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第2节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主线:钠和氯气的性质;另一条是方法主线:推广对初中学过的重要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回顾、总结,再以钠和氯气的性质探究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和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与观察→解释及结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四种基本方法和四个基本程序。

(2)、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3)、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铁、铜、氢气、水、碱反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5)、进一步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

(2)、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和氯气性质,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和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物质奥秘的习惯;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四种研究方法和四个研究程序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推进法

七、教学手段:

(1)、资料准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和课外作业。

(2)、将学生分为4个人一组。

(3)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药品。

八、课时安排:

4个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例如,通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进剂;通过对溴化银的感光性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通过对叠氮化钠(NaN3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能快速的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氮气)的性质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由次可见,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质疑]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呢?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和程序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过渡]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交流研讨1]①在初中化学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以铁与氧气为例说明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②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试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归纳展示]初中化学在学习过的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结论]研究物质的性质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板书]

1、观察法:

[概述与展示]

(1)、观察法的含义:即仔细观看客观事物或现象。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2)、观察法的内容:

①感官动作:

a、用感官直接观察,主要是看“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闻”物质的气味;“听”物质变化反应时的声音;“摸”物质的粒度、光滑度,这样的观察灵敏度较低。

B、通过仪器间接观察,这样的观察灵敏度较高。

②大脑思维:

a、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和计划。

b、要积极地进行思维,及时储存和处理通过感官所搜集的信息。

c、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温馨提醒]①在实验室里闻物质的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应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②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化学药品或很热的实验仪器。

(3)、观察的实践

观察课题: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观察目的:

①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熔点的高低和硬度、密度的相对大小。

②认识金属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观察内容:

①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挤压黄豆大的钠块。

②取一只250mL的广口瓶,向其中加入150mL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把一只漏斗倒罩在广口瓶的瓶口上,再在漏斗颈上套一支小试管。将切好的金属钠放入广口瓶中,迅速罩上漏斗,收集满生成的气体,然后将收集气体的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试管中的气体。

观察记录:

[思考]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与水反应的?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金属钠应怎样保存?

[归纳]通过看和听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钠的物理性质和与水反应的现象。观察发现:钠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的活泼金属。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

[板书]知识一:

1、钠的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为97。81℃,沸点为882。9℃;

密度为0。97g∕cm3。

2、化学性质1: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Na+2H2O==2NaOH+H2↑

[小结]研究物质性质的第一种方法——观察法

感观感知→大脑思维→现象分析与综合→性质结论

[作业]1、下列物质可以用观察法鉴别的是()

A、食盐与白糖

B、银与汞

C、铜与铝

D、生石灰与熟石灰

2、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 B.全部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3.怎样观察铁在氧气中点燃反应的实验现象?

第2课时

[引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而研究其化学性质通常有采用什么方法呢?

[质疑]通常采用实验法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板书]2、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实验法应注意事项:

①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因为同样的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②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

③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实验法的实践: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布置学生阅读、观察、实验、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探究](P10)

[板书]知识二、钠的化学性质2: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白色固体)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板书]知识三、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1)、与水反应:Na2O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过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质疑]到此,我们已学习了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的性质的过程中还有其他方法吗?

[交流讨论2](P11)

1、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2、对金属的共同性质的预测

物理性质:在常温下,绝大多数为固体,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3、在研究金属钠的性质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

[板书]3、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就可以根据这类物质的通性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通过对照比较,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总结]上面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研究物质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

[小结] 三种研究方法两项化学性质一个用途

[作业]1、研究某气体的性质时,往往需要闻其气味,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2、下列物质通常状况下不是白色固体的是()

A、金属钠

B、Na2O

C、Na2O2

D、蔗糖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 D.④⑤

4、已知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CO2+2H2O,现在用一根尖嘴导管来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水的现象依据是;

(2)、要证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还应进行的实验方法是:

5、将H2、CO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体的变为,再通过过量的过氧化钠,剩余气体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3课时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交流讨论]以盐酸为例,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什么程序来进行?

