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2017高三各区一模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

北京市2017高三各区一模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

北京市2017高三各区一模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
北京市2017高三各区一模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

北京市2017高三各区一模化学

—实验探究题汇编教师版

1、(2017海淀)28.(15分)

为探究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某同学进行实验如下:已知:Cr2O72-(橙色)+ H2O2CrO42-(黄色)+ 2H+

(1)进行实验i和ii:

序号操作现象

i 向2 mL pH = 2的0.05 mol·L?1 K2Cr2O7橙色溶液

中滴加饱和Na2SO3溶液(pH 约为9)3滴

溶液变绿色(含

Cr3+)

ii 向2 mL pH = 8的0.1 mol·L?1 K2CrO4黄色溶液中

滴加饱和Na2SO3溶液3滴

溶液没有明显

变化

①23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i中现象:。

(2)继续进行实验iii:

序号操作现象

iii 向2 mL饱和Na2SO3溶液中滴加pH = 2的0.05

mol·L?1 K2Cr2O7橙色溶液3滴

溶液变黄色

向2 mL蒸馏水中滴加pH = 2的0.05 mol·L?1 K2Cr2O7橙色溶液3滴,溶液变成浅橙色。

①补充实验的目的是。

②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iii中现象:。

③根据实验i~iii,可推测: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的反应与溶液酸碱性有关。

a. 碱性条件下,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

④向实验iii所得黄色溶液中继续滴加硫酸,产生的现象证实了上述推测。该现象

是。

(3)为探究溶液酸性增强对Na2SO3溶液还原性或铬(VI)盐溶液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继续实验(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

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 K闭合时,电压为x。

b. 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至pH = 2后,电压增大了y。

c. 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无气体逸出,电压

几乎不变。

①上述实验说明:。

②有同学认为:随溶液酸性增强,溶液中O2的氧化性增强

也会使电压增大。利用右图装置选择合适试剂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O2的存在不影响上述结论。该实验方案是

,测得电压增大了z(z

1、(2017海淀)28.(共15分)

(1)①SO32- + H23- + OH-

②Cr2O72- + 3SO32- + 8H+ === 2Cr3+ + 3SO42- + 4H2O

(2)①排除水的稀释对溶液颜色变化造成的影响

②Cr2O72-(橙色)+ H242-(黄色)+ 2H+,溶液中大量的SO32-(或OH-)与

H+结合导致溶液中c(H+)下降,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黄

③酸性条件下,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r3+

④溶液变绿

(3)①溶液酸性增强,铬(VI)盐溶液的氧化性增强,Na2SO3溶液的还原性几乎没有变化②U型管左管中盛放pH= 8 0.1mol·L-1 K2SO4溶液,右管盛放饱和Na2SO3溶液,闭

合K,记录电压;向左管溶液中滴加硫酸至pH=2后,记录电压

2、(2017朝阳)28.(14分)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A):

(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____。

(2)分析现象i、ii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

设计实验如下,“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

“现象a”是____。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

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

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下实验: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②Ag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_________。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中现象i、现象iii蓝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2、(2017朝阳)28.(1) I2;

(2)加入碘水后,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不变蓝)。

(3)溶液中存在平衡H++I-+ HIO I2+H2O,加入硫酸,c(I-)升高,平衡右移,生成的碘与淀粉作用变蓝。

(4)①Ag2O+2I- +2H+=2AgI↓+H2O;②同时除去I和H+;③HIO

(5)淀粉水解速率较慢,而碘在水中受热歧化较快,因而实验A中i步骤加热后碘歧化,蓝色褪去;而

在ⅲ中经过较长时间,淀粉水解完全,蓝色最终再次褪去。

3、(2017丰台)28.(15分)某研究小组为探究Cu的化学性质及溶液环境对反应的影响,设计并完成了下

列实验。

(1)根据化合价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铜主要体现出的化学性质是。

(2)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向实验①的集气瓶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色。

【查阅资料】ⅰ.黄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绿色。

ⅱ.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u(H2O)4]2+ + 4Cl-[CuCl4]2-+ 4H2O

蓝色黄色

利用化学用语和文字解释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

(4)反应③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中性环境下反应很难进行。铜表面黑色的物质为CuO ,

同时有MnO 2生成,则中性环境下反应很难进行的原因是:。 Ⅱ.探究溶液环境对反应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性对铜与0.1mol/L KMnO 4溶液反应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1)探究酸性条件下反应时,试剂X 是。溶液颜色变浅能否说明铜与0.1mol/L KMnO 4溶液在酸性条

件下发生了反应,理由是。

(2)对于铜与0.1mol/L KMnO 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的反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Ⅰ:0.1mol/L KMnO 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不能将铜氧化; 假设Ⅱ:0.1mol/L KMnO 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与铜反应较慢。 设计实验验证:

