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篇名:

赤壁之戰對歷史的影響以及曹操之淺論

作者:

何詠琪。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和班 劉庭育。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羅智穎。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壹●前言

前言

為何選這個題目來研究當論文,其實也是靈機一動看到暑假電影強片『赤壁』,才有所研究動機,歷史這種東西,求證中可以得到許多樂趣,我們要考證歷史,而不是篤信歷史,赤壁之戰並不是只有純粹戰爭,從中可以知道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是如何說服孫權,以弱勝強,用足智多謀的計話打敗曹操,那是相當有戲劇化的歷史故事。

我們可以運用電腦、書籍……都是相當方便,只要目的不就是要以研究的方向去追尋脈絡,我們學了很多只是表面應付考試的知識,卻沒有實際去針對這些歷史紀載的紀錄去探討,能夠有機會好好去了解歷史背後的意義也不簡單,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的勢力形成,曹操積極經營西北地區,占據關攏一帶;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孫權再江東基礎更為穩定。

還有一點,曹操使我很有興趣,他能挾持東漢末年的天子,讓他的兵勢大陣,但是我很懷疑,他身邊的大臣、軍師……似乎對他不是那麼的忠心耿耿,他還能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像南方攻進?實在不簡單的一名豪傑。

第 1 頁

貳●正文

正文

一﹑赤壁之戰的興起

a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

b興起: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孫權,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其父孫堅-曾參加討董,死後由長子孫策繼續統領軍隊。在官渡之戰發生的那一年,孫策已據有會稽、丹陽、豫章、盧陵、吳郡、盧江六郡。同年,孫策遇刺身亡,由弟孫權襲職領兵。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張昭、周瑜、魯肅等,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劉備,字玄德, 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至備時已沒落,「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後參加討伐黃巾,但沒有自己的據點,曾先後依附過公孫瓚、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劉備正在袁紹部下。袁紹失敗後,他轉投荊州牧劉表,屯兵於荊州。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客居南陽郡鄧縣隆中的名士諸葛亮,亮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佔據荊益的戰略決策,即所謂「隆中對」。故劉備時雖弱小,卻也成了曹操南下不容忽視之勁敵。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時荊州牧劉表死,少子劉琮襲職,治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樊口。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劉備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促其速降。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孫權聯軍共有五萬人。同年十月,孫權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毀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二、導致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東漢末年,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勢力漸漸崛起。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茲再對此略加剖析:

第 2頁

a.曹操無力南下:赤壁大敗,使曹軍損失慘重,從此曹操無力南下,只好專營北方。後曹操於建安十六年將兵進入關中,驅逐了韓遂及馬騰之子馬超。建安二十年,曹操又出征漢中,擊敗了張魯,並徒漢中民八萬口於洛陽、鄴等地。 b.孫權保住江東:孫權經此一戰,江東之地位益形穩固。他一方面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一方面則向東南地區擴張。

c.劉備進取益州: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立即乘機佔領荊州諸郡。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消滅了劉璋的勢力。建安二十四年,備又從曹

軍手裡奪得漢中。後來荊州雖被孫權所控制,但劉備在西南的地位已日趨鞏固。這樣,三大割據範圍已經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業已形成。(註一)

三.曹操的軍事思想與謀略

曹操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軍旅中度過,長期的戰爭實踐使他累積了豐富的戰爭經驗。他也向孫武、吳起等先秦軍事家學習,而成為一位具卓越軍事才能的統帥。

01. 詭詐

曹操用兵特別注意「詭詐」的功夫。官渡之戰中,小利誘敵誅文醜、偽裝袁軍襲 烏巢,終於打敗強敵袁紹,都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很典型的例子。

