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七章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兴起

第一节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重点掌握: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

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重点掌握)

(一)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施政的指导思想

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

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

一、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

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其特点为:第一,主张“道”。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

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四、墨家

主要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理论为:政治思想注重实用。

第三节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

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

(一)有道与无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下有道”。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

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他的“天下有道”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定向意义。

(二)人性学说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后来,孟子和荀子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1、孟子的性善说

第一,孟子认为,人人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最重要的恻隐之心。

第二、“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是从人的仁爱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从四心到四德的生成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

第三,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共通性。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是一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评价:他的性善说打破了圣人的神秘性,理论上肯定了凡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同时提升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的权威性,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强化。

2、荀子的性恶说

第一、他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妒忌,四是对权力和名誉的欲求。

第二,他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由圣人来“化性起伪”。为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修身。每个人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

总之,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二、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他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尊卑制度,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他曾提出“为国以礼”。

第二,对个人而言,礼必须是遵行的行为规范。

第三,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的权力。他认为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空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二)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他首先探讨了礼的起源。他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分析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的根本功能就是分。礼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分工。

第三,他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他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

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

第一,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他把仁看作是最高德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

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忠和恕。

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二)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主要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

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三)德治与教化

第一,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是针对统治者的。

第二,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

孔、孟儒家一派看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政治功能,因而极力宣扬道德教化,宏扬孝道。他们并没有排除法制刑杀,只是在教化和刑杀两手中,主张教化为主,先教后杀。

四、儒家的礼治思想

“礼”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礼”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完全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教化制度。儒家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倡导礼治和德治,主张用礼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者政之车免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礼就好比车的牵引,没有礼,治国将寸步难行。

实现礼的手段——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与礼是一对最重要的范畴。“仁”偏重于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强调人们的内在的道德尺度。它讲求是爱人敬人。“礼”则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外在的调节制度。既然孔子还认为仁是礼的内容,礼是形式,先有仁德的内容而后有礼乐的形式。

仁是无形的完美的道德规范,是对人的较高的道德要求。一个人必须首先具备美的道德品质(仁),然后再学“礼”,于是一个完美的“仁人”才能形成。“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用“仁”当中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就能恢复对礼——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的适用。

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论语·学而》)礼的大小巨细都要握“中”的标准,不把握标准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施行礼仪,施行人的行为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学而》)。总的来说,儒家“礼”思想,是强调“用礼贵和”。“礼”与“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两者不分离。“和”还强调“和谐”,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就是“仁”和“德”。“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颜渊》)人人都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礼所规定的等级身份,实施相应的行为举止,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合乎礼当中所反映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合乎社会规范的要求,也即作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君主要按礼的规定仁慈地对待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爱护百姓,为万民百姓谋福利(按做臣子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夫妇,朋友,兄弟之间也应按礼对自己的要求来进行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等等,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地调处,才能实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

礼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对它的遵守可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礼把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融会在具体的条纹中,是中国古人对一些合理的人际规则、治国规则的总结,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礼可以有效地制止我们个人情感中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因素的内容,使我们更和谐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儒家的礼治思想虽然

有其维护君权,强调等级特权等糟粕之处,但就其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来说,礼本身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我们应注重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过程中,必须借鉴“礼”的基本精神,吸收其合理因素,通过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加强道德教化和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的自觉意识,以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开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道家无为政治思想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一、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

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他们说

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造,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

(二)庄子的无为思想

第一,庄子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第二、他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

第三、他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主张绝圣弃知。认为没有了圣人和仁义礼法,人们就能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就太平了。

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

(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

老子从道的本体性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

(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他对社会政治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对政治的批判。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

其二、对心计、知识和智慧。他认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尔语我诈、阴谋诡计。

其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

其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

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上,庄子无疑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就是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

第五节墨家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学说以其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注重实用。在政治思想上,他的重要主张是尚同、尚贤。

一、尚同政体思想

1、他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2、他认为,要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设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他认为设立政长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尚同。在他设计的同的政治体系中,天子地位最高,居于整个体系的顶端。

3、他认为政长系统运作的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他所设想的政长体系也表现出典型的专制主义。

4、在社会治理政策上,他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表现出一定的为民务实精神,但也具有鲜明的君主专制色彩。

二、尚贤思想

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贤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1、他提出“使能以治之”的原则,主张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

2、他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准。即要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3、他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即要为贤才置“三本”。

第六节法家的法、术、势政治思想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概括。

一、法治思想

(一)变法主张

在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

例如,商鞅认为,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制度。法要符合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时而变法”是历史的成功经验。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坚决主张变法,并进行了实践。

(二)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

法家极力推崇法治,坚决反对人治。他们对儒家的人治主张进行了坚决批判。

其一,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标准。

其二,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

其三,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使命并不必要的。所以,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

(三)法的作用

1、对于法治的作用,法家思想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慎到和商鞅认为,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定分尚公”。法的定分可以明确公私界限,立公去私。

