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冷冶夫

主讲人:现在有这么几个数字希望同学们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个是零三年到零八年,印度有个电影节。印度这个电影节现在是中国一些高校的学生送评奖作品的热门选择,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送评奖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个国际电影节,其中除了有很多主流媒体往那送作品外,DV 作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说二零零六年的法国的飞帕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纯凭纪录片的,法国的两大电影节:一个是戛纳电影节,一个是飞帕电影节。这两个都在岛上,这个飞帕电影节叫真实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纪录片,我记得零六年有七个DV作品,到了零七年的时候是十二个,到了零八年是十九个。这个DV作品能入围国际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这不是你送去了它就可以入围的,那是在我们中广协会和法国电影节主席组成的班子一起评奖,投票,然后才能是这个节目进去。这个DV作品在对外宣传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了全国有五百八十七个大学开了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这个叫电视系,其中主要专业就是编导,一百二十七个大学开了播音主持专业(有三十多个是理科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用什么来实习,那肯定是DV。全国有十一个单位开设DV课程。包括武警、公安、政法,以及城管都是用DV,执法必须使用DV,在判决的时候、在审判的时候、在录口供的时候必须是DV。那么这个DV的发展在六年前是以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那么在去年和前年是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DV的增长速度是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十个人出国,可能有一个人拿DV机,那么今天出国旅游的人可能十个有九个都会拿DV机,DV及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它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传媒者的地位,或者说使传媒实现了大众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播者是电视台的人,他们有摄像机,当你拿起DV机的时候,你就是社会上的传播者,当DV普遍发展的时候,就会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而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影像的话语权。所以说我们把DV看做是一个出作品的行当,会寻找工作的一个实验工具,很可能他以后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

现在了对于DV的兴起,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就是个人使用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二是群众主动参与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第三个就是列袭爆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第四个就是大专院校和社会非正式化的小众传播;第五是社会各种评奖活动的推动。这五个因素使我们中国的DV迅速发展,而且我们的DV摄像机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我们现在总觉得我们的技术好像跟不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由于是后发展DV的国家,所以买的设备都是最超前的。在法国和英国,他们使用的DV机中有很多都是老式的。那么DV的发展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在去年十月份,人民网有一个直播节目访问我。DV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DV怎么来创作。因为DV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那么个性化创作就有一个随意化的问题,有人就提这个问题说:“你创作DV是怎么来看个性化创作?”我在人民网上这样讲的,我说:“个性化不是随意化和自由化,但是我们不要求所有的DV作品都要拍红色的,但是你绝对不能拍灰色的,绝对不能拍底线的东西,DV的最大底线就是它还是个真、

善、美的东西。所以说当我们没拿起DV的时候,要考虑自己身上的责任。现在电影学院大二开始就拿起DV了,以前是大三才可以,中戏由大二拿起DV过渡到大一拿起DV。中戏现在导演专业一入学第一次课是什么呢?是军训。军训十五天之后,马上就发给你一台DV机,有很多人是不会用的,不会用也有要硬拍,拍一个星期给你一个硬件。于是这些孩子们就知道了什么是影像,什么是影像中的艺术,什么是行韵中的影像。为什么在传媒大学中能尽早拿起DV?因为他们发现了等到大四拿起DV的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灯光,什么是光圈,那就有点晚了。所以说中戏是改革最快的,零五年提出的改革方案里,电影学院是大二开始普遍发DV机,半年搞一次实习。所以说你在传媒业的专业学校中,你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分线的电脑,他有1394卡的电脑,还会有一台DV机的。我这次很高兴来到农大,因为我发现许老师组织送上的这些节目很好,因为我们这个评奖可能看重一些纪实类的,对情景剧可能看得轻一些,今后我们会加强情景剧的评比。虽然农大是第一次参加评比,这些纪实的片子拿过去之后,我发现它除了比不过北大和北航以外,它和交大以及林大是有一拼的。理工大学和交大已经是连续参加三年了,它们有的时候只能拿到一部银奖,它们已经觉得很高兴了。我们农大第一届就能拿到三银一金,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掌声)。这个节目我觉得不仅有大家付出的汗水,比如说《苗女》纪实那节目就得看它纪实化的言述,看到画面语言的解读能力等等,而且我还发现了我们农业大学传媒系的老师(比如像徐老师)对DV大赛,对节目作品的创作非常重视,重视的程度就是在评奖那几天一直在打电话,就是这个《苗女》本身是在一等和二等之间有点偏向一等,那我最后肯定要给一等了。因为农业大学的人能拿起DV机,能操作DV机和专业学生有一拼,所以我觉得很高兴,很幸福。北航和理工大学的他们在很早的时候每个系都成立了DV俱乐部,学校还有一个总的DV评奖办公室,他们是年年在搞这个活动。其实搞这个活动不仅仅是我们要做一些作品,更多的也是在陶冶情操,使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能拿起DV机,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服务于社会。因为我不知道大家需要什么,大家毕竟不是从大一到大四纯属讲画面语言的,纯属将导演解说词的,所以现在我带了去年和前年的两个一等奖和今年两个一等奖的前两名的作品,其实都是很平民化的视点,大家只是参考而已。

