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康桥文化赋予了诗人徐志摩以不竭的灵感,吴越文化成为诗人戴望舒心头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2]

徐志摩深受西方现代艺术陶冶,较多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单纯信仰,用他的好朋友胡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始终梦想这三个条件能够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再别康桥》中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信仰,那些优美的句子,那些动情的花语,那些传神的意象,那些化丝丝离愁为潇洒心声。康桥和康河可以说是诗人能以成功飞跃的摇篮,他们在诗人心中已盛开了美艳的花雨,片片都是情,颗颗垂着诗意的露。轻轻柔柔康桥水,流动着诗人寻梦的长篙。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深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寂寞、抑郁和消沉而忧伤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孤独的人,在蒙蒙细雨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廖的小巷中彷徨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的寄托。滴滴花雨落到流动的油纸伞上,敲响了心扉释放淡淡幽怨。郁郁悠悠雨巷情,流动着诗人寻梦的油纸伞。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再别康桥》抒发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格调轻快、活泼、舒畅、自由。事实上,徐志摩写《再别康桥》,并不是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那些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更进一步说,《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寻梦破灭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遇到林徽因,并疯狂的爱上了她。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活泼、单纯,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同在异乡的他们成为了知己,并一起出入舞厅,他们跳舞的时候如痴如醉,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这一点是徽音的父亲林长民也认同的。此时的徐志摩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一个下着阵雨的午后在康桥悄悄绽放了,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和林徽因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彼此被震撼了,他们恋爱了,一阵春风暖暖的吹得他陶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的娇羞。他要表达他压抑已

久的内心情绪,开始像山洪一样爆发,他开始写诗了。《草上的露珠儿》可以看成是他的真正第一首诗。多少次,他倚暖了康桥上的石苔,只为等到明星,照亮了他的世界。“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任地狱开放/毁灭不了我内府的宝藏”。这就是徐志摩在《康桥晚照即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恋的快乐。

康桥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康河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梦。而康桥文化使他的梦更加丰满。1928年春,他内心依然爱着的林徽因结婚了,虽然他和陆小曼之前就结婚了,但他内心深处一直都沉淀着对林徽因的深情。他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现实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此时的他爱情理想破灭了,他一生的追求,单纯的信仰,再也找不到方向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他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他想找一片净土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康桥是最佳选择。于是负气出走,重游康桥。在返回到中国的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一经典绝唱。

在这里,“康桥”明显有象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爱情理想。《再别康桥》表现了他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和理想破灭后淡淡的哀愁。异国康河情使诗人内心的忧伤在离别时无处寄托,因此,只能用诗歌来抒发。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从整首诗来看格调不高,低沉而又哀婉,在这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这与《再别康桥》大不相同。

和徐志摩不一样,戴望舒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小巷中,他少年时期不幸感染上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因为这一生理缺陷,少年时期常被讥讽和嘲笑,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在他心里造成了阴影,使他变得孤独和忧郁。他的忧愁像小巷一样无尽头地延伸。特别是江南多雨,满心忧郁行走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是多么的压抑。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1925年戴望舒疯狂爱上了大学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因他面部不佳有麻子,苦苦追求但一直没有得到施绛年的接受,但他此时的心中还是侥幸存有一丝希望。

所以,这首诗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等待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他对理想和爱情追求受挫,因此,他写下了《雨巷》这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复杂思想感情的诗。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愁还是写爱情理想不能实现,这与徐志摩有点相似。诗人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从他对施绛年表白遭到拒绝就要跳楼可以看出这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又飘过了,这与施绛年在他生命里出现,他们的距离是那么近而又是那么遥远甚为相似。在这一年,诗人对这个爱情理想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虽然姑娘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只是刻意保持的距离让诗人

觉得既近又远,在失望中又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诗中很多地方都闪着施绛年的身影。

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穆丽娟)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3]. 还有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在诗人《我的恋人》一诗中也有可考之处。诗人对他羞涩的恋人的描述很像施绛年。而“丁香姑娘”也有着“恋人”的踪影。