2、作为政策原则,商鞅认为法的作用在于“利出一孔”,以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因此,明智的政治家就要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要用法律的手段,对民“劫以刑”、“驱以赏”。

(四)立法、执法的原则

1、无论立法还是执法,法家思想家都主张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

2、他们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法令一旦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

二、权势思想

(一)势的内容

势指权势。韩非对势的内容做了细分,他认为势包括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是指在既定条件下运用权力,人为之势是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

(二)势的重要性

法家普遍重视势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慎到认为:在权势、法、术等政治要素中,权势最重要,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全国,靠的不是知识、道德或才能,而是巨大的权力。

韩非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臣民服从,凭借的就是势。商鞅认为: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

(三)势的保持和运用

法家在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势须集中;第二,要善于借助外力。

第三,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要不尚贤。

三、术治思想

(一)术与形名之术

术就是权术,大体上是指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

(二)术对君主的意义

法家重视权术,是基于他们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术治之所以成为法家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它对于君主控制群臣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术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在官员选用方面,法家主张不尚贤,不用忠臣,在官员的任用上,主任人能而授官。

第二,关于君主决策。主张兼听独断。

第三,关于君臣权责的分配。他们主张“君无为,臣有为”。第四,主张阴谋之术。

第四,阴谋之术。

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C)和()。

A.敬祖尊王命

B.怜小民重刑罚

C.保民慎刑罚

D.敬天尊天命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 A )四家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A.儒、道、墨、法

B.儒、道、名、法

C.儒、道、墨、杂

D.儒、道、兵、

3.( D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厂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

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法家思想是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4.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C )。

A.皇权崇拜

B.图腾崇拜

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D.神权崇拜

二、名词解释

1.周公

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重在调节。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以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周公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多识。为周王朝的兴衰奠定了基础。

2.儒家学派

创立者孔子,主要代表还有孟子和荀子。儒家学派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仪,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倾向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

3.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主要代表还有庄子。其主要特点:一,“道”是其政治思想核心范畴。他们一般主张“因道”即法自然,人的政治行为应遵循道的规律,符合自然。二,一般都赞成无为政治。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其政治思想注重实用,提出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等。

4.墨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其学说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欢迎。墨家学派具有强烈的派别意识,以墨子为首领,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自称“墨者”。墨家集团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责任意识,以扶助弱小,救民苦难为己任。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注重实用,提出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等。

5.法家学派

兴于战国时代,主要代表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主要政治思想: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政治秩序。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6.孔子

鲁国人,儒家的创立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主要政治思想:一,礼治。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礼体现在政治

体制上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要进行礼治就要从正名开始。二,仁政。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达到在思想言行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规定。仁者爱人,即如何对待自己,就如何对待别人。

7.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道的本质是无。老子无为政治思想关键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道的本身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因而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老子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评态度,认为道完美无缺,对照之下,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因此主张无为。

8.商鞅

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初时到魏国寻求政治出路,但不受重用;后投奔秦国,得秦孝公赏识,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因成效显著,晋升大良造。其政治思想具有先秦法家特点,主张重法和推行耕战政策。认为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同时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坚决主张变法。

9.韩非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作《韩非子》。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政治秩序。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周公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

周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概括地总结了周灭商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注重调节为特色的政治思想。周公首先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就可以了解天意。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保民,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在治民的态度上要敬慎,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贪图享乐、恣意妄为,要注意体察民情。慎刑罚,是要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施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周公主张按照德的思想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保证周朝统治长久。

2.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礼治理论认为礼能够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按照礼的等级原则将人分为高低贵贱贫富,并使之相互制约。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遵守

等级规范,各守其业,各尽其职。因此,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遍布社会政治各个层面上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政治原则,是最重要的治国方针。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进行礼治要从“正名”开始,只有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名分适宜得当,政事才有成效。其实质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3.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的依据和实质?

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其实质是“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其主要内容:一是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法、慎征伐、尚节俭。二是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方面采取适当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条件。老子提出无为政治是依据他对“道”的认识: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的特点是有。有是对道的本质的背离,因而,理想的政治就要依据道的本质回归自然。庄子更看重道的自然本体和自然规律的性质,因而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他认为,天道循其自然之理运行,万物才得以生成。天道、帝道、圣道是相通的,其要决是虚静无为。所以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4.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政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未有刑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建立了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尚同”。在运作方式上,墨子认为,尚同的运作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即下级层层尚同、服从于上级,最终做到所有臣民都同天子保持一致,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还认为,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卿大夫、国君、天子掌握着“总义”、选义“的权力,经过层层尚同,最终将法令集中到天子手里,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墨子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以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

5.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家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激进的,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还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这种认识中蕴涵者与当权者的某中对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不过这种否定社会进步,否定人类文明多数成果,期望借此找到解脱和自由之路也带有明显的负面作用。但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结果只能是更大的不自由。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回归自然只能给那些政治上的失意者和反对派提供精神出路,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说到底还是帮了统治者们的忙。