[归纳总结并板书]

1、基本程序:

(1)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2)预测物质的性质

(3)实验与观察

(4)解释及结论

[阅读教材、归纳展示]多媒体展示教材P11图1—2—6,教师讲述:

第一、要观察物质的外观,主要是物理性质,包括存在状态、颜色、气味。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

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2、基本程序的应用——研究氯气的性质

[引述]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有毒,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板书](1)、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通常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回答]从色、态、味、溶解性等方面,可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知识四、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

(2)、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1

[预测性质]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准备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你的预测?

[板书]①理论预测:在物质类型上,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一般可与许多金属单质发生化合反应,所以氯气可能与钠、铁、铜等金属发生化合反应。由氯化氢的存在可想到,氯气可能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

可设计氯气与铁、铜、氢气等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上述预测。

②实验探究:

[交流与讨论]③解释与结论

a、从哪些实验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知识五、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2NaCl (白烟,水溶液为无色)

2 Fe+ 3Cl22FeCl3(棕黄色烟、水溶液为黄色)

Cu+Cl2CuCl2(棕黄色烟,水溶液为蓝绿色溶液)

2、与非金属反应:

H2+Cl22HCl(白雾)

2P+3Cl2(少量)2PCl3(白雾)

2P+5Cl2(足量)2PCl5(白烟)

S+Cl2SCl2

[概念辨析]“烟”——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如Na、Cu在Cl2中燃烧分别产生白烟和棕黄色的烟。

“雾”——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如浓盐酸、浓氨水在空气即产生白雾。

[思考]既然氯气的化学性质如此活泼,那么氯元素在自然界是以游离态还是以化合态存在?

[小结]通过研究氯气性质的实验活动,归纳得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是:

观察物质物理性质→预测物质化学性质→实验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现象解释和结论

[作业]

1、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主干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下列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的第一步的是()

A、预测物质的性质

B、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

C、进行实验和观察

D、做出有关的解释和结论

2、下列物质与氯气反应同时有烟雾产生的是()

A、Na

B、H2

C、P

D、Fe

3、下列物质的溶液的颜色不正确的是()

A、NaCl—无色

B、FeCl3—黄色

C、CuCl2—棕黄色

D、HCl—无色

4、根据Na2O、Na2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写出Na2O、Na2O2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4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对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那么氯气还能与其它物质反应吗?能与水反应吗?

[板书] 2、基本程序的应用——研究氯气的性质

(3)、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2:

①理论预测:氯气可能与水反应。

[探究引导]

a、氯气和水都是中性物质,共含三种元素:Cl、H、O,若能与水反应,试判断可能生成的物质?(用排列组合法判断得:HCl、O2、H2、氯的氧化物,以及H、Cl、O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HClO、HClO4)

b、展示一瓶新制的氯水,观察有无气体放出?由此可做出什么判断?(无气体放出,说明没有生成O2、H2,只可能是生成了盐酸、氯的氧化物或氯的含氧酸)

c、若能证明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氯的含氧酸,则可确认氯气能与水反应。

②实验探究:

a、探究方法:

[思考]要证明是否生成了盐酸可选什么试剂和方法?已知氯的含氧酸有漂白性,要证明生成了氯的含氧酸可选什么试剂和方法?(引学生分析归纳出选用镁条、硝酸银和红纸条与氯水反应)由此需要设计哪几个实验?

b、实验及实验记录:

[板书]知识五、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3、与水反应: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设计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三、四课时氯气的性质 榆林中学李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2)氯气与水的反应分析与实验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在归纳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 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教学准备】 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 (1)活动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2)活动预测氯气的性质 (3)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4)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 2.将学生为4-6人小组 3.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探究、对比法 【教学过程】 【锚式问题】当氯气泄漏时,大家该怎么办?