将铜丝紧密缠绕在碳棒上放入碱性的溶液A 中,溶液很快由紫红色变为深绿 色(MnO 42—

)。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蓝绿色,试管底部出现棕褐色粉末(MnO 2)。 ①反应加快的原因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其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3、(2017丰台)28.(15分)

Ⅰ(1)还原性(1分) (2)3Cu + 8H ++2NO 3-

3Cu 2+ + 2NO ↑+ 4H 2O (2分)

(3)[CuCl 4]2-

+ 4H 2O

[Cu(H 2O)4]2+ +4 Cl -

,加水过程中,平衡正向移动,随着[Cu(H 2O)4]2+的增加,

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色。(2分) (4)生成的CuO 覆盖在铜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继续(2分) Ⅱ(1)H 2SO 4溶液(2分)

如果加入H 2SO 4溶液的体积是1 mL ,对比碱性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则能说明发生了反应,如果加入H 2SO 4溶液的体积是大于1 mL ,则有可能是稀释作用导致的溶液颜色变浅。(2分)

5 mL0.1mol/L KMnO 4溶液

溶液A

(2)①MnO 4-+ e-MnO42-(1分)

MnO 42-+ 2e-+2H2O MnO2+ 4OH-(1分)

②碱性条件下铜单质可以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速度很慢,

(或假设Ⅱ成立)(2分)

4、(2017房山)28.(15分)某化学小组对Na2SO3和AgNO3在不同pH下的反应及产物,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Ⅰ.Ag2SO3:白色、难溶于水;

Ⅱ.Ag2O:棕黑色、难溶于水,易与酸溶液反应。

(1)根据资料:①通常情况Na2SO3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②若Ag2O与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应为。

(2)检测溶液pH:①0.1mol/LAgNO3溶液的pH=5,引发这一结果的微粒是。

②0.1mol/LNa2SO3溶液的pH=10,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是。

(3)实验探究:在不同pH条件下Na2SO3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反应。

实验记录如下:

Ⅰ.实验a中沉淀溶解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Ⅱ. Ag2SO3在溶液中沉淀析出的大致pH范围是。

Ⅲ.将d中棕黑色絮状物X滤出、洗净、进行实验分析:

ⅲ在ⅱ反应所得溶液中,加Ba(NO3)2溶液、

观察,再加BaCl2、观察

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白色沉淀

①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是。

②d中的棕黑色絮状物X是。

③实验ⅱ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4)小组认为在酸性条件下,SO32-的性增强,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是。

4、(2017房山)28.(15分)

(1)①产生白色浑浊 ----------------1分

②Ag2O + 2HCl = 2AgCl + H2O ----------------2分

(2)①Ag+-------------------------------------1分

②SO32- + H2O = HSO3- + OH--------------------2分

(3)Ⅰ.Ag2SO3在碱性较强条件下,溶解或Ag2SO3被氧化成Ag2SO4溶解----------1分Ⅱ.6-8 -----------------------------------------1分

Ⅲ.①黑棕色沉淀不是Ag2O -----------------------1分

②Ag ----------------------------------------1分

③Ag + 2HNO3 = AgNO3 + NO2↑+ H2O ----------------2分

(4)还原--------------------------------1分,Ag2SO3 + H2O = 2Ag + H2SO4 ------------------2分

5、(2017顺义)28. (16分)(16分)某兴趣小组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1

实验现象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振荡,试管壁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实验1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2)为了探究沉淀变灰绿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推测灰绿色物质为Fe(OH)2和Fe(OH)3混合物。查阅资料后根据调色原理认为白色和红褐色的调和色不可能是灰绿色,并设计实验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 Fe(OH)3,方案是。

②乙同学查阅文献:Fe(OH)2在大量SO4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6(SO4)2(OH)4O3(一种氧基碱式复盐)。并设计对比实验证实该假设:向试管中加入,再往试管中加入,振荡,现象与实验1相同,结论是该假设不成立。

③乙同学继续查阅文献: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灰绿色可能是由Fe(OH)2 表面吸附Fe2+引起。推测所用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应越小越好;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越大越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中10 mL NaOH溶液

滴加

FeSO4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2

6mol/L

NaOH溶液0.2mol/L

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少量灰绿色),

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

实验3

6mol/L

NaOH溶液0.1mol/L

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极少量灰绿

色),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能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证据是。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证明该假设成立。(3)丙同学探究温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影响:取少量灰绿色沉淀,在水浴中加热,颜色由灰绿变白,且有絮状白色沉淀下沉,原因为。

(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若尽可能制得白色Fe(OH)2沉淀,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2017顺义)28.(16分)