6.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思想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尚贤就是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将选材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圣王,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官员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则优汰劣。选用贤才要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贤能的标准是即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使用贤才还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尚贤主张反映了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7.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

法家主张因时制宜,进行变法,并将之付诸实践。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法家认为依法而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如果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法家思想家反对人治,认为人治随意性大,没有一定标准。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容易导致政治危机的产生。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并不是重要的。因此,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法家认为法有定分止争,立公去私,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战,增强国力的作用。在立法原则上,法家主张法要面向现实,因顺人情。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都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并严格执法。发应由君臣共守,法律一经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应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

法家法治思想的政治实质:法家思想家们大讲法之公而不私,但是,在君主政治条件下,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高于法律之外的。立法、变法的权力既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又是全部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样的条件下,法律只能成为君主统治天下,谋取私利的工具。

8.法家权势思想的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权势包括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指在既定条件之下运用权力,君主本身是最高统治者,这就是自然之势。人为之势则是指在可能条件之下能动地运用权力。人为之势则是君主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所获得的政治上的权威;法家重视势的作用,认为法和术的运用都要以势为前提,没有权势,君主就无异于常人,法和术也就失去了依凭。重视权势是法家学派的普遍性认识。法家还提出了君主保住势的方法,即权势要集中,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不尚贤等。其权势思想的政治实质: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法家权势理论反映了法家对现实政治中,权力的地位、作用,特别是权力对君主专制的意义的认识。

9.法家术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

术就是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术既包括君驭臣之术,也包括臣弄君之术。术主要是君主用来控制和对付群臣百官的。它只能由君主独握。法家

认为,治理百官是君主政治生活中的要务。权术是君主治吏的最佳手段,它对君主控制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的意义。术治的内容包括:在官员的管理上,要任能而授官,循名责实。在君主决策上,要兼听而独断,在权责分配上,要做到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统治者还要学会适当的阴谋之术。法家术治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君主的利益。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术的使用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权相争,使君主政治显得更加残酷和无情。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七章学习辅导.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七章学习辅导 在程序设计中,经常需要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一组数据类型相同或不同的数据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为此,C++提供了结构这一聚合数据类型,它是用一种混合模式将不同的信息块收集到一起,并赋予一个统一的名字。 结构可以是由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成员组成,面向对象的结构类型还可以包含函数说明和定义,从而可以定义一个类,用标识符struct定义的类与用标识符class定义的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员的缺省访问属性不同。组成结构的每个数据称为该结构的成员。在使用结构之前,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定义,即对该结构的组成进行描述。结构的定义需要告诉编译器:该结构由几个成员组成,每个成员的数据类型是什么。 ㈠结构的定义 1.结构的定义格式 结构的定义以保留字struct作为标识符,其后是结构的名字,然后用一对大括号将该结构的成员包括起来,对于各成员,需要给它们指定一种数据类型,并指定一个成员数据名称。 定义结构类型的一般格式如下: struct 结构类型名{ 成员定义1; 成员定义2; … 成员定义n;}; 结构定义中的结构类型名为用户命名的任何一个有效的标识符,以后使用它就如同使用像int,double这样的简单类型名一样,允许出现在简单类型名能够出现的任何地方。成员定义1-n用来定义该结构的成员,成员定义的格式与无初始化的变量定义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的定义是一条语句,在其结尾处需要加一个语句结束符";"。 2.定义格式举例 如:struct B{ char ch; int x,y; double z;}; struct E{ char ch; int x,y; B z;}; struct F{ int x; F* next;}; 结构类型B包含有一个字符型成员ch,两个整型成员x和y,以及一个双精度浮点型成

办公室管理重点难点

办公室实务 《办公室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的有关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办公室管理是现代文员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办公室实务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办公室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运用能力。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办公室实务》,主编陆瑜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十四章,包括办公室实务概述、文员实务、电话电子通讯、邮件收发、接待实务、信访实务、会议及会谈实务、日程安排、差旅事宜、照料上司身边琐事、交际与礼仪、办公室用语、印信值班工作、文书与档案实务等。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 本课程拟采用文字教材和少量声像教材以及多种网上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各章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在知识的介绍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侧重于操作层面,这也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文字教材后面设计的案例题目,是紧密配合文字材料而精心设计的、突出实践技能、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教程的表现形式,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既把它看成是实践的模拟演示,也把它看成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也可以用它来检测学习效果。 (二)音像教材(IP计算机课件) 配合文字教材,《办公室实务》拟编制6节录像课。主要是模拟办公室具体工作操作程序,文员接人待物的规范流程,将便于实践演示的工作程序形象化地表示出来。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既有定期发布的教学重点解析,又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此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将在网上举行不定期的讨论活动。有关信息都会在网上予以发布。 各种教学媒体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交叉(见下表),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需要选择。 三、教学活动安排 1.教研活动:(1)9月份网上讨论教学工作;参加人员:试点电大主持教师。 (2)10月份网上讨论平时作业问题。参加人员同上。 2.学习讨论活动:11月份组织一次学习讨论,参加人员:学生、教师。 3.平时教学检查:统一安排4次书面作业,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一同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4.信息发布:每个月网上发布一次辅导内容,一次网上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国际私法教学大纲

