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免费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免费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免费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心得

历史深处的忧虑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

动介绍了美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

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引自导言

当一个异国他乡的旅客踏上了别国的国土时,该会有怎样的情怀?当同一个太阳在异国的国土上播种豪迈的情思,深沉的情感又会有如何

的不同?当相同的白云从你的头顶飘过,而脚底踩得却在不是魂牵梦

萦的那一方雄浑,游子的心,又会作何感想?

这是新的移民会对移民的国家的生活,所产生的心情。而《历史

深处的忧虑》便以一个游子的口吻为我们娓娓讲述一个美国移民的

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里的美国人都在辛勤的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新移民来不及做任何的思索,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

他们的生活投入同样辛勤的劳作之中。”就像作者的口吻所描述,

在同样的辛勤劳动中,新移民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有了因为要

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自然,也就可以渐渐的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然而在这之前,他们将会有一段极其艰苦甚至严苛的路要去走。这就好比是自己将美国从艺术中抽象出来,将脚底的虚拟情感变成

踏踏实实的路。当然,要想着磨出一番好风景,对新移民来说,也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融入美国,坎坷在文化、在习俗、在种族、还有,在法律。

美国是以自由而闻名于世的,那傲立于纽约市的自由女神像的

底座上不无自豪的刻着“旧世界啊!留着你不仅的虚华吧!”仿佛

就在无声的呼喊着:把你疲惫贫困的人给我,把你挤在一起、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们给我,你那丰饶海岸拒收的可怜人!然而现实果真如想象中的绚丽与多姿?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如果要写美国的自由,就必须正确意识到自由的由来,自由的由来--那个维护自由这样圣洁美好的”thing”的东西,果真会以始终一贯的美好的形象去完满整个过程与结果?答案仍旧是否定的。自由是法律所保障实施的,法律与道德约束所不同的是他的强制性。这就好比法律是条严谨不可逆形的绳索,这条绳索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圈在一个圈内,自由可谓圈内随意恣意畅游,不自由是圈外,僭越一丝一毫的可能性都没有。可是圈内这一界定本身便是不自由的。这可能就是所谓自由的相对性吧。由此,当谈及美国的自由时,总要从他的不自由谈起。

“有许许多多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在这里都是违法的。比如孩子哭闹,家长上去给一巴掌,这是违法的;在公共场合拉拉扯扯发生争执,也是违法的;找工作面试,老板问你年龄、是否伤残、婚姻状况、出生地、移民情况……同样是违法的……”

如上所述的这样的国家会是你梦想中的自由之都吗?

如此的“自由与不自由”,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换算成“合法或是不合法”或许更加合适---自由的,是宪法的精神,换而言之

,符合宪法精神的,是合法的。在美国,任何地方法律都不可以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他的宪法确立了一个民主制度,宪法的修正案(尤其是这个法案的前十条,通常被称为权利法案的)保证了美国每一个“个人”最基本权力不受侵犯。即法内自由不受侵犯。原文作者如此表述:“美国人这样认为,假如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

那些来自“不自由”的“自由”?

“可以自由的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的获取各种知识,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

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侵害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的做任何事,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自由原来也真实的是如此广泛!

至此,最全面的现实是:自由来自于宪法精神,宪法精神来自于权利法案,权利法案来自于与英国殖民者的英勇战争和在“我们需要一个有力的国家政府!”与“积极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自由受到侵害”的妥协,是一个不得已的挣扎中的美好!以此类推,自由的美好,势必活在挣扎中。

所以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如他名字般浪漫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这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的知道必须要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所以,原文的作者说:“这并不是一个终极的一锤定音的选择。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本文的作者另外还列举了“抢在谁手里”、“氢弹秘密”、“肥皂向上的讲坛“、“百万黑人大游行”等事例来讲述自由与法律、种族的辩证关系。并且援引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和与马丁·路·德金同一时代另一位黑人运动领袖马康姆·X的主张“为了赢得自由可以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作为依据。(后者的经历以及他的观点远比马丁路德金有更大的跌宕起伏和变化。“他们不让我转弯,我走进了死胡同”马康姆在说完这句话一个月后被枪杀)。

