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牛人整合)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牛人整合)

简答

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

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

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

理解:

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价格降至P*T (= PT – t)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在本国,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更多的小麦,而消费者消费数量下降,所以进口需求也减少。在外国,由于价格下降,生产者供给的小麦数量下降,而需求数量上升,出口供给下滑。因而,由于关税的征收,小麦的贸易数量下降。本国价格的增幅小于关税,其原因在于部分关税体体现在外国出口价格

的下跌上,因此这部分关税并没有转价给本国消费者,这是关税和任何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正常结果。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幅度是微小的。

关税对小国的影响

答:当一国较小时,该国无法影响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下图: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幅度等于全部关税额,即从Pw升至Pw+t。本国产量相应地会从S1上升到S2,而消费量会由D1降为D2,进口需求量从D1-S1减少到D2-S2。征收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下降。如果本国作为一个小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由于它对这种商品的进口需求在世界总出口中所占份额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其进口量的减少对该商品的世界(外国出口)价格没有影响,关税由本国(小国)全部承担。

小国关税情况

6、关税对大国的影响

进口国征收关税的成本与收益(大国)◇

答:当一国较大时,该国能对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上图:关税会把国内的价格由Pw提高到P T,把外国出口价格由Pw降至P T*,国内的生产会由S1扩

张至S2,而消费会从D1下滑到D2.。当价格上涨到P T 后,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a,这是关

税的生产者所得;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等于a+b+c+d的总面积,国内的消费者会因更高的价格

而受到损失;此外,政府通过关税可以从贸易中收益:收益的大小等于关税率t与进口量

Q T=D2—S2的乘积,即政府的收益等于(c+e),e是由于关税降低了外国出口价格而产生的贸易条件改善所得,b和d是由于关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产生的效率损失,大国征收关税可以用e弥补生产扭曲损失b和消费扭曲损失d。

论述:

当Pc/Pw=2 或1/2是什么情况?如何生产?

(1)当Pc/Pw=1/2时,在本国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是aLC/aLW =1/2=PC/PW,即PC/ aLC=PW/ aLW。因而,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

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在外国,a*LC/a*LW=2> PC/PW=1/2,即PW / a*LW >PC/ a*LC,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

(2)当Pc/Pw=2时,在本国,奶酪的机会成本为aLC/aLW =1/2

(3)若aLC/aLW< PC/PW< a*LC/a*LW,即1/2

补充:(理解)图2-3: 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首先,RS 曲线表明如果奶酪的相对价格PC/PW<aLC/aLW 时,世界的奶酪供给将为零。

其次,当奶酪的相对价格等于本国生产奶酪的机会成本时,即PC/PW=aLC/aLW ,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第三,如果PC/PW>a*LC/a*LW ,本国和外国都生产奶酪。葡萄酒的产量将为零,因而奶酪的相对供给将变得无穷大。第四,当PC/PW=a*LC/a*LW时,外国工人在生产奶酪和生产葡萄酒时所获得的报酬是一样的,因而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第五,当aLC/aLW< PC/PW< a*LC/a*LW时,本国将专门生产奶酪,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奶酪的相对供给是(L/aLC)/(L*/a*LW)。

2

价格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1、价格同比率变化

当制造品和粮食价格发生同比率变化时,不会使模型当中的其它因素发生实际变化。工资率(w)和价格以同比率的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即工资率和产品价格之比,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各部门雇佣的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也没有变化。(如图3-6)

(图3-6: 制造品和粮食价格同比率上升)

2、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当只有制造品价格P M上升时,劳动将由粮食生产部门向制造品生产部门流动,制造品的产出增加,粮食产出下降。

工资率w的上升并没有像制造品价格P M上升的那么多,原因在于随着制造业就业的上升,该部门的边际劳动产出下降。

结合:模型假设-未发生贸易时的本国:假设一个国家可以生产两种产品——制造品和粮食;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 for labor),、资本(K for capital)和土地(T for terrain);生产制成品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不需要投入土地;生产粮食

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不需要投入资本;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在两个部门中都可以使用;土地和资本是特定要素,各自只能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各部门分别会投入多少劳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

1、劳动的供求和配置

劳动的需求:

每个部门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当增加1人每小时劳动所生的价值恰好等于雇佣1人每小时所需的费用时,对应的劳动投入就是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

