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结构 教案

地球的结构 教案

地球的结构 教案
地球的结构 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芷江一中黄微

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授课班级:284班

授课人:黄微

一、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二、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

(3)、外部圈层的界限

重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提纲: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内部圈层

横波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

学生回答:5.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首先就让我们到地震现场亲身体会一下。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首先会感受到一阵剧烈的上下起伏震动,紧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前后左右摆动。震动和摆动一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展示幻灯片)。

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波动,然后才是左右摆动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更快

很好,很正确!那么从中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结论:一、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的;二、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速度要大于横波。

板书:

PPT)地震波

纵波

地震波

纵波

地球内部结构

横波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鼓励式表扬:很好!

总结:地震波的三个特点:1.纵波速度要快于横波;

2.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3.传播速度随介质的改变而改变。[板书]

引导深入:

了解了地震波三大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对地震波的监测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展示幻灯片)仔细地观察地震波随深度变化规律,找到地震波具有非常明显变化的点。

引导学生读图,找到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的明显变化:

根据特点3,当速度变化,说明介质发生改变,上下两层介质之间形成不连续面。

得出结论:两个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绘图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除了两处变化外,还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学生找到:距地表800千米处和5000千米处。

那么这两个地方就分别把地幔和地核分成了上地幔、下地幔和外核、内核。(幻灯片演示)(加强学生记忆)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个鸡蛋的话,蛋壳就是地壳,蛋白是地幔,蛋黄是地核。

【精讲】

地壳:(展示幻灯片)

首先了解地壳,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壳的范围是怎样的,厚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

很好!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厚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大。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如图所示(展示PPT),元素从多到少分别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接下来大家对照教材26页阅读内容思考:

地壳可以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上,硅镁层在下。

对,并且硅铝层是不连续分布的,只有大陆部分有,大洋底部缺失。而硅镁层则连续分布。由此可以得出,大陆部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

那么地壳的下面是哪一层呢?

地幔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认识地幔。

地幔概念: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km深处。

地幔的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以下则是软流层(幻灯片演示软流层位置),一般认为软流层是

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作岩石圈。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00-110km。

合作探究:软流层,横波为什么没有消失?

学生讨论

总结,解释:一般认为,软流层中的物质不呈液态或气态,而是一种熔融状态的固态[可塑性固体状态],横波可以通过。

承转: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核跟内核。地核的特点为温度,压力,密度都非常大,并且外核呈液态。

承转:要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以外,还需要了解地球的外部结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一些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我们从宇宙中看到地球,会发现地球外部包裹着厚厚的一层大气(展示幻灯片:宇宙中的地球)我们要生存,要呼吸离不开大气。大气圈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分析:近地面大气密度大高度增加地球引力作用减小大气密度迅速下降

到2000----3000km高空,视为大气上界。

2.水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水圈有哪些水体类型,陆地水有哪些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水圈有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

地球上还有一个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板书]。

思考: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

总结评价:

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与其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展示幻灯片)

合作探究:地球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分析归纳:内部圈层界限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不密切;

外部圈层界限不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密切。

随堂测验: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各层厚度的不同

2. 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课堂小结:

学习完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边绘图演示边讲解) 地球内部圈层:

讲解123456和ABC 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七、课后要求:

完成《学练王》上面对应的习题。

八、教学后记: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3 4

5 6 B

A 2 C

地壳

软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岩石圈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同步解读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核心素养聚焦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 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新课探究探究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 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第一篇阅读是导入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1-21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特征。 课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根据课时及课标,可将其放在课后完成,参与的学生也只限于部分有兴趣的学生。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后,从天上又落回地面,因此对本节教材应有一定的兴趣。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果,而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却很少很少,这是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兴趣和好奇所在。另外,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内部圈层中的作用,因此在第一篇阅读的处理中,要采用图片、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以突破难点的教学。 4、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个圈层主要特点”。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隐性要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的要求。 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色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划分依据、各层特点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教多,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记忆。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大气圈的三层大气层特点的讲解对比,其它内容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4、随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的理解记忆。 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的圈层 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课标分析: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进行讲解时,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层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叙述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成果是学生可以在指导下绘制内部圈层结构。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分激发这一兴趣。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

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的信心。 3、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知道并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岩石圈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图1—21,学生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能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讲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急于得到答案,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穿插针对知识点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第一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学习】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问题:什么是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上面)的感觉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讨论: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纵坐标是地壳深度,横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 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地震波的概念,了解其分类和特点。 2.认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3.熟悉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并能够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推测其物质形态。 4.了解岩石圈的结构,注意它跟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区别。 5.熟悉地球的外部圈层,并知道他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类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区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介

绍。 3.岩石圈概念及特征。 4.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层次、特点及外部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2.通过纵波和横波波速变化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结构。 3.软流层的相关介绍。 4.岩石圈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和“土行孙”两幅神话人物的图片。“嫦娥奔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出舱活动、飞船与在轨飞行器交会对接、太空生活等一系列空间实验,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谈天是为了说地,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来说,它的探索难度远大于太空,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神话人物——土行孙。他可以钻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能)。同学们能给出一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最终引出地震波这个主题,开始接续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有什么》活动探究精品教案

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与交流,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制作一个比较合理的地球构造模型,能够猜想到黑盒里有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地球内部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熟鸡蛋、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学生准备: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视频:地球)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地球内部有什么?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学生猜测,教师适当评价。 师:猜想不能胡猜乱想,我们可以根据看到的地球表面的一些情况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老师搜集到的一些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猜测地球内部的情况?(教师播放开采石油、煤、天然气的图片、喷泉的图片、火山喷发的图片、温泉的图片等等)生: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产,如煤和石油等。地球内部有温泉。地球内部有岩石,还有火山喷发物。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我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 师:你怎么知道?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师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用钻探、地震波、磁力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讲解: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够从震源向地球的四面八方传播,有的一直可以传到地心,科学家就是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 师小结:像地震波,磁力等都是一些现在我们还不好理解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你们会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的。 (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教师讲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 动围绕中 心 运动方 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 度 地球自 转地轴 自西向 东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 转太阳 自西向 东 365天6小时9分10 秒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学生使用地球仪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以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