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器人》说课稿

《机器人》说课稿

《机器人》说课稿
《机器人》说课稿

《机器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机器人》。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五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课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机器人制作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通过了解机器人的知识,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本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剩余资源,因材施教,变废为宝,提升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知道机器人对人类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机器人,在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写作能力和互助精神,提高艺术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机器人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分析机器人的功能及外形,掌握制作机器人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儿童从小热爱科学,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能按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

教学难点:掌握机器人的设计需要符合它的功能以及制作的基本技巧:粘贴、挖洞、卡接、打针等。

四、说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我采用感知欣赏法、情感熏陶法、游戏法,在幼儿在欣赏、想象、操作、评价等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欣赏—畅想—操作—展示”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

教师放一段“宝莱坞机器人”的录像,以引起幼儿设计的兴趣和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然后播放各种机器人的图片,此时,学生就会与录像中的机器人共鸣,教师顺势便问:“机器人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种机器人。你们想不想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啊?你想让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事?”从而激发幼儿设计自己的机器人的愿望,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已就顺利达成。

第二环节:

学生畅想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说出其构造和用途。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它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幼儿回答后肯定他们的设想,并提醒他们设计得更好,既要考虑构造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它的用途。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操作,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列宁曾说:“实践高于知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势,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第四环节:

欣赏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类作品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小结时肯定学生的所有设计,并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怎样设计就更好了。从而把学生创造活动引到更好的高度。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了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提供足够的可操作的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学生操作后给予一定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采用感知欣赏、情感熏陶等方法,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机器人》一文的粗浅认识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做出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训练题 鲁教版

思想品德: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训练题(鲁教八下) 一、基础知识题 1、_____,______,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 2、新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____和____,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___和____。 3、科学技术是第一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4、科学技术是____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____和____。 5、以______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_____向_____的历史性跨越。 6、______和_____,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 7、当代科技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是______,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 _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现在人们吃得营养健康,穿的舒适漂亮,住的明亮宽敞……离开现代科技,这些生活上新变化难以想象。这说明 A.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新科技产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 C.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 D.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2、下列不能体现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是 A.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B.高科技产业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C.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D.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地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的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富兰克林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①感慨科技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之快②感叹生命的短暂 ③展望未来,很难预见科技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④高科技会引导人们走向更具活力的新世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时代在发展,信息在爆炸,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传统的定点、定时授课模式已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 一、教学背景山东版八年级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包括两框内容即“现代科技在身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两框内容先从身边谈起,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从而为学习下一课“走创新之路”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本课内容抽象难懂,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 益。 二、整合思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现代科技在身边”时,图片展示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益。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2、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4、引导青少年学生把握自己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现代科技在身边

【教学难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教学方法】故事引导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启示发、实践操作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板书: 现代科技在身边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衣、食、住、行 I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一一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感受现代科技

感受现代科技 【学习目标】 1、知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能力与情感:感悟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激发学生 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了“课前预习”、“课堂助学”、“课堂巩固”、“课后拓学”、“教学反思”五个模块的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自主体验、 探究活动、案例情境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初探: (一)快快行动,书外的知识真有趣: 1、生活体验:观察生活,请你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科技产品?例举实例说说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2、想象天地:展现你的想象天份,想象你准备发明一样科技产品,使你的未来生活更美好。 3、图片收集:上网收集有关科技产品的图片,准备创办科技小展览,领略现代科技的神 奇与力量。 (二)阅读课本,书本的知识真寻味: 4、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________________。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推力,是________生产力。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6、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知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实践、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围绕“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分小组制定探究的计划,自主搜集材料并归类,根据材料和主题写出有理有据的探究报告。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课,先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用座谈、辩论、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各自资料。 2.各小组同学根据学过或阅读过的现代科技文章,想一想,现代科技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烦恼?确立各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3.和家长、同学一起去搜集资料。 4.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书写出本组的探究报告,小组充分讨论,共同修改。 (二)学生探究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与学生探究讨论一些问题。 (三)课堂活动 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辩论,共同提高。 1.展示科技成果材料,导入课题。 (1)多媒体展示人类研究成果(文字材料)。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以怒涛澎湃之势突飞猛进。人类知识宝库中有80%的科学发