制造品部门劳动需求的确定条件为:

MPL M X PM = w

即工资等于制造品部门边际劳动产品的价值。

粮食部门劳动需求的确定条件为:

MPL F X P F = w

即工资等于粮食部门边际劳动产品的价值。

由于假设劳动力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所以两个部门的工资率w是相等的。

工资率可以由劳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这一条件来确定:L M + L F = L

(此图要记)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和一条斜率等于负的制造品价格除以粮食价格的直线相切。即为:-MPL F/MPL M = -P M/P F

以下的例题多会出于选择

第一步,算出1欧元存款的美元价格1.10美元。

第二步,用欧元利率算出1欧元存款在一年后得到的欧元数额1.05欧元。1*(1+5%)=1.05GBP

第三步,用预期一年后的汇率,计算出第二步计算得到的欧元的美元价值1.223美元。1.05*1.1625=1.22325

USD

第四步,计算出欧元存款的预期美元收益率11%。(1.223-1.1)/1.1

(见简答1)

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为本国出口开辟了更大的市场,有利于本国经济。但是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许意味着本国出口产品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本国经济增长也是各有利弊:

1、本国生产能力的加强使本国能向世界市场出口更多的产品。

2、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可能会以本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的形式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中而非本国所得。

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但是带有偏向性。

经济增长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一国资源的增加

2、一国利用资源效率的提高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内外是以企业来划分的。

外部规模经济:单位成本取决于行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在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

济的行业,一般有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内部规模经济:单位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单个厂商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存在内部规

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和内

部两种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消费可能性边界表明一个国家所能消费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在不存在贸易的情况下,消费可能性边界和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而贸易扩大了两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

图2-4: 贸易使消费可能性扩张

总结:简单的李嘉图模型显示了国家之间的差异如何导致贸易所得。在这个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国产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在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可以用两种方法说明国际贸易对国家有利。第一,我们可以把贸易看成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法。第二,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的消费可能性,这是贸易所得的表现。贸易所得的分配取决于各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将两种产品的单一要素模型扩展到多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范围也不会改变上述结论。但是,运输费用导致了非贸易品的产生。虽然李嘉图模型中的一些假设不合实际,但是它的基本理论——国家倾向于出口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K/L。

要素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如果X产品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例是kx=Kx/Lx,大于Y产品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 ,则成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一节两要素经济模型(见书P70)

模型假设Assumptions of the Model:一国可以生产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这些产品需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土地(T) ,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有限的;粮食的生产是土地密集型(land-intensive)的,棉布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的;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见书P78

世界相对需求的变化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

?1消费偏好的变化?2技术进步?3国际收入转移

关税和出口补贴经常被当作是一类政策,事实上,它们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却不一样。出口补贴将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使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贸易条件效应的应用:谁得谁失?

A.收入在国家间的分配

a、如果本国(大国)征收关税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只要征收关税不是太高,本国的福利将改善。

b、如果本国实施出口补贴,那本国的贸易条件将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将改善,外国的福利水平将改

善。

B.收入在国家内部的分配

a.关税和补贴对于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有直接的影响。

b.关税调高进口产品在国内的相对价格,对于本国进口产品竞争部门有利,对出口部门不利。

c.出口补贴提高出口产品在国内的相对价格,对于出口部门有利,则对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不利。

(一)寡头垄断

通常内部规模经济产生于寡头垄断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只有几家厂商,每家均大到足以影响价格,

但是没有一家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并且厂商制定价格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还要考虑竞争者的反应,在

寡头之间的策略是相互依存的。

对寡头垄断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课题,而垄断竞争相对容易分析。

二)垄断竞争

在垄断竞争模型中,围绕着相互依存性的问题,有两个关键性的假设:

A、每个公司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也就是说它的顾客不会由于微小的价格差别去购买其他厂商的产品。

B、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它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的影响。

1、模型假设:

一个行业由数家厂商组成,这些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其产品不完全相同但相互可以替代。

对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而言,若对其行业产品的需求越大和竞争对手的价格越高,则单个厂商的产品销售量就越大;但是如果行业中竞争者增多,并且自己价格升高,该厂商的销售量就会减少。

我们可以用一个能反映以上特征的等式来表述这种需求

Q = S x [1/n – b x (P – P*)]