当然,社会背景应该可以看作诗人情绪的催化剂,他的情绪在压抑已久的社会氛围和诗人感情受挫时彻底爆发了,因此有了《雨巷》。又用“丁香”作为意象,“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柔弱、哀怨,走近、飘过、消逝、带有梦幻色彩。表现他美丽而浓浓的忧愁。江南雨巷的丁香结,解不开,许多愁。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灭,他一生为求一灵魂之伴侣,与张幼仪离婚后,满怀希望追求林徽因。林徽因在强大的舆论下,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在父亲的劝解下用理性来对待这份爱情,她在挣扎中放弃了,为求一心灵之安宁。当徐志摩遇到陆小曼,他死寂的心灵再次复活了,不管他是真心爱上了陆小曼,还是将一部分对林徽因的爱转移到了小曼的身上。但从后来的《爱眉小札》和一些书信中可以确定他是爱陆小曼的。他再一次与封建伦常做挑战,轰轰烈烈争取这份爱情。陆小曼与林徽因不同,她勇敢地做了一回徐志摩,成为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先驱。在各种压力下,他们结合了。

徐志摩本以为他的理想实现了,他一生的追求总算得到了回报,这时的他是幸福的,他出第二本诗集的时候曾表示过以后不再写诗。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他今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诗意。陆小曼因病吸食鸦片后,他经济拮据了,他早已失去父亲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他自己同时在几个高校任教来维持生计。但还是拆西墙补东墙,在无尽头的劳累奔波中,在不时和陆小曼的争吵中,他的爱情理想破灭了。1928年负气出走,重游了康桥。

此刻的他,内心极为压抑,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彩虹”就象征着他的理想爱情。从中可以看出他那剪不破的哀愁。他一直认为自己在浪漫寻梦,但此时此刻,他清楚地意识到梦醒了,又不知何去何从?他是多么的迷茫。

现在要走了,要离开这个曾经是他精神家园的康桥,这个封存着他美好记忆的地方,是多么无限的依恋,离愁别绪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让他锥心的不舍。沉默的夏虫和康桥是离别的笙箫,诗人还是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梦醒悄悄是别离,在那无力动摇岁月风舟的离愁中,诗人还是展现着浪漫主义的潇洒。

在徐志摩梦醒之前,有一个孤独的诗人,撑着油纸伞,彳亍在江南的雨巷寻梦。他就是戴望舒。当然,他寻的梦可以看作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出路,革命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寻“爱情梦”,这与徐志摩的梦是有相似之处的。

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

和戴望舒是好友,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20岁的戴望舒,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15岁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性格活泼。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她比戴望舒小五岁,对他写的诗并不以为然,她没有被才华横溢,当时已小有名气但面容不佳的诗人打动。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绛年也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

但是戴望舒与施绛年的交往很频繁,施绛年以她少女的调皮,有时会允许他拥抱一下,或者轻轻吻一下面庞。他们有过林中漫步,有过恋人间常见的争执,有过爱情的迷失和反省。这又何尝不是给了诗人一丝希望,但施绛年又总是对他若即若离。被幸福陶醉着的施绛年,有时也会撒娇说:?追随我到世界的尽头。?[4].诗人的心是充满热忱的,诗人的情是可以天荒地老的。施绛年愈是不果断拒绝,戴望舒愈觉得有一线希望,他高傲而自尊的心不甘失败并越战越勇。

戴望舒在出版自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的扉页上,印着A Jeanne(给绛年)几个法文大字,并用拉丁文题上了古罗马诗人A·提布卢斯的诗句:

Ie Spectem Suprema mihi Cum Veneril hari

Ie teneam mor iens deziciente manu

他自译为:“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据此向世人公开了他对绛年的感情,表达他对绛年感情的大胆、赤诚和刻骨铭心。

尽管如此,戴望舒还是无法从这份无望的感情中走出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单恋者》),他在《残花的泪》里幽怨着: ?你会把我孤凉地抛下,/独自蹁跹地飞去,/又飞到别枝春花上,/依依地将她恋住.?他无助无望地徒劳呼唤《回了心儿吧》,?回来啊,来一抚我伤痕?, ?爱一些些!我把无主的灵魂付你;/这是我无上的愿望和最大的希冀。?但他的呼唤没有换来回应,他被折磨得觉得自己《老之将至》。[5]. 他还是没有放弃,他的执着一直给他不竭的动力。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他和徐志摩是一样的,同为诗人的他们都有着燃烧激情的火焰,为爱情苦苦追寻,都相信有自己灵魂唯一之伴侣。

因此,不管这条雨巷多么悠长,多么寂寥,他还是彷徨在其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见,他还是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寻梦悠悠有希冀,尽管她飘过、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也没有残退诗人希望的目光。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6].