一个是制约DV发展的四大障碍,一个是观念性的障碍。观念性的障碍是什么意思呢?它认为DV是民间的,比如说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你看外国记者总拿DV,中国人如果你跟着领导你拿个小DV的话,可能领导觉得是你不重视他。但是我在英国当评委的时候(在BBC参观的时候)发现只要是外拍的基本上都是DV,室内的座机基本上都是大机器,除了环保类型的之外,环保型的大的小的都有,甚至还有针眼摄像机,因为他要偷拍一些东西。第二个影响DV发展的就是体制上的障碍,主流媒体在审片的时候,他要注意到你是大机器画质的质量,这个可能要受到影响,但是大家注意用150以上的可能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像我现在自己就买了三台小高清DV,第三个就是政策的障碍,可能你在电视台或者和企业家你说:“我用DV拍创作,你给我点钱。”可能就要受到影响。第四个就是利益性的障碍。另外了,就是我想和大家将一个观点,(播放DV作品)

这个DV作品你可以发现前年的作品有九十分钟的,是完全纪实的,就是像咱们这个《苗女》这样的,它们拍的还好,但是它们的票数都低于塑料袋这个,这个我们也是觉得比较奇怪。那么这两个片子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两个都是环保类的。第二个是属于环保加野生动物类的。其实外国人听不懂解说,那个塑