Q--某厂商的销售量

S--行业的总销售量

n--行业总厂商的数目

b--厂商销量对价格的敏感性参数

P--该厂商产品的价格

P*-- 竞争者的平均价格

2、厂商数与平均成本

在均衡时, P = P*, Q = S/n ,即该厂商的产出是全行业销售量的1/n 。

这时的平均成本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行业中的厂商数:

AC = F/Q + c = n ×F/S + c

行业中的厂商数目越多,平均成本越高。

3、厂商数目与价格

代表性厂商的价格也由行业中的厂商数决定。厂商数目越多,它们之间竞争越激烈,相应的价格就越低。

在垄断竞争模型,假定每个厂商把其他厂商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

Q = (S/n + S x b x P*) – S x b x P

边际收益:MR = P – Q/ (S × b )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让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c。

MR = P – Q/ (S ×b )=c

这说明价格和行业当中的厂商数目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这就是PP曲线:

P = c + 1/(b ×n)

4、均衡的厂商数

向下倾斜的PP曲线说明行业中厂商数目越多,各厂商的定价就越低。也就意味着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

向上倾斜的CC曲线说明行业中厂商数目越多,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高。这意味着随着厂商数的增加,各厂商的销售量下降,每个厂商都无法沿着自己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达到很低的水平。

P132

1、增加的市场规模

2、从一体化市场中的获利

3、规模经济

4、行业间贸易

P195

出口补贴是指对出口国产品的公司或个人的支付。和关税一样,出口补贴也分从量补贴(没单位补贴一个固定数额)和从价补贴(出口总值的一个比例)。当政府提供出口补贴时,出口商会尽量出口产品直到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的差额正好等于补贴额为止。出口补贴提高了出口国本国商品的价格,降低了这些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并且出口补贴使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进口配额指的是对可能进口的商品实行直接的进口限制。见P200

这种限制通常以向一些个人和公司颁发进口许可证来得到实现。有些国家会将某些外国商品在国内的销售权直接给予出口国的政府

进口配额会抬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当进口被限制时,立即出现的结果就是在初始价位上,国内需求超过国内供给和进口之和,于是价格不断上升直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进口配额和关税之间的差别在于政府没有了收入。当采用进口配额时,先前采用关税时政府获取的那部分收益被持进口许可证的个人和公司瓜分。许可证持有者能够从外国购买进口品并在国内以高价出售,他们获得的利润就是配额租金。

出口补贴导致的效率损失与关税类似,但由于它还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使损失更加严重。

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在政府是否从中取得收入者这点和关税不同

九.对贸易政策影响的总结(见书P203)关税

关税好比在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嵌入了一片楔子,对于大国而言,它抬高国内市场价格,但增幅又小于关税率。但对于小国,由于其不能对世界价格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国的关税几乎全部反映到国内价格的提高上。

我们可以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来衡量关税和其他贸易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关税提高了国内市场价格,国内生产者从中获益,消费者却蒙受损失,政府也从中得到收入。

如果把关税的收益与损失(大国)进行加总,我们会发现关税对社会福利的净影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效率损失,来自于关税造成的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激励机制的扭曲;另一部分是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它反映出关税迫使外国出口价格下降的倾向。在小国情形中,关税不能影响世界价格,因此第二个影响的值为零,其社会福利的损失是显然的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二、问答题

1.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可以附加图表)

答: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价格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产生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2. 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答:如果创新国研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并获得成功,则创新国将和其更新产品的(潜在)模仿国之间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模仿国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创新国将向其模仿国出口新产品,而从模仿国进口相同产业中的旧品种。

3. 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进行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国际贸易产生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4.在固定汇率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意味着什么?