这两首诗通过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体验,加以想象雕琢而成。戴望舒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特别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营造一种优美而深邃的意境,是他们诗歌的

主要灵魂。这两首诗的意境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差别。

《再别康桥》的意境是梦幻式的,流连忘返式的,充满浪漫理想主义。诗人将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优雅柔和的境界。突出的是对梦破的淡淡忧伤,充满梦幻的色彩。从“夕阳中的金柳”到“软泥上的青荇”再到“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深处寻梦”又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一幅幅美丽动情的画,星空下的浪漫图景。从中可以看出诗歌的色彩是丰富的,并且没有很明显的如雨巷一样的地域特色。寻梦?梦怎么可以寻呢?这是梦幻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的心不是“幽怨”不是“婉伤”,而是一种对岁月淡淡的留恋,带有失落的忧伤但又有浪漫诗人轻盈的潇洒。意境上比《雨巷》更加开阔一些,色彩更加明丽一点。留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诉说自己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对美好理想破灭的淡淡忧伤。

《雨巷》的意境是越行越远式的,慢慢怅惘式的,意境深远,充满“幽怨”和“婉伤”。突出的是一种朦胧和惆怅感。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淡淡希望与梦不能实现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也表现了姑娘那种虚无飘渺的感觉、由此感觉到作者淡淡的惆怅。意境上很有江南古典的情调,因为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心中淡淡的幻想,所以带有朦胧感,心情彷徨迷茫,难免孤单寂寥,作者保持自己的执着,希望理想能实现。意境上比《再别康桥》更狭窄一些,色彩更暗淡一些,充满江南古典地域特色。

另外,《雨巷》表现的是还没有发生的故事(想象中的姑娘,还在寻梦中),而《再别康桥》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很多故事(不过都已经结束了,梦碎了)。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意象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所在,一首能让人们引起共鸣并乐于牢记的诗,它的意象必定是首要的参照。意象的巧妙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体现诗意的无限美。《再别康桥》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新娘、水草、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康桥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而《雨巷》中选用了油纸伞、悠长、雨声、小巷、我、丁香、姑娘等几个优美意象。这里我们来看几个有代表性的。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惜别。其中“金柳”和“新娘”最有妙趣。最早把柳意象用于送别场合的,当属《诗经·小雅·采薇》篇:“昔我往兮,杨柳依依。”诗中战士离家远征,故乡杨柳用它长长的枝条勾牵住了行人依依不舍的脚步,传达出离别的痛苦与无奈。汉时,民间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柳意象被广泛用于送别诗中,成为送别人传递感情的重要媒介;隋唐时更为盛行,柳意象的意蕴也更为丰富、成熟。

当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对爱情理想的眷恋。

诗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宋吴文英《风如松》)柳有多少,柔情就有多少。千丝柳,千丝柔情,理不清的柔情,数不清的柳。

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将柳写作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这里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柳赋予了生命,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洒在柳树上,就像披上了一套妩媚的婚纱。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西霞晚照,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轻盈羞涩、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这位美丽风韵的新娘,也许是诗人理想爱情的化身,试问他这样一个浪漫主义的多情诗人怎舍离去?这么多美丽的忧愁之花只能在诗人心中悄悄绽放。

《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意欲在雨巷中与之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戴望舒心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的意象,在古诗中早已有了,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因此,戴望舒的?丁香姑娘?颇具古典诗词的意味。同时诗人又强调丁香姑娘?像我一样地,/像我一样地?,而中国诗人自屈原起就有以?香草美人?自比的心理习惯,因此,诗中的?丁香姑娘?可看作是戴望舒倾向传统的内在感性心灵的形象化表达。而?丁香姑娘?忧郁的精神气质恰恰是中国古代诗人忧郁气质的传承。[7].