《国际私法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国际私法》是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2.适应专业:法学(函授本科) 3.学时:总学时80,面授学时20,自学学时60。 4.先修课程:民法学、经济法、国际公法等。 5.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与法理分析相结合;历史演绎与逻辑归纳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实际论证相结合;;传统理论讲授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7.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为依据,从冲突法的理论,我国冲突法的立法及实践等方面,全面掌握各种涉外民事关系准据法确定的原则与理论,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全面了解国际私法的原理及学说,并在国际经济流转和民事往来的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和法律适用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 主要内容:涉外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产生、性质和调整方法、国际私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特点、与相关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国际私法的性质、国际私法的渊源。 教学要求:教学中重点讲明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产生、性质和调整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私法作为法律部门的特点、与相关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国际私法的性质。在国际私法的渊源问题上,说明不同法律渊源在适用上的关系和顺序。 教学重点: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国际私法的性质、国际私法的范围和体系。

第二章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十三世纪前国际私法萌芽史、十三至十八世纪国际私法学说史、十九世纪国际私法发展史、当代国际私法发展史、统一国际私法立法史、中国国际私法发展史。 教学要求:学习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了解适用外国法的必要性和法律适用的各种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十三至十八世纪国际私法学说史、十九世纪国际私法发展史、统一国际私法立法史。 第三章冲突规范与准据法 主要内容:冲突规范概述、连结点、系属公式、准据法及其确定、先决问题、法律选择方法、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 教学要求:熟悉不同冲突规范和连结点在法律适用中的意义,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会选择不同的连结点。掌握法律选择方法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并分清法律选择方法在立法与司法两个不同层面的作用。通过对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划分,了解适用外国法的条件和范围。 教学重点:冲突规范的概念、结构、类型及其作用、连接点、准据法及其确定、先决问题。 第四章冲突法的一般制度 主要内容:识别、反致、法律规避、公共秩序保留、外国法的查明。 教学要求:对于国际私法特有的制度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了解在处理涉外案件的不同过程中涉及的国际私法基本问题,树立处理国际私法案件应当具备的理念和常识。 教学重点:识别、反致、法律规避、公共秩序保留。

初一第二章非负数辅导

初一第二章辅导 例1.若0|2|)1(2=++-b a ,则b a +=_________。 练习.已知|1|x += 4,2(2)4y +=,求x y +的值。 若()()22110a b -++=,则20042005a b +=__________. 例2.已知|a|=7,|b|=3,且a >b 求a+b 的值。 |a|=7,|b|=3,且a 与b 异号,求a-b 例3 11111335574951 +++?+???? 例4、现规定一种运算“*”,对于a 、b 两数有:ab a b a b 2*-=, 试计算2*)3(-的值。 一、境空题 1、31-的倒数是____;3 21的相反数是____. 2、比–3小9的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 3、计算:._____59____;2123=--=+- 4、在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为2,那么到点A 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5、两个有理数的和为5,其中一个加数是–7,那么另一个加数是____. 6、某旅游景点11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 2-,最高气温为8℃,那么该景点这天的温差是____. C 7、计算:.______)1()1(101100=-+-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5的绝对值是………………………………………………………( ) A 、5 B 、–5 C 、 51 D 、51- 2、在–2,+3.5,0,3 2-,–0.7,11中.负分数有……………………( ) A 、l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下列算式中,积为负数的是………………………………………………( ) A 、)5(0-? B 、)10()5.0(4-?? C 、)2()5.1(-? D 、)3 2()51()2(-?-?- 4、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 ) A 、–1与(–4)+(–3) B 、3-与–(–3) C 、432与16 9 D 、2)4(-与–16 5、l 米长的小棒,第1次截止一半,第2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下去,第6次后剩下的小棒长为…………………………………………………………………( ) A 、 121 B 、32 1 C 、641 D 、1281 6、不超过3)23(-的最大整数是………………………………………( ) A 、–4 B –3 C 、3 D 、4 三、计算. (1))4(2)3(623-?+-?- (2)61)3161(1? -÷ (3)51)2(423?-÷- (4)[] 2)4(231)5.01(-+?÷ -- (5))411()2(32)53()5(23-?-÷+-?- (6)()33 2122316293??--?-÷- ??? (7)(-1)3-(1-21)÷3×[3―(―3)2]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 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第一章集合与映射 1、集合 2、映射与函数本章教学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与映射的概念,掌握实数集合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第二章数列极限 1、实数系的连续性 2、数列极限 3、无穷大量 4、收敛准则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 第三章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 1、函数极限 2、连续函数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4、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估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微分 1、微分和导数 2、导数的意义和性质 3、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5、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微分,导数,高阶微分与高阶导数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求导与求微分的方法。 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 2、L'Hospital法则 3、插值多项式和Taylor公式 4、函数的Taylor公式及其应用 5、应用举例 6、函数方程的近似求解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与函数的Taylor公式,并应用于函数性质的研究,熟练运用L'Hospital法则计算极限,熟练应用微分于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与函数作图问题。 第六章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其应用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熟练应用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掌握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 第七章定积分(1 6) 4、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5、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6、定积分的数值计算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牢固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5) 1、偏导数与全微分 2、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3、Taylor公式 4、隐函数 5、偏导数在几何中的应用 第二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6可微,且求其可微的,且。 7、设由确定,求在(1,2,-1)处的导数应是变换的Jacobi矩阵,在处,此矩阵为,在列向量表示下,在(1,2,-1)处的导数就是将变换为的线性变换。[备注1:这一答案保持了原题用行向量叙述的方式。][备注2:当表示为,我们可得在处的—导数是:,即,故或,算子对向量的作用以相应的矩阵对向量的左乘表示。] 第三部分