02. 集中兵力

集中使用兵力也是曹操的特點之一。迎帝許都時,曹操兵力雖少,但他懂得不使 兵力分散,殺呂布、消滅袁術、驅逐劉備、摧毀袁紹,打得極為精采。

03. 挑撥離間

分化瓦解、挑撥離間也都是曹操用兵的辦法。對付袁氏兄弟,他就採取了讓他們 自相殘殺,然後乘機攻取的戰術;對付馬超及韓遂,則分化瓦解,再各個擊破。曹操在運用戰術時,都能由實際情況出發,又貫徹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 原則。另外,他也注意傾聽謀士們的良策,汲取他們的智慧,因此往往能訂出正 確的作戰計畫,而克敵制勝。

四、曹操的文學思想與地位

南朝鍾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於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 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註二)。曹操的詩歌,對建安文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帶動下,建安時期作家 輩出,詩人們的慷慨之音,梗概之氣,憂時憫亂的情懷,追求功業的報復,壯志 難籌的喟嘆,形成了一種強烈感人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世所稱道的「建 安風骨」,鐘嶸在《詩品》中又稱為「建安風力」。而曹操就是「建安風骨」的 開創者,引路人(註三)。

曹操的文學風格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反映現實人生的詩詞;第二類則為不滿 於苦難的社會,進而想要遺世獨立,嚮往著神仙的幻境(註四)。

第一類的詩,如為後世傳頌的《短歌行》:

第 3 頁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顧,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的一生事業無時不和政治緊緊結合。一代梟雄有他自己 的理想,在詩歌中正可看到這種寄託之情。而這是首政治意味非常濃厚的詩,表 現出的豪情壯志就是曹操對自己極深的期許(註五)。

再看看他的《步出夏門行》五首之五──《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的詩風可以歸之為雄壯,豪邁一派。就如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而就描寫社會、理想抱負而言,曹操的作品應該居於上品,所以清人王士禎說:「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註六)。

撇開他在政治上的是非功過,他對於建安文學的締造以及他在文學世界的成就,是可以受到肯定的,難能可貴的是,能在東漢末年混亂的時代中,替這動亂的世 界注入一股全新的氣息,他在此的表現是不凡的。

三、曹操的性格作風

曹操的性格作風和他的思想一樣,多元、複雜,甚至相互矛盾。他坦誠、又權詐;寬厚,卻也忌刻。

01. 坦誠與權詐

郭嘉、旬攸等人死後,曹操痛哭流涕,這感情是真誠的。另一方面,曹操想除掉

第 4 頁

旬彧,先讓他成為自己的直接下屬,最後再送空食盒逼令旬彧自殺,這採取了極 陰狠的手段,權術在這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02. 寬厚與忌刻

與坦誠相繫是寬厚的一面。關羽被曹操捉住後,曹操待他極好,得知關羽要離開 自己,仍然厚加賞賜,關羽逃走,曹操也不願他的部將去追擊。他也有多疑猜忌、陰狠殘酷的一面。凡是他不能容忍的,就會想盡辦法早日去除他們,尤其是那些 企圖阻止他代漢、企圖動搖他統治地位的人(註七)。

四、曹操的功與過

曹操的最大功績,是剷除了北方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了黃河流域和幽冀塞 外,建立了比較安定的社會秩序,有利於人口的增殖、生產的發展(註八)。 他又大興屯田,招徠和安置流民,選用有治國安民之術的大批官吏,興修水利,廣開稻田,不僅使鋒銸餘生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為全國統一創造了有利的 條件(註九)。

曹操政治上壓抑豪強,抑制兼併,減輕租賦的政策,也應予以肯定。東漢以來,土地高度集中,造成了農民的貧困、破產,以致於大批流亡;豪強勢力的發展,既是軍閥割據的社會基礎,也給社會造成了長期的動亂。曹操因具有濃厚的法家 思想,所以在早期任官時,就力催豪強。

曹操排除「清議」訪求人才的政策,也值得一提。曹操任用官吏,不講出身門第,反對世家大族把持政局,反對代表世族利益的清議派士大夫橫議時政。另外他厲 行儉樸,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他矯正過去奢侈淫佚惡習,對於獎勵 廉潔、懲治貪瀆、節約社會財富,都有制約作用(註十)。

