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足迹》作文指导 (2)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指导【激趣导写】: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训练目标】:1、热爱春天,体验春天,陶冶情操。
2、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与人的沟通。
3、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4、通过寻觅春天的踪迹,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写作导引】:春天应该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
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指导过程】:(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
1、观察花坛。
(花坛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桃花开了;夜来香传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玉兰花也开了,幽香扑鼻;松树依然屹立在花坛中央……)2、观察荷花池塘。
(枯萎的荷花还在池塘中央,河水渐渐的开化了,波光粼粼,用手捧一把水不觉得冷了,河底的水草在微风中摇曳……)3、观察院墙边的草丛。
(拨开草丛,枯黄的小草渐渐脱掉身上的旧衣服,换上了一件新衣服,嫩嫩的,软软的,柔柔的……)4、观察河塘边的柳树。
(这是学生最爱看的一处景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刚睁开媚眼柳姑娘,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像发丝,像春天的门帘……透过这门帘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景。
)(二)汇报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
1、花坛里的变化。
2、河水的变化。
3、草丛的变化。
4、柳树的变化。
5、你还发现了什么?(小草探出了头,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春风不那么冷了,春阳有点暖了,春天的人们更加精神了……)[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到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说是写的基础和前提。
作文指导:寻觅春天的踪迹
张洪璀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作文题目】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
春天,与美好同在。
挨过
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
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使图画洋溢生机。
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作为一名学生,走进新世纪的青年人,你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指导过程】一、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揭示内容二、寻春——确定写作范围以春天为话题,可以确定哪些立意呢?首先,“春天”的本义,
是指自然界的春季。
据此,我们可以描写春季的景物,抒发感情或发表感想;或写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张洪璀
【作者单位】青岛平度实验中学 2667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构--以《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为例 [J],
姚晓萍;吴莹萍
2.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应用网络——语文网络课《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方案[J], 宋馨
3.寻觅春天的踪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J], 贾坤;
4.寻觅春天的踪迹/春天 [J], 王连明
5.放眼觅得群芳好下笔灵动春意闹——“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导引 [J], 冯润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寻找春天的踪迹(2)近了,近了,我倾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燕子在呢喃,大雁掠过蓝天,潺潺流水捎来了春天的讯息。
不知从哪里溜来一抹新绿,接着,就像早约好似的,树们绽开新芽,碧草绿满山坡,到处是诱人的绿。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
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
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
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
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寻觅春天的踪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寻觅春天的踪迹第八年级第二卷第2单元作文训练寻找春天的踪迹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一、习作要求:1.从多个侧面和角度描述风景。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语言通顺准确,力求生动形象。
二、老师指导:〖1〗:我要写太阳和月亮照耀,风和雨,雷电,波浪和海燕??文本中的一切都很普通,但文本中的一切都很精彩。
这是因为作家们以独特的洞察力,借用他们的形象,赋予人们思想和情感,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过咏春、伤春、惜春的动人篇章。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春天的知识,对春天有了很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
就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本领,谱写一曲春的赞歌吧!〖2〗:写什么春是什么?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竞逐美丽与奇迹:“春打六九头”蕴含冬的孕育;“一年之计在于春”道出春的重要;“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写春风;“夜来风雨声”是听春雨;“春色满园关不住”是绘春色??这是大自然中的春。
2.春天也是具有春天特征的各种人和事物:春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是朋友的真挚情谊;是风筝,是野炊;是交响音乐,是诗情画意;是人生辉煌的亮点,是成长岁月的第一串足迹??这是人们用心感受到的春。
〖3〗:怎么写1.多侧面、多角度描述风景:根据需要调动眼、耳、鼻、舌、体等多种感官的感受,全面描述风景的颜色、形状和味道;时间和风景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一些联想和想象,你写的风景会丰富多彩。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欣赏会有不同的感受,全在于个人的观察与审美,就有了独特的体会。
美景处处有,我们只所以选定这一景物来写文章,一定是对这一景物产生了某种情感,就把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吧。
3.语言流畅准确,力求生动:美丽的风景需要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综合性实践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目标】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积累和春天有关的诗歌、词汇。
4、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难点】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活动准备】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并搜集和春天有关的诗歌、词汇。
【教学安排】课外活动三天,课内活动一课时【活动过程】课外活动:略课内活动:一、创设情境课件展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给人带来许多希望、生机,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自己的传神之笔,去描写春天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景吧!教师:是呀,春天来了,它从斯琴格日乐的音乐中飞来,从山间的云海中飘来,从村庄的河流中奔来。