(1) Fe2++2OH—=Fe(OH)2↓

(2)①取一定量的灰绿色沉淀,加入盐酸溶解,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

② 2mL 0.1mol/LFeCl2溶液 3滴0.1mol/L NaOH溶液

③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越小,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越明显。

实验2中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或实验3中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

淀)向实验2(或实验3)的白色沉淀中继续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3)Fe2+在加热时易发生水解,生成Fe(OH)2,因此颜色变白,同时沉淀的量增加,导致出现片状白色沉淀。(2分)

(4)隔绝氧气、硫酸亚铁少量(或氢氧化钠过量)、硫酸亚铁浓度小(或氢氧化钠浓度大)、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微热等。(2分)

6、(2017门头沟)28.(15分)以Al和不同的铜盐溶液间的反应为实验对象,探索Al与不同铜盐溶液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向试管中加入2ml溶液实验现象

实验Ⅰ:0.5mol/LCuCl2溶液15s:大量气泡且有红色物质析出60s:反应进一步加快且反应剧烈放热,液体几乎沸腾

120s:铝片反应完,试管中析出大量蓬松的红色物质

实验Ⅱ:0.5mol/LCuSO4溶

液15s无明显现象

60s:铝片表面有极少气泡

120s:有少量气泡溢出,铝片边缘有很少红色物质生成

(1)对实验Ⅰ进行研究②④

①实验Ⅰ中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经检验实验Ⅰ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中存在H+的原因:

③请写出60s后反应进一步加快可能的原因(写出两条)

(2)对实验Ⅱ进行研究

实验Ⅱ反应明显比实验Ⅰ缓慢,说明Al与不同的铜盐溶液反应呈现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有:假设一:SO42-对Al与Cu2+的置换反应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假设二:

(3)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假设,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向试管中加入2mL溶液实验现象

实验Ⅲ:0.5mol/LCuCl2溶液+1g Na2SO4固体加入Na2SO4固体后速率几乎不变,仍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物质生成且剧烈放热,铝片反应完全,溶液沸腾

实验Ⅳ:0.5mol/L CuCl2溶液+5g Na2SO4固体加入Na2SO4固体后速率几乎不变,仍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物质生成且剧烈放热,铝片反应完全,溶液沸腾

实验Ⅴ:0.5mol/LCuSO4溶液+0.02mol NaCl固体未加入NaCl固体前几乎没现象,加入后,铝片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

Al Al

实验Ⅵ的设计目的是:

其中,实验Ⅰ与实验Ⅲ、Ⅳ做对比,结论为:

其中,实验Ⅱ与实验Ⅴ、Ⅵ做对比,结论为:

(4)请设计实验证明Cl-对Al与H+的反应同样起到相似的作用:

6、(2017门头沟)28(15分)没有特殊标注每空2分

(1)① 2Al+ 3Cu2+ = 2Al3+ + 3Cu

③Cu和Al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加快(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2)假设二:Cl-对Al与Cu2+的置换反应存在促进作用

(3)0.02mol (1分);对照实验,排除Na+的干扰,证明Na+对该反应不造成影响;

SO42-对Al与Cu2+的置换反应没有抑制作用;Cl-对Al与Cu2+的置换反应存在促进作用

(4)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分别与H+浓度均为0.2mol/L的盐酸和硫酸反应,前者更剧烈(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7、(2017密云)28.(16分)Na2O2是一种常见的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通常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1)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①用化学方程式

.....解释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

依据实验现象推测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②加入M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小组两名同学共同设计如下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通入SO2,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检验反应后B中的白色固体含有Na2SO3的方法是:

②乙同学认为反应的后B中有Na2SO3还会有Na2SO4。乙同学猜想的理由是:

为检验产物中Na2SO4的存在乙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方案:

甲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的现象不能证明有Na2SO4生成,其理由为

③请补充完整实验小组测定B中反应完全后固体组成的实验方案。称取样品a克加水溶解,__________,烘干,称量沉淀质量为b克,计算含量。

7、(2017密云)28.(16分)

(1)①2Na2O2 +2H2O= 4NaOH+O2↑(2分).反应生成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2分)

MnO2

②2H2O2 ==== 2H2O+O2↑ (2分)

(2)①2Na2O2 + 2SO2=2 Na2SO3 +O2(2分)

取反应生成白色固体少许,滴入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含Na2SO3(2分)

②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较强的还原性(2分)

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2分)

③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2分)

8、(2017平谷)28.(14分)甲同学向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0.1 mol/L的Fe(NO3)3溶液(pH=2),发现银镜部分溶解,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