料袋实际上埋在地里也是一百年不烂的,但是他想有个家,就是全世界都没有个塑料找个家,全世界都没找到,所以你看它乱飞,他那个曲子是《我想有个家》那个曲子,但是最后有一段解说词是:我终于飞累了,我想有个家。所以说可能我们在DV创作上,在纪实类片子中,可能要独具一格,要想到什么形态好,什么手段好,你就用什么。因为现在我也发现大家做那个情景剧,你看中戏做的情景剧它和实验纪录片是很难区别的。所谓的实验纪录片是电影学院自己创造了一个名字,可以导演式的把它给做出来,其中有一个人是重演再现的,那么这种重演再现的节目已经完全模糊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实际上我们讲了多少年中国电视五十年,中国纪录片发展三十年,那么这个五十年三十年我们还没有讨论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可以讲真实性,纪实性都是概念,也仅仅是个概念。真正的真实是没有的,因为我们知道你在记录的时候,开机的那一瞬间,是主观在控制它,所以说这类纪实性节目的真实性是最主观的纪录,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你为什么不拍他上厕所,你为什么剪辑的时候留下那一块,他都不是完全的真实,而且现在由于动漫的出现技术的发展,flash的出现,特别是分线的出现,使这种真实性产生了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真实到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到真实感的流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感觉到把重演再现加进去了就是真实,我觉得把动漫加进去就是真实,我觉得把素描加进去是真实的,我可能是这么觉得,于是我就这么做,可能另一个同学觉得这么做不真实,他就没这么做。所以真实性可能是多重假定的,那么作为观众来讲,你认为加一个再现重演,我觉得它是真实的,因为我在国外当评委的时候,有个最难堪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人家提问你:你们的纪录片为什么总加上电影资料了?因为电影故事片的东西加进去之后,怎么看都假。比如说我们在做长征纪录片的时候,你把长征电影的片子放进去了,可是他穿那衣服过破,太破了!走道的动作也假,人家觉得你的纪录片为什么就加上这个呢?这是一个疑问。第二个,问中国的纪录片为什么都是空镜头呢?当谈到这个人的过去式的时候总是空镜头,桌子,凳子,小孩玩具……这个也很怪,你为什么不能用重演呢?你为什么不加上动漫呢?你为什么不用素描来表现呢?我们去年看了一部罗马尼亚和美国合拍的片子,这个片子是由于他们没有钱,他们在叙述过去式的时候,自己在那个地方捏小人,他就捏出这个人来叙述这个人的过去时,没有钱了就用沙画,或者使用素描来解决它的过程,所以说特别特别不容易,所以要知道DV既然是影像的艺术,影像艺术的核心就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的核心就是必须能看到,而不是听到。所以说在做DV影像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你做这个片子要干什么,给观众看什么,干什么呢?这个片子是为了评奖的,那你做一个评奖,我是为了叙事苗族那一代女孩是怎么一个状态,那你就老老实实做这个;要想做一个党建节目,你就老老实实按照学校的规则做一个党建类的节目,但是有一条是核心的,就是给观众看什么,观众能不能看的下去,看下去以后看没看懂,看懂了以后观众怎么来看。所以我们在央视讲看点,这个看点就是DV创作的主点,有了看点才有播点,有播点才有卖点,可能个别同学也看过我过去那个《伴》那个片子,那个片子卖了三十多万,资助人卖了十七万,现在还在卖呢!其实这个片子就是一个纪实类的节目,它关键是有看点。一定要注意当你拿起DV以后,采访要尽量的少,除非要拍北京的风有多大这样的片子,要用一种形态去做,因为一开始就用一种声音做记录的话,可能要走偏题。因为我们过去是从以词为主,音乐打点的这种创作过程中过来的,那叫宣教失败,宣教失败后,我们过渡到声音的时代,声音时代我们也不能过多的使用声音,那就等于是广播了。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注意要用影像来记录。

放这几个节目的意思,就是前几个是环保类的,第三个是动漫的,是一个多义的主题。但是这种开放式的主体,会使各种人有各种想法,最后这个可能是娱乐类的,就是一笑了之。但是实际上DV还有个功能就是娱乐性,自娱自乐本身就是一种。因为我在人民网上说:“不是说所有的节目都必须拍红色的,不一定是这样的,但是我拿起相机是不能拍灰调的。”前年有一个银奖,这个银奖节目很有意思,这个本来是拍把一些人收容到火车站的人,这个收容进来以后,本来收容的是很脏很乱的人,但是这个学生把视点放在这些乞丐们吃什么,怎么下象棋。这个片子本来是一个非主流的东西,后来拍出来是一个主流的作品。实际上我们在做DV的时候有四种观念的作品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是他人主题思想的作品,他人主题思想就是书记、院长、系主任告诉你,你要做一个,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片子。一种是观众主题思想的作品,比如《绿色天地》、《股票市场》,你就必须按照这个栏目去做,所以你的节目也是定位的;第三类作品就是思想主题作品,比如说我们现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最后一种是个人主题思想的作品,DV能在个人主题思想作品中发挥极致,你想做什么,你就可以把他做出来。所以当我们做个人主题思想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到DV有它的宣讲功能,有它的娱乐功能,还有它的告知功能。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能要用一种多元的手段。下面我给大家放一个这次银奖得主——一个高中生拍的片子,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拍的片子。

