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

A. 玄武岩

B. 石灰岩

C. 花岗岩

D. 大理岩

8.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表示大气圈

B. 乙表示岩石圈

C. 丙表示生物圈

D. 乙影响丙的演化(2)右图所示的区域()

A. 气候湿润、降水多

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 风力和流水侵蚀显著

D. 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9.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①表示()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2)岩石圈位于()

A. ①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 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10.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 海平面

B. 岩石圈底部

C. 莫霍面

D. 软流层中部

二、综合题

11.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A. 北部低,南部高

B. 中间高,四周低

C. 中部地区变化大

D. 东部地区最薄(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 海平面

B. 岩石圈底部

C. 莫霍面

D. 软流层中部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C表层以外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

(3)试描述界面①上③、④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_.

1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3)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

(4)C层主要由_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

(5)D叫________界面。

14.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_,B1________,D________,F________。(2)C是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_。(用字母表示)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__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划分依据是()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B. 各层组成物质的不同

C. 各层比重的不同

D. 各层的厚度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A圈层为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A错误;

B圈层水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有影响,B错误;

C圈层为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

D圈层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故选C。

(2)据图可知,①深度在2900千米处,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即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考查学生的图与知识点相结合的能力。

(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三圈和外三圈,了解和熟记它们的组成,特点,分层。岩石圈是有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2)熟记地震波的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在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答案】D

【解析】【分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故选:D.

【点评】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答案】(1)D

(2)A

(3)B

【解析】【分析】(1)A、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故不符合题意;

B、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图中可知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

C、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DE为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

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正确.

(2)A、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正确;

B、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

成了岩石圈,故不是下地幔是上地幔,故不符合题意;

C、D为地壳,故不符合题意;

D、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

(3)A、沉积岩重融再生形成岩浆,故错误;

B、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正确;

C、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故错误;

D、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故错误.

故答案为:(1)D.(2)A.(3)B

【点评】(1)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ABC为地球外部圈层.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

(2)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由内向外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

(3)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到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到达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到岩浆.

5.【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①和②的顶部组成④,而①②是除地核以外的两个地球内部圈层,且④与三个地球外部圈层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故④为岩石圈,①为地壳,②为地幔,A对;

③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而不是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组成地球的歌圈层,C错;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D错。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阅读图示分析数值特点可知,图中M和N分别为低值区、高值区;M的厚度范围为(40,42),地势低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110°E以西,30°N穿过)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M为我国的四川盆地.N地区厚度范围为(38,40),地势高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N为我国大别山区.

故选:(1)C.(2)D

【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判断出答案.(2)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7.【答案】(1)B

(2)C

(3)C

(4)D

(5)A

【解析】【分析】(1)读图,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对应的是②圈层.(2)A、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故不符合题意;B、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故不符合题意C、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故正确;D、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不符合题意.(3)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的高度成正比,宛如植物一样,上面部分越高,其根扎得越深.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陆厚,海洋薄,高山高原处更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玄武岩.故选:(1)B.(2)C.(3)C.(4)D.(5)A.

【点评】(1)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2)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3)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4)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5)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积沉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8.【答案】(1)D

(2)D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形成条件,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b景观是风蚀地貌,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交汇处。生物存在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干旱区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强烈。(1)若a形成化石,则甲乙是岩石圈和生物圈,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甲丙是岩石圈和大气圈。所以甲是岩石圈,乙是生物圈,丙是大气圈,A、B、C错。生物圈影响大气成分,乙影响丙的演化,D对。(2)右图所示的是风力侵蚀地貌,区域内气候干旱,A错。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对。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强烈,B错。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弱,C 错。

【点评】化石是生物遗体或遗迹形成的,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b景观是风蚀地貌,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交汇处。生物存在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干旱区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9.【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A、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判断出①为地壳,表示地幔的是②,故不符合题意;B、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圈层①表示的地壳,故正确;C、图中表示地核的是③,故不符合题意;D、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不符合题意.(2)读图,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岩石圈位于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故选:(1)B(2)C.

【点评】(1)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①地壳,②地幔,③外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2)地

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

10.【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A、海平面以下仍有地壳,故不符合题意;B、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如果从岩石圈底部算起就多出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这部分,故不符合题意;C、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向地表面方向度量的,故正确;D、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仍有一部分地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1)C.(2)C

【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判断出答案.(2)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向地表面方向度量的.莫霍面是地壳的起始位置,由此界面向地表方向分别出现1千米、2千米等.

二、综合题

11.【答案】(1)C

(2)C

【解析】【分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A、B错。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对。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

【小题2】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面,C对。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在海平面以下的洋底到莫霍面之间,A错。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属于地壳,B错。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部分,D错。

12.【答案】(1)外核;地幔;莫霍界面;纵波;横波

(2)大气;水;生物

(3)④(横波)完全消失,③(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解析】【分析】(1)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故A为外核.地幔与地壳的界限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限为古登宝界面.故B为地幔,②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故③为纵波④为横波.(2)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3)该图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故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

故答案为:(1)外核;地幔;莫霍界面;纵波;横波(2)大气;水;生物(3)④(横波)完全消失,③(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点评】(1)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与地壳的界限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限为古登宝界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2)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3)该图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

13.【答案】(1)横;纵

(2)消失;突然下降

(3)固;液

(4)各类岩石;外核;内核

(5)莫霍

【解析】【分析】⑴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B的传播速速一直快于A,因此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⑵由图可知,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

⑶地震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F面以上横波能够传播,因此E物质状态为固态,F面以下横波消失,因此E物质状态为液态。