国际私法期末复习重点归纳

1、国际私法调整对象:就是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国家民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国际的或跨国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说是一种超越一国范围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调整方法:直接调整方法,间接调整方法。 所谓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有关的国内法或国际法中规定某类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受何种法律调整或支配,而不直接规定如何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方法。其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借助冲突规范来实现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的体系,示范法应分为总则、管辖权、法律适用、司法协助喝附则五大章。主体为管辖权、法律适用和司法协助三大部分。 3、国际私法渊源:国内立法,司法判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学说或法理。 4、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统一国际私法的常设政府间国际组织。 5、国际私法主体:是指能够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住所是久住之处,居所只是暂住或暂居之处。 法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设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财产,并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对于法人国籍的确定,我国采取登记主义。对于法人的住所,我国采取的是主事务所所在地说。 6、外国法人的许可:是内国根据本国的法律对外国法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承认并允许其在内国从事民商事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对外国法人的认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法人依有关外国法律是否已有效成立;二是依外国法已有效成立的外国法人, 法律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法律同时调整同一个相同的社会关系而在这些法律之间产生矛盾的社会现象。 7、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是指内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遇相同,即在同样的条件下外国人和内国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相同。它有如下特点:1、当今的国民是一种互惠待遇,但并非以一定条约和法律上的规定为条件;2、国民待遇仅就一般状态而言,并不意味着外国人与内国人在具体的民事权利享有上完全一样;3、国民待遇的范围常在条约中做出限制。 最惠国待遇是指施惠国给予受惠国的待遇不低于授予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同国民待遇相比,有如下特点:1、两者的规定方式不同。最惠国待遇必须以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规定为基础,而国民待遇既可以在国内立法中,也可以在国际条约中规定;2、两者的待遇标准不同:最惠国待遇是以施惠国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为标准,而国民待遇以本国国民待遇为标准。 3、两者的目的不同。最惠国待遇是为了使处于一国境内的不同外国人处于平等地位;而国民待遇则是为了使外国人在某些领域与内国人的民商事地位平等; 4、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最惠国待遇适用于经济贸易的某些事项,,而国民待遇一般适用于概括性的一般问题。各国一般实行有限制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条款在规定其范围的同时,常规定其例外条款。 8、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即对同一民事关系因所涉国家法律规定不同而发生的在法律上适用上的冲突。 产生原因:1.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2.各国之间存在着正常的民事交往,发生大量的国际民事关系。3各国承认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4各国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 解决办法:1、冲突法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制定国内或国际的冲突规范来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国际民商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从而解决民事法律冲突)2、实体法调整方法(是指有关国家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的方式,制定统一的实体法,以直接规定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避免或消除法律冲突) 9、系属公式:所谓系属公式,就是把一些解决法律冲突的规则固定化使它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或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处理原则,以便解决同类性质的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 几种常见的系属公式:1、属人法,是以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惯常居所作为联系点的系属公式。2、物之所在地法,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所在国家的法律,它常用来解决物权特别是不动产物权的法律冲突问题。3、行为地法,是指法律行为发生地所属法域的法律。4、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是指双方当事人自行选择的那个法域的法律。5、法院地法,是审理国际民商事案件的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6、旗国法,就是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7、最亲密联系地法,是与国际民商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10、准据法的概念:是指经冲突规范指引用来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具体实体法规则。

电子商务概论第七章辅导

第七章网上支付与结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网上支付形式的基本流程,了解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 主要知识点: 1.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2.网上支付与结算的形式(信用卡、数字现金、电子支票、智能卡、电子钱包) 3.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驱动因素、网上银行的特点、网上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电子货币与支付形式 网上支付过程 重点名词: 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网上银行 教学辅导: 一、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计算机介入货币流通领域后产生的,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要求资金快速流通的产物。其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二、电子支付

