器(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68.受体(receptor) 69.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70.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 71.细胞学说(cell theory) 72.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73.磷脂转换蛋白(phospholipid exchange proteins) 细胞 75.嵌合体(chimera) 76.交叉(chiasma) 界限(Hayflick limitation) 1 Acrosome / 顶体 2 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运输 3 Alternative splicing / 交替剪接 4 Annulate lamellae / 环状片层 5 Antioncogenes / 抑癌基因 6 Apoptosis / 细胞凋亡 7 Autophagic lysosome / 自噬溶酶体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练习(第四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第四章练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单选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 B. 严复在天津主办《国闻报》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周恩来在天津创办《觉悟》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 A. 保路运动的兴起 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 护法运动的兴起 D. 五四运动的兴起 3、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4、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宣传公平和正义 C. 弘扬民族文化 D. 主张文学革命 5、在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 《狂人日记》 B. 《阿Q正传》 C. 《狂人日记》 D. 《狂人日记》 6、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知识分子是 A. 陈独秀 B. 陈望道 C. 李大钊 D. 毛泽东 7、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 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 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 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D. 中国外交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受挫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9、1919年6月3日后,五四运动的主力 A. 从学生转为工人 B. 从工人转为学生 C. 从农民转为工人 D. 从工人转为农民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国民革命 11、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在 A. 五四运动 B. 京汉铁路罢工 C. 五卅运动 D. 省港大罢工 12、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A. 辛亥革命以后 B. 五四运动以后 C. 北伐战争以后 D. 南昌起义以后 二、多选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北京大学 B. 中山大学 C. 《新青年》编辑部 D. 《湘江评论》编辑部 2、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提倡 A. 民主 B. 科学 C. 白话文、新文学 D. 社会革命 3、在率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中,李大钊讴歌十月革命的代表作有 A.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 《马克思主义》 C. 《庶民的胜利》 D. 《Bolshevism的胜利》 4、五四运动在1919年6月3日后发生的重要转变是 A.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西安 B.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C. 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 D. 运动的主力从工人转为农民 三、简答题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填空题 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 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 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 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

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 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 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 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 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 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 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 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 三.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 2、对偶婚 3、农村公社 4、图腾崇拜 四.简答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与详细答案

第一章绪论 六、论述题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容。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⑼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由膜转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电基本的开矿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2、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8、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分别为70S和 80S 。 9、细菌细胞表面主要是指细胞壁和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间体,荚膜和 鞭毛等。 10、真核细胞亚显微水平的三大基本结构体系是生物膜结构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 三、选择题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B ) A、80S B、70S C、 60S D、50S 3、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 C )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8、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B )。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膜上 D、类核区 7、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 答:支原体的的结构和机能极为简单: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以及催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这些结构及其功能活动所需空间

世界上古史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一)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9。 2、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 3、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商务 1983。 4、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5、卢哲夫译《世界原始社会史》上海艺文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6、张荣译《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8、《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美]房龙、周炎《人类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0、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姚乐野等译《史前世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年 1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5、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19、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6。 (二)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2、侯书森《古老的密码》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3、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东之龙、胡秉华《穿越时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6、[法]巴斯卡勒·沃讷思《法老时代的埃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夏仁海等译《尼罗河两岸——古埃及》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 8、孙锦泉主编《追踪古埃及的文明——夕阳下的金字塔》重庆出版社,2001年 9、刘晓晖译《通往永恒的路——埃及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0、陈小红和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1、沐涛和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2、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 13、[美]戴尔·布朗《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郑殿华等著《走进巴比伦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三)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2、[印度]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培伦《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6、郝际陶著《古代希腊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l994年 7、古朗士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8、杨共乐等著《璀璨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9、顾銮斋《如歌岁月—古希腊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庄馨云著《神秘希腊雅典·爱琴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11、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叶孟理:《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 16、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填空 1.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显微水平(细胞整体水平)、 亚微水平、分子水平。 2. (J.) Janssen 发明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R.) Hooke 发现了细胞, (M.J.)Schleiden 和(T.)Schwann 创立了细胞学说。 3.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 单的生命体。 第五章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名词解释: 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显示为“两暗一明”的结构,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该三层共同构成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二、判断题 1.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T 2.膜结构将某一功能有关的酶系统集中于一定区域中,使其发挥作用的现象称为细胞 内膜相结构的区域化作用。T 3.跨膜蛋白的多肽链只横穿膜一次。 F 4.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物膜模型是单位膜模型。F 5.生物膜的两个显著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T 6.在生物膜中,膜蛋白、膜脂及糖均呈不对称性。T 7.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两侧在功能上具有方向性。T 三、单选题 1.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A.糖蛋白 B.糖脂 C.蛋白质和类脂 D.酶 E.脂肪 2.为什么细胞内有许多膜构成的部分:B A.有助于细胞分裂 B.防止细胞质中的生化反应相互干涉 C.促进细胞质特化 D.增加细胞器的面积3.类脂分子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亲水端 和疏水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排列位 置是:A A.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外表面 B.所有的亲水端都朝向细胞的内表面 C.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外侧 D.所有的疏水端均在双分子层的表面 E.所有的亲水端均朝向双分子层的内 表面 五、问答题: 试述液态镶嵌模型。 答:S. J. Singer和G. Nicolson通过总结当时有关的膜结构模型和新技术研究成果,在1972年提出了膜的液体镶嵌模型。液体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各种球形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糖类分子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糖链向膜外侧伸展; 该模型强调了蛋白质和脂类的镶嵌关系,并认为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对膜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七章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 基本参考书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着:《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着:《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其中,规定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 (分数:2.00) A.主权和领土完整 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属于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B选项正确。 3.近代以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方式是 (分数:2.00) A.经济掠夺 B.政治控制 C.军事侵略√ D.文化渗透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很小。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其中,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C选项正确。本题虽然超越了《大纲解析》的范围,但是考生仍然需要了解,故增加了本题。 4.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是 (分数:2.00) A.早期维新思想家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的意义,是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B选项正确。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似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强调变革 D.反帝反封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属于以理解性为主、识记性为辅的试题,难度适中。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时的民族救亡运动;都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都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都对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有积极作用。故选项B正确。考生要注意本题还可以从多选题角度考查。 6.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建立于 (分数:2.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