⑷C层为地壳,由岩石组成,G层叫外核,H层叫内核。

⑸D叫莫霍界面。

故答案为:(1)横;纵。(2)消失;突然下降。(3)固;液。(4)各类岩石;外核;内核。(5)莫霍。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简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14.【答案】(1)地壳;上地幔上部;下地幔;内核

(2)软流层;岩浆

(3)A+B1

【解析】【分析】⑴读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可知,A表示地壳,B1表示上地幔上部,D表示下地幔,F表示地球的内核

⑵读图可知,C是软流层,一般来说,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可用字母A+B1表示。

故答案为:(1)地壳;上地幔上部;下地幔;内核。(2)软流层;岩浆。(3)A+B1

【点评】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最大。

15.【答案】(1)横;纵

(2)莫霍;地壳;古登堡;地核;地幔

(3)A

【解析】【分析】(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判断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2)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故判断a为莫霍面。上下分地壳(A)和地幔(B);b为古登堡面。上下分地幔(B)和地核(C)。(3)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判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波速通过介质而变化来判断。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武汉二中朱艳娟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 六、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 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 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 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 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变化 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 代码名称深度 波速 A波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 【教学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8.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9.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11.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变式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意图/方法/操作 教师活动 (讲/操作) 学生活动 说明/预期效果 /预期反馈调控 引入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 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层 的,分几层呢? 三层 … 师:咱们的地球也像一个 蛋,是不是也和鸡蛋一样可以 分层吗?怎么知道? 板 书启发讲解 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鸡蛋可以剥开看看有几 层,那么地球咱们可以剥开看 吗? 不可以 地球不 能剥开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 样知道地球圈层? 启发 既然不可以,那我们怎么 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呢 地震 波、钻探岩 芯、火山喷 发物 结合课本可能得出 承转 提问 引导启发讲解 明确: 我们了解地理圈层的结 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方式 两种波的速度一样吗 大家把一个小石子丢进 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如果上面有一个软木塞, 会不会随着波纹向外扩散 什么是 地震波 以石头 入水处为中 心有波纹向 外扩展 会/不 会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 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 之分。 师:木塞将上下跳动,但并 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被石击起的波慢慢向外散 去 这与地震波相似(1) 读图 分析 学生看图,介绍,提问: 1.图中哪一种波比较快? 2.两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 生了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看图 思考 1.纵波。这也是为什么地震 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抖动,再 左右摇摆的原因了 2.两波都在大约33千米处 突然变快,到大约2900千米处 发生转折,横波消失,纵波变 慢。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 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 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案 师:好了,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情境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该怎么判断呢? 生: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 师:想知道西瓜熟没熟该怎么判断呢? 生1:敲一敲! 生2:切开! 师:还有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过渡】总之,生活中大多数物体我们都能知道它的内部构造。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生: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师:你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干过,下面我们就看一段视频,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那到底人类是如何通过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读图思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有哪些类型? 3.各有什么特点? 师: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类型及特点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题?师: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将地球内部分出若干圈层2.圈层的划分 课本图1-34,反映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发生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随之变化。尤其是在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69582

地球的圈层结构 长丰县双墩中学张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 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一一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 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一一球体,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一一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人类想了解太空可以利用人造卫星直接管擦,而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日常生活中,身体不舒服很多时候到医院看病会用到B超和X光就可以大致了 解身体有没有某些方面的疾病。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球内部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撰写者:杨慧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①利用教材之外补充的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和教材中的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基本能完成课标要求。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主要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变化情况和四大圈层特点。 ②对于其他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但是对外部圈层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描述过于简单,因此需要补充相关材料,而重点在于对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方面。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因此本节内容旨在从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②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③能够区分横波和纵波的特点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范围。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②确立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③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教具和课时安排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1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 《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1、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 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 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 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 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 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 3.1- 3.3×10^3kg/m^3。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 3、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 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 质的总组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 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 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 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

(完整版)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教育科学系10级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龙婉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说课的流程是: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湘教版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将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本课内容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自然现象、构建地理模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本教材的其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本内容包含的地球知识,会在以后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 1、知识基础上,他们在知识上有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2、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表,能够说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各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 练习题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可以帮助大家掌握关于地球运动的考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得掌握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

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形成了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C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解析:此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A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的学习风格。 (二)、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公开课教案-《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建议组织学生“绘制示意图,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说出”一词,反映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展开深入讲解,而应宏观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抓住其主要特点。按照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展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结构,为今后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打好基础。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密不可分,该节内容在后面展开讲解,本节内容是铺垫。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抓住“内部圈层”和“结构特点”,突破重点。外部圈层的划分不作为重点,略讲。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软流层和岩石圈。 三、教学设想 从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入手,了解两个不连续面,认识三个圈层。据图分析,找出软流层的位置,画出岩石圈的范围。地球的外部圈层略讲。教学中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借助多媒体课件,展讲内部圈层,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识圈层之间的关系。利用视频材料,开拓视野,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波,突破重点。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概念: 不连续面、软流层、岩石圈 2、掌握横波、纵波特征及应用 3、掌握各圈层划分、范围及基本特征 (二) 能力目标: 1、简洁概述圈层特点 2、绘制结构图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了解地球,热爱地球,坚定唯物世界观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直观展示、合作探究。利用对比法学习地球各内部圈层。 六、教学资料 视频材料“与地震波赛跑”、横波纵波模拟动态图、多媒体课件 七、导入新课 视频中我们看到,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人类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取得抗震减灾的重要成果。通过观看视频,你对地震波有了多少了解呢? 八、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