綜合前面所述,曹操是個有作為的歷史人物。但他又有殘酷暴虐、陰險狡詐的一 面,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

曹操迎帝許都後,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共二十四年。曹操在此期間殘酷地消滅擁漢反曹的勢力,就是為了讓自己登上天子的寶座。但他卻偽稱自己無稱帝野心,實際上是時機尚未成熟:劉備、孫權力量強大,多次罵他「託名漢相,時為漢賊」,他就戴著這頂「漢賊」的帽子打天下。想當皇帝而又不敢稱帝,希望「天下歸心」而天下竟不歸心,在「忠君奉上」的歷史傳統及社會輿論的強大力量面前,他終不敢登上帝位,正如司馬光所說:

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如有大功於天下,其畜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註十一)

第5頁

結論

參●結論

曹操的確是相當有實力的一名軍事家也對文學有貢獻,大家想必很懷疑他究竟是個什麼樣性格的人?殘酷、暴戾、陰險、狡詐?歷史上的各大人物,不管是領導人還是軍師,越是擁有強大勢力的人越是野心越大,我們不得不去承認曹操是一個豪傑且是一名成就相當不凡的王,即使他殺了多少無辜的人民,焚毀無數人的家園,他的豐功偉業必霸成一代梟雄,這個稱號跟他相配是再適合不過

引註資料

肆●引註資料

註一、奇摩知識家。赤避之興亡。

《https://www.doczj.com/doc/1818540068.html,/question/question?qid=1607050309458》

註二、袁森坡。《一代梟雄─曹操》(台北:萬卷,民國88年。頁182。 )

註三、吳昆財。《革鼎梟雄─曹操》(台北:萬象,民國85年。頁85。

註四、吳昆財。《革鼎梟雄─曹操》(台北:萬象,民國85年。頁88。) 註五、吳昆財。《革鼎梟雄─曹操》(台北:萬象,民國85年。頁92。) 註六、吳昆財。《革鼎梟雄─曹操》(台北:萬象,民國85年。頁102。)註七、同註六。

註八、周野。《說曹操》(台北:文豪,民國67年。頁66。)

註九、袁森坡。《一代梟雄─曹操》(台北:萬卷樓,民國88年。頁183。)註十、同註九。

註十一、袁森坡。《一代梟雄─曹操》(台北:萬卷樓,民國88年。頁188。)註十二、袁森坡。《一代梟雄─曹操》(台北:萬卷樓,民國88年。頁190。)

第 6頁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垆幼鹆 2014-11-19 优质解答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他的四言诗一意蕴沉厚,气魄宏大闻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形象的贬值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

赤壁之战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 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

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 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 (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

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之曹操》 ——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 莆田八中傅朝晖大家好。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重视人才,是个实干家。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一中国北方。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国鼎立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魏。!在舞台上被固定为白脸奸臣的曹操。他不善于听取好的意见,一意孤行,多疑。曹 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回想,面对关羽执意要走,却只对手下说“放他去吧”的那个曹操,竟有如此大的肚量,以至于后来在关羽非但没有感谢,还“斩颜良诛文丑”的情况下也没有怪罪他。正所谓“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度的气魄使他成为一代枭雄。 再遥想当年赤壁战败后,他败走华容。一路上,经历了惨败的死里逃生的他在接连遇到张飞、赵云后居然还能放声大笑。就是这样的淡定从容、临危不惧,何人能及?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再,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也都只付谈笑中。但心中的经典不会被人们所淡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遥想当年,你孙权,选贤与能,承父兄基业,十八岁执掌江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曹操挥师南下,欲一统天下,你拒绝求和,任用周瑜,鲁肃以几万精兵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后承周瑜遗志,任用吕蒙暗袭荆州,又在危难之时重用陆逊,彝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复仇大军。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派卫温到达宝岛台湾,促进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 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 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 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 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 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 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 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 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 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 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 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 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 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 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