【链式问题】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2、氯气的物理性质有些什么? 3、你知道通常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4、、Cl2与O2、 H2都是非金属单质,应该具有某些类似性质。与哪种更相似? 5、推预测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6、你将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7、从哪些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8、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10、在探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渡〗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方法组织者】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化学导学案2012.09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 2、通过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3、利用阅读材料,增强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课前预习区】 1、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为观察_______________、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氧气的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各举一例)。 3、氯气和氧气一样,都属于______单质,试预测氯气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 4、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后,要探究产生相关性质的原因,这涉及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即物质的性质由_____________决定。一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进行研究。 【课堂互动区】 1、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⑴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氯气的气味。 ⑵取一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小结】通过观察可以得出氯气的颜色为、状态为、有气味、密度比空气。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现象为: 结论是:。 预测:从分类的观点来看氯气属于。氯气与的性质相似,可能与、 等发生化合反应。 2、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一)验证氯气与金属单质(例如铁、铜)、非金属单质(氢气)的反应(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 【预测与假设】氯气能够溶于水,氯气溶于水仅仅是物理变化吗?氯气溶于水后除了氯气和水外还有什么成分?根据P15“实验探究”中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氯水(氯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成分? 【小结】 1、氯气与水的反应,试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水的成分:_______ 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有漂白作用的是氯气还是次氯酸 4、在实验室中未用完的氯气能够随便排放吗?为什么?你将如何处理剩余的氯气(试用用方程式表示)?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次氯酸盐是常用漂白剂和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例如,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就是次氯酸钠,可由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2NaOH+Cl2= [阅读自学] 阅读《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一文,解决下面问题 (2)次氯酸的性质 HClO具有作用和作用,但是它不适合直接做漂白剂和消毒剂,因为它不稳定,见光或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习目标: 1.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3. 认识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体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1.钠和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 钠能与非金属单质、水反应,钠的氧化物与CO2、H2O反应。 2.在研究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的性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研究方法? 分类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3.通过上面对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几种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回忆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按什么样的程序来研究钠的性质呢? [讲解] [过渡]一般来说,我们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都是通过这样的几相关步骤[板书]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投影] [过渡] 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环节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观察]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瓶后放一白纸,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气味。 [演示实验]氯气的溶解性实验: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总结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常温下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解释及结论 用比较法归纳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观察物质的外观 预测物质的性质 可以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 验证预测并作出新的预测 实验和观察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蔡文联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01期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8-3-24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 蔡文联饶志明余靖知 摘要:根据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定的高中化学教材已通过审定的有三种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课程8个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模块。本文将对新版三种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标、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 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第2节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主线:钠和氯气的性质;另一条是方法主线:推广对初中学过的重要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回顾、总结,再以钠和氯气的性质探究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和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与观察→解释及结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四种基本方法和四个基本程序。 (2)、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3)、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铁、铜、氢气、水、碱反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5)、进一步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 (2)、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和氯气性质,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和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物质奥秘的习惯;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四种研究方法和四个研究程序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推进法 七、教学手段: (1)、资料准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和课外作业。

《物质性质的探究》参考教案2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的 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 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铜片 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 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课本21页 [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

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假设与预测 1.预测:(1)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2)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 不会变黑。 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2 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 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1)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 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1)错误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2)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 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预测1-(2)错误 【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 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 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结论:预测2正确。 解释与结论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加热 铜+ 氧气氧化铜 Cu O2CuO 拓展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

最新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知识点

第一单元 金属键 金属晶体 金 属 键 与 金 属 特 性 [基础·初探]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金属键。 (2)特征:无饱和性也无方向性。 (3)金属键的强弱 ①主要影响因素: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的数目等。 ②与金属键强弱有关的性质:金属的硬度、熔点、沸点等(至少列举三种物理性质)。 2.金属特性 特性 解释 导电性 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导热性 通过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 到温度低的区域,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同样的 温度 延展性 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 子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各层金属原子之间仍 保持金属键的作用 [核心·突破] 1.金属键????? 成键粒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本质: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间 的静电作用 成键特征: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存在于:金属和合金中

2.金属晶体的性质 3.金属键的强弱对金属物理性质的影响 (1)金属键的强弱比较:金属键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外围电子数,原子半径越大,外围电子数越少,金属键越弱。 (2)金属键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①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越高。 ②金属键越强,金属硬度越大。 ③金属键越强,金属越难失电子。如Na的金属键强于K,则Na比K难失电子,金属性Na比K弱。 【温馨提醒】 1.并非所有金属的熔点都较高,如汞在常温下为液体,熔点很低,为-38.9 ℃;碱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较低,K-Na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 2.合金的熔点低于其成分金属。 3.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无阴离子。 4.主族金属元素原子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多少,可通过价电子数的多少进行比较。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1.1原子结构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化学: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4个课时)》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课程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准备】 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 (1)活动1.2.1.1 交流·研讨: (2)活动1.2.1.2 观察·思考: 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3)活动1.2.1.3 活动·探究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4)活动1.2.1.4交流·研讨 (5)活动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高中化学——化学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够初步应用一些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科学抽象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学习动机也是以好奇、有趣等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为主。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法 【教学过程】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化学【提示】下面老师就来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在老师实验【观察】为概念