甲同学认为:Fe3+具有氧化性, 能够溶解单质Ag

乙同学认为:Fe(NO3)3溶液显酸性,该条件下NO3—也能氧化单质Ag。

丙同学认为:Fe3+和NO3—均能把Ag氧化而溶解。

(1)生成银镜反应过程中银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为得出正确结论,只需设计两个实验验证即可。

实验Ⅰ:向溶解了银镜的Fe(NO3)3的溶液中加入(填序号,①KSCN溶液、②K3[Fe(CN)6]溶液、③稀HCl),现象为,证明甲的结论正确。

实验Ⅱ: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溶液,观察银镜是否溶解。

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丙同学的结论

(3)丙同学又把5mlFeSO4溶液分成两份:

第一份滴加2滴KSCN溶液无变化;第二份加入1ml 0.1 mol/L 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经验证黑色固体为Ag颗粒),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根据上述的实验情况,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Fe2+、Ag+、Ag之间的反应关系。

(4)丁同学改用下图实验装置做进一步探究:

①K刚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此时石墨作,(填“正极”或“负

极”)。此过程氧化性:Fe3+ Ag+(填“>”或“<”)。

②当指针归零后,向右烧杯中滴加几滴饱和AgNO3溶液,指针向右偏转。

此过程氧化性:Fe3+ Ag+(填“>”或“<”)。

由①和②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8、(2017平谷)28、(共14分)

(1)还原(2分)

(2)①b(1分);产生蓝色沉淀(1分)

②pH=2 0.3 mol/L KNO3或NaNO3溶液(2分,试剂不合理不得分,试剂合理每个数据1分)(3)Fe3+ + Ag Fe2+ + Ag+ 或Ag+ +Fe2+Ag + Fe3+

(2分,没有不得分)

(4)①正极(2分)>(1分)

②<(1分)

③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与浓度有关

........,浓度的改变可导致平衡移动

............。

(2分)(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一处清幽?觅一分杳孤

谈痛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 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 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 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 A 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 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 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2012.1 西城】33.(5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 溶液吸收生成的SO2。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2006-2010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实验大题汇编

2006年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上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写)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 2006 (1)CaCO3+2HCl=CaCl2+H2O+CO2↑(3分) (2)

(注:C中实际加入过氧化钠和石棉绒的混合物,这里只要求学生填写化学试剂)(5分) (3)2Na2O2+2CO2=2Na2CO3+O2(3分) (4)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姆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4分) 2007年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⑴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⑵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其目的是:。 ⑷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 g—ab—。 ⑸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 ⑹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2007 (1)除去水蒸气除去CO2(2)氧化铜(CuO) CuO+H2△ Cu+H2O CuO+CO △ Cu+CO2 (3)无水硫酸铜(CuSO4) 检验H2O (4)g—ab—kj—hi—cd(或dc)—fe—lm (5)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 2008年 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未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 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 灰水. 按图连接仪器.

化学实验题库及答案汇编

《有机化学实验》客观题 1.常压蒸馏乙醇时应当选用直形冷凝管 2.制备甲基橙,对氨基苯磺酸钠和亚硝酸钠在低温强酸介质生成重氮盐盐酸呈白色,和 N,N-二甲基苯胺偶合产物呈猩红色,加入过量NaOH后溶液开始变粘稠,并且颜色变为橙红色,此时制得甲基橙粗品。 3.合成制取乙酸乙酯时,反应体系中加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掉酸,加入试剂饱和氯化钙溶液除去未反应完的乙醇,最后加入无水硫酸钠除去水分。 4.正确操作:实验中,对于可以同时进行的部分,可以由组员各完成部分最终协作完成。 5.单口圆底烧瓶正二口圆底烧瓶斜三口圆底烧瓶 6.蒸馏瓶的选用与被蒸液体量的多少有关,通常装入液体的体积应为蒸馏瓶容积1/3-2/3 7.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表述中,下列哪项不正确试剂毒性低,实验室危险小 8.对氨基苯磺酸碱性强于酸性,可以形成内盐,容易在水中溶解。错 9.合成甲基橙时应戴手套,防止染料沾染皮肤。对 10.将合成乙酰水杨酸产品在干燥试管中用无水乙醇溶解,滴加1%FeCl3现紫色则表明样品 含有杂质水杨酸,应当通过重结晶纯化。将适量产品在烧杯中用热乙醇溶解,滴加热水至溶液变浑浊,继续加热至清澈透明,在冰水浴中冷却有结晶析出,过滤收集滤饼即得。 11.偶氮染料是一大类染料的总称,偶氮染料品种居多,颜色广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含有 偶氮键,是偶氮染料的发色基团、其和两边的基团形成长链共轭结构,实现对可见光的吸收而显色。 12.化合物名称甲基橙外观橙红色为偶氮类燃 料,可用做酸碱指示剂,pH>4.4呈现黄色 13.在重结晶时往往需要加入脱色剂煮沸以除去其中的有色杂质和树脂状杂质。脱色作用的 原理是物理吸附,脱色剂的用量一般为粗样重量的1-5% 14.用索氏提取器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操作过程中,将溶剂蒸出后进行蒸发、浓缩操作时要 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其作用是脱水和中和酸性物质 15.熔点是指物质在标准压力下固液两态蒸气压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纯净的固态有机物都有 固定的熔点,其初熔到全熔的温度一般称为熔程。当有杂质时,其熔点降低,熔程增长,根据熔点的测定结果,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微量法测定阿司匹林熔点中使用传热介质为丙三醇,俗称甘油,在第二次平行测定前,需要对传热介质降温,而毛细管测定样品需要重新装样。 16.关于薄层色谱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不同组别,不同实验室制作的薄层板测得的Rf 可以比较鉴定同一种化合物。 17.柱色谱又称柱层析,固定相装柱方法一般有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 18.在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反应中,测定NaNO2是否存在使用(淀粉-碘化钾试纸) 19.蒸汽沸点高于140 20.