咱们都可能去过周庄旅游,他去旅游的时候自己拿着DV机,他的记录和别人不一样,大电视台的节目获得三等奖或者没获奖,一个高中生的节目获得银奖。周庄的旅游片我们经常看,他也是个旅游片,但他的旅游片在周庄旅游片中是最高奖,就是个高二学生用DV记录的。在片子没出来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咱们非传媒专业的都想了解什么,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评奖上、创作上都可以。评奖肯定是以你们学校为主,评完奖以后有你们学校拿到这来,国际选拔会是有五个电影节主席参加的这么一个活动,但是它的初评肯定是有我们国内的评委进行评比,对于DV方面的文章大家可以打我的名字就可以出现五六十片DV方面的文章,冷冶夫的冶是冶炼厂的那个冶。DV现在是一个缺口,现在大家都不注意它,包括写书的人也不太注意它,实际上它将会在电视屏上里程碑的创造频道的结构模式。大家知道吗?英国不到七千万人口有十三个记录片频道,中国是十三点八亿人口才三个半的纪录片频道。因为英国有五个纪录片频道是DV的,整个频道都是DV的。比如说“精选一刻”,它是所有的精选一刻,不光是踢足球的精选的一刻,包括家里厨房着火都是精选一刻,而且节目长期以来都是打包以后播出,所以这个影响非常大。而我们国内,实际上DV的角度是最大的,它的监控录像就有两个频道,用监控录像就能做成节目,比如说随地吐痰,在电梯里做点什么,包括社会上的一些监控录像做出来的节目非常好,其中有一个栏目,这个栏目我已经推荐到安徽电视台了,他们正在用,叫《说话吧》,就是一个小房子里面放一个DV机,就是我想说什么,你想说你家房子贵,你想骂谁,你想发牢骚都可以进去,晚上导演回来把它收集起来做成节目。但是这个节目不能长,因为他没有画面,只有人的表情,但人的表情也是一种影像,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国际上获奖的片子里生命的艺术被评奖的概率小,他喜欢要影像这样叙事的节目。所以说可能我们还不太了解国际获奖的DV作品的一个做法。DV节目有两个缺陷,一个是没有话筒,当然我不是指150这样的,我是指很小的DV,它的话筒是缩在里面的,这声音不好。比如说第一

个节目,就是塑料袋那个,拍得非常非常不好,就是声音不好,小DV没有录音间,没有外界话筒,它配音很难,所以逼着他要用影像来记录它的素材。比如说美国的911和英国的311最先记录的可能都是DV。所以说我们在接受DV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用影像来记录它的内容。

因为我们搞了两次DV的全国短片大赛,这里都是全国的优秀片子,短片大赛是一分钟以内的,大部分是大学搞的,所以我们以后再做DV节目上要思路宽一些,可能你一分钟就能拿到一等奖。

咱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咱们不是专业的电影学院嘛!我倒是挺高兴,因为我要是在电影学院讲课,大部分比这人少,那学生一蹦就都起来了,“哎!你说的不对”,他就指正你,他就不举手,北大也是这样的,当场就辩论起来了。可能北大与电影学院的学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入围国际电影节的节目全都是DV拍的片子,因为我租不起社会上的大机器。DV这个机器本身都是我个人买的,像我是中央台的人,我每年都要做中央台的大片,像过去那些片子,像《让历史告诉未来》、《毛泽东》、《邓小平》、《跨世纪的报告》。我一般做这样的节目,前几年的片子做的是《科学发展之路》,十集,每集五十分钟,叫我在六月三十号以前交出来,我在做这个的同时用业余时间做我自己的个性化的片子。