答:在资本具有完全自由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其原因如下: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金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外国人购买该国大量的金融资产会造成该国货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将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币,结果使该国货币存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由于上述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5.试根据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解释出口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

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我们把利益集团分成三种: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群体。对于出口补贴政策,出口部门是支持的,进口替代部门和消费者虽然不支持此项政策,但是从此项政策中受到的直接损失不明显,也不会激烈反对。

6.试述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答:1、穆勒标准是从内部规模经济和产业本身的角度提出,是最基本优势;

2、巴斯塔尔布标准是从国家总体福利的角度提出的,是比较优势;

3、凯普标准是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竞争优势。

7.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答:进口配额与关税都能通过限制进口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生产厂商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对消费者有利的是关税而非配额,而厂商将更倾向于采用配额措施。

8.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可以附加图示)

答:假设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会导致IS曲线右移。此时需要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需求也因此增加,并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汇率可以自由调整,于是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抑制,但进口增加,IS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这样,IS 曲线最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汇率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所以在完全资本流动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9.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绝对优势概念的提出,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0.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答: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11.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2.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1)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2)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答:(1)关税情况下,进口国进口价格也将随世界市场价格下降,这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高,不利于国内生产商的福利。在配额情况下,进口国的价格不会变化,这实际上增加了对国内生产商的保护,不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2)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在关税措施下,国内生产和进口都会同时增加,在配额下则完全由国内厂商的生产扩张来满足(此时价格上涨幅度更高、均衡需求量更低)。

13. 试比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之间的差异

答:自由贸易区只在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取消商品贸易的障碍,但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成员国并不做权利的让渡;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化组织;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等,这些权利的让渡表明,一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在削弱,而经济一体化组织干预经济的权利在增强;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是,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它是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4.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动态过程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哪些异同?

答: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动态过程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前者是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后者是关于产品的理论。

15. 为什么研究与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更具有跨国经营的动机?

答:具有大规模研究与开发能力且能连续推出创新成果的企业,比那些研究与开发能力较低偶尔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内部化的动机。因为对于前者来说,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产率决定了对外出售其成果的较高频率,这意味着它通过外部市场实现这种交易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判断与实际经济生活中对外直接投资与研究开发正相关的事实吻合。一般说来,具有大规模研究与开发实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而研究与开发实力较弱的企业则更倾向于发放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

16. 试解释J曲线的成因和政策含义,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答: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智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相应增加,并改善国

际收支状况,这就形成了J曲线。具体来说,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时滞:(1)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2)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3)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4)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5)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政策含义在于通过缩短各种时滞,使得本币贬值能够尽快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实例请自己举出

17. 为什么采取货币贬值往往要配合以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答:贬值存在着收入再分配效应。由于贬值后物价上涨的同时,工资水平受劳资合同的限定而不能立即提高,因此,虽然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而厂商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由于利润收入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这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一个实际累进所得税制度的国家,贬值带来的名义收入增加将使纳税人升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则全体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如果政府同时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从而使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将因此而得以改善。

18. 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

答:不同于固定汇率制下的情况,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这样汇率调节就完成了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必须考虑的内外均衡两个任务中的一个。现在,只剩对内平衡一个目标需要考虑。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1. 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1)概念。贸易乘数是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2)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每单位收入增量中用于进口的比重)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3)公式推导。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外贸乘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 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

则有dI+dX=dS+dM

变形后dI+dX=(dS/dY+dM/dY)dY

整理dY=(dI+dX)×[1/(dS/dY+dM/dY)]

若令dS=dI=0

则有dY=dX[l/(dM/dY)]。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据上分析,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

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4. 简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99)

1、提出。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一些学者利用经验数字对H-O模型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有若干检验的结果并不支持H-O模型,于是,列昂惕夫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与该模型相悖的节律。

2、基本内容。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即美国既进口又自己生产的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

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这一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3、围绕列昂惕夫反论展开的争论。反论与H—O模型的原理是相悖的,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了检验。(1)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故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2)持要素密集度逆转观点的人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

(3)另外,还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对列昂惕夫反论进行了解释。

4、评价。尽管争论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仅从两种要素出发探讨贸易的发生是不够的,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这样既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又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诸如人力资本论、R&D学说等新的贸易理论。

6. 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即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是实际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H-O模型基本定理):

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商品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而商品的绝对差异才是两国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富裕的产品并且出口,并且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

1、H-O理论假设前提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与B),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力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

3.在两国中,商品X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在两国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专业化。

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7.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状态。

8.在一国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9.没有运输成本、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10.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2、H-O理论的扩张

①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两种商品都生产的情况下,如果一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下降),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必然提高(下降)】

②琼斯扩大效应【在2×2×2 的新古典世界里,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更大幅度的变动】

③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见第三题】

④雷布任斯基定理(数量调整)【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动,并且两种商品均被生产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增加而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这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