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好吗?二、第一篇:赏春1、请你说说春天在哪里?即你所看到的春景。
2、欣赏春天的图片。
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一含苞待放的海棠;二破土而出的嫩芽;三是太平广阔原野草芽,四悄然绽放的梨花。
3、你喜欢哪组图片或哪张图片,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春的讯息。
通过观察春天的踪迹,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如时间允许:插入背景音乐为班德瑞的《春野》)三、第二篇:诵春教师:春天是如此婀娜多姿,请你结合三天的课外欣赏,运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你心中的春天吧。
1、你想到了关于春天的哪些词语?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有关春的词汇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比赛:在稿纸上写出你能想到的有关春的词汇。
最是一年春好时妙笔生花绘春色
——-关于《寻觅春天的足迹》写作指导的回顾与反思
襄阳市南漳县金庙中学果道勇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是2010版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写作的总要求。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鼓励学生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即要求学生从个体实际出发,“我手写我心”。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由于过于关注学生安全问题,学生的生活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他们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了。
在这种现实下,学生作文逐渐远离生活实际,作文素材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为了尽快让学生走出作文素材来源狭窄单一的困境,找到作文选材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抒写自己真实的见闻和独特感受,我今春就此做了一次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此,我将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想法呈现于大家,但愿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写作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对初中生写作的上述要求,针对七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在组织这次写作活动时,我特意将这
次写作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具体而言,我将这次写作活动的知识与技能重点目标确定为两个,一是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做到把握特征,合理有序;二是掌握描绘景物的方法,做到具体生动,情景交融。
本次写作指导分四个阶段进行,即课前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写作指导阶段,师生写作阶段。
二、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师主持)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开展“寻觅春天足迹“的活动。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
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
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素材成果展示(语文课代表主持,分组进行)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三)、写作方法指导(教师主导)
【小试身手】
同学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你感受到了吗?现在,请你想一想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从春天的景物中选择一、二个来写一段话,如春风、春雨、春草、春水、、、、、、
(学生互评,明确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写法指导】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抓住了哪些特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
(2)、文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____顺序。
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
(言之有序,层次分明)(3)、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言看出来的?(情景交融,善用修辞)(4)、考考你:你从本文段里学到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闲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思考:在这一段话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花图,文段是怎样描写突出其特点的?(提示:色、味、声等视角观察,巧用修辞写生动,合理安排顺序等方面。
)
3、阅读下面语段思考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写得如此多姿多彩的?(提示:作者抓住了风中的哪些事物?这给你了哪些启示?)
4、讨论思考:通过以上几个语段的分析,同学们总结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相信你会心有灵犀的)
1)、细心观察,抓住特点。
2)、注意写景的顺序。
3)、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4)、写出真情实感,融情于景。
(四)、【师生PK】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聪明的你此时一定已按捺不住创作激情,那就拿起笔来吧,仔细回顾周末野外踏青的情景,选择一处景物进行描写,用上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看谁写得生动形象。
如果写游记,还要注意按个人的行踪来写,思路要清晰。
让我们师生一起动笔,共同来描绘这美妙的春天吧!
三、对于本次写作指导的反思
本此活动指开展是根据春季时令和教材安排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实践和写作活动。
纵观全过程,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动过程设计细致,流程合理,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
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中将“展示—品评—创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活动的开展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设计具有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流程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必须是一个有学识、有思想、爱读书、常写作的文学爱好者。
因为我们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
学科,它是一门人文学科,老师自身的素养和爱好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有着潜默移化的影响。
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积累,一起练笔,尽管失去了许多,但自觉收获的更多。
这也是我本堂课最后设计【师生PK】这一环节的初衷。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同行得到认可。
总之,这次活动环节设计较为科学合理,师生活动井然有序,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尽管还存在教师指导不够精准,教学艺术不够高超等不足,但仍不失为一节质量较高的作文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