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内容提要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下面是为解答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

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个个人人简简介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生平详述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官至太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 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

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 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

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 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 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 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 【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信息工程学院0604班刘运琦 三国 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 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 北方后,作玄武池训 练水兵,并对可能动 乱的关中地区采取 措施,随即于建安十 三年七月出兵十多 万南征荆州(约今湖 北、湖南),欲一统 南北。时孙权已自江 东统军攻克夏口(今 武汉境),打开了西 入荆州的门户,正相 机吞并荆、益州(治 成都),再向北发展; 而依附荆州牧刘表 的刘备,“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为谋士,以 其隆中对策,制定先 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吴魏赤壁之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吴魏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在争夺中原的战争过程中,曹操实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如兴办屯田,整修水利,打击豪强势力,减轻百姓租税,选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顿和改编军队等等。这样,受到战乱破坏的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曹操的实力随着不断壮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挥师南下,把盘踞在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两大势力,挨个儿消灭掉,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去攻打荆州,走到半路上,听说刘表病死,由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cong从〕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九月,曹军浩浩荡荡到达新野,刘琮吓坏了,背着刘表的宗弟刘备,暗地里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当时,刘备正驻守在樊城,对于刘琮投降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况,已经来不及组织力量抵抗曹军了。他只得率领部队匆匆忙忙地向江陵方面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刘表的部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诸葛亮看到情况紧急,决定派遣大将关羽带领水军一万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里会师。 江陵是荆州的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去,就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骑兵,不分昼夜,紧紧追赶,一天一夜就跑了300多里路,最后在

当阳东北的长坂,赶上了刘备的队伍。曹军人多,势不可当。刘备不得不抛弃所有士兵、百姓和轻重粮草,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个人甩掉曹军,改道向东面的汉水方面撤退。曹军一路上缴获了大批人马、物资,并且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江陵。刘备和部下退到了汉津口,同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共同渡过汉水。刘表的大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兵前来接应。于是,大家合兵一处,一同到了夏口;然后,又退到长江南岸的樊口,驻扎下来。 曹操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打败孙权。他的部下贾诩〔xu许〕向他建议说:应当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然后再迫使孙权投降。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刘表的部众,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就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因此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决定乘胜鲸吞江东。 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曾经打算夺取荆州来同曹操对抗。刘表死后,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派他以吊丧为名到荆州去侦察情况,并且乘机说服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哪知鲁肃刚到江陵地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从樊城往南退却。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在当阳长坂坡相会。他们谈论了当时的形势,一致认为:孙、刘两家只有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7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百万水陆大军,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大都督)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以少胜多: 曹军:23万人(号称百万人) 孙刘:5万人 失败原因分析: 1火攻——火烧赤壁(周瑜指挥) 2.草船借箭——资源失去(诸葛周瑜共同策划) 3.舰船连体——退却困难(周瑜) 4.北方士兵——不习惯南方气候(瘟疫)(周瑜战略分析) 5.内外夹击——黄盖假降(周瑜策划)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3] 在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去。 活在“下界”的Adam与生活于“上界”的Eden在年少时已在高山的山顶上结识并互有好感。可惜一次意外,令Eden失忆,从此忘记Adam;而Adam虽对她念念不忘,亦无法在山上再碰到她。 直至多年后的某一天,Adam无意间从电视中见到Eden ,霎时唤醒了这份埋藏心底的感情!对Eden仍然痴心一片的Adam,决心凭借他的科学天份,闯入天梯,取得高科技仪器,冲破空间引力界限,誓要与Eden再谈一场逆转天地的恋爱!他们的距离虽然并不遥远,但他们的相爱却注定远不仅仅是你情我愿那么简单……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历史趣谈:探究真相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探究真相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导语:提起张飞,大家在脑海中想到的肯定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活脱脱一幅莽汉形象,但是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张飞并非如此,或许《三国演义》给予 提起张飞,大家在脑海中想到的肯定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活脱脱一幅莽汉形象,但是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张飞并非如此,或许《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某些错误的讯息。 张飞是莽汉? 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话:“张飞穿针——粗中有细”,事实正是如此,张飞并非莽汉。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刘备弃妻抛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在这危急时刻,张飞带兵拆了当阳桥,一人横矛立马于河边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军慑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从而解了刘备之危。 而《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更为详细的描写,说是张飞为了阻挡曹操的追兵,故布疑阵,命士兵在桥后树林中弄起滚滚尘埃,自己则“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曹军“又以为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曹操也亲自赶来,张飞见此,更是邀敌来战,“声如巨雷”。张飞见敌稍有退却之心,更加有恃无恐,邀战之声更大,吓得曹操身边的曹军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就是这一声大吼,吼退了曹操的大军,使刘备得以脱逃。 《三国志》对这段史实记载得过于简略。实际上单凭张飞的那几声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咙,恐怕也是吼不退曹操数万大军的,曹军另有顾忌,害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才是退兵的原因。但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这并非是孔明的妙计,而是出自于猛张飞的计谋和胆识,若是知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篇名: 赤壁之戰對歷史的影響以及曹操之淺論 作者: 何詠琪。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和班 劉庭育。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羅智穎。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壹●前言 前言 為何選這個題目來研究當論文,其實也是靈機一動看到暑假電影強片『赤壁』,才有所研究動機,歷史這種東西,求證中可以得到許多樂趣,我們要考證歷史,而不是篤信歷史,赤壁之戰並不是只有純粹戰爭,從中可以知道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是如何說服孫權,以弱勝強,用足智多謀的計話打敗曹操,那是相當有戲劇化的歷史故事。 我們可以運用電腦、書籍……都是相當方便,只要目的不就是要以研究的方向去追尋脈絡,我們學了很多只是表面應付考試的知識,卻沒有實際去針對這些歷史紀載的紀錄去探討,能夠有機會好好去了解歷史背後的意義也不簡單,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的勢力形成,曹操積極經營西北地區,占據關攏一帶;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孫權再江東基礎更為穩定。 還有一點,曹操使我很有興趣,他能挾持東漢末年的天子,讓他的兵勢大陣,但是我很懷疑,他身邊的大臣、軍師……似乎對他不是那麼的忠心耿耿,他還能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像南方攻進?實在不簡單的一名豪傑。 第 1 頁