⑤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于出口导向的国家而言,在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并且进口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的条件下,其充裕要素的大幅增加所导致的出口供给大幅增加,将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定义: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在相同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只要本国与外国生产衣服与食品两种,只要商品的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商品的自由贸易导致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同时它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甚至也会导致商品与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

另一种表述:在新古典框架下,最终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

–1、如果知道了要素报酬,就能够推导出两种最终产品的价格

–2、如果知道了两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就能够推导出要素报酬

4、H-O理论检验,里昂惕夫证明

概念及产生: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投入产出表估算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检验H-O理论,得出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要素禀赋的差异是确定国际分工方向和建立贸易方式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更加资本密集,其密集程度仍将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里昂惕夫的检验成果: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基本密集程度高出大约30%,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解释:①需求偏好差异说【H-O假定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因此是相同的。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并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

②要素密集度逆转说【H-O假定是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现实中,要素密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

③人力资本说【美国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丰裕,其出口的商品是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④自然资源说【自然资源的开采、提炼与加工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本】

⑤贸易保护说【政策倾向于保护与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与出口】

5、开放型贸易政策

6、新贸易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垄断竞争与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

假设前提: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2×2×2的模型过简单化,以至忽视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况。

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区别: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两国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相对要素报酬差异(根本)和相对商品价格三者等效解释贸易原因

*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大小决定的经济规模的差异

2、贸易的商品模式:*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相对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相对密集型商品,另一国则相反

*当贸易商品数量大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3、贸易的要素模式:*一国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

*即使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一国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净流入国。

4、贸易构成和贸易量:*一国必然出口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不可能存在。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

*产业内存在着大量贸易

5、贸易利益:*不考虑贸易产生的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

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利。

*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

7、雷布津斯基定理(新古典贸易主义的扩张)

定义:假定商品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猪呢更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增加,同时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将减少。

说明:因为商品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所以要素价格也必须不变。但是仅仅在资本/劳动比率及两种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都不变时,要素价格才不变,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两种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唯一方法是:降低Y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出足够的资本来吸收由于X劳动密集型商品产量的增加的所有劳动。这样,在不能变的商品价格下,X 商品量增加而Y商品量减少。事实上,X商品量的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的增加,因为有部分生产商品Y的劳动和资本也转移到X 生产上来,这称为扩大效应。

8、不幸的增长

定义: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发生情况:①增长使国家1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

②国家1是大国,出口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③其他国家对国家1出口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非常低,因而其贸易条件会大大恶化

④国家1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

不幸增长理论更可能发生发展中国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时显见恶化,但生产的增长有可能弥补这一点,因而各国的真实人均收入和福利一般仍会提高。

9、关税经济效益分析

关税是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对于小国来说,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上涨,本国进口需求减少,增加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生产,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产品的消费,减少贸易量,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

而对于大国来说,增加进口品的生产,减少出口品的生产,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改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但也有可能上升。

但是,无论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本国有无能力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征收关税都会导致产品国内价格上升,生产增加,进口减少,消费缩减,但影响程度则会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同而不同。

10、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概率公式计算)

定义:名义税率对某最终产品组装业所起到的实际保护程度。

g = (t-ai*ti)/(1-ai)

g 对最终产品生产者的有效保护率

t 最终商品消费者的名义关税率

ai 无关税时进口要素成本与最终商品价格的比例

ti 进口要素的名义利率

11、战略性贸易政策

概念: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这也是该理论应用必须具备的前提,

与此相联系,还要求实施政策的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本国市场要有较大的规模等。

相关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的贸易政策。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包含三个层次的具体论点: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和以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

12、静态贸易效应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价格、数量、进口来源以及经济福利的效应,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一、贸易创造:①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中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

②含义:关税同盟建立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带来的同盟内贸易规模的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

③结论: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增加了进口国的福利水平

二、贸易转移:①当一国的进口从一个非关税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被另一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替代时,就发生了贸易转移。它的产生是因为各成员国之间签订了优惠贸易协定。

②含义:因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导致一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最低成本的国家进口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

③结论: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使一国的福利水平下降,而净福利水平则不确定。

13、经济一体化形式

形式:优惠贸易安排1、自由贸易区12、关税同盟12、

共同市场123、经济联盟1234、完全经济一体化12345

政策:相互降低关税、取消关税和配额、要素流动、经济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完全统一

14、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影响

顺差:(积极)①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强本国的支付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本币国际资信,从而有利于本国对外的经济往来。(消极)①造成本币升值,不利于本国的出口,从而造成国内失业;②持续顺差会造成本币的供应过量,引发货币通货膨胀;③造成与逆差国的贸易摩擦,影响对外经济联系;④如果本国的顺差是过度出口资源所致,会造成国内资源紧张,不利于本国长期发展.