电子货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付和结算的手段。三、电子支票 电子支票是一种借鉴了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的电子付款形式。 四、智能卡 类似于信用卡,但卡上不是磁条,是计算机芯片和小的存储器。 在智能卡上将消费者信息和电子货币储存起来,可以用来购买产品或服务,存储信息。 五、电子钱包 也叫储值卡,是用集成电路芯片来存储电子货币并被顾客用来作为电子商务购物活动中常用的、尤其在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 六、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为:网络银行,在线银行,电子银行,虚拟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建立自己的Web站点和网页,向消费者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银行的服务项目,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建立在Internet平台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七、网上银行的驱动因素 1、网上银行是网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汉语修辞学》第二章学习辅导 一、词语锤炼的重要性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色,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用法。如果词语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语言交际。例如某中学的化学试题是要求判断正误:“倍比定律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明的。”命题教师拟定的答案是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不少学生坚持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观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发明”与“发现”不同,因为“发明”是指研究创造出指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例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发现”则是指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但它本身却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这它反映的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见,词语的选择在语言的使用中非常重要。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重点讲授了“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第二节、“成语和成语的活用”(第三节三个问题。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关于词语的锤炼,教材提出了四个要求:一、准确朴实;二、简洁有力;三、新鲜活泼;四、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点要求分为两个层级,后两个方面是对词语锤炼的更积极的层级要求。 (一准确朴实

所谓“准确朴实”,就是用得合适,具体表现为:其一、准确地反映人和事物的特点。其二、突出主题或重点。其三、适合交际语境,用得得体。其四、突出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褒义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肯定、赞扬、喜爱等感情,贬义则表示人们对人或事物的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中性词虽无褒贬色彩,但它与可以通过与褒贬色彩相对而获得修辞自效果。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词语的锤炼主要是对同义词语的选择。同义词语用得好,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简洁有力 简洁有力就是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以少驭多、言简意赅的目的。“简洁有力”,并不是机械地排斥对词句的修饰,而是要注意避免干巴巴的堆砌。只要与题旨情境相适应,适当地选用一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词语,更有助于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总之,“简洁”是就语言手段和意义的联系而言的,使用语言时并不一定需要堆砌许多词藻,简洁的语言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题旨情境来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三新鲜活泼 所谓“新鲜活泼”就是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四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使用语言时取得交际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色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色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2章重点难点辅导

1-2章重点难点辅导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第二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在本节的1-2章重点、难点辅导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指导大家的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国际立法,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概况,掌握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内容: 一、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 二、美国、英国、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三、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 四、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第二章消费者保护法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 教学要求:了解消费者保护法的取向和体系,掌握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保护法概述 一、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 二、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 一、安全价值 二、交易公平价值 三、福利价值 第三节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 二、消费者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国家与社会干预原则 四、综合法律保护原则 第四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

一、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含义 二、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构成 第二部分:理论重点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由来 消费——消费者——消费者问题——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 (1)消费 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和购买的活动,是人们对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性消费品(服务)的消耗和利用。 生产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器材、原材料、燃料、机械、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物质产品或耗费劳动服务的行为。 生活消费包括物质产品消费和劳动服务消费两种。 (2)消费者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消费者泛指从事一切消费活动的人,这里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狭义上的消费者即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则专指从事生活消费活动的人。因此,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的概念可表述为: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这里应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也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限制的主体仅限于个体社会成员即自然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都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体,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首先,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不同,经营者所承担的是经济风险,而消费者承担的除了经济风险还有生存危险。其次,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的利益可以得到即时的满足,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在交易完成、获得并使用消费品以后才能得到满足。第三,消费者正确消费要依赖于经营者。综上,商品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的交易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消费者与经营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给予同等保护,那么,对消费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公证的立法者应该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在法律保护上对消费者给予适当的倾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10月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1 第一章绪论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或称国际民事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的一个法律部门。 涉外民事关系:是在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据以发生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如:1、作为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外国法人或无国籍人,有时是外国国家或国际组织。2、作为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实施或完成的行为。3、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外国。 国际私法上所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广义的,实际上是指民商事关系。它包括国际物权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信托关系、发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关系等等。

涉外因素中的“外国”是广义的,包括一国内涉及不同法域的法律关系。 法域此处即一国内具有独立法律制度的地区,中国司法实践中,国际私法规范也适用于港、澳、台地区。 国际私法在许多国家又被称为“法律冲突法”或“冲突法”。 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法律 制度之间的冲突。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法律制度为区际私法。多见于联邦制国家或复合法域国家。 具有自己的国际私法和自己内部的区际私 法的成文法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波兰与前南斯拉夫。美国这样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自己的州际冲突法。 国际私法与区际私法的关系:首先二者有区别。国际私法是调整不同国家间的民法冲突,区际私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民法冲突。但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解决法律的地域或空间 冲突的。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在解决国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 第一章导言 一、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 (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它包括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7.经济学的划分 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8.理论的内容与分析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5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5