当然,还有著名的辛普森案一个经典的牵动整个美国被称作是“世纪大审判”的案子。

种族问题一直是困扰美国人的大问题之一,任何问题当牵扯到种族问题后,必定会有另一反思量和考究。当一定比例的种族因素掺杂到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去,情况就会变得异常棘手。下面就作者使用辛普森案作为切口打开此番言路的具体的实施情况,来对美国的司法制度加以分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4年,洛杉矶的高级住宅区发生了一桩重大的谋杀案。死者为一名三十多岁的白人女子和一名二十多岁年轻的白人男子(高德曼),事情一发生影响就非常的大,因为两名死者之一,也就是这个栋房子的女主人,是橄榄球名人辛普森的前妻(美国人有非常严重的“橄榄球星—美国英雄”情结。)一开始案发是在夜晚十点半左右,先是被害人妮可·辛普森的邻居听到一声狗的凄厉的哀鸣,然后在小区内散步的另一名居民发现了一条狗,爪上带有血迹,并十分固执的要领他去什么地方.他跟随而去,最后在妮可家的铁门上的花园甬道上发现了被害者的尸体和满地的鲜血。他于是报警,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案件的突破点发生在这里:辛普森的住宅就在附近。案发之后,当警察试图找他了解案情时,发现他已经按照他原来的计划去了芝加哥。最后,警察设法找到他居住的旅馆,电话向他通报案情,要他赶快回来。可是,就在短短几天里,警察有足够的证据将辛普森列为杀人犯。

然而,好戏还没有开场。

当辛普森还没被宣布为嫌疑犯时,他就已经和美国最著名的夏丕罗打了电话,请他最为他的律师,并组建了以后名满全美的“梦幻律师团”---在美国人预期可能出现麻烦的可能时,找律师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

更让审判富有戏剧性的是,在美国,检方和辩方是完全平等对抗的两个梯队。另外,根据美国的法律,不管检方手中的证据看上去是多么有力,不管嫌疑犯的罪行有多么严重,在他被宣判有罪之

前,都必须假定他是无罪的。(“无罪假定”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极

为重要的一条)。外加美国的司法非常独立,不论是怎样性质的案件,政府都无权以任何形式插手。如此一来,双方的答辩就在同一

平台上,辩检双方形势和权力完全无差别的可以任意的“讨价还价”的条件下进行展开。这样的特殊规范这也为下文更加曲折离奇的进

程做下了“十分充足“的铺垫。

无罪“真凶”的诞生---当一切的证据完全可以指证疑犯有罪时,他可以利用“排斥原则”以检方的非法进入民宅,让所有铁证作废;当检察官提出的罪名与罪犯所犯的罪不符合或无另外的指控,或提

供不出可能是多层次的、充足的证据时,疑犯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回家;罪犯可以通过证人审查这一严格的一关卡住事件的审判过程,

让自己活的喘息的机会;通过证词的可能只是表述的漏洞,来否决

整个决定性的关键证词,表示自己的清白;还有权利巨大的陪审团

的介入、利用:“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加上最

重要的---至高无上的宪法修正案的笼统性与种族因素…………

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下,要判一个嫌疑犯有罪,简直是太难了!

而辛普森,正是牢牢的抓住了这几点,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辛普森背叛的所有罪名不成立”。

辛普森,胜诉。

而高德曼父亲的“1994年6月13日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噩梦

降临的一天,今天是第二个噩梦。今天,并不是检察官输掉了官司,今天是失败的是这个国家。正义和公道没有得到伸张”的言论,却

没有引起任何的注目。

或许在这我们可以感叹一句:“哎,这就是美国吧!”

拢总的说了书中的美国的那些沉重的话题,最后来谈谈比较轻

松的,换而言之不是让大多数人深深注目却总是个别人汗流浃背的

美国特色---美国的政党制度。

美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国家,同时又奉行多党制。多党林立

是这一制度最大的体现。在宪法精神的庇护和资本主义竞争党派不

断地垄断吞并等等可抗因素的作用下,美国主要分为民主党和共和

党两大阵营。一方当政则一方在野,目的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自由权利,只是两党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不同。美国的两党之争,又被比作“驴象之争”,但由于近年来发生

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美国民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产生巨大的怀疑,每当选举开始时,总会有“在两个烂萝卜之间选一个比较不烂的”的言论发出。

有意思的是夹在这两个大党派之间生存的小党派门,貌似享有

更大的自由。其最终要的便是言论自由--用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思想—任何他们想要说的。“三K党的故事”讲述了美国一个“邪恶”的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政党,因同样享有言论自由而给电视媒体造

成特大困扰的事实。声名狼藉的三K党同样是在各方面都很不利的

情况下,利用规则,取得了胜利。

而“总统邀我去入党”则是讲述了美国党政制度中公民入党零

门槛的事例。绝非荣誉的象征且与金钱无关.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这就是美国人”这样感叹似的语气结尾.讲述了自己对美国朋友的感谢,以及对美国的社会的情感.他这么做,

也算一个感性的结局了吧.

作为一个外邦人,对一个异样国度的情感可能外人无法揣测的。就像文章开头所讲:想要融入美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就要先知道

他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

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而接受了这些,从这种从制度上升到感情的

过程,深入其中的主人公的心境,也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无法想象的。

或许,我们能够读出的,也只有冷冰冰的制度吧。

也许,读懂了这些冷冰冰的制度,才会了解那些“历史深处的忧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