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了解: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P10)

定义:

公共产品也成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1.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对公共产品的定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2.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管理活动满足社会需

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3.迟福林:中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

分类:

1. 纯公共与准公共产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纯)

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高速公路(准)2.有形与无形公共产品(是否具有形状)

公共设施(有形)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无形)

3.全国性与地方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

国防、外交、全国性立法、国家行政事务管理(全国性多为纯公共产品)

地方性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政策(地方性多为准公共产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发展

了解:早期研究发展(P39)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政治——行政”二分法)

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坚强有力的政务官和效能精干的文官。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

政治: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

学科的起点标志: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的论文《行政学之研究》。古德诺于1900年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重点:韦伯官僚组织理论1.三种权威:

2.官僚制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

以法规的形式严格根据分工的要求规定特定的全责范围

有利于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等级实体中有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根据合理合法原则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规范组织与成员管理行为

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与明确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一切重要决定命令以正式文件下达并记录在案用笔归档

防止工作随意性,明确职责权限,加强控制以利于组织有效的实现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管理工作以法律法规等来规范人的行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人事行政必须遵循任人唯贤注重实绩奖勤罚懒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

3.官僚制组织的缺陷: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醒的官僚系统,没有灵活性和主动精神

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肯呢过,组织成员照章办事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不负责任

4)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

重叠

4.官僚体制的当代困境

从组织环境看:

①“官僚制精神”(非人格化、制度化、理性化)扭曲公职人员的人格个性;

②陈旧的层级管理和控制系统、照章办事循规蹈矩的传统方式已无法适应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动态因素对政府的职能要求;

③相对封闭的官僚制组织建构与建立在主体交往、文化多元基础上的全球化、信息化新时代格格不入;

从组织结构上看:

④严格的非人格化的金字塔结构中,公职人员为自身或既得利益集团利益隐瞒信息,行动偏离组织期望目标;

从组织方式上看:

⑤官僚制强调规则、集权和强制性扼杀公职人员的创造性;

⑥组织的刻板性导致组织服务功能的减弱,增加公众的困难。

了解:公共选择理论(P60)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政府规模扩张: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秩序——介入生产领域——提供公共产品

3.帕金森定律

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的阐述: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重点:新公共管理理论(P63)

基本观点

1、强调职业化管理

2、结果导向与绩效评估

3、顾客至上与回应性服务

4、战略管理

5、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

6、竞争机制的引入

7、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方式

8、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关系的改变

以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为两大基本理念,形成企业化政府,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

重点:新公共服务理论(P75)

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2、追求公共利益。

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4、战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动。

5、责任的非单一性。

6、政府的只能服务,而不是掌舵。

7、重视人而不只是效率。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其工作重点既不是为政府掌舵也不是划桨,而是建立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掌握: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2、中国行政改革路径选择

(1)以完善官僚制为主

①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②官僚化不足的组织缺陷

③新公共管理运行的环境缺乏

④新公共服务过于理想化

(2)有选择地运用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服务

①消除官僚制自身弊端

②提高效率

③构建服务型政府

第三章行政职能

简单梳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

政府担当守夜人的角色,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政府职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界定产权,保护产权;监督合同的执行;维系本国货币的价值。

2、美国新政时期的政府扩张(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

结束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使“19世纪的个人自由主义让位于强调社会保障和集体行动”

3、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4、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滞涨)

小结: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混合经济”、“福利国家”以及“行政国家”的现象;政府不再是“守夜人”,而成为了经济社会中一个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职能

1.定义:

行政职能,是狭义的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

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

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2.内容: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构成

政府的基本职能(世界银行的观点)

1)确定法律基础

法律缺乏综合症

如果不存在对产权至关重要的保护性措施,就形成法律缺乏综合症。这些保护包括:保护产权不受盗窃、暴力和其他掠夺行动之害。

保护产权不受政府随意性行为之害(不可预见的特殊规章和税收以及腐败)

2)维护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

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中提出政府的三项经济职能:

效率政府行为试图矫正垄断一类的市场失灵;