诗人戴望舒是忧郁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彳亍者,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孤独地寻梦。他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心中满是忧伤。一滴滴雨打在油纸伞上,发出冷漠、凄清的声响,他等待着那个忧郁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却又走了,那种孤独和寂寞,让诗人彷徨。可见,“丁香姑娘”是他忧愁而美丽的理想。

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具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自然不同。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诗人徐志摩要离开了,“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以静衬动,通过安静的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离愁别恨,理想破灭的哀愁。沉默本身给人一种氛围的紧张,压抑。特别在离别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少耳边私磨的缠绵,都不如两眼深情的对望。宋人柳永就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佳句,可见离别时不管准备了多少柔情蜜意的话,都说不出口。夏虫知道要离别,沉默了。而康桥也比拟为活物,此时也沉默了,这里可能不单指康桥,也指康桥周围的一切,都弥漫上了离别的淡淡哀愁。可见,诗人心中千滋百味,翻腾着不可话语的愁。

与康桥相比,江南的雨巷是悠长而寂寥的,同样有着压抑的氛围。诗人撑着油纸伞,孤独地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中徘徊,等待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一直没有出现。听着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冷清、阴暗、迷蒙、惆怅无不紧紧围绕着诗人,有点让人窒息的绝望。忧郁的丁香姑娘出现了,他走近了,又梦一般地飘过,远了,消失在雨巷尽头。他的心情又一次充斥着解不开的愁怨。值得注意的是?雨巷?这个意象,看似写实,其实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是江南的雨巷,石板铺地,墙壁灰暗,房舍歪斜,弯弯曲曲的,坑坑洼洼的,平

常都不好走路,更不要说江南多雨,下雨天在小巷里更难走了。[8].而诗人却徘徊在雨巷,等待他的丁香姑娘。这里的“雨巷”也可以看成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寂寥+梅雨+悠长小巷”三个给人压抑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更显得浓浓的哀愁无处寄存,无处解开。可见,诗人载不下这几多惆怅。

沉默的康桥是表达梦破后离别的忧伤,寂寥的雨巷是表达寻梦者浓重的失望和为一丝希望孤独等待的愁怨。二者都是通过对实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环境的渲染丝丝扣着作者的愁绪,拉不开心中那帘光明的喜悦。二者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所不同。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可以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更迈向了历史的前进一步。这一时期很多知识青年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徐志摩和戴望舒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徐志摩深受欧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他在剑桥学习期间,对英国近代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形成单纯的信仰,开始自由的诗歌创作,形成自己欧美式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风格。而戴望舒在震旦大学学习时,接触了法国象征思潮并深受其影响。他的早期诗歌在风格上承袭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带有法国象征派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当他为施绛年赴法国留学期间,翻译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诗歌,他博采众长,创造性地挖掘了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他们二人对于西方诗歌创作风格和形式引入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转化为现代新诗做出了重要贡献。

卞之琳曾说徐志摩的一生都陶醉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中。确实,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抒发成为徐志摩诗歌艺术最重要的源泉。《再别康桥》中也可以看出这点。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在诗歌创作上大力提倡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曾经也说过:“我们这几个写诗的人多少受到了《死水》的作者的影响”。这里说的就是“三美”主张,《再别康桥》中也体现了这“三美”。戴望舒的《雨巷》将法国象征派诗风与我国古典诗词风格相融合,“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看出徐志摩和戴望舒分别在《再别康桥》和《雨巷》中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乐美

徐志摩把音乐美当做诗歌的生命:“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匀称与流动”。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再别康桥》一诗节奏轻柔舒缓、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而且,词语重叠反复,例如“悄悄”、“轻轻”、“油油”、“沉默”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词序的颠倒如“轻轻的我走了”等加强了轻盈的节奏,再者是押韵,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因为感情是流动的,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雨巷》一诗节奏轻柔舒缓,这与《再别康桥》很相似。诗中多压ang韵的音,每隔一些字交错地出现,全诗都是这样一韵到底的。这与《再别康桥》是有不同之处的。其次,诗中还有芬芳(fenfang)、一样(yiyang)、凄清(qiqing)、