逆差:(积极)①造成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长;②出口增长有利于本国的就业和国内经济发展.

(消极)①造成本国外汇储备减少,影响本国对外支付能力甚至影响本币的国际姿信;②持续的逆差会造成外汇的流出,从而造成国内资金短缺,影响经济增长。

15、购买力平价理论

16、马歇尔——勒纳条件(讨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条件)

概念: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

解释: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

这里要考虑4个弹性:①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②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③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④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在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因而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取决于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需求数量的变动程度。如果数量变动大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大于1;反之,数量变动小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小于1。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进口减少)与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出口增加)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如果用Dx表示他国对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

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17、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金本位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成为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提出:1752 戴维?休谟

调节方法:因为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由黄金本身,或由黄金为依托的纸币构成,货币供给在逆差国下降,在顺差国上升。这引起逆差国的国内价格下跌而顺差国的国内价格上涨。结果就鼓励了逆差国的出口,抑制了它的进口,直至其国际收支逆差被消除。逆差国黄金的流失及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其国内物价的下跌,这是由货币数量论决定的。公式:MV=PQ

M该国货币供给V货币周转速度(恒定)P总的价格指数Q 实际产出

18、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开放经济跳进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仍然是促使经济均衡,实现经济增长

四大均衡目标:(外部)国际收支均衡(内部)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①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②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③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

④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三个递进的层次

①使不在IS.LM.BP曲线上的点回归曲线上(单项均衡)

②使三条曲线处于一个交点(内外均衡)

③使交点处在充分就业的产出点上(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

19、米德冲突

定义: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产生: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相窜。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开支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解决:米德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或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失业并存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稳定国内经济)和货币政策(稳定国际收支),或者根据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不同情况,将二者适当地搭配,以同时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的均衡,解决米德冲突。

19、IS-LM-BP模型(构建,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20、特里芬难题

概念: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这就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

产生:二战结束前夕,布雷顿森林会议制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平价制度,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因为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1)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2)维持美

元的币信,保持美元同黄金的汇兑比例。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国际清偿力过剩、美元贬值,无法维系对黄金的官价;如果要保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

三、论述题:

1.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一、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

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该学说的假设如下:

①学说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即世界有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即有A、B两个国家,X、Y两种产品。

②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③要素(这里主要是劳动)在一国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含着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

⑤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

⑥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在此假设前提下,李嘉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内容:比较利益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该学说的充分条件是,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必要条件是,各国自身与自身相比在不同的产品上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应该停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数学说明。如下图所示。

设有A、B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其情况为: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X和Y分别需要6单位劳动和4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X和Y分别需要1单位劳动和2单位劳动。很明显,B国劳动生产率在X和Y上均高于A国。全世界总产出为4单位,每国消费X、Y各1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即A国10单位,B国3单位。分工后,因A国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因而集中生产Y放弃X的生产,B国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因而集中生产X放弃Y的生产。按照分工前的生产率,分工后情况如下:A国生产10/4即2.5单位的Y;B国生产3/1即3单位X。A国在保持专业化分工前1单位Y的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的Y来换取B国的X进行消费;B国在保持专业化分工前1单位X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X换取A国的Y进行消费。

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若以X为Y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Y产品的劳动成本4/6小于B国的2/1;若以Y为X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6/4大于B国的1/2,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优势在于Y的生产,B国的优势在于X的生产。

二、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利益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3)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

问。

(4)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与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过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贸易保护。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是用于国际贸易。

(2)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得平均利润之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3)比较利益学说含有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加贸易,则越会受益。这里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国家接受。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与评价。

(1)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2)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3)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情况,认为比较利益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2. 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1、H-O模型基本命题。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2)假设前提。

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第五,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3)三个命题。

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如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地租、利息)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2、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的价格绝对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3、评价。

(1)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

相同点:均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要素流动假设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李嘉图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

(2)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