10月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13 第十三章法定之债 侵权行为之债:指不法侵害她人人身或财产权利,并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一、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理论 (一)行为地法说:早在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代,便主张对侵权之债以行为地法为其准据法。其理论根据乃是“场所支配行为”这个古老的原则。 法国学者巴迪福认为,之因此应适用行为地法,主要基于两大原因,即一是侵害发生地国因此种行为而蒙受的损失最大;一是只有适用行为地法,才能警示人们在为有关行为时得首先对其行为的危害性加强预测并评价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 (二)法院地法说。认为侵权刑罚上犯罪在性质上相同或类似,由于刑法不具域外效力,侵权行为地法亦当不为法院国所采用,而应以法院法法作其准据法。萨维尼认为对侵权之债应以法院地法作其准据法。 (三)最密切联系说或“侵权行为自体法”说。由英国著名国际私法学家莫里斯提出。“侵权行为自体法”即侵权行为应适用与侵权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二、侵权行为法律适用上几种有代表性的立法实践。 (一)以行为地法为主,而以内国法律加以限制。如日本,泰国,德国,中国等;1966年《葡萄牙民法典》规定:1)侵权责任,无论产生于不法行为,风险,仰或为某种合法行为所引起,均适用造成损害的主要行为实施地国法,而因不作为引起的侵权责任,适用责任人本应为积极行为的行为地法;2)如结果发生地法认为行为人为侵权人,即使行为实施地法不认为侵权,应适用结果发生地法;3)如双方具有共同国籍或惯常居所地,只是临时在国外发生侵权行为,则可适用她们的共同本国法或共同惯常居所地法。 (二)一般以行为地法为主,但以最密切联系或以“利益导向”加以限制。1978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48条规定:1)非合同损害求偿权,依造成此种损害的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2)因不正当竞争而发生的损害与其它求偿权,依受此竞争影响的市场所在国的法律。 1995年《英国国际私法》第11条规定:1)一般规则是准据法乃导致侵权或不法行为之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2)如此类事件的某些因素发性在不同国家,依一般规则准据法应为:A)对导致个人人身伤害或因人身伤害而造成死亡所提起的诉讼,乃该个遭受伤害地法;B)因对财产损害而提起的诉讼,乃财产遭受损害时所在地法;C)在其它任何案件中,均适用最密切联系地之法律。 (三)在侵权冲突法上开始引进当事人意思自治。 (四)原有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上主张适用原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即原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对她方造成侵权,依合同准据法处理。另外如雇用关系,夫妻关系,消费关系等也有此种情况。 三、中国关于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中国《民法通则》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能够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

房地产法第七章教学辅导

第七章房地产转让法律制度 第七章房地产转让法律制度 一、房地产转让的定义 房地产转让,是指房地产权利人通过买卖、赠与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包含的内容: (一)房地产转让的主体是房地产权利人。 (二)房地产转让的法律后果是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三)房地产转让的实现方式有买卖、赠与或者其他合法方式。 其他合法方式主要有:1、以房地产作价入股、与他人成立企业法人,房地产权属发生变更的;2、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或者多方提供资金、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而是房地产权属发生变更的;3、因企业被收购、兼并合伙合并,房地产权属随之转移的;4、以房地产抵债的;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房地产转让的种类有已经建成的房地产的转让和尚未建成但符合条件的在建房屋的转让。 二、房地产转让的原则 除遵循民法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一般原则外,还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出让方地位不变原则 出让方地位不变原则即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无论土地的使用权有何变化,国家仍是土地所有权人。 (二)房地产一致原则 房地产一致原则即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产权相一致原则,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取得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具体包括:1、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权随之转让;2、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人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作为动产转让时除外。 (三)效益不可损原则 即保护财产的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原则,指无论是土地使用权转让,还是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转让,都不得损害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的经济效益。

学校管理心理第二章教学辅导

学校管理心理》第二章教学辅导 2002-05-31 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包括三节:个性概述、个性差异与管理、心理测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个性、个性和人格的区别、个性的结构、个性的特点以及什么是个性差异。 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基本精神面貌”是说明人的个性是“整体的”和“持久的”。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固然可以从许多细节上去比较,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人有个性,强调的就是人的个别的差异。而心理学中的个性,指是一个人可以区别于他人的总的行为倾向,是一个有特色的、持久的、统一的个体。 个性和人格在心理学中都是常用的概念,它们经常等同或混用,而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个性侧重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人格则侧重于人的整体性,是从广义的方面来理解的。 对于个性概念的理解可以从这几方面把握: 1.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2.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个性具有独特性。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第一部分

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 第一部分 第一章集合与映射 §1.集合 §2.映射与函数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与映射的概念,掌握实数集合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第二章数列极限 §1.实数系的连续性 §2.数列极限 §3.无穷大量 §4.收敛准则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 第三章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 §1.函数极限 §2.连续函数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4.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估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微分 §1.微分和导数 §2.导数的意义和性质 §3.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5.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微分,导数,高阶微分与高阶导数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求导与求微分的方法。 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 §2.L'Hospital法则 §3.插值多项式和Taylor公式 §4.函数的Taylor公式及其应用 §5.应用举例