惆怅(chouchang)、迷茫(mimang)、彳亍(chichu)等有共同声母的词,叫双声词,计有15处。同时,诗中还有彷徨(panghuang)、消了(xiaoliao)等有共同韵母的词,叫叠韵词。双声叠韵词又叫连绵字,它们具有复沓的效果,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往复、回荡不息的轻盈流动的韵律感。末节和首节回环重迭也增强了韵律感。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之,两首诗声调的回环复沓,是它们共有的音乐的美。诗的头和结尾都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并且,两首诗都是长短交错,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另外,两首诗中都有遗留着中国古典韵律的感觉。

2、建筑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即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雨巷》共七节,每节六句,长短交错,这与《再别康桥》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全部顶格排列,这就使得它的建筑美不及《再别康桥》。

3、绘画美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再别康桥》中“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读完后,一幅“康桥美景图”似乎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雨巷》中虽然也写了一个场景,还营造了一些想象中的画面,但缺乏色彩和搭配,严格的说不具有绘画美。

4.语言美

《再别康桥》语言清新,既典雅优美又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是诗人精心锤炼过的,只是在诗中毫无显露。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切都像涓涓细流一样自然流淌,毫无刻意雕琢的意味。《再别康桥》语言上既有古典诗作的典雅优美,又有现代诗作平易晓畅的风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新诗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雨巷》虽然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但总体来说平易晓畅的风貌很少显露,更多的是古典诗的典雅优美,还有些许的隐秘、飘渺,让人难以准确捕捉和把握。

另外,《再别康桥》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细腻缠绵、舒缓轻柔、淡雅清丽的梦幻般意境,而《雨巷》化用了古典诗歌的意境并赋予变化的创新,二者各有千秋。两首诗中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而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派影响,他的“丁香姑娘”“雨巷”等具有象征意义,显得那么朦胧,景和人的朦胧使全诗都具有朦胧美。这点上《再别康桥》相对次之。

总而言之,两首诗的艺术技巧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与他们所接受的西方创作思潮的差别有一定关系,也与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化为现代白话文新诗创作的不同风格有关。两首诗各有千秋,为人们所喜爱。

三、结语

从来没有哪种文体像诗歌这样结构具有特殊美感;从没有哪种语言像诗歌这样简洁而意蕴深厚;也从没有哪种描写像诗歌这样以最短的文字书写最丰富强烈的感情。有时短本身就是一种美,少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在日新月异变革的春风中,新诗正以一种优美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绽放它的光艳,散发它的芳香。说到新诗,我们不得不提到徐志摩和戴望舒。他们分别以《再别康桥》和《雨巷》将白话新诗推向了一个至高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他成为更多人心中浪漫的化身,戴望舒的《雨巷》投《小说月报》时,代理编辑叶圣陶称许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可见,这两首诗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或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对这两首诗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的比较,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再一次感受“康桥诗人”寻梦理想破灭后的淡淡离情和轻轻挥手而去的浪漫潇洒;聆听“雨巷诗人”撑着油纸伞彳亍寻梦的浓浓哀怨和呼喊那一丝希望的羞涩而朦胧的心声。

四、注释

[1]:选自曹为《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

[2]:引用曹为《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

[3]: 选自叶细细《民国女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选自赵冬《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新浪博客

[5]选自赵冬《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新浪博客

[6]: 选自《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 选自朱小星《雨巷》“丁香姑娘”意象的文学意蕴。

[8]:化用曹为《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有删减)。

五、【参考文献】

[1]蒋心焕、李成希:《<再别康桥>与中国诗歌传统》,《语文学刊》,1994/04

[2]鲁湘元:《<再别康桥>赏析》,《语文建设》,1995/12

[3]姜耕玉:《康桥世界:性灵和生命的美丽显影——徐志摩<再别康桥>新析》,

《名作欣赏》

[4]曹为:《康河情·丁香结——<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安徽教

育学院学报》,2002/01

[5]吴薇《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名作欣赏》2003.