平等使用诸如收入再分配等工具来反映社会对穷人和残疾人的关心;

稳定稳定化政策试图削平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减少失业和通货膨胀,并促使经济增长。

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

4)保障弱势群体(美国与欧洲对于弱势群体的不同定义)

5)保护自然环境

第四章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典型(政府行政组织)

非公共组织:典型(企业)

我国政府行政组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了解:公共组织的特征(P87)

1、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

2、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3、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4、活动具有政治性

5、绩效评估比较困难

6、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了解:公共组织的类型(P94)

1、政府组织

广义:政府组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

2、非营利组织

(1)在我国,从民政部门的管理角度来看,民间组织包括两类:

社会团体:基金会、学术团体、专业团体和联合性社团。

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类和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类。

(2)在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表现为:

1.学会、协会、商会、基金会、联合会等各种社会团体;

3.总之它们在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环保、权益保护、社会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3)局限性: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

1. 非营利组织的非志愿性:德行完美的神话

2. 非营利组织的非独立性

3. 非营利组织的狭隘性

4. 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

5. 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

3、准政府组织

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在具体实践中,准政府组织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工商联、青联、侨联、台联等群众团体,事业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

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类型(职权和管辖范围)

(一)首脑机关。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领导机关。

(二)职能机关。

本部机关或运作机构或实作机构,是隶属领导机关或行政首长之下、执掌一定专业行政事务、由本身或督率其所属机构实际实施的机关。

(三)幕僚机关。

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其典型存在形式是各级政府的办公厅(室)。(四)咨询机关。

一种现代政府的组织形态,通常指汇集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的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论证和较佳政策方案的行政机关。

(五)派出机关。

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需要,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关。派出机关不构成一级政府行政机关,其权力是委派机关的延伸,因而以委派机关授权的性质、程度和范围为转移。

掌握:行政组织体制

分为三种类型:

(一)首长制与委员制——权力归属和运用完全不同的两种体制:

1.首长制。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2.委员制。行政权力交由若干人组成的集体共同负责,并集体承担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二)分级制与分职制——纵横相交、相辅相成的两种体制:

1.分级制

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

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

2.分职制

横向划分部门的组织体制。分职制的特征,是将组织一定层级上的职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平行的、不相统属的机关去完成。

(三)分权制与集权制——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的两种体制:

1.集权制

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服从和严格受控地位,其行政行为基本上取决于上级指令的一种组织体制。

2.分权制

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

特征:行政下级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名义和实际上都享有主动采取行政措施的自主权,上级除负监督责任外不横加干涉,而由下级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其是

第五章公共领导

了解:公共领导

1含义:所谓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过程。

2. 四个显著特征:

(1)公共领导者赖以发挥作用的组织是公共部门。

(2)公共领导的职权具有公共性与服务性。

(3)公共领导者的决策力求民主公断。

(4)公共领导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了解:公共领导体制(P141)

1. 含义:指公共组织中领导的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及其运行机制。

2. 内容:

①领导结构

②领导的层次和跨度

③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与权限划分

④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3. 公共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P143)

(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

1)首长制:又称独任制,指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领导体制。

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指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

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

(2)集权制与分权制(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

1)集权制:公共事务的最终决定权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

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领导体制。

2)分权制:公共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

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领导体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

1)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组织或同一组织各机构受同一个的

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领导体制。

2)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

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4)层级制与职能制(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

1)层级制:又称直线制、分级制,是指把公共组织在纵向上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

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负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

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分部制,是指把公共组织在横向上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互不统属、

相互分工合作的体制。与层级制相反,职能制所形成的每一个部门,在性质上都是部分和不完全的,在范围和领域上却是普遍和完全的。

第六章公共政策

了解:公共政策

1、性质:以政府等为代表的决策主体运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区分社会利益需求,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方略。

2、主体:决策者。

3、客体: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

4、范围:横向和纵向。

5、目标:实现公共利益。

6、核心:是一种选择。

公共政策过程

一、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政策议程的含义

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策议程的类型

系统议程:即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突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提出问题)