这是我用六台高清DV拍的一个十分钟的短片,现在没有声音,过一会就有声音了,一共是十行字幕,这个片子在三个电影节上获奖了。

这个片子只有评奖价值,没有经济价值。因为在任何国家播放纪录片的时候,没有播这么短的,只有英国有个电影频道,在一百分钟里面有一个只有十分钟的纪录片,纪录片直播十分钟。如果是被他选中的话,就能得到合计人民币十万元。只有一个单位,一个频道能播这个,就是别的纪录片纪实类的五十二分钟为一个积分点,一般国际上是这样的。所以这种片子就是为了讲课,做个讲座。这类型的节目容易获奖。为什么他容易拿奖?一个是它的故事比较完整。第二是有影像叙事的,不是采访出来的故事。对于国际奖要看画面语言的解读能力,画面语言的叙事化程度,画面语言的细节震撼力,画面语言和声音的比例,主要看这样的东西。所以说在国际上大量的看的是影像的艺术而不是声音的艺术。如果节目是采访出来的话,可能这个片子的质量要受一些影响,大家也看到了,这个片子前面的字幕是一八二五年英国发明了蒸汽机的技术,产生了第一台火车。但是一百八十二年后英国没有这样的火车了,中国还有一台,字幕是这个,整个片子只有十行字幕,这送到国际上评奖的时候,就剩了五行字幕,十分钟的片子五行字幕,外国人能看懂,你得让他们看懂,剩哪五行字幕呢?三个人的人名,还有一行字幕就是“四川南部芭蕉村”。因为你不交代中国四川他以为是泰国的,或者以为是越南的,所以必须有字幕才行,所以这是影像画面语言的故事化。可能将来我们创作DV片,尽量往影像上去,情景剧毫无疑问,因为情景剧是对白。那么我在电影学院讲课的时候,我在讲纪录片课的时候,我是讲的什么题目呢?叫《纪录片的故事化,故事片的纪实化》。冯小刚和张艺谋那样的大腕都在用纪实类节目的唯一优点,他们那电影,比如说《甲方乙方》、《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等。我们纪实节目为什么不向情景剧和虚构节目学习呢?它的烘托,它的悬念,它的故事化程度,它的结构,我们也应该学学电影的东西,因为电影学院是比较排斥纪录片的,纪录片是在这几年像我们这样的实践者打进去以后,他们

才觉得纪录片有意思。因为十五个导演,毕业以后几乎十五个全到电视台了,只要是张艺谋没有死,四十来岁的人他就接不了导演的活儿,永远是副导演,四十来岁还活着,他的毕业生就不可能当导演,他不会把几千万上亿的钱给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所以电影学院毕业以后的十五个人还要做纪实类的节目,所以说纪实类的节目要把握要学习电影的手段。艺术是相通的,不是虚构类,非虚构类不学习虚构类的,所以我们要大量学习电影的东西。那么这个片子就用很多电影的元素,就像前面那个大轮子,那肯定得铺轨啊。DV机也要铺轨,只有铺轨才有那种感觉。10分钟片子设4个悬念,一个是老太太吃的药是什么药,这个瓶子砸死一个还是砸死几个……所以我们中央电视台要求30分钟的片子4个悬念,电影那就毫无疑问的了,设置的就得更多,为什么零六年同样是《八路军》跟《亮剑》是同等题材的,同等不额数量的,亮剑的收视率就比那个高多了?就因为《亮剑》里面的悬念,故事节奏快,悬念多。《八路军》的那个也是20集,但是悬念少,这10分钟的这个小的纪录片,具有4个悬念,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将来做节目要注意到的。我放的片子是给专业的传媒学校比如说电影学院作为教材,比如说传媒大学,他们看这个要看它的影像的叙事艺术,我想在农大里面放这个片子,可能有点远了,但是我想徐老师这个专业今年初已经在看这个片子了,他们觉得可能在做DV节目的时候一开始要注意影像叙事和画面的工整行,所以说DV就是乱拍,我觉得这是不对的。DV是精品,DV也是贵族,DV虽然小,但它拍出来的不一定是DV,DV不等于DV,它的地位也是高尚的,DV拍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作品,肯定他就高尚。那么像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送到国外?大家注意,送国外的片子一定是多元的结尾,千万不要送定义型的DV,他们就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无时的奉献着,一定不要给它固定的结论,这个片子的结尾就是多元的,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有的外国人看的是环境保护,有的人看的是农民工子女的一些问题,有的人觉得,我做这个节目本身的目的是看农村医疗保险的困惑。这样它主题一定是多元的,但是大部分人看的是人情人性的记录。所以说小DV 也能拍出好的电影,我想农大有这次第二届DV大赛的颁奖活动,专家组成员也都见了农业大学的DV作品,所以说今年底第六届国际纪录片选片上我们农大的DV作品一定能有个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九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题