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北京高考-27.)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 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 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 密性已检验)。 (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C 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 2具有 性。 (3)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是 。 (4)分析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 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 乙在A 、B ② 进行实验,B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Cu + 2 H 2SO 4?→? ?CuSO 4 + SO 2↑+ 2 H 2O (2)BaSO 4 还原 (3)2 NO + O 2 == 2 NO 2 (4)① 通N 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应用NaHSO 3溶液 ②甲:Ba +2+ SO -24== BaSO 4↓, 乙:2 Ba +2+ 2 SO 2 + O 2 + 2 H 2O == 2 BaSO 4↓+ 4 H +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 2的量 (5)SO 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 3沉淀 1. (2012北京高考-27)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 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Ag(NH 3)+2 + 2 H 2O Ag + + 2 NH 3·H 2O b .AgOH 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 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 3,黑色物质中有Ag 2O 。 ①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 ,产生的现象是 。 ② 产生Ag 2O 的原因是 。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 还原Ag 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 3溶液中加入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 存在下,可 能是NH 3还原Ag 2O 。用右图所示装置 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 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 3 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2010-2019化学实验选择题真题汇编(答案)

2010-2019化学实验选择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一、l 1.【答案】D 【解析】溴苯常温下为液体,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分液,得到无色的溴苯。 2.【答案】A 【解析】酸性KMnO4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CO2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中发生反应S2O2-3+2H+===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项不符合题意;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中黄色逐渐消失,加入KSCN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A 【解析】 A .Cl 2+H2O HCl+HClO 因为酸性H2CO3> HClO> HCO3-,碳酸钠溶液碱性较强,也可以与次氯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钠HClO + Na2CO3=NaClO+ NaHCO3,因此得不到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B . MnO2是反应中的催化剂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C. 乙酸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乙酸钠溶液,而乙酸乙酯不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且分层析出所以可以经分液分离 D . 亚硫酸是弱酸,硫酸是强酸,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强酸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弱酸亚硫酸,亚硫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水,Na2SO3+H2SO4═Na2SO4+SO2↑+H2O,所以能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 4.【答案】D 【解析】A项装置用于制备乙酸乙酯,B项装置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纯化),C项装置用于分离乙酸乙酯,D项装置用于蒸发浓缩或蒸发结晶。只有D项操作在制备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未涉及。5.【答案】B 【解析】NaOH固体溶解后需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且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然后定容,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若观察到FeCl3溶液的黄色逐渐褪去,且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B项能达到实验目的;通过NaOH溶液可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HCl 杂质,再经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H2,没有必要经过KMnO4溶液,C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NaHSO3溶液与H2O2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6.【答案】 B 【解析】Fe2+遇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但是否含有Fe3+无法确定,若要确定Fe3+的存在,则需要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血红色,因此A项错误;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C6H5ONa+H2O+CO2―→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H2CO3>C6H5OH,B项正确;欲验证K sp(CuS)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整理打印版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化学实验 姓名王铮 1、(2013大纲卷)10、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目的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0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2、(2013福建卷)10.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3、(2013江苏卷)5.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称量 B.溶解 C.转移 D.定容 4、(2013江苏卷)13.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B.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C.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D.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5、(2013海南卷)6.下图所示仪器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无水FeCl3,仪器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A.a-b-c-d-e-e-f-g-h B.a-e-d-c-b-h-i-g C.a-d-e-c-b-h-i-g D.a-c-b-d-e-h-i-f 6、(2013海南卷)7.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和环已烷 7、(2013海南卷)11.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8、[2013高考?重庆卷?4]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高一化学上册实验题汇总()