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是20世纪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创造的。 ①1901年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在纽芬兰接收到来自英国康沃尔的世界上第一个电报信号。 ②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地演示了机动飞机。 ③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规模生产汽车的流动装配线。 ④1920年第一个电台广播。 ⑤20年代吸尘器、电剃刀、脱水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出现。 ⑥1924年埃德温•哈勃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还有星系。 ⑦1926年约翰•洛吉用无线电波进行首次电视广播。 ⑧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⑨1945年首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个月后原子弹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 ⑩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52年乔纳斯•索尔克发明抵御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1954年首例肾移植手术成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将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地球轨道。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登月成功。 80年代导致疯牛病的毒蛋白被发现。 1983年吕克•蒙塔尼耶和罗件特•加洛分离出艾滋病毒。 1996年用单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培育的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指出“科学力量的产物或者有益或者有害,主要依赖于人类如何使用它”“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的说明书”。 (2)多媒体展示影视材料。 镜头:①开采山石炸药爆炸,为人类搭桥、铺路,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②在战场上,炸药的爆炸,使人们生灵涂炭,惨不忍睹。 导入: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便利,减轻了劳动强度,然而它却被那些侵略者所利用,又为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和死亡,诸如此类,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我们知道在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 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迅速建立起了近代科学体系,而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不是诞生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而是诞生在文明历程较短的西方。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总结如下。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此外,中国学者中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探讨。其主要关注两个大的方面: (1)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有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2)西方文明有什么因素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下面我将会针对两个方面基于一些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有什么因素阻碍了现代科技的形成? 谈文明历程的发展局限,政治制度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关键点。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制度,以及应运而生的“科举制度”,都在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指向“为君所用”,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这极大地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 同时,在这种政治制度上,大多数的人们以“男耕女织”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安定于闲适的农业生活。虽然人们在耕织生活中不乏优秀的智慧结晶,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说远远不够。科学技术诞生的基础是科学实验,而中国农民则惯于以经验的形式传授给子孙后代,缺乏实验的记录。 ●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根据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民主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愈来愈完善,朝代的更迭亦是推动中央集权完善的主要原因,宋明时期达到顶峰。 ?此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无到有是依赖个人的偶然发现及研究,人口数量多也意味着发现的机会多,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些偶然就不那么占主导,此时的科学技术需要深入探讨,需要一些新领域的科学技

机器人课件

第一单元认识机器人 我们知道,随着科学的不断发 展,不论是现代高端科技中还是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机器人都开始开始承 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机器人,认识机器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很早就接触过机器人,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一下这些是否还记得呢? 绿色带花纹,只要拧 紧发条,青蛙可在地板上扑 腾好一阵子。还记得小时候 和伙伴们一块玩铁青蛙是 的乐趣吗? 铁青蛙

遥控车 以上这些机器人是否很熟悉?这些只不过是机器人的冰山一角,机器人大家庭还有很多奇能异士,让我们慢慢欣赏! 想一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或在荧幕上看见过哪些机器人呢?

我国机器人的诞生 那么,我国机器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机器人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就已出现,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发明了一种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斗转星移,时至现代。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现代 仿生机器人出现。其理 论基础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以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为基础,综合性强,旨在创造出具有智慧的机器。 机器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刻 公元前1400年,巴比伦人发明了漏壶, 这是一种利用水流计量时间的计时器,他也被 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机械设备之一。在公元 270年,古希腊发明家特西比乌斯(Csestibus)

发明了一种采用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指针指示时间的水钟,他也因此成名。 莱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Vinci)设计了一 种发条骑士,试图让它能够坐 直身子、挥动手臂以及移动头 部和下巴。这个机器人是否曾 被造出来并不能确定,但根据 其设计或许能够造出第一个人 形机器人。 1966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 at the Stanford Research Center)开始了谢克机器人(Shake The Robot)的研发工作,这是第一台移动机器人,它被赋予了有限的观察和环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计算机要填满整个房间。 1997年,小个头的“旅居者”探测器(Sojourner Rover)开 始了自己的火星科研任务,它的最高行走时 速为0.02英里,这台机器人探索了自己着陆 点附近的区域,并在之后三个月中拍摄了 550张照片。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九年级政治感受现代科技

1、知识: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能力与情感:感悟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激发学生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了“课前预习”、“课堂助 学”、“课堂巩固”、“课后拓学”、“教学反思”五个模块的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自主体验、探究活动、案例情境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初探: (一)快快行动,书外的知识真有趣: 1、生活体验:观察生活,请你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科技产品?例举实例说说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2、想象天地:展现你的想象天份,想象你准备发明一样科技产品,使你的未来 生活更美好。 3、图片收集:上网收集有关科技产品的图片,准备创办科技小展览,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 (二)阅读课本,书本的知识真寻味: 4、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________________。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推力,是________生产力。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6、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答:(1)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科技改变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吗?