(完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物质结构与性质1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O原子结构示意图: c. O电子式: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 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8 10 第三周期8 18 第四周期18 36 第五周期18 54 第六周期32 86 第七周期26 118 ②族族序数罗马数字用表示;主族用A 表示;副族用B 表示。 主族7个 副族7 个 第VIII族是第8、9、10纵行 零族是第18 纵行 2 3 4 5 6 7 8 罗马数字: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将质子数和种子数去整数相加而得的数值 (2)质量数()=()+() (3)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数和一定数目中子数的一类原子。

(5)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6)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 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核素= m核素/(1/12·m (C12))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M1·a% +M2·b% + M3·c%+·····Mn·n% 练习: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下列空格。 ①原子种类由 A B 决定②元素种类由 A 决定 ③元素有无同位素由 B 决定④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由 B 决定 ⑤元素原子半径由 E 决定⑥元素的化合价由 D 决定 ⑦元素的化学性质由 A 决定 4、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K、L、M、N、P、O、Q 。 分别用n=1、2、3、4、5、6、7 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2)排布原理: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从K 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5、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依据 6、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1)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 如: H+<H<H-; Fe >Fe2+>Fe3+ Na+Na; Cl Cl- (2)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如: ①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H->Li+>Be2+ ②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O2->F->Na+>Mg2+>Al3+ ③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S2->Cl->K+>Ca2+ 7、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1)同主族的元素,半径从上到下 (2)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Na Cl Cl-Na+ (3)比较Ge、P、O的半径大小Ge>O>P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 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物质结构与性质汇总(精华版)

物质结构与性质补充练习 1.(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 2KNO3 + 3C + S == A + N2↑+ 3CO2↑ (已配平) ①除S外,上列元素的电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②在生成物中,A的晶体类型为,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的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 为; ③已知CN-与N2结构相似,推算HCN分子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 (2)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Q和T,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 多2。T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为,Q2+的未成对电子数是(3)在CrCl3的水溶液中,一定条件下存在组成为[CrCl n(H2O)6-n]x+(n和x均为正整数)的配离子,将其通过氢离子交换树脂(R-H),可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交换出来的H+经中和滴定,即可求出x和n,确定配离子的组成。 将含0.0015 mol [CrCl n(H2O)6-n]x+的溶液,与R-H完全交换后,中和生成的H+需浓度为0.1200 mol·L-1 NaOH溶液25.00 mL,该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2.(2010省质检)X元素在第3周期中电负性最大,Y、Z元素同主族且位置相邻,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 np n+2。请填写下列空白。 (1)第一电离能:Y Z(填“>”、“<”或“=”); (2)XY2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熔点-59.5℃,沸点10℃,构成该晶体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是; (3)ZX2常用于有机合成。已知极性分子ZX2中Z原子采用np3杂化,则该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分子中X、Z原子之间形成键(填“σ”或“π”); (4)胆矾晶体(CuSO4·5H2O)中4个水分子与铜离子 形成配位键,另一个水分子只以氢键与相邻微粒结合。 某兴趣小组称取2.500g胆矾晶体,逐渐升温使其失水, 并准确测定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的质量,得到如右图所示 的实验结果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 A.晶体从常温升至105℃的过程中只有氢键断裂 B.胆矾晶体中形成配位键的4个水分子同时失去 C.120℃时,剩余固体的化学式是CuSO4·H2O D.按胆矾晶体失水时所克服的作用力大小不同, 晶体中的水分子可以分为3种 (5)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H2、Cl2、Br2、I2分子的 形成过程中能量随原子核间距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v的是 曲线(填“a”、“b”或“c”),理由是。 3.(2010年厦门质检卷)A、B、C、D、E、F、G七种前 四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中没有成对 电子;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