高一化学上册实验题汇总 1.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 (1)图中有 处错误,分别为A B C D E (2)分液漏斗中应加入(填代号) A.稀HNO 3 B.H 2O C.浓HCl D.稀HCl 圆底烧瓶中应加入(填代号) A.浓H 2SO 4 B.MnO 2固体 C.KmnO 4固体 (3)写出制气装置中浓HCl 与MnO 2反应的方程式 (4)用双线桥标出(3)中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5)标准状态下若有VLCl 2生成,则被氧化的n HCl mol 2.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 ,使集气瓶中充满 ,这种烟实际上是 ,反应为 ,CuCl 2溶于少量水后,溶液呈 . 3. 新制的氯水显 色,说明氯水中有 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入几滴AgNO 3溶液, 立即有 生成,说明氯水中有 存在。蓝色石蕊试纸遇到氯水后,首先变红,但 很快又褪色,这是因为 。氯水经光照后,黄绿色消失,并放出无色的 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 实验室用2.0 mol/L NaCl 溶液配制100mL 0.50 mol/L NaCl 溶液。 (1)配制上述溶液,需要2.0 mol/L NaCl 溶液 mL 。 (2)配制上述溶液除需要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 、 。 (3)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不变”) 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 ②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 ③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 。 5. 请利用下列装置及试剂组装一套装置。其流程是,先制取纯净干燥的Cl 2(不收集),后 试验干燥的Cl 2和潮湿的Cl 2有无漂白性。试回答: (1)按气体从左向右流向将各装置依次连接起来(填接口标号): a 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2)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 装置的作用是 ,E 装置的作用是 , F 装置的作用是 。 (4)C 瓶中的现象是 ,B 瓶中的现象是 。以上事实说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 。 6. 根据如下装置回答问题: (1)A 中的现象是 ___

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4月统一质量检测(一模)语文(含答案)

青岛市2020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

近四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带答案)

近四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带答案) 1.(2016全国Ⅰ,26)(14分)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 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①Y管中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 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K2③④ 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 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

列问题: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 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①A;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或B;NH3·H2O NH3↑+H2O); ②d→c→f→e→i; (2)①红棕色气体颜色慢慢变浅;②8NH3+6NO27N2 +12H2O; 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解析】 (2)①NO2具有强氧化性,NH3有强还原性,两者相遇,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氮气和水,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反应的方程式:8NH3+6NO27N2 +12H2O,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现象是:Y管内看到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浅最终为无色,同时在注射器的内壁有水珠产生;②根据①分析可知发生该反应的方程式是8NH3+6NO27N2+12H2O;③反应后由于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 减少,所以会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当打开K2后,烧杯内NaOH溶液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会倒吸进入Y管内;④溶液进入Y管内的原因是由于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发生导致装置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而发生倒吸现象。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28)(15分)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 mol·L?1 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 (2)甲组同学取2 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

中考化学实验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中考化学实验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篇一:初三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及答案 (丰台)1.(6分)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以下实验。⑴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 和,关闭,从分液漏斗向装置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D 中有大量浑浊产生时,CO2已集满,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⑵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关闭止水夹K1和K3,打开止水夹K2,从分液漏斗 向装置C中加入适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实验结束,请写出此过程中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观察到的现象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东城)2.(6分)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A装置集气瓶中装有体积比约为1:1的氮气和气体a的混合气体,注射器中装有足量的无色溶液b;B装置中盛有少量紫色石蕊溶液;C装置中盛有适量生锈的铁钉;D 装置中盛有足量的稀硫酸。 (1)关闭活塞K1、K2,将注射器中的溶液b挤入瓶中,打开活塞K1,看到B中溶液进入A中后溶液变为蓝色,B中

长导管脱离液面。请回答: ①若a气体是二氧化碳,则b是溶液。②若b是水,则气体a具有的性质有。(2)保持K1开启状态,并打开K2,一段时间后关闭K2,整个过程中,观察到D中的现象是,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西城)3.(6分)H2、CO、CO2和CH4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 (1)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先。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4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同学们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小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澄清石灰 碱石灰 X 气体 燃烧装置 后续装置 ABC D ①同学们设计了装置B,其作用是。 ②装置C、D中盛放的试剂依次是(填序号)。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③若取 g气体X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反应

【精品】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与解析

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与解析 第I卷(选择题共20小题)河东高考补习学校化学组2008-9—6 1.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 2 气体,从下图选择合适的的装置并连接。合理的是 A.a—a ′→d—d ′ →eB.b—b ′ →d-d ′ →gC.c-c ′ →d-d ′ →gD.d—d ′ →c—c ′ →f 2.(广东文科基础卷67)下列实验不能 ..达到目的的是() A.往酸性KMnO 4 溶液中通入乙烯验证乙烯的还原性B。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二氧化锰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氯气D.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3.(广东卷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煮沸的1mol·L-1NaOH溶液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 3 胶体

