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声现象》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认识声现象》效果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利用了“问题串”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突出明确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4、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

存在的不足:

1、有些地方语言不严密。

2、学生探究的空间有点小,思维没有完全放开。

3、课堂练习少。

《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认识声现象》评测练习

一、填空题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5.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_km/h.

6.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8.(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9.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0.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当气温是15℃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A.340 m

B.170 m

C. 34 m

D. 17 m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s

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m,当时气温为15℃)。

《认识声现象》课后反思

反思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反思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三:“少教多学”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法与学法,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引导学生投

入学习,让讲堂回归到学堂,培养主动的学习精神和独立学

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认识声现象》课标分析

1、本节课的认知性目标:科学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

和传播条件,这个目标既体现了两个知识点: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又体现了获得这两个知识点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技能性目标:会用简单的仪器,会描述实验结果和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声现象》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声波及人耳的听声能力。

三、设计教具:悬挂泡沫塑料球的铁架台,音叉,水,手机,自制土电话,硬纸片,金属盒盖,塑料盒盖。

四、设计策略:

1.整体策略:以“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结论”为主线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2.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用实验探究、类比、观察、讨论、归纳、概括等方法,步步诱导,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实验问题时,既注重难度与梯度,又兼顾趣味性。

五、课程设计安排: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探究、观察、归纳的方法。

2.对于“声音的传播”采用教师演示,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推理的方法。

3.对于“人耳的听声能力”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交流,并完成“自学检测”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