§6.函数方程的近似求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与函数的Taylor公式,并应用于函数性质的研究,熟练运用L'Hospital法则计算极限,熟练应用微分于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与函数作图问题。 第六章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熟练应用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掌握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 第七章定积分(§1—§3) §1.定积分的概念和可积条件 §2.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3.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七章定积分(§4—§6) §4.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5.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6.定积分的数值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牢固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熟练定积分的计算,熟练运用微元法解决几何,物理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初步掌握定积分的数值计算。 第八章反常积分 §1.反常积分的概念和计算 §2.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反常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与反常积分的计算。 第九章数项级数 §1.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2.上级限与下极限 §3.正项级数 §4.任意项级数 §5.无穷乘积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项级数敛散性的概念,理解数列上级限与下极限的概念,熟练运用各种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任意项级数与无穷乘积的敛散性。 第十章函数项级数 §1.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2.一致收敛级数的判别与性质 §3.幂级数

国际私法辅导

第一章国际私法的概念 第一节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国际私法以含有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一般来说,凡有以下情况,均构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1)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有时也可以是国家或国际组织; (2)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或标的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权利和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大家需要注意:国际私法上所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实际上是指民商事关系;它包括国际物权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信托关系,发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关系等等。 涉外法律冲突 概念:对于同一民事法律关系因所涉各国立法不同且都有可能对它进行管辖而产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处理涉外民事关系时之所以会产生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含有涉外独立因素的民事关系;二是所涉各国民法上的规定不同;三是司法权的独立;四是国家为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赋予外国人在内国以平等的民事权利地位,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承认所涉外国法的域外效力。 冲突的实质: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内国法律的域内效力,或内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外国法律的域内效力之间的冲突。 解决的途径:一是通过冲突规范来指定各种不同性质涉外民事关系应该适用的法律;二是有关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制定一些统一的实体规范; 几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冲突:在国际私法中讨论的法律冲突,主要是指法律的国际冲突,亦即不同国家的法律冲突。但除此以外,国际私法有时还要涉及法律的区际冲突、法律的人际冲突和法律的时际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1)法律的区际冲突:法律的区际冲突是指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私法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区际冲突的法律制度称为区际私法或区际法。 特征:首先:它与国际私法不是发生在同一层面的问题,区际私法只是在依国际私法规则指定应适用某国法律作准据法之后,才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次,由于区际私法处理的是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法律冲突,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法律近似性会更大,而且往往要受到中央宪法的制约,因而在法律选报方面都比较宽松。 再次,在国际私法中,国籍是属人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连接点,而在解决区际私法冲突时,国籍这个连接点完全不起作用。 大家要注意的是:区际私法处理的既然是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法律冲突,在多数情况下要受到中央宪法的制约,因而在法律选择和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等方面都比较宽松;另外,在解决区际(或“域际”)私法冲突时,国籍这个连结点完全不起作用。 (2)法律的人际冲突:法律的人际冲突是指一国之内适用于不同宗教、种族、不同阶级的人的法律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人际冲突的法律制度叫人际私法。 (3)法律的时际冲突:法律的时际冲突是指可能影响同一民事关系的新旧、前后法律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法律时际冲突的法律制度叫时际私法或时际法。 时际冲突包括:1、新旧法律的冲突。 2、两地法律的冲突,即“动态冲突”。举两个例子,一是在对动产的可转让性问题适用所在地法的情况下,一项动产从甲国移至乙国;二是在对人的能力适用其国籍国法或住所地法时,某人由甲国国籍或住所改为乙国国籍或住所,在这些情况下,都会提出究竟应适用前一国法律还是后一国法律的问题。 第二节国际私法的定义、名称和范围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并以解决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以冲突规范为最基本规范,同时包括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规范、避免或消除法律冲突的统一实体规范以及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程序规范在内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国际私法的范围,指的是国际私法所应包括的规范的范围或种类。 国际私法包括以下几类规范:1)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即规定在内国的外国自然人和法人在什么范围内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规范。这种规范的效力是产生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冲突的前提条件。 2)冲突规范,即在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时,指定应该适用哪一国家的法律作为准据法的各种规范的总称。在今天,各国的国际私法仍以冲突规范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3)统一实体规范,也称统一私法规范,即指国际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中直接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实体规范。 4)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规范。前者即指规范司法机关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专门适用的程序规范,后者指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规范。 第三节国际私法的渊源 用以表现国际私法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就是国际私法的渊源,国际私法渊源具有双重性,即除了国内立法和判例这两个渊源外,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也可能成为国际私法的渊源。 包括(1)国内立法 一、国内立法是最早、最主要的国际私法渊源; 二、国际私法国内立法的四种方式,并要理解以专门法典或单行法规形式制定系统的冲突规范和国际民事诉讼法规范,将是今后各国冲突立法的主要趋势和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