B.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 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 酸 C.称取19。0 gSnCl 2,用100mL蒸馏水溶解,配制1.0mol·L-1SnCl 2 溶液 D.用Cu(OH) 2 粉末检测尿糖 4.(07江苏)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 (部分仪器巳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干燥Cl2(B)吸收HCl (C)石油的分馏(D)吸收NH3 5。PH试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 A.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 C.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比色卡对照. D.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6.(江苏卷)6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精选汇编

2010年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精选汇编(一) 1、(2010山东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2、(2010山东烟台)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分子的运动,与VCM仿真实验的“氨气分子的扩散”实验相吻合。 3、(2010山东烟台)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A)CaCl2固体(CaCO3) 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B)NaCl固体(Na2CO3) 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Fe粉(Cu)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 燥 (D)MnO2固体(KCl)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BD 4、(2010山东烟台)(7分)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如果将石英沙与小卵石的位置颠倒是否可以,为什么? 。 (3)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4)许多地方以液氮或干冰作增雨剂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液氮或干冰增雨的原理是 。 (5)身处旱区之外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举一做法)答案:(1)肥皂水 pH试纸(或pH计) (2)过滤不可以,降低净水效率(或过滤速度减慢等) (3)加热煮沸 (4)它们在云层中变成气态时(或液氮气化、干冰升华时)

2014年高考真题化学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基础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二化学实验基础 1.(2014·重庆理综化学卷,T4)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 )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 C.过滤得到的滤液,选用④、⑤和⑦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答案】B 【解析】A、灼烧茶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泥三角,A正确;B、溶解应该在烧杯中进行,并且在溶解的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实验用不到容量瓶,B错误;C、过滤用到的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C正确;D、检验溶液是否含有Fe3+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胶头滴管,试剂有KSCN溶液,D正确。 2.(2014·重庆理综化学卷,T2)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是( )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D.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答案】C

【解析】A、SO2和SO3与KOH反应均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B、Br2和NO2均能使溶液中的I-氧化成I2,均可以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无法鉴别;C、CO2与NaAlO2反应产生Al(OH)3白色沉淀,CO2与CH3COONa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D、二者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 3.(2014·浙江理综化学卷,T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时,必须尽可能收集,并深埋处理 B.用pH计、电导率仪(一种测量溶液导电能力的仪器)均可监测乙酸乙酯的水解程度 C.邻苯二甲酸氢钾可用于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假如称量邻苯二甲酸氢钾时电子天平读数比实际质量偏大,则测得的NaOH溶液浓度比实际浓度偏小 D.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A金属汞深埋会产生汞蒸气,汞离子本身也是污染物,A错误;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是弱电解质,导电性增加,B正确;邻苯二甲酸氢钾可用于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假如称量邻苯二甲酸氢钾时电子天平读数比实际质量偏大,即实际计量减小,滴定加入的体积偏大,则测得的NaOH溶液浓度比实际浓度偏大,C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可能含有氨基酸,D 错误。 4.(2014·天津理综化学卷,T2)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Na2O2或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 B.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 C.制乙烯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答案】A 【解析】A、用Na2O2和水反应制取氧气,与用在MnO2催化下分解H2O2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A项正确;B、饱和NaHCO3溶液显碱性,能与氯气反应,B项错误;C、相同条件下,乙烯的密度

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与解析

高考化学实验题汇编与解析 第I 卷 (选择题共20小题) 河东高考补习学校化学组2008-9-6 1.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 2气体,从下图选择合适的的装置并连接。合理的是 A .a-a ′→d -d ′→e B .b-b ′→d -d ′→g C .c-c ′→d -d ′→g D .d-d ′→c -c ′→f 2.(广东文科基础卷67)下列实验不能.. 达到目的的是( ) A.往酸性KMnO 4溶液中通入乙烯验证乙烯的还原性B.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二氧化锰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D.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3.(广东卷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煮沸的1 mol ·L -1 NaOH 溶液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B.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称取19.0 gSnCl 2,用100 mL 蒸馏水溶解,配制 1.0 mol ·L -1SnCl 2溶液 D.用Cu(OH)2粉末检测尿糖 4.(07江苏)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 (部分仪器巳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干燥Cl 2 (B)吸收HCl (C)石油的分馏 (D)吸收NH 3 5. PH 试测定溶液pH 的正确操作是: A .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 .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 C .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比色卡对照。 D .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6.(江苏卷)6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019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精选汇编(一)