历史必修2“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点总结 经常听到高中生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太散乱记不住。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以下 ___了人教版必修3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1、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xx 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 ___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 ___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xx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 ___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 ___”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有许多进展,在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适合粲粒子物理能区工作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装置了超高能乳胶室,获得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粒子物理的层子模型和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以及涛子质量的标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太阳磁场望远镜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数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标准算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暖云降水理论、地球内核旋转稍快的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牛胰岛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水稻基因物理图谱,还有彗星和小行星的发现、准晶体的发现、澄江化石群等古动植物化石的发现,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研究、古气候和古新星研究、黄河探源、雅鲁藏布江探险以及南极和北极的考察等方面都有众多发现。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

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掌握高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核发电和核辐射等核技术以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各种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乃至宇宙飞船的技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有10亿次巨型机、千万次向量机。数百万次超小型机以及曙光1号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并行机,发展了时态逻辑语言、汉字语言信息处理系统、汉语语文转换系统等软件系统,研制了中文智能接口和高密度信息贮存装置,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错原理和量子隐形态实验可喜的进展。 在激光技术方面我们研制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装置、半导体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1.35微米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系统并掌握了高速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独创的双离子束外延机、3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的突破以及核工业机器人、六维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的制造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探海实验成功,代表了我们在精密制造方面的进步。 ...蝗虫和爬壁机器人 农业进步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经达到35%,在良种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进展巨大。籼型杂交水稻、鲁棉1号棉花、铁丰1号和东农36号大豆和小麦等良种的推广对农作物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来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四、五次,每次都增产20%~30%,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复种指数提高了25%。 植树造林 在医药卫生领域,显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诊断显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向导药物和抗体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进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场,在中医药方面也有针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药以及抗疟疾青蒿素药物的成绩,在计划生育和人口理论方面的成功令世界

乐高机器人课件

第二课认识乐高蓝牙机器人系统____NXT 授课时间参加教师 活动目的: 1、认识NXT主要配件,并将其与RCX核心配件作比较,学习和掌握新型乐高机器人; 2、搭建蓝牙机器人; 3、知道NXT控制器各按钮的作用,初步学会在NXT是编写简单程序,理解传感器的功能 活动过程: 一、乐高机器人——MINDSTORMS NXT与RCX的比较 1、处理器由8位升到32位 丹麦乐高(LEGO)将于2006年9月上旬推出乐高公司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开发的机器人组件新款“教育用LEGO Mindstorms NXT”。Mindstorms是将配备微处理器的LEGO公司的塑料积木组装起来,通过个人电脑制作的程序来控制的机器人。此前的RCX的微处理器为8位,而NXT 配备32位处理器等,提高了性能。表格1列出RCX和NXT的比较。 图1:安装4个传感器和3个伺服马达的LEGO NXT

图4:LEGO NXT系统目前提供的4种传感器全家福 5、改进了编程软件 NXT程序用软件“ROBOLAB ver.2.9”,跟ROBOLAB原来的版本一样,是基于NI LabVIE W开发的。该软件不仅可以制作NXT用的程序,也可以完成RCX用的程序。此前要操作接近400个图标进行编程,这次减少为约40个,从而使得编程更为简单。OS为“Windows2000”以上和“M ac OS X”。 图5:乐高网站给出的ROBOLAB 2.9的样图,跟以前版本相比,变化较大 二、快速认识NXT 1、按钮 NXT正面有四个按钮,它们分别是开关、运行;导航和返回。 2、NXT显示器上各图标的意义 最上一行,相当于状态栏,从左到右依次表示了:蓝牙、USB、NXT控制器名、运行状态、电 池电量以及声音音量的情况。

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反思

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反思 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理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反思一本课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14课第一目的内容。本课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联系学生生活积累,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和社会带来的新变化。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的开端。主要包括两个项目的内容。第一项目: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第二项目: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这两目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虽能体会到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抽象、难理解,教学中既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同时也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感受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精神。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

作、探索与发现,使学生获取知识,体会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合作,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体现了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展示自己的能力,倾听不同声音,在关注个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教学中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但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感受现代科技教学反思二此教学内容为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第十四课《感受现代科技》的第二个项目《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明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兴趣,是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一个概述和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 1、新名词反映新变化。教材引用了一级统计数字,创设了学生探究的情境,提出了学生思考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互联网、多媒体、转基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