2020届泰州市九年级期末调研模拟题 历史卷 (满分:50分政史合场:12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 注意: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31-50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1-54题)。 2、考生答卷时,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 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 的小框内。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 注意:考生必须将所选答案的字母标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内,答在试卷上无效。 31、以下是小明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3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构思来源 于我国书法小篆,该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B.西汉C.唐 朝 D.宋朝 33、据2020年5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成都平原上造福中国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在 汶川地震中损坏严重,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记者写道:“没有它就没有锦绣四川,就没有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修筑这一工程的是 A.李冰B.秦始皇C.商鞅D.张骞 34、哈利·波特在2020年奥运会开幕式后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他对中国历史的 了解不正确的有: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的论著《论语》中的名言②中国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③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在东汉前期发明的④秦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5、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 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3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 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7、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历史应始于 A.基督教的创立 B.新航路的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的兴起 38、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 市场里自由贸易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9、小强同学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攻打巴士底狱、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法典》、滑铁卢战役 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小强同学正在探究学习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俄国农奴制改革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德意志的统一40、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在1922年初的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 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

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 今天,在我对党满怀崇敬的心情下,我阅读了《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本书,厚重的一本中华历史故事,记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茫茫革命岁月中留下的令人难忘足迹。看着一个又一个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经历,我感慨万千:黄继光,一位令人敬佩的中国共产党员、一名牺牲的抗美援朝的英雄,因为一次不平凡的经历,让祖国千千万万的人为他感到无比自豪。1952年,美帝国主义向黄继光所在6连坚守的上甘岭前哨无名高地发起猛烈的攻击,从而打响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敌人疯狂的进攻,我军拼死狙击,在上甘岭展开了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的艰苦战斗。阵地上,到处是火、烟、钢铁碎片、血肉横飞。激励的战斗一直打到第2天早上,这时候六连接到了反击的的命令,然而,敌人密集的火力使他们无法前进一步,这时候,黄继光挺身而出,巧妙迂回,从而把手雷塞进敌人的暗堡,炸毁了暗堡,自己也负了重伤,战友们刚要冲锋,敌人的机枪有响了,原来敌人的工事坚固,没完全炸毁,冲锋受阻。这时候,为了少让战友门牺牲,只见黄继光艰难的抬起了头,爬了起来,毅然用自己的胸膛扑向喷吐火舌的敌枪口上。战友们冲了上去,全歼了敌人。黄继光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书中悲壮的文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几十年前的战斗阵地上烟火