2019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精选汇编 (一) (以下试题均来自VCM仿真实验配套试题) 1、(2019山东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2、(2019山东烟台)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分子的运动,与VCM仿真实验的“氨气分子的扩散”实验相吻合。 3、(2019山东烟台)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

的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A)CaCl 2固体(CaCO 3 ) 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B)NaCl固体(Na 2CO 3 ) 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Fe粉(Cu)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MnO 2 固体(KCl)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BD 4、(2019山东烟台)(7分)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如果将石英沙与小卵石的位置颠倒是否可以,为什 么? 。 (3)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 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4)许多地方以液氮或干冰作增雨剂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液氮或干冰增雨的原理是 。 (5)身处旱区之外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举一做法) 答案:(1)肥皂水 pH试纸(或pH计) (2)过滤不可以,降低净水效率(或过滤速度减慢等) (3)加热煮沸 (4)它们在云层中变成气态时(或液氮气化、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水蒸气凝结成小雨滴 (5)节约用水(或为灾区捐款、捐水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5、(2019山东烟台)(6分)2019年1月7日,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集锦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合集 1、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水壶内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和水垢所含的物质及其溶解性如下表: 物质Ca(HCO3) 2 Mg(HCO3)2 Ca(OH) 2 Mg(OH )2 CaCO3 MgCO 3 溶解 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 不 溶 微 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可能含有Ca(OH)2和。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 无 (填化学式)。 (2)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 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若D瓶增重22g,则水垢全部是CaCO3。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④重复②和③的操作,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测量滴加稀盐酸体积与D瓶内物质增加质量的关系如右 图曲线所示; 【评价】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作用。若A瓶中无NaOH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金属形成的碳酸盐与足量盐酸反应时,若两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两种盐的质量相同,则相对分子质量小者放出的气体多。分析曲线图可知:水垢中一定含有(化学式),理由 是 。 (3)装置图中“?”所指处有三根导管同时穿过橡胶塞,已知:导管的 直径为8mm,橡胶塞细段直径为3cm。从坚固和美观的角度考虑,请你在由图中标出应在哪三点打孔为好(用圆圈“○”表示打孔位 置)。 以上实验(填“能够”或“不能”)检测出水垢中含有Mg(OH)2。

高三化学实验选择题汇编

高三化学实验选择题汇编 1、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A.可用水鉴别己烷、四氯化碳、乙醇三种无色液体 B.油脂皂化后可用渗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充分分离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述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碘化钾溶液后分液 B.做Al与CuSO4溶液的置换反应实验时,可先把铝条在NaOH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后取出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插入CuSO4溶液中 C.在常温下,将氯化铝溶液蒸干,最后能得到氯化铝晶体 D.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会影响测定结果 3、下列有关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量筒量取20.00mL NaOH溶液 B.向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某卤代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以此检验该有机物中含有何种卤族元素 C.将碱式滴定管的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可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 D.将少量某有机物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充分振荡,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若无则证明该有机物中不含有醛基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②用NaOH溶液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③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④用加热的方法提取NH4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碘 ⑤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⑥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中含碘 ⑦用溴水鉴别直馏汽油与裂化汽油 A.①⑤⑦B.①②④⑤C.②③⑦D.②③⑤⑥ 5、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制取SO2、检验SO2的漂白性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O2C.此装置可防止铁钉生锈D.实验室进行石油分馏 实验 6、某研究小组为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进行的如下操作,正确的是 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白醋放入锥形瓶中 B.称取4.0g NaOH到1000mL容量瓶加水至刻度,配成1.00mol/L NaOH溶液 C.用NaOH溶液滴定白醋,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为滴定终点

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 量浓硫酸,加热 A 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 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 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 逐 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 N 2,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 关闭 从 B 、C 中分别取少量 白 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 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 SO 2具有 性。 3)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4)分析 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 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 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检验白色沉淀, 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 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 原因: 乙在 A 、B 间增加洗 B 甲 大量白色沉淀 乙 少量白色沉淀 (北京高考 -27.)甲、乙两同学为探究 SO 2 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 色 BaSO 3 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 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 D ,D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Cu + 2 H2SO4 CuSO4 + SO2↑+ 2 H2O (2)BaSO4 还原 (3)2 NO + O2 == 2 NO2 (4)① 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用NaHSO3溶液 ②甲:Ba 2 + SO24 == BaSO4↓,乙:2 Ba2 + 2 SO2 + O2 + 2 H2O == 2 BaSO4 ↓+ 4 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 的量 (5)SO2 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 沉淀 1. (2012 北京高考-27)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 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a.Ag(NH 3) 2 + 2 H2O Ag + 2 NH3·H2O b.AgOH 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② 产生Ag2O 的原因是。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 aOH 还原Ag2O。实验及现 象:向AgNO3 溶液中加入,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