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他们认为有必要对之采取相关行动并将这些社会问题纳入政策范围的过程,进而进入决策议程。(认定问题)3.建立政策议程的时机

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问题强烈反应;

公共政策问题已经在相当范围内成为共识;

受公共政策问题影响的利益群体产生诉求;

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产生预测性发动。

二、公共政策制定分析

1.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

公平:每人或者每个群体得到同样的利益。;

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的产出最大化。;

自由: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涉及政府对人们的行为的制约的范围和程度。;

安全:是指一种预期的有保障的稳定的感觉,它是人们生理生存上的一种最低需求。

2.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①紧扣政策目标

②规划多重方案

③方案彼此独立

④方案要有创新

⑤方案切实可行

3.公共政策的评估与择优

效益: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车改革)

效率:是指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益所要付出努力的数量。

公平性,指效果和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平程度。(如“剪刀差”、限行)

回应性: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者价值观的程度。

适当性:一项计划的目标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高校禁租令、最牛钉子户)

4.公共政策沟通

①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②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

价格听证、万盛试点“孝子河治理圆桌对话”

三、公共政策执行分析******(P192)

(一)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

1、准备阶段:加强政策认知;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做好组织准备;注意制度配套

2、实施阶段:政策宣传;政策试验;政策全面推广

3、总结阶段

(二)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因素

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1)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2.公共政策对象:

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文化教育程度。

3.公共政策环境:

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矫正

1.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象征式、附加式、残缺式、替代式、观望式、照搬式、规避式

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调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四)公共政策执行机制的构建

①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②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③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四、公共政策终结分析

孙志刚事件的分析

第七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定义:

狭义:指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事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广义: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视为人力资源。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在国家、政府部门从事公

3、目的:通过科学管理,谋求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竞其功。

3、公共人力资源与一般人力资源的区别:

公共人力资源履行公共权力,这是公共管理的基石;

公共人力资源追求公共利益,这是公共管理的宗旨;

公共人力资源作用的对象是公共事务,这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客体;

公共人力资源具有公共责任,这是公共管理的灵魂。

4、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与制度***(P237)

1)价值:

四个传统的价值:政治回应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

新近凸显的反政府价值:1个人责任2有限与分权政府3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2)制度:

传统制度:政治任命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弱势群体保护制度

新出现的制度:可选择替代的组织形式灵活的雇佣关系退休买断制度

公务员制度

西方公务员制度(文官制)主要特点(P240)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

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随政党进退,实行职务常务。

2.强调政治中立

事务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工具,不得已党派偏见影响决策

3.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4.实行“功绩晋升制”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重点:我国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述评: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从《公务员暂行条例》到《公务员法》,意味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更加完善和成熟,《公务员法》的出台,也是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色:

1.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

员,比许多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范围要宽。

2.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不搞政治中立。

3.我国公务员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由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

4.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公务员没有政务类和事务类的划

分。

5.我国公务员与其他类别的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进行相互交流调配,

不搞封闭的管理系统。

6.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公务员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

7.我国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三)对《公务员法》的反思

我国《公务员法》有不少创新之处,如公务员对上级的错误决定可以说“不”、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不与企业挂钩、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有重大突破、对公务员的考核有重大调整等等。但是,《公务员法》中的某些内容是否合理、科学还值得商榷。

1.平等竞争:难以捉摸确立了原则性地规定平等竞争,而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和法律责任

2.公务员考试:重文轻理

3.公务员考核:有冤不许鸣没有给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公务员提供救济途径

4.公务员奖励:重实体,轻程序缺乏奖励的程序

5.引咎辞职:并不彻底的问责制

6.廉政监督:法网恢恢,疏而有漏并未出台新的廉政举措

(四)如何看待政府雇员制

1)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体制的差异:

两者1价值取向2适用的法律规范3运行方式不同。

2)意义:

①激活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动公共人力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②是解决政府机构精简与人才稀缺矛盾的主要方式。