迷漫,血肉横飞,凄凉惨壮的场面。也让我想起了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中华民族的革命先烈们光辉事迹,我敬佩你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打开现代人民美好生活大门的持匙者! 读完了这本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革命先烈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历史告诉了未来,这发生的一切又一切,足以证明我们中国的掘起,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像歌中所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正是因为这些,从今天开始,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为中华文明再创辉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冷冶夫 主讲人:现在有这么几个数字希望同学们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个是零三年到零八年,印度有个电影节。印度这个电影节现在是中国一些高校的学生送评奖作品的热门选择,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送评奖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个国际电影节,其中除了有很多主流媒体往那送作品外,DV 作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说二零零六年的法国的飞帕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纯凭纪录片的,法国的两大电影节:一个是戛纳电影节,一个是飞帕电影节。这两个都在岛上,这个飞帕电影节叫真实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纪录片,我记得零六年有七个DV作品,到了零七年的时候是十二个,到了零八年是十九个。这个DV作品能入围国际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这不是你送去了它就可以入围的,那是在我们中广协会和法国电影节主席组成的班子一起评奖,投票,然后才能是这个节目进去。这个DV作品在对外宣传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了全国有五百八十七个大学开了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这个叫电视系,其中主要专业就是编导,一百二十七个大学开了播音主持专业(有三十多个是理科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用什么来实习,那肯定是DV。全国有十一个单位开设DV课程。包括武警、公安、政法,以及城管都是用DV,执法必须使用DV,在判决的时候、在审判的时候、在录口供的时候必须是DV。那么这个DV的发展在六年前是以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那么在去年和前年是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DV的增长速度是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十个人出国,可能有一个人拿DV机,那么今天出国旅游的人可能十个有九个都会拿DV机,DV及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它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传媒者的地位,或者说使传媒实现了大众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播者是电视台的人,他们有摄像机,当你拿起DV机的时候,你就是社会上的传播者,当DV普遍发展的时候,就会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而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影像的话语权。所以说我们把DV看做是一个出作品的行当,会寻找工作的一个实验工具,很可能他以后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 现在了对于DV的兴起,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就是个人使用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二是群众主动参与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第三个就是列袭爆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第四个就是大专院校和社会非正式化的小众传播;第五是社会各种评奖活动的推动。这五个因素使我们中国的DV迅速发展,而且我们的DV摄像机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我们现在总觉得我们的技术好像跟不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由于是后发展DV的国家,所以买的设备都是最超前的。在法国和英国,他们使用的DV机中有很多都是老式的。那么DV的发展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在去年十月份,人民网有一个直播节目访问我。DV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DV怎么来创作。因为DV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那么个性化创作就有一个随意化的问题,有人就提这个问题说:“你创作DV是怎么来看个性化创作?”我在人民网上这样讲的,我说:“个性化不是随意化和自由化,但是我们不要求所有的DV作品都要拍红色的,但是你绝对不能拍灰色的,绝对不能拍底线的东西,DV的最大底线就是它还是个真、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

压力容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压力容器的管理,确保压力容器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总部设备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更新和报废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中所指压力容器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范围内的压力容器。第四条各部门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不断提高压力容器管理和维修技术水平。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压力容器管理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加强压力容器的管理工作,在公司主管设备副经理的领导下,依据总部、公司有关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压力容器管理网络和管理责任制,全面履行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压力容器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第六条 公司设备管理部是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总部相关制度。 (二)组织或参与压力容器的设计、采购、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更新等全过程管理。 (三)负责或参与对从事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及安全附件及安全附件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检验单位资质的审查。 (四)负责压力容器检验队伍的安排及专业协调工作。 (五)监督、检查各厂及二级单位编制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定期检验计划及实施情况。(六)负责压力容器注册登记和领(换)证前的技术性审查工作。 (七)组织或参与压力容器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 (八)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压力容器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七条 公司生产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编制压力容器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 (二)负责压力容器的运行管理,确保压力容器的操作工艺指标符合压力容器使用登记时的参数。 (三)组织需全面检验的压力容器的倒空、置换或提出延期检验的书面申请。 (四)参与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延期检验的监控使用措施。 (五)负责组织编制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参与事故调查和处理。

CCTV纪录片《大国崛起》高清下载地址

CCTV纪录片《大国崛起》高清下载地址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 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 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15世纪(中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了解和竞争。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45~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地址复制到迅雷或qq旋风下载 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 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 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五集:激QIN岁月(法国) 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 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 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 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 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9下) 第十二集:大道行思(结篇) ed2k链接地址: 大国崛起 1 海洋时代——葡萄牙、西班牙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0885889.html,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博群张笑岩 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 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 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 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90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 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