[6]李铁秀:《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再读<再别康桥>》,《名作欣赏》,2003/10

[7]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卷(1918-2003)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8

[8]谢冕主编:《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9] 马振宏. 解读《雨巷》[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03) .

[10] 戴望舒. 雨巷[J]. 出版参考 , 2003,(15) .

[11] 李国栋.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新论[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 1995,(04) .

[12] 刘灌楠. 《雨巷》:“丁香”姑娘的艺术价值──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

[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8,(02) .

[13] 王一亮. 试析戴望舒《雨巷》意境的魅力[J]. 呼兰师专学报 ,2003,(02) .

[14] 蓝棣之. 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J]. 名作欣赏 , 2002,(01) .

[15]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

[17]叶细细《名人传记》2009年第7期

[18]《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8)》,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0]《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现代文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叶细细《民国女子》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检测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 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二首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鉴赏:诗《沙扬娜拉》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开头,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偶然》写于1926年5月,诗中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著名诗人卞之琳认为“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2020.03 1,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2,(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 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雨巷和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案) 雨巷戴望舒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

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正字音 (1)了解字词读音和意思。 (2)听朗读带,正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朦胧,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四、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我”。 2、具体意象解读 1)雨巷(悠长寂寥)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颓圮)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 不好。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那我们再来看看几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下丁香在古人心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指导

《诗两首》课后练习指导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雨巷》 1.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再别康桥》 1. 学习诗人用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 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三. 教学重难点: 《雨巷》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 1.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四. 知识分析: 《雨巷》 1. 了解写作背景“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 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诗两首 1.重点字词 彷徨寂寥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凄婉太息颓圮 青荇招摇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文学常识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等。 自由诗,是现代诗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可以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必须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很流行这种诗体。《雨巷》和《再别康桥》都属于自由诗。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曾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四部。《雨巷》是他的前期代表作以及成名作,因此他又有“雨巷诗人”的雅号。戴望舒早期熟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这样评论这首诗:“它给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大学求学的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徐志摩1923年参与并发起创立新月社(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反对诗歌散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再别康桥》被认为是新月派“三美”主张的完美体现。 3.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作者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避居于家乡松江。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了诗人热切追求理想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虽然字面上写的是“我”对丁香一般的姑娘的追求,但其实是诗人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和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担忧相结合,并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歌。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争议,一说写于徐志摩1921~1922年留学剑桥大学期间;一说写于1928年徐志摩欧游的归国途中。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表现了作者对康桥母校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别之情是全诗的主旋律,而对康桥的追忆/思恋与爱慕是副旋律,两者在全诗第六节(全诗高潮)互相融合——对母校快乐的追忆与爱恋的高潮被现实无情地推开,愉悦的情感瞬间被哀愁所包围,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将离愁别绪推向最高潮。 4.写作特点 (1)《雨巷》 ①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汪 凯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 汪凯">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心海中的孤雁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 二、朗读: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tu)圮(p),太息,彳(ch)亍(ch)。(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景、物、人、事,要具体可感。)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专题三《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我愿意是急流》

专题复习三——诗歌 《致橡树》 阅读下列诗段,完成练习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①;②;③。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①;②;③;④。 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4.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 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 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 5.舒婷,原名,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6.舒婷的《致橡树》是从角度来表达了一种的观念,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7.“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相爱的人应该是同一类人。 B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C 爱人应该时刻在一起,相依相伴。 D 女人应是男人的陪衬和骄傲。8.作为爱的双方应是下列选项中的什么样形象:()(多选) A 男性形象“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 爱是建立在凌霄花与树木的关系之上。 C 木棉一样丰富美丽的女性姿态。 D 用对方来衬托自己的男性形象。 9.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10.“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1.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态度的。 12.我们该怎样理解“木棉”这一形象呢? 13.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包含下列选项中的哪些内容:() A 互相衬托、互相攀附。 B“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 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D 尽量的付出,不求回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下面《我愿意是急流》,回答4~6题。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