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

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

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

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人物:苏轼(时年20岁)

地点:北宋都城开封

事件:苏轼进京赶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题解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

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梳理文章结构

(一)品析第1段。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

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二)品析第2段

1.疏通文意

2.第二段论证的内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

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4.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那些历史事实?

5.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三)品析第3段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论证什么观点?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

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齐国:与虎作倡终陷坑

燕国:荆轲刺秦招祸患

赵国:良将李牧以谗诛

3.(1)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四)品析4、5段

探究: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

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5段,借古喻今,劝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劝谏北宋王朝义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