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社会学-精

经济社会学-精

经济社会学-精
经济社会学-精

经济社会学-精

2020-12-12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既和经济学有联系又和社会学分不开的交叉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结合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范例,向学生分别介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要素、经济过程、经济组织等的不同分析,帮助同学逐渐确立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来分析经济生活,并关注社会生活的经济分析。本课程还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中发展着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特点,获得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董研,讲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课下阅读

平时成绩10%:依平时出勤、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定。

期中考试30%:课程论文一篇。要求选题恰当、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

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

9.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10.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

【关键字】情况、思路、方法、环节、动力、领域、计划、认识、问题、难点、机制、自主、充分、现代、公平、发展、提出、掌握、了解、研究、特点、网络、思想、要素、重点、能力、方式、结构、水平、关系、分析、形成、引导、分工、改革、提高、全面分析、核心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重点是经济学对社会的研究和社会学对经济研究的异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分工及其比较

一、经济学及其学科发展史

二、社会学及其学科发展史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史略

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三、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知道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掌握新经济社会学的特点。难点是理解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新经济社会学

第二节各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状况

一、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

二、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三、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章资本(3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知道资本的几种形式;理解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特点。重点是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特征及表现形式;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难点是灵活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第一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本

一、资本概念的形成

二、物质资本

三、人力资本

四、资本的经济属性

第二节经济生活中的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二、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三、社会资本的特征

四、社会资本概念的局限性

课内实践(1学时):讨论分析中国经济现象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第四章网络(4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网的相关理论;知道新经济社会学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重点是掌握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难点是掌握社会网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网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网的定义

二、社会网的要素

三、社会网理论

四、社会网研究方法

第三节劳动力劳动中的网络现象

一、劳动力外部市场的流动

二、劳动力内部市场的流动

三、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四、当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课内实践(1学时):应用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第五章市场(5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知道市场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和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掌握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重点在于掌握并理解学者们对于市场转型,尤其是中国市场转型的研究。

第一节市场的基本概念

一、市场现象

二、市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场

二、边际主义学派的市场

三、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

四、凯恩斯对市场定律的批判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市场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

一、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市场

二、市场社会学研究的复兴

三、当代社会学的市场研究

第四节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一、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

二、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范式

三、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第六章交换(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交换行为的含义及类型;了解不同视野中的交换行为研究。重点是分析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异同。难点是交换行为研究的应用。

第一节经济学视野里的交换

一、斯密经济理论中的交换

二、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

三、新政治经济学对交换概念的扩展

第二节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

一、经典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

二、当代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

第三节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

一、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

二、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联系

第七章分配(3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知道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与基本机制;理解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重点在于全面分析、认识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

第一节经济分配与再分配

一、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

二、经济流量、存量与经济分配

第二节经济分配机制

一、要素间分配

二、个人间分配

三、国家间分配

第三节经济再分配

一、经济再分配的理论模型

二、政府的经济再分配

第四节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后果

一、洛伦茨曲线

二、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

三、经济再分配的社会后果

四、公平与效率

课内实践(1学时):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八章消费(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知道消费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了解经济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和社会学对经济行为的研究。重点是分析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第一节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

一、消费的含义和类型

二、经济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经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一、消费经济理论的缺陷

二、消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三、消费行为的社会分析

第九章企业(5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理论;学会使用现代企业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问题;知道企业中的社会因素。重点是现代企业理论。难点是了解并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企业在现代的发展

一、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

二、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企业理论

一、企业理论的演变

二、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企业的社会因素

一、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企业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节、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十章经济与文化(2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对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分析。重点与难点是分析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现象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文化

二、文化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文化与经济发展

一、19世纪早期美国的经济文化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文化与现代化

四、现代社会学中的文化和经济

课内实践(1学时):结合实例说明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期末复习与答疑(2学时)

二、学时分配

课程讲授与随堂讨论:30学时(具体安排见各章)

教学实践:4学时

课程总结与答疑:2学时

总计:36学时

三、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要求

每次课均进行课堂简短讨论。在整个学期中安排4次专题讨论会,列入教学计划。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撰写发言提纲,发言要求逻辑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论证充分。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从中找漏洞,进行反驳或补充。

2.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结合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经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

3.检查方式

讨论部分,既检查学生发言稿的准备情况,又考查其发言的水平,包括论点、思路、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等,最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评和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