貳●正文 正文 一﹑赤壁之戰的興起 a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 b興起: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孫權,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其父孫堅-曾參加討董,死後由長子孫策繼續統領軍隊。在官渡之戰發生的那一年,孫策已據有會稽、丹陽、豫章、盧陵、吳郡、盧江六郡。同年,孫策遇刺身亡,由弟孫權襲職領兵。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張昭、周瑜、魯肅等,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劉備,字玄德, 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至備時已沒落,「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後參加討伐黃巾,但沒有自己的據點,曾先後依附過公孫瓚、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劉備正在袁紹部下。袁紹失敗後,他轉投荊州牧劉表,屯兵於荊州。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客居南陽郡鄧縣隆中的名士諸葛亮,亮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佔據荊益的戰略決策,即所謂「隆中對」。故劉備時雖弱小,卻也成了曹操南下不容忽視之勁敵。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時荊州牧劉表死,少子劉琮襲職,治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樊口。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劉備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促其速降。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孫權聯軍共有五萬人。同年十月,孫權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毀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二、導致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東漢末年,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勢力漸漸崛起。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茲再對此略加剖析: 第 2頁

论曹操

论曹操 ——从史传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曹操,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毁誉参半,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我这里说曹操,将选取两个角度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曹操;事家;政治家;残忍;奸诈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3) 2.1曹操的历史真面目 (3) 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 (3) 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4) 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5) 2.1.4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6) 2.1.5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人 (7) 2.2曹操之丰满的文学形象 (8) 2.2.1曹操的文学形象的形成 (8) 2.2.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9)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