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威尼斯双年展
- 格式:ppt
- 大小:9.68 MB
- 文档页数:81
人生经历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1] 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
小学、初中均毕业于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职业生涯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业余工作室只有六个人:王澍夫妇和王澍的四个弟子,他们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设计院合作,来完成全部的施工图设计。
行内的规矩是,工作室做好设计方案,设计院配一套施工图,就动土开工了。
陆文宇不放心,和设计院达成了“新规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图得拿回工作室补充、完善,再请设计院二次矫正,然后给回工作室最终检查、定案。
别人只做一道的工序,“业余工作室”得做四道。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
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
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
”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
”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
”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
”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
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
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南方周末: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王澍: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
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
当一个国家失去文化属性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里的基本的感觉和尊严。
骈枝的苦恼阅读答案【篇一:语文二轮专题辅导与训练专题检测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江苏专用】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专题检测卷(七)(45分钟 54分)断想郭佳音③当然,对这部作品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作者那“跟拍”式的想像力。
“跟拍”是电影术语,也就是跟镜头,是拍摄时适应动体的动作,好比在近距离拍摄汽车时,就要采取与驶车的速度相应的移动相机的方式,这会使周围环境的动态更加引人注目。
罗琳的想象力最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就在于“身临其境”,在于以这种“跟拍”式的视角充分表现魔法世界的神奇。
这部作品的万能视角并不是“上帝化”的。
她仿佛与我们一起用新鲜的眼神张望着这神奇、美丽,而有时又充满了悲伤和凶险的魔法世界,由于作者和读者间保持了一致和相对静止,她的描写也就越发生动可感。
她写“三把扫帚”酒吧,读者就仿佛也身处那个温暖、热闹的环境,大口喝着美味的“黄油啤酒”;她写魔法部,我们也感觉到了庄严、忙碌一如现实世界的政府部门般的氛围;她写霍格沃茨学校中的“禁林”,让读者们也觉得神秘和一阵阵恐惧。
她并不用“理所当然”来讲述一个陌生的故事,而是用耐心的、逐步的节奏来写作——主人公刚到霍格沃茨上学的时候,他不太了解这个魔法世界,我们也不太了解;当他已经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魔法的时候,我们亦对一切习以为常。
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说“这种想象力极富感染力,同时又是细腻的、没有进攻性和强迫性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章太炎张中行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
王澍代表作品衰变的穹顶2010年8月29日,王澍作为首个以个人身份参加最核心的专题展的建筑师,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了该届展览的特别荣誉奖。
而此前,中国建筑师参加的都是非核心的国家馆展示或外围展,上一次获得核心展大奖还是8年前,中国与亚洲多国建筑师合作的项目。
简洁小木条理念打动老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王澍获得特别荣誉奖,是中国力量继8年前“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获双年展“建筑推动大奖”后,第二次获得专业大奖。
当年,王澍也参与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但该作品是由亚洲建筑师合作完成的。
作为纯“中国造”的建筑师,此次他获得个人大奖,暗示了中国建筑师力量的崛起。
对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可能并不在意。
他们不关注甚至不太了解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为他们“喜欢跟自己玩”。
在很多并不需要特殊创意也能生存得不错的建筑师看来,重要的是眼前和市场。
不过,至少现在有人愿意走出这个封闭圈子,跑出去和国际友人“玩”,并且玩出了名堂,赢得了喝彩,他就是王澍。
“衰变的穹顶”为什么能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评委会的青睐?乍看“穹顶”,会觉得这是个简单得有些简陋的作品。
由上百根细小木条搭成的“穹顶”,亦中亦西,兼具中国东方文化旨趣和西方宗教建筑特点的建筑。
“建筑成本”也就值五六千元。
“穹顶”完成的效率也令人称奇,在威尼斯,王澍和3名助手花了3天就建成了。
评委会对作品的评语是:作品针对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状,特别有价值。
因为它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轻盈简洁,对建筑环境零负担,用料环保,富有美感。
似中似西不可思议的失重“这个作品看似简单,可解读的意思至少有四五层。
”王澍说:“作品搭建方式吸取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形式特点则采用西方穹顶结构。
类似于十字架的构件,在似像非像之间,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
从选材上,这又是一种生态建造,是用边角小料搭构的,每个材料都很细,很小,很便宜,很普通,也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