③能够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公务员人力资源的开发。

3)可能的困境:

①政府雇员制的非规范性。

②高薪制的比较优势和持续发展问题。

③政府雇员产生的程序和绩效考核缺乏标准,其权益保护存在先天缺陷。

4)趋势与未来:

a.政府机构超编、职能无根本性转变,这是当前制约我国政府雇员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b.《公务员法》作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尽可能地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既能真正发挥潜力,

又符合我国当今的国情。

c.强烈建议在当前中国的背景下暂缓实行独立系统的政府雇员制度,把政府雇员纳入公务

员制度范畴进行管理。

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P350)

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1.公共管理危机的内涵

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2.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关系

二、突发事件管理

1.突发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的本质

3.群体性事件

1.如何有效地避免和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1、常态管理的优化:源头治理

①保民生、促民生,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②建立利益表达、协调机制。

③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社会风险承受能力教育: 以提高安全素质为核心目标

危机意识自救技能心理素质公共责任心

3、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①1过程:制定中的多方参与

②2内容:风险评价、脆弱性分析、能力评估

③3检验:加强演练

4、强化预警和预控

①加强信息的收集、利用与传播

②提高基层的预警和预控能力

5 加强防范管理,矛盾化解在基层

风险分析脆弱性分析应急能力评估

预案制定与落实心理疏导和沟通构建网络,畅通信息

2.如何有效地快速处置和救援?

①应急协调机制

②社会动员机制

③应急决策机制

④信息报送与公开机制

⑤物资保障机制

3.如何处理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关系?

①新闻服务,第一时间为记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②以我为主,有节奏地控制媒体的报道。

四、总结:

a.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相辅相成,良好的常态行政是对突发事件最好的预防,而预防危机

是最好的危机管理。

b.危机中的领导者是保障者和鼓舞人心者。

c.用事实说明真相,用价值重构信任,危机的传播管理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九章行政监督

第一节行政监督概述(P433)

权利滥用的两种形式: a. 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b. 不受制约的权力为自己谋利

定义:

狭义: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

广义: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公共权利制约的基本理论

①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

②人民主权理论——以权利制约权力

③社会契约理论——以道德制约权力

公共管理监督的内容

①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②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③监督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

④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腐败条件=垄断权+自由裁量权—责任制

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行政监督是行政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行政决策能否有效地予以执行的有力保证。

行政活动如果缺少了行政监督这一环节,就很难做到快速行政、有效行政。

因此,行政监督在整个行政活动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节遏制腐败:行政监督的永恒课题

腐败的定义: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

腐败的危害:(官员对社会风气的导向作用)

①危害社会的稳定,分化国家的整合

②损耗政府的效能,造成管理的混乱

③破坏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国家财产流失

④导致公众法律信念的淡漠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

第三节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一、中国行政外部监督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定义: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以保证行政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社会效益为中心,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

我国行政外部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党组织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监督。

(一)权力机关的监督

1)检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贯彻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大政方针的情况。

2)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3)行使对行政机关的人事监督权。

4)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预算以及执行情况的报告。

5)对行政机关及其主要负责人提出质询和询问。

6)视察检查政府工作,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

7)受理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和控告。

(二)政党组织的监督

1.执政党的监督

①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监督。

②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

③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

2.参政党的监督

①参与重要事务的讨论。

②视察、参观和调查。

④监督在行政机关中工作的本党成员。

(三)司法机关的监督

1.检察机关的监督

①侦察监督。

②监管工作监督。

③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的监督。

2.审判机关的监督

①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分权的活动。

②监督行政机关参与的各种民事活动。

③监督行政机关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④司法建议。

⑤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社会监督

1.公民的监督

①通过社会协商对话监督行政;

②通过信访对国家行政进行监督;

③通过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向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建议;

④就行政机关发生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⑤就行政机关侵权行为提出申诉;

⑥控告、检举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2.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监督

①监督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的活动;

②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③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

3.新闻媒体的监督

二、中国行政内部监督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一)一般的行政监督

①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②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