综合探究8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综合探究八 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历史的沧桑演变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及时代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比较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历史演变和人类进程的学习。启发学生应具备当今时代的生存能力,强调生存意识、国际意识、发展意识、人本意识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当今时 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难点】历史沧桑之变的启示和当今 我们人类的做法。 教学过程 一、沧桑之变,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读教材P115,说出人类社会的历程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 (1)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便于掌握,人们将历史划分为几个时期。(2)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①根据历史距离现在的远近,将历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这种划分没有体现历史发展的内涵。②根据生产关系的变化,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过程的概括。 2.对历史进程的描述,还有两种不同的着眼点,你能否就其中的一种用实例加以说明。 着眼点:①人类的历史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②世界的历史就是世界文明发展变化的历史。实例:着眼点1是一种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它在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史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全球通史》的立足点便是全球史观。着眼点2是一种文明史 观,它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时间上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空间上看,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从内容属性上看,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着眼点1可以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例说明。着眼点2可以通过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工业革命等,分别说明不同类型的文明都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发展阶段。注意,本活动要重视史实的回顾,并从史实中得出结论。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走向整体的影响,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史实理解。 3.读教材P116,说出谁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4.问题解答: ①在你看来,还有谁可列入千年伟人之列?理由是什么? :略。提示:可涉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思想、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历史人物,能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 ②谁是创造人类历史的根本力量?人们对梁启超的观点一直有着很大争论。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略。提示:仅就教材所引述的梁启超的话来看,这是一种特别突出杰出人物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观点。但从他所选择的人物身份看,突破了以往讲述历史偏重政治人物而忽视思想、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杰出人物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二是杰出人物往往是普通群众的启蒙者、组织者、领导者、领先者,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三是杰出人物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四是不能夸大杰出人物的作用,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是不

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回归历史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摘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0.引言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纪录片 1.1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1966年陈汉元编

中国纪录片历史教学教材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让历史告诉未来

让历史告诉未来 九十多年前,是谁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谁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是谁竞相奔走“还我青岛,还我中华”……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泰山为之震动。是“五四”的先烈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热血,争取了自由,争取了民主,争取了我们的今天。 我们立于高山之巅,只为眺望先辈的丰功伟绩,然后俯瞰人生,笑傲苍穹。我们游于汹涌的浪尖,只为探寻先辈的铮铮足迹,然后劈波斩浪。我们奔驰于广袤的草原,只为追溯先辈的累累硕果,然后策马扬鞭。岁月流苏,我们为历史而生,为历史而奋斗。 追着历史的车轮,沿岸摸索,让时光飞回那难忘的一九一九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却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来,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一致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卖国贼。游行队伍前往曹汝霖住宅时学生找不到曹汝霖,就放火烧了曹宅。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六月初,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及许多城市的商人也相继罢工、罢市。这样,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在这种形势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捕去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胜利不只是这些,从此以后,“五四”的浪潮席卷全国,席卷历史。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整个民族的未来。 光阴荏苒,“五四”运动过去了,但它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五四”之前,老百姓们大都是迷信的,他们信仰神明,祈神拜佛,以求得自身的平安,求得家人的平安。他们没有权益去为自己伸张正义,只能任由政府的统治,老爷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懂怎样去追求民主,更不懂得追求科学。他们永远生活在黑暗的统治之下。“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消除了人们心中的“神论”。从此,人们开始用理性和常识来质问神的旨意,神明开始在人们心中失去地位。人们学习科学,学习民主,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来投身社会的建设。90多年前,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因科学、民主的口号而觉醒,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强国富民现代化的征程。虽然科学、民主的实践道路曲折坎坷,但科学、民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信念,在人生路上,大家都矢志不渝的坚持着,科学与民主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斯人已逝,丰碑永驻,“五四”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反省。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我们丢尽了面子,作为战胜国却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却要遭受国土沦丧的耻辱。而这种情况在旧社会屡屡出现,而统治者为了苟且偷生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想到这,就感到心底是流血一般的疼痛,全身是颤抖的愤怒。民族落后注定让国人蒙羞,注定让国人悲叹,注定也会引起国人的觉醒。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纪录片演变

中国纪录片演变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 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 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摘要:传播途径的变迁 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征。就传播途 径来说,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 “加片”插映,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 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不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 在世界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因为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 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 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 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 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 新闻纪录片时,不但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点也是“电影化”的,表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 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和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 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心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 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 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 生产力。和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寻求和反映社会变革、感悟人生与人性的载体。在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小众化迈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做出一番新的思考,,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现状;不足;营销 ABSTRACT Documentary, the way that people acces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eek and reflect social chang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he carrier and human nature. Whe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 being a professional and small minority,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xperience, forward-looking attitude to seek new heights, look forward to our documentar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to be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Documentary; Status; Limitations; Market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